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煜愛妻突曬病床照⋯「鼻血用噴的」病況曝光 尪暖舉被讚爆
曾為台灣男子團體「Lollipop棒棒堂」成員的小煜(楊奇煜),於2020年與護理師言言登記結婚,並共同育有2子,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滿。近日言言因鼻竇炎住院開刀,在她最虛弱的狀態下,小煜的溫暖行為,讓她相當感動。言言表示,鼻竇炎手術結束後又痛又暈,不能說話,也不太能喝水吃東西,於是就差不多有一整天的時間都沒有下床,在這段時間裡,感受到先生無微不至的照顧,專業的護理師有教他怎麼換藥跟冰敷,結果先生真的每隔2小時就幫她換藥、擦鼻血,貼紗布,不間斷的冰敷15分鐘、休息15分鐘,再繼續絲襪套頭冰,完全沒有停過,加濕器持續加水,怕她口乾舌燥。言言感動地說,「但我實在沒有力氣,也無法回應他,就在他的照顧下繼續昏睡,雖然我意識還沒恢復,但我知道有人一直在旁邊與我同在,會不時看我的鼻血有沒有滿出來要換紗布,在旁邊時不時看我有沒有呼吸,讓我不孤單很溫暖。」言言透露,這幾天在醫院睡覺,半夜先生會突然跳起來,自己也跟著清醒詢問「怎麼了」,而先生總會微笑回「我睡飽了」,直到出院才知,原來是她的鼾聲太大聲,震到先生睡不著,都不知道先生那幾天怎麼過的。言言說有感而發,「總之,覺得很感謝我人生中第一次最虛弱狀態下,發現先生除了平常是個神隊友以外,他還是個很專業的護理師,真的很暖、很Man。BTW先生超級無敵怕血,平常只要一個小割傷他就說不敢看,在這次的照顧下,他完全沒有半句怨言,也沒有表現畏懼的樣子,我自己看到自己的鼻血用噴的我都快暈倒了,真的很佩服他的勇氣,真的又長大了。」

20歲阿兵哥鼾聲過大被迫放假治療! 醫授改善方法
一位20多歲的阿兵哥,白天操練時完全沒有異狀,但到晚上睡覺卻鼾聲大作,部隊長官將他的床位調整到最邊邊,他的打呼聲仍然干擾到通舖的弟兄,後來連自己都不好意思入眠,導致失眠精神不佳,被部隊長官要求尋求醫師治療,還給了特別假。扁桃腺肥大第四期 鼾聲大作干擾同袍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徐毓婷表示,經檢查發現該患者的兩側扁桃腺肥大程度已是第四期,左右的扁桃腺已kiss在一起,晚上睡覺時因肌肉鬆弛,氧氣在嘴巴裡和扁桃腺空間振動,就會產生打鼾聲。由於白天很專注用鼻子呼吸,因此不會感覺有什麼異狀,這也是嚴重打鼾者,都是由枕邊人或同室人先知道。高濃度自體血小板 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由於這位阿兵哥的特別假不長,建議在開刀切除扁桃腺後,在傷口注射高濃度自體血小板,不但可以減輕開刀後的疼痛、調解發炎反應,也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手術三天後,阿兵哥已可吃軟質食物。一般手術可能要兩週後才能吃軟質食物。在傷口注射高濃度自體血小板,即PRP療法,開刀前先抽患者的血液於特殊試管中離心後,分離出高濃度的血小板,這位扁桃腺開刀的阿兵哥,抽血約15西西,分離出約5西西的血小板,兩側開刀後的傷口分別各注入約2至3西西自體血小板。高濃度自體血小板治療 可運用聽損、耳膜修補高濃度自體血小板的治療,也可運用在下鼻甲肥厚手術、噪音造成的聽損、耳膜修補等。徐毓婷強調,有癌症病史和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因血清中可能有癌細胞或血小板功能較差,就不適合做PRP的輔助治療。徐毓婷說,因扁桃腺肥大造成打鼾的民眾,因睡眠中缺氧,比較高的機率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睡眠呼吸障礙」不只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如何診斷、檢查?醫師告訴你
睡眠呼吸中止症常會使人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長期下來間歇性缺氧還會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風險,是現在許多人相當關注的睡眠呼吸障礙,不過睡眠呼吸障礙並不只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還有其他的疾病。「這些」都是睡眠呼吸障礙 睡眠呼吸中止只是其一睡眠呼吸中止症只是睡眠呼吸障礙的其中一種,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尹丹桂表示,睡眠呼吸障礙包括以下幾種疾病:打鼾/打呼:氣流經過狹窄的呼吸道造成打呼聲,可能是睡眠呼吸障礙的一種警訊。但不等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如:兒童習慣性打鼾(定義是每禮拜≧3晚),盛行率為7-15%,其中有阻塞型睡眠中止的只佔1-5%,需評估是否合併短暫呼吸停止或睡眠中有噎到/嗆咳等症狀。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被簡稱為睡眠呼吸中止,是上呼吸道(由鼻子到喉部)在睡眠時塌陷造成氣道不通,引起鼾聲及血氧濃度下降等症狀。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如何診斷、檢查? 呼吸中止標準兒童、成人不同因此,睡眠呼吸障礙需先透過檢查、評估,再針對不同的睡眠呼吸障礙問題進行治療、改善。