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時報劉詠樂」記者的文章列表

共發表 45 篇文章
以色列28日凌晨釋放33名巴勒斯坦被關押人員,約旦河西岸城市雷馬拉(Ramallah)的人們慶祝獲釋。(新華社)

打破協議再交火 以哈月底停戰掀波瀾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27日同意將停火期限延長48小時至30日,但雙方於28日打破停火協議,北迦薩發生爆炸及交火事件,讓停火驟生波瀾。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將於本周到訪以色列,這是自10月7日以哈衝突以來,布林肯第3次走訪以國,他將在期間呼籲以色列,讓巴勒斯坦獨立建國。以軍28日稱,在商定的停火線內,有3枚爆炸裝置在迦薩走廊北部2個不同地點的以軍部隊附近引爆,雙方發生交火,哈瑪斯先違反了停火協議。但哈瑪斯也反控是以軍違反停火協議。以哈在卡達斡旋、埃及和美國的協助下達成的4天休戰協議,自24日開始,原定於28日結束,卡達外交部27日在社交平台X宣布,以哈同意將臨時停火協議再延長48小時,至30日上午。哈瑪斯也發表聲明說,已達成協議,「將臨時人道主義停火再延長2天,條件與之前相同」。哈瑪斯27日釋放了11名人質,其中包括2名母親及9位孩童。這11名人質都是雙國籍者,包括3名法國人、2名德國人和6名阿根廷人。作為交換,以色列也再釋放33名巴勒斯坦囚犯。以色列也收到哈瑪斯28日釋放的10名新人質名單。以方相信還有約173名人質在哈瑪斯手中,其中還有17名外國人。《路透》報導,布林肯本周將到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訪問。他還計畫訪問北馬其頓首都史高比耶(Skopje),參加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會議。美國國務院一位匿名高級官員27日說,布林肯將在訪問以色列時,強調需要持續增加對迦薩地帶的人道主義援助,確保所有人質獲釋,並加強對迦薩地帶平民的保護。該國務院官員還說,布林肯將讓以色列知道,如果以色列能在迦薩消滅哈瑪斯,美國希望看到建立一個獨立巴勒斯坦國的必要性。在結束對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的訪問後,布林肯預計到杜拜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

《BBC》報導美國將施壓台灣,將防守重點移轉至武裝陸軍。圖為2022年陸軍步訓部學員模擬城鎮戰。(圖/報系資料照)

美國正悄悄武裝台灣? BBC:戰略重點轉向強化地面戰

英國《BBC》6日報導,台灣建軍長期以發展海軍和空軍軍力為優先,相對犧牲陸軍,但在美國巨大壓力下,台北正轉向「堡壘台灣」戰略(fortress Taiwan),重點轉為地面部隊。不過,台灣陸軍有不少裝備相對「過時」,甚至還停留在越戰時期,軍隊訓練不足,服役像是「夏令營」,美方在保持戰略糢糊之際,正協助台灣更新裝備及協助人員訓練。《BBC》以「美國正悄悄武裝台灣」為題報導,「堡壘台灣」戰略重點轉向地面部隊、步兵和砲兵,以擊退在海灘登陸的共軍,必要時與共軍在城鎮、叢林作戰,美國認為這項戰略將使大陸更難吞下台灣,「但是,如此一來,防守重任落在落後的陸軍頭上。」該報導指出,俄烏戰爭給了台灣震撼教育,砲兵成了戰場主力,且烏軍在發射一連串砲彈後,可以立刻轉移位置,以避免俄軍如暴雨般回擊。但台灣的砲兵部隊有許多裝備還停留在越戰,甚至是二次大戰的槍枝,無法在發射砲彈後迅速轉移陣地,一旦敵軍回擊,勢必會坐以待斃。台灣軍隊的主戰坦克,雖有數百輛,卻已老化,現代化的輕型飛彈系統又太少。另外,台灣軍隊指揮結構、戰術已經半個世紀沒有更新,很多一線單位人力編現比只有60%。台灣義務役由2年縮短至4個月,明年又要延長至1年,徵兵制度形同被破壞,年輕人甚至戲稱4個月義務役像「夏令營」。《BBC》訪問1名大學生,他表示,大約每2周去一次射擊場,使用的是1970年代舊槍,也沒有正確教導如何瞄準,幾乎每個人都是脫靶,不覺得有受到完整訓練。這位畢業生還說,他認為陸軍高級指揮官們對年輕人漠不關心,對訓練他們的興趣為「零」,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畢業生在部隊服役的時間很短。《BBC》指出,台灣的脆弱性迫使美國採取行動,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地面部隊被派遣到美國接受訓練,而美國教官也到台北,為台灣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上課。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表示,「標槍」和「刺針」防空飛彈是部隊可以快速學會使用的高效武器,台灣可能需要的數量比目前多10倍。

