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梓翔」編輯的文章列表

對巴西咖啡課50%重稅 進口商急搶時效湧入美國
在美國政府宣布將自8月1日起對巴西商品加徵50%關稅後,為了避免額外成本,多數咖啡貿易商正加緊腳步,盡可能提前將巴西咖啡運抵美國。根據《路透社》報導,近期部分業者甚至中途調整船隻航線,取消其他港口停靠,以便讓滿載巴西咖啡的貨櫃優先進入美國港口,搶在關稅正式生效前完成通關。據了解,美國消費者物價自今年6月開始已見上升,包含咖啡在內的商品,成本轉嫁現象顯而易見,而這正是川普政府加徵關稅效應的開始。部分美國進口商更已開始調整價格,將新關稅所衍生的成本納入,凡8月1日以後抵達的進口咖啡,均已加價50%反映。RGC Coffee常務董事伯恩斯坦(Jeff Bernstein)坦言,他們確實調整部分貨櫃的航線,目的就是提前將貨物送達美國,但並非所有貨物都能順利加快速度。至於尚未自巴西啟運的貨櫃,現階段並無其他替代辦法。報導中提到,美國本土生產的咖啡僅占消費量1%,而無論是單一產地產品,還是混合咖啡的基底來源,來自巴西的咖啡則長年供應美國消費市場三分之一的需求。隨著去年全球咖啡市場因產量短缺而一度暴漲70%,美國咖啡價格迄今仍居高不下。如今若新關稅正式生效,業界普遍預期,美國市場勢必再迎新一波漲價潮。美國進口商Lucatelli Coffee執行長湯瑪斯(Steve Walter Thomas)表示,這項政策本質就是對美國企業課稅,傷害的只有美國,不會影響到巴西,更不會影響到巴西總統魯拉(Lula)。對於進口商而言,這項新關稅已構成生存威脅。巴西咖啡合作社Expocacer則坦承,該公司去年對美銷售成長15%,但8月1日以後交付的訂單已無法重新談判。總裁利馬(Simao Pedro de Lima)解釋,這是進口國自身徵稅,責任端全落在進口商,消費者最終仍得負擔這筆費用。他也補充,自川普公告關稅措施後,Expocacer已無新訂單成交。倘若這項新關稅持續,全球咖啡供應鏈將被迫重組。貿易商分析,巴西咖啡未來將更多出口至歐洲與亞洲市場,美國則可能轉向自非洲、南美及中美洲增加採購。不過這樣的調整不僅耗時,對於進口商而言成本也將同步提升。另有業者透露,巴西咖啡目前占Dunkin Donuts與Tim Hortons咖啡混合產品的三分之一,而星巴克(Starbucks)同樣也是大量使用,但這三家公司皆未對此回應。美國全國咖啡協會(National Coffee Association)也未正面評論該項關稅,但有表示「咖啡是美國人每日生活與經濟不可或缺的存在」,三分之二美國成年人每天都會飲用咖啡。目前協會已向川普政府提出請求,盼能將咖啡自巴西進口關稅中排除。

台人最愛蜜月勝地爆危機「外債飆破2665億」 信用評等連三等「恐步斯里蘭卡後塵」
馬爾地夫,這個以白沙灘與碧海藍天聞名的印度洋島國,過去一直是台灣人心目中首選的蜜月與度假勝地,但如今卻陷入了嚴峻的財政危機。馬爾地夫外債從2018年的30億美元急速攀升至2024年3月的82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2665億元),預估至2029年將突破110億美元。龐大的債務規模引發國際金融機構關注,惠譽(Fitch)自2024年6月至8月三度下調其信用評等,穆迪(Moody's)同樣將其長期財務展望評為負面,市場普遍憂慮馬爾地夫恐步上鄰國斯里蘭卡2022年主權債務違約的後塵。根據《Sri Lanka Guardian》與《Raajje》等外媒報導,馬爾地夫短期償債壓力沉重,2025年需償還6億美元,2026年則是高達10億美元有待償還。這些債務中有34億美元來自中國與印度兩國貸款,雙方同時也為該國主要債權國。馬爾地夫與中國簽訂的《中馬自由貿易協定》(FTA)雖於2025年1月正式生效,但不僅未能帶動經濟復甦,反而加劇馬爾地夫對中國貿易依賴。根據協議內容,馬爾地夫取消91%中國進口商品關稅,導致中國商品大量湧入,2025年前兩個月進口額達6500萬美元,占其進出口總額的97%,而馬爾地夫對中出口則不足3%,形成單向貿易失衡。