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富汗6.5強震「狂晃30秒」 民眾驚嚇竄逃釀13死百傷
阿富汗東北部21日晚間發生規模6.5地震,地震發生當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多處地區持續晃動至少30秒,嚇得不少民眾狂逃,由於震央東鄰巴基斯坦與塔吉克邊境,目前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死亡人數已增至13人,另有百人受傷。地震發生時,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多處地區持續震動了至少30秒,嚇得不少民眾連夜狂逃。(圖/達志/美聯社)從外電畫面可見,救護車陸續抵達災區為傷者進行救援,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半島電視台》等外媒報導,這起地震發生於當地21日晚間9時左右,震央位於興都庫什(Hindukush)地區的朱爾姆(Jurm)東南偏南40公里處,震源深度187公里,屬於中層地震。地震發生當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多個地區持續震動至少30秒,導致兩國有多棟民宅和建築遭破壞,除此之外,鄰近的印度、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等多國都感受到了晃動。地震發生時,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多處地區持續震動了至少30秒,嚇得不少民眾連夜狂逃。(圖/翻攝自推特)截至目前為止,阿富汗至少有4人死亡包含1名兒童,另有50人受傷,而巴基斯坦西北部至少有9人死亡,44人受傷,災區醫院目前進入緊急狀態,《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指出,由於受災地區地勢偏遠崎嶇,救援工作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早在去年6月,阿富汗東部就曾發生強烈地震造成逾千人死亡,據《路透社》引述地質學家的說法,南亞大部分地區目前進入地震活躍區域,印度板塊的構造板塊正在向北推入歐亞板塊因此在這個區域的民眾應多加注意地震頻頻發生的情況。

阿富汗爆6.5強震釀3死150傷 巴基斯坦與印度也有晃動感
阿富汗東北方於21日晚間發生規模6.5的地震,目前已知造成3人死亡、150人受傷。而強烈的地震連在巴基斯坦與印度都可以感受的到。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這起地震發生於21日晚間,震央是在阿富汗北部偏遠的巴達赫尚省興都庫什區(Hindukush)山脈,震源深度194公里,屬於中層地震。報導中也指出,目前已知有一名13歲少女在地震時,被家中倒塌的牆壁給壓死,另外在東部拉格曼省也傳出有2人罹難的消息。而在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地區有150人受傷,當地醫院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當地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巴達赫尚省首府詳細的受損情況與報告,目前正在對其他區域進行調查。報導中也指出,巴達赫尚省當地有許多山區,交通不便,而且並沒有電話或是網路可以使用。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表示,這次地震雖然爆發在阿富汗,但是在巴基斯坦、印度也有明顯的感覺,就連距離比較遠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土庫曼也是如此。推估在震央網外1000公里的範圍內都有震感,估計有2.85億人感受到

2023全球幸福指數排名出爐!芬蘭連6年奪冠 台灣名列亞洲第2
聯合國永續發展網站新公布2023年全球幸福報告,對超過150個國家的人民進行調查,發現人民普遍的幸福感,並未因過去3年的新冠疫情而下降;全球最幸福的國家中,位於北歐的芬蘭,又拿下第一名,芬蘭已是連續第6年蟬聯冠軍;至於台灣則是排名全球第27,亞洲的第2名。綜合外電報導,這份全球幸福報告,是對每個國家人民幸福感去排名,主要根據蓋洛普全球民意調查(Gallup World Poll),調查依據包括健康的預期壽命、人均GDP、社會支持、腐敗程度、做出人生重要決定等自由,以及人們照顧彼此的慷慨程度去做評比。除了芬蘭以外,多數北歐國家都有上榜,前10名的名單依序是芬蘭 7.8、丹麥 7.6、冰島 7.5、以色列 7.5、荷蘭(尼德蘭)7.4、瑞典 7.4、挪威 7.3、瑞士 7.2、盧森堡 7.2與紐西蘭 7.1。至於其他先進國家,美國以6.9排第15名;英國以6.8排第19名。亞洲國家方面,台灣排名全球第27名,幸福指數在6.5,僅次於新加坡的6.6,高於日本6.1、韓國6.0、泰國5.8、越南5.8、中國5.8及香港5.3。至於全球幸福指數最低的5個國家,清一色都在中東和非洲,分別是民主剛果共和國3.2、辛巴威3.2、獅子山共和國3.1、黎巴嫩2.4、阿富汗1.9。