美國國會通過45天的臨時撥款提案,化解聯邦政府關門危機。(圖/路透)

警報再度解除!美聯邦政府關門危機延後 中斷金援烏克蘭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警報再度解除,美國總統拜登於美東時間9月30日接近午夜時,簽署1項國會通過的短期撥款法案,可以暫時維持聯邦政府運作45天至11月17日。不過該法案犧牲烏克蘭,以刪除援助烏克蘭為代價。《華盛頓郵報》報導,此反映出共和黨反對援烏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勢必對歐洲盟國和基輔造成衝擊。美國2023財政年度於9月30日結束,近日美國會民主、共和兩黨圍繞新財年聯邦預算撥款法案爭論不休。國會無法在10月1日前通過預算開支法案或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將發生「關門危機」。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於最後關頭,不顧黨內強硬派的反對,提出新權宜法案,在眾議院以335票贊成、91票反對通過,接著由參議院表決,並以88票對9票通過,最後送交拜登簽署。這項臨時撥款法案將維持現有支出水平,但有效期僅45天,11月17日前若未能通過全年性的撥款法案,美國政府將再度面臨關門危機。分析指出,兩黨雖暫時妥協,但在消減政府開支及軍援烏克蘭等政策分歧仍深,關門鬧劇很可能在45天後重演。值得注意的是,臨時撥款法案刪除民主黨要求的援烏項目。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逾750億美元援助,未來如果沒有新的資金,可能對烏克蘭戰事造成極大衝擊。《華郵》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9天前才飛華盛頓,懇求議員持續援烏,不料國會依然拒絕這筆60億美元的援助,可看出共和黨反對援烏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其他盟友可能起而效法,削減對烏克蘭的援助。烏克蘭國會議員尤拉什說,他和許多同僚密切關注美國國會的消息,「我們正與俄羅斯進行一場生死之戰,每多一點的支持都有助於摧毀(俄羅斯總統)普丁。」他還指出,援烏中斷將使普丁有更大機會殺死更多烏克蘭人、摧毀烏國國土。《BBC》報導,拜登在參議院投票後發表聲明稱,儘管麥卡錫和國會絕大多數堅定支持烏克蘭,但新法案沒有新的撥款來繼續體現這種支持;他強調,「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允許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出現中斷」。參議院兩黨重量級議員罕見發表聯合聲明,承諾未來數周會確保繼續為烏克蘭提供關鍵的安全和經濟支持。1名白宮官員則指出,支持撥款援烏抗俄的麥卡錫,將很快向議會提交一份單獨的議案。

《紐約時報》9日報導稱,越南政府一份內部文件顯示,在美國和越南近期不斷發展關係的同時,河內正在制定秘密計劃,不顧美國制裁措施,從俄羅斯購買武器。圖為美國總統拜登。(圖/路透社)

