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財經
熱線

碳交所擬開賣首批碳權…學者直言來自再生能源 國際難認可

碳交所擬在22日開賣首批碳權,每噸約5美元至15美元。此為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碳交所擬在22日開賣首批碳權,每噸約5美元至15美元。此為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碳交所擬在22日開賣首批碳權,每噸約5美元至15美元,相較於歐盟推動的排放交易機制(ETS)的每噸約70美元差距甚大,對此,有學者直言,即將上架的國內碳權主要來自再生能源等,這拿到國際將難被認可,僅能在國內自主宣告碳中和。

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目前碳權認定標準國際已重新調整中,且首波開賣的碳權不能做為增量抵換、減免碳費之用,僅有如想自主宣告產品碳中和的業者會購買,或如國公營事業等配合政府政策採購,需求方仍有限,預估買氣不會太好。

趙家緯認為,這些碳權可能來自如再生能源、植林等碳權,但國際上多數已不接受此類申請,林業碳匯也有更多要求,皆有外加性的疑慮。此次在COP28(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也有提及如低碳鋼鐵、淨零鋼鐵,如果使用抵減比率較高,將不符合相關定義。

「在國際上,碳權每噸5美元至15美元已不算低。」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則說,歐盟的ETS是強制性市場的碳權因此價錢較高,海外的自願性減量市場價格則較低,過去要購買海外減量額度只能尋求海外交易所交易,透過國內碳交所則可買到海外減量額度,雖然目前仍未能折抵國內碳費,企業可以自主宣告碳中和並滿足供應鏈需求。至於可折抵碳費的自願減量額度則要待碳交易子法上路,或是符合未來的境外碳權規範的才能折抵、但會有其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