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嚴峻,過去如果感染Alpha或Delta,重複感染的機會不高,但Omicron不一樣,打了疫苗不是吃了「無敵星星」還是有機會再確診,醫師指出有4類人重複感染的機會較高。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重複感染的定義,為已解除隔離治療之COVID-19確診個案,除症狀惡化等特殊情況外,建議於發病日或採檢日3個月內無需再進行SARS-CoV-2檢驗。惟如於發病日或採檢日1至3個月內症狀惡化,且PCR檢驗陽性且Ct值<27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近日在《健康2.0-明欣醫聊事》受訪中表示,之前Alpha或Delta,重複感染的機會不高,但現在台灣病毒的主流是Omicron。而她引用醫學期刊做出的研究,有4種人容易重複感染。第一,女性。陳欣湄說,據統計資料女性易重複感染,確切原因目前還待更多研究指證,「女性再度有症狀多1.2倍。」第二,20至39歲的年輕人。陳欣湄指出,年輕人可能在第一次確診後,因為症狀沒那麼嚴重,所以會比較掉以輕心,不會像重症者再康復後會更加小心留意。第三,接種疫苗超過4個月族群。陳欣湄表示,如果民眾想不起來,自己何時打疫苗,那應該就已經超過120天,因為疫苗保護力會隨著時間下降。第四,第一線醫療人員。陳欣湄說,第一線醫護每天都要和大量的確診者接觸,稍稍鬆懈都可能重複感染。陳欣湄指出,如果上述4點民眾有中2個,代表確診過後還是要多加注意,心態不能馬虎隨便。而她也提到,如果還是「天選之人」到現在都未確診過,國外研究指出,可能和「最後一劑疫苗的施打時間」有關係,打完疫苗後超過90天,保護力就會下降44%,再過1個月會直接砍10%變34%左右,所以民眾一定要多加小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表示,由於自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本土疫情於社區廣泛流行以來,疑似重複感染(reinfection)個案日漸增多,本中心經專家會議決議,訂定「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以利醫界對符合重複感染定義之病例進行適當處置有所依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表示,由於自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本土疫情於社區廣泛流行以來,疑似重複感染(reinfection)個案日漸增多,本中心經專家會議決議,訂定「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以利醫界對符合重複感染定義之病例進行適當處置有所依循。指揮中心說明,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如下:一、已解除隔離治療之COVID-19確診個案,除症狀惡化等特殊情況外,建議於發病日或採檢日3個月內無需再進行SARS-CoV-2檢驗。惟如於發病日或採檢日1至3個月內症狀惡化,且SARS-CoV-2 RT-PCR檢驗陽性且Ct值<27或抗原/核酸快篩陽性:(一)醫師可進行法定傳染病通報,並先比照確定病例處理。 (二)後續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稱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研判是否為新的確定病例並啟動相關防疫措施。二、已解除隔離治療之確診個案,於發病日或採檢日間隔至少3個月後再次SARS-CoV-2 RT- PCR檢驗陽性且Ct值< 30或抗原/核酸快篩檢驗陽性:(一)經醫師評估可能為重複感染個案後,應進行法定傳染病通報。(二)依確定病例處理原則,啟動相關防疫措施及醫療處置。指揮中心指出,重複感染個案之PCR陽性檢體,應送疾管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進行基因定序,以利持續進行SARS-CoV-2變異株監測,並適時調整因應作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表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於今日上午召開,會中就6個月至5歲幼兒接種莫德納 COVID-19疫苗、5至11歲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接種、18歲以上民眾Novavax接種、COVID-19確診者疫苗接種,以及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第2次追加劑等議題進行討論。