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校院
」 教育部 少子化 大學 招生 私校一貫道天皇學院輔助曾優於台大…僅剩43名學生 校方證實8月熄燈
台灣近年面臨少子化衝擊,學生越來越少也使不少學校紛紛停招,光是2024年全台就有多達22所學校停辦或停招。過去學生補助款曾拿得比台灣大學還高、又有宗教特色的一貫道天皇學院,辦校不到10年如今僅剩43名學生,校方證實已向教育部申請停辦,預計今年8月正式退場。校方表示,希望剩下的學生都能在原校畢業。位於高雄市六龜區的一貫道天皇學院,於2015年創辦,就讀的學生大多是神職人員和信徒,2017年學士班招生42人、碩士班招生15人,招生率一度創下92.86的高標;加上2018年因其宗教特殊性計畫辦學,每位學生受惠高教深耕計畫,平均拿到超過7萬元補助款,遠超當年平均5.6萬元經費的台灣大學。一貫道天皇學院剩下43名學士與碩士班學生。(圖/翻攝自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頁面)怎料,教育部表示,一貫道天皇學院已自行申請從2025年停辦,沒想到有宗教性質加持,仍敵不過少子化,辦學未滿10年就面臨退場的窘境。校方也證實熄燈消息,預計今年8月正式退場,剩下43名學士與碩士班學生,包括學士班7人,日間碩士班16人、碩士專班7人。教育部也透露,已徵詢私校諮詢會決議原則同意,一貫道天皇學院停辦計畫須補充學生轉學安置措施等資料,後續將提教育部停辦審議會審議。不過校方將會努力加強輔導學生,希望43名學生都可以在原校畢業。因少子化影響,據教育部統計,113學年共有22所學校停辦或停招,其中大專校院共4所停辦,高中職8所停招,國中小則有10所停辦,等於14校停辦退場。在生育率持續低迷的狀況下,114學年也將有多所學校準備退場停辦。
少子化衝擊!114學年大學招生首度進入「死亡交叉」
少子化衝擊大學招生,10年來已有逾15所大學關門,未來還會倒更多。教育部預估,114學年時,大學學生數與18至22歲青年數相較,首度進入「死亡交叉」,意即就算當年18至22歲青年全去讀大學,大學也招不滿。專家說,2025年私立大專校院要積極「瘦身」及努力招境外生,才有機會度過難關。大學以四年制學生為大宗,包括日間及進修學制的大學四年制(含四技)、二技(含大學二年制)、二專及五專學生。教育部表示,過去18歲至22歲青年數都多於大學學生數,但在114學年開始變化。教育部統計,102學年,18至22歲人口合計數129.9萬人,大學學生數是113.7萬人,差距16.2萬人;112學年,18至22歲人口數91.2萬人,大學學生數是89萬人,差距2.2萬人。教育部預估114學年時,大學學齡人數與學生數將在84.5萬人之處「死亡交叉」,大學學生數首度超越學齡人數。擔任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的南台科大教授吳忠春說,預計117學年時,大學考生僅16.5萬人,扣掉公立大專校院招走12.5萬人,加上一些重考生,私立大專校院剩約5萬個生源,只夠6、70所學校招生。國內目前還有約100所私立大專校院,若他們只以本土學生為招收對象,117學年以前會有3、40所面臨退場。吳忠春說,私校要度過少子化危機,一是努力招境外生,二是積極開拓新財源,三是捐給公立學校。他以中華大學為例,最高峰時有學生1.5萬人,但現在僅剩3千人,學校趁還有2億多現金時決定停辦,可妥善處理好教師,所剩校產捐給清華大學,仍能留下美名。擔任全國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的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說,面對少子危機,私校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積極瘦身,留下具有競爭力的學系;另一則是招境外生(含陸生)。葛自祥提到,大學招外籍生時,不能草率,一定要照顧好學生,並確保學習品質,才能可長可久。現在大陸學位生不能來,但短期交流或研修生來台仍可進行,國內大學可以在這方面多著力,對挹注學校財務有很大幫助。
大專新生註冊率…年年創新低 9校跌破6成「淹水線」這間最慘
由於少子化影響,新生註冊率一年比一年低,許多大專院校面臨招生困境,甚至可能退場。教育部今(27日)公布113學年度大專新生註冊率,全國共9校低於俗稱「淹水線」的6成,比去年少10所,其中又以真理大學30.49%最低,而且已經連續3年。根據「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的最新統計,全校註冊率低於6成的私立大學包括真理大學(30.49%)、台北基督學院(31.82%)、台灣神學研究學院(54.55%)、大葉大學(56.35%)、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57.14%)、玄奘大學(58.48%),其中真理、大葉近3年都低於6成,未來招生狀況值得注意。至於其他8所註冊率未達6成學校,包括台北基督學院31.82%、國立台東專科學校36.54%、台灣神學研究學院54.55%、元培醫事科技大學54.71%、大葉大學56.35%、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57.14%、建國科技大學57.37%、玄奘大學58.48%。今年度註冊率高達百分之百的大專校院比去年少3所,其中公立大學有6所,包括成功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大、中央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台北科技大學;私立學校則有一貫道崇德學院、唯心聖教學院滿招。針對113學年度全國有9校註冊率低於6成,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吳忠春分析,今年考生人數比去年多一點,招生情況也較為緩和,主要是招收外籍生有所幫助,而目前我國招收外籍生主要以東南亞為主,當中又以越南、印尼為大宗,也有部分學校經營菲律賓,印度生也在增加,不過到了後年與大後年,我國整體新生推估應可能減少16到17萬人,嚴峻衝擊還在後面。
元旦新制來了!最低工資調漲至28590元 2025年「17項新制」一次看
2024年已經走到盡頭,行政院綜合業務處今(26)日於院會報告「2025年元月起實施之重大政策及惠民措施」,內容包含「照顧」、「發展」兩大方面,內容包含勞工最低工資上路並調漲、軍公教調薪3%、調高2024年度免稅額等稅制優化措施、擴大發放文化禮金(文化幣)、提高重要癌症篩檢率、續辦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等總共17項政策。行政院也強調,惟因立法院預算審議尚未通過,且「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後,部分政策可能受影響。「照顧」方面:第一、勞工最低工資上路,同時為連續第9年調漲,明年月薪將由27470元,調整至28590元;時薪由183元調整為190元,約257萬名勞工受惠。第二、軍公教人員調薪3%,係自2018年來第4度調薪,實質薪資提升14.7%;另中央機關約僱人員、工友及約用人員之月薪調整至不低於最低工資1.1倍(約31449元)。第三、調高2024年基本生活費用及2024年度綜合所得稅免稅額、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身心障礙、幼兒學前、房屋租金支出特別扣除額等減稅優惠,約687萬戶受惠,明年5月申報綜合所得稅時適用;因應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調高2025年遺產稅、贈與稅之課稅級距金額;調增小規模營業人營業稅起徵點,「銷售貨物」業別由8萬元調高至10萬元,「銷售勞務」業別由4萬元調高至5萬元,約12萬家受惠;延長購買復康巴士及載運輪椅使用者車輛免徵貨物稅至2029年。