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周新增20例猴痘「創新高」 疾管署提醒「打疫苗14天後才具保護力」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0例猴痘病例,其中17例為本土、3例為境外移入個案,分別自泰國(2例)及日本(1例)移入,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6例、中部1例、南部3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19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16日至5月2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80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該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11例病例(98例本土及13例境外移入),其中53例已康復,10例仍住院治療中、4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22日共計完成32,608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9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32,410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31,04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29,942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2,666人。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5月22日止,全國共82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又增12例!均為本國籍男性 韓國案例也激增「旅遊有風險」
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12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0例、中部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3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3)年4月15日至5月12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9日至5月1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0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2022)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10國報告逾8.7萬例病例,分布以美洲及歐洲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惟亞太國家略升,其中韓國自4月起疫情上升明顯,迄今新增達65例且多為本土病例,基於當地具感染風險,疾管署已自5月15日起提升韓國猴痘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一級:注意(Watch)。目前全球共計38國列為第一級。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91例病例(81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46例已康復,6例仍住院治療中、38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15日,共計完成27,55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58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7,392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26,540人次。疾管署表示,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服務之2萬瓶猴痘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完成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供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為因應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民眾接種需求及提升服務的方便性與可近性,統計截至5月15日止全國共7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可直接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欲進行接種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猴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資訊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另為加速提升疫苗接種涵蓋率,縣市衛生局亦將針對轄內資源、服務量能及優先接種族群接種可近性等,進行綜合評估,視需要協調合作醫院加開夜間或假日門診,或設置社區外展接種站,提供猴痘疫苗接種服務,詳細資訊可洽各縣市衛生局。疾管署提醒,根據文獻顯示,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Mpox疫苗的民眾,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方開始產生保護力,對於疾病之防護才會有效,因此提醒在14天內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猴痘再增15例! 疾管署緊急增購疫苗已抵台「下周開始接種」