越南想秘密購買俄國裝備? 傳拜登將出訪越南

在美國總統拜登即將於今(10)日訪問越南之際,美國《紐約時報》9日報導稱,越南政府一份內部文件顯示,在美國和越南近期不斷發展關係的同時,河內正在制定秘密計劃,不顧美國制裁措施,從俄羅斯購買武器。《紐約時報》稱,越南是武器進口大國,長期依賴俄羅斯的武器裝備。越南對俄羅斯武器交易的追求,削弱了它與美國的聯繫。這也顯示美國外交政策的風險,相關政策迫使各國不得不做出「我們還是他們」的二者擇一。報導稱,這份越南財政部文件的日期為2023年3月,內容已得到越南前任和現任官員證實。文件描述了越南如何通過在西伯利亞的越俄合資石油企業秘密支付國防採購費用。文件表明,在「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全面禁運」之際,越南正在與俄羅斯談判一項新的軍火交易,以「加強戰略互信」。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史托瑞(Ian Storey)說,「我覺得美國在某些方面對越南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對一些事的誤解可能會讓美國引火燒身。」對於《紐時》的報導,美國外交官員尚未置評。

蘇信表示,「如果能夠以水面艦艇替代泰國海軍護衛艦「素可泰號」(HTMS Sukhothai),那將再好不過了。或者,我們可以考慮取消與中國的潛艦採購合約,將潛艦採購資金用於中國化肥的購買。」(圖/路透社)

泰國防部建議取消中國潛艦採購合約 「改買化肥」幫助農民

泰國新任國防部長蘇信(Suthin Klangsaeng)準備向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提議,取消與中國大陸的潛艦採購合約,改為進口中國大陸的化肥。據《泰國頭條新聞》報導,蘇信出席並聽取了題為《世界秩序下的泰國安全和地緣政治挑戰》的報告。他表示,自擔任國防部長以來,便一直親自走訪、聽取建議。由於擔心國防部與泰國社會對「安全」一詞的定義與看法不一致,他的心情一直憂心沉重,因此向安全理事提出何為安全的詢問,表示若雙方對安全的定義與理解一致,便可繼續推動工作。對於蘇信的詢問,泰國安全理事會表示,安全是消除和應對9個方面的威脅,包括社會分歧、政治不信任、自然資源和環境管理失衡、自然變化與流行病引發的災害、南部邊境三府的安全、恐怖主義和跨國犯罪、跨境勞工和移民、毒品問題和貧困問題。如果國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以上方面,那麼之後談及國家安全時,武器一詞的頻率便會下降。許多人都在等待潛艇問題的解決方案,作為一名新上任的「平民部長」,蘇信個人認為,需要了解海軍方面對相關需求的必要程度,以找到替代品,若不能接受中國大陸的發動機,政府也將協助軍方進行談判。蘇信表示,「如果能夠以水面艦艇替代泰國海軍護衛艦「素可泰號」(HTMS Sukhothai),那將再好不過了。或者,我們可以考慮取消與中國的潛艦採購合約,將潛艦採購資金用於中國化肥的購買。」他說,「與購買一艘100億價格的潛艦相比,這將使農民能夠以更經濟的價格獲得所需的化肥。再加上,軍方已表示願意考慮此提議,而且對是否取消合約並不持有任何異議...相關問題目前正深入研究中,並將準備好提交給總理以供進一步審議和指導。」

經過50多年的雙語教育,英語成了新加坡華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圖為新加坡一所中學學生準備去上課。(圖/路透)