第四、推動「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透過「築夢工場組」、「海外翱翔組」、及「年度旗艦計畫」3大實踐途徑,提供大專校院學生及青年海外學習機會,鼓勵青年開拓國際視野。第五、提高重要癌症篩檢率,擴大肺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大腸癌等之公費篩檢對象及年齡範圍,並新增婦女人類乳突病毒篩檢項目。第六、延長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至2026年,補貼戶數並由50萬戶提升至75萬戶。第七、提高托育人員薪資、準公共托嬰中心及準公共居家托育人員獎助金額。第八、放寬自動查驗通關系統申請及使用資格,有戶籍國民申請使用自動查驗通關系統年齡自12歲以上調降至10歲以上,身高限制自140公分以上調降至120公分以上,並開放無戶籍國民得以「免許可」申請及使用自動查驗通關系統;在臺設有戶籍且已成年人,護照已逾期且資料頁記載事項不需變更之民眾,可全面使用自然人憑證(或行動自然人憑證)上網申請換發護照。「發展」方面:第九、延長實施現股當沖證券交易稅稅率減半(1.5‰)3年至2027年,並自2025年1月6日起,取消創新板投資門檻,可交易人數由30萬戶增加至1,300萬戶。第十、續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至2027年,並擴大適用全球臺商及外人投資企業,聚焦五大信賴產業、服務業及大健康產業,以及要求具備AI運用元素,預計3年可創造投資金額6,000億元及4萬個就業機會。第十一、推動「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以「3策略、3配套、1窗口」,協助中小微企業落實數位轉型、淨零轉型及發展通路,同時提供普惠貸款、租稅優惠及信保機制等配套措施,並建立單一服務窗口。第十二、推動「1集、2轉、3加3」稻米產業精進措施,鼓勵農民加入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加碼獎勵雜糧旱作,目標於3年內,提高產地乾穀價格每公斤3元。第十三、持續發放16至22歲青年1,200點文化幣,並推動13至15歲試辦發放600點文化幣。第十四、為振興花蓮觀光,自2025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持電子票證搭「台灣好行」(含行動支付),可繼續免費搭乘花蓮路線,其他路線則享半價優惠;「台灣觀巴」花蓮地區套裝行程推出1折優惠,其他地區則享2人同行1人免費優惠。第十五、實施碳費徵收制度,2025年排放量正式納入碳費徵收計算,2025年試申報不繳費,2026年起,收費對象約281家公司(計500廠),將依據2025年排放量及適用之費率進行繳費,預估至2030年可減量3,800萬公噸CO2e(二氧化碳當量)。第十六、觀光旅館業、旅館業、民宿及其他住宿業不得提供容量180毫升以上之洗髮乳、潤髮乳、沐浴乳及乳液,亦不得於營業場所陳列梳子、牙刷、牙膏、刮鬍刀、刮鬍泡及浴帽等個人衛生用品供消費者自由取用,鼓勵消費者自備。第十七、改裝排氣管(替換用消音系統)認證管理規範上路,民眾安裝非原廠(改裝)排氣管,可購買噪音合格認證排氣管,或自費委託環境部許可噪音實驗室進行噪音檢測;如未辦理排氣管變更登記,將處900元至1800元罰鍰。
茅房之亂1/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引誘犯罪!」 專家曝:求救鈴根本不會響
今年9月,花蓮某國小女學生在性別友善廁所遭男代課老師偷拍;10月,政大女學生也在性別友善廁所遭人偷拍,而這已是同間廁所第2次發生。家長向CTWANT記者怒批「這樣的廁所到底對誰友善?根本是引誘犯罪!」一位資深校安諮詢委員透露:許多校園友善廁所的求救鈴根本不會響,就算響了,也不知誰來救!近年來,政府基於性別友善的名義,陸續在包括學校在內的公共空間建築中,將原本兩性分界清楚的公廁施行成性別友善廁所。教育部2022年時函頒「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指引」,建議大專校院每幢建物設置1處以上的性別友善廁所;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至少設置1處以上的性別友善廁所。教育部在今年1月邀請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針對性別友善廁所制定參考手冊,分析大專院校現有的性別友善廁所分為新建、改建、更名三大類;手冊中也針對相關設置提出建議,例如廁間有完整隔間、門縫不可過大、廁間有格柵防偷拍…等目前大專院校的性別友善廁所以「更名」佔最多,達997座,佔整體9成,主要是將無障礙廁所直接掛上性別友善廁所的牌子。舉例來說,朝陽科技大學自107年起便設置性別友善廁所,至113年已建置33間,皆是從無障礙廁所更名,由於本來就是男女通用、又是獨立一間,所以沒有隱私安全問題。而政大於今年9月、10月連續發生偷拍事件的性別友善廁所,則是2023年9月後陸續改建而成。政大女學生在Dcard上批評「臺灣女性從30年前透過不斷的爭取,才有了現在的男女廁,並且有法律明定理想的公廁男女比;30年後的現在,臺灣女性卻被假『性別友善』之名,行剝奪女廁之實。」發生2件偷拍事件之後,根據《政大之聲》報導,9月偷拍事件受害者Alice(化名)表示:「有去找其他性性別友善廁所的一些規章,發現新北市的簡章,就是性別友善廁所的標準是說下方是要無縫隙的。」她認為校內廁所可以做到無縫,然而校方在性別通用廁所的設計上卻有疏忽。偷拍事件後,政大學生對性別友善廁所的看法出現變化,許多人傾向避開性別友善廁所,前往更遠的一般廁所。政大總務處回應,性別友善廁所周邊已於10月23日完成監視器設置,未來也將實施每月一次隱藏鏡頭反偷拍偵測。Mandy(化名)是六都某縣市教育局的校園安全諮詢委員,5年間已走訪30間學校,包括小學、國中、高中。「部分性平示範學校甚至全是性別友善廁所,但內部規格卻幾乎不符合規定,許多校長、主任抱怨政策沒有考慮到實際需求,以及校園空間有限,如何打造符合規定的友善廁所?」性別友善廁所偷拍事件頻傳,專家認為男女混廁會增加犯罪機率、且難以預防。(圖/報系資料照)Mandy透露,以最基本的安全設施為例,教育部規定每間友善廁所都要有求救鈴,實地走訪卻發現許多學校都沒有。「就算有,但求救鈴卻不會響?我也問學校,如果求救鈴響了,誰會來援救?校方竟然沒有答案。」「政大、花蓮國小發生偷拍事件後,許多家長都氣得跳腳,老實說,我認為性別友善廁所真的很難兼顧安全!」國教行動聯盟(簡稱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光是偷裝針孔攝影機就難以預防,又不可能在廁所裝監視器,萬一偷拍升級成性侵事件,試問誰來負責?Mandy也批評「有些人說可以定期做反偷拍偵測,我覺得這是天龍人的想法,不是所有單位都有錢做這件事,唯一能做的只有在出入口裝監視器,但一旦需要調閱監視器,就代表已經出事了,根本無法事先預防!」王瀚陽說,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2017~2018年間,134宗在市政府轄下公眾泳池及體育館更衣室發生案報告的性侵、偷窺案件中,近9成(120宗)在不分男女的更衣室發生,只有14宗在男或女更衣室發生,這顯示性別通用的空間的確更可能犯罪。「站在家長立場,我真的建議中小學的校園不要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王瀚陽說,自己擔任家長會長多年,深知現在的校園環境已經「不再單純」,他透露每年都有非常多件偷窺、偷拍案件,年齡層甚至下探至國小。但許多學校收到「教育部建議」後便開始行動,一位雲林的國小老師透露,「學校研習時,強灌老師多元性別觀念,要求排隊、體育課、廁所都不要分男女,當時我就反問:『那畢業旅行時要怎麼分房?』校方就說不出話了。」「許多孩子已經遊走於法律與道德邊緣,如果設置性別友善廁所,那根本就是引誘他進一步犯罪!」王瀚陽認為,性別友善所帶來的風險更大,大專院校學生尚且有能力保護自己,但若將幼童暴露在這樣的風險中,對誰友善呢?Mandy表示,許多中小學皆採對外開放,校外人士很容易混入其中,而校園內近年性平事件也非常多,性別友善廁所的確會增加犯罪機率,而且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男女混廁很容易滋生事端與尷尬,試想「國中女生會希望換衛生棉出來之後,發現下一位排隊使用的人是男同學嗎?」Mandy期盼教育部再次評估性別友善廁所,而且多訪談女性感受。
