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放
」 野放 野生動物 日本 台灣黑熊 保育
台灣黑熊入侵雞舍掠食3狗 竟是玉山國家公園4年前「捕捉後野放」
台灣黑熊保育有成、近年出沒頻繁,本月11日在花蓮縣卓溪鄉中正部落傳有黑熊入侵雞舍,雞隻被啃,看守的狗也被掠食,現場留有熊窩、排遺,林保署花蓮分署架設相機,近日拍到黑熊入侵過程,仔細比對,這隻黑熊佩掛頸圈,應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4年前捕捉後野放的個體,17日晚啟動驅熊作業,並請村落注意,維護人熊安全。台灣黑熊入侵卓溪禽場掠食雞、犬,林保署花蓮分署連夜啟動強力驅趕。(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卓溪鄉黑熊出沒通報頻繁,林保署花蓮分署11日到場檢視,在雞舍周遭架設4台紅外線自動相機,但期間看門犬隻也接連遇害,陸續發現3隻被拴住的看門狗不幸遭黑熊掠食,而紅外線自動相機15日拍到黑熊靠近雞舍及17日拍攝到黑熊攻擊捕食被鐵鍊拴住的犬隻。台灣黑熊入侵卓溪禽場掠食雞、犬過程被拍到。(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林保署花蓮分署發現影片中的黑熊明顯佩掛著頸圈,經比對其身體特徵後,發現應該是玉管處委託學者在2021年捕捉到,並佩掛衛星定位頸圈的個體「YNP-BB02」,經了解可能是因為發報器故障,這隻黑熊野放後僅追蹤100多天後就失去訊號,因此至今仍掛著頸圈,但詳細原因仍待進一步釐清。花蓮分署說,這隻已野放4年的黑熊因至今仍持續掛著頸圈,長期將成為黑熊的負擔,因此花蓮分署已行文玉管處,儘速針對這隻黑熊的滋擾與頸圈給予妥善處理。黑熊掠食家犬,現場尋獲遺體。(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因這隻黑熊出沒啃食雞隻,就連犬隻也遭殃,花蓮分署已在17日晚間動員展開強力驅趕行動,希望讓黑熊盡速遠離部落,避免居民擔憂及生命財產受脅,同時提醒部落山村居民妥善管理戶外食物、垃圾、廚餘、飼料,避免引來黑熊覓食,並強化養蜂場與禽畜養殖場的防護設施,發現黑熊滋擾,盡速通報花蓮分署(0800-000930 您您您救山林)。此外,林業署花蓮分署3月27日接獲卓溪鄉卓溪村施姓族人通報,巡查苦茶園水路時發現台灣黑熊受困陷阱,順利救援該黑熊,花蓮分署長黃群策今天也前往部落頒發救傷通報獎勵金給施姓族人,感謝族人通報,讓黑熊即時脫困獲救。

台東2隻黑熊受困套索陷阱 林業署即刻救援
台東縣延平鄉桃源部落巡守隊3月31日發現2隻台灣黑熊受困套索,趕緊通報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經獸醫師檢視,2隻熊略有外傷但身體功能無礙,即讓牠們在麻醉甦醒後自行離去,這是在地社區同時成功救援2隻黑熊首例。另外,去年10月底侵擾花蓮縣卓溪鄉石平部落雞舍的成年公熊阿里曼西肯(Aziman Siking),巧合在同日受困陷阱,經協助脫困後,因右前掌有些腫脹,已送醫觀察治療。參與「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的桃源部落在周邊山區執行台灣黑熊棲地巡護時,聽見不明動物叫聲,循聲尋找,在海拔725公尺的原住民保留地與國有林交界處,發現2隻黑熊分別受困於相距約10公尺的套索陷阱,隨即通報求援。林業署台東分署獲報後立刻邀集野灣醫療團隊,鄰近永康部落巡守隊也主動協助,總計40人陸續趕到現場。經檢視受困黑熊為1公1母,公熊體重60公斤、母熊43公斤,2隻均為左前肢受困套索。因僅輕微外傷,經現場清創並評估無感染風險,眾人退至遠距觀察,讓黑熊在麻醉藥效消退後,於原地甦醒自行離去。至於去年侵擾部落雞舍的公熊阿里曼西肯,經林業署花蓮分署11月捕捉,評估健康後同年底野放,並持續透過衛星定位頸圈追蹤動向,發現牠回到深山處度冬後,今年3月自度冬點直往卓溪石平方向前進,且連日入侵去年獵食過的養雞場。為避免阿里曼西肯再度嚴重滋擾雞舍,林業署驅離、誘捕多天無效,透過衛星定位發現牠停在雞舍附近森林,3月31日前往查看,驚見牠受困陷阱,除協助脫困,考量牠連續滋擾雞舍,將評估未來再野放或需長期安置。

