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淳」記者的文章列表

「AI教育4年計畫」明年開跑 教育部:下階段推生成式AI導入教學
因應AI趨勢,教育部自明(2026)年起將推動下階段「AI教育4年計畫」,規劃新一代AI學習系統的研發與應用,結合教學法創新、教師增能研習與實驗方案推動,強化教師AI教學能力,以深化中小學生的數位素養與AI應用能力。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校長、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執行秘書郭伯臣日前在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發表「中小學數位學習推動規劃」專案報告,強調人工智慧(AI)與大數據分析,將全方位升級我國中小學數位學習環境與教學品質。郭伯臣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於113年發布教師與學生「AI素養框架」,顯示AI素養已成為全球教育的重點。郭伯臣說明「AI教育4年計畫」,包括設計符合中小學生學習需求的科技領域AI素養課程、補充教材與教學法,提升學生應用AI解決問題與創新創作的能力,且為永續推動智慧教育,導入AI輔助於師資培育課程,提升師培教師與師資生的AI教學知能,建置AI教學支持系統,強化臨床教學與教學實踐研究。郭伯臣表示,下階段策略包括一生一機、國家平台單一帳號登入、大數據分析結合全國性標準化測驗、生成式AI導入教學、AI數位教科書推動。教育部自2022年起推動為期4年「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提供全國中小學師生免費使用數位內容,並補助各地方政府成立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教育部因材網」也免費提供全國中小學師生使用,去年9月起再開放師生免費使用「導入生成式AI的學習夥伴e度」。郭伯臣也說,學生在暑假上因材網使用英語與數學學習資源,累積使用週數越多,科技化評量成長測驗中通過率越高,顯示善用數位學習工具有助於減緩「夏季學習失落」現象。

台灣連18個月生不如死!總人口數6月減近9千 唯獨「這城市」逆勢奪冠
內政部公布最新戶口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台灣人口總數為2334萬6741人,較5月減少8729人,人口已連續18個月呈現負成長,從縣市別來看,金門縣、連江縣和台北市的人口減少幅度最大;桃園、新竹及台中市,則持續呈現人口淨增趨勢,桃園市年增率達1.00%,為全國最高。內政部資料指出,6月新生兒出生數為8968人,終結了連續3個月的跌勢,略高於4月的8684人和5月的8433人創下的歷史新低,但與去年的數字相比,今年上半年新生兒共5萬5375人,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8499人,凸顯整體出生人數仍持續萎縮。然而,新生兒數量的持續低迷相對,死亡人數卻不斷攀升。今年6月死亡數高達1萬6554人,平均每2.6分鐘就有一個人離世,較去年同期增加1632人。這使得6月人口自然增加數為負7586人,意味著出生人口遠不及死亡人口,人口結構的失衡日益嚴峻。除了自然增加的負成長,社會增加也呈現負值。6月淨遷入人口數為負1143人,使得總人口較5月減少了8729人。這雙重因素的衝擊,進一步加速了台灣人口的萎縮。從縣市別來看,金門縣、連江縣和台北市的人口減少幅度最大,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73%、2.61%和2.11%。同時,台灣社會高齡化的趨勢也更加明顯。截至6月底,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已達19.59%,距離超高齡社會僅一步之遙。其中,台北市的老年人口比率最高,達到23.61%,而新竹縣則相對最低,為14.76%。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台人口普遍減少之際,部分地區如桃園、新竹及台中市,仍持續呈現人口淨增趨勢,桃園市年增率達1.00%,為全國最高,新竹縣與台中市分別為0.85%與0.54%,顯示具備就業機會與適居環境的城市,對年輕族群仍具吸引力。