再爆青鳥滲透銘傳校園 柳采葳:民進黨培養綠衛兵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柳采葳今(24)日接獲銘傳大學學生投訴,指校園佈告欄出現由經台灣經濟民主連合主辦的「民主防衛青年營」招募海報,企圖將政治黑手伸入校園,顯示民進黨以民主防衛之名,行洗腦學生之實,培養「綠衛兵」試圖操控青年思想。柳采葳接獲銘傳大學學生林姓學生投訴,銘傳大學法律系佈告欄出現經民連主辦的「2025台灣民主防衛青年營」招募海報。林姓同學表示,營隊招募海報和法律資訊完全無關,卻出現在法律系系辦的佈告欄,校園應是乾淨的學習環境,呼籲執政黨不要讓政治滲透校園。柳采葳表示,該營隊活動報名資訊不透明,內容僅提及結合民主防衛核心議題,探索台灣國家安全與應對統戰、滲透等關鍵議題上的防衛策略,活動對象包括關心大陸對台統戰、民主防衛與國際情勢的大專校院學生及研究生,高中生還採邀請制,活動地點則是錄取後私下通知。柳采葳指出,台灣經濟民主連合近日舉辦的「冬季青鳥活動」,才被爆出台南大專中心號召就讀台南學校的高中至研究所學生,北上前往立法院現場聲援「冬季青鳥運動」,並補助車資最高2700元,企圖阻止法案三讀通過;如今又在校園內宣傳「抗中營隊」,將政治黑手伸入校園,以民主防衛之名,行洗腦學生之實。柳采葳痛批,上週民進黨立委王義川於苗栗像孩童宣講「藍白惡修三法」,還得意地說「教育要從小做起、不放過任何可以宣導的機會。民進黨培養「綠衛兵」,試圖操控青年思想,影響青年的認知與價值觀、扼殺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
學生輔導法今日三讀通過 國教盟建議「解決輔導教師兼任問題」
《學生輔導法》今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教行動聯盟(簡稱「國教盟」)肯定本次修法回應了當前校園輔導人力不足及輔導系統運作不暢等核心問題,並對學生心理健康與校園安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修法的實施成效仰賴相關配套措施的落實推動。國教盟提出三項肯定與兩項建議,期望教育部與相關主管機關積極落實修法成果。一、提升輔導人力編制本次修法回應了基層學校多年的呼聲,提升國小與國中的專任輔導教師員額標準,從原來的國小每24班置1人、國中15班置1人,調整為國小20班1人、國中12班1人。同時,對專業輔導人員(心理師、社工師)的人力需求進行規範,新增學生總數4500至5000人增置1名專輔人員的規定,並允許主管機關根據學校輔導案量與地理特性,靈活調派人力以應對特殊需求。此外,針對大專校院,專輔人員的生師比也從1200比1調整為900比1,進一步強化高等教育階段學生輔導工作的支持體系。國教盟肯定這些修法改變,期待教育部如期在114年與116年前完成相關輔導人力編制的提升。二、優化三級輔導模式本次修法將發展性、介入性及處遇性三級輔導重新定義為依學生行為與問題態樣適時介入的機制,取消了原有的階段性順序要求,預期將有助解決三級輔導中高關懷學生需排隊等待的問題,讓輔導工作能更即時、更靈活地回應學生需求。同時,本次修法強化了學校一般教師、輔導教師與專輔人員的分工合作,並賦予中央主管機關會商地方教育機關,共同制定相關執行規範的權責。國教盟認為,這將促進跨專業合作,提高三級輔導的執行成效。三、支持專業進修,提升同儕支持面對日益多元且複雜的學生問題,本次修法新增輔導人員在職進修的最低時數要求,並明定多元化的培訓方式,包括案例分享、工作坊與專業學習社群等。修法同時賦予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支援輔導人員研習與督導的職責,進一步提升輔導專業知能與同儕支持。國教盟並提出兩大建議與期待:一、解決輔導主任兼任影響輔導人力問題目前《高級中等學校組織設置及員額編制標準》規定輔導處(室)主任由專任輔導教師兼任,但此安排往往導致其無法兼顧行政與輔導工作,尤其在小型學校中更影響輔導人力。此次修法附帶決議要求教育部於一年內提出輔導主任由專輔教師擔任時,其遺缺輔導工作的具體解決方案。國教盟呼籲教育部應盡速研議,以確保輔導主任職務不會減損輔導人力服務之質量。二、落實執行修法成果並定期檢討成效依現行「學生輔導法」第22條:「專任輔導教師及專任專業輔導人員之配置規定,於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八月一日起逐年增加,並自一百零六年起由中央主管機關每五年進行檢討」,本次修法對輔導人力配置之檢討依法已延宕兩年,雖然修法為輔導體系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礎,但其實施成效仍有賴配套措施的完善落實與定期檢討。國教盟建議教育部設立公開的進度追蹤機制,定期向社會公佈各項人力配置與配套政策的執行情況。同時,應建立有效的監測與評估體系,以落實輔導工作成效,確保資源能真正惠及每位需要幫助的學生。
重視教育平權均衡發展 賴清德:投資下一代讓台灣更進步
台灣於2018年邁入高齡化社會,為了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以及因應老化社會帶來的青壯年照顧及扶養負擔加重和少子化現象,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配套措施,以解決此困境。為了聽取年輕族群的聲音,總統賴清德出席《今周刊》青年論壇 聽取高中生對公共政策看法,強調投資台灣下一代人才,讓年輕人有機會實現夢想。賴清德表示,他非常重視年輕人,也認為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是改變台灣社會的重要力量,為了讓每一位年輕人都能在人生道路上追逐夢想、發揮力量,他有幾項做法,第一,重視「教育平權」,國家透過教育栽培人才,人民透過教育提高自身競爭力、改善生活;人才多、國家社會自然就會好。任何人獲得教育的機會應該要平等,不因家境困難或偏鄉而有教育落差,因此他推動「0-22歲投資未來世代」計畫,投資台灣下一代人才,也是投資台灣。賴清德舉例說明,「0到6歲國家一起養2.0」政策,今年所編列預算已達1,200億元,希望減輕年輕夫妻的負擔,讓每個孩子都能受到好的照顧;也提出高中職全面免學費,並補助私立大專校院學生每年3.5萬元學雜費,對公私立大專經濟弱勢的學生也額外補助1.5萬到2萬元,並且直接補助孩子、家庭,讓補助金額用在刀口上,希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同樣的教育機會。賴清德指出,第二,他希望年輕人求學時有機會實現夢想,因此政府提出「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來協助大家。第三,重視區域均衡發展,過去政府政策以都市發展帶動鄉村發展,因此首都、五院及重要的國家機關都在臺北市,後有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其他四都陸續成立。但他認現今應著重都市均衡,因此推出「均衡台灣」計畫,利用教育、醫療、社會住宅、交通產業、基礎建設等,讓每個縣市可以根據本身特色發展,不僅可以帶動地方發展,也可以讓年輕人留在故鄉工作、不必離鄉背井。賴清德表示,2050淨零轉型不僅是國家政策,也是全世界的目標,地球只有一個,每個人都有責任,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因應氣候變遷;同時也讓能源轉型更安全、產業轉型更有競爭力、社會轉型更具韌性、生活轉型更永續,期盼從公部門到私部門、中央到地方、到民間社區,大家共同面對全面智慧化、低碳生活的時代,讓台灣更加進步。
首波跨校AI課2/清大名師坦言「上課很挫」 想告訴學生:我會怕,但一樣敢做!
