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創跨企業「循環X共享」新模式 中國信託「寶特瓶循環愛心傘」免費借還服務9月上線
今年是世界環境日50週年,中國信託響應永續理念,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循環愛心傘」,民眾自9月1日起可在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全臺154家分行及中華電信門市逾400家服務據點免費借還。中國信託響應世界環境日「塑戰速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主題,提醒社會大眾落實源頭減塑及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引用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s)2020年研究指出,每年約有1,100萬噸塑膠廢料流入海洋,2040年廢料數量將增加兩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及生物多樣性。為了地球永續發展,中國信託號召同仁落實減塑,響應願景工程基金會發起的「傘傘發亮」專案,將廢棄的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美麗的愛心傘,透過傘布印製的回收歷程,傳達「循環X共享」核心價值,分行同仁在第一線面對客戶時,也會宣導使用環保再製品的觀念,以具體行動凝聚企業、同仁及客戶的永續共識,減碳也減少塑膠用量。首創跨企業「循環X共享」新模式 中國信託「寶特瓶循環愛心傘」免費借還服務9月上線(圖/中國信託提供)。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行政長高人傑表示,金融業不僅是協助產業轉型的領頭者,更扮演催化全球經濟加速低碳轉型的關鍵角色,中國信託支持願景工程基金會「傘傘發亮」專案,更是率產業之先,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7項夥伴關係,攜手具有共同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理念的合作夥伴,一起落實打造低碳環境與大自然共融、和地球共好。循環經濟是全球共識,根據環境部統計,2022年臺灣的寶特瓶回收量高達11.4萬公噸,顯示民眾對於資源回收再利用已具備基本觀念。中國信託期待透過「傘傘發亮」專案進行倡議,從日常生活力行減塑、減碳,推廣以重複利用取代購買的新觀念,提升民眾「循環X共享」的永續意識。9月1日起,「寶特瓶循環愛心傘」可於中國信託銀行全臺分行及中華電信門市自行借用,使用之後主動返還,開啟下一次共享,攜手為環境盡心力。首創跨企業「循環X共享」新模式 中國信託「寶特瓶循環愛心傘」免費借還服務9月上線(圖/中國信託提供)。中國信託長期重視環境永續,除了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的企業總部中國信託金融園區獲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亦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認養園區附近三重世貿公園,種植131種臺灣蕨類與原生植物,打造全臺首座戶外蕨類秘境;另於2020年起響應願景工程基金會「為未來種一棵樹」活動,連續三年共號召近 300 名同仁及眷屬於新北市金山區、桃園市觀音區、臺南市七股區等地,種下逾6千株樹苗保護臺灣海岸線,更簽署加入「生物多樣性核算金融聯盟」(The Partnership for Biodiversity Accounting Financials, PBAF),與全球逾40家金融機構關注生物多樣性議題。身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的成員,中國信託配合政府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擔任實踐淨零轉型重要推手,已宣示不再新增承作燃煤開採業之主動及被動投資,亦不再新承作ESG高敏感產業之新客戶企業融資及專案融資,2035年更將全面退出燃煤開採、燃煤發電業、非常規油氣開採之融資,發揮金融業的影響力。

女子健檢「癌症指數」異常以為得病 醫師要她別慌「可能是潰瘍」
一名女子帶著公司健康檢查報告就醫,慌張詢問醫生為何自己抽血報告中的「胃癌指數CA72-4」異常,難道自己得到癌症了嗎?醫生表示「與消化性潰瘍也有相關,千萬不要過度焦慮。」肝膽腸胃科詹宜學醫師日前在個人粉絲專頁介紹,「『CA72-4』跟大多數的腫瘤指數一樣,是一種蛋白質,這類蛋白質可能是腫瘤本身分泌、產生,或是與正常細胞反應、代謝的物質。因此,臨床上就被拿來當作『腫瘤指數』」,醫師分享,「CA72-4在臨床運用還是以消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為主。」案例中前來就醫的女子,是一位公司主管,平日不菸不酒,但因孩子剛出生,導致飲食不正常,且偶爾會有胃食道逆流合併上腹疼痛,故在公司健檢中看到抽血報告上的「CA72-4」指數異常,才會慌張誤以為癌症。以詹醫師的經驗來說,腫瘤指數CA72-4與消化性潰瘍也有相關,「很多病人在治療完潰瘍,後續追蹤CA72-4也恢復正常範圍」,在經過3個月的治療與飲食調整後追蹤,她的指數已恢復正常。「只有約40%胃癌病人CA72-4會上升。CA72-4高的病人,大約有一半不是胃癌,而是其他疾病。