更為不利的是,中國企業已逐步滲透馬爾地夫觀光業,吸引大量中國旅客,但收益多回流中國本土企業,對當地外匯及財政貢獻有限,反使馬爾地夫外匯存底持續緊縮,進一步壓縮財政空間。為因應債務危機,馬爾地夫政府曾尋求國際援助,包括向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國提出3億美元支援請求,以及向中國申請2億美元預算支持與貨幣互換,但至今尚無明確回應。目前唯一獲得的實質援助來自印度,雙方達成7.5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暫時穩定了進口支出與政府財政運作。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金融專家普遍認為,若馬爾地夫無法及時啟動債務重整並改革對外貿易結構,破產風險將持續攀升,國內經濟穩定將遭遇重大挑戰。由於馬爾地夫經濟高度仰賴旅遊業與外國資金,一旦破產,恐對社會、政治及區域金融穩定造成深遠影響。

研究揭「吃太晚更難瘦」 專業醫:吃太晚恐讓血糖失控
一份來自2025年、刊登於《eBioMedicine》的研究指出「吃飯時間與生理時鐘同步」對健康的重要性。根據該研究,若進食時間拖得過晚,身體的代謝功能會明顯變差,甚至血糖控制、體重管理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基因醫師張家銘在FB粉絲專業發文,當中引述《eBioMedicine》這篇研究,研究團隊針對92對雙胞胎進行分析,發現那些習慣把一天主要熱量集中在晚上的人,不僅較容易增加體重,連胰島素敏感度也會下降,血糖波動更不穩定。研究人員們採用一個名為「卡路里攝取中點」(caloric midpoint,簡稱CCM)的指標,觀察一天中攝取到一半熱量的時間點,發現越晚達到這個時間,身體的代謝能力就越差。研究顯示,當人們在晚上大量進食,身體的生理代謝時鐘其實早已準備進入休息模式,這時候硬塞進過多卡路里,只會讓身體無法有效消化吸收。因此,並非單純只看「吃多少」,而是「吃得多晚」,才是真正影響身體代謝的關鍵。這樣的結果對於晚睡晚起者影響尤為明顯。研究中發現,晚睡者通常也晚進食,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代謝功能逐步惡化,腰圍、體脂悄悄攀升。專家提醒,並非每個人都必須強迫自己於傍晚六點準時吃飯,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將一天的主要熱量盡量安排在白天,順應生理時鐘,而不是拖延到深夜才大量攝取食物。這項研究同時曝光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觀察結果「飲食時間其實也與基因有關」。研究發現,單卵雙胞胎的進食時間、用餐次數,甚至第一口與最後一口食物的時間,彼此高度相似。這顯示部分飲食習慣,或許來自天生的遺傳傾向,而不單是生活環境所塑造。張家銘醫師解釋,這並不代表這些習慣無法改變。正因為知道這與基因有關,更應該多些耐心,透過正確方法慢慢調整,而非僅將原因歸咎於意志力薄弱。張家銘醫師建議,健康管理不該只關注卡路里或糖分攝取,更應該從找回符合自己節奏的作息與飲食模式開始。比起日復一日地焦慮計算熱量,不妨先反思:自己是否按照身體真正的需求在進食,還是只是習慣在固定時間吃東西。張家銘也提到,若忽略這些與生理時鐘有關的基本節奏,即使再怎麼減少熱量,效果終究有限。吃飯不只是維持生命,更是一場與自己身體的和解。唯有順應內在節奏,才能真正建立長久的健康。張家銘醫師也表示「時間不是敵人,而是健康的助力。」這句話,在此次研究中再次被證明值得反覆思考。

撤離計畫外洩!近2萬阿富汗人個資流出 英國政府認失誤釀危機
