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陰暑」刮痧恐越刮越虛 醫曝解暑聖品:豆腐效果最佳
炎炎夏日又濕又悶容易引起中暑,除了多補充水分、降溫外,中醫師黃獻銘推薦,可以試試豆腐和味噌湯,傳統豆腐能夠補充鈣質、平衡電解質,味噌湯則能補充養分、鹽分及水分,讓中暑的機率減低。另外,他還提醒,豆腐水也是相當重要的補品,不會越喝越渴,還得以回甘消暑。中醫師黃獻銘在YouTube頻道「阿銘師x鍼還傳」上分享,如果當下中暑又無法及時去看醫生,建議直接去超商買豆腐來吃。他解釋道,傳統豆腐常用的賦形劑是石膏(硫酸鈣)和鹽滷(主要成分為氯化鎂),而石膏於中藥材上常用於散熱、清熱,不過現今多改用葡萄糖酸內酯,效果較差。黃獻銘認為,傳統豆腐解暑效果比蜂蜜水、青草茶更好,還有預防中暑的作用,當鈣質充足、電解質平衡代謝,身體有足夠養分,就更不容易中暑;但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像是雞蛋豆腐、嫩豆腐等又細又滑的產品,或者是純喝豆漿,都沒有什麼消暑效果。中醫師黃獻銘建議可以直接飲用豆腐水,也有回甘消暑的作用。(圖/翻攝自YouTube/阿銘師x鍼還傳)黃獻銘還提到,若是因中暑感到口乾舌燥,也可以飲用烏梅汁、酸梅湯、蜂蜜水等等,而綠豆沙一般過甜及過冰,容易把火氣悶住、生痰,反而不適合解暑。另外,他也建議,日本國民美食「味噌湯」亦為消暑聖品,在發燒、中暑時喝,可以幫助身體補充養分、鹽分和水分,通常味噌湯裡又含有豆腐,能夠助於清熱降火,但凍豆腐、百頁豆腐則不算在傳統豆腐的範疇內。不少人會選擇在中暑後刮痧,黃獻銘解釋,吹太多冷氣造成的「陰暑」並不適合刮痧排毒,還可能越刮越虛;是因過度曝曬陽光、熱氣太多導致的「陽暑」,則可嘗試藉刮痧來將熱氣洩掉,但他也提醒,現代人陰暑比例較高,刮痧可以嘗試,但不是必要。

10萬年最熱1/台灣高溫紀錄「這6城市包辦」 最危險時間出爐!加倍「燒」恐致命
根據《CNN》日前報導,今年恐是地球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台灣自7月以來連日高溫,約在攝氏34~36度之間,高溫紀錄由台北、新北、台東、台中、新竹、金門6個城市包辦,專家直言「8月更熱!」「一天24小時都有中暑風險」,尤其要注意下午1~2點,此時「太陽熱」加上「輻射熱」更具致命性。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也分析近20年健保數據,指數達「注意」時,熱傷害急診人數成長8成,「警戒」人數增加1倍。全球飽受熱浪折磨,日本東京一日破百人中暑急救,希臘雅典竄出野火,美國加州死亡谷更出現飆破攝氏56度的可怕高溫,打破90年來氣象觀測史上最高紀錄。7月17日,台灣一名78歲男子前往富基漁港海邊採草藥,採到一半時中暑昏倒,送醫前就已死亡。據《CNN》報導,7月以來全球日平均氣溫已3度打破紀錄,根據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Research Center)資深科學家佛朗西斯(Jennifer Francis)表示,從樹木年輪、珊瑚礁等狀態推測出數千年的氣候數據,估算現在恐怕是地球10萬年以來最熱的時候,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再加上聖嬰現象所致。台灣也無法倖免,觀察氣象局資料,過去平均2~3年才會有一個夏天飆破38度,但近10年縮短為每隔1到2年,就會出現一個飆破38度的夏天,且「更早開始熱」,5月4日台南市北寮就創下今年第一個高溫紀錄38.8度。進入7月後,台灣每天都有10多個縣市發出高溫警報(36度以上),氣象局指出,台灣已進入夏天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且影響範圍大。觀察氣象局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的夏天愈來愈常飆破38度,而且更早開始出現高溫,今年甚至在5月初就測得38.8度。(示意圖/周志龍攝)查閱氣象局自1971年以來的高溫紀錄,2020年7月25日大武站、2004年5月9日臺東站觀測到40.2度,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其他還包括2020年7月26日大武站的40度、2004年7月1日的台中站39.9度、2023年5月6日大武站的39.7度。綜觀近52年的高溫紀錄,前30名全由台東、台中、台北、新北、新竹、金門所包辦,其中台東不僅囊括前三名,還佔了17個名次,主要原因是焚風現象所致。而台北、新北也佔7個名次,除了人為排放熱源多的都市熱島效應之外,也因為盆地地形難以散熱通風。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則提醒,對老人、嬰幼童等危險族群來說,其實24小時都需要預防中暑,隨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與散熱,但最危險的時間點就是下午1~2點左右,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加可怕,一不小心恐怕會更快速的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等疾病,可能危及性命,最好避免外出。

