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食降血糖藥…1歲男童失明「慘成植物人」 嬤崩潰自責:想把眼睛給他
大陸河南一名1歲4個月男童日前誤食了降血糖藥,導致患嚴重低血糖腦病,且沒有及時發現,引起了腦血腫、藥物中毒,從而成為植物人,讓奶奶相當自責,說是自己沒有顧好孫子,相當愧疚。綜合陸媒報導,河南新鄉延津,一名1歲4個月男童誤食降血糖藥,導致患嚴重低血糖腦病,當時奶奶只是轉頭倒個水,結果發現藥不見了,因不確定藥是掉地上了,還是被孫子吃下肚,所以沒有及時發現,結果引起了腦血腫、藥物中毒,從而成為植物人,且眼睛看不見,耳朵也聽不見。奶奶自責表示,「我就扭頭倒水,沒想到他吃進嘴裡了,孫子現在眼睛失明,我想把我的眼睛給他」,崩潰痛哭;醫生指出,男童誤食降血糖藥,導致嚴重低血糖腦病,腦部受損,另外還有藥物中毒的症狀,導致意識障礙昏迷,從昏迷到植物人狀態到如今的微意識,康復恢復有進步。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一轉身,就是孩子的一生…」、「所以藥物不要亂放,早日康復」、「藥物品還是要獨立收納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願小孩早日康復」、「當時就催吐就好了」、「帶娃半點都馬虎不得,得謹慎謹慎再謹慎。決定生就要自己帶,當爹媽的都有疏忽的時候,更別說老人了」。

糖尿病患者堅守1原則 義大利麵、壽司和甜食都能吃!
為了不讓血糖飆高,有些人說可以吃些清淡的食物,例如可以吃火鍋最愛加的冬粉、美味的義大利麵或是日式料理的壽司;沒錯,要控制血糖,其實任何食物都可以吃,只是因為義大利麵、壽司或冬粉等,都屬於澱粉類(五穀根莖類),一樣得照著量份吃,不能超標。一份主食(1/4碗飯)約70大卡,同樣是70大卡,冬粉則因為熱量低,所以可以吃到1/2碗,可以吃的份量比米飯還要多,而且比較有飽足感,但是,吃太多血糖還是會高。另外,很多病患認為要預防糖尿病就是不吃甜食,但甜食並非不能碰,主要看是哪一類的甜食,如果是加工類甜食(例如餅乾、蛋糕等),不只含糖類、澱粉,還有很多油脂,能少吃是最保險的,如果真的很想吃,就要盡量避開鮮奶油,以減少脂肪的攝取。做好總量控制,吃得健康又滿足國泰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瑜忻特別提到,糖尿病患者會有個別差異,剛診斷出來的糖尿病患,比較無法精確掌握食物的量,建議先試著吃吃看,並測量血糖,例如基本上,糙米雖然比白飯安全,但有些病患吃糙米時,血糖也會快速升高,應該要多注意,並配合醫師或營養師給的建議。另外,像有些人白天的工作量大不能挨餓,因此,白天可以多吃一點主食類,晚餐時間就要吃少一點,醫師也會因為病人體形胖或瘦,給予每日攝取卡路里的建議,但均衡攝取的飲食原則不變,加上只要是天然食物,沒有什麼是絕對不能吃的,主要就在份量的控制,太多太少都不好。六大類食物均衡吃、不過量、避免精緻加工製品,只要掌握住這些飲食原則,不管是已經在使用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或只是血糖偏高、但還未到吃藥的程度者,甚至健康的人,都可以吃得健康又滿足。飲食不受控,高血壓、高血脂跟著來不只有糖尿病會影響三高中的另外兩高(高血壓、高血脂),飲食攝取也會影響高血壓、高血脂,所以,若沒有建立良好的飲食型態,不管有沒有糖尿病,都很容易出現高血壓和高血脂。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族群,即便年紀還輕,也要及早預防,尤其糖尿病已越來越年輕化,20、30歲就得到糖尿病已經很常見了。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吃藥吃出一堆病!男子吃控血糖藥 20年後才知道「根本沒有糖尿病」
知名家醫科醫師陳柏臣日前在節目上表示,他曾遇過一位罹患糖尿病、吃了20多年降血糖藥的病患,因為一連串的身體不適而前往醫院就診。結果檢查後發現,該名男子根本沒有罹患糖尿病,這20多年來根本都是吃錯藥。家醫科醫師陳柏臣日前在出席《健康2.0》節目錄影時,提起一個過往曾經遇到的病例。病患是一名40多歲的男子,自稱自己從20多歲以來就被確診糖尿病,也因此就開始服用控血糖藥物。但自從服藥之後,男子的身體就出現一連串不舒服的行為,自己擅自停藥後又被家人指責,長期下來身心俱疲,甚至因此延伸出睡眠問題。而男子後來前往醫院精神科就診,最後竟然發現有內分泌失調、憂鬱症方面問題,之後男子身上也出現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陳柏臣表示,基本上年長者才會出現的慢性疾病,該名男子幾乎全部都得了。後來在幫該名男子重新檢查後,陳柏臣發現,該名患者根本不是胰臟出問題、也沒有糖尿病,男子是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所以容易水腫、血糖偏高,如果此時又服用控血糖的藥物的話,反而會讓血糖過低、身體發生嚴重不適的情形,而男子的憂鬱症,則是因為甲狀腺低下的原因所導致。也就是說,男子的一身問題,幾乎都是吃錯藥所導致的。