再傳關廠!群創證實「南科五廠整併其他工廠」 不影響客戶需求
面板大廠群創(3481)再傳關廠,10日下午公司已證實,因應市場調整產能結構,計劃將南科五廠的產能整併至其他工廠。群創去年把南科四廠出售給台積電(2330),近日又再傳出將關閉旗下五廠,今天終於證實。群創9日於內部召開廠長會議,宣布將逐步關閉旗下的五廠,並且把筆電面板、監視器面板和醫療用面板陸續轉往竹南T2廠和南科三廠生產,計劃最晚在2026年中之前完全遷出。 群創表示,公司持續因應市場調整產能結構,計劃將南科五廠的產能整併至其它工廠,為配合市場變化與非面板業務比重提升、持續聚焦資源於具長期成長潛力之應用場域所做的安排,將有助於提升產能配置效益與整體營運彈性。群創指出,相關規劃皆已經審慎評估,並以不影響客戶需求為前提,協助客戶完成生產分流與重新認證作業,確保訂單供應不中斷、服務品質穩定。至於相關工廠的後續處置,群創說明,將以公司長期發展為優先考量,綜合評估整體產能布局,並兼顧包括員工在內之各方利害關係人權益進行安排。如有進一步具體規劃,將依相關程序正式對外公告。

打包防災3/日本超狂避難包「竟有手持廁所」 專家建議5大必備營養品
日本防災包超狂!竟然還有「手持廁所」,可將尿液凝結成果凍狀,就算逃難也能維持乾淨。專家告訴CTWANT,台灣的防災雖比不上日本,但一定要先準備好避難包,災難來時可以一拿就逃生,至少能提高生存率,而必備的營養品則包括高熱量且保存期限長的主食、蛋白質、電解質補充品、果乾麥片、耐保存飲品。避難包成為熱門話題,內政部甚至在6月底為此召開記者會,也公開建議的避難包清單,可下載「消防一點通」的APP取得資訊,有1天的量,也有2~3天的清單。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重要物資的盤點和配售,初步先以台糖、台鹽等公營事業配售點為主,未來會逐步擴大至超市超商等貼近人民生活圈的據點,例如米油及口糧等戰略物資。劉世芳透露,7/10上午將在台北、台中與台南,同步擇一間全聯福利中心賣場進行防空疏散避難模擬演練,模擬警報發放時員工應變、賣場顧客避難引導、情報傳遞與狀況處置等項目。根據日本媒體報導,避難包內容物大致可分成3種類型,第一種是危急時刻抓了就逃的避難包,所以裡面只能放入最救命的道具,包括(手機)充電器、手電筒、雨具、急救用品、個人藥品、眼鏡、零錢以及最小限度的食物飲品。第二種是情況稍微穩定之後,能夠返家或必須長期進入避難所生活時的避難包,除了上述的用品之外,再增加禦寒、更換衣物、梳洗用具、更多份量的水與緊急口糧等。第三種則是戰爭、逃難時使用的避難包,再增加證件、貴重物品等。正因為沒人能預料災難何時、何地發生,所以日本產生各式防災商品。2017年2月,日本山陰地區受到豪雪侵襲,鳥取縣內超過600台以上的汽車受困在道路上無法動彈,時間長達30小時。有過這樣的例子,就有業者推出了車載式的防災箱,包括有7年保存水、7年保存餅乾、攜帶型廁所(大小便適用,防臭、會讓水分變成果凍狀固定)、手持廁所(小便適用,可將700ml的尿液凝結成果凍狀)等。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表示,最好的防災包都是客製化的,若不知道從何準備,可以市面上的通用包為基準,再依個人需求擴增。「災難來時,防災包不一定能夠救命,但一定能提高生存機率。」日本避難包五花八門,甚至還有「手持廁所」,讓你逃難時也能盡量維持乾淨。(圖/翻攝自日本亞馬遜網站)營養師程涵宇告訴CTWANT記者,避難包內一定要有高熱量且保存期限長的主食、蛋白質、電解質補充品、果乾麥片、耐保存飲品。「例如高能量口糧的保存期限可達10~20年,每100公克含450~600大卡,確保身體獲得基本能量。」