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國買伴手禮注意!帶「這類糕餅」回國罰20萬 2個月已開罰14案
國際間非洲豬瘟疫情持續蔓延,今年以來又有新加坡、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和瑞典等國家成為非洲豬瘟疫區,與我國鄰近的韓國、越南及香港陸續發布野豬或家豬疫情,我國也持續在違規輸入的豬肉產品中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案件,10月至今已開罰14案,防檢署提醒民眾小心。防檢署指出,近期從泰國、中國攜帶肉鬆蛋捲案例增多,10月至今已開罰14案,呼籲有準備出國旅遊的朋友注意,含肉製品禁止帶回臺灣,除了火腿、香腸、臘肉等肉品外,肉鬆蛋捲、火腿月餅、雞仔餅等內餡有肉的糕餅點心也禁止輸入,違者最高可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0萬以下罰金。防檢署表示,我國持續在邊境查獲的違規輸入豬肉產品中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案件,邊境風險高居不下,防檢署及邊境各相關部會持續加強各項邊境管制措施,針對旅客、貨運、快遞、郵包等嚴格查驗,以維持滴水不漏之防疫成果。(圖/防檢署提供)自非洲豬瘟高風險國家入境旅客之託運行李和手提行李皆以X光機百分百檢查,防檢署並依據入境航班風險程度,會同財政部關務署加強免申報櫃檯(綠線通關)執法工作,有效嚇阻心存僥倖的入境旅客並阻絕動物產品違法輸入。為避免國人不諳相關規定而受罰,防檢署再次提醒民眾入境旅客違規攜帶或以郵包輸入豬肉製品者,第一次處以新臺幣20萬元罰鍰,第二次就開罰新臺幣100萬元,外籍人士如未能於邊境當場繳清罰款,將拒絕其入境並遣返。防檢署除加強執法外也透過社群媒體、廣宣活動等方式提醒民眾出國返國不要攜帶動植物產品入境,也籲請民眾千萬不要以快遞及郵寄方式寄遞肉乾、香腸、臘肉、火腿等豬肉製品回國,更不要上網購買境外豬肉等動物檢疫物。環顧全球,自107年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疫情,我鄰近的亞洲國家多已陸續爆發且持續傳出非洲豬瘟疫情,東亞地區僅有我國和日本仍維持非疫區實屬不易,防疫不打烊,防檢署呼籲全民齊防疫,共同防範非洲豬瘟入侵,守護臺灣畜牧生產環境安全。

薪資差距擴大創近5年新高! 408萬人月薪不到4.3萬元
主計總處11月30日公布,2022年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1.8萬元,較前一年增加2.37%,平均總薪資為69.3萬元、年增3.44%,兩者增幅皆是近4年最高;不過,最高薪資10%與最低10%兩者差距,從上年度的4.09倍擴大至4.12倍,顯示高薪族與低薪族薪資差距持續擴大,倍數創近5年新高。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高低差距一覽表。主計總處分析,主要是疫情期間,內需服務業受創最深,電子科技、製造或海運等產業在終端消費需求拉抬下,企業積極加薪,年終獎金發放也相對大方,高低薪資差距因此持續擴大。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以十分位數來看,最低薪資的10%,全年總薪資僅30.6萬元,換算成月薪約2萬5500元,去年全體受僱人數共817.1萬人,卻有408.5萬名員工年薪低於總薪資中位數的51.8萬元,這群廣大員工的月薪不到4.3萬元。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月薪不到4.3萬,要在都會區討生活,扣掉房租後,在物價高漲年代,龐大的生活壓力恐怕會喘不過氣來。調查顯示,平均總薪資不到中位數51.8萬元、人數又眾多的產業,包括住宿餐飲、藝術娛樂與休閒服務、批發及零售業等,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分別為38.1萬元、38.5萬元以及48.1萬元。全年總薪資中位數高的產業,分別為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108.8萬元、金融及保險業103.7萬元,分居行業別第一、第二名。低薪產業如何改善?吳大任指出,低薪產業有共通特性,以內需為主、周末生意最好、偏愛用工讀生等,薪資即使有基本工資調漲撐腰,仍難與外需為主的製造、科技業抗衡。吳大任建議,政府要改變台灣地緣政治風險高的刻板印象,讓內需服務業也能擴大外銷市場,即讓國外觀光客願意來台觀光,若能安排7到10天的觀光旅遊,內需服務業周一到周日生意都暢旺,廠商自然願意增加投資、聘僱正職員工,給予更好的待遇來搶才;全球邊境解封後,日本的觀光客源源不絕,就是最好的例子。