經評估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國際間疫苗安全性監測數據、疫苗有效性研究結果及國內外疫情風險,參酌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如下:一、6個月至5歲幼兒莫德納 COVID-19疫苗接種建議:(一) 目前國內處於社區流行階段,建議6個月至5歲幼童接種莫德納 COVID-19疫苗接種,以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之風險。(二) 經參考疫苗臨床試驗結果及各國疫苗接種政策,建議接種兩劑基礎劑,兩劑間隔4至8週以上。二、5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基礎加強劑及追加劑接種建議:(一) 對於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與第二劑間隔28天後接種),對象詳如附件。(二) 對於完整接種基礎劑對象,建議於滿5個月(150天)後,接種追加劑。三、「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第二次追加劑接種建議:(一)為降低邊境逐步開放後,新型變異株對於國內防疫之衝擊,且目前國內仍處社區流行階段,建議「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與意願後,接種第二次追加劑。(二)前述對象經評估自身風險後有意願接種,建議與第一次追加劑間隔5個月以上。四、建議Novavax COVID-19疫苗使用於18歲以上民眾基礎劑、基礎加強劑,及第1次第2次追加劑接種,並可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五、 COVID-19確診者疫苗接種建議:(一)無論先前是否具 SARS-CoV-2 感染史,建議應依各廠牌應接種劑次,完成 COVID-19 疫苗基礎劑及追加劑接種。(二)依據現有有限資料顯示,延長SARS-CoV-2感染後接種COVID-19疫苗之間隔,可增加接種疫苗後誘發之免疫保護力,且感染後短期間重複感染機率較低,爰建議確診者可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3個月且無急性症狀後,接種 COVID-19 疫苗。(三)確診者若已無急性症狀且符合解隔條件,如符合下列情形,可經醫師評估適宜接種後,完成尚未完成之COVID-19疫苗劑次:1.因工作需求、工作性質等原因導致感染風險可能增加。2.免疫力/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感染風險增加。3.因應入境其他國家時疫苗接種紀錄查核之需。指揮中心強調,有關前述第一至第三點對象之疫苗接種政策實施時間,由指揮中心視疫苗供應及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接種作業安排時間,另行公布。疫苗接種為防疫工作重要一環,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保全防疫量能,後續將依專家建議,規劃相關接種作業,保障國人健康。(圖/指揮中心提供)(圖/指揮中心提供)
雖然指揮中心日前表示,打完三劑疫苗且染疫的人,會有約3個月的時間產生抗體,而且確診也不會被匡列,也就是暱稱的「無敵星星」。但最近仍有不少人質疑染疫後3個月內還是會快篩陽性,而且重複感染定義模糊造成許多不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對此表示,等指揮中心做好相關配套與申報碼等系統修訂流程,就會對外正式公布「重複感染」的定義。中研院生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曾解釋什麼叫「無敵星星」,其實就是打了3劑疫苗,而且又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這類人在染疫之後會有約3個月的時間產生抗體,而且確診也不會被重複匡列。不過,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數據,本土病例於法傳系統具有兩次確診紀錄者共計1508例,顯然「無敵星星」並沒有真的那麼無敵。不過指揮中心日前在解答確診解隔離時,曾說過染疫3個月內重複感染的機率相當低,但最近仍有不少人質疑重複感染的定義,還因此衍生出許多問題,包括二次陽性後是否需要居家照護、能否再次領藥等等。羅一鈞對此做出回應,強調目前有「症狀惡化」與「臨床操作檢驗」這2個條件可以定義重複感染。第1項條件顧名思義就是無症狀,或是症狀沒有比第一次染疫的情況還要嚴重時,就不能視為重複感染;第2項條件則是要滿足「抗快篩陽性」或者「PCR陽性且Ct值在27以下」擇一狀況,才可以不用基因定序來認定是重複感染。不過羅一鈞也補充,指揮中心做好申報碼系統以及相關配套和修訂流程之後,才會正式對外公布「重複感染」的定義。