蔡阿嘎也打「瘦瘦筆」減下10公斤 「醫護呷好逗相報」減重名氣才傳開
被暱稱為「瘦瘦筆」的血糖藥,由於兼具減重效果,因此吸引大批瘦身族群瘋搶,眾多醫美診所甚至推出瘦瘦筆的減重療程,就連網紅蔡阿嘎都打過,一年瘦下10公斤。由於國際貨源不充足,國內的需求量又暴增,因此部分「瘦瘦筆」從半年前就開始缺貨,由於影響部分糖尿病患用藥,衛福部長薛瑞元今天承諾會盡力保障糖尿病患的權益。到底什麼是「瘦瘦筆」?其實它的主要成分是GLP-1 (類升糖素胜肽-1),這與人類在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腸泌素)相似,這種腸胃型荷爾蒙在我們吃下的食物進入腸道後便會開始分泌,刺激胰島素產生,同時減少升糖素分泌來調節血糖。所以瘦瘦筆除了可以延緩胃部排空,讓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拉長來增加飽足感之外,還能影響腦部中樞,抑制飢餓感,進而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其實瘦瘦筆這類腸泌素降血糖藥物,在國外除了適用於糖尿病患之外,也可作為減肥使用,但目前台灣僅有一款能夠合法使用於減重,其餘兩款都只能用於治療糖尿病。不過,由於減重效果不錯,最早是在醫護人員間廣為流傳,建立一定的「口碑」後,就慢慢有更多的親朋好友加入。目前僅有合法用於減重的腸泌素藥物無缺貨問題,但它的價格也是其中較為昂貴的,大約一枝6000~7000元左右,而僅能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腸泌素藥物大約一枝1000元,兩者比較之下,大家自然會瘋搶較便宜的「瘦瘦筆」,因此也造成如今的缺貨問題。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目前將發文提醒醫療機構,優先將適用於降血糖的腸泌素藥物提供糖尿病患使用,以確保患者的用藥權益。醫師提醒,瘦瘦筆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便祕、頭暈、嗜睡或精神不振等,包含甲狀腺髓質癌病史、甲狀腺低下、肝腎功能不全、發炎性腸道疾病、75歲以上或18歲以下者、懷孕婦女、備孕婦女、正在哺餵母乳者,都不建議使用,以免影響自身健康。