禁團令解除2/大陸旅遊「這景點」最熱銷 搶出國「自揪親友團」風險高
兩岸「禁團令」即將於明年3月1日解除,不少旅行業者已經紛紛開賣中國大陸旅遊行程,根據CTWANT記者調查,其中又以張家界、九寨溝、江南等遊程,最為熱銷。不過已有很多業者帶旅客「偷跑」,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出境大陸有3成都是以「參訪」或「自由行」名義再到大陸組團旅遊,民眾搶在開放前赴陸遊玩,要特別留意「自揪團」的風險。自政府宣布明年3月1日起開放組團赴大陸旅遊,各旅行業者將準備已久的大陸旅遊產品端上桌販售,業者回饋,「報名狀況十分踴躍」「3、4月的行程詢問度非常高,每天都有客人透過各式管道進行詢問」,雄獅和旅天下則回應,訂單能見度已到明年6月。根據記者調查,又以張家界行程最後歡迎。雄獅旅遊「經典兩湖張家界鳳凰8日」33,900元起,走訪張家界、鳳凰古城、天門山,VIP席欣賞魅力湘西秀;類似行程,易飛網端出「絕美張家界8日」只要29,900元起,以價制勝;旅天下的「九寨溝無自費無購物8日」包裝行程則有所不同,安排九寨溝、牟尼溝、都江堰等知名景點,再去臥龍保護區觀賞貓熊可愛萌樣,32,000元起。不過,已有不少民眾以「非自由行」從大陸玩回來。據交通部觀光統計,2023年1~9月累計國人出國目的地,中國大陸共117.2萬人次,僅次於國人最愛的日本300.3萬人次,韓國、越南則以69.7及58.5萬人次排名三、四。雖禁團令未解,但已有不少中小型旅行社或導遊以「參訪」或「自由行」名義招攬赴陸旅遊,但此類行程不受主管機關管制,品質、安全難有保障。(圖/讀者提供、台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提供)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解析數據,赴中國大陸的117.2萬人中,其中包含商務人士、自由行旅客,當中約有3成是旅行社操作的「參訪團」,或是導遊、個人「自揪」以自由行名義入境再組團旅遊,數量可觀。因為不能在網站上發布行程公開招攬旅客,所以此類大陸旅遊團皆以LINE或熟客互揪為主,再以文化交流或參訪某些設施為由成團,也有以自由行方式前往,到了大陸再與當地的地接旅行社集結成團出遊。李奇嶽表示,由於非旅行社正式出團,因此不受主管機關管制,也沒有旅責險(交通部觀光署規定旅行社在辦理旅行團時必須為旅客投保的保險),頂多民眾自行投保的旅平險;且萬一在國外出了意外,必須倚靠帶團者的經驗將消息傳回國內,才有辦法提供海外醫療救援,保障少、風險高。最近一次較為嚴重的案例便是上月24日,22位台籍遊客至新疆旅遊發生嚴重車禍,造成1位死亡、1位昏迷、2位骨折。不過最後觀光署的說法是,相關行程係由富邦旅行社員工廖致良自行邀集親友組團赴大陸新疆,非由該旅行社辦理,所以並未違反旅行社組團赴陸之禁令。大陸到處都是「掃碼支付」,沒有移動支付根本很本寸步難行,過去需要前往大陸辦手機、開戶才能申請帳號,今年微信和支付寶都有放寬海外人士辦理程序。(圖/中新社)「這類大多都是中小型旅行社在玩,當初就跟政府反映過將有難以認定的問題。」一位業者提醒,民眾出遊若遇到消費糾紛會沒有保障。對於業者「偷跑」會不會眼紅?「不會啊!現在人手不足,日韓旅遊都做不完了,根本沒必要去踩紅線,做吃力不討好的事,而且萬一被檢舉,爆出來會很難看。」一家大型旅行社業者說。李奇嶽就表示,想趕在明年3月前搶先到大陸遊玩的民眾,不管是何種旅行方式,須特別留意自身權益。他也提醒,大陸移動支付相當普及,沒有電子支付,只靠現金,在消費上可能會處處碰壁,現在台灣民眾只要經過台胞證實名認證,不用到大陸辦手機、開戶、綁銀行卡,即可開通微信「零錢」功能;支付寶今年也推出國際版,可綁定Visa、Mastercard等大陸以外國際信用卡,就能完成掃碼付款。若非得用現金,記得多準備零錢,因為很多地方不找零。很多人對大陸還停留在疫情嚴峻封控的記憶中,李奇嶽表示,「大陸現在馬照跑、舞照跳,已走出疫情陰霾!」除了部分商場2樓以上倒閉的店舖還空著,其餘吃、住、交通皆復甦很快,也沒有台灣觀光勞力缺口的問題,但通膨影響,各方面價格上揚,約比疫情前高了2、3成。

近7旬婦頸部長甲狀腺結節 醫生用「這1」微創手術成功治療