良性疾病也可能會造成CA72-4異常,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詹醫師提醒大家,「理想的腫瘤指數應該是『高特異性(只有這種癌症有)』『高敏感度(只要有癌細胞,指數就會異常)』。但是目前並無如此完美的腫瘤指數。」詹醫師提醒民眾,「希望大家看到自己的『檢查報告』時,可以稍微冷靜、理性對待,尤其看到『癌症指數』時,千萬不要過度焦慮、杯弓蛇影,造成心生恐懼」,如若對檢查報告有任何疑慮,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建議和解答,「不要害怕面對,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中信金控不再新承作燃煤開採業投資、高敏感產業融資 承諾2035年全面退出燃煤開採業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簡稱「中信金控」)積極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 SDGs)與《巴黎協定》(ParisAgreement),將2050年淨零排放納入永續發展藍圖,並於今年6月底董事會通過即日起不再新增承作燃煤開採業之主動及被動投資,亦不再新承作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高敏感產業之新客戶企業融資及專案融資,2035年將全面退出燃煤開採、燃煤發電業、非常規油氣開採之融資。國際能源總署(The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報告顯示,煤碳及非常規油氣產業需加速轉型以達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中國信託金控身為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成員,積極發揮金融影響力,旗下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簡稱「中信銀行」)、台灣人壽保險公司(簡稱「台灣人壽」)、中國信託綜合證券及中國信託創業投資公司,即日起不再新增承作燃煤開採業之主動及被動投資、ESG高敏感產業之新客戶企業融資及專案融資,除非該新客戶為已提供轉型計畫之國營事業或當地政府持股大於50%者,或資金用途為永續發展之用;2035年前全面撤出燃煤開採、燃煤發電業、非常規油氣開採業之企業融資、專案融資與固定收益商品承銷,以及燃煤開採業之主動及被動投資。中信金控去年底遞交減碳目標予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持續調整投融資資產組合、提供金融商品及並議合,與客戶攜手邁向淨零碳排。中國信託銀行成立法人金融永續任務小組,提供客戶永續績效連結貸款及綠色貸款,同時偕同外部顧問協助客戶碳盤查、分析國內外法規影響並設定減碳目標;針對已有範疇一及二減碳策略之客戶則提供永續供應鏈產品,協助其管理範疇三供應鏈。此外,中信金控去年加入CDP科學基礎減碳目標聯合議合(CDPScience-Based Targets Campaign)後,成功議合77家企業承諾或取得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 SBT)核准,中信金控亦已完成投資組合財務碳排盤點,旗下台灣人壽持續議合投資資產中碳排占比高之企業,並追蹤其減碳目標及永續發展規劃。今年6月中信金控發布《2022永續報告書》與《2022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兩本報告書皆取得第三方確信,報告中揭露中信銀行ESG責任授信放款餘額逾新臺幣2,330億元,中信銀行及台灣人壽參與的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案場總裝置容量逾1,868兆瓦,年減碳量達356.1萬公噸,等同供給165.6萬戶家用清潔能源。中信金控亦持續邁向低碳營運目標,除於自有建物裝設太陽能發電外,今年7月1日起,於臺北市內湖區的中國信託行政大樓及11處營業據點導入綠電轉供,並規劃逐年增加。中信金控永續績效獲國內外認可,歐洲專業永續評比機構《Sustainalytics》最新發布之ESG風險評分為低風險(LowRisk)、ESG之重大性議題風險管理強健(Strong),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MSCI)ESG領導者指數(ESG LeadersIndexes)成分股ESG評比維持AA等級,並連續8年入選FTSE4Good臺灣永續指數前十大成分股,顯示中信金控於公司治理、投融資對於環境的影響、消費者保護,和資訊安全管理等重大議題之努力獲得各界肯定。

高敏兒父母必須要知道的事 焦慮與恐懼是成長過程的自然產物
高敏感孩子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恐懼,但孩子會有這樣的情緒,並不代表一定有問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某些特定的狀況會感到焦慮和恐懼,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只是,父母必須要觀察孩子究竟擔心的是什麼,是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會害怕的事物?先了解孩子在害怕什麼,比急著幫助孩子擺脫恐懼更重要。隨著年紀不同,孩子恐懼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以高敏感族群的特徵(容易受到刺激,容易過度反應)而言,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容易受到刺激的事物也不同。