難平衡?雙語教育施行50多年 新加坡母語文化正逐漸失傳

種族多元的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但在英語強勢環境下,多數新加坡下一代對母語的運用不如父母輩。新加坡教育部三番四次檢討政策,下調雙語學習標準,各人種母語程度仍是越來越差,不過,近年因中國市場強大,人們學習華語動力略有回升,但學者憂心雙語教育下導致的文化失傳,將使世代出現明顯斷層。新加坡是種族多元國家,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是主要3大種族,華人占新加坡人口76.2%。為了消除不同種族之間的語言隔閡及方便政令宣導,新加坡政府積極推動英語作為共同語言。不過,以英語為主的雙語政策在新加坡推行後,造成了母語教育不足的問題。新加坡出生的路易,今年25歲,父母都是華人,從小在新加坡雙語教育下長大。他在國二上中文作文時,會把簡單的「四十」和「十四」混淆,現在他雖然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和華語,即使大學畢業了,他的中文書寫水平仍不佳、口說平平,對多數的中文生字、成語無法完全理解,到中餐廳點菜也看不懂中文菜單,需要靠翻譯軟體。另一位22歲的印度裔男生庫馬,不同於路易的家人在家會用華語和路易溝通,庫馬大多和家人用英語交談,雖然在學校以淡米爾語(Tamil)作為第二學習語言,但他與朋友以英語溝通,在他這一代,淡米爾文化近乎「失傳」。經過50多年的雙語教育,英語成了新加坡華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相對地,在一昧追求提升英語能力的過程中,新加坡人不自覺地慢慢脫離了母語的文化,華語能力大幅下降,即使李顯龍政府致力調整雙語政策方向,似乎也無法力挽狂瀾。

美國舊金山擴大自駕計程車服務才1周,卻狀況不斷,居民大表不滿。(圖/美聯社)

「自駕計程車」上路才一周 癱瘓舊金山交通居民罵爆

美國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10日開放舊金山無人駕駛計程車營運。然而政策上路次日,一場音樂節活動,就讓一批自駕計程車直接在路上停擺,導致交通癱瘓,批評聲浪四起,美媒形容這項政策是「失敗的實驗」。舊金山監督委員會15日宣布,將要求當局重新審視相關決定。儘管舊金山警察局與大批市民反對,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10日仍以3票贊成、1票反對,批准谷歌旗下Waymo與通用汽車旗下Cruise這兩家無人駕駛計程車,在舊金山提供全天候服務,舊金山成為全美第一個允許無人駕駛計程車全面上路的城市。不過,新政策上路次日,就引發一場交通大混亂。11日晚間,舊金山北灘地區有10輛Cruise無人駕駛計程車同時癱瘓,讓路口交通陷入混亂,癱瘓15分鐘才恢復通暢。一位民眾在社交媒體X貼文,「Cruise自動駕駛業務完全崩潰。」在其發布影片中,顯示北灘交通擁擠的狀況。Cruise在社交平台指出,這些計程車行駛地點附近在舉辦音樂節,來往車輛和行人非常多,頻寬受限、造成網路癱瘓,導致自駕車出現連結延遲問題,「公司正在積極調查和研究解決方案,以防止此類情況再次發生。」事實上,加州政府的這項開放措施,並未完全獲得舊金山民眾和市政府的支持。舊金山交通部門和市長辦公室曾呼籲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延後批准,自駕車需要更多時間來證明其安全性,無人駕駛公司的營運方式也需更透明,同時應建立一套系統監控無人駕駛計程車的服務。有許多市民在聽證會上表達反對,但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州政府手中,舊金山市政府和市民的反對起不了太大作用。11日晚發生的交通災難,凸顯自駕車的安全問題。舊金山監督委員會15日宣布,他們將請求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重新考慮相關決定。舊金山監督委員會主席佩斯金(Aaron Peskin)表示,「當手機出現故障、停電或發生像在夏威夷野火自然災害,我們需要部署應急設備時,這些無人汽車可能會堵塞我們的街道。」委員會還表示,如果請願失敗,基於安全風險,他們將向加州車輛管理局(DMV)或法庭提出上訴。

極端氣候造成全球性災難,美國夏威夷野火燒毀至少2207棟房屋,迄今已釀93人死亡。(圖/美聯社)

