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焦點

史博館將「台灣化」?藍指大都會博物館藏全球文物從沒聽說要「美國化」

外傳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將轉型「台灣化」「近代史化」,引發藍營及藝文界的高度關切,陳學聖也呼籲史博館應博採眾議,勿一意孤行。(圖/報系資料照)

外傳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將轉型「台灣化」「近代史化」,引發藍營及藝文界的高度關切,陳學聖也呼籲史博館應博採眾議,勿一意孤行。(圖/報系資料照)

媒體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打算將該館定位為「一座貢獻給理解台灣近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博物館」,此舉引發藍營憂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質疑,史博館此舉恐失去自己的優勢與特色。

陳學聖說,近年來跟台灣相關的博物館太多了,包括台史館、台文館、台博館、史前館、原民館、客家館…等,各館之間內容重複甚多,而且展品的數量和豐富性有限。至於「唯二」以中華文化為主的「故宮」和「國立歷史博物館」,如果也跟著「台灣化」,只會讓展示更貧乏無趣。

陳學聖強調,台灣在文化上追求主體性是對的,但並不表示要把內容侷限在台灣,排斥其他文化。例如大英、羅浮宮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大文明的古物與藝術品,從來就沒有人要求這些博物館「英國化」、「法國化」或「美國化」。假如國內每個博物館都非得和台灣連結不可,那麼像中研院史語所收藏甲骨文是否也要「台灣化」?

外傳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將轉型「台灣化」「近代史化」,引發藍營及藝文界的高度關切,陳學聖也呼籲史博館應博採眾議,勿一意孤行。(圖/報系資料照)
外傳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將轉型「台灣化」「近代史化」,引發藍營及藝文界的高度關切,陳學聖也呼籲史博館應博採眾議,勿一意孤行。(圖/報系資料照)

陳學聖表示,史博館成立之初,有兩批主要典藏,一是來自河南博物館的文物,另一則是接收日本侵華時期掠奪的古物。陳學聖認為,史博館雖與故宮同樣是以中華文物為主要館藏,但做為台灣第一個展示藝術作品的「國家畫廊」,經營出以美術為核心的特色,這是與故宮稍有區隔的藍海策略,而且值得繼續延續下去。

但是,王長華一方面認為史博館聚焦於美術是名不符實,另一方面,又要彰顯它對台灣美術史的貢獻,豈非自相矛盾?陳學聖表示,民進黨愛標榜台灣的海洋文化。但海洋文化的特色就是具有包容性,兼容並蓄,假如一味封閉自戀,那就不是海洋文化,而是狹隘的島嶼文化。他非常期待史博館整修後,可以彰顯台灣海洋文化恢宏的氣度,尊重博物館的專業,不要因為意識形態而削足適履。

陳學聖建議,史博館應召開專家會議,確認重啟的方向,以免狹礙的決策,讓史博館跨出的第一步就侷限了自己的未來。

藝文界人士私下指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其文物收藏跨全球數千年歷史而聞名,觀光客造訪,可在同一天遍賞完整的埃及墳墓、日本各時期的武士盔甲、中國歷代的瓷器精品等,是觀光客必到的文化重鎮。儘管美中關係近年緊張,也從沒有聽過美國人主張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去中化」「美國化」。

該人士指出,國際知名博物館多有足以吸引全球觀光客的典藏及展出,歷史博物館既然是國家級的博物館,也應思考在現有館藏的基礎上,如何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朝聖,若觀光客到台灣看到的博物館內容都大同小異,不僅難以吸引民眾及觀光客朝聖,博物館「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恐難充分發揮,想收支平衡可能也會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