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社會
調查

綠能犧牲者1/離岸風場致鯨豚擱淺倍增 「彰化翻233%」保育員見遺體心痛

鯨豚擱淺數量於離岸工程開展後不斷增加,學者皆認為數量暴增與離岸風電工程有關。(圖/報系資料照)

鯨豚擱淺數量於離岸工程開展後不斷增加,學者皆認為數量暴增與離岸風電工程有關。(圖/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政府自上任以來大力推廣綠能,蔡總統5月還到苗栗後龍參加海能離岸風場啟用典禮,更驕傲宣布今年會有4個風場陸續完工,但在剪綵風光背後,中華鯨豚協會卻驚覺鯨豚擱淺數量於離岸工程開展後不斷增加,更有許多鯨豚被發現時已明顯死亡,希望政府能多方面保護生態,別讓海中精靈成為經濟犧牲者。

曾鉦琮說,業者曾保證在動工前會先「緩啟動」,等同是打第一下,通知附近鯨豚「逃跑」,但離岸工程噪音最遠能傳播到10公里外,在噪音的干擾下,鯨豚一定會想「逃命」,逃離的方向不是往外海就是靠內陸,而許多鯨豚游不到外海,且目前海域多為數個風場同時施工,鯨豚見往外逃生路艱困,最終只能在近岸擱淺或是遭漁民捕捉,讓救援人員看著遺體則無比心痛。

根據統計,苗栗離岸風場於2019年建設,當年苗栗擱淺鯨豚擱淺數量即高達13隻,暴增了83%(以2015為分界點,前後7年的平均擱淺量計算),而彰化擱淺量近7年的平均數字更是過去的233%,離岸風場業者口口聲聲說會降低影響、保護生態,信誓旦旦的保證卻淪為口頭支票。

苗栗與彰化的鯨豚擱淺量近年來暴增,學者皆認為與離岸風電工程有關。(圖/中華鯨豚協會提供)
苗栗與彰化的鯨豚擱淺量近年來暴增,學者皆認為與離岸風電工程有關。(圖/中華鯨豚協會提供)

「像是風場就要在這邊蓋,所以任何環評流程都變得只是流程。」曾鉦琮表示,為了監測風場選址的海域是否有鯨豚出現,環評原本規定鯨豚水下聲學監測應該連續蒐集14天數據,但有業者反應監測儀器遺失,環保署竟大發慈悲,允許補充24小時的水下聲學監測即可,用24小時取代14天監測結果,也失去原先觀察的代表性。

此外,鯨豚仰賴聽力來指引方向和溝通,而離岸風場建造的噪音嚴重影響鯨豚身心健康,中華白海豚「暫時性聽力損傷」閾值為160分貝,環評規定水下噪音閾值不得超過160分貝,此規定忽略了抗噪能力弱的一級瀕危物種「露脊鼠海豚」及「瓶鼻海豚」,環保署卻容許施工過程中「偶有」超標,超標閾值甚至高達190分貝,等同現行環評審查仍將鯨豚暴露聽力損傷風險中。

曾鉦琮說,業者曾保證在動工前會先「緩啟動」,等同是打第一下,通知附近鯨豚「逃跑」,但離岸工程噪音最遠能傳播到10公里外,在噪音的干擾下,鯨豚一定會想「逃命」,逃離的方向不是往外海就是靠內陸,而許多鯨豚游不到外海,且目前海域多為數個風場同時施工,鯨豚見往外逃生路艱困,最終只能在近岸擱淺或是遭漁民捕捉,當中更有些鯨豚遺體被發現時聽骨碎裂,讓救援人員無比心痛。

中華鯨豚協會長年協助擱淺的鯨豚與海龜,目睹多次海洋生物困境卻有心無力加以改善。(圖/周志龍攝)
中華鯨豚協會長年協助擱淺的鯨豚與海龜,目睹多次海洋生物困境卻有心無力加以改善。(圖/周志龍攝)

立法委員陳椒華曾召開公聽會討論離岸工程噪音對鯨豚的影響,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白海豚顧問小組顧問湛翔智在會中表示,聯合國、歐盟、國際海事組織等均已制定水下噪音防治法案,降低人為水下噪音破壞海洋生態,台灣正在發展離岸風電,風電工作船舶對水下生物生存造成威脅,應將水下噪音納入《海洋污染防治法》修法範圍,進一步訂定細則,才能有效管理水下噪音污染排放問題。

社會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