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焦點

行人危機1/台灣路障常被無視 違佔形同道路的騎樓可檢舉

台灣的交通受到國外媒體詬病,除了國人對交通安全的觀念普遍不足,也缺乏行人弱勢用路人的尊重。(圖/黃鵬杰攝)

台灣的交通受到國外媒體詬病,除了國人對交通安全的觀念普遍不足,也缺乏行人弱勢用路人的尊重。(圖/黃鵬杰攝)

台灣長期以來的交通亂象曾遭到美加日澳等國批評,疫情後正當國門重啟迎賓之際,交通上的惡名竟又躍居國際話題,外媒直白評為「行人地獄」,其實民眾更難理解的是台灣騎樓到處堆滿雜物,行人經常左閃右躲,還得彎腰低頭,但是法令上「騎樓」形同道路,根本就不該堆置雜物,然而這種亂象卻常被無視。

台灣道路交通上的險阻重重不只被旅台的歐美人士所詬病,本地用路人也困擾不已,CTWANT實地訪問路上民眾的用路感受,一致歸結出騎樓被店家貨架和花盆等佔據、路邊人行道突然矗立電線桿或電箱,以及燈號指示不一致等亂象。

台灣交通「以車為本」,汽車行經人行班馬線前常常不禮讓用路人優先通行,急駛而過令民眾感到壓力很大。(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交通「以車為本」,汽車行經人行班馬線前常常不禮讓用路人優先通行,急駛而過令民眾感到壓力很大。(圖/報系資料照)

李同學說,台灣街頭的人行道停滿機車,騎樓也常被店家的花盆、貨架盤據,行人被迫走在馬路上與汽機車爭道,若遇上車流量大的地方就相當危險,這些行之多年的亂象早已深植人心,民眾久而久之習以為常認為「有車輛違停、攤販擺攤才是台灣道路正常景象」,是事實也是無奈,在台灣走路的確很辛苦。

陳姓民眾表示,在台灣道路規劃與施工不及格,走在人行道上常常不經意就被前方的電箱阻道,甚至還曾轉個頭就差點撞上電線桿,這些公共設施竟成為用路人的危險路障,「每個縣市的機車左轉指示也不同,讓他剛到台北市騎機車時超傻眼。」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表示,公共設施設置在人行道上,是因為政府當初規劃時,為了不占用到車輛的道路面積,去犧牲行人的用路空間,「以車為本」的心態,損害了行人的權益;而機車違停的情形,主因是機車車位供不應求,無處停放機車族才只好違停,如果一昧透過警方取締,停車位供給不符需求,仍舊無法解決違規問題;政府應規劃更多停放空間,或是提升大眾運輸的方便性來減少機車用量,澈底解決違停造成的路障。

陳宏益表示,行人若沒有安全步行的區域,不僅對用路人造成影響,行駛中的汽機車面對車道上突然出現的行人,行車安全也存在著風險,然而台灣對於交通與人命安全的看法,多是認為「你自己要注意」、「你比較倒楣」,以這種想法看待,便是漠視了行人用路權和相對弱勢的用路人。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點出,交通應「以人為本」,保障用路人免於恐懼。(圖/翻攝自陳宏益臉書)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點出,交通應「以人為本」,保障用路人免於恐懼。(圖/翻攝自陳宏益臉書)

陳宏益認為,許多行人在遇到影響自身用路權益的狀況時,會放任其不管,這也是一大問題,公民意識同是守護交通安全的一環,像是人行道上有異狀的話,第一時間便向相關單位反應,立刻要求進行開單和吊離取締,就能對違規者產生一種警示,不敢再僥倖違規。

一名警察私下表示,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三條規定,「道路」泛指公路、街道、巷衖、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供公眾通行之地方。只要是騎樓走廊等公眾通行的地方幾乎就是道路的延伸,但以往大家都認為彼此不要檢舉妨礙對方作生意,或者地方民代關切,長久以往就成為一種理所當然;另外有部份縣市在特定區域,也有自治條例規劃出騎樓留出至少1/3寬度供行人通行。

立委洪孟楷指出,台灣在道路設計上是「以車為本」,因此行人的行走空間是不足的,甚至許多巷弄根本沒有人行道;而現有的人行道路上障礙物多也是問題,隨處可見人行道上停放機車、堆放雜物的情景,或是被路燈和變電箱阻擋,這些情形都導致行人會被迫走到車道上。

洪孟楷說,由於台灣各地道路由地方政府、公路總局等不同的單位來負責,導致道路設計的邏輯不一致,時常地方政府是一套邏輯,中央政府又是另一套,因此目前交通委員會已請相關行政部門進行通盤檢討,如要求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提出規劃,應有統一的道路規範,而目前有不同設計方式的道路,則尋找能夠改善的方向;至於人行道路上的阻礙,洪孟楷則說,為遏止這類行為,相關執法單位應該要更積極作為,且除了執法面,宣導面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