事實上,當父母因為擔心孩子過度焦慮的問題,前來找我諮詢時,我通常最先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是:「孩子年紀多大了?」這是因為想要知道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表現,必須先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若是這年紀正常會出現的症狀,父母只需要耐心陪伴即可;若不符合現階段的發展特徵,則要再多加留意觀察。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如果父母可以事先了解,不同年齡的孩子可能會對哪些事物感到擔憂或恐懼,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擔心。另一方面,對於需要幫助的孩子,也能適時予以協助,避免錯過黃金時機。未滿一歲出生後未滿一歲的寶寶,特別容易受到驚嚇,聽到巨響或突然感覺自己往下墜時,本能地會產生驚嚇反射。當他們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脅時,寶寶會感到恐懼。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基於生存本能,自然會變得敏感。出生六到八個月後,當寶寶與父母親分開時,會開始感到焦慮不安。由於這時期孩子必須仰賴父母才能生存,一旦父母不在身邊,就會產生焦慮,這種現象稱之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一歲兩個月到一歲六個月是分離焦慮的高峰期,過了這段時間後會逐步趨緩,通常到了三到五歲左右,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會慢慢減輕。對孩子來說,父母是孩子眼中的唯一,看不到父母就會哭鬧。那麼,為什麼孩子在六到八個月前不會有分離焦慮呢?原因是孩子在六到八個月過後,才開始慢慢學會認人。一歲到四歲再來看看一歲到三歲,甚至是到四歲的孩子吧!這時期的孩子,開始學會走路,因此又被稱為「學步兒」。學步兒通常會怕黑,也會怕想像中的鬼怪,害怕鬼怪在黑暗中出沒,不敢一個人睡覺,硬是要爸媽在旁邊陪睡。有時他們還會跟瞌睡蟲打架,想盡辦法不睡覺。孩子怕黑、怕鬼怪的現象,大概要等到上小學左右,才會慢慢好轉。五歲以上五、六歲的孩子,則是特別害怕受到身體上的傷害,擔心會受傷,或怕被壞人綁架,也會怕打雷、閃電、水災等自然現象。之前孩子害怕的是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怕黑、怕鬼),到這年紀則是會對真實存在的事物感到害怕(怕受傷、怕自然現象)。隨著孩子認知發展不同,自然會有這樣的轉變。七歲以上等孩子再大一點,開始會對人際關係感到焦慮。上小學的孩子,會在意課業成績、在朋友間受歡迎的程度、運動能力,想比同儕表現更出色,渴望獲得旁人的肯定與讚美。對青少年而言,他們很在意自己在同儕關係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旁人如何看待自己。在這段時期,孩子會擔心自己的言行對朋友造成的影響,也會很在意外表,這是很正常的。簡單來說,隨著年紀不同,讓孩子陷入焦慮和恐懼的事物,也就是讓孩子變得敏感的事物也不盡相同。從攸關生存問題到社交焦慮;從害怕不真實的事物到害怕實際存在的事物。孩子會有這樣的轉變,都屬於正常的發展過程,這點請務必謹記在心。本文摘選自《看見孩子的高敏感天賦》,采實出版

隋棠豪宅前住戶是「暢銷作家+蔡依林堂妹」 不怕酸民跨海聲援
女星隋棠遭樓下住戶以噪音擾鄰又屢勸不聽為由提告,對此,隋棠除親上火線發文回應,前住戶也留言聲援「鄰居太太與女兒屬高敏感」,更指出小孩曾被對方威嚇過,而該名前住戶的真實身分不僅是暢銷作家,還是蔡依林的堂妹。蔡依林的同姓堂妹當時留言指稱,「當初我也是常常被樓下這戶鄰居抱怨及電鈴,對於噪音,我的回應是家裡10點熄燈,早上9點起床,很合理的正常作息時間」、「鄰居太太與女兒實屬高敏感,小孩也被鄰居太太咆哮威嚇過,榔頭事件我有照片為證」,希望外界不要只聽片面之詞和扭曲隋棠的字語。另據《鏡週刊》報導,蔡女的身分是被譽為「鐵人媽咪」的三鐵圈名人,還因小時候食欲不佳、體型瘦弱,特別把兒子們的便當營造得十分童趣,而出版《鐵人媽咪的便當時光》食譜。雖然蔡女並非完全「素人」,又是蔡依林親堂妹,但她直到隋棠於去年看房,才與對方有真正交集。此外,儘管蔡女已移民新加坡,但仍透過社群跨海力挺隋棠,甚至在個人臉書曬出與隋棠合照並寫下:「I'll support for all my best(我會全力支持妳)。」似乎是對隋棠的鄰居紛擾心有戚戚焉。(圖/翻攝自蔡女臉書)

隋棠遭指控「惡鄰居」 她發文回應:樓下鄰居比較特別