ICC仰賴締約國配合 普丁被判入獄的機會近趨於零
國際刑事法院(ICC)向俄國總統普丁發出逮捕令後,使其淪為與蘇丹遭罷黜的前總統巴席爾(Omar al-Bashir)、「巴爾幹屠夫」塞爾維亞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同等級的人物。然而ICC的局限性眾所皆知,除了沒有法警,亦不能對犯嫌進行缺席審判,全仰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123個締約國合作。未來除非普丁外訪時,有任一締約國願將其逮補並引渡到荷蘭海牙,或是俄國出現政權更迭,否則普丁被判入獄的機會近趨於零。俄國與烏克蘭都非《羅馬規約》締約國,但烏國接受ICC管轄。莫斯科第一時間就對普丁和總統專員利沃瓦-貝洛瓦的逮捕令提出反駁,稱俄國在任何情況都不會把本國公民引渡到海牙。ICC院長霍夫曼斯基(Piotr Hofmanski)表示,ICC正在盡「作為法院」之責,但實際執行則「取決於國際合作」。前美國國務院戰爭罪行問題無任所大使芮普(Stephen Rapp)表示,只有普丁外訪,「就有被捕的機會。這永遠不會消失。」但《華爾街日報》、法新社認為,涉及在任國家領袖的案件時,有些締約國可能不願意配合。《紐約時報》指出,只要能不被捕,ICC即可能永遠訴究不到被告。美國作為反俄陣營之首,官員卻不願公開對ICC的決定歡呼,美駐聯合國大使湯瑪斯-葛林斐德甚至在面對記者提問時直接轉身離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國際刑法教授沙達特(Leila Sadat)告訴《美國之音》,考慮到華府與海牙法院過去的緊張時期,「他們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的立場也就不足為奇了。」美國歷任政府多對美軍可能受到ICC審判感到擔憂,這種擔憂尤其在2012年ICC決定就塔利班、阿富汗政府軍和美軍可能犯下的戰爭罪啟動訴訟程序達到高峰。前美國總統川普甚至在2020年對時任ICC首席檢察官本蘇達(Fatou Bensouda)和法院的其他高級官員實施制裁,直到總統拜登上任後才解禁。

