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 日本 地震 尷尬專訪中 青少年 運勢
借錢義氣變致命壓力!朋友欠債多年不還 他氣出癌症後悔莫及
「你得了癌症。」這句診斷猶如一記重擊,徹底擊垮了大陸男子陳建平(化名)。這位四十多歲的男子,從體制內一路打拚到商場,曾經是朋友圈裡最講義氣的人。然而,因為長年為朋友兩肋插刀、借錢從不打借條,最終讓他的身心承受極大壓力,甚至因長期氣憤與焦慮,健康亮起紅燈。根據《鳳凰網》報導,陳建平自小受《水滸傳》影響,視「義氣」為待人處事的準則,朋友有難開口借錢,他總是二話不說掏錢相助,甚至一句「朋友借錢,哪需要打借條!」成了他的口頭禪。然而,這些年借出去的錢,如今不但沒有回收,連「朋友」也早已消失無蹤。那些曾經稱兄道弟的人,音訊全無,讓他備感寒心。隨著金錢壓力和信任崩潰,他長期處於焦慮和失眠狀態,身體也逐漸亮起警訊。陳建平透露,自己早在去年體檢時就被醫師提醒肺部有結節,必須定期追蹤。但因工作繁忙,加上年末要處理公司財務,他一再拖延複查。直到近期頻繁出現胸悶與咳嗽,他才前往醫院,卻被醫師告知罹患癌症,病情已屬中晚期。「總覺得沒事,結果換來這樣的下場……」他懊悔不已,認為壓力與情緒長期累積,才讓疾病悄然惡化。醫學專家指出,長期處於情緒緊繃、壓力過大的狀態,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癌症等慢性疾病風險。尤其「情緒型壓力」最難被察覺,當事人常以為自己只是心情不好,卻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此案例曝光後,許多網友留言感嘆:「借錢不打借條,就是給麻煩留門縫」、「朋友不該成為壓垮健康的理由」、「最大的義氣,是對自己負責」。不少人提醒,金錢往來一定要有書面憑證,並設定界線,以免陷入信任與金錢的雙重困境。男子因朋友長期欠債不還,承受巨大壓力,最終罹患癌症。(圖/翻攝自微博)

泰國跨性別髮型師遭質疑「恐傳染HIV」 顧客母親要求驗血掀網路撻伐
泰國一名跨性別髮型師近日在社群媒體分享一段離譜經歷,該名髮型師「Emmy」表示,一名女性顧客與其母親懷疑她可能帶有HIV病毒,不僅在電話中追問隱私,甚至要求出示檢驗報告,這起事件曝光後引發網路廣泛關注,原因是不僅牽涉到對跨性別群體的偏見,也暴露社會對HIV傳染途徑的誤解。根據《泰國新聞網》(The Thaiger)及《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35歲髮型師Emmy於7月13日在臉書發文,並附上Korat醫學檢驗實驗室出具的HIV檢測報告,結果顯示為陰性。Emmy描述,當天她替一名女性顧客理髮時,發現對方額頭有一顆膿包,但仍順利完成剪髮,顧客離店時神情滿意,還自拍留念。然而,一小時後,Emmy接到自稱是「醫師」的陌生女子來電,對方表明身分為顧客母親,並直言擔心女兒會因痘痘破裂感染HIV。Emmy在貼文中公開通話內容,對方問道:「我想問一些私密問題,我女兒很害怕愛滋病。妳上次發生性行為是什麼時候?妳手上有沒有傷口?」Emmy回答:「我手上沒有傷口,我和男友交往多年,沒有與其他人發生關係。如果您擔心,我可以透過LINE傳送我的檢驗結果給您,我可以保證我沒有HIV。」儘管Emmy隨後提供了HIV陰性報告,對方仍繼續訊問,甚至詢問她是否每天服用抗HIV藥物。Emmy表示,這種懷疑顯然來自於她的跨性別身份,而非科學事實,並強調:「請不要因為性別認同而妄下定論。」整起事件曝光後,顧客母親事後連忙向Emmy致歉,解釋自己因修讀藥學,且身邊有朋友感染HIV,因此焦慮過度。不過,此舉仍在泰國網路引起爭議。許多網友批評對方「具醫學背景卻缺乏基本認知」,並指出HIV主要透過血液、性行為及母嬰傳染,理髮過程並不構成感染風險。Emmy最後在貼文中表示,她不憤怒,但希望藉此事件呼籲社會避免歧視與錯誤認知,並強調正確認識HIV的重要性:「請不要因無知而傷害別人。」

李一桐想安插愛犬演戲 一原因慘遭退貨
古裝劇《書卷一夢》圓滿大結局,劇中CP感十足的李一桐與劉宇寧在受訪時暢聊不為人知的吻戲幕後花絮,並大方互誇對方,甜蜜互動讓劇迷直呼「太上頭」。李一桐更爆料,原本想讓自家狗狗「肉肉」演出劇中像貓的狗一角,結果卻因為「演技太差」慘遭劇組退貨,逗趣花絮令人莞爾。 劇中,台灣演員黃維德飾演的反派「高長隱」也成為劇迷熱議焦點。他精湛詮釋了操控朝局的大靖宰相,即使殺死皇后並讓外甥南珩背負20年罪名,仍堅稱一切是為南珩鋪路。最終,南珩大義滅親,與皇帝聯手將其伏誅。尤其在獄中與劉宇寧訣別一幕,黃維德將高長隱面對外甥的複雜情感層層遞進,最後吟詩飲毒自盡、佛珠落地的鏡頭,更被觀眾盛讚導演細節「封神」。李一桐形容《書卷一夢》是部「重口味」的劇,前期癲狂、後期虐心、熱血又甜蜜。她笑說,劇中被同父異母的妹妹祝緒丹橫刀奪愛、嗆聲「姊夫變丈夫」的橋段在抖音上瘋傳,「那段真的很癲、很出圈,要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早一腳踢飛她了。」她還分享不少幕後趣事,例如她本想讓自己家的狗狗「肉肉」演出劇中像貓的狗一角,卻因「演技太差」被退貨。她也常把肉肉寄託給曾舜晞照顧,戲稱他是「橫店的寵物寄放點」,而劉宇寧的狗狗「呆米」還會與肉肉「互相追求」,現場簡直像「狗狗戀愛番外篇」。李一桐與劉宇寧在拍攝期間默契十足,戲中情感真摯,戲外也互誇不停。李一桐讚劉宇寧把聲線與角色狀態拿捏得非常好;劉宇寧則誇李一桐演技鬆弛、節奏感準確。特別是拍攝吻戲時,兩人近27公分的身高差讓李一桐頗為吃力,劉宇寧總是貼心托住她的後脖頸,不讓她太累,堪稱「最暖男主角」。此外,因戲人氣飆漲的劉宇寧被粉絲譽為「大男主逆襲本尊」。他謙虛表示:「我從出道就覺得自己像幸運中了彩券,但中獎後還是要靠苦練撐住。」他不僅兼顧歌手與演員身份,拍戲期間更自帶演技老師隨行,透露:「我不敢讓自己鬆懈,要是3天沒工作我就會焦慮,一定要開直播讓粉絲知道我還在這行混。」《書卷一夢》全集已在愛奇藝國際站上線。