東京八王子市飆出今年日本最高溫 39.1度出現急發中暑警報
日本氣象廳今(12)日公告日本東京八王子市,出現了今年以來偵測到的最高溫,高達攝氏39.1度,出現在今日當地時間下午的13點10分。氣象廳也發出中暑警報,提醒民眾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外出盡量待在室內。日本各地出現高溫狀況,今日中午11點30分東京都的八王子市就飆出38.4度的高溫,沒想到在13點10左右溫度來到39.1度,突破今年日本觀測的最高溫紀錄,且隨著夏天可能繼續飆出更高的溫度,因此日本氣象廳也發出中暑警報,呼籲民眾盡量避免外出,待在有空調等的涼爽室內。並提醒不要在高溫下運動,確認附近的暑熱壓力指數,採取預防中暑的行動。告知身邊的老年人,要全天24小時使用空調等。除老年人外,兒童、慢性病患者、肥胖者、殘障者等也容易中暑。經常休息並補充水分(每天飲用約1.2L),要在感到口渴之前,更加主動並定期飲水。不過日本的氣象預報員也表示,預計活躍的雷雨雲,很快將襲擊大阪和京都地區。明後兩日日本部分地區會雨勢,溫度也會稍微降低,但需要密切注意低地(例如地下通道)的淹水狀況。

天氣轉熱小心熱傷害!6族群風險最高要注意 這3招預防中暑、熱衰竭
天氣漸漸炎熱,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或工作時,應小心「熱傷害」。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國健署表示,熱傷害若處理不當,嚴重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而且死亡率超過30%。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熱傷害有6大高風險族群,應減少高溫曝曬,並牢記「涼、補、心」三字要訣,預防熱傷害。熱傷害有死亡、意外風險 6高風險族群勿輕忽當人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頻率、時間增加時,容易因此感到炎熱、心情煩躁、頭痛、噁心等中暑或熱衰竭現象。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抽搐、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甚至面臨死亡風險,或釀成意外事故,產生死傷等不幸事件。吳昭軍署長呼籲,以下熱傷害高風險族群,更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包含: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如何預防熱傷害? 3字訣記下來!此外,國健署提醒,民眾應掌握3招預防熱傷害,保持「涼」爽、「補」充分水分、提高警覺「心」,記住「涼、補、心」3字訣。1.保持「涼」爽:衣著: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抗UV的衣服;戶外工作者,可使用個人防護用具。避免陽光直射:在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減少產生更多的熱;在車內,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內 。加強散熱:增加環境空氣流通,或以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及採用空氣調節器。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雇主應提供戶外工作者適當休息場所,避免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2.「補」充分水分: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每天應喝至少2,000c.c.白開水。水分補充可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而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制飲水量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飲水建議量。補充電解質:若長時間從事高強度的活動或工作者,身體勢必流失大量的水分,同時體內的電解質也會跟著流失,這時須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若為鹽分攝取限制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避免亂補充:勿選擇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3.提高警覺「心」:留心氣象預報:留意氣象局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注意身心狀況: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緊急送醫治療: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雇主應安排預防熱傷害相關課程,使戶外工作者認識熱傷害的症狀,若發現同事間,出現熱傷害等現象時,可適時提供協助,並強化預防熱傷害的發生。