中美開戰由誰勝出? 澳洲4退役軍事高層一致認同「這1結局」
澳洲國家公共廣播機構《澳洲廣播公司》(ABC)在今年2月以《對澳洲來說,與中國開戰會是什麼樣子?》(What would war withChina look like for Australia?)為題,專訪了澳洲前國防軍總司令貝瑞(ChrisBarrie)、前澳洲國防部國際政策與戰略司司長貝姆(Allan Behm)等4位退役的軍事或情報高層。最終,他們的看法雖然有些微出入,但他們卻一致認為「無論澳洲是否參戰,美國都不可能打贏中國」,頂多就是陷入血腥的僵局,且澳洲不應該蹚這鍋渾水。據《澳洲廣播公司》的報導,這些專家包括前澳洲國防部戰略與情報副部長懷特(Hugh White)、前澳洲國防軍總司令貝瑞(Chris Barrie)、澳洲國防部前國際政策與戰略司司長貝姆(Allan Behm),以及前澳洲國防軍情報官費南德斯(ClintonFernandes),以下為4人的論點。前澳洲國防部戰略與情報副部長懷特(Hugh White):懷特目前身任澳洲國立大學戰略研究所名譽教授。他認為美國要是為了台灣跟中國開戰,將是二戰以來全球規模最大、最具破壞性的海上衝突,而且「華盛頓希望澳洲盡最大的能力貢獻我們的全部空軍和海軍力量。」但懷特表示,沒有人能確定這場戰爭會如何收場。他認為最有可能的結局是一場「代價高昂的血腥僵局」,雙方均無法確保勝利。「無論澳洲是否參戰,這都會是一場毀滅性的衝突。」雖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更勝一籌,但中國在地緣關係上佔有優勢,懷特認為兩軍可能形成拉鋸戰,「中國的防空能力被證明是強大的,但美國和盟國的空軍能力也是如此。所以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不過,由於台灣對中國來說,是其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因此美國若不使用核武,就不可能對中國造成足夠的傷害,迫使北京對台灣問題讓步。但懷特表示,他看不出美國願意為了台灣,冒著本土遭到中國核報復的風險動用核武,「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美國或澳洲為了台灣與中國開戰是錯誤的。」懷特還指出,比起「全面入侵台灣」,中國更可能採取的武統手段會是「封鎖台灣」,迫使其接受北京的統一條件,因為這是一種成本較低、風險較小的武統方式,對中國來說,在台灣周圍建立海空域禁航區相對容易。前澳洲國防軍總司令貝瑞(Chris Barrie):曾在1998至2002年擔任國防軍總司令的貝瑞指出,所有預測中美開戰的論點都犯了「誇大其辭」的毛病,他認為世人已經忘了,要解決國家之間不可逾越的分歧,戰爭永遠都只是最後選項。因此,只有在所有解決手段都無效的情況下,國家之間才會考慮發動戰爭,而在台灣問題上,貝瑞認為它離戰爭還非常遙遠。同時貝瑞也認為,政客會利用媒體製造戰爭恐慌,而這正是「政客」與「政治家」的重大區別:「那些評論員是真的相信自己說的鬼話,還是虛張聲勢?他們認為澳洲國防軍能夠勝任這些任務嗎?如果不能,他們又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改變自己好戰的姿態?我相信,經歷過戰爭的人可能對這個問題會更加深思熟慮,我們的政治家在哪裡?」貝瑞表示,他相信憑藉地理優勢,澳洲人能夠保衛自己的國家。畢竟純粹就「防禦的角度而言」,除了紐西蘭之外,全世界沒有其他國家比澳洲的地理位置更好。不過若是涉及數十萬人參與攻防的大規模戰爭,即便是眼睜睜看著即將觸及核戰爭的門檻,澳洲恐怕也沒有辦法扭轉局勢,「畢竟與美中兩國相比,我們仍是一個小國,這限制了我們可用的戰爭力量。」貝瑞還建議澳洲政府應將「避免戰爭」作為一項嚴肅的政策目標,「在我看來,這才是政治家應有的態度」。貝瑞指出,美中戰爭與伊拉克或阿富汗衝突不一樣,因為戰爭會使所有人陷入貧困,只要澳洲參戰,或允許美軍使用境內基地,那麼澳洲很可能面臨來自中國遠程打擊部隊的直接攻擊,「在經濟、財政和個人財產方面,這可能會使我們整個國家陷入貧困,如果它演變成核戰爭,甚至可能殺死我們大多數的國民。鷹派人士認為我們能夠贏得對中戰爭的假設是錯誤的,也非常危險。」貝瑞最後也談到兩岸局勢,他說「中國攻打台灣通常被認為是美中戰爭的催化劑,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中台關係破裂的原因和管理也很重要」,貝瑞更呼籲澳洲的政治家們,在台海兩岸關係破裂之前應當發揮關鍵作用。前澳洲國防部國際政策和戰略司長貝姆(Allan Behm):目前為澳洲研究所國際和安全項目負責人的貝姆,則認為在不斷增強軍力之下,中美開戰要是在2035年後爆發,那麼北京確實很有可能勝出。雙方要是在未來5到10年內開戰,對美國來說「能看到的最好結局就是陷入僵局」。貝姆更批評,澳洲有一個「根本性的戰略病態」,那就是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來支持美國的利益,「為了台灣與中國開戰並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貝姆表示,澳洲與中國開戰所帶來的影響將遠超過二戰以來的任何戰爭。鑑於澳洲國防軍的規模與美國部隊的後勤限制,這將是一場非常艱難的戰爭。貝姆也判斷中國將速戰速決,若中國能控制台灣海峽,就會投入陸軍進行壓制,最終佔領台灣。 前澳洲國防軍情報官費南德斯(Clinton Fernandes):目前在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國際政治的費南德斯也認同懷特所言,「封鎖台灣」是中國更可能採用的武統手段,中國領導人在封鎖之前可能發動遠程攻擊,封鎖期間將要求台灣進行談判,並以兩棲入侵作為威脅與升高衝突的手段。他擔心台灣對此沒有B計劃。費南德斯指出,中國的綜合防空系統,覆蓋廣泛的預警雷達、戰機和各種地對空飛彈,可以把美軍擋在海岸線300海里之外。如果中國真能把美軍擋在外頭,讓美國無法獲得制空權,那麼美軍及其盟軍也無法在陸上與海上獲勝,台灣屆時連補給都是問題。至於澳洲在戰爭時扮演的角色,費南德斯說,澳洲不該把自己當成美國的廓爾喀人(受聘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尼泊爾傭兵),「是否與中國交戰」應該在議會裡進行充分的辯論。對於美中衝突的勝負,費南德斯表示「戰爭包含許多非理性元素以及無法計算的各種情緒,無論戰爭如何開始,只有當一方願意放棄時才會結束。」他補充,對兩個核大國來說,直接進行大規模對抗極其危險,這也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彼此相當克制的主要原因。費南德斯認為,拜登即使做出各種模棱兩可的聲明,仍會避免與中國直接開戰。支持台灣的美國政府將繼續爭取世界各國的支持,對中國進行各種制裁與譴責,「但是與烏克蘭不一樣的是,歐洲大部分國家都能團結譴責俄羅斯,亞洲卻不會一致譴責中國。」