趙少康宣布726留台投反罷免 笑稱與東非長頸鹿視訊開會討論
「戰鬥藍」發起人、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他因為一直想親眼目睹非洲草原動物大遷徙,旅行社去年推測,今年的時間應會落在7月底,再加上他「怎麼算都算不到7月26會大罷免投票」,因此早在去年就已先預定今年7月的出國行程,連旅行團的錢都付清了,卻沒想到該行程安排竟讓民進黨「撿到槍」,還要藍營支持者「向趙少康見賢思齊」,所以他決定取消該行程,726就留在台灣。到東非看長頸鹿,是不少民眾的兒時夢想,趙少康笑稱,他決定726留在台灣投反罷票前「還曾視訊問過長頸鹿」。(圖/報系資料照)趙少康對此事居然鬧得這麼大,無奈感嘆「台灣究竟怎麼了」?他還笑稱,決定不出國前,曾與「東非動物們」連夜開會討論。趙少康故做正經狀說,昨晚「透過視訊」與「東非的羚羊、獅子、長頸鹿、斑馬等動物」開會,問這些動物好朋友,不能去東非看大家,該怎麼辦?結果動動物們一致勸他,趕快公開宣布不去東非,免得藍營支持者焦慮。趙少康說,「動物們」的勸他有聽進去,還回想前天替藍委林沛祥站台時,有民眾在車門旁拉著他、滿臉憂慮小聲問「你真要726出國嗎」?他說,既然連動物們都勸他要留在台灣,那當然就要宣布,請所有人見賢思齊,726留在台灣投反對罷免票。言談間盡是對綠營以此做文章「無奈與反諷」。媒體近日批露趙少康7月底將出國,飛往東非觀賞野生動物的大遷徙,726恐怕不會留在台灣,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熱議,綠營名嘴「紛紛叫好」,要藍營支持者比照辦理,別留在台灣投反對罷免票,趙少康今天對此回應。他解釋,他知道今年夏天會罷免投票,但怎麼算,都沒算到中選會居然將投票日訂726。因他原推估投票日應是8月3日,根據原訂東非行程,他8月2日就返國,可趕上投反罷票。「為何推估罷免投票日應在8月3日?因為726、727有一場非常重要的國家考試「護理師資格考」。趙少康嘆,民進黨口口聲聲說台灣非常缺乏護理師,護理師非常重要,而每年從護理相關科系畢業的各級學校學生將近萬人,九成都要參加該高考,沒通過就沒有護理師資格。趙少康說,他萬萬沒想到,中選會選在726、727辦理選務,回顧以前,不論藍綠誰執政,都不會讓選舉日期與國考日期衝場,確保考生權益。此外,因為8月2日還有律師高考,趙少康說,他才推估8月3日才會舉行罷免投票。他並解釋,若出國,大安區羅智強就可能少他一票,為避免羅因少他一票被罷免,事前還遊說好幾位原本不打算投票的好友「一定要出來投反罷免票,挺羅智強」。「但當我在榮星花園造勢場喊出不出來投反罷票,就是幫民進黨的剎那間,心中就已決定不去東非」。但趙少康也說,因計畫出國知情者其實非常少,若還敲鑼打鼓宣布不出國,豈不奇怪?別人難道不會笑他「你有病嗎」?趙少康指出,他始料未及,綠營側翼名嘴會拿此事大做文章,甚至還有自稱是大學教授者,邊說邊笑爆料「老趙因看到藍營罷免要輸了,怕被雞蛋砸,跑到非洲避難」,還有人指他想讓國民黨輸、好選黨主席,趙少康痛批「完全沒人性」愧為人師,「政治起碼要留點厚道」。他還點名喊出「藍營支持者要見賢思齊(暗喻藍支持者都別反罷票)」的作家顏擇雅「講得非常好」。趙少康說,顏是他喜歡的作家,他個人也訪問顏好幾次,既然顏要藍白支持者向趙少康看齊,他就宣布不去東非,請藍白以及反對大惡霸的好朋友們,726都留在國內,投下反罷免票見賢思齊,與趙少康用實際行動投不同意罷免,反對大惡霸。

性剝削防治 新北獨創紫絲帶學堂深入校園護兒少
網路社群平台興起,加上智慧型裝置普及,資訊的流通加快卻也使兒少暴露在性詐騙勒索的危機中,利用公私協力的合作模式預防網路性犯罪,已經是各界努力目標。學童數量高居全台之冠的新北市從民國100年開始與公私立國小、國中、高中職合作辦理「紫絲帶學堂」,進入校園厚植學子性別暴力識別能力,獨步全台的作法已經成功受益每年超過30萬人次。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主任許芝綺指出,據衛福部統計,近三年兒少性剝削受害人每年破千件,有超過一半是在網路上遭受誘騙、要脅,並自拍照片後傳給加害人,此外被害人年齡也逐年下探,連小學生也深受其害,男性被害人比例也逐步上升,在資訊爆炸時代,建立兒少對於性別暴力、剝削的概念,才能避免後端大量的被害個案。109紫絲帶學堂上課。(圖/新北市政府提供)紫絲帶學堂每一年設計不同的主題及學習單,透過學校老師的學習引導,讓學童了解「什麼是家庭暴力、兒少保護、性侵害、兒少性剝削?」以及「如何求助與通報」。110年開始與民間團體攜手,利用行動劇、策展、短影音、暑期網安營、講座、臉書IG社群等多元手段,成功將性剝削防治意識向下紮根。AI文字雲分析 熱門社群話題成舞台劇素材兒少性剝削的樣態複雜,法規命令也十分繁瑣,為了使用兒少熟知的用語加速資訊的消化吸收,新北市特別邀集台灣關懷社會公益服務協會、中華文創藝術公益協會、新北市中小學家長協會、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推廣協會、白絲帶關懷協會等民間社團,利用文字雲技術捕捉社群上討論度高的內容,並與家防中心進行案件類型熱點討論,將真實的案件轉化成戲劇腳本,再透過舞台劇演出讓學生了解兒少性別暴力及數位暴力犯罪樣態。中華文創藝術公益協會理事長陳泰源表示,台灣女兒林郁婷去年在巴黎奧運勇奪拳擊金牌,立刻成為網路社群熱搜第一名關鍵字,也一併提高女性在國際體壇所受歧視的討論度,協會立即召集工作夥伴以外表中性的女性運動員為主角,搭配學童日常生活情境,讓兒少了解最新的網路誘騙手法、語言、應對方式,以及網路性犯罪的罪刑,巡迴演出都獲熱烈回饋,趣味的內容也吸引其他縣市取經效仿(承辦人不知是否有其他縣市效仿)。109國高中職作品。(圖/新北市政府提供)同理取代責難 陪伴是守護兒少特效藥許芝綺表示,家長面對家中兒少遭遇性犯罪應該「共同面對,拋下責備」,以接納同理取代責難,成為孩子願意第一時間求助的大人。尤其近年犯罪集團會透過孩童對感情與友情的需求、對身材雕塑、金錢的渴望,利用話術陷阱誘騙兒少上當,因此具有包容陪伴能力的家庭,更是抵禦兒少性剝削犯罪的最佳良藥。許芝綺強調,兒童與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難以辨識及判斷加害者的惡意與目的,在信任及誘惑的情形下提供自身性私密影像甚至遭到散布,而遭受威脅後,焦慮、羞愧、自責、擔心遭到責難的心理狀態,更讓兒少難以在事發後立即向外求援,選擇沈默承受,受害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難以想像,更成為性暴力犯罪的陰暗死角。110紫絲帶學堂國高中職作品。(圖/新北市政府提供)性暴力概念普及 通報案件數逐年上升觀察新北市111年至113年兒少性剝削案件數成長達56%,雖然成長速度驚人,但也反映了民眾對於性剝削的認識,與更願意向公部門請求積極協助。許芝綺說,若一旦發生誘拐犯罪,第一要務就是要保存對話紀錄,並截圖報警,向性影像處理中心申訴,將影像下架,減少衝擊。24小時求助專線「110」及保護專線「113」,以及「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也可以及時提供協助。防範網路性勒索,三不一要口訣:一、不拍攝:不因對方誘惑或自我滿足而拍攝私密照片。二、不留存:私密照不要留存在他人或自己手機、電腦等任何通訊設備中。三、不散布、不外傳、不分享及立刻刪除。四、要截圖:完整保存網頁內容或手機訊息內容,以做為報案證據。

