
深夜撬開女鄰居門鎖 嘉義男強行闖入「手來腳來」下場慘了
太驚悚!嘉義一名男子2年前喝完酒後,竟用螺絲起子破壞女鄰居住處門鎖,強行闖入對其猥褻性侵,幸虧女鄰居強力反抗,才沒有讓對方得逞。法院審理後,判決結果在近日曝光。判決書指出,男子長期因酒精濫用問題,而引發妄想症,導致辨識行為能力降低,他在2021年9月11日晚上10點左右飲酒完,竟脫光衣服前往女鄰居住處,用螺絲起子破壞門鎖,再非法入侵強行摟抱女鄰居,脫去對方衣物手來腳來,但女鄰居強烈反抗,因此最後沒有得逞。法院審理發現,男子多次因精神疾病在醫院治療,而且自2017年起,多次因未喝酒,導致妄想精神疾病,就醫短則不到10天,長的話可能要2個月。此外,男子供稱,他沒有辦法控制情緒,自2018年開始就有憂鬱症和幻聽,持續在吃藥,犯案前幾天都還在住院,案發後又回去住院。男子患有精神疾病,多次就醫治療。(示意圖/翻攝自pexels)根據健保個人就醫紀錄,男子確實因病住院,可見所言不假,法官認定他心理狀況有可能異常,在案發時對於行為的辨識能力,恐因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受影響。於是,請醫院進行精神鑑定,發現男子長期在身心科門診,也有多次住院紀錄,因為和前妻離婚受到打擊,情緒激動出現破壞暴力行為,後來又開始酗酒,酒後常會砸家裡物品,多次自傷行為而就醫入院。法官認為,男子有妨害性自主前科,卻仍為逞一己私慾,趁女鄰居獨居犯案,不尊重對方身體、居住安全及性自主權,也使得女鄰居現在回家都會害怕,們都不敢開,顯然造成嚴重心理壓力和負擔,加上犯案後警詢否認犯行,直到開庭才坦白認罪,最後判處其3年有期徒刑,並於執行完畢後監護5年,可上訴。

青少年注意!躁鬱症首波發病高峰是17歲 校園巡迴推廣同理心
躁鬱症全名為雙向情感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在台盛行率約為0.3-0.5%,推估患者人數逾6萬9,594人。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指出,躁鬱症因為情緒失調,許多人常與憂鬱症混淆,而躁鬱症的特點,是躁鬱症會有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躁症如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等;鬱症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動作及反應遲鈍、有輕生意念等。值得一提的是,躁鬱症不一定會憂鬱,卻一定有輕躁或躁症的症狀發作。躁鬱症有三大高峰發病期。蔡長哲理事長指出,躁鬱症發病平均年齡為20-30歲,國外一項研究分析1萬3626名躁鬱症患者發現,躁鬱症的發病年齡有三大高峰,分別落在17歲、26歲及42歲,而早於21歲發病的患者有著更高比例,會有物質濫用、酒精濫用、企圖自殺及雙向情感障礙快速循環的狀況,因此提早讓青少年提高對躁鬱症狀的察覺相當重要。為推廣青少年間的躁鬱症認知,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跟著小安交換去》躁鬱症全台校園巡迴講座,預計與北中南東大學院校合辦6場巡迴講座,首場講座將在11/28於國立成功大學舉辦。蔡長哲理事長分享,把小安帶到各校巡迴,就像交換學生一樣,與各校同學進行深度交流。此次講座較以往講座有些許不同,將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將分享繪本故事《小安的人生旅程》,透過軟性、輕鬆的方式,讓原本對躁鬱症不了解的同學有初步概念,看看躁鬱症患者實際上會面臨哪些狀況。第二部分則由台灣精神醫學會醫師接續分享躁鬱症的相關治療趨勢,向大家傳達正確、專業的衛教資訊,期盼透過巡迴講座,讓同學們更了解躁鬱症,更重要的是提升認知而有能力自我察覺,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專業協助,並且打造更躁鬱症友善的同儕環境。躁鬱症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林建亨醫師指出,躁鬱症是情緒波動劇烈且容易復發的慢性疾病,病人的情緒會在躁期與鬱期反覆迴蕩,因此需要透過藥物治療以讓情緒維持穩定。