另外還有即食糧(如MRE,Meals Ready-to-Eat),這是美軍與災難應變系統常見的一種即開即食、不需冷藏、熱水可加可不加的完整餐食包,包含一份餐點如義大利麵、副食如餅乾、甜點、飲品、加熱包(加入少許水可以自發加熱主餐)。其特色是耐保存、高熱量、完整營養、方便攜帶。蛋白質可選魚罐頭、肉乾、高蛋白奶粉;電解質補充品如發泡錠可補充流失的鈉、鉀、鎂等,防止脫水。耐保存飲品除了水之外,也可選擇保久乳。程涵宇也幫全家準備了一個避難包,食物方面有水、水果罐頭、魚罐頭、燕麥、肉鬆罐頭、保久乳、燉豆罐頭、營養口糧,其他還有藥品、衣物、剪刀、繩子、收音機、乾電池、手搖式手電筒。「食物方面就是盡量放,以老公背得動為主。」程涵宇笑說。內政部則有四大提醒,第一,每半年定期檢查、更新避難包,並於避難包上註明更新日期,確保物品未損壞、遺漏,或已屆使用期限。第二,將緊急避難包放在家中或工作場所門口處,以便能在災難來臨時一拿就走。第三,逃生避難三項原則為穿鞋、戴上安全帽、攜帶緊急避難包。第四,在既有基礎上再依照家中成員的需求,準備適當用品。

打包防災2/311地震後「日本找出保命關鍵」 多震之國全民這樣防災
因應7/5日本大地震預言,位處危險帶的日本高知縣不僅早已提出防災計畫書,也針對地震演練百次以上,因應震災補給的罐頭、粥品,賣場也早已常態販售。多震之國日本很早就研擬因應天災的對策,但311大地震讓日本了解民間「自助」和「互助」的能力,才是關鍵的保命符。根據日媒報導,311大地震連帶引發海嘯、火災、核災,釀成超乎想像的複合型災難,給了日本人最痛的領悟:碰到這類大型災害,不僅無法單一期待依靠警消醫護及時救援,事後更無法期待政府安置與補償能快速到位,所以必須從自身做起。家住千葉縣的川上晴菜,311地震時身處同學家,因為沒帶手機無法跟家人取得聯繫,折騰到晚上才借到電話、確認家人平安後,才趕緊回家。在東京工作的爸爸,則因為電車停駛,在公司留住一晚後,隔天從東京徒步走了5個小時的路回到千葉,一家人總算平安團聚。「所以從那次之後,家人就約好如果再發生大地震,要在秋葉原的一個防災公園集合。」川上晴菜說。許多家庭跟川上家一樣,經過震災後開始嚴肅檢視災害風險,並制定家庭防災對策。另外,日本人原本就會準備防災包,但311大地震後,商店的衛生紙、乾電池、食物、瓶裝水等物資通通被一掃而空,物資嚴重短缺情形長達一個月。經過教訓,日本人開始會定期檢查防災包內的物資。日本學校大概2~3個月進行一次防災演練,學校廣播會播放「地震音效」,增加擬真感,等到震動階段結束,再依老師引導,進行避難疏散到操場或體育館。特別的是,日本的中小學還會演練「如何走路回家」,每位學生會拿到一份地圖,在上面畫出從學校走回家的路線,再由老師領隊帶大家走回家。有些學校還會特別聚集全校學生,將住在同一個町(類似台灣的里)的人分成一組,互相認識。如果發生災難時,就會由六年級的同學負責帶中低年級的學生一起走。日本山口縣茂原公園的魚型遊樂設施,災難發生時可在下面架設帳棚成為避難所。(圖/翻攝自防府市臉書)各地方政府也積極建設娛樂、避難兩用的防災公園,不只有儲放食物和工具的倉庫,遊樂設施還可依據災害需求,立即改裝成避難設施,包括儲水箱、防災棚以及移動式廁所都是防災公園的基本配備。像是山口縣茂原公園的魚型遊樂設施,架設帳棚後可改裝成容納50人的堅固庇護所,能夠抵擋13級的強風,園內的儲備倉庫有應急的物資,長凳可拆成桌子和爐灶,不只讓民眾在避難期間能夠煮飯,還可以製作熱水袋以及幫醫療用具做簡易的沸騰消毒。台灣則是從921地震後才開始在校園推廣防災教育,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所屬機關學校每學期均訂有防災教育周,擇定示範學校對各類型災害進行擴大演練視導,最常見的就是地震演練。除此之外,也成立防災輔導團的工作坊,協助老師在面臨地震時可以懂得如何應變,以免災難來時只會叫小孩躲起來,什麼也無法做,同時也要讓老師們融入情境,利用兵推讓老師們可以在情境中了解防災應變作法。921地震後,台灣也開始規劃防災公園,根據內政部資料,全台共有158個防災公園,但僅具備防災功能,適合民眾臨時避難,內政部今年6月曾召開記者會,表示將請各縣市政府盤點防災公園地防災設施,包括儲水、供電及污水處理等基礎機能及避難設施整備,也將設置基本管線設施。