川普「移民政策」強硬 無證移民女兒嘆:一張紙並不能證明你是人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對非法移民的強硬政策,讓許多家庭再度陷入焦慮與不安之中。金伯莉(Kimberly,化名)是美國出生的年輕大學生,她接受訪問表示,自己的爸爸媽媽進入美國二十多年來仍無合法身分,讓一家人相當不安。根據《CNN》的報導,金伯莉的父母來自墨西哥,當年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與孩子的未來,在懷著長女時毅然決然跨越邊境,進入美國。二十多年來,夫妻倆雖無合法身分,卻努力在社會底層默默工作,從事清潔、兒童照護與建築等行業,撐起三個女兒的成長與教育。儘管金伯莉與兩位妹妹皆為在美出生的公民,父母的身分問題卻始終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自川普政府上任後加強驅逐非法移民政策,她內心的不安更為加劇,「現在的生活感覺像是一場噩夢。」金伯莉接受《CNN》訪問時表示,「我們似乎正在失去人性。沒有人會停下來思考或看我們像人一樣。他們只看到一群沒有合法文件的『東西』。但我的父母也是人,一張紙並不能證明你是人。」童年時期,金伯莉與家人總是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時時留意是否有移民官員出現。即使只是坐車出門,她也習慣回頭查看有無警車跟隨。父母試圖掩飾緊張情緒,但她早已察覺他們內心的恐懼與無助。在經濟拮据的情況下,金伯莉一家與其他墨西哥移民同住,以互相扶持。父母長時間工作,母親甚至在孩子年紀稍長後同時兼兩份工作,僅能在深夜返家。儘管如此,他們始終透過報稅文件繳納稅金,持續對美國社會作出貢獻。金伯莉回憶道,「我最小的妹妹當時才四、五歲,總問我爸媽什麼時候回家。當時我也無法給出明確答案,只能哄她玩遊戲或哄她入睡。」金伯莉表示,父母曾考慮申請綠卡,但礙於申請流程繁雜與潛在風險,一旦被拒便可能立即面臨遣返,他們無法冒著失去孩子的風險賭上一切。對金伯莉而言,最難接受的是父母可能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逮補、拘留、甚至遣返。她坦言,這樣的現實與童年想像並無二致,「我最擔心的是,爸媽會覺得他們為我們做的一切都是徒勞,但其實不是這樣,因為我和妹妹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如今金伯莉是一名主修化學的準大學生,即將展開臨床實習。對於未來,她有著清晰的目標,即使面臨回到墨西哥的可能性,她也已準備好迎接挑戰,「我很感謝能接受這樣的教育,並培養出自己的專業技能。就算我們真的得離開美國,我也會努力照顧父母,像他們一直照顧我一樣」,她堅定地說,「我在這裡建立了自信,希望這份自信能一直支持我走下去。」

從模特兒到Twitch直播主,加拿大留學女生「巧物」談真實自我與心靈自由
從外拍模特兒、直播主到內容創作者,「巧物」是一位正在加拿大求學的台灣女生,在《尷尬專訪中》EP22中,她首度公開分享了自己從台灣出走、到異國生活的心境轉變,以及如何在多重身份間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我想做讓我快樂的事,就這麼簡單。」訪談一開始,巧物就用坦率的語氣,開啟她對創作與生活的定義。在加拿大留學期間,她一度試圖適應不同文化環境的壓力,卻也在嘗試中發現「越想變成別人,越找不到自己。」她過去在台灣曾是平面模特兒,也拍攝不少商業作品,但到了加拿大後,她選擇以Twitch直播的方式與觀眾互動,不再追求「被定義為什麼」,而是專注於讓自己開心。「我一開始也會在意數字、成績,可是後來發現,如果一直想抓住觀眾,那我自己會很痛苦。」面對社群創作,她也談到許多創作者都會經歷的心路歷程:「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沒價值,或者別人會怎麼看我。」但巧物逐漸學會把創作視為一種紀錄,而非壓力來源,「我會記錄今天煮了什麼、我在想什麼,甚至只是坐在那邊發呆。」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有趣的是,巧物也曾因直播時穿著、談吐等外在形象,被部分觀眾誤解與評價,對此她表示:「我知道有人會因為我長相或穿搭,就給我標籤,但其實我就是一個滿容易焦慮又敏感的人。」在節目中,她也透露自己其實非常理性,不太相信命運與星座這些事,更傾向用「規劃」來處理未來的不確定。「我還是會擔心自己在國外的未來,不過現在比以前更放鬆,不再急著證明什麼。」談到生活中的轉捩點,她提到一段「人生低潮期」的經歷,當時她每天起床都感到空虛,找不到人生意義。那段時間,她透過慢慢接納自己的脆弱,開始在網路上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就算沒有人回應,至少我有說出來。」這段歷程也讓她反思「成為大人」的定義,「我以前以為長大就是變得很穩重、很強大,但其實長大是你可以坦承自己不完美,然後還是願意活著。」目前身為Twitch直播主的她,節目中也坦白:「我其實不是一個太會經營社群的人,我很常想發文卻最後沒有按下傳送。」但她仍然持續做下去,「因為我知道,有時候一則貼文,可能就陪伴到某個人。」節目的尾聲問她:「你覺得自己現在是誰?」她思索了一下回答:「我想我就是一個,在努力活出真實自己的普通女生而已。」而這樣的「普通」,或許正是許多觀眾在她身上,看見的最不普通的勇敢。