女權倒退嚕 聯合國預測:全球性平還需300年
伊朗各地數百名女學生無故中毒,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將女性拒於大學之外。國際婦女節前夕,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發出警告,全球女權進展「正從我們眼前消逝」,「依現況來看,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認為需要300年」,才能實現性別平等。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今年主推擊倒「數位貧窮」(digital poverty),致力消除科技領域上的男女落差。古特雷斯6日在第67屆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UNCS)開幕式致詞表示,女權在世界各地都遭受濫用與迫害,女性迄今面臨包括孕婦死亡率、女童失學、照顧者找不到工作、強迫童婚等危機。他說:「數十年來的進步正在我們眼前消逝。」「性別平等愈來愈遙遠。」古特雷斯提到,阿富汗在塔利班統治下,女性和女孩都不得參與公眾生活,局勢尤為艱困,但他未點名伊朗等其他女權發展嚴重受限的國家。德黑蘭大力鎮壓去年9月開始由女性領導的示威活動,因而遭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UNESCl)逐出婦女地位委員會。針對數位貧窮,聯合國副祕書長暨婦女署執行長巴胡斯(Sima Bahous)指出,這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一種新型態貧窮,「以毀滅性的方式將女人與女孩排除在外」。她舉例,全球女性可以取得智慧型手機的機會較男性少18%,更不用說網路近用權,「單單過去一年,可以上網的男性比女性多出2.59億人」。研究指出,全球25個國家或地區,有8成兒童暴露在網路性虐待或剝削的危機,其中尤以青少女最為弱勢。另一項針對全球125個國家或地區女記者的調查發現,其中有4分之3在工作上遭受網路霸凌,3分之1會在公開發表言論前進行自我審查。「我們持續看到激進團體和部分政府利用社群媒體攻擊女性,尤其是女權捍衛者。」巴胡斯呼籲:「我們必須比他們更快,採取更有力的保護措施,並且下定決心。」古特雷斯說:「數百年來的父權制度、歧視和有害的刻板印象,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產生了性別鴻溝。」他在推特上呼籲:「讓我們擊退女性貶抑(misogyny),為女人、女孩和我們的世界向前邁進。」