疾管署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15例猴痘確定病例,為14例本土、1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14例為本國籍男性、1例為外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9例、中部5例、南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15日至5月3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2日至5月7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9例病例(69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其中37例已康復,8例仍住院治療中、3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8日共計完成25,255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122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25,133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24,528人。第二階段疫苗(1萬瓶疫苗)預計於5月中旬完成接種服務。疾管署表示,因應猴痘防治需求緊急增購之20,000瓶疫苗(約可提供6萬人次接種),已於5月8日晚間運抵台灣,待完成通關封緘審查及驗收等作業程序後,於本週撥配至各縣市衛生局擴大疫苗接種服務使用。有關第三階段疫苗接種作業,疫苗可供應量較多,醫療院所也已累積疫苗接種服務經驗,為提升服務的可近性與民眾預約接種的方便性與彈性,同時考量民眾數位落差或語言隔閡,以及需檢核符合接種第2劑條件等作業,經綜合評估且與衛生局研商後,由縣市衛生局因地制宜針對符合接種對象需求安排多元接種服務。其中符合近6個月曾有高風險性行為的民眾,可依各縣市衛生局的接種規劃,直接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或於性病就診時轉介接種;衛生局亦將視需要設置社區外展接種站提供接種服務。第三階段接種服務預計下週開始,詳細可預約接種醫療院所服務資訊等,將於下週二記者會說明。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77歲婦側腰背痛 竟是針灸害「肌肉感染」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77歲的簡婆婆,平時生活可以自理,突然急性左側腰背痛,前往骨科就診。醫師初步檢查發現,疼痛會轉移至左大腿前外側,左側髖關節痛到無法伸直抬舉。緊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下,才發現左側骨盆腔的髂腰肌及梨狀肌膿瘍。「髂腰肌膿瘍」十分罕見 考驗醫師經驗及影像判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晉瑋指出,髂腰肌膿瘍是非常罕見的肌肉感染,臨床表現多樣化且缺乏特異性,初期並不會有典型的三病徵(發燒、腰背痛及轉移痛、髖關節活動受限),經常延遲診斷導致併發嚴重敗血症,非常考驗醫師經驗及敏銳度,及時使用影像學檢查,才能及早診斷。陳晉瑋說明,病人因疑似坐骨神經痛而安排腰椎核磁共振檢查,影像卻沒發現任何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椎體感染或腫瘤,住院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WBC)及發炎指數(CRP)非常高,血液細菌培養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甚至併發敗血性休克。仔細詢問病史後,簡婆婆曾經接受針灸療法緩和背痛,臀部被數支細長的針具扎過,檢查後推斷恐是造成髂腰肌膿瘍的原因。針灸針具消毒未完全 細菌進入腹腔引感染至於細菌是如何到達病人後腹腔引起感染?推測是因針具消毒未完全,造成臀肌外傷性血腫及局部感染,經血行傳播而引起菌血症,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為主,而次發性腰肌膿瘍是由鄰近器官感染(例如盲腸炎、憩室炎、椎間盤感染),直接侵犯髂腰肌引起,致病菌則以腸道桿菌為主,透過血液培養能確定致病菌種,給予適切的抗生素治療。下背痛應及時治療 留意髂腰肌膿瘍或腫瘤可能陳晉瑋提醒臨床醫師,面對急性下背痛的病人求診時,要當心是否伴有發炎症狀。對於有感染病徵的下背痛病人,應留意髂腰肌膿瘍、骨髓炎甚至腫瘤轉移的可能性,以免錯失治療的先機。

猴痘暴增15例「皆為男性」 逾7000人接種疫苗「9成有高風險行為」
疾管署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15例猴痘確定病例(13例本土、2例境外移入個案)。13例本土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分別為北部12例及南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於3月26日至4月16日間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及紅疹等症狀,並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4月11日至4月17日確診。2例境外移入個案(馬來西亞及日本)分別為北部20多歲外國籍及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確診前均有境外活動史,並於回國後陸續出現症狀,就醫後採檢通報,並於4月11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9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名非高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疾管署說明,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40例病例(31例本土及9例境外移入),其中9例住院治療中、7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其餘24例已康復。疾管署統計,截至4月17日共計完成7,024人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43人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6,981人;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行為者」計接種6,826人。另外,自4月10日開放第二階段疫苗接種意願登記至今日中午12時,完成登記民眾計25,163人,將依據民眾登記順序與所選擇醫院提供名額,依序寄送電子郵件通知民眾進行門診預約掛號。請民眾於收到預約掛號通知後,至所提供的醫院網站連結,完成預約掛號,並依掛號時間前往醫院接種疫苗。目前尚有4,837個名額可登記,請符合條件民眾儘速至「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 https://mpox.cdc.gov.tw/ )」登記,以完成疫苗接種,保護自己與他人。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流感、腸病毒、猴痘3病毒社區傳播! 民眾如何防範?疾管署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COVID-19疫情趨緩,但台灣社區仍有許多病毒正在伺機而動。近日,流感病毒再新增3例重症案例,腸病毒疫情也在持續上升中,此外,猴痘病毒又傳出本土案例。疾管署提醒民眾應落實自我防護,降低感染機會。