58歲男便祕10天出奇招 15公分火腿腸滑入直腸緊急送醫
中國陝西一名58歲男子因長達10天未能順利排便,竟突發奇想以火腿腸通便,結果火腿腸意外滑入直腸無法取出,最終緊急送醫處理。據《陝視新聞》等陸媒報導,該名王姓男子近期因嚴重便祕,認為火腿腸可「輔助通便」,遂將一條火腿腸塞入肛門,卻因潤滑度過高導致整段滑入直腸深處。王男多次嘗試自行取出未果,最終趕往西安市人民醫院(第四醫院)求助。醫院安排內視鏡異物取出術,醫師經檢查發現,一根長約15公分的火腿腸卡在直腸內,手術歷時約20分鐘順利完成,術後患者症狀明顯緩解,無嚴重併發症。便祕是現代人常見的腸胃問題之一,不少人因長期便祕感到困擾,甚至採取偏方或危險方法嘗試解決,導致嚴重後果。根據腸胃科專家統計,便祕可分為功能性與器質性原因,但多數屬於前者,主要與生活習慣及飲食有關:飲水不足:每天水分攝取不足會導致糞便乾硬,不易排出。纖維攝取不足:蔬菜、水果與全穀類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攝取不足易造成便祕。缺乏運動: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會降低腸道蠕動效率。憋便習慣:長期忽略排便感會讓直腸敏感度下降,形成惡性循環。精神壓力與不良作息:焦慮、壓力或長期熬夜會干擾自主神經,影響腸道運作。醫師提醒,導致便祕的常見原因包括飲水不足、蔬菜水果攝取量低、缺乏運動、長時間久坐、習慣性憋便,或排便時過度分心(如滑手機)、情緒壓力過大造成腸道功能紊亂等。部分民眾會嘗試「灌腸液過量」、「吞服過量瀉藥」或「將異物塞入直腸」等危險行為,這些方法可能導致腸道損傷、穿孔、嚴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專家強調,類似案例時有發生,切勿以身試險。專家呼籲,若長時間便祕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切勿使用危險或非正規方法,以免引發腸道穿孔、感染等嚴重後果。醫師提醒,了解便祕成因並採取正確處理方式,才是保障健康的關鍵。

楊繡惠身材焦慮 捆狗鏈檢視體型
楊繡惠日前上《女人我最大》和觀眾分享內心焦慮,坦承自己有「身材焦慮」,多年來因為代言壓力,得靠「綁住」維持纖瘦身材。她透露一開始嘗試不少方法,後來和男友分手後,共同撫養的毛小孩歸男友,自己則拿回金色狗鏈,她靈光一閃,乾脆繫在腰上,當作檢視體型的測量工具。紀言愷每周進行2次高強度運動。(圖/TVBS提供)楊繡惠笑說:「從此以後,我要維持身材就靠這一條,鏈子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我身體。」此外,她對自己飲食斤斤計較,下午5點半之後不再進食,有時候一餐就吃1顆滷蛋配2片青椒,在藍心湄的追問下,她坦承這麼多年自己從來沒吃飽過。紀言愷擁有傲人肌肉,還曾出過寫真集,但他坦言12年來不敢鬆懈,只要經過鏡子就要撩衣檢查腹肌與皮脂,不滿意就立刻衝健身房消脂。他表示12年來,他將每週2次高強度的運動,視為一種「健身債」,還債了才允許自己做其他開心的事情,「朋友有約或是有工作,要是當周沒完成健身,我就會拜託他們改期」。選美出身的李宓生完5個孩子,在社群po出產後泳裝照,卻遭到網友惡意批評,嗆她「這麼醜、這麼噁心的肚子,怎麼敢露出來」,她因此砸下60萬進行抽脂加上腹部拉皮手術,才消除心中焦慮感。

父母憂青少年電動成癮禁玩 新研究證實:每天1小時有益發展
東西方社會的父母對小孩養育方式不同,但大多數都擔憂小孩沉迷電動遊戲,花太多時間在玩樂上,甚至會禁止小孩打電動。在牛津大學最新一項研究指出,每天玩1個小時電動的青少年,外向程度和生活滿意度都比沒玩電動的好,在憂鬱或焦慮方面也低於沒玩電動的青少年。綜合外媒報導,牛津大學博士普日比爾斯基(Andrew K. Przybylski)發表一項研究,針對5000名10歲至15歲青少年打電動對成長的影響,他意外發現,「每天玩1小時電玩遊戲竟有助於青少年發展。」外界普遍認為打電動會使人上癮,玩物喪志,但研究結果顯示,每天打電動1個小時的青少年在外向程度、生活滿意度,都表現得比沒有打電動的青少年還好,在憂鬱和焦慮等心理層面情形也低於沒有打電動的青少年。不過,打電動時間若超過1個小時,在1個小時至3個小時之間,青少年上述幾項指標表現就與沒打電動的青少年沒太大差別;至於打電動超過3個小時的青少年,會開始出現情緒問題等既有印象中遊戲成癮的樣子。普日比爾斯基對於這項結果也很意外,他認為青少年每天適量打電動是能帶來好處,且現代社會打電動常常能提供社交與身分認同的發展機會,所以管控玩樂時間,與生活日常達到平衡都是要多加留意的,否則就會出現反效果,對青少年發展沒助益。

他用AI瘦身成功!美國男子46天減11公斤 分享菜單與運動計畫
美國一名56歲男子柯帝.克朗(Cody Crone),因為對自己的身材感到羞愧,決定利用人工智慧(AI)協助減重,並在短短46天成功甩掉11公斤。他也公開飲食計畫、運動習慣與日常作息,引發關注。根據《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柯帝是一名YouTuber,過去體重高達209磅(約95公斤),他坦言過去曾是運動愛好者,但隨著年紀增長與舊傷影響,體能明顯下降,導致無法進行喜愛的活動。直到56歲生日當天,他在鏡子前看到自己的模樣,感到十分羞愧,決定做出改變,並選擇向AI尋求協助,使用ChatGPT來擬定減重計畫。柯帝在5月17日發布的影片中分享,自己在46天內成功減去25.2磅(約11公斤),體重從209磅(約95公斤)降至183.8磅(約83公斤)。柯帝表示,過去對健身房一無所知,也沒有專屬教練,AI成為他的關鍵工具,幫助他建立一套可執行的飲食與運動策略。在運動部分,柯帝打造簡易家庭健身房,設備包括雙槓(dip bar)、引體向上桿(pull-up bar)、彈力帶(resistance bands)、壺鈴(kettlebells)及負重背心(weight vest)。透過ChatGPT建議,他安排了針對不同肌群的訓練,並逐步增加強度,避免受傷風險。飲食方面,柯帝採取以「全食物」(whole foods)為主的飲食模式,並改善睡眠習慣,確保身體恢復。他強調,這段歷程不僅改變了體態,也讓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更讓他重新找回自信。柯帝分享經驗時表示:「AI對我來說是突破口,我不需要昂貴教練,也不必為缺乏知識而焦慮。只要有正確的工具與決心,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柯帝.克朗(Cody Crone)分享AI輔助減重經驗,46天甩掉11公斤,重拾健康與自信。(圖/翻攝自X)