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向CTWANT記者透露,之前與東京都藥師公會進行防災交流時,得知日本竟然有所謂的「流動藥庫車」,一旦發生緊急災難時,民眾不方便到藥局時,流動藥庫車就能機動到各地方提供藥物,藥師也可在車上給藥,十分方便。台灣每隔幾年就有大地震,但防災意識卻與風險相似的日本仍有一段差距。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曾受訪表示,防災包這個議題近來很受矚目,意義其實比想像中更重要,至少它是自救意識的一個開端,只要持續進步就好。

打包防災1/「避難包狂賣」但防災對策在哪? 專家示警:恐重演921地震的一團亂
6月中旬,美國在台協會(AIT)發文提醒民眾準備防災包,引發大眾關注;再加上日本漫畫家龍樹諒預言7/5將發生大海嘯;以及兩岸政治敏感話題,於是防災避難包成了台灣近日的熱門話題,許多賣場也成立專區,避難包銷量甚至暴增11倍。但在這股消費熱潮的背後,台灣做好防災準備了嗎?一位專家告訴CTWANT,避難包頂多支撐數天,後端供應支援才是關鍵,但中央、地方缺乏溝通合作,以至於幾乎沒有對策。「當年921地震的一團亂令人餘悸猶存,但26年後似乎仍看不見進步。」6月的「防災避難包」風潮,各賣場都感受明顯,PChome相關商品業績成長超過6倍;momo購物網買氣成長近2倍,小北百貨甚至暴增11倍!以小北百貨的避難包為例,包含後背包、防災手冊、雨衣、口哨、護理包、手電筒、瑞士刀、繃帶,售價499元,適合個人使用。不過,搶購避難包就代表做好準備了嗎?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向CTWANT記者透露,「以藥品來說,避難包內可以準備退燒止痛藥、腸胃藥、外傷用藥或過敏消炎藥,作為急難時使用,但慢性病、癌症用藥又該怎麼辦?」王明媛說,避難包內的備藥是依照3~5天的時程來準備,慢性病、癌症這些長期用藥則要靠後端供應。「例如去年花蓮大地震時,由於交通中斷,就導致花蓮藥局無藥可賣,所以要思考的是,若是天災再次來臨,要如何確保藥品供應鏈不受影響。」王明媛透露,藥師公會長期與日本交流防災對策,深知若能先超前部屬,災難發生時才不會亂了陣腳。「以台北市來說,我們之前在柯文哲擔任市長時,就跟副市長黃珊珊針對防災開了數次會議,也有初步規劃,例如緊急避難所位置、規劃核心藥局統整藥品等,但可惜改朝換代之後就無疾而終了。」921地震之後,中央、地方皆有各自的防災策略,但專家認為缺乏溝通橋梁,無法有效統整盤點。(圖/方萬民攝)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曾受訪表示,「台灣人有一種樂觀偏見,總是等到事情發生了再說。」黃少薇分享,有一次去一個社區探勘地震、土石流的風險,看到房舍旁的擋土牆有坍塌風險,就善意提醒,結果社區總幹事卻跟她說:「快過年了,不會這麼倒楣啦!」崇友電梯發言人郭啟文也曾提及,921地震後,公司就積極研發地震儀,配備地震儀的電梯遭遇上下抖動的P波或較低的S波時,電梯會就近樓停靠開門疏散乘客,然後暫停運轉,待地震結束後自動恢復運行;若電梯無法立即停靠,車廂會急停於井道中,盡量減低地震搖晃的程度。台灣明明位處地震帶中,去年也發生花蓮大地震,但截至6月為止,新設電梯客戶只有3成安裝、已運行電梯的用戶則更不積極。除了僥倖心態之外,價格也是原因,高階地震儀大約要價10萬元左右,再加上安裝費2~6萬元,加總下來一台電梯最高會增加16萬元費用。黃少薇說,台灣和日本的防災對策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日本採政府和民間合作,所以民眾能在生活經常接觸防災議題,災難發生時也有統整機構因應;但台灣的防災大多由政府負責,民間參與、扮演的角色相對較少,導致防災意識、實地演練都有斷層。「我的公公也是藥師,曾參與過921大地震救災,他說當時一團混亂,前端不斷湧進各方捐贈的物資,但後端卻無法分配,中間出現斷層,毫無章法。」