立夏禁忌「正門口穿鞋」恐惹怒門神 吃熟蛋、喝綠豆湯可預防中暑
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將在本月6日來臨,命理專家小孟老師就分享立夏的禁忌與習俗,透露古人通常都喜歡把立夏,當成是溫度開始要明顯升高,酷暑即將到臨,並且雷雨增多,梅雨將要開始,農作物也將要進入生長的重要節氣。夏天即將來臨,立夏的習俗也都是提醒民眾要迎接夏季了。(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小孟老師表示,立夏的禁忌有4點要特別注意,更透露了習俗會吃的東西,包含吃煮熟的雞鴨鵝蛋,可以解「疰夏」(中暑)。還有吃些溫涼性的水果,對解暑熱也有幫助。立夏禁忌:不可以坐門檻:民間相傳立夏是門神的生日,因此不要坐在門檻上,以免擋住門神出入,據說擋住門神前途容易黑暗。不要在正門口穿鞋:立夏門神生,在正門口穿鞋容易惹怒門神,因此建議在門口旁穿鞋避開門神比較好。忌吃過補氣食材:立夏不宜吃太補,若吃太補氣容易導致上火,喉嚨乾癢,胸悶,氣血循環變差,因此立夏要多吃退火食材。忌躁動與衝動:立夏不可以躁動,因為夏天炎熱容易與人有所結怨,因此不宜講話太直,也不可以衝動投資以免投資失利。立夏習俗吃立夏蛋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立夏這天起天氣漸漸炎熱,小孩的食慾容易減退,後被稱之為「疰夏」。後來女媧娘娘指點百姓,可以吃煮熟的雞鴨鵝蛋,可以解「疰夏」。因此後來的人才會在立夏吃蛋。立夏飲食可以吃一些涼性與溫性水果為佳,如蘋果,檸檬,櫻桃,葡萄。立夏這天也不宜吃過飽,要給胃多留下一些空間。蔬菜可以吃苦瓜、小黃瓜,也可以多喝綠豆湯,青草茶來解暑熱。《CTWANT》提醒您:民俗傳說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

東北季風增強!北台溫度下探「20度以下」 天氣職人曝梅雨季時間
今天(30日)是勞動節連假第二天,受到東北季風增強影響,北部、東半部為多雲或陰有局部短暫陣雨天氣,北台灣溫度明顯轉涼,白天高溫僅19至21度。不過明日(5月1日)開始,冷空氣減弱,白天溫度也會回升。此外,今年梅雨季開始的時間可能會延後到5月下旬後。吳聖宇在臉書專頁《天氣職人-吳聖宇》發文指出,「東北季風增強北東局部降雨溫度偏涼,明起天氣好轉溫度回升。」吳聖宇指出今日仍為多雲或陰有局部短暫陣雨天氣,不過整體來看華南東移的水氣不如預期來得多,降雨量並不大,比較容易降雨的區域偏向迎風面的地形上,大部分地方以多雲或陰為主。中部、南部維持多雲到晴的天氣,僅山區有零星局部短暫陣雨機會。未來一周降雨情形。(圖/氣象局)他補充,因為東北季風帶來較涼空氣的關係,北台灣溫度明顯轉涼,白天高溫僅19至21度,花東地區高溫也只有24至27度,中部、南部不受影響,高溫仍可到29至31度以上,南北之間溫差變化較大,提醒南來北往的朋友要多加注意。吳聖宇指出,明天周一大致為多雲天氣,中南部地區也是多雲到晴,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機會,整體來說還蠻適合外出的,想趁假期尾聲外出走走的朋友可以好好把握。北台灣溫度回升,白天高溫將回升到23至25度,花東地區25至28度,中南部持續有超過30度以上高溫的機會,南北之間仍有較大的溫度差異存在。至於周二到周六(5月2日至6日)受到高壓迴流偏南風暖空氣影響,水氣會變少,各地大致都是多雲到晴的天氣,東北部、東部有零星地形降雨,中北部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溫度偏高,各地高溫都將來到30度以上,甚至來到32至34度以上,很有夏天的感覺,外出時要多補充水分預防中暑,同時也要做好防曬準備。此外,下一波鋒面預估將在週日(5月7日)影響台灣,不過看起來水氣仍然不多,主要受影響的區域仍以北部、東半部為主,有出現短暫陣雨機會,中部、南部受影響程度有限,後續的預報變化還有待觀察。另外,時序進入5月份的梅雨季節,但是短時間內仍然沒有典型顯著梅雨要建立的跡象,今年梅雨開始的時間可能會延後到5月下旬以後,詳細的時間點還要持續留意,「在梅雨開始前降雨可能都很有限,請大家持續節約用水。」