BA.4、BA.5究竟是否容易增加重症機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重申,目前境外攔截到的個案都屬輕症或無症狀,尚未出現中重症個案,且國外統計也顯示,BA.4、BA.5僅傳播力較強,重症率沒有增加。指揮中心代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目前境外攔截的BA.4、BA.5都是屬於無症狀或輕症,沒有中重症個案。國外統計顯示,感染後的重症比例沒有增加,症狀和BA.1、BA.2相近,甚至有些研究指出更輕微一些,沒有往嚴重的方向的統計,不過主要是傳播力較強,比較會重複感染,會有重複、突破性感染的情況,重症率到不會增加。至於二次感染,羅一鈞表示,目前傾向將其定義為「重複感染」,目前的共識是用症狀、臨床上容易操作的檢驗條件來定義重複感染,主要是1~3個月內認定的話,需要具備有症狀惡化的情況,如果沒有則無法列入;第二個檢驗條件需要抗原快篩陽性、PCR陽性,且Ct值小於27;搭配這兩個條件就符合定義,不需要再進行基因定序,若有需要才送定序,釐清是否感染其他變異株。羅一鈞說,二次感染定義必須搭配通報系統、申報碼等方式進行一併修訂,日後完成會儘快對外公布。
疫情指揮中心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16日)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訪問,提到15日中央再攔截2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李秉穎也對此提出看法,並透露有打電話關心衛福部長陳時中。。(圖/翻攝自《新聞放鞭炮》YT)對於BA.4及BA.5的Omicron亞變種恐入侵台灣,造成另一波大規模心意情感染,李秉穎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本來就會不斷變種,但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這個新變種會立即造成威脅,也認為除非確定是很嚴重的疾病,才有可能再次延長入境隔離時間,否則目前依舊會維持3+4。他也舉南非與英國為例,這兩個國家都有亞變種的病例,但疫情沒有大幅上升,曲線相對平穩之下,除非發現真的變成另一種嚴重病毒,會引發重症或重複感染機率變高,才有可能對檢疫措施變動。而李秉穎也透露,他有致電關心陳時中部長,並表示陳時中有發燒3天,更補充新冠病毒重症平均在發病一週出現,即使症狀減輕了還不算脫離危險,要注意病情是否惡化、出現更嚴重肺部發炎等,而陳時中有吃抗病毒藥物,李秉穎也認為確實該吃,發病五天內吃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減少重症發生率。
國外研究表示,自然感染Omicron無法產生強烈免疫反應,感染Omicron的康復者可能在短期內重複感染。近日英國感染BA.4與BA.5的病例上升,病毒學家佐藤與格里芬表示,BA.4、BA.5、BA.2.12.1變異株與Alpha及Delta相似,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症況不會只像是普通感冒。近日,英國國家統計局統計6月2日前的確診數據,顯示英國大部分確診者是感染Omicron BA.2變異株,但感染BA.4與BA.5的病例上升,可能導致英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確診數再次上升。外媒表示,英國疫苗接種率高,疫情再次爆發,不至於打掉重練,但建議接種第4劑疫苗,提升免疫力。新冠病毒變異株BA.4、BA.5、BA.2.12.1,感染模式再度轉向肺部。(圖/Pixabay)東京大學病毒學家佐藤(Kei Sato)研究團隊表示,Omicron變異株:BA.4、BA.5、BA.2.12.1,可能已進化成「容易感染肺部細胞」,而非感染上呼吸道組織,感染模式再度轉向肺部,與早期新冠變異株(Alpha、Delta)較為相似。佐藤的實驗結果顯示,BA.4、BA.5、BA.2.12.1變異株,在肺部組織的複製效率高於BA.2,倉鼠實驗也指出,BA.4及BA.5可能導致症狀更嚴重,調查表明,「這些Omicron變異株對全球健康的風險可能比BA.2更大,尤其是BA.4及BA.5。」。英國預計今年秋天,開始為65歲以上長者、一線衛生工作者、養老院患者與工作人員、臨床弱勢族群施打第4劑疫苗。(圖/Pixabay)英國里茲大學病毒學家格里芬(Stephen Griffin)對於新型變異株也表示:「看來(病毒)似乎又回到更危險的感染模式,進入肺部較下方的位置。感染這些病毒顯然不會只像是普通感冒。」為預防疫情擴散,英國預計今年秋天,開始為65歲以上長者、一線衛生工作者、養老院患者及工作人員、臨床弱勢族群施打第4劑疫苗。
