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焦點

「我覺的被忽攸」 夾在兩岸間被噤聲的台青族

去台青積極參加活動,圖為台灣青年高崇軒(左1)在北京參加第四屆世界和平論壇。(圖/中新社資料照)

去台青積極參加活動,圖為台灣青年高崇軒(左1)在北京參加第四屆世界和平論壇。(圖/中新社資料照)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原本在大陸工作和念書的台青和台生被迫滯留台灣。這些人當中,有些台青被大陸的公司資遣,有些台青想盡辦法籌錢跨海支付房租,有更多的台青為了養家餬口,台灣尋找新工作,卻被打入大陸同路人。許多台青感嘆,兩岸口口聲聲說支持台青,但是疫情紓困時卻忘了他們。

台大畢業、在北京創投圈工作的Angela,原本負責為創業者尋找投資人,手頭上還有好幾個案子正在進行。她一月下旬返台過完農曆年之後,原本打算回北京工作,恰好遇到大陸疫情進入高峰期,政府規定各行業延後開工,接著是推廣在家遠距工作,迫使她的返京日期不斷延期。

「隨著兩岸的境管措施不斷升級,兩岸空運航班大幅減班,導致機票價格飆漲。」Angela舉例,「華航為配合政府政策,砍得最多,桃園至北京每個月只剩2班,長榮每周只飛2班。因為乘客少,機票都是全價票,光是經濟艙來回就要新台幣2萬多元。」

不只機票變貴,還要支付集中隔離的費用。Angela表示,北京為了嚴堵境外移入的感染源,要求入境北京者必須到指定酒店住宿、隔離觀察14天,「一天的住宿費加餐費約800人民幣,半個月就將近新台幣5萬元。這還沒加上我原本在北京租的房子,每個月房租6千人民幣還是要照樣付,房東還沒有佛心到讓我免繳的地步。」

6月4日,福建福州一位台青李正能(右)正在直播帶貨。(圖/中新社資料照)
6月4日,福建福州一位台青李正能(右)正在直播帶貨。(圖/中新社資料照)

待在台北的Angela正愁沒工作,剛好學長開餐廳需要人手,於是去幫忙管帳,雖然收入無法和北京相比,手頭總是比較緊,但好歹還能夠支付日常開銷,「等到解封,我還是會回北京工作,畢竟這份工作需要和投資人面對面接觸,遠距視訊會議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北京台協台青會副會長鄭博宇表示,據他了解,約70%赴陸念書的台生迄今仍滯留台灣,台青則是55%至65%,「雖然大陸政府希望企業共體時艱,不要裁員,但這些滯台未歸的台青,往往是企業優先裁員的對象。因為企業不可能讓台青占個空缺,無止境的癡癡等他回去上班。」

鄭博宇觀察,近幾年大陸為了拉攏台商、台青和台生赴陸發展,中央陸續公布許多惠台政策,包括2018年2月28日的惠台31條、2019年11月4日的惠台26條和今年5月15日的惠台11條,「但這些政策當中,絕大多數只關照到大型台商,台青的實際需求反而沒被看到。」例如最新的紓困政策只針對台商,而且只有大台商才受惠,一般的台青基本無感。

「就拿居住證來說,大陸政府是為了體現同等待遇,但赴陸創業的台青無法用居住證去銀行開戶、去登記開公司,還是必須使用台胞證」,鄭博宇以個人經驗為例,「在居住證實施一年後,好幾次在北京首都機場搭飛機過邊檢時,警察竟然沒看過居住證,還問我這是什麼證件,得找來上級領導到場協助鑑定,最後還是要用台胞證才能過關,過程令人啼笑皆非。」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鄭博宇指出,他的台胞證今年3月到期,換新卡片後,「銀行規定必須『親自』到原來的開戶分行辦理個人資料更新,不接受網路申請,但我人在台灣怎麼辦?結果所有銀行帳戶的餘額都被凍結,無法轉帳繳納房租,只能請朋友幫忙先行代墊款項,日後我再還給人家。」

鄭博宇表示,大陸方面口口聲聲說重視台青,但往往只是淪為形式、喊喊口號而已,「許多政策沒有針對台青的切身需求,或是上頭訂出政策,但到了基層卻無法落實,讓台青很無感。」

「問題更關鍵的在於,那些在媒體上唱紅促統的台灣青年,他們的言行舉止只是投大陸當局所好,和真正台灣年輕人的想法相去甚遠」,鄭博宇提醒,「大陸想捧紅這些人,藉由這些人對台灣宣揚統一的好處,其實這些樣板只會給大陸的形象扣分。」

鄭博宇表示,從這次罷韓成功可以發現,年輕選票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大陸與其感嘆台灣的親中派愈來愈少,倒不如趁此機會重新認識台灣青年的樣貌。如果真的重視台青,就應該提出台青有感的政策。」