英國政府一項涉及阿富汗撤離的秘密計畫,近日隨著法院解禁而被揭露細節。起因於2022年2月,英國國防部一名官員不慎將近19,000名阿富汗人申請移居英國的個資外洩。這些申請者多為塔利班重新掌權後,擔憂遭到報復而尋求庇護的對象,外洩資訊包括姓名、聯絡方式與部分家庭背景,當中不少人恐因此面臨生命威脅。根據《BBC》報導,這次外洩可追溯至2021年8月美軍撤離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權期間。名單所涉及的人為英國設立的「阿富汗撤離及援助政策」(Arap)申請人,該計畫原用於快速處理恐遭塔利班報復者赴英庇護申請。整起撤離行動共協助3.6萬名阿富汗人入境英國,但先前就屢遭批評。2022年外交事務委員會調查時,曾將其形容為「災難」、「背叛」。而這起外洩事件直到2023年8月才被當時政府發現,原因是部分資料出現在Facebook群組上。為彌補這次錯誤,政府隨後設立了新的安置計畫,九個月內協助約4,500名阿富汗人順利抵達英國。但這起外洩與撤離行動一開始被列為最高機密,受超級禁制令保護,外界不得知悉,媒體也被禁止報導。國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於下議院公開向受影響者道歉,坦言這起外洩起於一份試算表被寄送至未經授權的政府系統,他稱此為「嚴重部門失誤」,但警方認為此事無須刑事調查。希利也承認,這並非當時唯一一起與阿富汗撤離相關的資料遺失事件,當中甚至包含高階軍官、官員與國會議員的姓名。保守黨黨魁貝登諾克(Kemi Badenoch)也為此致歉,坦承「有人犯下重大錯誤」,名單外洩「不該發生」。法官查姆伯蘭(Mr Justice Chamberlain)於判決中指出,該份資料極有可能已落入塔利班或相關滲透者手中。他認為,過去擔憂因此而陷入危險的阿富汗人與其家屬恐多達10萬人。不過,國防部委託的內部檢討報告則認定,單憑此次外洩資料被追捕的可能性極低,實際擴散狀況也未如外界擔憂。對於是否有人因此遭逮捕或殺害,國防部拒絕透露細節。這項秘密撤離行動被視為必要措施,雖然相關風險有限,但政府已通知受影響者提高警覺、避免回應不明訊息。希利也說,這些人已被納入英國官方移民數據。2024年新安置計畫啟動後,媒體隨即掌握消息,英國政府就聲請法院頒布禁制令,連禁令存在本身也被禁止公開。希利坦言,該禁令屬「史無前例」,連他當時仍是影子國防大臣都不得對外評論。法官查姆伯蘭批評,該禁制令嚴重妨礙民主社會監督機制,形同製造「監督真空」。文件中曝光,時任國防大臣華勒斯(Ben Wallace)曾親自申請該禁制令,目的是爭取時間,協助受外洩資料威脅者撤離。禁制令於2023年11月獲延續,理由為塔利班或尚未察覺。但法官最終裁定解除,因國防部內部評估認為塔利班極可能早已掌握該資料,解除禁令不致增加受害者風險。英國政府本月稍早已證實,另一宗資料外洩事件也已向受害阿富汗人提供賠償。

日圓匯率創新低「0.2006」 與4月高點相比「10萬台幣能多換7.3萬日圓」
由於聯準會延後降息、美元指數走強,台銀日圓現鈔於16日一掛牌就出現0.2007的新低點,如今價格甚至來到0.2006。若與4月高點0.2351相比,每10萬台幣能多換73,153日圓。綜合媒體報導指出,因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成長2.7%,這是近5個月來最大漲幅。市場對於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今年降息次數的預期大幅下修,投資情緒連帶改變。「美元指數」連四日走揚,在7月15日盤中最高衝抵98.70,創下自6月23日以來新高點。這一波美元走強,使得其他主要貨幣包括日圓、台幣兌美元均出現貶值。日圓的弱勢表現在國際市場同樣明顯。15日的紐約盤中,日圓兌美元貶值0.8%,來到148.84。16日早上亞洲盤更曾一度跌破149,刷新自4月3日以來的最低。短短一個晚上,日圓對美元進一步走貶,加速拉大台幣與日圓的匯差。而台幣兌美元於今日開盤一度下貶4.8分,開在29.35元,開盤十分鐘內最低滑落至29.385,整體貶幅為8.3分。但新台幣與日圓近期的貶勢相比,走弱速度較緩,讓今日現鈔價「甜甜價」格外搶眼。

遭遇極端洪災「地鐵車站水患成災」 美國紐約、紐澤西2人不幸身亡