極端氣候影響…洪水野火肆虐 全球「水深火熱」中

大陸北京月初暴雨,洪水沖走市區汽車。(圖/摘自微博)全球飽受極端氣候摧殘,美國夏威夷毛伊島8日遭野火肆虐,死亡人數13日攀升至93人,仍有近千人下落不明,是美國百年來致死人數最多的野火。歷史小鎮拉海納鎮傷亡最為慘重,小鎮上整排車子因來不及逃而被燒得焦黑,有倖存者描述,逃難時目睹車子起火燃燒,受困車內的民眾不斷尖叫,「你看到他們的身體在燃燒,但我什麼也做不了。」綜合外媒報導,毛伊島野火已使至少2207棟建築毀損,超過878公頃土地被燒毀,約4500人因野火而流離失所。官方表示,拉海納鎮延燒4天後,火勢已有85%獲得控制,但許多歷史建築付之一炬,原本植被茂盛的區域全化成灰燼。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估計,重建拉海納小鎮約需55億美元。夏威夷州長葛林(Josh Green)12日目睹昔日最熱鬧的臨海街災後景象指出,毛伊島因野火造成的死亡數字,「還會大幅上升」,仍有近千人下落不明,「這絕對會是夏威夷史上最慘重的天災」。毛伊島警長佩爾蒂埃(John Pelletier)表示,搜救進度非常緩慢,「我們只推進3%區域,沒人知道整個災難規模有多大」,許多罹難者遺體無法辨識,只能透過DNA確認。更讓人憂心的是,愈來愈多人回報親友失蹤,當地也缺乏足夠的水和資源。與此同時,美國本土氣候也不妙。德州、佛州等美南地區持續處於極端高溫,多個城市的氣溫在12日飆到攝氏40.5度,部分地區體感溫度高達攝氏43.3至46.1度。從華盛頓州到佛州,超過9500萬人收到高溫警報。除高溫之外還有洪災,颱風「卡努」10日至12日橫掃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讓該區最近3天降雨量達到188毫米,引發嚴重洪水。受災最嚴重的烏蘇里斯克市等9個城市和地區,於11日和12日相繼進入緊急狀態。當地有4368棟房屋、5654片土地淹沒在水中。據稱,仍有28個定居點與外界隔絕。烏蘇里斯克市一座大壩決堤,洪水衝入居民區和街道,當地居民11日晚間開始緊急疏散。《塔斯社》稱,此次是烏蘇里斯克市十年來最嚴重、規模最大的洪水災害,影響了全市35%至40%的土地。

8月6日,廣島原爆78周年,人們在廣島市和平紀念公園紀念碑前祈禱,盼逝者安息,世間不再有戰爭。(圖/路透)

日本廣島原爆78周年 首相岸田文雄堅持「無核三原則」

8月6日是廣島原爆78周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廣島市和平紀念公園舉行的原爆悼念儀式上,強調致力實現一個無核武的世界。廣島市長松井一實於儀式上發表《和平宣言》時,呼籲日本立即加入《禁止核武器條約》,並稱世界領導人應面對現實,核嚇阻理論是愚蠢且無效,應致力無核化。日本駐台代表泉裕泰昨天也發文表示,俄羅斯不僅違反國際法入侵鄰國烏克蘭,甚至不惜威脅使用核武器,北韓持續開發核彈,中國也大幅增加核武持有數。他呼籲這些國家領導人,應去廣島和長崎看看,從人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1945年8月6日,美國在二戰期間於廣島投下原子彈,當年估計造成14萬人死亡。3天後美軍又在長崎投下原子彈,數十萬日本平民喪生,成為人類歷史上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在戰爭中使用核武;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也正式結束。據日本放送協會、《共同社》報導,昨日有5萬人參與這場紀念儀式,除日本政要外,包括原子彈爆炸受害者及遺屬代表,並有111個國家代表出席。在上午8時15分當年原子彈爆炸的時刻,全場默哀。廣島是岸田文雄的家鄉。岸田致詞時說,國際社會在推進核裁軍議題上,分歧日益增加,加上俄羅斯威脅使用核武,使得全球實現無核目標更加艱難,但他宣示,日本將堅持無核三原則,作為唯一在戰爭中受過原子彈轟炸的國家,為實現「無核武世界」而不懈努力。松井一實宣讀《和平宣言》,表示「全世界的領導人有必要正視核武嚇阻論已經破產,必須盡快採取具體措施,將我們從嚴酷的現實引導到理想的狀態」。他呼籲各國領袖應立即停止核武恐嚇,日本政府應盡快加入《禁止核武器條約》,爭取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今年11月舉行的締約國會議。不過,岸田並未有回應,僅稱將努力使擁核國家參與。泉裕泰在臉書發文提及,今年G7在廣島舉行峰會,會後發表和平宣言,各國領導人參觀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和博物館,再次認識核武的恐怖。會中,各國也回顧台灣海峽的和平。泉裕泰警告,戰爭非常殘酷,而當中最無情的武器莫過於核武。作為在戰後出生於廣島的日本人,在這樣的日子裡,他再次深切的期盼人類牢記歷史,為打造一個更加和平、無核武的世界做出更大的努力。