台灣首次串聯25所大專校院的跨校線上課程「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簡稱TAICA),在短短2周籌備期間,最大挑戰是找老師。該專案辦公室主持人陳宜欣教授直白地告訴CTWANT記者,「願意來的老師要有膽量!」因為上課採直播授課,萬一出錯就可能被譏笑。TAICA這學期首先提供聯盟學生跨校選課的有五門課程:清大陳宜欣老師的《資料探勘與應用》、清大高宏宇老師的《自然語言處理》、台大林軒田老師的《機器學習》、台大張智星、陳君明老師的《金融科技導論》、成大朱威達老師的《人工智慧導論》。陳宜欣透露,尋找師資的過程挑戰重重。「時間真的很趕,我又想找到好老師,所以我先從自己熟悉的老師著手,然後再請助理調查學生在社群上的上課感想,如果上課有料、的確能有收獲,就再進一步邀約。」「我敢說找到的都是很棒的老師,例如台大林軒田教授把我拉進這個計畫,所以他當然不能拒絕我,他得過台大傑出教學獎,上課精彩到結束學生竟然鼓掌長達1分鐘,非常『凡爾賽』!」但敢接下任務的老師的確要有膽量,陳宜欣說,「很多老師一開始答應,後來聽說直播上課想打退堂鼓,擔心出錯會讓自己的學校丟臉,那我會一個個拜託,要讓他們覺得這是一件能幫助台灣學生的事情。」目前這些課程都採直播上課,如何互動也是一個重點。陳宜欣說,TAICA這學期課程屬於研究所課程,比較不會有太多程度差異,但每門課的老師都會想辦法協助學生。「舉例來說,我的課程是英文授課,課程影片會有助教協助後製字幕,課程有會有課程間的練習、課後的練習、課程中用Sli.do線上互動提問、每一堂課後的會讓學生摘錄本日自己覺得最有印象的部分、以及有沒有額外的問題,我會再逐一回覆。」例如林軒田老師上課時共有500多位學生上線,結束後有97個問題,老師再一一回覆。至於考試和報告,陳宜欣表示目前還在討論各種如何線上合作的可能,但由於修課學生很多,所以會利用線上資源,例如讓學生產生短影音,再透過同儕打分數、助教檢視,最後選出具代表性的報告來跟大家分享,但最後尚未有定論。陳宜欣透露,由於時間緊急所以隨時調整,但下學期將會設計聯盟學校有更多相對應的衛星課程、衛星教師、以及配合的盟校助教來合作,如此就更能針對不同程度學生教學。張智星老師擁有玉山銀行科技長的特殊資歷,其教授的《金融科技導論》是台大炙手可熱的課程。(圖/翻攝自張智星臉書)TAICA剛誕生,累是一回事,但老師上課真的要有膽量!陳宜欣說,直播上課代表所有的事情都會被放大檢視,或許今天精神不佳說錯話,可能就遭猛烈批評「清大陳宜欣很遜」。「所以我都跟學生說,我沒有教得很好,也絕不是100分,我知道一定會犯錯,但我還是敢做!」陳宜欣認為台灣學生普遍怕犯錯,所以比較不敢勇於嘗試,「這些學生以後都會變成大人,如果大人都不敢創新,那社會就會停滯,所以我要用行動讓學生了解敢做比犯錯更重要。」另一個陳宜欣認為學生必須學習的,就是倫理,所以TAICA每個學程都有3學分的人工智慧倫理必修課,後續也會研訂大學使用生成式AI進行教學之參考指引。「我希望學生不只能學到技術,而是知道什麼可用?什麼不可用?」陳宜欣以「AI換臉」為例,當初一開發出來十分有趣,但後來卻被濫用,如今「眼見不足為憑」,這項技術的作者也公開表示後悔,但已經無可挽回。「倫理就是界線,這堂課就是協助學生了解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並培養批判思考與人文關懷的能力,同時知道技術會影響社會。」陳宜欣說,雖然沒辦法限制學生未來開發的技術,但至少我們先提醒,讓他們知道不要做未來可能會後悔的事,「想到上完這堂課,未來會多出幾千個守分際的學生,真是太棒了!」陳宜欣笑著說。
首波跨校AI課1/串連25所大學「一起幹大事」 最棒人工智慧20堂課程在台灣
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AI)掀起全球科技新革命之際,台灣半導體產業居關鍵位置,大學教育也不掉隊,首波「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簡稱TAICA)在113學年學期登場,共有台大、清大等25所大專校院加入,透過跨校進行人工智慧學程。CTWANT記者採訪到TAICA專案辦公室主持人陳宜欣教授,她說「時間真的很驚險!」這場A大規模跨校修課、承認學分的AI學程,可說是我國教育史創舉,且只用了短短2周時間搞定。一手促成此事的是520後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的葉丙成,他進入政府單位服務後,聽到各部會都在說「台灣很缺AI人才」,原是台大電機系教授他明白,每所大學的AI 教授只有幾位,無法開出更多的學程給想學AI的學生,困境如何突破?「唯有進行跨校課程!」葉丙成找上台大資工系教授林軒田,林軒田立馬推薦清大資工系教授陳宜欣。陳宜欣從事人工智慧研究逾20年,一直參與教育部各項AI計畫,也是人工智慧學會常務理事,並在人工智慧學院授課,熟悉學界及業界。「7/15被邀請到教育部開會時,我以為只是被找來諮詢問題,很興奮有機會參觀教育部,就像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陳宜欣笑說,當天會議時間比想像得更久,「結束時,葉次長跟我說:『宜欣,那就交給妳了!』」她第一反應是「蛤?什麼?時間太趕,怎麼可能在開學前完成跨校規劃?」陳宜欣說,「許多大學原本就有互修學分的合作,例如清大、陽明交大、中央、政大四校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大家都知道『聯』很重要,但溝通過程很花時間。」她知道葉丙成說得沒錯,2016年AlphaGo出來到生成式人工智慧,AI進展實在太快了,「若以傳統學術方式進行,勢必趕不上第一波浪潮,所以就算時間倉促,也要奮力一搏!」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前排中)有感培養AI人才的急迫性,因此一手推動快速又彈性的TAICA聯盟。(圖/TAICA記者會 /教育部提供)不過,「葉次長只給我2~3周時間,就要交出整個跨校學程的規劃,當時我自己還有1周的內訓課,換句話說只有短短2周!」儘管陳宜欣經驗豐富,仍「壓力山大」,恰巧7月下旬颱風來襲,給了她3天時間完成整體規劃、構想方法、寫計畫書、找老師開課、請設計師美編、與教育部溝通等。這套新出爐的TAICA計畫,集結清大、台大、成大等校教AI老師,利用台大NTU COOL線上教學平台,讓聯盟中25所大學的學生都有機會修到4個不同層級的AI學程,「人工智慧探索應用學分學程」、進階理工學生修的「人工智慧工業應用學分學程」、以及更深入的「人工智慧自然語言技術學分學程」與「人工智慧視覺技術學分學程」,總計20堂課,每一堂課供1200名學生選課,遠超過一般教室實體課的100多名,且未來測試平台系統上限後,未來還能持續增加名額!「TAICA計畫可以改變教育不平等的困境,第一波因為時間緊急,因此只讓25校加入,未來會納入更多學校,透過線上平台,聯盟所有學生都能共享頂大師資。」陳宜欣說,「例如台大張智星老師的《金融科技導論》,他曾是玉山金控科技長,這樣的經歷是其他學校如清大也無法複製的,如今透過TAICA,更多學生都能學習。」「想到所有學生都能去上這門課,我認為實在是一大福音,就像朱威達教授的《人工智慧導論》,過去在成大反應很好,許多成大學生都修不到課,但現在那麼多很棒的課、那麼多學生都能學習,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啊!」陳宜欣說,「台大名師不再只有台大學生享用!」
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為台灣喝采 賴清德提出「四個不變」