2公尺黑眉錦蛇「蛇蛻」 網笑喊:這尾應該成精了
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園區生態豐富,館方人員1日在平時少有人員走動的區域,發現1條長達2公尺的完整蛇蛻,隨即在粉絲專頁以「考古發現」的趣味角度發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館方初步研判,該蛇蛻應是去年被發現的黑眉錦蛇脫下的表皮。有遊客認為,很少看到那麼長的蛇蛻;也有人說,「如此長的蛇蛻,這條蛇應該成精了。」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人員1日在平時少有人員走動的區域,發現1條長達2公尺的完整蛇蛻。(圖水道博物館提供)館方表示,蛇蛻是蛇所脫下的表皮,作筒狀薄膜,半透明,有光澤;中醫用以入藥,可治驚風、抽搐、癲癇等,也稱為「蛇符」。去年館方人員在靠近園區邊緣的地帶整理環境時,曾發現1條長約2公尺、沒有毒性的黑眉錦蛇。經捕捉後,已另擇安全地方野放。今天在靠近密林區的園區邊緣,發現這條長達2公尺的蛇蛻,初步研判應是先前的黑眉錦蛇蛻皮後留下,且保存完整,清晰可見頭部與眼部結構,已決定將其保留下來,作為生態教育的教材。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擁有百年歷史,2019年轉型開放參觀前,曾閒置多年,造就豐富的動植物生態。館方指出,隨著園區逐步整理,主要開放區域已較少出現蛇蹤,請民眾放心遊覽,但仍提醒遊客避免深入人跡罕至的區域,若遇到蛇只需冷靜繞道,大部分蛇類都不會主動攻擊。值得一提的是,正逢4月1日愚人節,館方發現蛇蛻後,迅速在粉絲專頁幽默發文,指「考古團隊驚喜發現,水龍神蛻皮」,此番「考古式」的敘述也讓網友笑翻,紛紛留言回應「衣服誰亂丟?」、「這該送博物館收藏了吧!」,還有人開玩笑說「這麼完整的蛇蛻,文物價值應該不低。」,吸引大量互動與分享。

公黑熊去年入侵花蓮雞舍遭逮!野放後3個月受困陷阱 林保署緊急救助
台灣黑熊阿里曼西肯(Aziman Siking)去年侵擾花蓮卓溪鄉石平部落雞舍,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捕捉評估後,同年底野放,怎料牠時隔3個多月又回到原地滋擾雞舍且驅趕無效,花蓮分署團隊5天前展開誘捕未果,今天在雞舍附近森林發現黑熊受困陷阱,經協助脫困後,發現熊隻右前掌腫脹,已送往動物醫院治療將評估未來是否再野放。成年公熊阿里曼西肯去年10月下旬連續入侵卓溪石平地區養雞場,同年11月7日遭花蓮分署捕獲後,檢查屬健康個體,12月4日野放,分署也持續透過衛星定位頸圈追蹤黑熊動向,發現牠被野放後回到深山處度冬,直到今年3月12日初春起,由度冬點直往卓溪石平方向前進,19日進入電子圍籬,入侵去年到訪的養雞場。花蓮分署避免阿里曼西肯再度嚴重滋擾雞舍,19日開始驅離,23日更成立專案小組,至26日共出動67人次,包含石平部落20人次,分上、下半夜2組人馬,依據黑熊頸圈發出的衛星定位訊號,以大龍炮、鳴笛喇叭等方式驅趕,但阿里曼西肯仍在夜間入侵養雞場吃雞,白天則在附近峭壁邊緣樹林休息,未遠離社區。台灣黑熊阿里曼西肯去年10月侵擾花蓮卓溪鄉石平部落雞舍遭捕獲,同年底野放後,今年3月又回到原地滋擾雞舍,並在今天受困附近陷阱,經林保署花蓮分署協助脫困後,送往動物醫院治療。(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花蓮分署見連日驅趕阿里曼西肯無效,加上當地雞農反映畏懼不敢到雞場工作,因此26日晚間啟動捕捉任務,陸續設置誘捕籠及安全套索等,卻未捕獲黑熊,直至昨天晚上及今天清晨,透過衛星訊號發現黑熊皆停留在雞舍附近樹林中,分署人員擔心黑熊發生事故,今天上午10時許派員查看,發現阿里曼西肯受困其它陷阱。花蓮分署表示,發現阿里曼西肯後立即會同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展開救援工作,經協助脫困後,下午1時許送達野灣醫院檢查,不過熊隻因觸動陷阱,以致右前掌有些腫脹,須觀察與治療,考量阿里曼西肯連續滋擾雞舍,後續將評估野放或長期安置。