指揮中心先前宣布,已經確診過、康復並且解隔的人,3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被形容為「無敵星星」,民眾卻誤以為是不會再感染。一名女網友不久前確診,出關快一個再度出現症狀,結果快篩呈現陽性,只好前往附近篩檢站想拿藥,怎料被醫護人員拒絕,讓她超無言:「第2次確診的人,沒人權是嗎…想吃個藥這麼難嗎?」原PO在《Dcard》透露,她在5月15日PCR陽性,好不容易隔離後出關,6月10日突然感覺喉嚨痛,還有發燒症狀,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於是到醫院打針,隔天起床仍沒有緩解,快篩發現2條線,立刻前往附近的篩檢站,「印象中現在快篩陽等於確診,可以直接到篩檢站給醫生看然後拿藥」,醫護人員卻告知不能來看診拿藥,「3個月內本來就會陰陰陽陽的」,有症狀也只能視訊看診。原PO前往快篩站看診,竟遭到醫護人員拒絕。(示意圖/張文玠攝)原PO覺得很奇怪,她目前沒看到2次確診的特別規定,也沒說有症狀不能到篩檢站拿藥,離開前看到領藥處有醫生,又上前詢問了一下,殊不知醫生回答:「妳快篩陽就是確診,妳不能出來啊」,她心想現場有專門給快篩陽排隊的,是什麼情況?原PO回家後馬上打1922,「1922的回答是說,5月是第一次,現在是第2次,他們不能因為我確診過就不幫我看診,而且也還無法確定是不是重複感染,所以不讓我去看診拿藥很奇怪」。後來她打電話給診所,告知自己不符合視訊看診,要直接到現場看診,才終於拿到藥了。
Omicron目前在台灣持續肆虐,而BA.4、BA.5也悄悄報到。歐洲和美國疾管局近日表示,要提防BA.4、BA.5變成新的變異株,流行病專家擔憂BA.4、BA.5的穿透力強,恐會讓確診症狀加劇。至於BA.4、BA.5是否已經入侵國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也做出回應。據《中時新聞網》報導,BA.4和BA.5在今年首度在南非出現,是Omicron的變異株,在4到5月間開始流行,規模不大,但BA.4確診病例已經從1%增至35%,BA.5是20%,而時間只有3個月,住院人數也因此增加,顯示出這2種病毒傳播力強,專家憂會有新一波疫情。BA.4和BA.5症狀大多為感冒、過敏、咳嗽、疲累、發燒、頭痛、頭痛等。專家指出,BA.4和BA.5類似Delta的突變點,所以症狀可會比BA.2還嚴重。南非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染疫者沒打疫苗感染BA.1,又更高的機率重複感染BA.4和BA.5,這也表示有無接種疫苗,都沒辦法避免重複感染。蘇里大學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授辛格(Kamlendra Singh)說,現在沒辦法預測BA.4和BA.5何時大流行,但速度可能會更快。指揮中心公布,13日出現5例BA.4及BA.5病例,暫無擴散跡象。外界擔心BA.4、BA.5現在是否已經入侵國內社區,羅一鈞表示,要「驗出本土個案」才算進入社區,這是遲早的事,邊境檢疫無法「0+7」就是想要阻擋病毒進入。至於如何預防BA.4、BA.5的感染,指揮中心呼籲民眾,除了要勤洗手、戴口罩等,也要提升疫苗接種率。莫德納近日公布次世代二價疫苗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新疫苗對Omicron的抗體增至8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近日也表示,次世代疫苗對BA.4、BA.5的保護力,只有3到4倍,最快年底國人都需要接種。
正當世界各國慢慢脫下口罩,逐漸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道路時,最近Omicron亞變種,使得英國疫情又出現回升跡象,英國有醫學專家指出,觀察新冠肺炎的疫情發展,幾乎是每3個月就出現新一波確診潮;並提醒外界,今年冬天可能又會BA.4及BA.5新浪潮,呼籲英國政府,應該要趕快擴大第4劑疫苗的施打率。愛丁堡大學全球公衛系主任斯里達爾(Devi Sridhar),近日在《衛報》發表社論指出,根據英國近日的疫情相關發展數據,看得出最近BA.4及BA.5病毒變異株,正在引發新的確診潮。斯里達爾警告,儘管這2支變異株,不會使整體感染變得更嚴重,但的確存在著重複感染的風險,即便過去曾感染Omicron等其他版本的病毒者,可能還是有感染機會。 斯里達爾並回顧過去2年多來全球對於新冠疫情控制的狀況,發現疫情似乎都循著每3個月就出現一波新浪潮的模式推行著。依照這個模式推斷,預估英國下一波確診潮,可能會落在今年冬天。斯里達爾呼籲,英國政府應在今年秋天,要想辦法把新冠疫苗的加強劑施打範圍,想辦法擴大至全國,而並非只針對目前的75歲以上長者及養老院患者、免疫低下族群防疫,以因應下一波疫情的來襲,能夠用更有效率跟科學的方式,來控制疫情蔓延。