王明媛說,26年後的現在,問題卻依舊存在。衛福部自2024年起推動為期4年的「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畫」,旨在提升台灣在災害應變下的醫療能力,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強化藥品供應韌性,包括監測藥品供應量、戰略庫存等。921地震後也建立「國家災難醫療救護體系 (NDMS)」,並成立了災難醫療救護隊 (DMAT)。王明媛認為,中央可以給政策、但關鍵是地方政府如何執行與規劃。「以藥品為例,首先各縣市找出有意願統整規劃的藥師,由他來擔任橋樑,串聯起該地區所有的藥局,包括藥物存量的規劃,以及災難發生時如何分配藥物等,由點串成線,才能逐漸架構起防災網。」

林書豪關心兒少「一顆三分球捐1.5萬」 走進偏鄉共學社交情緒學習
「三分心公益計畫」自2020年開啟,籃球明星林書豪在球季每投一顆三分球,就捐贈15000元新臺幣」給關注兒少權益的公益組織。今年更與「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攜手前往位處偏遠地區的台南左鎮光榮實驗小學,走進班級內與孩童共學「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三分心公益計畫」為林書豪以個人名義推動,自2021年起至今累計在台已捐出超過新台幣470萬元,而全球累計三分心捐助總額也超過新台幣9百萬元。林書豪一直以來十分關注兒少權益,尤其重視以長期改變為目標的計畫,希望能深遠地改變孩子所居住與學習的社區與環境,相信透過教育能給孩子帶來長遠正向的影響,進而能鼓勵幫助孩子勇敢地追逐他們自己的夢想。在關注到台灣教育不平等議題後,認同 TFT 培育人才,提供孩子長期、穩定的陪伴的重要。因此自2023年起,「三分心公益計畫」選擇與TFT合作,2024年更與新北國王隊共同邀請彰化香田國小孩童北上,除了欣賞精彩的球賽之外,還讓孩子踏入球員休息室、導覽球場,讓孩子們更深度認識運動產業的多元面向與職涯選擇。長期關注心理教育與「情緒教育」的林書豪,今年在忙碌的球季中還特別犧牲假日抽空前往台南 TFT 合作的左鎮光榮實驗小學,實地了解長期投入情緒教育發展的學校,在課程推動與教學現場樣貌。透過實際走進班級內,在第十屆TFT計畫成員莊雅淇老師帶領下,和6名六年級學生一起製作心智瓶的「社交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共學,學習探索與分享情緒感受,並練習安頓身心。課程後與師生的交流中,只見學生望著高大的林書豪發問,「要怎麼樣才能長得像你一樣高?」,只見林書豪笑著回答,「只能控制某些東西,長得多高比較難控制,唯一的建議是可以多喝牛奶,但這也不是長高的保證。」趣味互動引發全場笑聲。也有學生提問「如果能回到小學階段,會想對那個喜歡打籃球的自己說什麼呢?」,林書豪坦言,「自己是一個很有目標的人,有時候只會專注在結果、輸贏、在場上有沒有表現好,如果能在這段歷程中,好好感受過程,他認為自己會更加快樂。」同時,林書豪也提醒在場孩童,「不只要認真,同時,也要相信自己的努力。」以球場賽事為例,比賽當下都需要回歸初心,相信自己才能自在展現好表現,應用在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面對困境時,更需要專注當下,從小目標開始設定,一步一步扎實完成,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好,隨時練習與調整不足,就能夠進步。TFT響應三分心公益計畫,即日起捐款有機會獲限量「豪神」簽名紀念品剛獲選台灣職業籃球大聯盟(TPBL)年度最有價值球員,與總冠軍賽最有價值球員的林書豪,除了協助所屬球隊新北國王連續兩年拿下總冠軍,「豪神」林書豪也在這一年的TPBL賽季與東亞超級聯賽(EASL)賽季總計共飆出110顆三分球,透過三分心公益計畫捐出新台幣165萬元,支持TFT持續培育人才,為孩子的教育努力。隨著球季結束,TFT也希望能夠延續林書豪的影響力,號召喜愛新北國王與林書豪的球迷、關懷偏鄉教育的民眾,響應三分心公益計畫、捐款支持TFT,幫助改善台灣教育不平等。即日起至8月23日、也就是林書豪的生日當天為止,單筆捐款1000元或定期定額捐款300元支持TFT,就可參加「球迷助攻計畫」,將有機會透過抽獎獲得林書豪親簽新北國王球衣、小籃球等紀念品。透過教育現場的真實接觸與交流,讓孩子不僅能看見球場上的偶像,更在互動中拓展生命的視野,感受到被理解與陪伴的力量;TFT期待,透過跨域串連和協力, 期許更接近讓每位孩子擁有優質教育和自我發展機會的願景。