尹丹桂醫師表示,目前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的黃金標準是「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必須在醫院由睡眠技師執行監測,透過貼在身上的各項儀器收集資訊。尹丹桂醫師提到,透過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可以了解患者在睡眠的不同時期中呼吸及血氧體位等狀況,計算出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而成人、兒童的定義及診斷標準不同:兒童(年齡<18歲):輕度標準為AHI 1-5次/小時;中度標準為AHI 5-10次/小時;重度標準為AHI>10次/小時成人輕度標準為AHI 5-15次/小時;中度標準為AHI 15-30次/小時;重度標準為AHI>30次/小時不過,較年幼的兒童在執行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上有一定困難度,而成年人也可能會因為環境不熟悉、身上貼了許多監測器等而無法放鬆入睡。對此尹丹桂醫師表示,其實目前巿面上也有不少智慧型裝置或是簡易性居家睡眠監測可以進行初步篩檢。另外,由於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只能確定患者的打呼情況是否有導致睡眠中缺氧、了解呼吸中止的嚴重程度等,至於病患是哪個部位導致阻塞,只靠清醒時作理學檢查是無法準確知道的。因此,尹丹桂醫師指出,近年來還會利用藥物誘導睡眠後進行內視鏡檢查,等病患入睡後開始打呼時,便用內視鏡查看鼻腔到聲帶以上是哪些結構塌陷,並比對清醒的狀態,而這也能幫助醫師更加準確地評估治療方式及預測手術成功率。資料來源:國泰醫訊-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66-1-5.pdf

AI協助擺脫「電線人」 身上僅一機!揪出睡眠呼吸中止症
36歲的張先生睡眠時鼾聲雷動,睡眠無法持續,也造成家人無法安睡,原來張先生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故在接受扁桃腺手術治療後,由中醫大附醫臨床團隊與人工智慧中心共同開發的「居家睡眠檢測系統-智眠檢」進行術後追蹤,大幅縮短檢查排程效率,以輕便簡易的裝置,居家就可將檢測結果上傳雲端,運用AI大數據建構的人工智慧模型,快速分析心電圖,以此持續追蹤後續病況,輔助醫師判斷其治療成效,結果顯示張先生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已獲得改善,有效提升睡眠品質。打呼是危險的訊號,研究顯示,50%打鼾者都是先打呼,接著產生睡眠呼吸暫停,可能導致心臟、高血壓、腦溢血、中風等疾病,對生命恐將造成威脅,嚴重者甚至會半夜猝死。中醫大附醫耳鼻喉部喉科鄒永恩主任指出,根據亞洲睡眠協會的調查,台灣有超過20%的人,約近500萬人患有睡眠障礙,然而實際願意接受診療的人數卻遠低於此數字。由於睡眠中心有其空間限制,能收治病人有限,而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 (Polysomnography, PSG)又需要病人一整晚配戴多種生理感測器:包括腦波圖、眼動電波圖、氣流、氧氣飽和度、心電圖或心跳速率等,多重電線在身上,形同「電線人」,病人更易緊張無法入眠,導致檢測可能失準。此外,睡眠中心亦需備有睡眠技師徹夜監看多種類的生理數據,進行標記與判讀,醫療人力資源需求亦大。睡眠中心杭良文主任表示,中醫大附醫睡眠中心目前已經使用「智眠檢」,在超過100位的臨床受試病人中,以廣達攜帶式AI心電圖測量儀輕便簡易的檢查方式,大幅提升檢測效率,結合後續AI分析心電圖訊號,能輔助醫師更精準辨識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協助縮短後續診斷與治療。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提到,智眠檢可以根據睡眠呼吸中止發生時的心電訊號變化,使用深度學習方法辨別睡眠中止的嚴重程度。對於睡眠的呼吸中止事件和睡眠覺醒事件(因為呼吸中止而導致睡眠中斷)的偵測分別達到92.7%和93.2%的準確度,而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發生30次呼吸中止)的分類更達到95.8%的準確度。此系統持續進行臨床測試中,後續規劃取得台灣食藥署智慧醫材認證,並導入臨床使用,預期將對睡眠醫學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人工智慧中心致力於臨床資料之應用,藉由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技術,利用醫院的醫療資料訓練智慧醫療神經網路模型。這些模型可提供臨床診斷的建議,並結合臨床決策系統,減輕醫護人員臨床工作的負擔。

台灣近500萬人睡眠障礙 中醫大附醫AI「智眠檢」準確揪病因
