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評論

融一是兩岸遠離戰爭正途

(圖/達志/路透社)

(圖/達志/路透社)

美、中、英、法、俄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任理事國,罕見地發佈《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強調使用核武的後果不堪設想,會以阻止核戰爆發作為首要責任,各國應建立互信,減低戰略風險,並致力維護世界和平。這份聲明有助全球和平穩定,卻顯露當前人類離世界大戰只有一步之遙。而台灣海峽一直是東亞「火藥桶」,近年更被評為「地球最危險之地」,兩岸執政者如何遠離戰爭災難、開創永久和平,是雙方共同責任。

正如《聲明》強調,「核武器應該服務於防禦目的、懾止侵略和防止戰爭」,這個道理放在日益緊張的兩岸軍事關係上,同樣適用。大陸早在40年前就確立和平統一路線,追求兩岸和平發展,已經寫入中共《百年歷史決議》,至於對台動武選項,僅是針對「法理台獨」等極端情形。同理,台灣自放棄反攻大陸、終止動員戡亂之後,一切軍事力量的建設都是圍繞「反侵台」的防禦性目的,國軍一再重申「不會為台獨而戰」。換言之,兩岸都遵守防禦性軍事戰略,沒有必要出現武力對峙緊張局面,問題還是出在兩岸失去政治互信。

蔡總統在元旦談話中表示,軍事絕不是解決兩岸分歧的選項。就通篇演說內容而言,這句話沒有什麼問題,也講出了台灣民眾的心聲,但北京和民進黨政府之間沒有政治互信,因而認為民進黨政府「倚美謀獨」,才會有恃無恐,蔡總統可能的善意卻被北京視為惡意。

如何解決兩岸分歧,北京設定九二共識的路徑,但民進黨不願談,大陸為管控台灣滑向台獨,因而強化軍事威嚇力度。蔡總統的「止戰」喊話,在北京眼中完全是顛倒因果。而蔡總統對北京逐漸升高的抗拒心態,想必源於近六年來多次向對岸釋放善意無果之後,持續積累的失望和惱怒。所以,蔡政府「抗中」並非只是「騙選票」那麼簡單,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因素。

由此可見,周而復始的誤判,是兩岸政治互信崩潰的根本原因。譬如習近平新年演說提及「祖國完全統一」,被有些人解讀為「強硬」的宣示。事實上,「完全統一」是中共官方長期使用的詞彙,一般與「解決台灣問題」並列,指的是1949年建政以來中共相繼「解放」西藏、海南以及1990年代完成港澳回歸後,剩下台灣尚未「完全統一」。也就是說,「完全統一」是目標,「和平統一」是方式,不僅兩者並不矛盾,而且還隨著習近平上任後提出「融合發展」、「心靈契合」等論述,原本剛性的中共對台政策增添了許多人文氣息與人道關懷。對於這一點,台灣應該將心比心。

任何政黨或政治團體內部都有「鷹派」,中共及解放軍內部當然有對台強硬的主張,大陸民間更充斥著武統仇台的聲音,台灣不應助長這些激進聲音成為「主流」,而要看到習近平這位「最知台」的中共領導人,不僅對台灣民眾充滿耐心和善意,也對中國大陸自身的和平發展戰略充滿定力。習近平當然有強烈的「促統」決心和使命感,但「促統」並非「逼統」,前者是積極的、漸進的促成和鼓勵,後者則是威逼和脅迫。台灣乃至西方社會傾向於相信後者,因為根源上將大陸視為威脅和挑戰,而這就考驗著「融合發展」與「心靈契合」能否落到真正實處。

大陸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理念,台灣有「人民最大」的社會共識,兩者是相通的。如果兩岸能透過「融合發展」,讓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形成利益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兩岸一旦朝「心靈契合」方向演進,台灣社會自然走出統獨對抗、擺脫恐中心魔,重塑「兩岸觀」。

兩岸的終局解決方案,不應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零和博弈,也不應是「大陸融台」的單向過程,而是兩岸人民「融二為一」的共同實踐。以「融一」理念建構兩岸關係,讓雙方重新累積互信,是中華民族遠離戰爭、永保和平的唯一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