美國紐澤西州(New Jersey)與紐約市(New York City)近日遭遇傾盆豪雨,同時伴有嚴重閃電洪災。網路上可以清楚看到,紐約地鐵站因為洪水灌入變成水鄉澤國。在普蘭菲爾德(Plainfield)一帶,有2人因座車遭洪水沖走不幸罹難。紐澤西州長菲爾·墨菲(Phil Murphy)於14日晚間表示,因多地出現瞬間洪水與強降雨,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根據《WABC-TV》等媒體報導,大雨14日來襲,嚴重打亂當地交通,紐澤西多條幹道被迫暫時封閉,其中包含索美塞縣(Somerset)及米德爾塞克斯縣(Middlesex)的22號與28號公路,政府單位馬上進行搶修與清理工程。大眾交通部分,多條公車路線和至少一條鐵路路線因此改道或延誤,僅有PATH列車尚保持輕微延遲。紐約地鐵運作也受到波及,大都會運輸署表示,部分線路停駛,其他路線則普遍延誤。從社群網站上也能看到,不少乘客都拍到洪水從月台湧進車廂的畫面。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表示,該地區下水道系統難以在如此短暫時間內應付大量降雨,針對相關基礎建設升級已經展開規劃,但亟需龐大經費與時間來改善。至15日清晨,布朗克斯河(Bronx River)水位爬升至3.7英尺後,預計下午降至洪水警戒線以下;而根據紐約國家氣象局(NWS)公告,克拉克(Clark)14日降雨量高達6.67英吋(約16.9公分)。中央公園(Central Park)單日觀測到2.64英吋雨量,不僅超越1908年同日的紀錄,也刷新該地史上第二高的單一小時降雨量紀錄。而普蘭菲爾德2名罹難者方面,當時2人是開車途經西達溪(Cedar Brook),沒想到豪雨將車輛沖進水中。救難人員雖及時抵達現場,仍然無法挽救2人生命。斯考奇平原(Scotch Plains)也有類似案例,但好在當地消防隊員成功用繩索將困於車內民眾拖離險境。此外,賓州蘭開斯特縣(Lancaster County, Pa.)消防局表示,單是在14日一天,就進行了16次水上救難。機場運作也大受影響,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Newark Liberty International Airport)及拉瓜地亞機場(LaGuardia Airport)紛紛刷新降雨紀錄,前者雨量達2.13英吋、後者雨量達到1.66英吋。航班被迫延誤或取消。大都會北方鐵路(Metro-North Railroad)雖在15日早上開放進出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但仍提醒乘客要有排程延誤的心理準備。根據國家氣象局15日預報,美國東部與中部多地未來幾天將面臨「零星至廣泛」雷雨與強降雨,造成中大西洋地區、阿巴拉契亞山區以及維吉尼亞、馬里蘭州和華盛頓特區進入洪水監控警戒階段。15日主要降雨區集中於中大西洋南部與阿巴拉契亞山區南側,16日隨著鋒面北移將轉至中部地區,相關地區需持續留意可能的閃電洪水。

大崩潰!ChatGPT發生不明故障「輸入指令無反應」 全球錯誤回報數暴增
目前有消息指出,人工智慧公司OpenAI旗下生成式AI機器人ChatGPT目前因不明原因發生故障,網頁雖然能夠開啟,但是不管下任何指令都沒有任何回應。在故障回報網站「downdetector」中也可以看到,從大約一小時前,ChatGPT的故障回報數就直線上升。目前OpenAI官方網站與相關社群軟體均未針對這起故障事件有任何回應。ChatGPT目前輸入指令不會有任何反應,也無法載入過往的專案內容。(圖/翻攝自ChatGPT)

川普改口否認挺烏擴戰 卻祭出軍援與關稅雙重施壓普丁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日前否認曾鼓勵烏克蘭攻擊莫斯科,並強調他其實警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若想讓這場戰爭盡快結束,連考慮以莫斯科為目標都不應存在。根據《金融時報》報導,兩名知情人士表示,川普在與澤倫斯基通話時,曾直接詢問「弗拉基米爾,你能打到莫斯科嗎?聖彼得堡也可以嗎?」澤倫斯基則回答「當然可以,如果你給我們武器的話。」但原本力挺烏克蘭進攻的川普,目前態度似乎有所轉變。