藝人隋棠近日遭樓下鄰居指控製造噪音,被評為「惡鄰居」,雙方因噪音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醫生指出,臨床上有不少人對噪音較為敏感,係為「恐音症」,隋棠也發文表示「樓下鄰居比較特別」。隋棠目前居於大直一處豪宅,近日她遭鄰居指控「經常放任家中3個小孩在清晨和深夜跑跑跳跳」,隋棠昨日(7日)晚間在臉書發文反控,該名鄰居在他們買下這棟房子要裝潢時,就曾跟他們說她是需要天天吃安眠藥的人,並提出一些要求要隋棠一家一定要處理,不然她會很不舒服。隋棠坦言,對於樓下鄰居太太屬於聲音敏感者這部分,她很有同理心的感到難過,諸如「底板要加厚」、「樓梯下要包一層海綿」、「院子老樹要砍,有風吹導致樹枝打到大樓牆面或柱子的聲響會傳到樓下吵到她」等等,不管是合理或是不合理的要求,把該做的設備都做了。她也很遺憾每個人對噪音的認知不同,目前只能交由法律處理。隋棠也說,社區中庭有一處噴水池,幾乎不開閒置在那裡,詢問管理室才得知是因為樓下鄰居太太嫌太吵了要關掉。隋棠老公Tony也po出前屋主私訊指控樓下鄰居的內容「鄰居太太與女兒實屬高敏感,若有呈堂需要我可以提供給隋小姐」。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受訪時表示,臨床上確實有不少因對聲音過於敏感而就醫的患者,例如吃東西的咀嚼聲,聽到會覺得刺耳、煩躁或是恐懼,此類「恐音症」患者又以女性較多。一般來說可藉由認知行為治療,利用專注訓練嘗試改變注意力。不過,值得注意是,恐音症還不算正式醫學疾病,目前醫界也正在研議是否要將此納入精神症狀,也在研究要歸類在焦慮症還是強迫症,楊聰財醫師也提醒,若發現自己對聲音過於敏感,甚至因此出現無法控制的負面情緒,可就醫尋求協助。

隋棠被控擾鄰…換尪出面對戰 搬出前屋主證詞:樓下母女都是高敏感
女星隋棠與老公Tony結婚後,兩人育有2兒1女,一家五口去年搬到台北大直某社區,但最近她被周刊踢爆,她在入住新家後,被鄰居控訴她們夫妻倆,放任孩子們奔跑、嬉鬧,吵得樓下住戶不堪其擾,甚至多次向隋棠夫婦反映無效,憤而提告尋求法律途徑解決。隋棠昨天晚間,也針對此事在臉書上做出回應,並還原事件始末;而今天上午,隋棠老公Tony也跟著出手了,他透過社群平台,公開他們這間房屋的「前屋主」證實,打臉投訴的鄰居夫妻,並透露樓下的鄰居母女,都是高敏感人。隋棠老公分享前任住戶的留言,打臉鄰居對他們的控訴。(圖/翻攝TONY IG)隋棠老公Tony,今天上午PO出過去曾住過同棟大樓的住戶證詞,該網友自稱是前任住戶,是兩個小孩的媽媽,過去就住在這戶投訴鄰居家的樓上。PO文者透露,當初也是時常被投訴的鄰居夫妻抱怨和來家門口按電鈴,前住戶也強調,「家裡10點熄燈,早上7點起床,很合理正常的作息時間。」PO文者話鋒一轉也提到,樓下鄰居太太和女兒,是屬於高敏感族群,自己就是隋棠口中所說,那位被榔頭嚇到的事主,「小孩也被鄰居太太咆哮威嚇過,榔頭事件我有照片為證,如有呈堂需要,我可以提供給隋小姐。」他認為這件事情之所以被鬧大,應該是因為隋棠是公眾人物的關係。

運動員腳掌常「翻船」 腳踝扭傷復發率高
本屆世足賽巴西隊隊長內馬爾在與塞爾維亞隊比賽中,因為與其他球員碰撞導致腳踝扭傷腫脹。腳踝扭傷是足球運動傷害中最常見的診斷之一,多數球員的腳踝扭傷來自場上球員間的相互接觸,但守門員則相反。根據《斯堪地那維亞醫學及運動科學期刊》一份3346人的研究指出,外側腳踝扭傷平均造成15天無法訓練,而且復發率高達17%,復發率甚至比十字韌帶還高。英格蘭超級聯賽中,前距腓韌帶的傷害復發率甚至高達28.6%。足球員常見腳掌「翻船」 韌帶受傷導致結構不穩定在球員身體接觸的時候,來自外側的衝擊力常迫使腳背腳掌呈現「翻船」的姿勢落地,如果此時又因為體重加壓會導致傷害更嚴重,腓骨肌群也常在這樣的應力下連同韌帶一起受傷。當韌帶無法恢復正常時,就會發生「結構性不穩定」。踝關節囊和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拉傷撕裂時,也常會影響掌管本體感覺的神經纖維產生「功能性不穩定」。任何扭傷後的結構和功能性不穩定都可能單獨存在或合併發生,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導致問題變嚴重。腳踝扭傷的檢查除了透過徒手推拉測試腳踝是否穩定以及可能的受傷位置,影像檢查也可能提供進一步資訊,較常見的如X光與超音波檢查。X光主要用於評估骨折傷害與不穩定,依據渥太華原則(Ottawa ankle rules),若有以下狀況有可能需要X光排除骨折,反之則機率很低。沿脛骨後緣或內踝尖端遠端 6 cm 的骨頭上有壓痛沿腓骨後緣或外踝尖端遠端 6 cm 的骨頭上有壓痛第五蹠骨基部骨頭上有壓痛舟狀骨頭上有壓痛立即(或前往急診時)無法負荷自身體重走四步超音波檢查則可以確認受傷處肌腱與韌帶撕裂的情形、是否合併關節積水或血腫,對骨頭表面上的小傷害也具有高敏感度。腳踝扭傷的復建原則目前對於一般腳踝扭傷,如同多數軟組織傷害,在評估傷勢與承重限制後應及早復健訓練,早期回復活動度、漸進式訓練力量、之後再漸進訓練敏捷協調爆發力以進入專項訓練,同時在不違反負重禁忌下可維持心肺功能訓練,避免因為無法適度運動而導致心肺功能退化。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圖:杏仁復健科診所黃彥魁治療師參考資料:Walls RJ, Ross KA, Fraser EJ, Hodgkins CW, Smyth NA, Egan CJ, Calder J, Kennedy JG. Football injuries of the ankle: A review of injury mechanism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World J Orthop. 2016 Jan 18;7(1):8-19. doi: 10.5312/wjo.v7.i1.8. PMID: 26807351; PMCID: PMC4716575.Time-loss and recurrence of lateral ligament ankle sprains in male elite footbal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Zacharias Flore,Karen Hambly,Kyra De Coninck,Götz Welsc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Volume32, Issue12. December 2022. Pages 1690-1709.