明白天回暖「最熱30度↑」 變天時間點出爐…溫差逾10度
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半部地區感受涼冷,且不定時有局部降雨,明(27日)白天氣溫逐漸回升,高溫上看超過30度,好天氣可以持續到周六白天,但周六晚上又有鋒面及東北季風報到,到時又會轉為有雨濕涼的天啟。根據中央氣象局,明天東北季風減弱,北部及東北部氣溫回升,一直到周六白天,各地為多雲到晴,僅東半部地區及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午後中南部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周六晚上起鋒面通過,加上東北季風增強,北台灣高溫明顯下降,中部以北、東半部地區及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直到下周一東北季風減弱,氣溫才會逐漸回升。僅東半部地區和北部山區有降雨。(圖/中央氣象局)天氣風險公司也指出,明天北部和東半部溫度將顯著回升,白天高溫可以來到28至30度或以上,中部、南部就更為暖熱,預測有32至33度或以上的高溫,提醒戶外活動要注意補充水分預防中暑,也要做好防曬準備。不過,周六晚間到周日有另一波鋒面接近,後續東北季風增強,北部、東半部將再度轉為有短暫陣雨的天氣,而且北部地區不排除有局部雷雨發生機會,雨勢雖然不大,但可能會影響到外出活動。北部、東北部高溫從周六的30度掉到周日21度,溫度起伏很大,這是典型的春季狀況,提醒民眾小心身體健康,花東地區的溫度降幅就沒那麼大,周日高溫還有25至27度左右,中南部則沒什麼影響,高溫仍可以到29至30度或更高,南北之間的溫差到了周日相當明顯,要等到下周一才會逐漸回升,要注意保暖工作。