科學家公布已滅絕的遠古鯨魚「巨像秘魯鯨」骨骼化石(見圖)研究,估計長約20公尺、體重340公噸,遠遠超過目前最重的生物藍鯨(最重約200公噸)。(圖/美聯社)

「巨像秘魯鯨」化石出土!達340公噸超車藍鯨 有望成史上最重生物

藍鯨向來被視為「地球史上最重生物」,但這項稱號可能要讓賢了!研究人員在秘魯挖掘出一種古代鯨魚化石,他們推測,這頭已滅絕、大約3900萬年前的古代巨鯨「巨像秘魯鯨」(Perucetus colossus)體型超級大,粗估重達340公噸,相當於2頭藍鯨,最令人驚訝的是,這頭古代巨獸可能是「素食者」。圖為「巨像秘魯鯨」模擬圖。(圖/摘自UNMSM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綜合外媒報導,藍鯨普遍被認為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最重可達200公噸,約為3000位成人的體重。研究團隊2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說,這頭新出土的巨像秘魯鯨長約20公尺,或許不及藍鯨最長可達33.5公尺,但這隻龐然大物的重量介於85至340公噸之間,相當於5000位成人的體重。巨像秘魯鯨單就骨骼就重約5到8公噸,至少是藍鯨的2倍重。10年前,在秘魯沿海的伊卡沙漠一處陡峭岩石斜坡,發現巨像秘魯鯨,這一帶原為海洋,富含鯨魚化石。此後一支國際團隊花了數年時間,將13根脊椎骨、4根肋骨和1塊髖骨挖出。研究人員以3D掃描儀檢視骨頭表層,並鑽探骨頭,以進一步推測這頭鯨魚的體積、重量和骨頭密度,並推測巨像秘魯鯨的棲息地和飲食習慣。該團隊的研究主要作者是義大利比薩大學古生物學家比亞努奇(Giovanni Bianucci),他說,這隻古生物體態肥胖臃腫,「外型不像現代鯨魚,反而較像海牛目動物」。巨像秘魯鯨骨骼密度更高,很可能棲息在沿岸淺水區域,而同樣棲息在海岸邊的海牛也有相當重的骨骼,以幫助牠們潛入水域底部。比亞努奇指出,巨像秘魯鯨可能在水底覓食,不是活躍的獵食者。研究人員認為,巨像秘魯鯨可能像海牛般是草食性動物,或是牠可能像現代灰鯨一樣,以躲藏在沙底的小型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為食,也不排除牠可能是專吃脊椎動物遺體的食腐動物。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古生物學家藍柏特(Olivier Lambert)則說,由於骨骼很重,身體龐大,巨像秘魯鯨「肯定游得很慢」。他認為,「可能是某種溫和的巨型動物,有點像超級大隻的海牛,牠一定讓人印象深刻,但並不覺得恐怖」。

前往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