「瘦瘦筆」全台大缺貨!估25萬名糖尿病患無藥可用
受到減重民眾大量使用影響,國內降血糖藥易週糖、胰妥讚近期傳出缺貨,食藥署今天證實,目前國內以每周使用的易週糖缺貨狀況最嚴重,胰妥讚則是受到外溢效應影響也缺,已請廠商加緊供貨,將發文提醒醫療機構優先將藥品提供給糖尿病患使用。國內糖尿病患約250萬人,近期因降血糖藥物易週糖、胰妥讚等亦被稱之為「瘦瘦筆」的產品,受到廣大減肥民眾歡迎,掀起一股囤貨風潮,導致國內約有25萬名糖尿病患無藥可用,必須改用其他藥品。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這類被民眾稱之為瘦瘦筆的產品,其實都是含有腸泌素的藥品,目前國內共分為兩種劑型,其中一種為每週使用的易週糖、胰妥讚,另一種則是要每天使用的善纖達、胰妥讚,而國內允許用於減重的腸泌素藥物,目前僅有善纖達,其餘如用在減重,均為適應症外的使用。楊博文指出,目前國內已易週糖缺貨問題最嚴重,胰妥讚則是受到外溢效應影響,近期也有缺貨情形,目前均已要求廠商加緊進貨程序,不過這兩款藥物在國際間確實也有供不應求的情形,已請廠商先提醒供貨醫療機構,優先將這兩款藥物提供給有需要的糖尿病友使用。至於另一款善纖達,目前則無缺貨疑慮,楊博文說,易週糖、胰妥讚的適應症雖然非減重,但並非所有適應症外的使用都被禁止,因此目前將發文提醒醫療機構,優先將這兩款藥物提供給適應症內的病患使用,以確保糖尿病患用藥權益。食藥署提醒,最佳的減重方式仍是少吃多動,呼籲國人不要過度依賴藥品,如有用藥需求也應優先使用適應症內的藥物,醫師開立藥物時也可用其他藥物替代,千萬不要與糖尿病患爭搶降血糖藥物。

「瘦瘦筆」蔚為風潮!降血糖藥成「減肥神器」 衛福部長:已向廠商接洽
由於降血糖藥有附帶控制體重的作用,因此近幾年普遍被大眾拿來當作減肥神器,也就是外界俗稱的「瘦瘦筆」,但卻也因此導致糖尿病患的藥品短缺。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於今天(24日)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時表示,目前降血糖藥有出現全球性缺貨的現象,食藥署目前已向廠商接洽,盼糖尿病患用藥能夠充足。薛瑞元24日出席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並針對「醫療服務點值長久失衡、人力科別與地域分布不均,應如何於總額支付制度中達到全民健康保險經營永續與保障醫療權益等目標」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會前薛瑞元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瘦瘦筆」猖獗,導致糖尿病患無藥可用的情況時,他表示,目前降血糖藥面臨全球性大缺貨,因瘦瘦筆這個藥的適應症中,也有所謂減肥項目,導致減肥人士趨之若鶩,讓本來主要提供給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藥物供不應求。薛瑞元補充,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已經向廠商接洽,期盼能確保國內糖尿病患者的用藥供應充足,另外他也希望醫師在開立處方時,能考慮有沒有其他類似降血糖藥的替代藥物可使用,以及針對減肥者,是否一定建議患者使用瘦瘦筆。

市占逾半降血糖藥「柔醣錠」主成分含量未達標 3900萬顆全回收
食藥署近日發現市占逾半的降血糖藥「柔醣錠1毫克」,由於主成分大幅降低至95%以下,恐怕影響藥效,衛福部今(22日)宣布回收39批、共3900萬顆。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科長傅淑卿表示,「柔醣錠1毫克」先前被發現,效期內藥品主成分含量低於95%,不符合規定,11月已回收一批;此後食藥署要求業者針對產品進行清查,發現出廠逾2年的藥品,有多批藥品主成分含量不符標準,恐怕會影響藥效,因此宣布將所有出廠超過2年的藥品,共39批、3900萬顆全部回收。「柔醣錠1毫克」為降血糖用藥,主要用在治療患有第2型糖尿病(NIDDM),無法經由飲食控制、減重達到控制血糖的患者,在台灣用量相當大,占健保同成分藥品申報量5成,在過去2年用量都超過6500萬顆。傅淑卿指出,造成藥品主成分降低的原因相當多,包括保存環境、原料、製程等都可能影響,因此造成「柔醣錠1毫克」主成分下降的原因仍待釐清。

