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國際
大陸

大陸公募基金爆史上最大醜聞 傳300多位經理涉入場外交易

大陸疑似基金經理違規參與場外期權被查恐成公募基金史上最大醜聞。圖為今年1月場外期權業務占比示意圖。(圖/開源證券研報)

大陸疑似基金經理違規參與場外期權被查恐成公募基金史上最大醜聞。圖為今年1月場外期權業務占比示意圖。(圖/開源證券研報)

大陸財聯社9日報導,一則8日晚間疑似多名公募基金經理因違規參與場外期權交易,被警方帶走調查的傳聞,不脛而走並持續發酵。據網傳消息,此事件涉及基金經理300餘人,業界人士稱,如若屬實,則是公募基金行業有史以來最大醜聞。截至9日中午,仍尚未由任何來自基金公司或是基金經理的澄清,但場外期權交易卻再度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報導稱,大陸場外期權作為證券業近幾年的新興業務,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場所進行的非標準化的金融期權合約,是根據場外雙方的洽談或者中間商的撮合,按照雙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金融衍生品。整體來看,國內場外期權只能機構和企業客戶參與,「場外期權只能以機構投資者的形式參與,達到滿足條件才能與券商簽訂交易協定。」有金融衍生品行業人士強調稱。

場外期權交易主要以證券公司為交易商,是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業務的其中一類,另一類是收益互換。

財聯社報導,近幾年,大陸場外衍生品市場呈現出規模增長迅猛的特點。根據中證協披露數據,截至2021年底,場外衍生品市場存量初始名義本金規模2兆0167.17億元,(人民幣,下同, 約合新台幣元),全年累計新增8兆4038.01億元,同比增長76.56%。其中,場外期權存量名義本金規模9906.5億元,全年累計新增3兆6310.66億元,同比增長39.41%。

另據中證協今年1月發布的場外衍生品報告,截至今年1月底,場外期權期末存量名義本金1兆0917.17億元,交易筆數2萬2324筆。在存續交易業務類型中,股指類場外期權名義本金6149億元,占比56.32%;商品類場外期權占比8.21%;個股類場外期權占比10.19%;其他類場外期權占比25.28%。從占比來看,場外期權業務目前以股指類場外期權為主。

財聯社報導,基金經理處透露,公募基金是不能參與場外期權的,但目前網傳資訊更多指向了基金經理的私人行為。

私人行為又如何實現?前述金融衍生品行業人士表示,從個人角度來看,基金經理無法直接參與場外期權交易,只能通過協力廠商機構參與,「目前的情況來看,基金經理或是參與了場外個股期權的交易,而資金仲介作為場外期權的交易對手方之一。此交易主要針對A股。股票暴漲或暴跌,基金經理通過場外期權都有可能獲得巨額的收益,因為這裡面可以加槓桿。現在A股主要是看漲期權。」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因為投資場外衍生品和A股股票掛鉤,如果基金經理真的參與,或意味著基金經理先在券商下單看漲期權,後可通過資金建倉來抬升股票價格,實現股票上漲,場外期權也順勢暴漲,這樣完成結利。「基金經理的交易對手方一般需要對沖,對沖的過程可能會導致掛鉤的股票價格上漲。」

也有更為直接的版本來解釋基金經理如何賺期權的「外快」:某基金經理建倉之前,先通過場外期權通道(一般是私募)在券商下單看漲期權(槓桿普遍在10倍以上),以此計算,建倉後如果某股票漲幅50%,場外期權的漲幅可能超過500%,是一種暴力且隱蔽的手段。不難發現,場外期權交易格外火熱。

雖然疑似基金經理違規參與場外期權交易,目前尚未有涉事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出面澄清,但場外期權交易,這個昔日並不受廣泛關注的交易類型著實再度走進公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