誤入宜蘭海域!漁民不認識「儒艮」野放 專家驚滅絕物種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在台灣被評估為滅絕的「儒艮」,日前誤入宜蘭近海的定置漁網,漁民因為不了解該物種而野放,但事後有專家檢視畫面,發現是極為罕見的儒艮,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3月25日清晨6時許,有2艘漁船從宜蘭縣粉鳥林漁港出港,前往離岸約800公尺定置漁網作業,在收網時,發現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的物種。由於漁民不了解該物種,隨即野放並拍照、錄影,影像流出後引起高度重視;台灣在1931年曾有捕獲儒艮紀錄,在1986年有擱淺死亡紀錄。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曾鉦琮表示,儒艮的棲地最北是沖繩,往南則是菲律賓、印尼等地,台灣以前是儒艮的棲地之一,但經IUCN評估,台灣的儒艮族群已經滅絕,全世界的數量也持續下降中,屬於易危物種。曾鉦琮指出,宜蘭漁民發現儒艮代表意義有二,一是台灣周邊還是有儒艮,但族群可能很少或不穩定,其二就是台灣跟宮古島間,可能有因為食物或洋流等原因,儒艮擴展棲地範圍到台灣。曾鉦琮表示,儒艮因其尾鰭呈三角形,又被稱作「美人魚」;發現儒艮是非常稀有的紀錄,未來應該建立完善的通報機制,用科學性的調查來了解台灣還有沒有儒艮的族群及其分布範圍,假設證實有儒艮族群,就應著手制定保育的行動與計畫。

「世界最小嬰兒」出生僅258g!健康長大幼兒園畢業 6歲現況曝
日本有一名6歲男童關野龍佑,他出生時曾是「世界最小嬰兒」,因為早產的關係體重僅258公克,如正常人的巴掌大小。關野龍佑當時在醫院保溫箱待了半年就出院,展現超強生命力,如今傳出他健康長大,6歲的他日前才從幼兒園畢業,準備要去讀小學。根據日媒《富士新聞網》報導,住在長野縣的6歲男童關野龍佑曾是紅遍國際的「嬰兒」,2018年10月他的母親關野俊子懷孕才24周,因出現妊娠高血壓症狀,被迫提前剖腹產;關野龍佑出生時體重僅258公克,身形小到和成人的手掌差不多大,因此在當時還成為世界上最小的嬰兒。關野龍佑雖然出生時只有巴掌大,如今健康長大到6歲,還從幼兒園畢業了。(圖/翻攝自YouTube/長野放送)關野龍佑早產的關係,他的父母其實很擔心他是否能平安長大,不過,當年在醫療團隊的悉心照料加上他自身頑強的生命力,關野龍佑在醫院保溫箱半年就能平安出院;而關野龍佑也有好好長大,滿周歲時體重已經有4400公克,2歲就開始學說話,3歲會說出「不要」表達自己意願。報導中提到,25日關野龍佑從幼兒園畢業,6歲的他在畢業典禮上自信講出自己的願望,「長大後我想成為一名警察」,今年他將準備上小學。關野俊子也高興地表示,「這幾年他幾乎沒有生病,上學也很少缺席,真的很慶幸」。關野龍佑很期待要成為小學生,十分雀躍地說,要交到100個朋友,甚至更多。

日本自衛隊發生垂降訓練意外 7公斤機槍「高處落下」砸死下方隊員
日本陸上自衛隊今(14)日宣布,位於長野縣松本市的陸上自衛隊松本駐屯地,在昨(13)日發生一起訓練事故。一名隸屬於第12旅團的突擊隊隊員,在進行降落訓練期間,身上攜帶的機關槍意外掉落,不幸砸中下方1名負責安全管理的41歲男性自衛隊員胸口,導致對方心臟受創,送醫後宣告不治。據日媒《NBS長野放送》報導,長野縣松本市的陸上自衛隊松本駐屯地13日晚間發生訓練事故。當時,一名隸屬於群馬縣第12旅團的突擊隊隊員,正在15公尺高的訓練塔上進行模擬直昇機垂降訓練。然而在下降過程中,這名隊員身上口徑5.56毫米、重約7公斤的機關槍意外掉落,不幸砸中下方地面1名正負責安全管理的41歲二等陸曹(相當於中士)左胸。事後,這名二等陸曹立刻被送往醫院進行搶救,但最終仍因心臟遭遇強烈撞擊造成的心臟挫傷,因此宣告不治。據了解,目前陸上自衛隊已經成立事故調查委員會,將調查繩索脫落的具體原因,以及事故發生時降落塔上的訓練狀況,以確認部隊在安全管理上是否發生疏失。