寵物情緣/傅子純高敏女兒怕孤單 接回小奶狗崩潰喊:好怕養不活
傅子純和圈外老婆養了一對貴賓狗毛姊弟,姊姊是十歲的黑貴賓「咪嚕」,弟弟「咪酷」今年一歲,是毛色獨特的花貴賓,兩隻毛孩子年紀相差甚遠,傅子純解釋因為咪嚕年紀大了,老婆很怕哪天失去毛孩子無法承受,因此先接回弟弟咪酷,也讓兩姊弟互相有個伴。但咪嚕剛開始很不喜歡弟弟,臉更臭了一整個月,導致夫妻倆不敢在咪嚕面前誇獎弟弟,好在兩隻小狗相處了三個月終於打成一片,傅子純還為此歡呼。心思敏感細膩的姊姊咪嚕只要家裡長時間沒有人,就會因為太寂寞使壞,傅子純說,有次咪嚕故意跳到餐桌上把裝有果汁的玻璃杯掃到地上,他回家後看到滿地碎玻璃和果汁簡直傻眼,苦笑說:「我覺得咪嚕有點分離焦慮症。」之後咪嚕又因為開刀住院,讓牠對寂寞的忍耐度更低了,自己待在家不到五個小時就會開始嚎叫,讓他相當心疼。一歲的咪酷目前四公斤,正是頑皮的時候。(圖/林士傑攝)他回憶,咪嚕六歲時因為月經血色不對到醫院作檢查,驗出陰道發炎,加上聽過朋友的狗狗也曾因病子宮蓄濃隔天就過世了,讓傅子純很擔心,決定帶咪嚕去結紮,他解釋:「因為母狗結紮要拿掉整個卵巢、子宮,覺得很心疼又認為不會帶出門,就沒有在小時候帶牠去結紮。」這趟咪嚕住院了三天,「牠從來沒離開我們這麼久過,可能以為被拋棄了。」十歲的姊姊咪嚕是隻高敏感的狗狗。(圖/林士傑攝)不久前,家裡迎來弟弟咪酷,傅子純特地到南投犬舍,現場和咪酷玩耍了一陣子,發現咪酷個性穩定,當下決定把三個月大的牠接回家,咪酷卻在醫院被檢查出耳朵有耳疥蟲,還因感冒伴隨嚴重的咳嗽,醫生當時懷疑是非常難治好的犬類百日咳桿菌,讓傅子純嘆氣說:「真的超難顧,顧到我很崩潰,我都很怕我會養不活牠了!」傅子純花了非常多功夫去照料兩隻愛犬,才能換得牠們現在的健康活潑。(圖/林士傑攝)怕傳染給姊姊咪嚕,咪酷剛到家時都只能關在籠子裡面,因為身體不舒服也不太吃飯,傅子純說,咪酷的飯裡面需要加營養粉跟狗狗喝的牛奶,「但比例只要不對,咪酷就不吃,整碗要重弄!更慘的是,牠吃藥每次都會吐掉三分之二。」傅子純說:「真的每天都像在跟牠奮戰一樣,非常煎熬。」因為拍戲常常不在家,咪嚕(左)很黏老婆,咪酷個性則較為穩定。(圖/林士傑攝)不過在傅子純耐心照顧、每周去兩次醫院,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個月,咪酷終於痊癒,食慾也恢復正常,他笑說:「我還因此被老婆責怪是取錯名字,因為咪『酷』聽起來就像咳嗽的台語。」接著,為了讓咪酷增胖,他又砸錢買營養補品,連續吃了八、九個月,傅子純坦言對毛姊弟的飲食控制很嚴格,除了正餐、水果外,完全不能吃點心,就算是客人要餵也會被喝止,爸爸毛孩三個一起維持好身材。場地提供:當下攝影棚傅子純對兩個毛孩的健康非常重視,特別是食物上嚴格執行不給牠們吃點心。(圖/林士傑攝)

陳思函發狂怒砸鋼琴 「躁鬱跟蹤狂」自認高敏人
陳思函自認是「高敏人」,心思細膩敏感,新歌〈躁鬱跟蹤狂〉講的是她少女時期的故事,「只要情緒週期一來、或跟自己跟世界生氣,甚至跟家人吵架時,我就會把自己關在琴房大力砸鋼琴,邊彈邊唱,〈躁鬱跟蹤狂〉的旋律就是這樣來的。」陳思函家庭保守,她從小就知道無法當乖巧的女兒,因此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歸屬感,對許多事都提不起勁,在外人面前的她卻壓抑到一點都看不出來,帶著她走出這段時期的「救星」,則是她最愛的音樂。也因為是高敏感人群,她容易東想西想,有一陣子因為煩惱工作所以睡不好,也容易發怒。察覺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她決定去做心理諮商,諮商師要她放輕鬆,也拿了低劑量的安眠藥助眠,現在比較會學著調適心情,靠冥想、曬太陽及吃對的食物紓壓。〈躁鬱跟蹤狂〉中她和饒舌歌手7LING跨刀合作,提到與7LING的合作機緣,陳思函笑說:「我大學曾經加入過熱舞社,當時她是我們的老師。」7LING則表示兩人是在朋友聚會中相認:「當時本來預期要認識一位音樂人朋友,沒想到她竟然脫口而出說是我的學生!」直呼這段緣分實在很奇妙。拍攝MV時,陳思函也詮釋起「躁鬱」狀態,拿起剪刀瘋狂亂剪人形Model的假髮,除了宣洩躁動的情緒,也一圓她心中的瘋狂念頭,事後讓她表示非常過癮。

擊敗癌王1/逾20年致死率稱冠是「它」 「AI偵測」不放過任何腫瘤
根據健保署統計,2020年零至一期肺癌病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約為10萬元,但第四期病人則是近50萬元;早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達8成,但第四期已低於1成。換言之,晚期的肺癌患者耗費的醫療成本是早期的5倍,而存活率卻大幅降低。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擔任「台灣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召集人兼主席時表示,台灣肺癌罹患比例居高不下,不只影響了國民的健康,更為健保體系帶來沉重壓力。