36歲的張先生睡眠時鼾聲雷動,全家人都睡不好,前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就醫,耳鼻喉科主任鄒永恩判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先以扁桃腺手術改善病症,術後追蹤由攜帶式AI心電圖測量儀「居家睡眠檢測系統-智眠檢」進行,裝置輕便,在家就可上傳檢測結果到雲端,運用AI大數據快速分析,輔助醫師判斷治療成效,提升睡眠品質。睡眠呼吸中止症 嚴重者恐半夜猝死打呼是危險的訊號,根據研究顯示,50%打鼾者都是先打呼,接著產生睡眠呼吸暫停,可能導致心臟病、高血壓、腦溢血、中風等疾病,嚴重者恐半夜猝死!鄒永恩指出,根據亞洲睡眠協會的調查,台灣有超過20%的人,約近500萬人患有睡眠障礙,然而實際願意接受診療的人數卻遠低於此數字。傳統睡眠檢查 床位難等又耗費醫療人力由於醫院床位限制,能收治病人有限。而且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需要一整晚配戴多種生理感測器:包括腦波圖、眼動電波圖、下巴肌電圖、氣流、氧氣飽和度、心電圖或心跳速率等,患者被綁成「電線人」緊張無法入眠,導致檢測可能失準。此外,睡眠中心亦需備有睡眠技師徹夜監看多種類的生理數據,進行標記與判讀,醫療人力資源需求亦大。▲傳統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PSG)需要整晚配戴多種生理感測器,患者被綁成「電線人」緊張無法入眠,導致檢測可能失準。(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分析心電圖 一機搞定、準確度逾九成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表示,中醫大附醫睡眠中心目前使用「智眠檢」,在超過100位的臨床受試病人中,與廣達合作攜帶式AI心電圖測量儀,以輕便簡易的檢查方式,大幅提升檢測效率,結合後續AI分析心電圖訊號,能輔助醫師更精準辨識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協助縮短後續診斷與治療。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提到,智眠檢可以根據睡眠呼吸中止發生時的心電訊號變化,使用深度學習方法辨別睡眠中止的嚴重程度。對於睡眠的呼吸中止事件和睡眠覺醒事件(因為呼吸中止而導致睡眠中斷)的偵測分別達到92.7%和93.2%的準確度,而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發生30次呼吸中止)的分類更達到95.8%的準確度。此系統持續進行臨床測試中,後續規劃取得食藥署智慧醫材認證,並導入臨床使用,預期將對睡眠醫學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中醫大附醫表示,人工智慧中心致力於臨床資料之應用,藉由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技術,利用醫院的醫療資料訓練智慧醫療神經網路模型,可提供臨床診斷的建議,並結合臨床決策系統,減輕醫護人員臨床工作的負擔。目前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已取得十數項食藥署智慧醫材認證,將持續地研究和創新,期許在智慧醫療領域帶來更多突破。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警訊 長期恐增中風機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許多人認為睡覺打呼是因為太累,鼾聲如雷更是白日操勞的證明,但如果常常打呼到一半突然沒聲音,好幾秒後呼聲才又繼續或是被嗆醒,就要小心可能是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恩主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郭哲麟表示,病人即使睡很久仍會覺得睡不飽、白天容易嗜睡,長期可能增加中風機率。睡眠呼吸中止症 高危險群須注意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定義是在睡眠中每小時有5次以上呼吸中止,且每次中止時間超過10秒,最常見的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可能因頸圍過粗、咽喉肌肉退化、臉或鼻部構造異常等原因造成上呼吸道狹窄甚至阻塞,導致睡眠時呼吸短暫中止後缺氧、睡眠中斷,其好發於男性、肥胖者、年長者及先天性臉部構造變異或下巴後縮者。郭哲麟醫師表示,首要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式是在睡眠時配戴呼吸器,呼吸器又分為兩種,陽壓呼吸器是利用氣流支撐上呼吸道避免塌陷,但需要患者長期配合在睡眠時配戴;沒有鼻塞的患者可以選擇負壓呼吸器,其原理是利用負壓吸住、固定口腔和咽喉組織,避免舌頭往後阻塞呼吸道,嘴巴需要閉緊才有治療效果。先以物理治療 再考慮手術治療輕、中度的患者可至牙科諮詢、製作止鼾牙套,睡眠時使用可以改變咬合,使下頜與舌頭往前位移,防止舌根阻塞呼吸道。睡眠配戴器具之餘,再針對病因做其他治療,像是使用鼻噴劑讓鼻部暢通、減重降低頸部脂肪的擠壓、側睡避免舌頭往後倒造成呼吸道阻塞、做口咽肌肉訓練讓肌肉有張力和彈性支撐咽喉空間等。郭哲麟醫師指出,手術治療是將鼻腔與咽喉增生或異常的組織切除或矯正,增加上呼吸道的空間,例如鼻中膈彎曲、肥厚性鼻炎、扁桃腺肥大或舌根肥厚等。