總統賴清德10日出席國慶大典,他在演說時從中華民國從113年前推翻帝制建立民國開始說起,提到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及美麗島事件,細數中華民國到台灣的發展過程;賴總統也提出了「四個不變」主張: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不變;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的努力不變;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對話交流的承諾不變;守護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堅持不變。以下是他的演說全文:大會主席韓國瑜院長、蕭美琴副總統、卓榮泰院長、吐瓦魯戴斐立總理閣下伉儷,來自友邦和友好國家的慶賀團團長、海內外貴賓,現場以及收看電視和直播的國人同胞:大家好!今天,我們齊聚一堂,慶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一起為今天美麗的台灣喝采,迎向明天更美好的台灣。113年前,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他們的夢想是,建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他們的理想是,打造一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度。然而,民主的夢想,曾經在熊熊戰火中被吞噬;自由的理想,長年在威權統治中被侵蝕。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75年前的古寧頭戰役、66年前的八二三戰役,我們不分先來後到,不分族群你我,守住了台澎金馬,守住了中華民國。我們永遠不會忘記,45年前的「美麗島事件」,以及前前後後一連串的民主運動,一批批同樣懷有民主夢想、自由理想的人,無畏犧牲,前仆後繼,用生命推開民主的大門,一百多年來,人民想要當家作主的願望,終於實現。各位國人同胞,中華民國曾經在國際社會被驅逐;但是,台灣人民從未自我放逐。台灣人民在這塊土地上胼手胝足,但當我們的朋友遭遇天災危難,面臨百年大疫時,我們毫不遲疑,伸手援助。「Taiwan Can Help!」不是口號,是台灣人民愛好和平、與人為善的行動!過去,台灣人民用「一跤皮箱走遍全世界」,開創台灣的經濟成就。現在,台灣科技運用一顆晶片驅動全世界,成為繁榮發展的世界動力。台灣人民多元無懼,我們的妮妃雅是世界皇后;台灣人民勇敢無畏,台灣的女兒林郁婷是世界拳后。17歲的蔡昀融,用他沉穩的雙手,奪得世界第一的木工榮耀;20歲的陳思源,傳承了父親的技藝,勇奪冷凍空調的世界冠軍。新一代「台灣製造」的年輕人,再一次擦亮「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招牌。我要感謝一代又一代國人同胞,同舟共濟、風雨同行。現在,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民主自由,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更要向全世界開枝散葉,迎向未來。各位國人同胞,我們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中華民國始終屹立不搖,台灣人民始終堅韌不移。我們深知彼此的立場有所不同,但始終願意包容彼此;我們深知彼此的意見有所歧異,但始終願意攜手前進,從而凝聚成為今天中華民國台灣的樣貌。身為總統,我的使命是,維護國家生存發展,團結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並且,堅持國家主權不容侵犯併吞。我的使命也是,保護全體國人生命財產安全,堅定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強化國防,跟民主國家肩並肩,共同發揮嚇阻力量,靠實力確保和平,讓世世代代皆能安身立命。我的使命更是,照顧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生活生計,積極發展經濟,擴大投資社會照顧;並且,讓經濟發展的成功果實,和全民共享。然而,國家的挑戰未曾間斷,全球的挑戰也正是台灣的挑戰。全球氣候變遷衝擊世界的永續發展;突如其來的傳染病,衝擊全人類的健康與生命;而威權主義的擴張,也在在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威脅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在總統府成立了「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以及「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這三個委員會環環相扣,都和「國家韌性」息息相關,要打造更強韌的台灣,積極應對挑戰,也加深台灣跟國際社會的合作。總統賴清德10日出席國慶大典,提出了「四個不變」主張。(圖/黃耀徵攝)我們要強化台灣因應極端氣候風險的調適機制,更會持續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確保電力穩定供電,並透過發展多元綠能、深度節能,以及先進儲能,來穩健邁向全球「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我們要有效防堵國際傳染病,並且提升國人平均餘命、降低不健康年數,以及落實醫療平權,讓人民健康、讓國家更強、讓世界擁抱台灣。我們更要提升國家整體的「國防」、「民生」、「災防」、「民主」四大韌性。台灣人民越團結,國家就更安定;台灣社會準備越充足,國家就更安全,台海也更和平穩定。台灣有決心致力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成就全球的安全和繁榮,也願意和中國共同因應氣候變遷、防堵傳染病,以及維護區域安全,追求和平共榮,為兩岸人民帶來福祉。長期以來,世界各國支持中國、投資中國,以及協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國力的提升,無非就是期待中國一起為世界帶來貢獻,對內重視民生、對外維護和平。當前國際緊張情勢不斷升高,每日皆有無數的無辜人民死傷於戰火中,我們希望中國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能夠發揮影響力,和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結束俄烏戰爭和中東衝突,也和台灣一起承擔國際責任,對區域和全球的和平、安全與繁榮,做出貢獻!在國際情勢越混亂的時代,台灣將更沉穩、自信與茁壯,成為區域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力量。我相信,一個更強大的民主台灣,不只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理想,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我們會持續壯大台灣,推動跨領域的經濟發展!台灣的經濟實力不是奇蹟,而是全體國人的共同打拚。我們要以「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為目標,把握世界趨勢的變化,繼續站穩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關鍵地位。未來,除了「5+2」產業創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外,台灣的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以及次世代通訊的「五大信賴產業」,會更加蓬勃發展,布局全球;我們同時會推動中、小、微型企業的轉型發展,行銷全世界。各位國人同胞,我們也會持續落實跨區域的均衡台灣!明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對於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以及普通統籌分配稅款,大幅增加895億元,總共達到7,241億元,創下新高。同時,在治水預算上,比今年度增加159億元,總共達到551億元,來協助全國各縣市,因應極端氣候的挑戰。我們也會加速提升全國路網的安全,打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同時,我們要完善捷運網絡,串起北北基桃首都生活圈,也要進行「桃竹苗大矽谷推動方案」,打造串聯南北的中部科技聚落,啟動「智慧科技大南方產業生態系推動方案」;我們也會加速推動東部交通路網的安全,讓東部鄉親有更安全回家的道路,並且要加強離島地區的基礎設施,提升生活品質和觀光能量。各位國人同胞,我們更要落實跨世代的照顧人民!年輕的爸爸媽媽,我們會繼續推動「0到6歲國家一起養2.0」,並且更進一步,我們已經增加托育費用補助,也會提升幼兒園的服務品質。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政府有責任幫忙照顧。各位年輕同學,我們會繼續落實高中職免學費,持續補助私立大專校院學生的學費。更進一步,我們已經成立「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年輕朋友的夢想,政府有責任幫忙圓夢。各位青壯年朋友,明年,基本工資會再調升,租金補貼戶數也會再增加。我們會擴大社會投資,在生活、工作、居住、健康、扶老攜幼等面向,提供更多的支持。青壯年朋友的家庭負擔,政府有責任幫忙減輕。全國的阿公阿嬤,明年,台灣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我們會提早啟動「長照3.0」,逐步落實慢性病防治的「888計畫」。