流感季未過 做好手部衛生、咳嗽禮節疾管署4月6日表示,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超過4萬5千人,近4週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為多,其次為腺病毒,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顯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持續於社區活動,尚未趨緩。上週更新增了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2例為A型H3N2,1例為A型H1N1。本流感季自去(2022)年10月1日起至今(2023)年4月4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70例,死亡累計14例,以A型H3N2為多,均具慢病史且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呼籲,目前仍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尤其若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腸病毒疫情上升 環境消毒用「它」別用酒精此外,近幾週腸病毒疫情呈上升趨勢,整體疫情傳播風險也上升。國內近日新增2例腸病毒71型輕症病例,今年已累計4例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上升29.5%,且高於2020-2022年同期。根據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以克沙奇A型為多,同時有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活動。疾管署提醒,目前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民眾應做好個人衛生,以肥皂正確勤洗手。疾管署也提到,民眾近期習慣用酒精進行環境消毒,但酒精對於腸病毒的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若是一般的環境消毒,應使用濃度為500 ppm的消毒水,民眾可用8瓶1,250 c.c.寶特瓶清水加入100 c.c.漂白水。而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0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200 c.c.漂白水。疾管署提醒,消毒水擦拭環境、器具後,應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才算完成消毒步驟。猴痘再增2本土 避免親密接觸、接種疫苗而猴痘疫情也是民眾需要特別注意的,疾管署4月6日公布,國內又新增2例猴痘本土病例,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共7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27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截至今日猴痘累計確診數為23例,分別為16例本土、7例境外移入,其中3例仍住院隔離治療中,其餘20例已康復出院。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傳播為主,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若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另外,民眾若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4月10日下午2時起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臺 」進行接種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意願登記,及選擇欲前往接種之醫院。本階段意願登記平臺自4月10日下午2時開放後,開放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週末及例假日不開放),預計提供約2.5萬個名額,且接種服務醫院擴大至全國各縣市(離島縣市除外)共48家合作醫院。

高雄女子長紅疹被指「染猴痘」 醫見一關鍵證實是梅毒
高雄一名女子近日身體出現皮疹,有醫生告訴她「高度懷疑是猴痘」,要她儘快做進一步檢查,而收治病例的知名泌尿科女醫師張美玉一看,認為病灶和猴痘看似很像,但是出現位置不太一樣,於是讓女子做梅毒血清檢查,相隔2天檢驗結果出爐,果然梅毒呈陽性反應。猴痘病灶好發部位多在臉部、四肢、生殖器。(圖/高雄市政府提供)《ETtoday新聞雲》引述張美玉說法,這名20多歲的女子到院看診,一走進診間就哭喪著臉,並掀起衣褲表示,「醫生,我這個疹子癢到不行,有其他醫生跟我說,高度懷疑是猴痘,妳覺得有可能嗎」?由於猴痘病例在國內連環爆,上月15例猴痘個案中,高雄就佔2例,因此造成人心惶惶。張美玉檢查後發現,女子的身體長滿紅色皮疹,包括胯下和鼠蹊部等軀幹位置都有,「不可能是猴痘吧」,進一步檢查,發現女子手掌和腳掌沒有紅疹,同時也沒有伴隨發燒、淋巴結腫大等疑似症狀,根據目前已知猴痘臨床症狀,通常皮疹是從臉部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且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猴痘病灶好發部位多在臉部、四肢、生殖器。(圖/高雄市政府提供)張美玉認為,這樣的症狀比較像是梅毒,因此要女子做血清檢查,過2天再回診看報告,而檢驗結果證實果然是梅毒,性行為是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尤其是傷口接觸到性伴侶的精液、血液就有可能中獎,而且傳染性極高,初期表現多是口腔、性器官潰爛,但是不會痛也不會癢,很多人因此錯過黃金就診時間,接著就會出現頭痛、發燒、肌肉關節酸痛等症狀,接續身上就會出現紅色丘疹。針對這命女子的狀況,張美玉也要她不用想太多,積極面對,依照醫囑徹底接受治療,完成整個療程後仍可痊癒。另外,高雄市衛生局表示,猴痘傳染對象途徑主要是透過親密接觸(例如: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接觸猴痘病患使用過但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的動物。衛生局表示,國內這波疫情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若曾赴流行地區旅遊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避免出入可能和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若有出現疑似症狀,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TOCC。

男未出國卻出現猴痘症狀 高雄再傳1例本土個案