下巴後縮等顏面骨變異問題也可與口腔外科討論是否進行正顎手術,除了美觀上的考量,也能增加內側呼吸道的空間,達到治療呼吸中止症的效果。長期罹病影響精神 及早就醫討論治療郭哲麟醫師呼籲,長期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況,造成嗜睡、情緒管控不佳、記憶力與專注力衰退等影響外,因慢性缺氧會使血管病變,間接提升心肌梗塞、腦中風與失智症的風險,平常常見的「三高」也會因為患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更難治療,男性則可能會造成陽痿或是性功能低下。郭哲麟醫師建議睡覺時常「嗆醒」、頻繁夜尿、不正常打鼾或鼾聲如雷的民眾可以到醫院進行睡眠檢查,及早與醫師討論並治療,避免症狀日漸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福音 APP紀錄睡眠讓你一夜好眠
白天嗜睡、睡覺打呼、半夜頻尿、晨起頭痛、怎麼睡都睡不飽,以上症狀你中幾個?不少民眾認為,睡覺時大聲打呼代表睡得好,其實不然。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自覺症狀,常認為自己是失眠、睡不好等睡眠問題。醫:肥胖、男性、壓力大者較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台中慈濟醫院醫務秘書兼任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邱國樑醫師解釋,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原因為睡眠時因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頸部重量或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淺且費力,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打鼾聲,嚴重時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而窒息。其中肥胖、體重過重者較容易發生,且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3年調查顯示,近兩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九倍。再加上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睡眠時間不定,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失眠,進而有較高的機率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傷身也傷「心」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睡眠過程中止呼吸」,因夜間反覆缺氧,常見的症狀有:白天嗜睡、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佳、性功能障礙。近年來流行性病學調查也顯示,罹患高血壓、心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顫動、腦中風、肺高壓的病人中,其中有40%至80%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而患者往往因不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嚴重性,導致錯失治療黃金期。如何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邱國樑主任說明,判斷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參考呼吸中止指數,即每小時若睡覺的時候打呼,但呼吸偶爾會停10秒以上,每小時有五次以上,就算是的睡眠呼吸中止症。5-15次是輕度,可以透過側睡或積極減重等方式改善,15-30次是中度,30以上屬於重度。邱國樑主任建議,若本身或枕邊人有打呼、白天嗜睡等常見的症狀發生或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疑慮的民眾,可至睡眠中心或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了解,進一步安排睡眠檢測及多項生理檢查以診斷是否確實有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APP紀錄睡眠情況 邁向好眠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針對嚴重的程度不同,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中重度的患者應優先考量配戴持續性正壓呼吸器,利用正壓空氣撐開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維持睡眠過程中呼吸道的暢通。民眾也可透過手機下載APP進行雲端監控追蹤呼吸器使用情況、睡眠品質及記錄個人化的睡眠資訊,包含分析使用時間、睡眠過程中是否有漏氣、面罩脫落次數、窒息指數等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改善情況。手機APP也可以記錄每天治療狀況,不只民眾參考,更可提供醫師判斷居家治療效果,作為治療調整的參考,提升居家治療品質。邱國樑主任呼籲,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治療以外也要改善生活習慣和多運動。如發現家人睡覺時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盡快到睡眠中心或胸腔內科等相關科別諮詢了解。▲手機APP雲端監控追蹤呼吸器使用情況、睡眠品質及記錄個人化的睡眠資訊,使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改善情況。