69歲女性,無意間摸到頸部中間下方之腫塊,理學檢查發現該腫塊會隨著吞嚥動作起伏,超音波顯示為甲狀腺之海綿狀結節,兩次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皆顯示為良性結節。病患隨後接受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治療,術後追蹤恢復良好且無復發。甲狀腺結節多數為良性 風險分級定期追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指出,甲狀腺結節是常見的甲狀腺問題,超音波檢查中發現結節的情況約為二到三成,其中絕大多數結節都是良性的,極少數可能是甲狀腺癌。評估結節性質需要超音波檢查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根據結節的特徵進行風險分級,風險低者約每一至二年追蹤超音波即可;風險高者及結節變大或出現惡性特徵者則須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及至少每年超音波追蹤。另外,也可以抽血檢查游離四碘甲狀腺素及甲狀腺刺激素等,必要時也可以安排核子醫學科的甲狀腺掃描。無根治口服藥物 這些情況建議手術余育霖說,目前沒有口服藥物能根治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根據結節的特徵而異。對於超音波特徵及細胞穿刺傾向良性的結節,且無明顯症狀的患者,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觀察。倘若有影響外觀或是造成吞嚥困難之患者,則會建議傳統治療方法如外科手術切除甲狀腺結節,或選擇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相較於傳統外科手術可能有明顯疤痕、需住院觀察、術後可能須終身吃藥、可能聲帶麻痺的問題,微創甲狀腺射頻消融術僅須局部麻醉、保留正常甲狀腺組織而不易影響甲狀腺功能、手術過程時間短、無手術疤痕、免住院且術後觀察一至二小時即可出院。依據結節特徵適當治療 惡性結節以手術為主至於首次發現超音波特徵及細胞穿刺傾向惡性的結節,目前還是建議手術切除甲狀腺及淋巴廓清手術,視情況接受碘-131的治療。如果於術後追蹤時不幸產生甲狀腺及淋巴腺的復發,身體狀況不宜或不願意接受全身麻醉手術之患者,則可考慮甲狀腺射頻消融術。

2031「淤積0成長」!今上半年遇乾旱停抽泥 現有13座水庫全力趕進度
台灣枯水期水資源缺乏,但主要水庫平均淤積量超過3成。經濟部指出,政府把「加速水庫清淤」列為重要政策,共鎖定13座嚴密監視,目標2031年達成「淤積0成長」。這幾年設定清淤量都有達標,不過上半年因乾旱停抽泥,今年離目標1871萬噸還有距離,尚在努力。水利署鎖定供水重要、淤積風險高的13座水庫,包括石門、明德、德基、霧社、日月潭、白河、曾文、烏山頭、南化及澄清湖等,列為「水庫庫容有效維持綱要計畫」重點處理對象,積極擬定對策,目標2031年達成水庫泥砂「進出平衡」的淤積0成長。政府每年都會設定水庫清淤量目標,且逐年提高。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說,近幾年都有達標,甚至超標。比如2021年設定清淤1252萬噸,實際1768萬噸,達成率141%,超標4成;2022年為1770萬噸,最後清淤1794萬噸,達成率101%。不只政府做,像石門水庫已有科技業因為ESG需求,捐助清淤經費。不過,今年清淤目標1871萬噸,進度落後。王藝峰說明,因年初乾旱,南部各水庫水位偏低,為維持供水穩定,水庫暫緩抽泥作業,下半年水位逐漸上升後已全力趕辦,會努力達成目標。除清淤達標外,受惠連3年乾旱,上游沒有大崩塌,沖刷到水庫土石量減少,水利署說,石門、曾文等水庫,近來都有達到進出平衡,甚至庫容還增加。但王藝峰亦強調「不能鬆懈」,目前霧社、日月潭正加緊建排砂隧道。同時他點出水庫續命關鍵,就是要上游做好水土保育,這部分有賴跨部會協調平台。水利署目前已經報請行政院長陳建仁,規劃建置「集水區保育平台」。