「大暑」迎全年最高氣溫 這3生肖務必注意健康
今天(23日)節氣來到「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盛的節氣,所謂「小暑大暑,曬死老鼠」,高溫來襲,人體排汗多、消耗大,易動肝火,感到心煩意亂、睏倦乏力、食慾不振、急躁焦慮等,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注意「大暑」的一些禁忌和養生了。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2022年「大暑」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羊,容易過度勞累而引起神經緊張,失眠多夢的毛病,但只要多些時間放鬆休息,終究問題不大。腸胃方面容易出問題,對於生冷油炸類食物少吃為宜,生活作息要有規律。在養生保健中有「冬病夏治」、「寒病夏治」,意思是一些在冬季比較容易發作的病應該在夏季治療,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痺症等陽虛症,暑期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特別點出「大暑」開運養生及禁忌:一、食的開運大法:1.飲食宜「以清為補」:「大暑」養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2.宜吃三種苦味食物:苦瓜,可清熱解暑,苦菜,可防治貧血,苦蕎麥,可清腸排毒等。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遠離濕熱邪氣,還可預防中暑。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3.宜吃三種瓜類:西瓜,可生津止渴,甜瓜,可清熱利尿,哈密瓜,可緩解焦慮。夏天,酷熱的天氣使人體過度出汗,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吃瓜要適量,不可過量,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4.宜喝三種湯:雞湯,可提高免疫力,冬瓜荷葉湯,可降血壓,綠豆湯,可消暑、除煩惱。夏天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另外,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聖品。5.宜吃薑:俗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6.忌油膩食物: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7.忌喝冷飲:很多人喜歡以喝冷飲、吃冰品等方式消暑降溫,這太寒涼,非但不能降火,對身體反而會造成傷害,消暑切勿吃太寒涼,當心物極必反。8.忌大量飲水:應該採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會發生熱痙攣。9.忌空腹飲茶:忌空腹飲茶,尤其是腸胃狀況不是很好的人。二、衣的開運大法:忌曝曬:大暑室外溫度高,若長時間曝曬,會造成人體脫水、中暑等症狀,中暑之後,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要穿吸汗排熱功能及輕便舒適的服裝,大太陽底下行走要戴帽子遮陽。三、住的開運大法:1.忌長時間吹空調:夏天使用空調給人們帶來舒爽,同時也帶來疾病,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下工作學習的人,因空氣不流通,環境得不到改善,會出現頭昏、鼻塞、打噴嚏、耳鳴、記憶力減退、乏力等症狀,以及一些皮膚過敏的症狀,例如皮膚發緊發乾、易過敏、皮膚變差等,這類現象在現代醫學上稱之為「空調綜合症」或「空調病」。2.忌冷水洗浴: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毛細孔均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身體在燥熱的情況下,突然下到冷水裡,身體受到冷的刺激,會造成不適,一冷一熱更容易得風濕。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洗浴後避風,嬰兒及小孩更需注意。四、行的開運大法:忌熬夜:「大暑」炎熱,容易耗氣,最好能早點休息,不要熬夜。要調整起居,讓睡眠充足,中午應午睡半至一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抵抗力會變差。五、育的開運大法:忌大量勞動:大暑天氣悶熱、潮濕,人體感覺不舒服,容易中暑。因此,要避免過度勞動,同時減少運動量,少出門活動。六、樂的開運大法:切勿急躁:「大暑」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容易心煩意亂、食欲不振、急躁焦慮等;靜心養生,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男烈日騎車「肛溫40.2度」熱到暈 「3天41人熱傷害就醫」…本周末大暑當心遭芭比Q
本周六將迎來24節氣中的「大暑」,但其實最近連日高溫,台灣儼然已經成為一顆大番薯。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光是7月15至17日短短三天,已有41人次因為熱傷害就醫;上月也有277人熱傷害、較去年6月同期的238人還要高;甚至有年輕單車騎士,在烈日下騎自行車1至2小時,結果熱到暈倒送醫,結果熱到暈倒送醫,急診一量肛溫,居然高達40.2度。根據《蘋果新聞網》報導,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指出,日前收治一名20多歲年輕人,在烈日下騎自行車1至2小時,結果熱到昏倒被送來急診。當時一量患者的肛溫,竟高達40.2度,該名個案並自述,暈倒前那幾天,曾服用含麻黃素的感冒藥,這類藥的副作用就是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產熱,推測也是拉高體溫的主因之一。而最近氣溫屢創新高,對於必須在烈日下暴露在外移動的機車或腳踏車騎士,必須要更機動性的補水,才能預防中暑。朱柏齡建議,對於具體的飲水量,要視每個人的流汗量來決定,但可以把每15分鐘喝200至300毫升,當作一個參考值。朱柏齡並提到,在戶外移動者,原則上喝水不要喝太冰,以免血管收縮,只要喝一般的冷水即可;也不要等感覺到口渴才喝水,同時也要留意自己在戶外,有沒有頭暈、噁心、想吐、全身無力、心跳及呼吸加快等狀況,上述都是熱衰竭症狀,一有不適就必須立刻停在路邊休息及補水,以免不適的症狀擴大。

高溫戴口罩當心「戴到中暑」 醫警告夏天戴口罩「3類人」當心
隨著時序進入夏天,台灣這一波新冠肺炎的本土疫情,終於在燒了快2個月之後,看到了疫情趨於平緩的契機。但儘管本土疫情緩降,不過每天確診數還是維持在5萬以上,所以目前中央的口罩禁令還沒解除。但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開始口罩戴不住;專家也提醒,有3類人外出戴口罩之際,也要小心出現類似中暑的不適症狀。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毒理威廉 》在臉書發出最新提醒:「夏天到了,長時間戴口罩確實可能造成中暑,主因在於口鼻被矇住後,較易不知覺忽略補充水分,再者也有人是覺得不好意思喝水,甚至是打死不要在公眾場合拉下口罩喝水,天氣炎熱下,水分不足就有可能中暑。」招名威並提醒,戴口罩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吸入比平時更多一點的二氧化碳,雖不至於會導致二氧化碳中毒,但有些人就可能會在少許二氧化碳增加的情況下,造成類似中暑的症狀,「包括出現疲勞、頭痛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特別在高溫下更容易發生。」招名威還提到,有3類人,是戴口罩的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長期臥床、沒有日常行為能力的慢性病患,尤其是在沒有他人幫助下無法摘除口罩的人,這些族群在高溫下長時間戴口罩,可能是危險族群。另外,患有心肺疾病且日常生活就是一直很喘的呼吸病人;還有2歲以下沒有自理行為的嬰幼兒,這類幼童很容易流囗水,口罩一下就弄濕,會増加呼吸的阻力。針對上述族群,招名威建議,這3類人還是需要適時曬曬太陽,「完全不曬太陽會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可以考慮使用立體口罩,並減少出門在外的時間,並在炎熱天氣中多補充水分,以預防中暑。