玉山管理站女廁傳哭聲!小山羌迷路無助 遊客圍觀牠放聲尖叫
花蓮縣卓溪鄉的玉山國家公園南安管理站女廁,11日突然發出哭泣哀號聲,遊客以為是廁所「鬧鬼」,進一步查看後才發現是隻疑與媽媽走失的驚慌無助小山羌,經管理站人員將牠救出後,選擇合適地點野放。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呼籲,遊客發現野生動物時應立即通報,確保動物與自身安全。玉山國家公園南安管理站11日白天突然傳出一陣陣疑似嬰兒哭泣的尖銳哀號聲,遊客驚覺有異,循聲查看發現聲音來自女廁,進去後發現1隻小山羌驚慌無助地窩在廁所裡,包車自由行業者冉先生得知後,趕緊請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入內幫助小山羌脫困。由於現場多名遊客難得近距離與山羌接觸,紛紛聚在廁所門口拿起手機拍攝救援小山羌的過程,小山羌被工作人員抱起時,見到被陌生民眾包圍相當緊張不斷大聲尖叫,冉先生除在旁持續輕聲安撫,最後也與工作人員選在合適地點野放牠。冉先生表示,南安山區經常可見山羌蹤影,據他了解,這隻小山羌當時從遊客中心跑出來後,先到廁所旁的打掃工具間,撞不開門後就衝進女廁躲著。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邦卡兒·海放南推測,小山羌疑與山羌媽媽走失迷失方向,才不小心闖入管理站。目前山區保育工作成效良好,許多野生動物會出現在路邊及部落周邊,呼籲遊客看到走失或受傷的野生動物時,應立即聯繫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及相關保育單位,切勿觸摸或餵食,以防被動物傳染相關疾病及影響牠們的生態習性。

野放3個月瘦了28公斤!台灣黑熊「達古阿里」闖果園覓食 遭誘捕健檢
台灣黑熊「達古阿里」去年底2度野放後,近期疑因山林冬季食物少下山覓食,頻繁出現在花蓮縣玉里鎮源城里,8日晚間還被社區民眾目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避免人熊衝突展開誘捕,10日捕獲黑熊,初步檢查發現體重較野放時減少28公斤,左後肢舊傷也有新傷口,已送動物醫院檢查、評估健康狀況與行為,待結果出爐再決定是否安置或野放。達古阿里前年在卓溪鄉某咖啡園誤觸陷阱受傷,左前4指經手術截除,同年11月配掛衛星項圈後野放,去年3月又受困卓樂部落一處農地陷阱,經照護後狀況穩定,同年底再次被野放,黑熊也回到玉山國家公園拉庫拉庫溪上游度冬。花蓮分署表示,透過衛星追蹤器訊號發現,達古阿里今年2月初逐漸往淺山靠近,同月21日進入預設的電子圍籬範圍,往玉里鎮近山聚落靠近,同月27日曾進入源城里的校園後,3月4日起頻繁出現在當地一處芒果園,取食果農用以吸引蒼蠅授粉的腐肉。花蓮分署避免人熊起衝突,除緊急設立網路群組,即時向居民發布黑熊動向及提醒注意事項,也多次到芒果園施放大龍炮驅趕,但黑熊僅短距離移動躲藏並未遠離,直到8日晚間被當地居民巧遇後,分署9日趕緊在果園設置桶狀陷阱啟動捕捉程序,隔天清晨6時許順利捕獲黑熊。花蓮分署副分署長朱懿千表示,達古阿里經獸醫初步檢查,發現體重從野放的91公斤降到63公斤,研判可能因度冬過後變瘦,及舊傷因磨損產生新傷口導致覓食不易有關,已將熊隻送往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野灣動物醫院檢查健康狀況與行為,會再評估是否再次野放或永久安置。