八旬嬤背痛又變矮 及早發現免於骨折捱刀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並接受治療,可以避免後續因發生骨鬆性骨折而必須開刀治療!臨床有一名年近80歲的阿嬤,經常有下背痛情況,且發現自己變矮、亦有駝背而求診骨科。醫師安排阿嬤接受DXA骨質密度檢測後,發現阿嬤的T值(T-score)竟然為-3.5,是屬於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於是以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為主、並輔以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在連續使用12個月後,醫師再追蹤她的骨質密度時,T值已經回到正常值-2.3。萬芳醫院骨科部主任郭宜潔指出,該名病患的配合度高,在服用骨鬆治療藥物時,也同時補充鈣質、維生素D並嘗試規律運動,且在獲得成效後,至今仍持續使用骨鬆藥物以保骨本。也幸虧發現得早,得以免除因不小心跌倒而造成骨折的危險。骨鬆性骨折會造成高齡髖部骨折,死亡風險高一旦因骨鬆而發生骨折,最典型的情況就是高齡髖部骨折。根據萬芳醫院過去5年來的追蹤,平均一年約有200例高齡骨鬆髖部骨折患者,等於幾乎2天就有一名病患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在全世界的文獻資料,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超過10%,其他將近有6成患者是喪失自理能力,無法恢復原本的生活,在萬芳醫院五年追蹤資料中,也發生相近的結果。」郭宜潔強調,因骨鬆而導致的高齡髖關節骨折,對於醫師手術、術後照護、病患及家人都是很大的挑戰。骨鬆的高危險族群以停經後婦女、年齡逾80歲,或有體重過輕、營養不良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居多,他提醒若是發現身高矮了兩、三公分,有駝背、莫名背痛時,有可能是骨鬆症狀,要提高警覺定期測量骨密度。骨鬆治療要儘早,可討論最適合的治療藥物臨床治療骨鬆的藥物種類很多,光是使用方式就有口服藥物、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郭宜潔提及,如果以治療的作用機轉來分,也有「減少骨質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依照病患的狀況與需求來選擇或合併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對於輕度的骨鬆患者比較合適,也適合長期使用;倘若是骨質密度不夠、且嚴重的骨鬆患者,一般會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這兩類藥物就像開源節流概念,前者為節流、後者為開源。」郭宜潔表示,即使是需要開刀的病患,在使用骨鬆治療藥物後,也能增加術後骨頭的癒合,提高骨質密度、減少再次骨折的風險。根據臨床研究證實,對於嚴重的骨鬆患者,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能帶來較好的骨密度提升效果,達到降低骨折風險的目的。近幾年萬芳醫院已成立骨鬆肌少症治療特別門診,每周有不同科別專科醫師針對骨鬆狀況進行評估治療,他提醒,如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在預防三高下,也要預防骨鬆性骨折,提早治療才能讓高齡生活更有行動力,也能活得健康無拘束。

烏魚子「這原因」產量較10年前少5成 人才、通路成難題待解
新竹縣竹北濱海的拔子窟為北台灣最大烏魚養殖區,每年11月是烏魚子產季,不過受氣候變遷影響,產量較10年前大降5成,另外養殖烏魚年限長、風險高,導致青年無意願投入,新竹區漁會總幹事童錦杰盼透過政府政策協助,讓青農更容易承租或透過自有生產空間養殖。竹北市水產養殖產銷第1班班長許豐立指出,通常烏魚子10月收成到11月中結束,在還沒收成前,盤商幾乎都包下漁獲,不過因氣候變遷因素,近年產量較10年前減少5成。今年新竹縣市粗估產量10萬尾,竹北就占了8萬尾。童錦杰介紹,新竹縣拔子窟是小而美的烏魚養殖區,緯度高,周圍有相關研究機關協助,包括水產試驗所、食品研究所、工研院等,讓養殖業進入智慧養殖領域,如今已不再放藥,而是採天然無毒方式養殖。童錦杰表示,近年來竹北烏魚子產業面臨兩大問題,第一是養殖烏魚年限長,起碼要3年才會成熟,風險也高,一投入養殖就沒有一天能睡好覺。目前水產養殖班員平均年齡超過70歲,少有第二代願意承接,漁會也想辦法培養有熱忱的養殖系學生,希望政府能透過政策協助,讓年輕人無論是承租、自有,都能擁有自己的養殖空間來發揮。再者是通路問題,童錦杰表示,經過政府跟漁會輔導,養殖烏魚已打入縣內營養午餐,去年就造福千名竹北地區學子,營養午餐吃得到在地烏魚,但通路仍需多元拓展。童錦杰認為還需要透過打造自有品牌、開發即時產品、提升混養技術,來彌補產量不足。另外,童錦杰也期待政府能協助全台數百個農漁會,成立北中南合法的聯合加工代工廠,讓農產品能就近送往加工廠,而不須遠赴南部加工,減少碳足跡、增加效率。