吃補行不行2/「禁忌5藥物」吃薑母鴨麻油雞恐出事 溫涼補才安全
隨著天氣逐漸變冷,再加上新一波接種疫苗的高峰來臨,許多民眾都很關心打完疫苗後,能不能吃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鄒瑋倫中醫師表示,如果本來身體狀況就不太理想,例如經常失眠、睡眠不足、營養不均衡、吸菸等,代表身體本來就比較上火。中醫所謂的上火,其實就是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可能會經常牙齦腫脹、嘴破、長痘痘、全身痠痛、頭痛,屬於氣虛火旺的體質,這類的人不適合吃太多薑母鴨、麻油雞,可能會導致身體發炎得更嚴重,更別說接種疫苗後食用,可能會給身體帶來更多負擔。鄒瑋倫中醫師說,打疫苗之後更要多吃營養的食物,其中最建議補充蛋白質,可以幫助恢復細胞健康。(圖/馬景平攝)鄒瑋倫說,接種疫苗前後的確需要「補」,但是並非傳統狹隘的「進補」,而是要多補充高蛋白食物,但建議搭配一些屬性較溫涼的食材,一起吃下肚就具有涼補、溫補的效果。 「所以我們會建議病人在打疫苗的前後,要比平常吃得更加營養,例如雞湯、魚湯、大骨湯等,但可以選仙草雞湯、鳳梨苦瓜雞湯、藥燉排骨、四神湯,或是添加大量蔬菜的羊肉爐,這5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以幫助身體修復細胞,盡快從接種疫苗的虛弱中恢復過來,但又不會太過燥熱。」鄒瑋倫建議這些補湯中可以加入蔬菜、玉米、冬瓜片、蓮藕片、金針菇等,含有豐富纖維質,可以幫助身體代謝、排便,飯後水果也建議多吃柑橘類、番茄、鳳梨,都能減緩補湯中的燥性。如果吃了之後感到不舒服,建議趕緊喝大量的開水,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鄒瑋倫也提醒,這類補湯建議一周喝1~2次就好。樓中亮中醫師則在臉書粉絲頁分享,如果真的很想吃薑母鴨,因為鴨屬於寒性食物,所以需要薑與酒來中和,如果再加一點蛤蜊,就能利用蛤蜊的鹹寒,降低薑母鴨的燥性,但由於含有酒、麻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是建議不要吃。羊肉爐內若加入蔬菜、蓮藕、冬瓜片等食材,除了比較不上火,由於富含纖維質,也有助身體代謝。(圖/報系資料照)麻油雞則更加燥熱,因為雞、薑與酒都屬於燥熱食物,建議可放一點黃柏、知母、玄蔘這類的中藥降低燥性,否則高熱量的脂肪一下子衝出來,天氣冷、與血管收縮,很容易導致中風。此外,衛福部則提醒服用乙醯胺酚、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降血糖藥、降血壓藥、抗生素這5類藥物的民眾,服用藥物前後不要食用薑母鴨、麻油雞,主要是因為上述5類藥物與酒精會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傷害肝臟、產生低血壓、心悸、噁心,甚至頭痛、昏迷,嚴重恐怕會危及性命,要特別當心。

50歲老闆拒絕洗腎 1年治療腎臟功能進步:不用再洗了
50歲擔任中小企業老闆的林先生有高血壓病史,近年腎功能逐漸惡化,1年前被告知腎功能已經變差到要開始準備洗腎,經朋友推薦改至長安醫院就醫,醫師根據血壓、腎臟功能、蛋白尿等檢查數據進行藥物調整、減藥,林先生遵照醫囑,經過1年的治療,腎臟功能持續進步,由7降到5以下(正常值為1.2),不必洗腎了!長安醫院腎臟科醫師阮國彰表示,該病患中壯年正值事業顛峰,卻因6年前證實罹患高血壓和這3年多腎功能逐漸惡化,一年前甚至腎功能指數飆到瀕臨洗腎(指數7以上),因朋友在長安醫院治療,病情大為進步,他因而轉到長安醫院治療。阮國彰說,隨著陸續有新的藥物進展,對於治療慢性腎臟病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口服奈米科技活性炭藥物,可在腸胃道吸附一定量的尿毒素,根據文獻報告可延緩病人進入洗腎時間;補充紅血球生成素,將貧血對身體與腎臟的影響降到最低;某些特定種類的血壓藥,或是最近發現的一種口服降血糖藥,都能夠有效的改善尿蛋白與保護腎臟功能。阮國彰說,藉由醫病共決,使病患能夠遵照醫師的囑咐,在即將進入尿毒症前,透過調整藥物減少腎臟負擔、改善腎臟功能;及讓病人保有生活品質且延緩透析時間,這名50歲的病患也因此獲得很大的改善,每次回診檢查數值也不斷修正,讓他充滿信心。慢性腎臟病是沉默的殺手,不易被察覺,阮國彰醫師也提醒可藉由口訣-「泡水高貧倦」來自我檢測,也就是有小便有不易消散之細小「泡」沫、「水」腫、「高」血壓、「貧」血以及容易疲「倦」,就要當心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建議盡早就醫,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走到洗腎的命運。