桃園野生動物「窗殺」激增 救傷地圖首度公開
桃園市野鳥學會附設非營利野生動物診所去年共救治2100隻野生動物,較前年增加近200隻,尤其「窗殺」案件激增,玻璃建築已成野生動物的隱形殺手,學會也首度公開「救傷地圖」,揭露人為衝突熱點區域,希望幫助公部門制定保育對策,減少不必要的傷亡。紅尾熱帶鳥檢傷。(圖/野動診所)落巢的一窩領角鴞。(圖/野動診所)去年桃園市救治的2100隻野生動物,仍以鳥類1827隻為救援大宗,哺乳類193隻,爬蟲類及其他動物80隻,救治後的野放率維持36%。獸醫師郭昱德指出,動物入院狀況與季節變化高度相關,尤其集中在5至7月的繁殖季節,11月因颱風來襲,救傷數量也明顯增加。醫師幫領角鴞清理傷口。(圖/野動診所)郭昱德說,隨著愈來愈多臨近綠地的建築使用大片玻璃帷幕,「撞窗」案從2023年的3.9%激增至去年的6.05%,成野生動物傷亡的一大隱形殺手。他解釋,鳥類飛行速度快,當玻璃反射周遭景物或透視性太強時,往往難察覺障礙物而撞窗,許多當場死亡,有的就算撿回一命,也因神經受損無法恢復,最終只能人道處理,呼籲大面積玻璃帷幕的建築物應採取「友善野生動物設計」,如加裝垂墜物、使用點陣貼紙或採霧面、抗反射玻璃,降低鏡像反射。桃園市野鳥學會也首次公開「2024年野動診所救傷地圖」,學會理事長劉義仁表示,地圖詳細標示2024年野生動物救傷的時間、地點與受傷原因,讓大眾更清楚了解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希望透過統計各案例的分布熱點,找出與地區環境相關的衝突因素,幫助相關單位制定保育對策,並提醒民眾關注日常生活中可能對野生動物構成的威脅,讓野生動物與人類和諧共存。救傷地圖QR code。(圖/野動診所)

台灣黑熊「達古阿里」昔遭陷阱夾斷4指 今現蹤疑再負傷
花蓮玉里鎮民8日晚間駕車行經源城社區時,發現1隻黑熊一拐一拐的從他車前跑進對面巷子,由於熊隻胸前貌似繫有項圈,懷疑有人飼養且受傷。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調查發現,熊隻為去年野放的「達古阿里(Da qu-ali)」,胸前為追蹤器,下山原因研判與冬季山上食物少有關,將極誘捕觀察牠的身體狀況並保護民眾。有民眾今天在臉書社團「我愛玉里」分享影片指出,8日友人駕車行經玉里鎮源城里時,拍到1隻黑熊從車前緩緩跑進巷子裡,且熊隻跑起來一拐一拐,影片拍攝者認爲牠可能受傷或是腳斷掉,且因胸前佩戴類似項圈的東西,懷疑是否有人飼養,提醒附近里民多加留意。有民眾8日晚間駕車行經花蓮玉里源城社區,發現1隻黑熊一拐一拐的從他車前緩緩跑進對面巷子,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調查確認,熊隻為去年野放的達古阿里(Da qu-ali)。(圖/翻攝臉書社團「我愛玉里」/羅亦晽花蓮傳真)林保署花蓮分署副分署長朱懿千表示,接獲通報展開調查發現,熊隻是去年3月在卓溪鄉山區野放的成年雄性黑熊達古阿里,胸前佩戴的是衛星追蹤器,且據訊號顯示,達古阿里去年12月初野放後即回到前年中央山脈渡冬的地點,今年2月初離開後逐漸往淺山靠近,直到2月21日進入預設的電子圍籬範圍,靠近玉里鎮近山聚落。花蓮分署3日前往達古阿里定位路徑尋找入侵或滋擾跡象,訪視源城國小時,老師提到上月27日發現有黑熊進入校園,比對衛星定位訊號確認是達古阿里後,分署人員持續監測,近日在源城里周邊芒果園發現熊隻徘徊的動向,進一步了解才得知時值芒果樹開花授粉期,果農為吸引蒼蠅傳粉,在芒果樹枝上懸掛裝有動物內臟、肉塊的桶子,可能因此吸引熊隻靠近。朱懿千表示,分署已開設LINE群組即時向源城居民及校方發布達古阿里動向,也多次到果園施放大龍炮驅趕,但熊隻僅短距離移動躲藏並未遠離,且透過自動相機影像發現,熊隻體型明顯較野放時消瘦,判斷可能因渡冬過後變瘦,且因先前誤入陷阱左前4指遭截肢導致覓食不易。去年野放的台灣黑熊「達古阿里(Da qu-ali)」近日現身在花蓮玉里鎮源城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將誘捕檢查牠的身體狀況。(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去年野放的台灣黑熊「達古阿里(Da qu-ali)」近日現身在花蓮玉里鎮源城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將誘捕檢查牠的身體狀況。(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花蓮分署強調,經民眾進一步拍攝到達古阿里在源城里路間走動後,分署已啟動捕捉程序,捕捉後將檢查熊隻身體及左後肢狀況,再評估是否再次野放或永久安置。玉里鎮長龔文俊提醒民眾,若遇到台灣黑熊時,不可有任何(意)獵捕行為,以免觸法,且黑熊可能是下山覓食,只要不受激怒或是驚嚇,應不會主動攻擊,同時也呼籲近日入山的鄉親多加注意安全,若是發現黑熊蹤跡,請儘速與林保署花蓮分署聯繫。