我們也要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推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並且強化社會安全網,加強弱勢照顧,以及落實對青壯世代等各年齡層的心理健康支持,來具體實踐全人、全齡、全社會的照顧。我也深深知道,大家最在乎的是高房價的生活壓力,最深惡痛絕的是詐騙橫行。我要向國人承諾,執政團隊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即便得罪特定團體,也在所不惜!我們會加強「打詐」的力道,加快「打炒房」的效率;我們會擴大租屋族的照顧,平衡換屋族的需求。實現「居住正義」這條路,我們會一起走、繼續走!今天,陳水扁前總統、蔡英文前總統,以及不同政黨的領袖,都來到現場,我要感謝各位的參與。這代表著,國家一代又一代的實力累積,也代表著,台灣多元民主的價值與意義。國家要團結、社會要安定。感謝近期韓國瑜院長和卓榮泰院長,開啟朝野的合作,將促成朝野黨團會商。民主國家的政黨,對內競爭,藉由競爭推動國家進步;對外團結,爭取國家利益。無論我們來自哪一個政黨,無論我們主張什麼政治立場,國家利益永遠高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永遠不能凌駕於人民的利益。因為這正是創建中華民國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所秉持的精神;這正是衝破威權的前輩,犧牲奉獻、追求民主,所帶給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啟示。也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才會不分黨派,不分你我,相聚於此。我們大家,無論喜歡稱呼我們自己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台灣,我們都要有共同的信念:我們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不變。我們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的努力不變。我們希望兩岸對等尊嚴,健康有序對話交流的承諾不變。我們世世代代,守護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堅持不變。我相信,這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共同夢想,也是台灣社會與國際社會共同的理想。台灣人民越堅持,全球民主就越堅韌!台灣人民越堅韌,全球民主就越堅持!中華民國加油!台灣加油!不分彼此,一起加油!謝謝大家。
藍委揭砸3600萬拍影片 勞動部澄清:並非事實
翁曉玲9月27日於立法院會質詢指出,明年度政府編列的媒體業務宣傳費高達15億元,相較於去年增幅達65%,加上各單位預算將高達27億元;以司法院曾發包給業者多達3600萬元的宣傳標案為例,在YouTube最高觀看次數竟只有133次。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針對效益不彰的宣傳會強力檢討。針對媒體報導「藍委揭司法院砸3600萬拍影片,觀看最多僅133次」,其中關於「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影片點擊率過低一節,勞動部澄清,並非事實。勞動部為以淺顯易懂方式向民眾說明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之優點,乃依政府採購法程序公開採購評選,由飛豬影業有限公司以金額新臺幣77萬元承作辦理「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影片、圖卡之內容製作。至於立法委員引述之「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系列影片點擊次數為該影片製作廠商飛豬影業有限公司之YouTube頻道,勞動部表示,僅係該公司展示其製作成果,並非勞動部法令說明管道,無法呈現影片推廣之實際效益,先予澄清。勞動部說明,「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之影片、圖卡之製作,以生動活潑、貼近民眾之語言呈現自願提繳退休金之制度及優點,主要用於線上學習及實體法令說明使用。截至113年9月30日止,「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之系列影片、圖卡透過勞工退休法令說明會、業務研習座談會、訓練課程、大專校院勞權扎根講座活動、各相關部會及商業同業公會辦理之勞退法令或業務說明會、本部官網、全民勞教e網等多元管道,累計觸及至少約3萬4千人次。勞動部重申,「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系列影片絕非如報載有運用成效不彰之情事,未來仍將持續強化說明勞工自願提繳退休金之制度優點。
歡慶15週年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推動傳承倫理與永續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15週年暨向大師致敬典禮」於9月28日舉行,邀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孫震、管理學大師許士軍教授與台達電、上銀科技等各界貴賓,以及來自全台支持推動企業倫理的大專院校教師、企業單位代表共襄盛舉。典禮上除了展示協進會推動企業倫理教育、關注永續議題的歷程與成果,更向兩位長年致力於企業倫理的大師孫震教授與許士軍教授致敬,致贈企業倫理教育卓越貢獻獎,並宣布「企業倫理線上講堂」與「倫理與永續大專青年領袖營」計畫的啟動,期望未來持續擴大、深化企業倫理影響力,和台灣社會一起永續前行。當天適逢教師節,典禮上特別向協進會創會理事長孫震教授、榮譽理事長許士軍教授致敬,致贈企業倫理教育卓越貢獻獎,感謝兩位倡議企業倫理的先驅,多年來為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所投入的努力與貢獻,使企業倫理如今備受社會與企業的重視。更透過敬師儀式,向兩位教授奉茶感謝師恩、奉上束脩禮,象徵企業倫理教育的接棒傳承。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暨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發起人周俊吉引言致詞時特別感謝兩位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企業倫理教育的貢獻, 是企業倫理教育的先驅,引領著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的發展,提升企業倫理在社會上的重要性與影響力。獲頒企業倫理教育卓越貢獻獎的孫震教授,發表獲獎致詞時向協進會的團隊表達感謝期許與勉勵,感謝團隊中的教師加入推動企業倫理教育的行列,如今成為國內企業倫理教育的主力,期望協進會未來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繼續提升台灣企業倫理研究和教學的水平。被譽為「管理學之父」的中華企業教育倫理協進會榮譽董事長許士軍表示,與孫震教授已認識七十年,他在1990年擔任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時,正是孫震教授擔任台大校長時,請來全國商管學院教授來參加研討會,也曾邀請許多國際學者來台,為台灣帶來國際的新趨勢與新視角。許士軍表示,過去管理學的準則是為股東追求最大利潤,心有餘力才為社會做一些事情,但這兩三年來 ESG成為顯學,企業已經理解,除了追求利潤,還缺少一些有價值東西,就是企業倫理,若是只靠市場、追求利潤難免狹窄,所幸在周俊吉創辦人支持之下,許多企業已經有其意識,開始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培養企業倫理管理人才,經濟、法律、政治、社會都開始有倫理概念。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胡秀華表示,過去十五年,在孫震教授與許士軍教授兩位前任理事長的帶領下,協進會一直穩步地推動企業倫理教育,未來仍會傳承初衷與信念,深化企業倫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更期望讓倫理與永續的認知持續走入社會、落地實踐。