行李遺失怎麼辦?專家傳授「關鍵5步驟」:比想像中簡單
機場輸送帶上等不到自己的行李,無疑是許多旅客都曾經歷的噩夢。根據比價網站「Confused.com」公布的數據,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間,英國各大機場累計通報遺失的行李件數竟超過62000件。對此,國際交通比價預訂平台「Hoppa」的專業團隊也特別為旅客整理出詳盡的應對指南。據《每日郵報》的報導,Hoppa執行總裁哈靈頓(Chris Harrington)表示:「行李遺失這件事本身就夠令人焦慮了,若真的不知所措,只會讓問題雪上加霜。事實上,反應速度與資訊掌握度,將直接決定你找回行李的機率。整套流程其實比想像中簡單,但必須嚴格遵循幾個重要步驟。」首先,當行李確定遺失後,首要任務就是前往所搭乘航空公司的行李服務櫃檯辦理申報手續。這些服務櫃檯通常就設在行李提領區附近,務必把握黃金時間。Hoppa專家團隊強調行動越迅速,找回行李的成功率就越高。申報時請務必提供盡可能詳盡的行李特徵描述,包括品牌、顏色、尺寸、材質(硬殼/軟殼),以及任何具有辨識度的特徵(如特殊掛牌、貼紙或磨損痕跡)。若存有行李照片,還可直接出示給地勤人員,大幅提升搜尋效率。Hoppa也提醒旅客,申報時務必索取「行李事故報告書」(Property Irregularity Report,PIR)的專案編號。這個獨特的PIR編號就像是行李失蹤案的案件號碼,後續無論是查詢進度、保險理賠,甚至是啟動賠償程序,都必須提供這個關鍵編號。針對必須在外地停留的旅客,Hoppa建議主動詢問航空公司是否會承擔生活必需品的費用(通常包含換洗衣物與盥洗用品)。即使航空公司未主動提供補償,也請保存所有採購的收據正本,這些都可能是後續申請補償的重要憑證。多數旅遊保險條款規定,行李延誤超過12至24小時即可啟動理賠程序。Hoppa建議旅客應立即聯繫投保單位,確認所需文件與申請時效。若不幸歷經3週仍未尋獲行李,根據國際航空運輸規範,此時行李將被正式歸類為「遺失狀態」,旅客必須立即啟動正式賠償程序。需特別注意的是,各航空公司對索賠申請設有嚴格期限(通常介於7至21天),逾期將喪失求償權利。依據《蒙特利爾公約》(Montreal Convention)規定,航空公司對遺失、損壞或延誤的行李負有賠償責任,最高賠償金額可高達1300英鎊(約合新台幣5.1萬元)。Hoppa補充,成功索賠的關鍵在於證據完整性,除了PIR報告,若能提供行李內容清單、購物憑證甚至打包時的錄影紀錄,都將大幅提升理賠成功率。

影爆點/Netflix新戀綜節目《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愛的初體驗,一場關於愛情的社會實驗課
在戀愛實境節目遍地開花、情慾與情節口味越來越重的韓國綜藝生態裡,Netflix新上架的《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這不是越夜越美麗的野外求生戀愛競技,也不是豪宅裡,各種嫉妒與曖昧流動的2.0版《換乘戀愛》,《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返璞歸真,是一個以「母胎單身者」為主角,聚集這些從未談過戀愛的男女們,開啟戀愛啟蒙的節目。是節目,但它或許又更像是一場社會學實驗:將不擅表達自己,更別說表達愛意的年輕人們齊聚在充滿設定的空間,觀察他們如何學會「愛人」與「被愛」,節目不讓人一上場就戀愛,而是讓他們第一次試著去理解,什麼是「戀愛」。母胎單身不只是身份認同,更是一種精神性的集體焦慮。「母胎單身」這個詞來自韓國,代表的不只是個人戀愛經驗的空白,更是一種社會性標籤,它代表青春的缺席,甚至有時被貼上社交笨拙、性格缺陷或不夠吸引人的刻板印象。在社會通常傾向歌頌成功者的風氣裡,製作團隊抓住了這股潛藏在青年世代中,為數不少的情感斷層,也試圖打破戀愛實境節目的公式,將鏡頭轉向那些還沒啟程就已經退卻的靈魂,並給他們一個機會,去直面自己的不安與渴望。這是一場關於「學會談戀愛」的真人實驗,更是一場令人爆笑、尷尬卻又暖心的社會觀察劇場。這群沒有戀愛經驗,年齡在20到30出頭的素人男女一起參與9天的合宿生活,在觀眾看慣了《單身即地獄》的濃妝豔抹、《換乘戀愛》的曖昧交纏後,一群完全沒有愛情經驗的普通人,反倒成了最有真實感的存在。《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聚集20歲到30歲出頭,從未有過戀愛經驗的「母胎單身」素人一起參與9天的合宿生活。(圖/Netflix提供)節目團隊在前製過程中下足功夫,參賽者都經過了很多輪的嚴格篩選,交叉驗證他們「母胎單身」的真實性。而另一個吸引人的部分,則是由徐仁國、姜漢娜、李恩智與歌手Car, the Garden四位明星卡司組成的主持群,節目賦予了他們「曖昧創客團隊」的稱號。主持人們這次不只是坐在觀察室中看著影片評論,而是突破次元壁,真正走進參與者的生活,在他們出發進入合宿生活之前,先成為參賽者的引導者與陪伴者。創客們除了分別成為參加者們的心靈導師,與他們一對一面談之外,也會親自指導參賽者如何提升外在形象、改變造型、訓練他們的眼神、語言與肢體表達方式。從外貌到心理狀態諮詢,從自信心到優化人際互動課程,讓主持人及參賽者都更有參與感,這不只是娛樂節目設計的環節,更加入了獨特的陪伴式「人生支援」。在實境節目的口味越來越重的今天,《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很像在邀請已經習慣吃麻辣鍋大辣的觀眾來一桌清粥小菜。這些人的戀愛之路從沒開啟過,是最珍貴的「初心者們」,而我們就跟著主持群,一起參與這些成員的笨拙、手足無措,還有每一個學步、突破和冒險,第一次鼓起勇氣,主動坐在喜歡的人身邊,學會回應而不是轉頭逃跑,這些在其他戀愛節目裡可能會被刷掉的人,可能會被剪掉的片段,在《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裡卻被保留下來,成為最有溫度的真實感來源。《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參加者們有許多尷尬的「社交事故」,卻意外有真實的溫度。(圖/Netflix提供)《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走的是慢綜藝節奏,製作團隊並沒有將這些戀愛菜鳥逼得太緊,練習談戀愛從來都沒有流暢的劇本,而更像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成員的互動無論男女,都充滿了大量令人尷尬癌發作的「社交事故」,包含說錯話、冷場、理解錯誤、想太多或想太少的善意,甚至只是用錯詞,就讓原本有些曖昧的氛圍瞬間結冰。這些時刻令人忍不住笑出來,但不是恥笑,而是讓人不禁回想起自己青春期裡,同樣也出現過那些荒腔走板的表白、會錯意與後悔。《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節目中各種尷尬時刻,讓徐仁國都忍不住手足無措。(圖/Netflix提供)《單身即地獄》以大尺度追求視覺張力與荷爾蒙的衝突,而《換乘戀愛》端出的是新舊戀情交織情緒未爆彈,幼幼班學走路的《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讓我們看見初學者的戀愛恐懼,它的重點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每一個曾經膽怯的你我,或者,也正在膽怯,邁不開第一步的人們。在到處都是浪漫劇,戀愛經驗被過度合理化的年代,它提醒了一件事,戀愛不是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而是一門練習。《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找來李恩智(左起)、徐仁國、姜漢娜、與歌手Car, the Garden組成「曖昧創客團隊」的稱號。(圖/Netflix提供)那些練習時的挫敗、跌倒、犯糗和丟臉的時刻,才是人生裡最值得記住的片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就像一位懂事的長輩,拍拍你的肩膀,說著:「沒事的,我們都這樣過。」看到一個原本不敢抬頭直視異性的人,在某個平凡的午後鼓起勇氣,說出:「我也想試試看。」這樣的瞬間,遠比配對成功來得動人。《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Netflix熱播中。自介: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安心亞化身「聲音女友」 打造戀愛系開車體驗
安心亞發揮聲音演技以3天的時間為手機導航App進行語音錄製,讓開車族平凡的通勤路變成戀愛旅程,聽著這位「聲音女友」的呼喚,再焦慮、煩躁的上班日常也能瞬間被療癒。對此,安心亞表示:「我覺得滿有趣的,要用聲音語調配合不同情境說話,把各種不同性格的我,通通呈現在語音裡面。」自豪開車、停車技術都不錯的安心亞,透露自己很不喜歡遇到一開車就很躁鬱、什麼都不對的「路怒症」患者,平時開車上路則是會對亂變化車道,任意切來切去的機車汽車特別小心,「還有突然衝出來的路人,也很危險」。她覺得駕駛人的EQ很重要:「我有朋友平常看起來很溫和,但開車時會很急躁、一直按喇叭,我坐在旁邊都很緊張,每次都要跟她說我們真的不趕時間,妳一直按喇叭反而令我好焦慮。」安心亞曾因為交流道的指示不明確,一直沒走到對的路,「台北到林口開了兩個半小時,一直繞路像鬼打牆一樣」。所以這次成為手機導航App代言人,在全新曝光的廣告中主打,為駕駛打造戀愛系開車體驗。