義大利海域船難釀65死 船隻解體倖存人販子遭逮
日前,義大利卡拉布里亞區一艘移民船嘗試著陸時意外解體導致乘客落海,當時船上載有約150人,目前已知至少65人在船難中喪命。這些移民者主要是來自阿富汗、巴基斯坦、索馬利亞及伊朗,多數人都為求更好的生活條件,因此鋌而走險想從義大利進到北歐。對此義大利總理梅洛尼表達深切悲痛,他直指人口販子就是意外主因,梅洛尼承諾未來會阻止非法的海上移民活動,避免類似悲劇再發生。據了解,在倖存者當中有一人被依照販運移民罪逮捕。

義大利海域移民走私船翻覆 釀至少43死
義大利當局稱,周日黎明時分,一艘載滿移民的木船在義大利南部附近撞上岩石後沉入大海,死亡人數攀升至43人。據安莎通訊社(ANSA)周日報導,義大利卡拉布里亞地區(Calabria)東海岸附近黎明時發生一艘移民船失事,海岸警衛隊在中午前不久發表聲明說,「截至目前,有80人被救出,一些人在沉船後成功抵達岸邊,並在岸邊發現了43具屍體。」當地媒體說,船上有120多人,這艘載有來自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移民的船不巧遇上了惡劣天氣,還撞上了岩石導致沉船。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說,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移民被擠進了一艘20米(66 英尺)長的船。 梅洛尼辦公室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她對許多被人販子危害的生命深感悲痛。梅洛尼稱義大利並不歡迎這些獲救的移民,她發誓要利用她的領導力來打擊人口走私活動,並敦促歐盟其他領導人幫助義大利完成她的任務。

義大利海域驚傳移民船失事 船上100多人中至少30死
據義大利安莎通訊社(ANSA)周日報導,在義大利卡拉布里亞地區(Calabria)東海岸附近黎明時發生一艘移民船失事,根據當地警方的消息,死亡人數已上升至30人。義大利當局稱,他們先是在克羅託內省海濱度假勝地的海灘上發現了27具屍體,並補充說在水中發現了另3具,海上仍有尚未打撈上來的屍體。當地媒體說,載有移民的船上有100多人,約50人獲救。這艘載有來自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移民的船不巧遇上了惡劣天氣,還撞上了岩石導致沉船。目前搜救倖存者的工作仍在繼續。當局出動了搜救隊、警察、海岸警衛隊和消防員,但波濤洶湧的海浪為搜救工作增添了困難。

美國派遣200名美軍來台灣 華爾街日報揭「在這個時間」
美國與台灣之間近日進行頻繁但低調的高層往來引起外界注意,《華爾街日報》今(23)日更獨家報導,美國打算增加部署到台灣的軍隊人數,目的就是為了因應中國的威脅,而來台的美軍人數將是目前的4倍。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官員的說法,美國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在台灣增派100至200名士兵,人數比一年前約30人還多,其實早在今年1月,日本的《日經亞洲》(Nikkei Asia)就曾報導,美國從去年春天開始,就動用州級的國民兵(The National Guard)來台,目的就是訓練台灣部隊。美國各州都有國民兵,平時由州長指揮。國民兵經常在救災期間動員、或維持公共秩序。在海外戰爭期間,國民兵可以出動執行聯邦任務、參與戰鬥、或提供後勤支援。國民兵就曾參與過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目前美國國民兵為80多個國家地區的軍隊提供訓練,訓練內容因國家而異,包含步兵戰術操作、飛機操作、網路防禦、災難應變、反恐和醫療支援等,大部分是透過「州合作夥伴計畫」(State Partnership Program,SPP)執行。《華爾街日報》就提到,華府這次增派士兵人數,就是有意擴大訓練台灣軍隊的規模,不過報導也稱,五角大廈不願意公開對台灣軍隊的訓練計劃,原因就是想在不激怒北京的情況下,幫台灣增加自衛能力。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將派「1、200名美軍來台灣」。(圖/翻攝自華爾街日報推特)