國內首見Omicron亞型BA.4和BA.5境外移入個案,有研究指出其傳染力較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初步看來BA.4和BA.5傳染力比BA.1、BA.2增加2到3成,即使曾經染疫拿到「無敵星星」,仍可能出現二次感染,但打過疫苗者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同一個亞型變異株的可能性很低,但不敢保證說一定沒有;如果有BA.4、BA.5造成社區流行,因為有很強的傳染力和免疫逃脫情況,產生二次感染的狀況應該會提高。羅一鈞提醒,被外界稱為「無敵星星」的染疫後自然保護力,目前認為只有3個月的效期,「我們不否認確實有重複感染的個案」,但並非多數人產生的狀況;如果多數人染疫後仍出現二度感染,應該是社區主要變異株已經產生轉變了。羅一鈞認為,目前應該不至於「群體免疫無效」,因為Omicron的效果至少會維持3到4個月,但所有染疫或打疫苗產生的保護力都會衰退,等到變異株產生的免疫逃脫特性蓋過現行流行的病毒株時,就有可能發生下一波疫情,因此需持續監測流行趨勢,也要盡量提高各劑次疫苗接種率,來維持群體免疫效果。羅一鈞說明,南非從去年12月發現BA.4、BA.5兩個新變異株,但到了今年4、5月才成為當地主流。因此傳播力是否會快速在歐美國家完全取代BA.2,目前看來有這個趨勢,但速度和規模有待觀察;目前兩個新變異株在英國佔比12%到18%,在美國佔比6%到8%,目前皆低於2成,後續走勢還需要再觀察。新變異株正式進入台灣,是否會導致重複感染的可能性大增?羅一鈞指出,例如從Delta變成Omicron這樣巨大的轉變,有很多不同突變基因,重複感染機會就會大增,而國內疫情從1到3月北部BA.1為主,BA.2以南部為主,到了5月的本土疫情,起初新北中和相關群聚還有出現BA.1,後續大概都是BA.2、BA.3。初步看來,BA.4、BA.5傳染力比BA.1、BA.2增加2到3成,其中BA.5的傳染力又比BA.4高一點;但傳染力增加幅度都比不上從Delta換成Omicron時,當時是以倍數方式增加。羅一鈞也指出,目前國外的血清實驗顯示,染過BA.1且沒有打疫苗的人,與BA.4、BA.5做中和試驗,交叉保護力是低的。他強調,同樣都是屬於Omicron,如果有打過疫苗,還是會有交叉保護力,能夠避免感染後續不同亞型的變異株。
許多人以為確診過就如同吃了「無敵星星」,不容易再被感染。但胸腔重症科醫師蘇一峰表示,如果民眾不想染疫「只要疫苗打好打滿,加上口罩不離身與勤洗手。」他也秀出自己的自費抽血驗抗體,證明自己沒染疫過。蘇一峰12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他的原則是能不感染就不感染「畢竟後遺症無法預測,所以不鼓勵大家故意感染」。蘇一峰指出,民眾不要迷信染疫後的「無敵星星」,他說「只要疫苗打好打滿,加上口罩不離身與勤洗手,你也可以當天選之人!」蘇一峰貼出自己的自費抽血驗抗體,證明自己沒被感染過。(圖/取自蘇一峰臉書)另外,蘇一峰貼出自費抽血驗抗體,證明自己沒有確診過,是大家口中的天選之人。此文曝光後,有網友在底下留言詢問蘇一峰,自費抽血驗抗體的價格是多少?他回覆說「我們醫院是自費1500,其他醫院不清楚。」對於到底有沒有「無敵星星」,蘇一峰1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丹麥在2021年11月至去年2月,蒐集了1739位在60天內重複感染的確診者,並針對其中263進行病毒基因分析。蘇一峰說「研究結果顯示,140個個案先感染delta之後BA.2,47個個案先BA.1之後BA.2,30個個案先delta之後又感染Delta,17個個案重複感染BA.1,3個個案重複感染BA.2,重複感染真的會發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表示,經交通部民航局、國籍航空公司及機組員等持續努力及落實執行「國籍航空公司實施機組人員防疫健康管控措施作業原則」,且外站嚴格管理、機上適當防護及機組員追加劑疫苗完成率達98%以上,惟考量國外流行之變異株(BA.4、BA.5、BA.2.12.1等)相較於國內流行之BA.2變異株傳播力較高且疫苗免疫逃脫情形較為嚴重,爰自6月15日零時起(以表定航班抵臺時間計算),調整國籍航空機組員返臺後之檢疫防疫措施如下:1.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長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採行「以篩代檢」:7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每2日快篩或PCR檢測)。