陳建仁舉例,從2018到2020年,全民健保十大癌症醫療支出,就以肺癌居首;十大癌症當中,肺癌已悄悄躍身為「晚期發現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以及「健保花費最高」等統計數據三冠王。過往,你可能以為只有癮君子才須提防肺癌,但現在就算從未吸菸,也可能因為空汙等多重因素罹患肺癌。目前,肺癌已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位,從1999年開始至今,一直蟬聯台灣癌症死因榜首,至今已逾20年,主要原因就是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當癌細胞已經擴散時,存活率自然就會降低。健保署委託成大健康數據中心建立胸腔X光的AI模型,預計2022年第一季可運用在偏鄉的醫療車上,幫助民眾及早篩檢肺癌。(圖/報系資料庫)由於胸腔X光只能發現1公分以上的腫瘤,因此不少人藉由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希望能篩檢出早期肺癌,但無論是X光片、或LDCT影像,張數眾多且皆需仰賴醫師經驗,判讀耗時費力。為及早發現肺癌,健保署與成功大學合作,利用AI來判讀健保資料庫中肺癌病患的胸腔X光影像,以建構AI影像判讀模型,判斷肺結節是否為癌症病灶,目前模型敏感度已高達8成,健保署表示,判讀模型於2022年第一季運用在嘉義東石的偏鄉行動醫療車。負責研發模型的成大健康數據中心執行長蔣榮先表示,醫學中心每年拍攝X光片總計高達2000多萬張,但僅有10多名放射科醫師進行判讀,藉由AI判讀癌症疑似病灶,一分鐘可以檢視一張X光片,大幅節省人力與時間。以2021年1至9月來說,全台胸腔X光就拍攝655萬張,蔣榮先指出,在醫師工作繁重的情況下,人工一一判讀難免受限,以某醫院上傳的2張胸腔X光片為例,一開始醫師判讀認為正常,但不到一個月內,進一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肺癌;然而使用AI確認時,第一時間就發現有異常。蔣榮先說,AI模組可視為醫師的「捕手」,有點類似「快篩」的概念,先為醫師過濾與分流,也可協助醫師判定近橫膈膜、肺門、肋骨或鎖骨後方、心臟後方、血管密集處等不易發現的結節,找出肺癌高風險患者。國泰醫院與雲象科技合作,以超過3000位患者的影像報告為基礎,打造出低劑量電腦斷層AI偵測系統。(圖/翻攝自雲象科技臉書)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認為,由AI判讀胸腔X光片,當發現有疑似病灶時,再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此可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也有AI偵測系統,國泰醫院與雲象科技合作的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以超過3000例患者,總計逾45萬張的高解析度影像,開發出高敏感度AI系統模型。該偵測系統對於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目前正持續累積資料庫中,希望能早日輔助醫師臨床診斷。

女兒被嫌「太瘦沒吃飯」 吳鳳嘆:長輩式問候會害孩子沒自信
土耳其裔藝人吳鳳與陳錦玉結婚6年,育有Ekim和Inci兩個寶貝女兒,並時常在社群分享育兒心得。日前吳鳳透露與家人到餐廳用餐,卻被陌生的女店員指女兒「太瘦了,都沒吃飯嗎?」讓吳鳳有感而發表示,雖然他知道對方沒有惡意,但用外表判斷小朋友,不只讓家長不舒服,更會給孩子造成多餘的壓力。吳鳳4日在臉書發分享前陣子與家人外出用餐時,被一名年紀稍長的女店員說女兒:「妳太瘦了,妳都沒吃飯嗎?」的經歷,雖然吳鳳清楚店員沒有惡意,但「有些老一輩台灣人」為了找話題聊天,把吃飯當作問候語的方式,除了會讓他們不曉得怎麼接話,還會讓聽者感到不太舒服。吳鳳指出,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也有不同的體質與個性,不過也不能因此直接說:「你好像很愛吃」、「肚子太大。」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剛剛說的話,會不會傷害到小朋友」,直接用外表判定一個孩子,會造成小朋友多餘的壓力,尤其是高敏感的小孩,這樣的問候更會讓他們沒有自信。他也透露自己幼年時因身高不高,被大人問:「你很矮,是不是沒吃飯?」的過去。吳鳳坦言,當時這句話讓他產生壓力,覺得個子小是個大問題,所幸他天性活潑,沒有因此鑽牛角尖。吳鳳強調,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否則小孩聽到別人講負面的話,就會覺得自己有問題。吳鳳也提醒,有些打招呼方式雖行之有年,甚至已經成為傳統,但還要是注意對方感受,「說話口氣很重要,同樣的話轉換成溫柔口氣聽起來更舒服」,不過他也坦承「這並不容易」,所以父母不只要好好教養孩子,還需要幫他們注意講話的技巧。

醫療科技展今登場 新技術比拚「偵測極小肺結節只需20秒」