台師大女足學生「連抽12天血、兩手都是洞」發燒送急診 教練:實驗沒做滿數據會不準
台師大女足隊爆出強迫學生「抽血換學分」醜聞,教練周台英要脅隊員配合研究抽血,然而學校卻消極處理。如今,簡姓同學在記者會上揭開教練和學校的種種惡行,另一位受害女學生也透露,當時她已連續12天抽血、體能訓練,因身體無法負荷而發高燒送急診,沒想到教練卻強調「沒有做滿14天數據會不準確」,事後她因服藥想請假,教練更斥責她「抗壓性那麼差,罵個幾下就焦慮症」、「你不要讀去休學好了」。受害女學生在Threads發文表示,剛考進師範大學時,親友家都在為她開心,直到她向家人提出休學,大家都感到可惜、難過,「但不知道的是我們怎麼過的,首先抽血跑體能的新聞大家都看到了,我們要連續14天抽血加體能從早到晚,甚至抽血人員是學長不是專業人員,還有不知道哪裡請來的阿姨手還會抖。」女學生說到,她剛要入學前,就曾聽說要跑體能做實驗,當時的她以為,教練說要跑她就跑,體育生按表操課很正常,「結果才知道,原來是教練的實驗報告。」女學生接著指出,每天的抽血加體能,她的身體承受度已經不行了,而該實驗有14天,當時她已經跑到12天,跑完太過疲勞、身體抵抗力也差,因此發高燒送急診並吊完點滴,她急忙詢問隔天是否能請假,自己真的沒有力氣,「結果我得到什麼回覆:沒有做滿14天數據會不準確,抽血跑步都有完成才有1000塊可以拿。」女學生感嘆,當時她還在為1000元而不甘心,自己已經跑完12天了,現在半途而廢就白跑了,所以她即使發高燒也把實驗跑完,「殊不知,我該得到的遠遠不止那1000元,我相信抽血實驗的新聞大家看很多了,留言繼續來講講周教練怎麼讓我休學的」。女學生透露,自己在球隊裡面球技不是特別突出,所以被叫去當類似球經的這份工作,負責管理錢、叫便當、訂火車票,但教練卻仍然酸言酸語、對她嘆氣,只對喜歡的學生「疼得要命」。她坦言,後來她壓力大到患上焦慮症,需要服用安眠藥,由於每天需要晨操,因此希望能請假以適應藥物的治療期,雖然教練先讓她請了3天,但她發現自己還需要時間而去跟教練討論時,對方卻破口大罵,指責她「妳是球員欸,焦慮症不能拿來當藉口,說不練球就不練球」、「你們現在小孩是怎樣啊?抗壓性那麼差,罵個幾下就焦慮症,我是不是要被你們搞到躁鬱症啊?球也踢不好,整天搞這些有的沒的」,還直接嗆聲「不然你不要讀去休學好了」。女學生也在貼文底下分享她過去留下的紀錄,包括「今天痛痛的」、「今日一次過關沒有進進出出,開心」、「阿姨直接對準昨天的洞口,是痛的」、「甚至還要處理自己的血哈哈」、「請稱呼我血清小博士」。她也說到,「我真的不太怕抽血,但已經抽到兩隻手都是洞,然後阿姨很想抽我會特別痛的那根血管,因為他抽不到,然後那根特別明顯好抽……但我真的每打一次都要很緊張,這跟抽血是不同的恐懼程度」。另外,針對簡姓同學勇敢在記者會上曝光教練及校方種種惡行一事,知名球評石明謹在臉書撰文道,簡同學從小立志要考上師範大學,「一個想要站上頂尖足球舞台的孩子,憑著自己十多年的努力,她兩個目標都達到了,卻是人生惡夢的開始。」石明謹說到,去年事情爆發的時候,簡同學曾經想站出來,但遭到家人反對,因為當時她還剩1年就畢業了,要求她不要跟老師、學校作對,直到這幾天,她將抽血的影片PO上網,她的家人才驚覺事情不只是口頭上講的這麼簡單。石明謹也驚嘆道,「影片中她在抽血時大哭,整個肘窩處一片紫青,抽血人員找不到血管,抽了好幾次才成功,她憑藉自己的足球訓練與學業成功進入師大,但畢業卻是靠著每天被抽走的3管血。」最後,石明謹強調,簡同學是一個非常勇敢的孩子,「勇敢的站在所有人面前說話,比那些有決定權又不肯認錯的大人勇敢一百萬倍,今天站出來不是為了報復或是仇恨,是為了不要有下一個受害者。」