今年因疫情,過去暑期各種大學生交流完全停擺;圖為2019年8月20日,第十六屆榕台青年夏令營在福州金山中學啟幕。(圖/中新社資料照)
今年因疫情,過去暑期各種大學生交流完全停擺;圖為2019年8月20日,第十六屆榕台青年夏令營在福州金山中學啟幕。(圖/中新社資料照)

大陸推出惠台31條、26條政策,儘管做了許多宣傳,但在第一線的台青、台生直言,要落實到各地還存在落差,會讓一些滿懷希望到大陸發展的台青,覺得被「忽悠」,回台灣因而到處「放炮」;一位歷經馬政府到蔡政府時代的北京大學台生表示,這兩年許多台青對交流活動變得興趣缺缺,也不願在媒體上發言,擔心被網軍「肉搜」。他憂心,「兩岸族」本來是兩岸民間的緩衝劑,如果連兩岸族也感到心灰意冷不願發聲,就形同少了兩岸民間對撞的煞車皮。

2013年開始到北京大學讀書的台生小武,剛來的那幾年,正是兩岸的大交流時代,他回憶當時交流熱絡,台青們普遍很願意參加各種座談和活動,與大陸官員分享心得體會,也樂意接受媒體訪問;然而這兩年,兩岸氛圍急轉直下,又有《反滲透法》等限縮性法規,讓很多台青變得不敢參加活動,也曾發生陸媒採訪台青的言論,被台網友批「親中」和肉搜,讓台青不敢再對兩岸關係多說什麼。

「當兩岸族減少了,噤聲了,兩岸民間就少了煞車皮」,小武說,從政黨角度,國民黨夾在民共兩黨間,像是個緩衝,在民間層面,台生、台青、台商等「兩岸族」,也同樣扮演潤滑劑的角色,當這些兩岸族都變得不敢說話,兩岸民間對立可能繼續加劇。

小武還認為,國台辦可以說一些溫情的軟話,至於那些吵架、喊打喊殺的強硬表態,留給大陸國防部、外交部去說即可,或許可稍稍改變台灣年輕人對國台辦的觀感。

「思維不變,手段再新也是空談!」另一名北京台青小禹認為,大陸的許多對台交流常只重形式,但效果有限,有的地方台辦只想找知名台青(如連勝文)衝業績博版面,但這樣的操作,看在其他台青眼裡,未必加分。

小禹說,中央的惠台政策鋪天蓋地宣傳,但落實到地方常有落差,官員在初次交流時,對台青拍胸脯掛保證,歡迎到大陸實習就業,結果真的去了,也沒有得到實際的幫助,感覺被忽悠,回台反而容易到處放炮批評大陸,「說穿了,台辦只是協調單位,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

往年暑假都是兩岸青年交流的旺季,今年因疫情完全停擺,過去暑期各種大學生交流、千人夏令營將不復見;浙江、福建等地近期則以創新方式,找來多位台青參與直播帶貨,成了另類兩岸青年交流。受到兩岸關係氛圍不佳影響,今年報考大陸重點大學的台生人數明顯減少,也有正在就讀人民大學大學部的台生直言,原本一心準備考北京清華的研究所,現在也同時在準備報考新加坡的研究所。

往年的兩岸青年交流,在6月份的海峽論壇後達到高峰,一直延續到整個暑假,大陸全國台聯每年還會舉辦台生千人夏令營活動,到2019年已連續舉辦16個年頭;台灣多所大專院校,也會在暑假安排學生赴大陸參訪交流,不過上述活動,今年全數因疫情停擺。一位台灣某大學高層指出,由於疫情及14天的隔離政策,讓台生赴陸、陸生來台都動彈不得,今年的交流只能被迫先緩一緩。

無法面對面交流,大陸浙江、福建等地,最近則採取變通方式,杭州邀請了30位台青,體驗最熱門的「直播帶貨」,讓他們了解傳統行業如何實現有效轉化,系統學習了電商及直播平台的發展、電商直播實務操作,並親身參與電商直播體驗;福州馬尾台灣青年創客基地,則是每週末都會舉辦一場台灣美食直播特賣會,找來多位台青推銷台灣美食。

短期的交流受疫情衝擊,在大陸求學的台生,除了疫情,也受到兩岸關係氛圍影響升學意願。一位就讀人民大學大三的台生指出,他原本一心要報考北大或清華的碩士班,但看到最近兩岸氛圍緊張,也擔心民進黨政府會不會突然不承認大陸學歷,讓他現在也一邊在考慮改考新加坡的研究所。

今年4月,大陸教育部宣布,「綜合考慮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一位在台陸生說,現在被親友知道在台念書,常被投以異樣眼光,也常看到大陸網上的罵聲,他感嘆在陸生禁令後,赴台讀書的陸生已變成「稀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