結合政府、醫界、科技、生技產業能量,展現台灣醫療科技新貌的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今(2)日在南港展覽館1館盛大開幕。長庚醫院規劃四大主題區,包括「尖端科技特色醫療」、「全方位智慧醫院」、「創新研發成果」及「社會公益及榮耀展現」。在「尖端科技特色醫療」部份,長庚醫院呈現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各式手術創新應用的成果,以及ROSA機器手臂在腦部和脊椎微創手術的應用,尤其新應用在癲癇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在微創醫療方面,長庚醫院除了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外,更利用3D影像科技,提供病人術前、術中及術後的醫療評估,舉凡嘉義長庚『術中電腦導航定位精準手術運用於三叉神經痛的射頻熱凝治療』、基隆長庚『逆行性腎臟內碎石手術』、高雄長庚『無痛無疤甲狀腺頭頸消融術』,以及林口、高雄長庚的『淋巴水腫治療』,均有亮眼成績。長庚醫院也提供各種器官移植醫療服務,其中的活體肝臟移植存活率領先各國,截至2021年7月,已完成超過3000例肝臟移植手術,病患存活率優於歐美日。「微菌叢植入術」也是長庚一大特色,利用糞便發展出的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已成功治療超過80例患者。此外,長庚醫院長期在環境食安的議題非常重視,為了讓民眾對環境污染物有正確的認知,現場準備常見的民生用品,長庚檢驗醫學科特別提供「尿液12項重金屬檢驗套組」及「環境荷爾蒙分析」,以靈敏度極佳的質譜儀進行精準檢驗,以有趣的互動方式傳遞正確的「選」跟「用」觀念,避免塑化劑、鎘米、含鉛中藥材等危害,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全方位智慧醫院」更是長庚的重要特色,攤位現場特別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開放民眾體驗。目前長庚醫院已與8家醫療院所進行合作,提供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的遠距會診服務,迄今已開設超過600個診次,服務逾4,000名病患,提供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亦能提供診治先機,真正落實「醫療平權」。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圖/國泰醫院提供)國泰綜合醫院則結合國泰人壽、國泰健康管理展出7大主題,包括:1.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2.醫療心未來與智慧遠距照護、3.皮膚醫美商品開發及應用、4.醫療儀器智能化管理、5.怡樂適APP全程照護智慧互動個管系統、6.Cathay Walker Plus健康計劃及7.數位智慧照護服務。肺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超過10年,因初期多無明顯症狀,透過X光發現時多已超過1公分而有轉移風險,幸賴目前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可以篩檢早期肺癌,有助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但因LDCT影像張數眾多且仰賴醫師經驗,判讀耗時費力。為輔助醫師提高診斷效率及正確性,國泰綜合醫院攜手國內新創團隊雲象科技,合作開發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以超過3,000例,計逾45萬張的高解析度影像,開發出高敏感度AI系統,讓肺結節無所遁形。該肺結節偵測AI對於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並自動排序高風險肺結節及回饋特徵資訊,目前正持續累積資料庫精進AI系統,未來可望提供醫師做為臨床診斷參考的重要意見。另外,考量心血管疾病是僅次於癌症的國人十大死因,為延續對心血管住院病人出院後的照護,國泰綜合醫院成立「心血管遠距照護中心」,提供病人遠距照護服務。「醫療心未來與智慧遠距照護」服務涵蓋:1.提供遠距照護包(包括心電圖量測儀、血壓、血氧、血糖機等各項監測設備),由個管師教導病人返家後使用量測並上傳各項生理數值、2.當病人回傳數值異常,個管師主動聯繫病人或家屬追蹤關懷、3.同時提供心血管遠距照護中心平台,提供病人居家照護建議及病況追蹤服務、4.醫護團隊利用心血管遠距照護管理平台,監控數據並與病人即時溝通。遠距照護服務有利病人返家後照護,目前受惠此服務的病人有83%表示肯定。另外,將於2022年初上線的「國泰i健康」健檢APP,將串接線上預約系統,並可同步檢視個人健檢資訊及最新健檢報告,持續優化服務。

隋棠認「6歲高敏兒」非常難帶 父子失控爆衝突…陷2年低潮