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在過去15年,在信義文化基金會長期支持下,共同舉辦全國企業倫理教師營、全國大專校院倫理個案分析暨微電影競賽,投入校園企業倫理師資培力與學生倫理教育,十餘年下來培育881位企業倫理種子教師,累計10,909位學生參與競賽。同時舉辦倫理沙龍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企業代表交流與分享,並與企業展開長期合作,協助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辦理台達企業環境倫理研究獎助,支持環境倫理與永續議題的學術研究。近幾年,協進會積極突破創新,研發企業倫理桌遊教材、錄製企業倫理podcast、舉辦企業倫理線上讀書會,藉由更多元趣味的互動學習方式,以及透過產官學不同領域的專家與代表,共同交流與分享企業倫理與投入永續發展的經驗,除了將企業倫理觀念持續推展到校園、企業外,更進一步推廣至社會大眾。展望未來,為持續提升企業倫理的社會影響力,將企業倫理推向社會各個層面,典禮最後由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胡秀華攜手兩位大師及合作單位代表,一同揭示「企業倫理線上講堂」與「倫理與永續大專青年領袖營」啟動儀式,代表著推動企業倫理的世代傳承與永續,讓15年來的成果持續開枝散葉、匯善成林,共同邁向永續社會。
大學周邊租屋契約逾半數違規 消保處:變相擴大租客賠償責任
大學宿舍供不應求,不少學生只能在校外租房,為了解租賃契約情況,行政院消保處近日查核大專校院周邊的100份租屋契約,其中有57份租賃契約不合格,並以違反「契約審閱期」、「租賃住宅之返還」及「承租人之義務及責任」違規較嚴重,更有部分契約把自然耗損導致的損害轉嫁由房客負責,甚至還因此扣押金,消保處已要求違規契約改善。消保處指出,每份契約均查核「契約審閱期」、「租賃期間」、「租金約定及支付」、「押金約定及返還」等15項目,共查核1500項次,共有228項次不符合規定,契約內容整體項次不合格率為15.2%,不合格內容則分布於57份租賃契約中。消保處表示,查核項目中,以違反「契約審閱期」規定最嚴重,包括未記載契約審閱期規定、審閱期不足3日;違反「租賃住宅之返還」規定則次之;另未記載租賃關係消滅時,房東應負擔的「結算」義務、租賃關係消滅或是房客未返還租賃住宅時,違約金計算方式錯誤等。此外,也有契約違反「承租人之義務及責任」規定,如未記載房東應負「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未記載「承租人依約定方法使用,導致租賃住宅毀損者,免負損害賠償責任」,變相擴大承租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範圍。消保處也提到,此次查核也發現許多仲介業者提供予房東的契約就是錯誤的契約,消保處副處長陳星宏呼籲,無論出租人及不動產經紀業,出租住宅或居間成立租約時,租賃契約內容應符合「住宅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切勿以不合規定契約條款,侵害承租人權益,如果違反經查證屬實且要求限期改善未完成,將依消保法裁處。消保處提醒民眾,若有租屋需求,簽約前除應確實檢視實際屋況外,也應逐點核對租賃契約內容是否與規定相符,若契約內容不合規定時,應請出租人或不動產經紀業改正契約或拒絕簽約,並可提出檢舉。
台電取消優惠電價 教育部編列59億元補助因應
台電因虧損取消社福團體、學校、農業等單位優惠電價,教育部為此編列59億元支應公私立學校電價優惠及電價凍漲的差額;農業部也編列24.26億元用於補貼電費差額,之後將逐年編列。不過,教育部則說,115年公校電費差額仍由政府支應,對私校補助方式則再議。台電將取消對學校的電價優惠,私立學校非常緊張,尤其私立大專校院面對少子化已經營不易,他們擔心增加的電費會造成財務更大負擔。且相較於中小學,大專校院因為人多、設備多,需要更多的用電量,因此可說是用電大戶。教育部長鄭英耀6月底時表示,明年起將編列預算支應公立大專校院平均電價和成本電價之間的差額,當時預估1年要20億元,至於私立學校電費,要不要補助還要再討論。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表示,大約1個月前,他們去見教育部長鄭英耀,關於電費問題,當時部長表示,也會盡量爭取預算來補助私校。但到底會支應私校多少電費差額,教育部並未對他們說明。依中央政府總預算,114年教育經費為4254億元,較113年的3932億元增加322億元、8.2%,其中一般性教育補助款增72億元、學校用電及電價凍漲差額增59億元、2至未滿6歲幼兒照顧與服務經費增49億元、大專校院學生校內住宿補貼增28億元、青年海外逐夢經費10億元。據了解,59億元將用於補貼學校用電及電價凍漲差額,其中包含補助私立大學,也讓經費一口氣爆增至59億元。教育部昨也說明,114年公私立學校的電價差額,全由政府經費支應;至於115年,公校差額仍由政府支應,至於私校,將視經濟部後續具體電價方案及教育部預算額度,再確認補助方式。中國科大校長陳振遠指出,教育部明年全額補助私立學校的電費差額,他們很感謝,同時私校也要自助人助,必須進行節能來減少電費支出,不能長期倚賴政府。他認為,115年如果教育部鼓勵學校節能,節能多者可以獲得多一點補助,這應該是不錯的方式。農業部明年度編列24.26億元用於農業用電優惠及電價凍漲差額。農業部官員表示,補助對象為台電提供農業用電戶,戶數共有約3萬7000餘戶,將直接撥付予台電,將從2025年後開始辦理差額補貼,之後將逐年編列。
教育部成立TAICA 開設4類人工智慧學分學程
因應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帶來的變革,教育部鄭英耀部長今(2)日宣布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113學年度第1學期計有臺灣大學等25所大專校院加入,透過跨校人工智慧學程,統整教學資源,提供人工智慧相關課程,媒合領域專家輔佐,並統合助教資源、課程指導服務。「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整合全國大專校院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提供學生跨校學習的機會,由人工智慧師資充裕的大學輔佐師資不足的學校,使學生都能有學習人工智慧課程的機會。本聯盟開設「人工智慧探索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工業應用學分學程」、「人工智慧自然語言技術學分學程」及「人工智慧視覺技術應用學分學程」等4類學分學程,以提供不同領域學生的學習需求。葉丙成政務次長表示,由衷地感謝臺灣AI領域的教授們與教育部一起努力,7月15日邀集AI領域的教授們首次商討,集結臺灣AI領域最好的教授之力,透過先進的數位教學平臺讓各校的學生能有機會跨校修到這四個AI學分學程。讓不同學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學到完整的AI好課程,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教育部特別感謝TAICA專案辦公室主持人陳宜欣教授與所有參與的教授,以及臺大NTU COOL團隊及清華大學教務處提供支援,大家將士用命,突破許多跨校修課的挑戰,終於讓學程問世。這是臺灣高教的突破,也是政府行動創新精神的展現。教育部指出,學程初期為確保跨校修課品質,目前每個課程修課上限定為1,200人,課程運作順利後逐步擴增修課人數,也會開放讓更多大學加入聯盟,希望在三年後能讓學程修課人數上限達到萬人的規模。葉丙成政務次長也表示,日前他在泰國所舉辦的臺灣高等教育展提到TAICA時,受到很大的關注,隨著TAICA的問世,讓AI學程資源能更普及到臺灣各大學,未來亞洲學生如果想學AI,臺灣將會是亞洲各國中最好的選擇。教育部說明,TAICA每類學程修習學分數為15學分,將依學生學習進程開設先修課程、核心課程、進階課程及應用課程在內的人工智慧課程,除電機資訊領域學生外,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也可跨領域學習;透過線上同步及非同步之課程,參與學生除可依原訂課表修讀原校課程,亦可避免因為課程衝堂而有無法修讀之情形。另除參與同步課程學生可即時與教師互動外,對於參與非同步課程的學生,亦有線上教學助理可提供課程諮詢。完成學程後,學生將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學分學程證書,提升學生日後就業競爭力。葉丙成表示,在跟產業界多次的對話溝通過程中,業界多次表達對於AI人才的需求,也期待教育部培育AI領域人才,未來,如課程量能充足,也希望能進一步協助產業進行AI人才培育。與會的臺灣IBM諮詢總經理林翰也表示,對於TAICA的成立,業界除了肯定外,更要給予大力支持,因為此一聯盟整合全國大專校院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將能有效填補業界對AI技能人才的需求。以IBM來說,未來如果取得聯盟學分學程證書的同學,就代表了具備AI的專業之能,因此IBM在徵才時將會列入優先考量。教育部強調,TAICA聯盟的成立是臺灣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大里程碑,提供學生跨校學習的機會,並加強人工智慧人才培育之力道,滿足就業市場對於人工智慧技術人才之的需要。未來,教育部將持續與各方合作,推動臺灣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為臺灣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為臺灣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放寬僑外生當房務員 今日起上路