躁鬱症主要有兩大類治療藥物,一類是抗癲癇藥物,透過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穩定神經;另一類則是抗精神病藥物,阻斷多巴胺相關作用來穩定神經,同時可抑制幻想、幻覺。林建亨醫師說,躁鬱症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常面臨許多困難,例如部分藥物會帶來體重增加的困擾,或患者自覺症狀改善,因此自行停藥,卻導致病情再度復發,離重返原來的生活又倒退一步,因而降低患者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林建亨醫師強調,持續治療相當重要,每次的復發都會對患者社交功能帶來不少影響,隨著復發次數越來越高,不只症狀緩解會更加困難,恢復社交功能的患者人數比率也越來越少。

影爆點/又一部零負評現象級影集!Disney+《大熊餐廳》以美食及地獄幹話逆襲成功
《大熊餐廳》(The Bear)是Disney+近期上線的影集大黑馬,影集6月在美國FX頻道首播,9月才在台灣Disney+上架,這部成本及行銷預算都不高的作品,在短短幾個月內,靠著美食商家及觀眾的討論度,有機逆襲了驚人的超強口碑,創造美國娛樂圈的大熊狂潮。點開之前,請先做好心理準備,你即將面對的是髒話滿天飛,劇情快到比兩倍速還快,讓人來不及看字幕的神級幹話,以及強度超高的地獄廚房衝突場面。《大熊餐廳》短短8集,每集半小時的長度,整季影集時間加總,也只比電影長了一點。由於時間有限,故事行進速度飛快,部分前情提要甚至直接省略,用蒙太奇畫面和角色們的對白輕輕帶過,或直接讓觀眾用腦補的方式補上。明快的節奏和幽默感,以及不把觀眾當笨蛋的敘事方法,都與如今串流平台為了更快接近觀眾,拍攝內容逐漸公式化的做法大相徑庭。如此安排極為聰明且危險,但事實證明大家真心買單,《大熊餐廳》在爛番茄、Metacritic和IMDb上都有極高分成績,爛番茄評論者分數一度高達100%,Metacritic上目前也仍然保持100分的滿分成績。這種腎上腺素急速飆升的既視感,令人想起去年同樣在餐廳裡拍攝,90分鐘一鏡到底的電影《餐廳失控夜》(Boiling Point)。《大熊餐廳》卡米被迫經營哥哥過世後留下來的家族三明治餐廳事業。(圖/Disney+提供)《大熊餐廳》的開頭從男主角卡米(Carmen Berzatto)的惡夢直接切入重點,從廚房工作檯上嚇醒的他,被迫經營哥哥過世後留下來的家族三明治餐廳事業。債台高築、失控的廚房生態,以及與他沒有工作默契的老油條街頭廚師們,焦頭爛額的爛攤子如同毒蛇猛獸,刻不容緩地朝他飛奔而來。讓觀眾與男主角一樣,完全沒有心裡準備就被扔進廚房裡,同步體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傻眼。身為獲獎無數的天才主廚,從美國最頂級米其林星級餐廳的行政主廚(CDC)到芝加哥的街頭小吃店,除了哥哥自殺留下來的巨大陰影,卡米還必須克服自己的心魔,以及長年在廚房工作累積下來的壓力和PTSD(創傷症候群)。觀眾跟著卡米一起經歷這場身心靈全面轟炸,地獄般脫胎換骨的過程。面對溺水一般的情境,他選擇緊抓不放,也不輕易放棄船上任何一個船員,藉著打怪一樣逐步闖關的過程,療癒自己也療癒他人,讓餐廳步上正軌,也終於脫離了人生和事業的各種窘迫。第七集一鏡到底的衝突場面,被譽為徹底封神的場面調度,而第一季第八集戲劇化的收尾,絕對會令從頭揪心到尾的觀眾興奮到爆點,IMDb上的的第七集和第八集,更是得到9.6與9.3的神級超高分。《大熊餐廳》能席捲人心最主要的魅力,除了看起來美味到不行的牛肉三明治,當然在於影集裡關於「何謂美食」的辯證討論,同時探討了種族、階級差異、藥物與酒精濫用、廚師的心理健康,以及職場文化等,人人都有共感的普世議題。本劇的美術、音樂和造型也很有可觀之處。卡米在《大熊餐廳》中,從美國最頂級米其林星級餐廳的行政主廚,變成經營街頭小吃店,得想辦法克服自己的心魔。(圖/Disney+提供)從一開始卡米拿出各種自己收藏的古董Levi’s Vintage古董外套和牛仔褲,賤賣給肉商來換取營業用牛肉,幾句簡單的對話,就可以看出這是出自丹寧行家之手。全劇以丹寧及橫跨80到2000年代的搖滾來襯托高張力的廚房場景,包括芝加哥在地名團Wilco、Pearl Jam、Radiohead、R.E.M.、Sufjan Stevens等名團的作品都被大量取材在劇中,絕對讓樂迷們心滿意足。