女星隋棠出道將近20年,和老公Tony結婚後育有2子1女,經常在社群網站分享家庭生活。她曾透露,6歲大兒子Max是高敏感兒,在教育和相處上讓夫妻倆面臨很大的困境,2人更因此陷入低潮,今(19日)深夜她貼出一段影片,分享這段期間的心路歷程,引發關注和討論。隋棠在臉書表示,擁有一個高度敏感的孩子是辛苦的,需要和孩子一起翻越過一座讓彼此都力不從心的低谷,這低谷可能很巨大,可能充滿迷霧,但如果孩子能夠在他們的雙眼裡,看到相信與接納,身為父母的他們,也將會因爲看到孩子內心受苦的程度慢慢降低,而逐漸找到方向。隋棠分享育兒經驗。(圖/翻攝自隋棠 Sonia Sui 臉書)隋棠在影片中提到,照顧高敏感的兒子Max曾是她和Tony人生中很辛苦的困境,夫妻倆嘗試了很多方法,Tony的觀念比較傳統,原本認為「男孩子應該要很堅強,不要那麼輕易顯露自己的脆弱」,直到後來做出改變,讓她稱讚:「他是接近滿分的父親」。隋棠坦言,Max非常難帶、情緒起伏很大,這樣的困境持續了2年,Tony一開始對Max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常常在得不到預期的回應後發脾氣,但這樣的結果反而導致Max更加畏懼。隋棠坦言大兒子Max非常難帶。(圖/翻攝自隋棠 Sonia Sui 臉書)有一次,Tony在睡前念故事書,讀完後詢問Max故事內容,Max以為要完整的覆述,對自我要求高又希望得到肯定,卻因為害怕表現不好,而遲遲不敢開口,結果Tony也失去耐心,雙方情緒都失控了,他於是向身為心理諮商師的媽媽賴佩霞求救,對方反問:「他才5歲你到底對他有什麼期待?」這讓Tony恍然大悟,決定改變自己。Tony表示,和高敏感孩子相處,最好的方式是「陪伴」,當孩子有情緒狀況的時候不能忽略,而是要堅定地陪在身邊,過度刺激反而會造成孩子更大的負面情緒。隋棠補充,高敏孩子只是思緒超載,好在夫妻倆漸漸找到相處方式,2人可以互補,讓她覺得滿慶幸的,「我們總有一個人會在他旁邊保護他」。

疫苗打不打2/慢性病患如何評估風險? 專家:「5指標2檢查」幫助釐清
隨著Delta病毒再度蔓延全球,許多國家都開始接種第三劑疫苗因應,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但由於接種疫苗的疑似死亡案例陸續爆發,例如九把刀岳母接種AZ疫苗4天猝逝;作家陸之駿接種高端疫苗後第二天爆發主動脈剝離而亡,另一位44歲男子患有糖尿病,但其他並無異常,最後竟死於心臟病合併心肌梗塞。許多民眾雖然知道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萬一疫苗不良反應真的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又該如何是好?況且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非常多,又該如何評估自身接種疫苗的風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建議評估「5指標」,分別是腹圍、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以腹圍來說,男生不可超過90公分、女生不可超過80公分;血壓則是收縮壓不能超過1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不能超過85毫米汞柱。空腹血糖值須在100mg/dL之內;三酸甘油脂不能超過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則是男性須小於40mg/dl、女性需小於50mg/dl。一向支持國產疫苗的作家陸之駿,接種高端疫苗時還在臉書PO文,沒想到隔日猝死,成為高端首例疑似死亡案例。(圖/翻攝陸之駿臉書)梁程超說,以上5項指標中若有3項不合格,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接種疫苗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建議詢問醫師加以評估,或是透過更積極的飲食控制、運動,讓各項數值恢復標準後再接種疫苗,就能降低相關風險。此外,由於疫苗不良事件多為心血管疾病,梁程超表示,除了關心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數字之外,還有2個容易忽略的健檢數據,其實也和心臟健康息息相關,建議若有異常要多加注意。例如「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hs-CRP)」就是反應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其中也包括血管的發炎。不過,由於身體所有部位的發炎都可能造成hs-CRP異常,所以必須搭配其他檢查來釐清原因。另一個則是「同半胱胺酸」,它是人體代謝後的一種產物,如果數字偏高就顯示血管粥狀化,可能會導致血管梗塞或破裂,相較於hs-CRP,跟心血管疾病更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