龜途悲歌1/最受忽略保育類!保護區暗藏抓龜籠 食蛇龜成走私大秘寶
台灣唯一陸棲龜類食蛇龜在棲地減少和盜獵嚴重下,從過去的廣泛分布到如今的瀕臨絕種,更於近年被列為一級保育類動物,但保護等級的提升沒有喚醒對牠們的注重,食蛇龜黑市價格水漲船高,保護區內因而暗藏抓龜籠,更因法律漏洞而越發肆無忌憚,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陳添喜因而呼籲修法,從根本上為食蛇龜留下生路。據了解,食蛇龜是台灣唯一「全陸棲」龜類,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森林、丘陵、平原環境,其食性廣泛、「葷素」都吃,包括果實、花和葉子,以及蝸牛、蚯蚓和蛞蝓等「塞的下」的動物都是牠的食物,雖以「食蛇」為名卻不吃蛇,此名字的由來在生物界則早已不可考。而食蛇龜的生活空間與人類環境重疊,早去在鄉野社區附近都能見到其蹤影,也因其遠離水塘的習性,被上一輩暱稱為「山龜」,卻在幾十年間,從過去的「處處可見」到如今濱近絕種,保育等級更被不斷「升級」,2019年1月成為一級保育類動物。食蛇龜近年在對岸的價格水漲船高,過去許多獵人為牟求暴利而獵捕,導致野外數量已近瀕危。(圖/翻攝臉書社團「龜仔山的龜仔頭」)在「保育升級」的路上,盜捕者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近年中國「炒龜熱潮」依舊持續,食蛇龜的價格更是水漲船高,從早年的每隻台幣4500元,一度飆漲到每斤台幣7千元。盜捕者則秉持著「殺頭生意有人做」的原則,在翡翠水庫食蛇龜保育區等地方放置捕龜籠,以蝸牛、雞肉等食物作為誘餌,再將補獵到的烏龜走私到對岸,而台灣的法律更是走私者的最大推手。「走私不成功有罪,持有一級保育類動物違法,但沒有罰則。」陳添喜表示,食蛇龜走私可說是「低風險,高獲利」,《野生動物保育法》只處罰走私成功者,倘若在國門前或是海上被攔下,就只會沒入動物,對試圖走私者則是毫無懲罰。屏科大副教授陳添喜長年研究和保育龜類,希望政府能夠修法,加重走私刑責以保護食蛇龜。(圖/報系資料照)「碼頭找到就成百上千隻,這個沒有罪,但農民如果抓一隻被查到,就是非法獵捕,刑責6個月起跳。」陳添喜提到,目前的《野保法》十分早已跟不上時代,對於有心走私者輕輕放下,倘若是無心撿拾,卻得面臨超嚴重懲處,這也導致法官在庭上「判不下去」。陳添喜表示,保守估計,食蛇龜在野外族群至少消失了8成,而罪魁禍首不僅是獵捕者,政府同樣得擔起責任,除了立法的根本性問題外,政府往往列為保育類後就置之不理,沒有負擔起保育責任。「應該要有更積極的責任,不要讓《野保法》成為神主牌。」陳添喜提到,保育區內工作人員都身兼多職,補龜籠則是靠學者專家在研究時予以破壞,建議相關單位能以人工智慧輔助,設置監視器和即時監測系統以增加獵人盜捕的難度,從根本上為食蛇龜留下生路。

龜途悲歌2/百元飆漲至7千元 中國「炒龜熱」吞台灣數萬保育龜入腹
台灣唯一陸棲龜類食蛇龜近年數量大幅減少,其保育等級也於2019年提升至「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但在對岸「炒龜」風潮下,食蛇龜從20年前的每隻台幣百元,飆漲到如今的每斤台幣7千元,也讓更多盜獵者鋌而走險,寬鬆法律更成為他們的「最大靠山」,動物學者則紛紛為「阿食」請命,希望能為牠們留下生路。據了解,中國人喜愛食用犀牛角、虎骨、熊膽等動物性中藥材,又以烏龜甲殼製成的「龜板」使用最為廣泛,中國人對長壽的烏龜向來有特別喜愛,又相信烏龜有助延年益壽、養顏美容,中醫更主打龜板能益腎健骨,補血滋陰,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對龜板的需求與日俱增,導致東亞龜類生態浩劫。約20年前,每隻食蛇龜在中國要價約台幣百元,但在2012年間,中國突然興起「炒龜熱」,當時更流行「炒房不如炒龜」口號,更選擇活動範圍小、數量稀有品種大規模收購,台灣保育類的食蛇龜和柴棺龜則成最大受害者。食蛇龜的價格在對岸炒作下水漲船高,獵人們也因此鋌而走險,近20年間走私數量恐超過10萬隻。(圖/報系資料照)短短數年間,食蛇龜的價格飆漲至台幣4500元,台灣獵人見利益豐厚,更將捕龜視為發家致富的捷徑,一時間山區滿是以捕鼠籠改造而成的「補龜籠」,食蛇龜野外數量則銳減超過8成。據悉,中國龜商在台商的牽線下「跨海下單」,由獵人盜捕食蛇龜後走私到中國販賣,食蛇龜價格更是海嘯般增長到每斤台幣7000元,目前恐有數以萬計的保育龜被吞入腹中,台灣的法律竟成為獵捕者的最大助力。食蛇龜是台灣唯一陸棲性龜類,其地位重要且珍貴,學者們近年紛紛為「阿食」請命,希望能為牠們留下生路。(圖/報系資料照)「走私不成功有罪,持有一級保育類動物違法,但沒有罰則。」屏科大副教授陳添喜表示,食蛇龜走私可說是「低風險,高獲利」,《野生動物保育法》只處罰走私成功者,倘若在國門前或是海上被攔下,就只會沒入動物,對試圖走私者則是毫無懲罰。「以前2、3個星期就能看到的數量,現在要花2、3年。」陳添喜指出,食蛇龜目前已瀕近絕種,建議相關單位能以人工智慧輔助,設置監視器和即時監測系統以增加獵人盜捕的難度,從根本上為食蛇龜留下生路。