全球最快!10分鐘篩檢呼吸中止症 「AI上呼吸道檢測儀」無麻醉風險
睡眠障礙影響健康甚鉅,失眠者在白天時經常感覺疲倦,也影響到工作效率與情緒。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40到65歲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0.7%,也就是全台有超過230萬人罹患慢性失眠症,平均每9人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杭良文主任表示「AI上呼吸道檢測儀」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預期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圖/中國附醫提供)此外,臺灣男性每5人就有1人出現「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常見的打鼾症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胸腔科杭良文主任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以打鼾為主,然而,不少民眾對於相關睡眠檢測往往得花一個晚上在臉上、脖子貼滿電線,或是需要麻醉進行呼吸道組織塌陷的檢查,望而卻步。為了幫助打鼾民眾找到問題並緩解憂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5月起啟用「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運用超音波檢測儀加上AI導航,最快在10分鐘內完成篩檢,並預測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也是全球最快的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工具。杭良文主任進一步指出,他的臨床觀察,有打鼾症狀者,約有一半以上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症狀,日間會睡不飽、嗜睡、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記憶力減退、早晨頭痛、脾氣暴躁、口乾、憂鬱等;夜間為打鼾、睡眠中呼吸中斷、嗆醒、睡眠中斷、失眠等。杭良文主任說,在診間經常看到病人的太太抱怨先生打鼾聲音太大,吵得讓人失眠,甚至得分房睡;或是突然的沒有鼾聲,也會嚇到枕邊人擔心先生的安危。詢問患者白天的症狀,多半有嗜睡、記憶力變差、情緒暴躁、夜間頻尿、時常做惡夢等情況。杭良文主任分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間歇性缺氧,導致性全身發炎體質,加速老化,增加心血管疾病,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甚至死亡風險。治療方面,患者於夜間在家中使用「單相陽壓呼吸器」改善缺氧、呼吸中止症狀,進而減緩老化、失能速度及減少心血管疾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杭良文主任說明,一般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法,除了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測外,最常使用常規標準工具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 PSG )」:即腦波圖、眼動圖(EOG)、肌電圖(EMG)、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脈搏、口鼻呼吸氣流(Nasal– oral Air Flow)、胸腹呼吸動作(Thoracic Abdominal Effort)等,確診後若需進一步觀察上呼吸道組織塌陷型態及位置,則需要進入上呼吸道執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以提供更有效率之治療規劃。然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需要進行麻醉,並進行約1小時侵入性檢查,執行過程亦具有相當風險。