今熱如盛夏…各地高溫飆36℃ 明起雨彈狂炸「最久一波梅雨」報到
台灣5日受鋒面與西南風影響,迎風面中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東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吳德榮也表示,台灣目前在暖氣團內,各地持續「熱如盛夏」,高溫皆在35、36度左右,民眾外出要注意防曬、預防中暑。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因西南風增強、高溫悶熱,各地高溫飆至32至34度,另因背風沉降關係,北部及東半部氣溫會更高一些,東南部地區易有焚風發生機率,早晚各地低溫約24到27度。此外,西南風偏強,台中以北、東南部(含蘭嶼、綠島)及恆春半島沿海空曠地區易有8至9級強陣風,鄰近海域風浪亦大,海上作業活動須注意安全。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中指出,據最新歐洲(ECMWF)模式模擬顯示,台灣今日大氣不穩定,午後中南部地區及北部、東半部山區有局部性陣雨或雷雨的機率。各區氣溫方面:北部23至36度,中部23至35度,南部23至35度,東部22至36度。吳德榮分析最新模式模擬,明(6日)有滯留鋒接近,西南部及午後各地有強對流發展條件。週二(7日)至週六(11日),「梅雨季」第3波滯留鋒在台灣附近南北徘徊至下週日至週二(12至14日),因「西南季風」偏強,台灣尚未脫離多雨的天氣型態,預估第3波滯留鋒將是今年梅雨季影響最久的一波。

太平洋高壓影響!明起一週氣溫炎熱 全台賞月機率高
中秋假期進入第二天,民眾也紛紛把握機會出遊,不少景點出現大批人潮。因太平洋高壓影響,明起一整週各地白天大多為晴朗好天氣,最高氣溫可達36度左右;也因中秋前後天氣穩定,賞月機率也大大提升;然而,因午後有對流山區發展,擴展至部份鄰近平地,民眾前往山區活動,仍需多加注意。根據氣象專家吳德榮於「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指出,19日白天各地晴朗炎熱,民眾出遊應注意防曬、補充水分預防中暑;午後則因對流山區發展,擴展至部分鄰近平地,靠近山區活動者需留意天氣變化。至於各地氣溫部分,北部最低氣溫約23度,高溫可達36度;中部則為24至35度;南部最低24度,最高35度,東部23至35度。根據最新模式模擬顯示,明(20日)至週六(25日)台灣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各地晴朗、白天炎熱,最高氣溫達36度左右;山區午後則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機率。中秋節前後天氣穩定,雲層干擾不大,各地皆有較高的賞月機率。

本週全台大蒸籠!週三起降雨擴大「熱區曝光」 5縣市高溫特報
由於太平洋高壓減弱,會有更多來自南方的溫暖水氣,全台灣本週就像大蒸籠一樣熱。今(12日)5縣市有高溫警訊,且今起一連2天山區午後對流旺盛,週三(14日)起東半部降雨機率提高,西半部也會有午後雷陣雨,降雨區域將比上週還要擴大。中央氣象局表示,本週整體溫度雖然不見得比上週高,但會更加潮濕、悶熱,就像是熱帶地區一樣,且易出現午後雷陣雨。今、明日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西半部、東北部、東部山區有午後雷陣雨發生機會。(圖/中央氣象局)週三全台降雨區域擴大,東半部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不過午後也會有局部短暫雷陣雨;週四(15日)海陸風環流及水氣增加,南部地區清晨到上午也會有局部短暫陣雨。氣象局今日對屏東縣發出橙色高溫燈號,有連續3日36度以上或38度以上高溫可能,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及宜蘭縣則是黃色燈號,有36度以上可能;他縣市高溫約32至35度,提醒民眾戶外活動請多補充水分、注意防曬以預防中暑。(圖/中央氣象局)