血型真的會影響身體狀況? 研究發現:A型中風風險高
韓國人比起討論星座與生肖,更愛討論血型,不同種的血型會有不同種的個性,但你知道血型也可能會和疾病關聯性有關,研究就發現A型血的人,中風風險比其他血型高,機率增加16%,而O型血的人則是發病風險降低12%。A型血的人,心臟血管疾病、癌症風險高,2022年發表在《神經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血型可能預示著60歲前的中風風險,A型血中風風險高於其他血型,發生中風的風險增加16%,而O型血發病風險降低12%。一項由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A型血較非A型血有更高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和更高的冠心病患病風險。《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研究顯示,A型血的人癌症風險高於非A血型人。A型血人群似乎更容易出現消化道特別是胃部問題,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更高,特別是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研究發現A型血人群具有消化系統腫瘤易感性的特徵。B型血的人,糖尿病風險高則較高,在2015年發表在《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法國研究,分析了8萬多名患者資料的結果顯示,跟O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患Ⅱ型糖尿病風險高21%,A型血的人風險高10%。O型血的人,消化性潰瘍風險高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O型血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顯著高於非O型血人群,這可能是O型血人群高發生率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之一。中華醫學研究雜誌2010年發文顯示,O型血發生消化性潰瘍者相當於其他血型者的1.5到2倍。AB型血的人,記憶力衰退風險高2014年國際刊物《神經病學》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導稱,與其他血型的人相比,AB型血的人在晚年更容易出現記憶力衰退問題。雖然許多研究都證實,血型確實和疾病有著微妙的關係,但並不能單純地理解為血型會影響壽命,養成好的習慣才更好。

普丁疑「心臟驟停躺ICU」克里姆林宮否認 醫曝若屬實:併發症風險高「他恐短命」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Putin)22日再度驚傳健康出狀況,一度因心臟驟停陷入昏迷,並被送入加護病房。對此,克林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闢謠,表示普丁一切安好,強調只是假消息。不過美國的專家認為,若傳聞屬實,心臟驟停嚴重性不容小覷,代表迫切需要醫療干預,這也顯示普丁預期壽命恐怕大大縮減。根據Telegram頻道General SVR近日指出,普丁22日晚間心臟驟停昏迷,被發現倒在臥房地上抽搐,尚未脫離險境,對此,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Peskov)24日駁斥,「普丁一切安好,這絕對又是另一則假新聞」,更稱他使用替身的謠言是樁荒謬騙局。雖然克里姆林宮出面否認,不過美國佛州健康專家阿里(Naheed Ali)接受《每日星報》訪問時表示,若爆料內容屬實,普丁往後日子恐堪憂,「若報導是真的,嚴重性不可低估。