外電爆賴總統未必能如願過境美國本土 旅美學者翁履中這樣看
旅美政治學者翁履中今天表示,儘管有外媒披露,賴總統可能即將出訪友邦行程中的「過境美國本土」安排,可能會受「川習會」影響、臨時被川普總統取消,但他個人研判,只要我方低調安排總統出訪行程「無特殊安排」,基於美國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未讓賴總統過境美國本土,總統此次出訪,應該有機會如願。目前是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的翁履中說,相對於賴總統能否過境美國本土,另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是,迄今為止「美國在台協會仍然沒有主席」。他認為,這顯示川普總統其實不像多數台灣民眾認為的「那樣在乎台灣」,這一點他已多次提醒,遺憾的是,他只要說一次,就一定會被貼一次「疑美」標籤。不過,翁履中說,這是實話,而且台灣有言論自由,事實上,川普總統第一任也曾說過「台灣就像筆尖」,再加上台灣已經奉上美國最在意的「半導體產業」,美國人其實什麼都沒講、台灣就已配合做了那麼多的事,而台幣匯率也已「自我升值」13%,短期內急速升值幅度高居世界第一,就算央行否認,但實情就是以台灣目前外匯存底實力,其實並沒有快速調升匯率的條件,而且全世界那麼多國家本國貨幣匯率都文風不動,也還未受到美國制裁。這些情況都印證,是川普未必那麼重視台灣,甚至可以說,他對整個亞洲重視的程度,恐怕也不如多數民眾的想像。翁履中今天在接受「誰來早餐」網路節目訪問時,針對賴總統即將出訪一事發表觀察角度。針對美國目前未必「非常重視」亞洲與台灣,他舉例說明,原本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下設亞洲部門,先前編制100多人,但目前美國國安會亞洲組居然只剩下1個人,這很像民間公司大裁員,僅保留一個人,意味象徵性的「留下招牌」,目前亞洲組就剩主任一個人,甚至還與其他組共用助理,這是華府外交界眾所周知的事,被解讀是川普對「亞洲」的真實態度。翁履中說,從台灣的角度看,美國要圍堵中國大陸,無庸置疑,大陸也是川普總統眼中,唯一能抗衡美國的對手,但是,不能因此忽略,川普是近幾任美國總統中,唯一還沒有公開指中國大陸是「威脅」的總統。他指出,從川普第一年選總統迄今已超過10年,華府智庫曾分析,川普之所以一直強調「中國大陸是強悍對手,但是我與習近平關係甚好,大陸是很難談判的對手」,不難看出對川普而言,他想與中國大陸維持斡旋空間,而且中國大陸就是川普想做生意的對象,也是想談判的對象,川普總統其實不想與大陸撕破臉。翁履中分析,在這個脈絡下,川普對亞洲其它國家的盼望就是「全力配合川普的對中政策」,這也是美國國防部官員為何會不斷問日本、澳洲,若要配合美國台海安全策略,能出多少錢、提供什麼配合?但這是以往前所未見的,日本、澳洲自然尷尬,但美國當權官員現在的特色就是「講話直白」。這也印證外界分析,美軍對兵力已被解放軍追上焦慮感重,尤其美國國防預算雖金額龐大,但其中一半都遭人事維持費吃掉,「美軍企盼能夠立即重開機、追上解放軍」,但遭遇的困難卻是「沒錢」。翁履中認為,如果國人能理解這些邏輯,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民眾會不時會聽到類似「解放軍2027就可能攻台」,而這些訊息大部分都是來自美國軍方、智庫,再加上解放軍不時對台軍演,也就讓更多台灣的政治人物深信不疑。翁履中建議民眾看待台海局勢時,不妨加入「中美大國競爭」角度分析。他說,大國競爭很像班上「第二名」想要超越「第一名」,至於台灣,就像班上的其它人,是否非必要幫第二名超越第一名,或幫第一名打壓第二名?更重要的是,同在一班中,有無可能第二名、第一名都不得罪,好好作自己?若前兩名都不想對其它人有行動,會不會對「其它人」才是更有利?

研究揭「吃太晚更難瘦」 專業醫:吃太晚恐讓血糖失控
一份來自2025年、刊登於《eBioMedicine》的研究指出「吃飯時間與生理時鐘同步」對健康的重要性。根據該研究,若進食時間拖得過晚,身體的代謝功能會明顯變差,甚至血糖控制、體重管理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基因醫師張家銘在FB粉絲專業發文,當中引述《eBioMedicine》這篇研究,研究團隊針對92對雙胞胎進行分析,發現那些習慣把一天主要熱量集中在晚上的人,不僅較容易增加體重,連胰島素敏感度也會下降,血糖波動更不穩定。研究人員們採用一個名為「卡路里攝取中點」(caloric midpoint,簡稱CCM)的指標,觀察一天中攝取到一半熱量的時間點,發現越晚達到這個時間,身體的代謝能力就越差。研究顯示,當人們在晚上大量進食,身體的生理代謝時鐘其實早已準備進入休息模式,這時候硬塞進過多卡路里,只會讓身體無法有效消化吸收。因此,並非單純只看「吃多少」,而是「吃得多晚」,才是真正影響身體代謝的關鍵。這樣的結果對於晚睡晚起者影響尤為明顯。研究中發現,晚睡者通常也晚進食,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代謝功能逐步惡化,腰圍、體脂悄悄攀升。專家提醒,並非每個人都必須強迫自己於傍晚六點準時吃飯,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將一天的主要熱量盡量安排在白天,順應生理時鐘,而不是拖延到深夜才大量攝取食物。這項研究同時曝光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觀察結果「飲食時間其實也與基因有關」。研究發現,單卵雙胞胎的進食時間、用餐次數,甚至第一口與最後一口食物的時間,彼此高度相似。這顯示部分飲食習慣,或許來自天生的遺傳傾向,而不單是生活環境所塑造。張家銘醫師解釋,這並不代表這些習慣無法改變。正因為知道這與基因有關,更應該多些耐心,透過正確方法慢慢調整,而非僅將原因歸咎於意志力薄弱。張家銘醫師建議,健康管理不該只關注卡路里或糖分攝取,更應該從找回符合自己節奏的作息與飲食模式開始。比起日復一日地焦慮計算熱量,不妨先反思:自己是否按照身體真正的需求在進食,還是只是習慣在固定時間吃東西。張家銘也提到,若忽略這些與生理時鐘有關的基本節奏,即使再怎麼減少熱量,效果終究有限。吃飯不只是維持生命,更是一場與自己身體的和解。唯有順應內在節奏,才能真正建立長久的健康。張家銘醫師也表示「時間不是敵人,而是健康的助力。」這句話,在此次研究中再次被證明值得反覆思考。

短影音看太多會傷腦! 研究曝「抖音腦」危機:影響注意力、情緒調節
隨著TikTok崛起,帶動了短影音的風潮,不少人也逐漸沉迷於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等等。然而,多項研究顯示「短影音成癮」、「抖音腦」(TikTok brain)會影響人的注意力和情緒調節,使人出現睡眠中斷、逃避、焦慮、失控的狀況,對大腦功能有負面影響。根據美國雜誌《富比士》(Forbes)報導,多項學術報告證實,「短影音成癮」(Short Video Addiction,SVA)可能改變人的大腦機制。一篇2025年《神經影像》(NeuroImage)期刊報告顯示,「短影音成癮」對大腦功能有負面影響,包括增加「獎勵處理」(reward processing),並降低「自上而下的認知控制」(top-down cognitive control),這可能會影響注意力和情緒調節。該報告說明,「短影音成癮」提高大腦「獎勵處理」後,容易使得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不一直滑就會錯過什麼」的心理,就像是玩吃角子老虎機一樣,不斷滑動尋求短暫快感,同時削弱理性思考和衝動控制,因此造成睡眠中斷、忽略責任,甚至出現焦慮與失控等戒斷反應。2024年《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也有相關研究指出,超過半數「年輕成年人」(emerging adults)每天都會造訪社群網站,並花費超過1小時觀看短影音,而研究也發現,明顯焦慮、憂鬱、衝動購物或逃避行為的比例也因此升高。2025年《人類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一項研究也發現,大學生的「短影音成癮」與更高的冒險傾向、對憂鬱和焦慮的高敏感性呈現正相關。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美國國會科技大學(Capitol Technology University)一項研究指出,高達20%的TikTok影片包含不實或誤導性資訊,是因為聳動、誇大的內容誘惑力更強,虛假內容也更容易被大量轉傳。2025年《電腦與人類行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一篇研究表明,即便年輕人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仍難以識別數位平台上的虛假訊息。對此,專家建議,若想要預防「短影音成癮」,首先應衡量觀看時間及事後出現的情緒,如不安全感、焦慮或後悔等等,可能是成癮的前兆。其次,民眾應「有意識地」使用短影音平台,定期、規律地觀看是避免衝動使用的關鍵,例如設定固定觀看時段、上限等,避免長時間滑動。若困擾嚴重,還是要尋求專業心理協助。