日圓「0.2014」創30年新低! 旅日達人憂心:對台灣經濟非好事
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持續向日韓等國施壓,美元獲支撐,日圓兌美元一度貶破147,今(9)日台灣銀行日圓現鈔賣出價早盤來到0.2014元,被譽為是「史上最甜價」。旅日達人林氏璧表示「其實正確描述是30年來的新低」,因為在1985年9月之前,日幣對台幣是除以6。但隨後他也表示「我們旅客去日本玩很開心,但對台灣整體的經濟可能不是好事。」林氏璧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提到,「史上最甜日幣?其實正確描述是30年來的新低。在1985年9月之前,日幣對台幣是除以6,你沒看錯,除以6!」林氏璧指出,1985年9月22日發生了廣場協議,五國(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此後日圓迅速升值,從1美元兌240日圓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圓,1台幣從0.15日圓升到接近0.25。後來在90年代初期一度回到0.2左右,但近30年就沒有再碰到0.2了。林氏璧表示,一般認為當年日圓狂升值是日本1986年至1989年泡沫經濟的原因之一:日圓升值後出口下降,對日本經濟造成打擊。話鋒一轉,林氏璧也說「這也是目前台幣的猛升值會令人如此擔心的原因。我們旅客去日本玩很開心,但對台灣整體的經濟可能不是好事。」

13~24歲族群梅毒疫情上升! 疾管署推「免費篩檢+匿名諮詢」止血
國內愛滋病毒感染及淋病疫情呈下降趨勢,但年輕族群(13-24歲)梅毒疫情持續上升,為提升國人性傳染病防治知能,疾管署自今年7月1日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委託全國13家一站式匿名篩檢醫院,提供民眾一對一且個人化匿名諮詢服務,為大家的性事重重進行解惑。除既有的免費愛滋匿名篩檢服務外,這13家醫院也針對學生或24歲(含)以下年輕族群提供「免費梅毒快速篩檢服務」,30分鐘內就有梅毒檢驗結果;若初步篩檢愛滋或梅毒陽性,亦補助民眾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以及早確診及早治療,避免因未及時診斷治療,導致可能的嚴重併發症。疾管署統計,今年1-6月全國性傳染病疫情顯示:愛滋病毒感染和淋病通報新增數分別為438例和3,048例,較去年同期(508例和3,754例)分別下降14%和19%,均已呈現下降趨勢;但梅毒疫情則上下波動,今年1-6月梅毒新增4,912例,較去年同期(4,635例)上升6%,且進一步分析13-24歲為近年來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2024年13-24歲梅毒通報數為1,773例較2023年(1,490例)上升19%,已連續4年上升,2025年1-6月13-24歲族群梅毒956例,仍較去年同期(844例)上升13%。疾管署說明,面對Z世代日益增長的性傳染病匿名諮詢需求,此次推出的「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民眾可透過電話專線、E-mail或LINE@等多元管道進行一對一的專屬服務,所有對話內容將嚴格保密,確保個人隱私。諮詢內容涵蓋性傳染病預防、症狀、治療等各面向,並提供就醫資源轉介(如匿名篩檢及性健康友善院所等),服務由全台13家合作醫院共同提供,確保民眾能獲得私密且專業的資訊,更多資訊請到疾管署性傳染病匿名諮詢與篩檢專區 (https://gov.tw/22y)。