川普強調,美國不該鼓勵任何一方擴大戰事,他只希望停止每週數千人喪生的局面。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受訪時也表示,總統從未鼓吹戰爭,相關報導完全被斷章取義。她強調川普正努力阻止戰爭、阻止殺戮。但事實上,川普近期才剛批准向基輔提供新一波先進武器,包含美國聯合遠距空對地巡弋飛彈(JASSM),以及地對空愛國者(Patriot)飛彈系統及其發射單元。根據川普所言,若普丁在50日內不答應停火協議,他將對俄羅斯祭出100%關稅,這項威脅成為他逼迫莫斯科重返談判桌的重要籌碼。川普此舉不僅表明美方政策走向,也曝光他對普丁不再留有外交餘地的態度。川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坦言,目前並未選邊站,而是專注於如何終結雙方流血衝突。但克里姆林宮對川普的最新警告依然反應冷淡,並未給予積極回應。俄方官員甚至私下透露,與其妥協,他們更可能藉著戰事持續,向烏克蘭提出更多領土要求。在川普發出最新制裁威脅之後,俄羅斯迅速以行動回應,再度轟炸哈爾科夫(Kharkiv)、蘇梅(Sumy)與札波羅熱(Zaporizhzhia),其中無人機攻擊造成蘇梅一所大學兩名學生受傷,飛彈也擊中肖斯特卡(Shostka)一處醫療設施。烏克蘭方面則以無人機反擊,針對俄國西南部的沃羅涅日(Voronezh)與利佩茨克(Lipetsk)進行報復,導致平民受傷,工業設施與住宅遭殃。根據英國退役陸軍上校戈登(Hamish de Bretton-Gordon)分析,川普若真的持續提供烏克蘭遠程飛彈,將對俄軍產生重大心理與實質層面壓力。戈登認為,這類武器足以打擊距邊境400英里外的莫斯科,讓俄國民眾首次真切感受到戰爭威脅。另一位退役軍事情報官英格蘭(Philip Ingram)也認為,這些遠程飛彈不僅能直接摧毀俄軍彈藥庫、無人機工廠,更能切斷俄方夜間對烏克蘭的襲擊能力,為戰局帶來關鍵轉折。英格蘭強調,若能削弱俄方後勤與軍工體系,將有助於烏克蘭在防禦上取得優勢,阻止無人機與飛彈持續夜襲。川普是否真如外界所稱已倒向烏克蘭,目前態度似乎尚未明朗。他離開白宮時僅簡短回應:「我不站在任何一方。」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已透過提供武器、施壓關稅等方式,改變了戰場上美國的角色。

南海局勢升溫!台菲聯手應對中國威脅 「悄悄推動」兩國防務合作
隨著南海局勢升溫,菲律賓與台灣的安全合作近期悄然加深。根據《Taiwan News》報導,菲律賓近來不僅派遣學者參與與台灣高階將領舉行的閉門安全論壇,藉此深入了解台灣的安全戰略,兩國的海巡單位更已在巴士海峽聯合巡邏。上個月,台灣更派出海軍與海軍陸戰隊觀摩由美菲日三方聯手舉行的「KAMANDAG」聯合演習,演習地點距離台灣南端僅約200公里的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海域,期間曾進行反艦飛彈發射訓練。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台灣與菲律賓的軍事互動頻繁升溫,有台灣政府顧問透露,台灣軍方人員更參與了菲律賓主導的兵棋推演規劃。該名顧問表示,兩國安全與軍事合作未來將越發密切。這樣的趨勢已引發中國不滿,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日前批評菲律賓「已將自己綁上美國戰車」,成為破壞區域穩定的共謀。菲律賓國防部長泰奧多羅(Gilbert Teodoro)日前受訪時直言,若認為台灣的安全與菲律賓無關,等同自欺欺人。他強調,中國在南海持續擴張,對菲律賓安全構成實質威脅。菲國國安會消息稱,中國船隻於菲律賓鄰近海域日漸頻繁,網路攻擊及間諜行動也日趨活躍,這些情勢迫使馬尼拉政府重新檢視與台灣的交流政策。雖然菲律賓在外交上尚未正式改變「一中政策」,但根據《Taipei Times》報導,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已鬆綁對台政策,放寬與台灣軍事、學術方面的交流限制,並鼓勵更多互動。