今午後雷雨擴大「下到晚上」!下周「季風低壓形成」伴隨劇烈降雨 颱風最快生成時間曝
今(11日)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地區及東北部、東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氣象專家吳德榮提醒,周三至下周日(14至18日)水氣多、大氣不穩定度高;天氣風險公司天氣分析師吳聖宇預估,短時間內沒有明顯的颱風發展機會,最快也是要等到下周末到下下周。中央氣象局預報,今(11日)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清晨至上午中部以北沿海有零星降雨,午後西半部地區及東北部、東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其中雲林以南降雨範圍較廣,山區、平原甚至沿海都有機會下雨,其他地區主要在山區及近山區平地,局部地區對流發展可能較晚,因此降雨會持續到晚間,午後外出請留意天氣變化,留意短延時強降雨的現象;台東及恆春半島受東南風影響,不定時會有局部短暫陣雨。各地高溫約32至35度,花蓮縱谷及宜蘭近山區、河谷有局部36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戶外活動請多補充水分、注意防曬以預防中暑。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專欄指出,最新(10日20時)歐洲(ECMWF)模式模擬顯示,今日至周二(11至13日)各地大多晴朗炎熱、紫外線強,高溫仍在36度左右,要防曬、防中暑;因低層水氣逐日增多,大氣不穩定度提高,午後對流旺盛,主要在山區,平地受影響的範圍將擴大。最新(10日20時)歐洲(ECMWF)模式,模擬16日20時500百帕高空圖(左)顯示,「太平洋高壓」(藍H)減弱東退,台灣附近為低壓區(黃虛線為低壓槽)。16日20時地面氣壓及累積降雨圖(右)顯示,菲律賓東方至南海一帶,包括台灣附近皆在「季風低壓」環流內(黃虛圈),容易降雨。(圖/翻攝自「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專欄)吳德榮分析,最新模式模擬顯示,周三至下周日(14至18日)「太平洋高壓」減弱東退,「東風波」移入,並逐漸發展成「季風低壓」的型態。「季風低壓」為大尺度的低壓環流,水氣多、大氣不穩定度高,午後易有強對流發展,伴隨劇烈降雨,其他時間亦偶有局部短暫降雨的機率,各地區白天高溫略降。不過,天氣的逐日變化與低壓環流內的對流發展有關,模式模擬將持續調整,應密切觀察最新資料。(圖/翻攝自臉書/天氣職人-吳聖宇)至於颱風的部分,天氣風險公司天氣分析師吳聖宇指出,預期短時間內仍沒有明顯的颱風發展機會,最快也是要等到下周末到下下周,太平洋高壓勢力北抬後,才有機會讓出足夠的空間使得颱風開始發展,因此預估要等到7月下旬颱風出現的可能性才會提高,由於氣候上來看,每年7月平均應該要有3-4個颱風形成,如果7月中旬仍然沒有颱風的話,那麼今年7月份颱風生成的數量可能會偏少,颱風形成後也不見得就會影響台灣,變化還很大,值得繼續留意。

今高溫飆37度!全台爆熱一週 這天可望有「熱帶擾動」發展
全台旱象未解,昨(9日)高雄內門區又出現38.3度高溫,讓許多民眾期待梅雨甚至是颱風的到來。氣象專家吳德榮則指出,一直到下週二(18日)都不會有鋒面,但菲律賓東方可望有「熱帶擾動」發展。氣象局指出,受到副熱帶高壓影響,本週全台天氣炎熱如夏,各地多為晴時多雲的天氣,白天均偏熱,提醒民眾注意防曬、預防中暑。西半部地區午後可能有局部短暫雷雨,而東半部地區、馬祖偶有局部雨發生。(圖/中央氣象局)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專欄指出,今日全台各地最高氣溫皆在33度以上,北部21至33度,中部23至37度,南部22至37度,東部21至34度。午後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部分平地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吳德榮表示,美國與加拿大模擬顯示,目前在菲律賓東方海免上有熱帶擾動正在發展中,但兩種模擬的位置並不相同,而歐洲模擬對此熱帶擾動則不明顯,且因日期是第9、第10日模擬,不確定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