低血糖恐致命!糖尿病患出現心悸手抖 掌握15法則可即時改善
一位65歲女性,有糖尿病病史,在外院使用預混型胰島素控制血糖,因為在家意識不清,於是被送至急診,檢查顯示血糖值為30mg/dL,給予葡萄糖水後,意識改善,因近日常發生低血糖,且於急診時血糖不穩定,於是安排入院治療。經詢問後,病人表示近期食慾不振,但仍施打同樣劑量的胰島素,且無量測血糖習慣,亦不知道什麼是低血糖。在住院期間調整病人胰島素劑量,並告知量測血糖重要性,同時衛教低血糖處理方法,目前已經康復出院,持續門診追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郭雅雯指出,糖尿病常見的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以及低血糖,其中前兩項和高血糖相關。低血糖一般定義為血糖濃度小於70mg/dl,而血糖值由高濃度急速下降時,即使血糖值正常或偏高,仍有可能會發生低血糖症狀。低血糖症狀包括:心悸、手抖、冒汗、飢餓、頭暈、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混亂、行為改變、昏迷、抽搐、甚至死亡等。郭雅雯表示,糖尿病藥物種類眾多,其中可導致低血糖的藥物包含胰島素(insulin)、磺醯脲類(sulfonylurea)以及非磺醯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glinide)。最常導致低血糖的原因也是和上列藥物相關,例如施打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後,但未進食,或是藥物劑量過重,激烈運動之後未補充醣分,肝腎功能不佳的病人,空腹喝酒也可能會造成低血糖,經過藥物以及生活習慣調整,即可改善。她提醒,如果臨床上懷疑低血糖時,應立即檢測血糖,以確立診斷。倘若無法檢測血糖,建議視同低血糖處理,可採取15法則,即當血糖低於70mg/dL時,立即補充給予15公克的糖,例如:葡萄糖片(粉)、含糖飲料或食物,15分鐘後再測血糖,若血糖仍然低於70mg/dL時,再補充15公克的糖,15分鐘後再測血糖,若血糖仍低於70mg/dL,則需要立刻送醫治療。若低血糖發生,則必須確認造成低血糖原因,避免再次發生。以此病人為例,病人因為食慾不佳,仍施打相同劑量的胰島素,因此導致低血糖,又因為沒有自我監測血糖習慣,而無法得知自身血糖趨勢,所以無法事先做藥物調整,同時病人不知道低血糖該如何處理,才導致嚴重低血糖需要住院。因藥物的進步,低血糖發生率已逐漸降低,郭雅雯建議糖尿病人及其家屬要能了解和緊急處理低血糖事件,尤其是使用胰島素的病人,若有相關疑慮,可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

嫌麻煩!糖尿病婦人擅自這樣吃藥 藥師一聽直呼「慘了」!
林太太因罹患糖尿病,一直固定同時服用降血糖藥。最近因血糖控制不佳,醫師加入一種新的降血糖藥,一天三次飯前、一次吃半顆,林太太看著小小的藥丸子,覺得剝半實在太麻煩了,擅自改成吃一顆的劑量,結果血糖過低出現冒冷汗、頭暈等不適症狀,跑到急診就醫,才知道這樣的行為有多危險。臨床上,為了達到藥品最佳治療劑量,醫師常開立藥品劑量不是平常習慣的一次一顆,而會調整成一次吃半顆,甚至是四分之一顆,以林太太為例,降血糖藥過量有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低血糖症狀。就算是其他類的藥品,若半顆吃成一顆,長期兩倍的劑量也有可能耽誤病情診斷,建議拿到藥袋的第一時間,就要仔細核對姓名、劑量、用法、頻次的重要訊息,確定之後再離開藥局。若醫師開立半顆或非整粒吞服的劑量,拿回家後該如何剝半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陳佩君表示,只要掌握幾個簡單原則,在家也可以順利將藥品剝半。藥品剝半三步驟:1.雙手清洗(及剝半器具)消毒乾淨。2.找個堅硬平整的桌面(順著刻痕)使用湯匙或小刀慢慢下壓。3.沒有要立刻吃的那一半用乾淨夾鏈袋裝好放回原藥袋。另外要注意的是,最好每次使用前再剝半,會更能確保藥品的品質;有時醫師會不小心開立不宜剝半和磨粉的藥品剝半使用,請民眾注意藥袋上的標示,適時詢問藥師,以獲得最佳的藥物治療效果。