腸病毒重症例「近6年同期最高」 伊科病毒11型肆虐!暑期營要當心
7/1公布國內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北部一名未滿1個月男嬰,出生後第4天出現嗜睡、活動力下降及發紺情形,且隔日發生心搏過緩及呼吸困難,進入加護病房治療後,接連出現心肌炎、肝炎、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症狀,發病後第3天死亡。疾管署今(8)日表示,該名新生兒經型別檢驗已確定感染伊科病毒11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27週(6月29日至7月5日)門急診就診計6,772人次,與前一週(6,877人次)相當。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累計仍為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6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8例及克沙奇B5型1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另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仍為6例,其中5例死亡個案,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疾管署說明,因應近期腸病毒疫情,經綜整國內外文獻,並邀集專家廣泛討論及參考專業醫學會建議,已完成「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修訂並於7月2日函文週知。本次修訂重點包含(1)宣導孕婦在生產前應加強防護措施,避免產前感染。(2)詢問母親分娩前14天及同住家人(含幼兒)是否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以及早進行新生兒處置。(3)加強監測新生兒發病早期症狀及肝指數、凝血功能等,並納入電解質失衡和腎上腺出血。(4)針對新生兒、未滿三個月具高風險因子(如早產等)之嬰兒,授乳母親若疑似感染腸病毒,建議就醫與醫師討論最佳哺乳方案,可考慮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疾管署提醒,目前社區監測檢出腸病毒型別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近期仍呈上升趨勢,提醒準媽媽於生產前後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並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另適逢暑假期間,教托育機構、暑期班、夏令營、兒童遊樂場所等工作人員與家長,應加強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幼童常接觸之物品表面,避免帶幼童進出人潮擁擠之室內場所,並務必教導幼童落實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有症狀,應避免接觸孕婦及新生兒,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疾管署呼籲,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或低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另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