空服員揭機上最佳如廁時機! 避開這時段才能不上演「排隊地獄」
搭長途班機時,什麼時候上廁所最不需要排隊?一般飛機平均約 60名乘客共用一間洗手間,加上起飛、降落與遇到亂流時不能使用,常讓乘客陷入「想上卻不能上」的窘境。最近,一名資深空服員公開了兩個最佳時段,讓你避免卡在洗手間門口乾等,並點名一個最糟時段,千萬別選。根據《Travel + Leisure》報導,空服員 Sarah B 指出,許多乘客習慣在第二次餐點後上廁所,但這其實是最不推薦的時間,因為通常會落在預計降落前60至90分鐘,此時大家都湧向洗手間,甚至可能因安全帶指示燈再度亮起,導致根本來不及上廁所。她說:「一旦廣播宣布即將降落,所有人都會衝去洗手間。而且很多人會在吃完餐點立刻去廁所,結果還要卡在推餐車的過道,回座位也很麻煩。」那該什麼時候上廁所最好呢? Sarah 建議,第一個最佳時機是第一餐服務結束後,因為此時大多數乘客在看電影或準備休息,洗手間使用人潮較少;第二個時機則是降落前廣播前一點點,但必須盯著螢幕飛行地圖,提前行動,避免等到最後一刻。此外,旅遊顧問 Rani Cheema 也分享她的飛行習慣,她會在登機前盡量先去洗手間,並在飛行中選擇大多數人熟睡的時段使用,還有一個妙招:選擇機艙後方洗手間。她解釋,「如果廁所太顯眼,像在前方走道旁,大家一看到標誌亮起就會衝去排隊,我通常會直接走到後面。」總結來說,想避免「廁所大排長龍」,關鍵策略是: 登機前先解放第一餐結束後行動 降落前廣播響起前搶先去選後艙洗手間,避開人潮視線這些小技巧,能讓長途飛行更舒適,也避免在安全帶亮燈時忍耐到焦慮。專家建議,登機前先上洗手間,並在飛行途中避開餐後與廣播後的尖峰時段。(圖/翻攝自X)

組織改組不是核爆是蛻變:HR穩定團隊迎向轉型新頁
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最令人頭皮發麻的兩個字莫過於—「改組」。改組可能因為併購、部門整併、策略轉型而來,雖然背後藏著公司未來布局的戰略思維,但對內部員工而言,這不只是「結構調整」,而是職涯不確定性的爆炸點。HR往往成為第一個被召入戰情室的角色,也是最後一個離開現場的人。改組過程中,HR究竟是「救火隊」,還是能從混亂中帶來秩序與希望的「變革推手」?員工視角:失序感與職涯焦慮,是HR看不到的暗流對多數員工來說,改組是一場資訊不對等的災難。高層有佈局,但基層卻常常像新聞裡的受訪民眾:「我也是看新聞才知道我們公司合併了。」郁婷老師描繪一關鍵情境:部門主管先被叫進辦公室,然後整個團隊一臉茫然,直到辦公室門一開,每個人表情都像在等待宣判。這種「資訊黑箱」讓員工感到被拋棄,信任感瞬間瓦解。【實務解法】:HR應該主動安排「中介式溝通會議」,由主管與HR聯手對團隊說明改組目的、時間線與對個人工作的影響。設計「職涯對話日」:讓員工可以單獨預約HR做生涯諮詢,表達擔憂。引入心理支持資源,如EAP(員工協助方案)或外部教練,安定軍心。HR女神王郁婷:「HR如果不說話,流言就會替你說話。」企業主視角:改組不能只看架構,要看文化韌性企業主在改組時的壓力也不小。來自董事會的壓力、KPI的拉升、資源重分配,樣樣都得快速完成。但正如郁婷所說:「改組不是改圖,改組是改人心。」很多企業主以為找顧問改好組織圖、安排新的主管就等於「改好了」。但改組最難的不是「誰變誰的老闆」,而是「怎麼讓大家願意一起往新的方向前進」。【解決方案】:改組前做「文化診斷」,了解現有團隊的情緒溫度與信任狀況。設定「關鍵角色培力計畫」,將中階主管作為變革橋樑。建立「變革時間表」與「雙向通報機制」,讓管理階層與基層員工能同步理解改組過程與里程碑。郁婷老師金句:「結構改變是冷冰冰的線條,文化改變才是讓線條能走得動的血液。」共享人資長視角:與中小企業合作 建制度、補韌性、陪過風暴中小企業沒有完整的HR團隊,多半改組就是老闆直接一句話:「由你當主管」。然而這樣的交接很容易讓整個團隊陷入失序與流動。郁婷老師指出,共享人資長可以用外部視角進行「變革影響力地圖」,分析這次改組中「誰最受影響、誰最具影響力」,並從制度、流程與溝通三面著手。【落地工具建議】:設計「組織變動公告模組」:範本化處理每一次改組溝通,避免模糊與落差。制定「變革關懷三部曲」:主動告知、主動聆聽、主動安撫。將改組結果與KPI連結,讓制度性支持能持續下去。改組,不只是結構移動,而是信任重建的起點企業每一次的改組,對外看起來是一個結構的更新,對內卻是一場組織文化的震盪與人心信任的重新洗牌。對HR來說,這不只是行政流程的安排,更是一次次面對人性與管理交叉口的挑戰。HR不該只是「把訊息轉達出去」,而是要成為「把人心帶回來」的關鍵角色。在火線上安定團隊、在混亂中畫出秩序、在不確定中給出方向。這是一種深層的領導力,也是一種文化韌性的體現。在變動成為常態的時代,HR能否從滅火隊升級為變革推手,關鍵不在工具有多炫,而在於:你願不願意走進人群,理解他們的不安,並且真誠地陪他們一起走過這一段「不確定卻可能更好」的路。這一集生活講堂,不只是一次對改組議題的拆解,更是一場對HR價值的重新定義。你準備好,從「處理事情的人」變成「創造信任的人」了嗎?*轉載不得修改內文及必須標明出處來源於《生活講堂》 作者介紹 /共享人資長 王郁婷資深人資顧問,專精於人才管理、績效獎酬設計、跨世代溝通,致力於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效能,打造高效 HR 架構。作為共享人資長推廣者,她透過靈活且專業的顧問服務,協助企業建立透明、公平的人才發展策略,降低流失率、提升組織競爭力。在《生活講堂》中,郁婷以專業見解與實務案例,幫助企業與 HR 找到最適合的管理解方,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企業經營理念。HR女神粉絲團:https://pse.is/7gnc5bEMAIL:yuting.wang0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