酒駕賓士車撞爛變電箱警鈴大作 駕駛否認飲酒喊:「吃降血糖藥引起」
今(9)日凌晨,台北市文山區58歲周姓男子駕駛黑色賓士車,行經木柵路三段時,撞上路旁變電箱,導致左車頭全毀,警方獲報到場對周男酒測,發現酒測值達0.08,周男卻堅稱自己絕無飲酒,只有在吃降血糖藥物,可能是藥物反應,但警方對此說法存疑,訊後周男仍被依《公共危險罪》送辦。今凌晨0時許,文山一分局警方獲報,木柵路三段1處變電箱遭1輛黑色賓士車撞毀,造成警報器大響,讓不少民眾嚇壞,警方到場時,周姓駕駛已自行脫困,所幸只有輕傷,警方隨即對他酒測,但數值達到0.08。周男向警方表示,自己當時準備開車回家,但一時恍神就撞上變電箱,他否認飲酒,並表示是服用降血糖藥物所致,警方隨後將他帶回警局,因有酒駕反應,仍依《公共危險罪》送辦。文山第一分局呼籲,民眾駕車時應保持專注,精神不佳或生病、服藥等狀況切勿逞強上路,以免意外發生。

血糖藥服用時機有玄機 掌握不好變胖又惡化
糖尿病患張先生常在外跑業務,作息不固定,糖化血色素一直超標。經詢問後,張先生表示因為他的藥物規定要在飯前半小時吃,但因有時候無法確定自己能何時吃飯,也沒有時間能先吃藥再等半小時進食,導致時常忘記服用藥物,血糖值長期控制不佳。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黃聖煒表示,有些血糖藥被說成需於飯前半小時服用,臨床上常發生患者難以遵守醫囑的情況。對於生活或工作型態時常變化的患者而言,無法確定吃飯時間,更無法先吃藥後再挨餓半小時才進食;甚至有些人藥效發作地快,吃藥後未達30分鐘就產生低血糖的症狀,對於執行較體力負荷工作的患者而言,甚至更危險。針對難以掌握吃飯時間的族群,黃聖煒根據臨床經驗建議,降血糖藥物可調整於飯前10分鐘內服用,也可吃藥後馬上吃東西。以張先生的為例,控制三個月後,糖化血色素就降到目標值了。但若是飯前吃Metformin較易造成胃腸不適的族群,此藥物(Metformin)可嘗試於飯後10分鐘內服用,也可吃完東西後馬上服藥。黃聖煒醫師分享,先前有位李小姐開始服用降血糖藥物後,即使有增加運動量及減重飲食,卻還是愈來愈胖。經詢問才得知,她用藥之後還未到吃飯時間,就會因低血糖而餓得必須先吃些東西,導致每日攝取的總熱量上升而體重增加;為減重而減少澱粉攝取量時,沒同時減少血糖藥,進而導致低血糖,餓到冒汗、手抖、無力或頭暈。為了避免反覆低血糖進食而導致體重過重,黃聖煒醫師建議可以在「提早餓」或突然不適(尤其是餓到冒汗、手抖、無力或暈)時驗血糖,一旦確定昰低血糖,需提早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減藥或改藥。如果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現尿量減少、不明原因覺得喘,就要注意是不是有急性腎損傷的問題。黃聖煒指出,常用的降血糖藥物Metformin雖不會傷害腎臟,但在腎功能急遽下降的情況下,若持續服用該藥物則可能會引起致命性的乳酸中毒;另外,若因生病而食慾變差時,Metformin亦會加重食慾不振。黃聖煒建議,若患者出現上述情形,均需提早回診以評估是否調整藥物。