遺棄貨櫃車內驚見18具遺體 非法移民缺氧窒息而死
中東和阿富汗地區難民逃難到歐盟時,保加利亞是必經路段,雖然這些移民偷渡到保加利亞後多數不會多做停留,但該國偷渡客死亡的案例還是頻頻發生,17日在首都索菲亞(Sofia)附近,就發現一輛被遺棄的貨櫃車,裡面發現18具疑為窒息而死的阿富汗非法移民遺體,其中還包括一名兒童。保加利亞17日發現一輛被遺棄的貨櫃車,裡面發現18具疑為窒息而死的阿富汗非法移民遺體,其中還包括一名兒童。(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當地警方日前接獲通報,在距離索菲亞約20公里處的洛科爾斯科村莊(Lokorsko),發現一輛被遺棄的貨櫃車。當警方趕抵現場視察時,司機早已逃逸,但警方仍在車子運載的木材下發現暗格,裡面藏有大批非法移民。保加利亞17日發現一輛被遺棄的貨櫃車,裡面發現18具疑為窒息而死的阿富汗非法移民遺體,其中還包括一名兒童。(圖/達志/美聯社)據生還的移民表示,他們被困在車內多日,其中多數人經歷缺氧和嚴寒天氣的折磨,釀成18人喪命,另外34人則被送往鄰近醫院救治。報導引述保加利亞衛生部長麥哲托夫(Assen Medzhidiev)的說法,這些倖存者中有5人為兒童,情況相當不樂觀。保加利亞官方並未透露難民的國籍,但當地媒體指出,他們來自於阿富汗,雖然當地政府在邊境設置鐵絲網,試圖阻擋偷渡客闖入,但人蛇集團網網藉由類似這次事件中,以進口木材當作障眼法的方式偷渡這些難民,警方目前已逮捕了4名涉嫌與此案相關的人士,其中還有1人曾因販運人口而被判刑。保加利亞17日發現一輛被遺棄的貨櫃車,裡面發現18具疑為窒息而死的阿富汗非法移民遺體,其中還包括一名兒童。(圖/翻攝自推特)

禁女性使用避孕藥、保險套 塔利班:那是西方陰謀
塔利班從2021年8月起接管阿富汗,當局對女性採取嚴格管制,剝奪她們的受教權,而近期塔利班又禁止女性使用避孕藥或保險套,稱那是西方的陰謀。據《每日郵報》報導,阿富汗媒體稱,塔利班開始在阿富2個最大城市中全面禁止所有形式的避孕措施,喀布爾和馬扎里沙里夫的藥局也證實,塔利班官員命令他們不得出售任何避孕藥。消息人士表示,塔利班雖然停止進口避孕藥,還是可以從私人賣家那取得,但價格一路狂飆。另名消息人士說,塔利班執法人員稱,使用避孕藥和計畫生育是西方的陰謀。一名婦女說,塔利班告訴助產士,不要注射避孕藥,因為這是禁止的,「當我知道這是非法,我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據《衛報》報導,出生於阿富汗,旅居英國的社會活動家納西米(Shabnam Nasimi)斥責,塔利班不僅控制婦女工作和學習的人權,現在還控制她們的身體,這令人髮指。據了解,一名助產士在受到塔利班的死亡威脅後,逃離喀布爾,而她每天都和同事聯絡,「避孕禁令將嚴重影響該國本惡化的生育狀況,我擔心,過去10年中取得的成果將會消失。」人權觀察組織2021年一項報告稱,在塔利班上台之前,大多數的富汗婦女也沒辦法獲得有關孕婦健康,和計劃生育等基本訊息,「有61至72%的阿富汗婦女生活在貧困中,無法獲得現代避孕藥具,婦女生育的孩子往往比她們想要的多。」