高雄今(28日)再傳第3例猴痘個案,這起病例是1名30多歲男性,最近沒有出國史,卻在這個月初陸續出現畏寒、肛門口出現水泡等症狀。經研判應是本土病例,目前已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均無出現症狀。據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消息指出,這名高雄市30多歲本國籍男性,3月初接連出現畏寒、倦怠、肛門口出現水泡、鼠蹊部淋巴腫大、皮膚紅疹、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通報採檢,於3月22日確診猴痘,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該個案於今年(112年)未曾出國,僅2月有中部及北部活動史,研判應為本土個案,不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該男子的傳播鏈還需進行基因定序才能確定。而經疫調後,匡列8名密切接觸者、2名高風險接觸者及6名低風險接觸者共16人,目前被匡列眾人皆無出現症狀。自去年6月23日我國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起,高雄市至今已累積2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共3例病例;全台則累積14例本土及7例境外移入,共21例確診病例。衛生局也再次提醒,猴痘傳染具侷限性,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如親吻、按摩、擁抱、性行為;接觸患者使用過未消毒的物品;接觸感染動物等。此波疫情主要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若民眾曾至流行地區或出入國內高風險場所,應留意是否出現皮膚相關症狀,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症狀,若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接觸史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猴痘好發於四肢、生殖器與臉部。(圖/高雄市衛生局官網)中央疾管署預計將在4月中旬開放第2階段猴痘疫苗,供欲接種之高風險民眾登記。另外,衛生局也提醒已接種第1劑疫苗的民眾,疫苗施打後14天才有保護力,在疫苗生效前,仍應適當保護自己,以免感染。

老翁堅持20年「每天運動8hr」 後果慘了…竟無法走路
運動對身體好處多多,但如果太過量反而會有不良影響。中國河南省鄭州市有一名60歲老翁,每天運動8小時,從40歲就開始,堅持了20年,沒想到因為運動量過大,導致身體嚴重受損,最後連走路都有困難。根據《民生頻道》報導,這一名老翁每天運動,早上起床後至少要運動2個半小時,像是走路、跑步、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引體向上,甚至打打拳,光是仰臥起坐,一天分4次作就能做800個。不只如此,吃完中飯午休後又開始鍛鍊,有時候會打羽毛球2、3小時,更長可以到4、5小時;吃完晚餐後,會去散步或跑步,時間大約2個半小時,算下來一天至少有8個小時都在運動。老翁關節嚴重受損,走路都有困難。(圖/翻攝自微博)豈料,老翁某天突然感覺膝關節和肘關節疼痛,痛到無法走路,被家人送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全身上下都有問題,包括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積液增生退變、骨性關節炎等都相當嚴重,原因就是運動過度導致。對此,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頸肩腰腿痛五科主任廉杰指出,「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是對的,但老翁沒有掌握好「度」,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科學鍛鍊、適合自己、勞逸結合、舒適為度,一般每周是3到5次的運動次數,每次的時間是1個半小時至2個小時,最後他給熱愛運動健身的人忠告:「要掌握好量、要掌握好度,科學鍛鍊,才是更長久的鍛鍊」。

出國5種常備藥 內服外用皆不可少
隨著全球COVID-19疫情趨緩,出入境及居家檢疫相關規定鬆綁,許多民眾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旅途中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不舒服,而這些小症狀會打壞旅遊興致。慢性病用藥確認足夠、列清單 瘧疾及高山區備妥用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黃昱臻表示,首先,藥品準備取決於個人身體狀態及旅遊行程內容。本身有使用慢性病用藥或有需長期使用的藥品,要確保攜帶足夠藥量,為保險起見可以多帶幾天份;可將藥名、用法用量列成清單並註記藥品過敏史,當有購買藥品或是有就醫需求時,這份資料可做為參考。要造訪瘧疾疫區,請醫師開立預防性抗生素,按醫囑服用;有登山、雪地活動等行程時,請醫師開立高山症用藥。旅遊常備藥品五大類 內服外用皆不可少旅遊常備藥品可分為五大類:解熱鎮痛藥、抗組織胺、止暈藥、腸胃藥、外用藥。黃昱臻說明,解熱鎮痛藥用於治療頭痛、牙齒痛、關節痛、經痛等,還有退燒的功能。因溫差大造成流鼻水,或因接觸過敏原導致眼睛及皮膚搔癢,可使用抗組織胺緩解症狀。止暈藥需在搭乘交通工具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用,可能會有嗜睡的副作用。在公共衛生條件較落後的地區,飲食後要注意胃腸道的狀況。擔心蔬菜水果攝取過少導致解便困難,可以先準備便秘藥。止癢藥膏、優碘及外傷藥膏,可緩解傷口不適並減少感染。特殊族群如兒童、懷孕婦女、洗腎病人,在準備旅遊用藥時,建議先由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後再選擇藥品。搭機藥物置放隨身行李 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查詢黃昱臻提醒,在搭飛機時,藥品可置於隨身行李,若有需冷藏藥品,請準備保冰袋和保冷劑。各國對旅客攜入藥品管理不同,特別是管制藥品及含鴉片成分藥品,請在入境他國前確認清楚。旅遊醫學相關資訊,可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國際旅遊處方箋」網頁查詢,也可至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諮詢。最後祝福旅途平安順利,緊急用藥備而不用。

再添4例猴痘「3本土、1境外」!疾管署:今下午開放疫苗登記