心臟驟停並非短暫胸痛,而是心臟需要立即進行醫療干預的迫切呼救」。由於普丁揮軍入侵烏克蘭,阿里研判,普丁恐承受難以想像的壓力和睡眠不足,身體狀況相信較多數人更脆弱,阿里也坦言,目前無法得知他的病情究竟有多嚴重,「70歲出頭若發生這種健康問題,可能面臨更高的併發症風險,相較同年紀的人,預期壽命恐怕短很多」。根據報導,General SVR日前就曾爆料普丁去年11月30日當天疑似因為腳滑而在自家樓梯摔倒,不僅傷到尾椎,還因為「胃腸癌症」失禁排便,這個頻道多年來多次聲稱普丁罹患各種絕症,但至今仍未拿出實際的證據。推特上轉傳General 報導普丁健康出狀況,不過醫生救回一命。(圖/翻攝自推特)

口腔癌多發風險高 家庭支持、後續追蹤是抗癌關鍵
口腔癌是容易「多發」的一種癌別,長期抽菸喝酒、嚼檳榔,不僅會提高罹患口腔癌機率,甚至連咽喉、食道都可能再次出現癌細胞。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耳鼻喉及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滕宣德表示,「家庭支持」以及「持續追蹤」,能幫助口腔癌病人早期發現後續幾次的癌症,及早處理是延長病人存活期的關鍵。不可不慎 口腔癌為何容易「多發」?「多發」的意思是在其他部位又多次發生癌症,因為病人的整個口腔黏膜甚至到咽喉、食道、肺部,都長期接觸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所以病變可能發生在許多部位,只是出現症狀的時間早晚不同,只要黏膜還在,就有可能再產生癌症,因此口腔癌多次發生的機率比其他癌別高。家庭支持、後續追蹤 延長存活期2大關鍵「癌症病人5年存活率」是評估醫院治療成果的一項重要參考,反映病人開始治療後5年的生存情況。若想要完整客觀評估醫療品質,還須納入更多考量因素,例如病人的癌別和期別、治療方式、整體健康狀況、社經地位、家庭狀況、後續追蹤和支持,以及病人的生活品質。滕宣德表示,依據和信癌症登記,2015至2019年院內口腔癌病人的5年觀察存活率為73%,優於全國的數據,整體看來應歸功於病人有良好的家庭支援,加上詳細且不間斷的後續追蹤。仔細、持續的追蹤工作,能幫助口腔癌病人早期發現第2、第3、第4次的癌症,及早處理,這是延長病人存活期的關鍵。然而,如何確保病人的追蹤不間斷?這需仰賴2大條件:第1 家庭支持的力量就診間觀察,如果這位病人有家人、子女陪著來就醫,手術後有人能幫忙照顧傷口和營養,通常也能按時回來追蹤,治療後復原情況自然比較好,存活期也比較長。第2 良好的醫病關係台灣因為健保制度的關係,在全台各家醫院掛號、轉診都非常方便,當病人知道自己又再一次得到口腔癌,因而對原本的醫院和醫師失去信心,想要轉到其他醫院治療,這是人之常情,但滕宣德仍建議病人還是找一位自己信賴的醫師,持續接受治療和追蹤,讓最熟悉自己病情的醫師做診斷和治療。其他癌症治療通常集中在前半年或1年間就全部結束,但由於口腔癌容易多次發生,其實從第1次確診開始,到往後的5年甚至10年間,醫師需要幫病人一再地檢查、一再進行小手術。通常口腔癌病人治療完5年內,前面這段時間需要較頻繁的追蹤,5年後仍應該1年追蹤1到2次。滕宣德表示,依據觀察,院內口腔癌病人多次發生癌症的機率並沒有比較低,不過很多病人都可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好,只要口腔癌病人和醫師能成為好戰友,病人的存活期就有望延長。站在患者立場 醫療團隊共擬治療計畫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滕宣德指出,頭頸癌病人除了手術、放射,較少做化療,這是因為頭頸癌屬於鱗狀細胞癌,對化療敏感性很弱,而且對乳癌和肺癌很有效的標靶治療,對頭頸癌轉移病人的幫助也非常有限。3年多前,頭頸癌免疫治療開始納入健保給付之後,的確幫助到一部分病人,但由於免疫治療費用較高,健保給付條件很嚴苛,真正能獲得給付的病人不多,而頭頸癌病人較多是藍領階級勞工,能自行負擔費用的比例也不高。當病人面臨要不要使用免疫治療的選擇,醫療團隊會站在病人和家屬的立場,提供他們客觀的臨床數據,和他們詳細討論,再一起決定下一步的治療計畫。滕宣德表示,醫師對病人溝通的口氣和方式,會深深影響病人接下來要做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對患者個人及整個家庭會帶來巨大改變,所以醫師應了解自己每天的工作不是處理一個人的「病」而已,而是好好對待一個生病的「人」。 原文出處:口腔癌易「多發」,仔細追蹤很重要!

