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生活
健康

醫療糾紛2/女童治療近視竟致失明 「做3件事」可避免醫病雙輸

長期點類固醇眼藥水竟導致女童失明,雖然醫師一審判賠近千萬元,但也無法挽回女童的視力。(示意圖/非當事人,CTWANT資料照)

長期點類固醇眼藥水竟導致女童失明,雖然醫師一審判賠近千萬元,但也無法挽回女童的視力。(示意圖/非當事人,CTWANT資料照)

一位9歲女童只是去診所治療近視,沒想到最後竟一眼失明!女童父母將醫師告上法院,2019年一審獲勝訴,醫師判賠近千萬元,全案仍在二審中,但愛女視力已無法挽回。「這是典型醫病雙輸局面!」專家向CTWANT記者表示,患者就診前先多做功課、醫師應告知風險、病歷要詳實紀錄,若當初做到這3件事,或許能避免憾事。

案例中的女童,2013年因治療近視而到眼科診所就診,醫師建議她配戴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但女童配戴之後常常會眼睛癢、發炎,醫師因而開立含類固醇的眼藥水給女童,持續2年後,女童突然視力模糊,到大醫院檢查卻發現眼壓過高、慢性青光眼,左眼已經失明、右眼也只僅剩微弱視力。

女童父母認為長期使用含類固醉的眼藥水可能會讓眼壓升高,但醫師卻沒有定期監測女童眼壓,才導致這樣的結果。醫師則表示,每次回診都有檢查女童眼壓,也會叮囑含類固醇眼藥水只能點幾天、幾次,但承認沒有說明可能會導致失明。

檢察官調查後,認為醫師沒有醫療過失,所以不起訴,女童父母決定直接向法院提出刑事、民事自訴,最後法官認為醫師未告知副作用,且病歷上沒有註明眼壓檢查,因此在2019年一審判決醫師業務過失致人重傷罪,處有期徒刑6個月,民事則須賠償903萬元。案經上訴,目前由二審台灣高等法院審理中。

一位不具名的眼科醫師表示,「這個案例是典型的醫病雙輸局面!醫師被判刑,而且要賠償近千萬,就算再審翻案機會也不大;而女童雖然勝訴了,但失去的視力再也無法恢復。」

這位醫師認為,被告醫師之所以會敗訴,最大的關鍵有兩點,第一是沒有盡到告知副作用的義務,第二是病歷上沒有眼壓檢查紀錄。「很多醫師認為如果講到失明,患者就會很恐懼,再加上覺得機率低,所以就選擇不講,這個案例就是提醒醫師『任何可能性』都要說明。」

其次,被告醫師辯稱每次回診都有檢查眼壓,只是沒有寫入病歷,主張女童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青光眼造成失明。「這的確有可能發生,因為兒童青光眼的原因相當多,但如果醫師沒有詳細寫病歷,一旦發生事故,白紙黑字就一番兩瞪眼,因為沒辦法證明你有盡到檢查的責任。」

植牙是牙科中最常出現醫療糾紛的項目,除了收費較高,也因為療程時間較長,專家建議民眾事前先做功課,再諮詢醫師意見,較能避免爭議。(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植牙是牙科中最常出現醫療糾紛的項目,除了收費較高,也因為療程時間較長,專家建議民眾事前先做功課,再諮詢醫師意見,較能避免爭議。(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表示,民眾若想避免醫療糾紛,建議在就診之前要「多做功課」。「建議把療程分為前中後來思考,多了解其中的細節,有疑問就可在就診時跟醫師討論。另外,如果是屬於比較長期的治療,也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療意見,對自身會比較有保障。」

吳奎彥說,以牙科中最常發生爭議的植牙為例,建議患者要先了解自己治療的需求是什麼?目前牙齒狀況是不是適合植牙?治療醫師在植牙領域是否有相關認證?植牙後的恢復期多長?以及最重要的,植牙費用如何收取?

「醫療糾紛的原因,除了最常見的醫病專業落差之外,收費方式不清楚也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以牙科為例,有許多療程都會預收款項,有些是合理範圍如假牙需要訂製材料,就可以預收款項,這部分是由衛生局來認定。」

吳奎彥說,民眾在進行植牙或矯正這類較長時間的療程,一開始就要先想到前中後療程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例如自己可以長期在這邊看診嗎?醫師可以長期配合嗎?會不會有另一位醫師接手的可能性,以及先了解術後可能的狀況,例如植牙後有些人會出現縫隙問題,那植牙前就可以先諮詢醫師意見或後續作法。

另外,近年來醫療院所為避免醫療糾紛,療程與手術相關的同意書往往寫得鉅細靡遺、長篇大論,醫療院所應該給患者充足的時間詳閱同意書,不該在手術或療程進行前才讓患者匆忙決定,這也是消費者該維護的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