疾管署今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確定病例,為3例本土、1例日本境外移入個案,均為北部本國籍男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3月3日至3月5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鼻塞、頭痛、疲倦、口腔潰瘍、腹瀉、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14日及3月15日確診陽性。疾管署表示,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2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6例病例(10例本土及6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均為男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間,中位數約30多歲,以性接觸感染為主。疾管署說明,該署已完成猴痘疫苗接種規劃,對象除確診個案的高風險接觸者及正痘病毒屬實驗室操作人員等由衛生單位安排提供接種服務之外,針對民眾自我風險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如:性病患者、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自今日下午3時起可至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平台」進行疫苗意願登記。疾管署表示,考量現階段疫苗量有限及疫苗特性等因素,接種作業採事前登記預約、集中接種、並以「皮內」注射為主方式辦理,以達疫苗最大效益。已先設置6家合作醫院提供接種服務,分別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亞東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的社交活動,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

再添4例猴痘本土個案 北南皆有!高風險接觸者達14名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年齡介於3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2月26日至3月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8日至3月10日間確診陽性。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8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疾管署指出,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包括德國、美國、奧地利)。全球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於英國爆發以來,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750例)及歐洲(25,859例),其中美國累計30,225例占全球總數35%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單週新增低於200例,本週新增121例,主要分布於美洲。亞太國家以日本累計31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其中日本近期疫情趨嚴,另韓、菲、越、港、中等國亦有零星報告病例,紐、澳疫情則多集中於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2023)年3月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4%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8%。疾管署說明,有關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預防接種作業,考量現階段疫苗量及疫苗儲存特性等因素,以採「集中接種」及「皮內」注射方式辦理為主,以達疫苗之最大效益,並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該署已完成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相關作業之前置準備,包括完成修訂疫苗接種作業須知、民眾接種須知與同意書、疫苗使用與管理方案、衛教及教育訓練教材等,以利醫療院所人員訓練及執行接種服務使用,並預計醫院需一週完成各項前置作業。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猴痘本土再添1例「北部30多歲男發燒有膿皰」 已匡列18名接觸者
疾管署今日公布我國第8例猴痘確診病例,為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於2月下旬因發燒、四肢及軀幹陸續出現水泡及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並於3月3日確診陽性,該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18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說明,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3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另外,依據該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本國籍新增愛滋感染人數計1,074名,其中42名為女性,女性人數雖少,但其中超過一半的女性感染者於通報確診愛滋的3個月內,即達病程後期,延遲診斷就醫導致愛滋發病,讓身體受到不必要的健康損傷,相較男性之延遲診斷率約3成高出許多,且女性生活忙碌,常要照護家中長輩與家人,容易忽略自身健康。疾管署提醒,曾有性行為的朋友,至少要做1次愛滋篩檢,全國有82家醫事機構提供愛滋匿名篩檢諮詢服務,篩檢全程以匿名方式進行,並由專人提供衛教諮詢及篩檢,現場約20分鐘即可得知初步篩檢結果,其中14家一站式愛滋匿名快速篩檢服務院所,針對初篩陽性者提供快速確認檢驗服務,約30分鐘內即可得知確認檢驗結果,從篩檢到確診只要不到1小時即可完成,呼籲女性朋友也要珍愛自己主動篩檢,透過篩檢瞭解自身健康狀況。此外,疾管署持續辦理「愛滋自我篩檢計畫」,去年提供超過5萬人次自我篩檢服務,民眾可上網預訂並選擇附近方便的超商,支付200元試劑費及45元物流費取得試劑,或前往合作民間團體、衛生局(所)等436個實體服務點或利用68臺自動服務機,支付200元取得試劑,於家中或適宜的場所進行篩檢。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快訊/國內爆2起猴痘病例 感染源待釐清
疾病管制署1日表示,國內有2起猴痘病例,病患為居住在新竹縣和高雄市的2名男性,2月下旬出現症狀,研判應為本土個案,感染源待釐清。疾管署公布,我國第6、7例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該署除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亦已採購並配置抗病毒藥物及猴痘疫苗供符合條件者使用,及加強監測、通報及適時調整相關防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