為了免除民眾對於侵入式檢查呼吸道組織的擔憂,以及省去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中國附醫睡眠醫學中心杭良文主任帶領專家團隊,研發「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避開了麻醉的風險。杭良文主任說明,「AI上呼吸道檢測儀」是以超音波掃描上呼吸道內組織,檢查軟顎、口咽、舌底、會厭軟骨在正常呼吸和深吸氣憋住之後的型態與位置變化,以AI大數據輔助分析,預測上呼吸道組織是否塌陷,準確率高達89%。杭良文主任強調,「AI上呼吸道檢測儀」具備「安全、快速、準確、標準」四大優點,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透過雷射定位系統自動掃描,減少人為差異,確保結果的一致性,經過精密上呼吸道AI分析,民眾能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下進行10到15分鐘的快速檢測,並得到分析結果報告,杭良文主任預期,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杭良文主任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5月起於健檢中心,可提供「AI上呼吸道檢測儀」,結合AI智慧醫療快速診斷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上呼吸道的相關檢查並無侵入性、無輻射風險,只需10~15分鐘即可得知上呼吸道變化,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及醫療費用。

男子睡不好又鼾聲不斷! 靠手術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受不了老公打鼾!」是不少太太的心聲。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廷碩表示,民眾若為中年肥胖男性,而且白天嗜睡、半夜打呼會被嗆醒,高達九成機率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猝死機率高出3倍!一位五旬男子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鼾聲如雷導致夫妻失和,動手術處理舌根與會厭軟骨,不僅改善症狀,更挽回了婚姻關係。不少民眾苦於打鼾、睡不飽。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23年調查顯示,近2成逾40歲台灣男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中高風險,是女性的9倍。嗜睡、打呼嗆醒要警覺 猝死機率高3倍睡眠呼吸中止症肇因於肥胖、舌根肥厚、肌肉張力不足、下巴較小或後縮、代謝疾病等問題,導致患者重覆發生上呼吸道阻塞。好發於肥胖者、男性、中年族群、頸部粗短、有三高者。然而,高達近八成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疾患。張廷碩提醒,民眾若有睡滿6-8小時,白天仍昏昏欲睡需灌咖啡提神,或是枕邊人聽到打呼聲與嗆咳驚醒,甚至打呼時會倒抽一口氣,有九成機率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若睡眠品質不好,不僅白天嗜睡、開車易出事,甚至恐引起嚴重併發症如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心律不整、失智、性功能障礙等,尤其睡眠時猝死的風險更是高出3倍。微創手術技術,解決戴呼吸器不適和手術易染血問題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和非手術。非手術如正壓呼吸器、負壓呼吸器、牙套整形器、減重、側睡等。若患者佩戴呼吸器不適應,或非肥胖因素,可考慮動手術。不過,傳統內視鏡手術影像放大倍率有限,且口腔空間狹小、光照不足,醫師忙著一手拿內視鏡、一手持器械切舌根,「血很容易弄髒內視鏡!」新興微創手術傷口小 精準下刀成功率高新興微創手術技術:傷口小、下刀精準、成功率高 張廷碩指出,運用新興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技術進行咽喉部位手術,可以獲得高解析度和能旋轉540度的極高靈活度,可放大患部影像10倍,減少手術過程中手震程度,提供更大的穩定度,無論是切割還是縫合都能更加精確地進行,特別是對於患有舌根肥大或會厭軟骨形狀異常的患者,微創手術技術能夠有效減少超過一半的呼吸中止次數和缺氧狀況。一位五旬男性外商屬中重度患者,因舌根肥厚、會厭軟骨又狹窄,嚴重打呼導致夫妻失和分房睡,配戴呼吸器倍感不適,使用側睡止鼾枕也無法適應。進行達文西手術切除部分舌根與扁桃腺,接著以雷射無線射頻手術修整舌頭與會厭軟骨,打通呼吸道之後,睡眠呼吸中止次數從每小時20次降至約7次,鼾聲也變小,夫妻又能同床共枕了。醫師呼籲,民眾若有睡眠與打鼾困擾,可進行居家睡眠檢查、STOP-Bang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評估問卷,或是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ESS)嗜睡小測試。根據統計,體重減5%,呼吸中止次數就少15-20%,同時配合醫囑治療,都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維繫婚姻關係。

