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焦點

疫苗沒成功研發前想過正常生活? 副總統陳建仁給建議

陳建仁副總統接受外國媒體訪問,建議在疫苗未研發前,「保持社交距離」仍必要。(圖/副總統臉書)

陳建仁副總統接受外國媒體訪問,建議在疫苗未研發前,「保持社交距離」仍必要。(圖/副總統臉書)

國內近期接連出現新冠肺炎疫情當日「零確診」的紀錄,週休二日部分縣市商圈也重現久違人潮,但仍有不少專家擔憂若「全民鬆懈」可能讓疫情捲土重來。對此,副總統陳建仁認為,新冠肺炎疫苗在未來1年或1年半內或許就會出現,在此之前,國人仍須保持社交距離,但不需要停止所有活動,只要過半民眾願意減少50%社交接觸,大家就能過著所謂「半正常」生活。

陳副總統日前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專訪,分享台灣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經驗、防疫策略、台灣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排除在外影響、及全球合作抗疫等議題,總統府今日公布完整專訪內容。

外媒關切,具有公衛專業背景的陳建仁,由於邊境不可能永遠關閉或者永遠保持孤立狀態,如何才能讓邊境封鎖策略「正確退場」?陳建仁判斷,新冠肺炎病毒將像流感一樣,具有高度傳染力,但大部分病例屬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並且將透過飛沫及污染區傳染,恐無法完全消除,而是會與人類共存。若果真如此,將像2009年的H1N1新流感。人類恐怕要準備好與此病毒長期對抗,這也是應努力研發快篩和抗病毒藥物的原因。

陳建仁說,一旦有相關藥物,輕症病例可到一般診所快篩,確診後立即投以抗病毒藥物治療,社區診所醫師就可能治癒輕症病例。重症病例則必須送醫學中心,醫學中心也可以進行快篩及提供抗病毒藥物治療病患,治癒後,病毒作用減低,就不會傳染人,不僅治癒病患,也保護所有與病患密切接觸者不被感染。

陳建仁指出,在疫苗研發之前,「絕對有必要保持社交距離」,雖不需停止所有活動,但只要過半民眾願意減少50%的社交接觸,大家就能「有限度地」繼續過日常生活,也就是稍微設限的「半正常」的生活。因為仍須保持社交距離,他建議各國應協調國際運輸,各國也要公開資訊,例如,人民必須了解,哪些國家只有零星病例,哪些國家疫情嚴重,也因此需要進行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對民眾血液進行採樣,了解各國感染狀況。並要確保疾病不會傳播出去,謹慎才不會讓疫情再次爆發大流行。

陳副總統透露,他曾和哥倫比亞、約翰霍普金斯及史丹佛等大學的同僚,討論何時才能回歸正常生活,但「我們還在思考,我們都還沒有準備好」。他說,除需要研發新的快篩檢測、抗病毒藥物和疫苗外,同時也還需要限制社交接觸的頻率。他說,他之前曾預測5月底能恢復正常生活,但現在很難預料,不過歐洲疫情已過顛峰期正趨緩,美國則仍在攀升中,希望5月底看得到疫情的曙光,畢竟所有國家都已動員起來,比一個月前好多了。大家協力抗疫,這是「全球化的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