保育類「狐蝠」出沒花蓮! 5年數量增加至少1倍
台灣狐蝠為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活動地區為花蓮、綠島、龜山島,其中花蓮的狐蝠族群相當特別,與人類生活區域高度重疊,近日甚至傳出狐蝠因受傷,不慎撞上民宅鐵捲門的意外,顯見其族群確實生活在民眾周遭,但即便如此,野外數量在有關單位的努力下,依然呈現上漲趨勢,農業部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2020年調查花蓮約莫有50隻,目前數量粗估達100隻以上。據了解,台灣狐蝠為夜行性動物,仰賴視覺及嗅覺而非聲波,白天的棲息狀態,不同於傳統印象的蝙蝠為「集體生活在洞穴」,狐蝠棲息於樹梢,並且多為單獨行動,而生存於花蓮的群體更是特別,主要棲息在海拔50公尺以下的丘陵平原,與人類生活環境高度重疊,因此市區、校園中的樹木,就是這些狐蝠棲息及攝取食物的重要來源,如何保存及栽種符合狐蝠需要的樹種,就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黃群策提到,自2020年起,分署便與花蓮縣政府分工合作,研究狐蝠族群的同時,也盤點花蓮縣內狐蝠生存區域的植栽狀況,發現狐蝠的日棲點很多都是在棕梠科的植物,例如大王椰子、亞歷山大椰子等樹種,甚至是榕樹、黑板樹等都能看見其蹤跡,而食物來源就更多,在花蓮至少有16種樹木果實能作為狐蝠的食源,目前來說,狐蝠能夠棲息、獲取食物的熱點多在校園、公園,尤其在美崙山區等綠地。本次傳出受傷的狐蝠是曾被捕捉研究的母蝠「文文」,並發現其頭部有被天敵攻擊的痕跡,讓人聯想是否可能又是「外來種」導致,黃群策表示,能對狐蝠造成威脅的多為猛禽或是大卷尾等鳥類,因此受到流浪貓狗攻擊的機率可說是相對小,但具體來說是被什麼物種攻擊,還是沒辦法輕易斷定;目前文文收治在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預計康復後進行野放,時間視狀況而定。黃群策補充,民眾若看見狐蝠不必過度擔憂「是否攜帶病原體」,台灣狐蝠為素食者,主要都是吃果實,生活環境也相對寬闊乾淨,進行生物研究也沒有在台灣狐蝠上發現病原體,但也呼籲民眾不要對其族群進行過度干擾,避免影響生存。

50歲女教師月經不調長達1年 好友催就醫一查竟是子宮內膜癌
一名50多歲的女性教師,突然發現自己的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還伴隨著不正常的出血狀況長達一年,原不以為意的她在朋友提醒下,才至醫院看診,經內診與超音波檢查後發現有子宮內膜異常增生,內膜厚度超過1.5公分,遠超過更年期女性(50歲以上)的內膜厚度正常範圍(小於1公分),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進一步進行腫瘤指標抽血與術前核磁共振(MRI)檢查,判定為1A期。子宮內膜癌佔子宮體癌九成以上 好發於停經前後女性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是最常見的三大女性生殖系統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4年最新出版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子宮體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的第五位,發生年齡中位是56歲。3,541例子宮體惡性腫瘤個案中,以子宮內膜癌最為常見,共有3,295例佔個案的93.05%,其發生率不容忽視。恩主公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靖指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主要是肥胖和西化的飲食習慣,此外,年齡也是危險因子,特別是停經前後的女性。子宮內膜癌的典型症狀為不正常陰道出血,特別是在更年期前後的女性,若出現停經後再出血、月經週期紊亂並伴隨長期點狀出血、月經週期縮短(如一個月兩次)或經期過長,以及持續性陰道出血超過三個月,應盡早就醫,切勿忽視潛藏疾病的風險。達文西機器手臂精準切除病灶 傷口小、復原快現今外科手術以腹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兩種微創手術為主,有別於傳統癌症手術開刀傷口面積大,微創手術僅需在肚臍及左右下腹各打兩個小孔,產生的傷口小,大幅減輕術後疼痛感,一般約兩天即可出院。而透過內視鏡的鏡頭可以將手術視野放大不少,淋巴結的採樣和廓清更為方便,尤其是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具有高解析度的3D立體影像和靈活的機器關節,能協助醫師更精準地來完成腫瘤切除手術。不適用三、四期腫瘤患者 專業評估是關鍵然而,並非所有癌症手術皆適合採用微創手術。徐靖醫師特別指出,像是第三、四期的腫瘤患者,由於腫瘤已經擴散在整個腹腔,在進行微創手術時,需要二氧化碳打氣進行手術視野的維護,可能會導致腹腔內腫瘤擴散至其他尚未受影響的部位,進而加速病情惡化。癌症患者應經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後,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或手術方式。 【延伸閱讀】35歲女子宮內膜癌,靠「1治療方式」保住子宮 順利懷孕生子停經後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癌」! 無有效篩檢工具如何及時發現、預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353