台灣頭頸癌發生率「世界居冠」 患者自殺率比一般人高5倍
台灣頭頸癌發生率居世界第一,也是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男性死亡率第四位,且逾半數為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然健保給付規範卻長年落後國際治療指引,讓晚期頭頸癌友無法獲得妥善治療。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日前邀集臨床專家、病友團體代表,要求健保署應盡速放寬免疫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晚期復發或轉移的頭頸癌,給這群以藍領勞工為主的弱勢癌友有活下去的機會。據統計,頭頸癌患者的自殺風險高居各癌別之冠,其自殺率更是常人的5.14倍。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自殺率高除了手術治療後導致外觀改變、無法講話和正常進食等之外,無法獲得妥善治療、擔心治療會拖累家庭經濟等龐大的心理壓力,也是原因。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秘書長鄧海玲表示,看過太多罹癌後被迫賣房子、跟親友借錢治療的悲歌,一人罹癌拖垮全家。她曾幫助過一名低收入戶、罹患舌癌的48歲爸爸,三個孩子最小的只有10歲,他買不起商業保險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和標靶藥物,但效果都不好,體重掉到只剩45公斤,生命如風中殘燭的他,為了三個孩子決定孤注一擲,跟親友借貸想自費用免疫藥物治療,可惜他撐不到治療,留下三個孩子就離開了。婁培人表示,根據國內一份針對頭頸癌病人的最新調查顯示,85%的頭頸癌患者的教育程度在高中職以下,且治療直接影響的就是工作,調查顯示,罹癌後對患者不管是個人收入或家庭收入,其衝擊程度高達70%;患者完成傳統治療3個月後,失業超過3個月的比例從治療前的29%暴增至62%,癌友家庭的經濟負擔非常沉重。彰化基督教醫院林進清教授治療頭頸癌30多年,因頭頸癌治療選擇少,「30年前的化療藥現在還在用!」他說,直到免疫藥物問世後,無論單用或是合併化療使用,對於提升頭頸癌患者的長期存活都有幫助,「免疫藥物在頭頸癌的療效已獲國際認證,根本不須再討論!」他強調,健保應盡快跟上國際治療指引,提供晚期癌友第一線的免疫藥物治療,這樣至少能幫助五分之一的病人能夠長期存活。婁培人強調,根據健保署去年的各類癌症前十大醫療支出統計,可發現頭頸癌的平均每人藥費支出僅約3萬9000元,在排名上敬陪末座,只有平均每人藥費支出最高癌別的七分之一;健保給付在過去十年間,頭頸癌的藥物給付規範只調整4次,相較其它癌別多達14次,顯示頭頸癌患者的治療權益,一直未獲重視。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坦言,頭頸癌治療選擇少,該署盤點癌症治療缺口後,專家已有共識將免疫藥物用於頭頸癌一線治療列為優先給付項目之一,如順利最快今年12月就能造福頭頸癌患者。

警方一袋茶葉釣出詐騙車手 成功攔阻211萬損失
臺南市第二分局海安派出所22日晚間,接獲60多歲陳姓民眾指出前日差點慘遭詐騙,幸得銀行出手阻攔,而後詐騙集團仍不死心相約要面交,警方獲報後與陳民合作釣出詐騙車手,並以茶葉偽裝現金鈔票裝於袋子內,埋伏在詐騙集團相約地點,當場將27歲林姓嫌犯逮捕,依涉嫌詐欺罪嫌送辦,並將追查幕後詐欺集團共犯。據調查,陳民於21日下午至民生路2段某銀行櫃台欲臨櫃匯款211萬,銀行人員立即上前關心,得知是欲藉由投資公司來投資股票來賺取繳高額獲利,行員覺察有異聯絡警方到場協助,在警方安撫勸說下陳民打消匯款念頭,並給予派出所電話若有任何問題隨時可來電。詐欺集團得知計劃受阻,竟不屈不撓改口約22日面交,表示會派理財專員親自取款,陳民立即通報警方,獲報後警方與陳男合作緝捕車手以遏制詐欺惡行,以茶葉偽裝現金包進袋子中,並喬裝埋伏在相約地點。林嫌取款時看見錢變茶葉氣憤不已,轉身就走,警方見狀一舉上前制伏成功將其逮捕,並在其身上查獲資公司開具之211萬元收據、印章、現金1萬餘元、手機2支等證物,全案調查後依林嫌涉嫌《詐欺罪》移送法辦,並將持續追查幕後詐團共犯。警方呼籲,民眾應慎選投資管道,避免投資標榜「高獲利」、「穩賺不賠」等口號之商品,應透過正規管道進行,不要相信低風險、高報酬的獲利方式,避免遭受詐騙,有任何疑惑也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諮詢,警方會立即提供協助。

流感疫情持續延燒 周就診人次突破10萬
秋天一到,流感疫情就升溫,疾管署表示,國內上周流感新增35例重症、7例死亡個案,就診人次與通報件數雙雙上升,整體就診人次較前周上升14%,且多數都是校園群聚,相較往年,流感季節可說提早報到。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高達10萬2087人次,已經連續四周呈現上升趨勢,另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群聚通報件數上升,上周通報65起也創下新高,其中54起、高達83%為校園群聚通報,分別為幼兒園5起、國小27起、國高中各11起,檢出以流感病毒為主。根據疾管署統計,上周本土新增35例流感併發重症,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其中27例具慢性病史,31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重症個案中,其中有3例為10歲以下兒童,全都併發腦炎,年紀最小的是南部1歲女童。死亡部分,新增7例個案,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均具慢性病史,其中4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郭宏偉表示,目前正處於流感流行期,就診陽性率高達27.6%,超過流行閾值,評估受到開學影響,疫情仍舊處於上升趨勢。本流感季重症病例至今累計699例,死亡累計156例。本土新冠疫情部分,本土檢出病毒株高達96%皆為XBB疫苗,為主流株,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食藥署已經通過莫德納XBB疫苗緊急授權待封緘檢驗後,最快可望中秋前開打,趁連假拚一波打氣,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接種,屆時視打氣,再按照風險高低往下開放,到年底前預計共到貨600萬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