有不具名官員透露,雙方的合作早已超越外界所見,許多防務項目均低調推進中。除了海上巡邏,台灣派員觀摩「KAMANDAG」演習同樣具有象徵意義。該演習由美菲日三方軍方聯手舉行,儘管菲律賓未正式表明該演習劍指中國,但多數分析認為,行動明顯旨在牽制中國於南海及台灣周邊的海上行動。一位台灣國防顧問也坦言,雙方未直接參演,但彼此防務關係已更為緊密。針對此一發展,菲律賓內部多有聲音支持與台灣加強合作。有學者直言,若無法看見這樣合作的必要,便是自欺欺人;另一位教授則表示,台灣是菲律賓抵禦中國擴張的「緩衝地」。考量地緣位置、共同海域及台灣大量菲籍移工,雙方利益已難以切割。此外,菲律賓外交部長拉薩羅(Theresa Lazaro)日前發函坦承,兩名菲國高層官員與一名前官員近期訪台,已引發嚴重外交問題。外界普遍解讀,菲國與台灣的互動恐在短期內更頻繁。根據《Taipei Times》引述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說法,兩國過往外交關係疏遠,如今雙方已「開始微笑以對」。儘管中國頻頻施壓,菲律賓顯然傾向強化與台灣的合作,面對南海與區域安全情勢,兩國關係已有明顯轉變。

靠ChatGPT提醒!成功單月還清35萬卡債 美國35歲媽「每日任務」逆轉人生
來自美國德拉瓦州(Delaware)的房仲艾倫(Jennifer Allan),在7月成功還清超過12,000美元(折合新台幣約35萬元)的信用卡債務,她將這段經歷歸功於ChatGPT的每日建議,透過實際行動逐步改善財務狀況。根據《紐約郵報》報導,這名35歲的母親在女兒出生後,因醫療費用與產後復原等開銷,使債務迅速累積至23,000美元,而她的人生也因債務問題陷入谷底。艾倫在2024年10月開始於TikTok帳號「@_jenn.Allan」上記錄自己的還債過程。不過,直到她開始向ChatGPT尋求協助後,財務狀況才有明顯起色。艾倫坦言,當時陷入產後憂鬱,停止工作期間無法持續收入,債務越滾越大。她曾向AI求助「我有信用卡債,但不知道欠了多少。我只知道我必須做些什麼,可是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AI則建議她先透過Google Sheets製作還債追蹤表,逐步釐清現況。艾倫隨後展開所謂的「30天ChatGPT挑戰」,每天請求AI提供一項可執行的省錢或賺錢任務,並堅持完成。任務內容包括取消不必要的訂閱、販售閒置物品、以現有食材規劃餐點、檢查遺忘帳戶是否藏有資金,甚至翻找家中零錢。其中有些建議當日就帶來超過100美元的收入。而她最大的突破來自AI提醒,AI要求她全面檢視所有財務帳戶時,竟意外發現名下遺忘已久的券商帳戶,帳上竟還留有超過10,000美元,這筆意外之財徹底改變她的財務狀況。截至挑戰第30天,艾倫已成功還清12,078.93美元債務,約為原總額的一半。艾倫認為,這段歷程成功的關鍵,在於ChatGPT提供一套清楚而實際的框架,協助她視覺化追蹤進度,並透過TikTok的公開分享讓自己維持自律「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不再覺得羞愧。我覺得自己充滿力量,什麼都做得到。」除了還債追蹤表之外,AI也幫助她調整生活開銷,每月平均節省約600美元。艾倫坦言,她過去始終以為努力工作就能解決財務問題,卻始終難以掌握預算與理財觀念,直到透過AI逐日面對現況,才真正開始扭轉人生「這沒有什麼祕密技巧,關鍵就在於每天正視它,追蹤它、談論它、每日凝視它。我不再害怕面對我的數字。」根據艾倫描述,這段經歷也在TikTok上掀起迴響,因2025年美國家庭債務已創下18.2兆美元新高。另一位TikTok用戶「@budgeting.out.loud」也分享,自己目標在9個月內還清26,503美元債務,同樣透過ChatGPT的協助,並已成功還清超過2,000美元。艾倫最後表示,許多人總以為要等到自己夠聰明、準備好再面對財務問題,但事實上,只要停止假裝問題不存在,才是真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