疫情後景氣回溫,各產業面臨缺工,勞動部 8月26日公告開放,並自28日起實施旅宿業聘僱副學士以上僑外生,從事旅宿業房務、清潔、訂房、接待及所屬餐廳外場工作;另外,年底前勞動部將跨部會協商修法,建立僑外生個人工作許可制,擴大留用僑外生補實各行業勞動力。勞動部表示,配合國發會積極擴大留用僑外生政策,目前僑外生每年畢業約1.3萬人,僑外生及雇主多有反映,擔心受僑外生評點制額滿,影響無法留臺工作、雇主僱用意願低,建議取消配額上限,並經行政院跨部會協調後,勞動部配合鬆綁法規,8月1日起修法取消僑外生每年評點配額人數上限,協助產業放心聘僱僑外生;另外,也鬆綁僑外生評點制項目點數,僑外生綜合評點學歷、薪資、工作含實習經驗、語文能力等項目總分200分達70分以上,就可留臺從事白領專業工作,搭配取消僑外生評點制人數限制後,可望留任更多僑外生,填補產業人力缺口。另外,經交通部觀光署評估國內缺乏在旅宿業從事房務、清潔、訂房、接待或旅宿所屬餐廳外場等工作人才,同時考量僑外生有許多優秀人力,經跨部會共同討論,擴大留用畢業僑外生對產業經濟更有助益。勞動部8月26日公告修正規定並自8月28日起實施,開放領有交通部核發觀光旅館經營執照的觀光旅館業、領有地方政府核發旅館業登記證或民宿登記證的旅宿業者,可依員工勞保人數的30%計算名額,向勞動部申請聘僱畢業僑外生從事旅宿服務中階工作,只要是副學士以上學位畢業的僑外生,且接受過國內大專校院、觀光署或產業公協會累計80小時以上實習訓練課程,初次受聘薪資門檻為3萬元、續聘3.3萬元。透過擴大開放僱用僑外生,將可紓解決旅宿業缺工狀況。
警破獲「越南妹陪酒團」7人是大學生 恐遭遣送回國…教育部說話了
台北市中山警分局日前破獲20名越南籍酒店妹坐檯,其中7人持就學簽證來台念大學,另外還有6人簽證過期,1人謊報他人證號導致公務人員登載不實,觸犯偽造文書罪遭警方送辦。教育部要求校方立即查處,否則將扣招生名額獲獎補助款。據了解,被查獲的20名酒店女子,有7人在台灣讀大學,地點分布北部3個縣市,平均年齡20歲出頭,利用晚間課餘時間,在酒店兼差,青春活力敢喝敢玩,成為紅牌。總共27名涉案人員被帶回偵訊,全案依違反就業服務法、入出國及移民法處理。至於7名越南籍女大生,警方會通知校方和教育部,讓教育部審核後進行裁罰,未來恐將面臨3~15萬元罰鍰,若遭取消就學簽證則會遭遣送回國、業者則被罰15~75萬。警方已通知教育部和校方。(圖/中國時報林志成攝)對此,教育部表示,依據外國學生來台就學辦法明定,大專校院外國學生招生簡章應詳列學生應具備的語文能力基準、財力證明基準等事項。將督導各校招收外國學生應審核財力及語文能力,確認學生須具備一定語文及經濟能力,以及學生來台的就學真意。教育部指出,每年舉辦境外學生輔導人員服務素養培訓課程及僑外生座談,持續宣導境外生在台工讀規定,如接獲學生涉不當工讀等勞動情事檢舉,即函請學校查處。若學校未依相關規定處理,教育部將視情形糾正及扣減該校招收外國學生名額及獎補助經費。並請學校應確實關懷學生到課情形,並就學業、生活等問題提供輔導與協助,如有失聯情事,應即時通報教育部及內政部移民署專勤隊。教育部進一步提到,每學期辦理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查核(訪視)作業及專科以上學校維護外國學生受教權益查核作業,視實際情形邀請勞動部、內政部移民署專勤隊等相關機關同行,就學校外國學生招生與收費情形、課程規劃與實施、學生學習情形等面向予以查察,如有發現不法情事,將即時介入並啟動專案處理查核作業。
大學分發入學錄取率創4年最低!學雜費減免助攻 老牌私校招生兩樣情
113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於昨日放榜,今年共31校、262個系組未足額錄取,招生缺額總計2505個、錄取率94.62%,都創下近4年來最低。私立大專校院則受惠於今年2月上路的學雜費減免政策,私大生每學年可減免3.5萬元,多所老牌私大均滿招。依照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公告資料,今年共有61校、1839個系組參與分發入學招生,總招生名額為3萬7264名,比112學年度減少5215名。主任委員沈孟儒表示,今年共3萬7069人登記志願,最終錄取3萬5076人,錄取率為94.62%,為近4年最低。根據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數據顯示,今年30所私校參與招生,19校出現缺額,其中實踐大學、長榮大學、大葉大學、真理大學、中華大學、文化大學等6校缺額都超過200人,缺額最多為實踐大學296人。台灣大學等19所大學則無缺額。實踐大學透過聲明強調,本次缺額分布為台北校區27名、高雄校區269名,在未寄存任何名額情況下,表現仍比去年大幅進步。惟少子化浪潮持續衝擊高教環境,校方將分別針對台北與高雄校區,加速優化調整系所。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減免政策於2月上路,被外界視為是強化學子報讀私校的誘因之一。在滿招老牌私校方面,東吳大學學士班總招生名額2781名,全數滿招;中原大學學士班所有招生管道的3082名名額中,分發入學的655個名額也全部額滿。世新大學在113學年度學士班所有招生管道的2152核定名額中,分發入學的929個名額同樣全部額滿,位列「零缺額」的11所私立大學名單。校長陳清河說,世新落實「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的辦學特色,獲得學生家長支持。
大學分發放榜!錄取率、缺額近4年最低 成大歷史系全招滿
113學年大學分發入學管道今天放榜,據考分會統計,今年有3萬7069人完成登記志願,錄取3萬5076人,錄取率94.62%。今年缺額總計2505個,錄取率和缺額都是近4年最低。之前申請入學統一分發放榜時,成功大學歷史系分發人數0,這次終於「破蛋」,45個名額全招滿,共有31校、262個系組未足額錄取,有2校缺額比率高於7成5、3校缺額比率逾5成;若單以缺額數來比較,以實踐大學296個最多、其次是長榮大學268個。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主任委員沈孟儒表示,今年有1993名考生未錄取,這些考生平均只填46個志願,低於錄取生平均填寫59個志願。考分會執行祕書沈聖智提到,今年有30校足額錄取(公立19校、私立11校),31校(公立12校、私立19校)、262個系組未足額錄取,缺額總計2505個,比去年減少3959個,也是近4年最低,未足額錄取的系組以藝術學群27.97%占比最高。考分會資料顯示,今年分發入學管道有2校缺額比率高於7成5(玄奘大學9成5、真理大學7成9),3校缺額比率逾5成(南華大學5成7、康寧大學5成1、大葉大學5成1),如以所有管道名額合計,僅一校缺額比率逾5成(玄奘大學5成1);如單以缺額數來比較,113學年分發管道以實踐大學296個最多、其次是長榮大學268個。沈孟儒說明,今年分發管道資訊學群有238個缺額,主要是因為招生名額母數較大,但缺額比率僅3.83%,在所有學群中相對較低。今年分發管道文史哲學群缺額比率約9.05% ,錄取者的志願順序約16、17個,和往年大致相同,也並未特別觀察到第一類組有出現低分高就的情況。至於先前因申請入學管道無人錄取而引發關注的成功大學歷史系,在分發管道已足額錄取。政府於今年2月啟動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減免政策,外界關注是否對大學招生產生影響。沈聖智觀察,政府補助私校學雜費確實有一些幫助,地理位置在都會區的學校幾乎都滿招。考生如對分發結果有疑義,可於8月19日前申請複查,申請複查以一次為限,複查結果將於8月26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