睡眠呼吸中止症恐損害心臟及腦部 這「3項症狀」是警訊
日前1名46歲女子本身無三高疾病,卻突然中風,就醫後才發現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醫師表示,中度至重度OSA患者,身體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發炎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息息相關,睡眠時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間歇性缺氧,更可能導致心臟與大腦功能受損。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造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原因為睡覺時,呼吸道肌肉放鬆、垂落或是頸部重量、結構問題,導致呼吸道狹窄,睡覺時打呼就是最常見的警訊。若民眾有打鼾聲大到房間外都聽得見、肥胖、脖圍太粗(女性35公分以上,男性38公分以上)、總覺得睡不飽等問題,以上符合3項的話,就要小心是睡眠中止症,應盡早就醫治療。莊立邦接著指出,2021年國人10大死因,其中8項就跟睡眠不足有關,包括腦出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呼吸衰竭、疲勞駕駛所致交通意外等。中度至重度OSA患者,身體發炎指數較一般人高出2至3倍,而發炎與癌症、大腦退化等疾病有關,長期間歇性缺氧造成血氧飽和度降低,更會導致心臟與大腦功能受損。身體發炎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造成血栓、粥狀動脈硬化等問題,嚴重時恐猝死。另外,重度睡眠中止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6倍,總癌症死亡率為常人8倍,中度以下患者糖尿病好發率則比一般人高2倍。根據國內最新調查訪問顯示,512位40歲~65歲國人中,男性每5位就有1位有打鼾、睡不飽的問題,為女性的9倍,其中又有近2成為OSA高風險患者,遠超過國外數據 。莊立邦強調,治療睡眠相關疾病要趁早,以防呼吸中止指數(AHI)逐年增加。

呼吸中止症嚴重恐窒息 醫曝「這些方法」可改善
37歲的葉先生近日常到下午想睡且注意力不集中,起初以為是工作勞累,不以為意,與太太閒聊下才知道自己睡覺常鼾聲如雷,有時還會突然沒聲,倒吸一口氣後而清醒,太太也因鼾聲及注意先生呼吸狀況而睡不好,甚至常失眠;經就醫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呼吸中止症這些人易好發 嚴重恐窒息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主任說,睡眠呼吸中止症簡稱「呼吸中止症」,病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進而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變費力,更嚴重者還會造成氣道完全阻塞而窒息。好發於男性、肥胖族群、停經後女性或頸圍過大者;臨床症狀包括不正常打鼾、失眠、頻尿、注意力不集中、耳鳴及嗜睡等。呼吸中止症分3類 阻塞型最為常見欒智偉主任進一步指出,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中樞型及混合型,其中以阻塞型最為常見,病人常在睡眠期間呼吸道出現部分或完全阻塞,導致短暫的呼吸停止,進一步引起明顯的打鼾聲;中樞型則出現於腦部受到中風、創傷或其他腦神經問題的患者,因神經系統出現問題,呼吸肌肉缺少來自大腦的訊息,無法正確完成呼吸,進而導致呼吸停止;混合型則是指阻塞型和中樞型都會出現。嚴重程度分三級症狀 需對症下藥來改善欒智偉主任解釋,呼吸中止症依嚴重程度分為三級。輕至中度的患者可藉由生活作息的調整,例:規律運動、改變睡姿、睡前避免飲酒、減重、裝置止鼾牙套等來改善。至於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會建議使用持續性呼吸道陽壓呼吸器(CPAP)來做治療,睡覺時需戴上面罩,由呼吸器持續將空氣打入呼吸道中,讓原本在睡眠中會塌陷的呼吸道維持暢通,可有效解決打呼及呼吸中止的問題。此外,針對不習慣戴面罩睡覺的患者,可透過整合式睡眠手術改善。

莊鵑瑛突「取消行程入住醫院」! 哽咽求集氣:感謝可以開刀
37歲歌手小球(莊鵑瑛)以一副溫暖、細緻的嗓音,深受不少歌迷喜愛,經常在社群平台上分享生活日常,日前她突然發文透露人正在醫院,並希望可以順利安排到開刀手術,讓不少粉絲擔憂是否身體出了狀況。莊鵑瑛昨(20日)於臉書發文表示,自己一整天都恍恍惚惚,上課根本無法專心,也緊急取消工作行程,「回家打包行李入住醫院,口渴,喝水,餵食,終於聽見微弱的鼾聲,同時聽練團的音檔,頓時想哭,希望明天順利可以安排到開刀,祝福所有我愛的人都平安健康。」稍早,莊鵑瑛才終於透露,原來是媽媽身體出狀況,且即將接受手術治療,「感謝可以開刀,拜託大家幫媽媽集氣。」貼文一出,引起網友們紛紛留言打氣,「球媽一切平安,手術順利!」、「一切會平安順利的」、「媽媽平安順利,球也要好好照顧自己」、「一定會順利的,照顧的人也辛苦,好好保重」,就連藝人黃子佼也現身留言一個「集」字,並附上多個祈禱表情符號,希望能透過眾人的祝福,幫助球媽度過難關。