又一款降血糖藥下架!「美獲平膜衣錠」有致癌物疑慮 食藥署公告回收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7日公告,新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美獲平膜衣錠」850毫克和500毫克,由於其成分為「二甲雙胍」,有致癌物疑慮,因此廠商主動通報,基於風險考量,主動辦理回收藥品,預計回收1800萬顆藥品。致癌物N-亞硝基二甲胺(NDMA)汙染藥物的事件持續在國際間延燒,甚至連主要用於糖尿病的metformin類藥物都傳出有風險,因此食藥署17日公告,新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動通報,「美獲平膜衣錠」850毫克和500毫克主成分為metformin,主要用於糖尿病,雖然未驗出NDMA,但基於風險考量,主動辦理回收藥品。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應於109年12月15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若未依期限回收,上游廠商可依法開罰20萬至500萬元罰鍰;下游廠商則可開罰2萬到10萬元不等。此外,食藥署也提醒,若是使用此藥的病患有疑慮,應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切勿自行任意停藥。

每3分鐘1人罹糖尿病 年輕人比例激增令人震驚
56歲的涂女士有糖尿病家族病史,3年前因手臂痠痛就醫,意外檢查出第二型糖尿病,從此開始每天一顆降血糖藥物的生活。沒想到,規律服藥,血糖卻仍控制不佳,今年5月膝蓋痛到無法行走,影響爬山興趣,再次就醫檢查才發現血糖大失控。幸好,涂女士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針劑腸泌素治療,短短3個月就讓糖化血色素指數從9%降至6.3%,不僅改善血糖,體重減輕,並且在搭配復健下,恢復每天可以走1個小時、約1萬步的健康自在生活。猜猜台灣的「糖尿病時鐘」有多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國內每年約新增16萬名糖尿病患者,相當於每3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糖尿病儼然已成為新一代的國病。若進一步分析,可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是糖尿病的最好發族群,平均每2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除了患者「高齡化」之外,國內糖尿病也因患者年輕化而面臨「病齡長期化」的問題。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年輕族群新確診者變多,以40-64歲患者占比59%為最高。而且,可能受生活作息不正常、偏好甜食和精緻化飲食等影響,近年20-40歲年輕族群確診糖尿病的比率也快速上升,令人震驚。糖尿病不單純只是糖尿病,還會侵犯身體的大血管和小血管,提高併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心臟衰竭的風險。因此,國內外糖尿病管理專家一致認為,正確的糖尿病控制,除了讓飯前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都達標之外,也要早期控制三高,以降低心血管共病的風險。杜思德理事長表示,要達到理想的控糖目標,健康生活形態的飲食和運動絕對不能少,適當的藥物治療則可發揮事半功倍之效。目前臨床使用的抗糖尿病藥物眾多,各有不同的機轉,像是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 3 。其中腸泌素(GLP-1 RAs),研究證實可幫助8成病友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共病風險,有助減輕體重,因此被國際糖尿病治療指引列為控糖達標的好幫手,建議合併心血管疾病者優先使用。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宏麟是前述涂女士的主治醫師。他也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不佳。WHO資料顯示,在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近5成未達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目標,因此併發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且高達9成體重過重或肥胖。而腸泌素則可透過4種不同機轉,幫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糖達標,並且做好體重管理。陳宏麟醫師解釋,腸泌素的4大機轉,包括:(一)作用於肝臟,可降低肝臟葡萄糖新生,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二)作用於胃,延緩胃排空速度,減少飢餓感;(三)作用於胰臟,在人體需要胰島素時分泌較多胰島素,需要量較少時減少分泌,避免低血糖;(四)作用於中樞神經,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產生飽足感,避免飲食過量。糖尿病對人體的危害大,杜思德理事長與陳宏麟醫師共同呼籲,患者務必做好血糖管理,其中有體重困擾的第二型糖尿病病友與老年糖尿病患者,更要留意。如果本身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可優先考慮使用腸泌素。另外,腸泌素有不同選擇,包括健保給付的新藥在內,已有每週1次、每天1次和每天2次等多種的不同選擇,建議病友與醫師充分討論,找出個人的最佳控糖之道,翻轉血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