(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3天居家檢疫(一人一室為原則,不得外出)+4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D4-D7每日快篩或PCR檢測)。2.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短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5天自我健康監測,且每5天快篩或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5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7天自主健康管理,且每7天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7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圖/指揮中心提供)此外,關於國籍航空機組員機上個人防護裝備,則參酌國際經驗及經國內專家諮詢會議討論建議,得依機組員執勤風險調整如下:1.服務一般旅客時:外科口罩、手套;2.機上環境清消:外科口罩、手套、面罩/護目鏡、防潑水隔離衣;3.遇有呼吸道症狀旅客時:得由機組員評估暴露風險及穿著個人防護裝備。指揮中心重申,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傳播速度快、易重複感染,航空公司及機組員務必持續落實外站管制措施及機上適當防護,以避免感染新型變異株,維護自身及親友防疫安全。
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迄今已有1212人重複感染新冠肺炎,顯示仍有再次感染風險,但對疫情以來,各大醫療院所祭出門禁管制,民眾進入醫院須插健保卡,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已發文授權各醫院斟酌辦理,可改以詢問TOCC取代「入院插健保卡」。台大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明(8)日起將調整現行門禁措施。近期有部分民眾經歷二次感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從2020年至今,系統有2次確診紀錄者共1212人;但根據文獻,第二次感染可能症狀較輕微,目前還沒有定論,只知道二次感染較常見症狀是發燒,第一次感染最常見的則是咳嗽,至於嚴重程度差異,還需要後續研究評估。由於指揮中心擬鬆綁確診者解隔3個月內陪探病可免篩檢,另近來陸續也有醫院取消「入院插健保卡」門禁管制,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證實,日前已發文授權各醫院斟酌辦理,可改以詢問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方式取代,也有部分醫院維持原有作法,指揮中心並未明令取消或禁止。他表示,雖然社區疫情還在流行,健保卡註記可以直接阻攔確診者等對象進入醫療院所,但同時須權衡民眾就醫權益。台大醫院表示,8日起將調整現行門禁措施,民眾持門診掛號證明可免插卡入院,住院或陪病者則照舊,仍需插健保卡並詢問TOCC。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將在8日起取消大門健保卡查詢作業,TOCC作業改由門診、檢查單位及病房單位執行。台北榮民總醫院目前尚未確定是否調整相關措施,預計今日開會討論。振興醫院已在上周五率先取消大門插卡管控,且恢復開放各出入口進出。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認為,入院插卡做法已經名存實亡,不可能完全阻擋有感染風險的民眾;隨著國內取消實聯制,醫院也沒有必要限制民眾留下資料或足跡,不僅沒效益也浪費人力。但李明政提醒,門禁鬆綁須建立在2個前提下,首先是陪探病規定維持不變,陪病以1人為限、特殊情況外原則上禁止探病;其次是各醫院需加強公告宣導,避免快篩陽性民眾進入醫院,請依各醫院規定直接前往防疫急門診或篩檢站,以免造成其他院內民眾感染。北市聯合醫院副總院長蕭勝煌表示,這幾天都在研議,會朝中央制定的方向,可能就不插健保卡入院,但他坦言,還是會呼籲快篩陽性的朋友,不可進到醫院就醫,避免感染風險,宣導方式仍在討論中。據了解,目前進入聯醫仍會插健保卡和量體溫,因確診者從發病或陽性日算起第15天才能進入醫院,聯醫會再討論於近日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