疑遭天敵攻擊!一級保育類「台灣狐蝠文文」撞鐵門摔落 民眾急送醫治療
花蓮市美崙地區是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狐蝠的重要棲息地,15日晚間1隻曾被捕捉研究的母蝠「文文」不慎撞到鐵門摔落,民眾見狀分享在臉書地方社團「花蓮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得知消息後,當晚會同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前往處理,文文經初步檢傷無生命危險,已送往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治療,待康復後再擇日野放。花蓮分署指出,15日晚間接獲「花蓮人」臉書社群消息,通報美崙地區發現1隻台灣狐蝠撞到鐵門後摔落,立即請狐蝠調查團隊會同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前往確認、處理,發現該隻摔落的台灣狐蝠,是去年8月底在花蓮縣文化局捕捉研究的母蝠個體「文文」。曾被捕捉研究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狐蝠「文文」,15日晚間不慎撞到鐵門摔落,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從臉書地方社團「花蓮人」得知訊息後,立刻前往救援。(圖/林保署花蓮分署提供)花蓮分署表示,當時文文因體重過輕未裝設發報器,僅裝上翼環後現地野放,以便未來迅速辨識個體身分;文文經獸醫檢查發現鼻骨近額頭處有陳舊的穿刺傷,推測可能是天敵攻擊所致,所幸它精神反應皆正常,16日已送往池上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治療,未來康復後將回到花蓮野放。台灣狐蝠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群體在花蓮地區穩定成長,主要棲息美崙溪畔、北濱公園及附近學校等綠地,花蓮縣府為了保育已將美崙溪出海口列為二級海岸保育區。花蓮分署感謝民眾及網友在臉書分享訊息,協助團隊在第一時間救援,未來將持續與縣府分工調查研究狐蝠族群與棲地保護工作,打造人蝠和平共存的生活環境。民眾若發現台灣狐蝠等野生動物受傷的情況,可立即聯絡花蓮分署0800-057930或花蓮縣政府1999派員處理,請勿隨意餵食或驚嚇野生動物,以利後續送醫治療。

8條巨蟒「死亡纏繞」! 村民見獨特奇景紛紛驚呆
泰國由於氣候環境等原因,蛇類是比較豐富的,而且天氣炎熱的季節,蛇類活躍更加頻繁,家住郊區或者野外,稍不注意,就會與蛇來個接觸。近日在當地的消防單位接獲一名40歲村民通報,表示他家附近空地發現居然有8條巨型蟒蛇糾纏在一起,許多村民見狀後直呼從未見過這樣的奇景。泰國村民發現有8條巨蟒纏繞在一起。(圖/翻攝自khaosod) 根據泰媒khaosod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沙繳府瓦塔納那空縣(Watthana Nakhon)塔奎延鎮(Tha Kwian),據消防單位說法,當地一位40歲村民表示,在他家附近的空地發現8條巨型蟒蛇糾纏在一起,由於蟒蛇數量過多,因此只能求助專業團隊進行捕捉。消防單位獲報後,也立即派遣救援人員前往現場查看,果然發現8條巨蟒緊緊纏繞在一起。由於蛇的數量過多,且體型較大,許多村民更直呼令人毛骨悚然,還表示從未見過這樣的奇景。報導稱,地方官員隨即聯絡專門處理蛇類的沙繳府基金會爬蟲類救援隊,尋求專業支援,而救援隊隊長本塔姆(Boontham Anusit)率領隊員攜帶捕蛇工具趕往現場,經過一番努力,成功將8條巨蟒全部捕獲,並一一裝入肥料袋內。這些蟒蛇事後被送往塔奎延鎮行政辦公室進行檢查,經過評估,未來會帶到適合的自然環境野放。專家表示,被蟒蛇咬傷,雖然不會中毒,但造成的傷口很容易感染,所以一旦被蟒蛇咬傷,也需要及時到醫院處理,萬不可大意。相對於咬傷,蟒蛇最令人恐懼的一點就是它們的「死亡纏繞」。科學研究發現,當蟒蛇的體型超過了3公尺時,纏繞力量是非常恐怖的,一旦被纏上,即便是一個健康的成年男子,也無法自行掙脫,若是脖子等部位被纏,很容易就會窒息。泰國村民發現有8條巨蟒纏繞在一起。(圖/翻攝自X)