麋先生成軍10年曝神秘驚喜 邀請粉絲推理解碼
金曲樂團麋先生今(3日)擔任無線藍牙耳機宣傳大使,興奮表示:「這次代言宣傳的耳機,除了和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也很貼近我們的生活,所以真的很榮幸又開心。」日前也在成軍10週年之際在社群上發布神祕驚喜,一串由經度、緯度組成的地理座標位置和平安夜日期,引起歌迷熱烈討論,他們也賣關子邀請粉絲推理解碼。吉他手喆安平時就愛登山戶外活動,透露:「其實在山上的夜晚寂靜,睡覺的時候心裡難免會覺得毛毛的不習慣,或是剛好有朋友鼾聲太大,這時候我覺得耳機就很重要,可以開啟降噪功能,或是打開白噪音模式讓自己更好入眠,而耳機續航力更是厲害,不用怕沒電!」鼓手逸凡則享受戴上耳機,聲音貼近而產生的臨場感,「這樣聽音樂很像在聽Live演出,變得更享受」,不過他也呼籲使用過程要隨時注意週遭狀況,「可能是降噪功能太好,所以騎車、行走都要小心」。麋先生正在製作新歌。(圖/Soundcore Taiwan提供)麋先生日前結束搖滾台中、Takao Rock打狗祭的逾千人演出,今在發表會上再次帶來精彩現場演唱,帶來〈長成什麼樣子算愛情〉、〈嗜愛動物〉等2首熱門歌曲。麋先生創作節奏暢快且充滿能量,廣受各大音樂祭喜愛、演出邀約不斷,他們也透露新歌正在製作階段,希望早日推出與歌迷見面。

住婆家小叔睡一起…出遊自動安排「和公婆同房」人妻崩潰 網傻眼:不正常
「請問大家有面對過這樣的問題嗎?還是是我太矯情了?」一名女網友抱怨,自己婚後住在婆家,平常和丈夫及小叔睡同房就算了,就連一家人出遊時,夫妻倆都必須和公婆住一間房,讓她相當崩潰。貼文曝光後,網友傻眼直呼「我也無法接受,偶爾還好,長期會感覺沒有私人空間」、「這什麼變態家庭」。原PO日前在臉書社團「靠北婆婆2.0」發文,「請問大家能接受和夫家的人同房嗎?之前住在婆婆家的時候,我和老公跟我小叔同房。我們睡床,他睡地上。當時婆婆有問小叔要不要搬去跟她睡,他不要。還有每次跟老公家人出遊,他們都會很自然地安排我和我老公跟公公婆婆同房」。人妻無奈表示,「他們的鼻鼾聲太響,我徹夜難眠。所以我一直都不喜歡,甚至抗拒跟他們出門旅行。請問大家有面對過這樣的問題嗎?還是是我太矯情了?」貼文引發討論,網友紛紛留言「我比較想知道,為什麼妳能接受,我一晚上都不會同意」、「完全沒辦法接受,我會選擇不要出遊!或回娘家住到有私人房間爲止」、「無法接受!我滿想知道小叔的心態,為什麼不搬?是想看免費成人現場秀」、「拜託,是妳老公他們家不正常好嗎~怎麼可能有人會接受會同意啦」、「無法接受,就算出門旅遊也不能這樣安排,一定是各自分開,毫無隱私空間。就算是跟娘家出門旅遊也會顧慮老公感受分房」。

24歲女體重飆至102公斤 跨科整合手術「減肥呼吸中止一次搞定」
24歲的曾小姐體重高達102公斤,晚上睡覺打鼾聲非常大聲,甚至會突然中止呼吸,白天也常常精神不濟,原先知道自己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斷續使用過陽壓呼吸器(CPAP),但始終配戴不習慣,求助衛福部臺中醫院耳鼻喉科,經醫師診斷發現是重度混和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且有很大的扁桃腺以及較長的懸壅垂、肥厚的舌根以及狹窄的咽喉側壁空間,也有明顯的腺樣體肥大。在臺中醫院進行跨科整合計畫下,曾小姐接受醫師建議,由一般外科、耳鼻喉頭頸外科、麻醉科通力合作,進行跨科整合手術,亦即在麻醉科緊密偵測下,於同一次手術中,同時進行一般外科的減重手術和耳鼻喉科的睡眠外科手術,終於達到睡眠品質變好,且體重過重的問題,也一併大幅改善。一般外科蔡金宏醫師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常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相伴產生,兩者互為因果關係。減重手術傳統成功定義為一年內體重下降達成「將超過正常體重的多於體重減少至60%」,而曾小姐僅在術後3個月就達到減少56%的成效,身體質量指數BMI從39.4降至32.8,體重從102公斤下降至86公斤。耳鼻喉科季照芸醫師指出,過去遇到睡眠呼吸中止症合併肥胖的病人,大多會建議病人「分開」處理,若是單純施做睡眠手術,術後患者肥胖改善非常有限。此次手術成效不論是患者的主觀感受,還是客觀的每小時窒息指數降幅高達71.3%,超過睡眠手術成功傳統定義(降幅超過50%且次數小於每小時15次),快速動眼期的窒息指數也從每小時56.8次下降至26.9次。一般外科的減重手術會先進行,大多在腹腔鏡下進行,耗時約1.5小時,接下來由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多層次睡眠外科手術接手,耗時亦約1.5小時,術後住院大約5天,術後1-2天會使用鼻胃管飲食。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渡過,良好的睡眠更是健康的重要基石,睡眠醫學是跨領域重點科學,除整合眾多專科之外,結合AI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或是發展新的診斷或是治療儀器,都是目前熱門的研究趨勢,藉由醫學上的客觀判斷分析治療,提供客製化專屬個人的治療計畫,以智慧醫療系統提供客製個人化治療整合醫學等服務,將有更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