離婚後不願遵循傳統…二寶媽慘遭2兄弟「名譽殺人」 屍藏行李箱丟棄
阿富汗日前發生一起名譽殺人(Honour Killing)的血案,34歲女子瑪麗安(Maryam H.)因不願遵循傳統,追求現代生活,竟遭到2名兄弟殺害,還將屍體藏在行李箱中,近日法院也對這兩名兄弟做出判決,判定謀殺罪成,處無期徒刑。綜合外媒報導,瑪麗安於2013年與丈夫賽義德(Saeed Habib H.)帶著2個孩子從阿富汗逃到德國尋求庇護,4年後2人申請離婚,沒想到此舉卻讓瑪麗安的2名兄弟尤瑟夫(Yousuf H.)和馬赫迪(Mahdi H.)震怒,除了開始瘋狂騷擾她,還嚴格要求她戴頭巾、遵守伊斯蘭教法,但她不願意遵循這種傳統作法。沒想到瑪麗安於2021年7月突然在柏林的家中失蹤,3周後屍體被發現在巴伐利亞州霍爾茨基興(Holzkirchen)山區一個淺墳中,不僅手腳、嘴巴和眼睛都被膠帶封住,且經驗屍,得知她是在被割喉前窒息身亡,死狀相當悽慘。警方調閱監視器,看到死者的2名兄弟提著沉重行李箱搭乘火車,而裡面裝的正是死者屍體,尤瑟夫還在法庭上辯稱,他們是和妹妹發生爭執時不小心把人殺害,希望可以求處輕判或無罪,不過法官向死者家人蒐證後,判定2人謀殺罪成,做出無期徒刑的判決。

瘋傳土耳其救災班機可載人離開 阿富汗千人奔向機場
阿富汗8號晚間數千人奔向首都喀布爾機場,只因傳言有航班可載人前往土耳其,也就是一個離開阿富汗的機會,最終安全部隊對空鳴槍控制場面。民眾晚間吼叫推擠,在未攜帶任何行李的狀態下,沿著大道奔跑前往機場。這似乎反映出當地人民在嚴重經濟危機之下,試圖想盡一切辦法離開。起初阿富汗外交部聲明,若有要求將隨時準備好參加土敘強震災區救援行動。然而這份聲明的內容引發謠言,稱來自土耳其的飛機將提供民眾離開阿富汗的機會。政府發言人穆賈希德(Zabihullah Mujahid)對此表示,任何關於未持官方文件者有專機前往土耳其的傳言都是假的,不該有人抱持此種意圖前往機場,也不該有人擾亂機場秩序。

每天上班「爽滑推特」太無聊? 塔利班:懷念聖戰生活
塔利班從2021年8月起接管阿富汗,而塔利班戰士似乎還沒適應當上班族。一位25歲前塔利班戰士說,他有時會懷念聖戰生活,因為現在每天都在滑推特沒事做。另一名戰士表示,他們每天要在辦公室從早上8點待到下午4點。據《每日郵報》報導,阿富汗分析師近期做出一項網路研究,塔利班沒有適應辦公室工作和平民生活方式。25歲前戰士納菲(Abdul Nafi)說,他有時會懷念聖戰生活,因為它擁有所有美好事物,現在他每天都沒事做,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滑推特。納菲表示,不只有他,許多聖戰士都沉迷網路,特別是推特,而他們連到高速Wi-Fi,「我不喜歡喀布爾的交通和治安,自從我跟同仁被搶後,一直把手槍放身上。」據了解,塔利班對阿富汗民眾實施嚴格規定,禁止婦女受教,還有人直接在公眾場合遭鞭打、截肢,甚至被石頭砸死。塔利班指揮官曼蘇哈德(Omar Mansurhard)說,成員現在不得不為了薪水去工作,而不是去街上尋找下一個受害者。曼蘇哈德指出,他們以前擁有極高自由度,可以選擇要去哪、住哪,以及是否參戰,「現在,你必須在早上8點之前去辦公室,一直待到下午4點,如果你不去,就會被視為曠職,當天工資將從薪水中扣除。」曼蘇哈德出生於北瓦濟里斯坦,他曾經從軍,現在變成一名中級公務員。曼蘇哈德稱,因為房租太高,他無法將妻子和5個孩子帶到首都,「我不喜歡喀布爾堵塞的交通,去年還可以忍受,但在過去幾個月裡,它變得越來越擁擠。」塔利班前狙擊手胡再發〈Huzaifa〉說,「塔利班過去不受限制,但現在我們每週7天、每天24小時都坐在一個地方,坐在桌子和電腦後面。生活變得如此乏味;你每天都做同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