如果你也是這種快節奏、機鋒處處,又賤又聰明的影集愛好者,或許會覺得《大熊餐廳》許多片段都讓人充滿既視感。《大熊餐廳》除了主要監製與導演Christopher Storer外,還有個值得關注的名字——它與拿下三項艾美獎的《天后與草莓》以及長青賤嘴動畫影集《馬男波傑克》都有編劇及監製Joanna Calo的加入,而除編劇及共同製片之外,《大熊餐廳》也是她首次擔任導演的作品。大受歡迎的《大熊餐廳》早早就在7月宣佈預定第二季,即將在2023年上線,Joanna Calo也會加入第二季的編劇及製作陣容,影迷可以期待這個幹話滿天飛的地獄廚房,繼續被延續到卡米真正即將開幕的「大熊餐廳」裏。《大熊餐廳》Disney+現正熱播中

威脅人類健康第一名不是病毒 答案超乎預料
全世界已經超過一千七百萬人感染新完肺炎,疫情持續飆高之際,美國研究機關卻發展新的報告,說明人類最大的健康風險並非來自於病毒,而是空氣污染。根據以往的研究,空氣污染隱了造成健康的隱憂外,也讓暴力事件增加,和阿茲海默症等認知障礙的疾病也有關聯,而且4月份最新的研究也證實,因為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比新冠肺炎的風險還高。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EPIC)最近發表了2020年的大氣品質壽命指數(Air Quality Life Index/AQLI)的報告,顯示空氣污染影響到全世界人類平均壽命約1.9歲,吸煙是1.8歲,藥物及酒精濫用是11個月,不衛生的水是6個月,交通事故是5個月,愛滋病是4個月,瘧疾是3個月,恐怖攻擊則是23天,可以看出空氣污染的嚴重。報告書內容也顯示,全球有4分之1的人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其中孟加拉、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4國的空氣污染程度,在過去的20年上升44%,讓平均壽命減少5歲。而中國從2013年開始因為政策的大力執行,也讓空氣污染的程度減少40%,平均壽命也增加2年。EPIC的理事長麥可(Michael Greenstone)則表示,為了能夠健康地長命百歲,不論是什麼政體,都應該為降低空氣污染做出努力,希望各國都能努力,還能減少公衛的支出。

別再喝到斷片!每周飲酒超過「危險罐數」 失智風險提高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人都會參加公司尾牙或是朋友聚會,也免不了小酌一杯。但有研究發現,喝酒容易臉紅的人,罹癌風險會提高,甚至還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若是每周飲用超過「7罐啤酒」,容易有失智風險。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國健署科長柯睿期表示,若短時間飲酒量讓血中酒精濃度急速上升達0.15%(以70公斤體重估算,相當於短時間內飲用7罐5%、500毫升的啤酒),就會產生「斷片」的情況,喝到斷片的人會短暫失憶,但仍可以繼續與人互動、聊天,不過酒醒後會不記得做了甚麼是或是只記得片段。若長期過量飲酒,例如每周喝超過7罐5%,500毫升的啤酒或是酒精量與此相的酒,將提高失智風險,若是每周多喝3罐,失智風險將再增加1.2倍,有酒精濫用或酒精依賴問題的人失智風險則高達2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也表示,相較於白種人,亞洲人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是特有的基因變異,酒後容易有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嘔吐、宿醉等症狀,也稱「酒精不耐症」,台灣有近半人口有此症狀,因此為了降低罹癌或失智症的風險,需特別節制飲酒,若遇到不喝不可的聚會場合,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飲酒量不超過1罐啤酒,女性則是半罐啤酒;而懷孕期間或是準備懷孕的女性,則千萬不要喝酒,以免影響胎兒健康。◎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