日本兔島「77野兔離奇喪生」 男踹死兔被逮竟辯:想看牠們被欺負的反應
日本廣島縣竹原市「大久野島」,有約500隻野兔棲息,因此獲「兔島」之稱,但從去(2024)年11月起,島上開始有兔子離奇死亡,屍體數量達77隻,直到近日,有民眾目擊一名25歲男子用腳踹死野兔,警方便以現行犯將其逮補。後來,男子辯稱「雖然覺得兔子很可愛,但很好奇牠們被欺負會有什麼反應」,警方目前則深入調查此案與其他兔子死亡的關聯性。根據《讀賣新聞》、《NHK》、《TBS NEWS DIG》等日媒報導,從去年11月26日至今(2025)年1月期間,共有77隻兔子非自然原因死亡,日本環境部調查發現,約有10分之1有骨折情況。遭到逮捕的嫌犯為25歲的男子堀田陸,是住在滋賀縣大津市的上班族,他於當地時間本月21日下午5點半左右,被目睹於「大久野島」的步道上踢死一隻野生兔子,隨後遭一旁民眾當場制止並報警,警方趕赴現場後,依違反日本《動物愛護法》現行犯逮捕。另外,警方還發現3隻兔子屍體、以及3隻腳骨折的野兔。警方調查時,堀田陸坦承犯罪事實,並供稱「我從去年開始,來過這裡很多次,也做了類似的事情。雖然我覺得兔子很可愛,但我也很好奇,牠們被欺負會有什麼反應」。目前,警方正深入調查島上大量兔屍與該男子的關聯性,並於23日將男子移送檢方。報導指出,「大久野島」位於日本瀨戶內海,方圓約4公里,相傳在1970年代,因某間小學將無法再飼養的家兔野放到該島上後,兔子開始大量繁殖,現在島上約有500至600隻兔子棲息。在大量野兔死亡的消息傳出後,就有遊客氣憤道「說實話,我很震驚會有這樣的人存在,這是絕對不能被接受的,這樣的事情永遠不該再發生」,一名拍攝大久野島兔子25年的攝影師也無奈道,自去年11月以來,就多次拍到有兔子腿部骨折,甚至出現鼻子流血的兔子屍體,「我來島上已經25年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如同親生孩子一樣的兔子卻相繼去世」、「我為兔子感到難過,作為一個人類同胞,不應該做這樣的事情」。

野放黑熊從「死亡訊號」到山林相見 牠驚喜現身!大家超開心
林業保育署台東分署今天表示,去年3月與崁頂部落共同野放追蹤的台灣黑熊拉尼琥(Lanihu),年底因接收到頸圈上發報器傳來疑似死亡的靜止訊息,分署立即組隊上山搜尋。日前突然有隻掛著耳標的台灣黑熊從眾人眼前倏地橫越,隨即尋獲已脫落的頸圈,大家嘖嘖稱奇之餘也為拉尼琥平安無事欣喜不已。台東分署指出,拉尼琥是台東分署救援的第7隻台灣黑熊,去年3月14日野放後即透過衛星持續追蹤其活動狀況,但12月卻連續接收到數筆俗稱「死亡訊號」的靜止訊息,分署隨即邀集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及在地族人上山搜尋。第4天,隊伍正行進時,突然有隻掛著耳標的台灣黑熊在眾人眼前快速越過,沒多久即在前方一棵青剛櫟枝梢上尋獲已脫落的頸圈。由於事出突然,隊員來不及記錄黑熊一閃而過的影像,但比對先前回傳的活動軌跡與最後訊號的位置,加上掛著耳標,可確認就是拉尼琥。隊員們覺得牠的現身,彷彿是來跟大家報平安,除了心中大石頭終於放下,也為見證牠活躍山林感到高興。台東分署指出,脫落的頸圈位於海拔1155公尺一處人跡罕至、食源豐富、有多種殼斗科樹種的天然林。現場可見許多黑熊抓痕與排遺,也在青剛櫟樹上發現熊窩,推測此處應是拉尼琥當時穩定的棲息環境。台東分署也透露,拉尼琥野放後累計9個多月的活動點位資料顯示,牠有近6個月,即長達2/3的時間都在鄰近崁頂部落的森林活動。由於拉尼琥先前是在崁頂附近誤中陷阱經族人通報獲救,台東分署擔心再度發生人熊衝突,因而除了提醒族人配合相關事項,只要發現拉尼琥接近部落,都會立即通報族人。但族人接獲後,都淡定表示,拉尼琥本來就是鄰居,甚至是部落的一份子,不會過於擔憂,讓林業保育署對部落的自然哲理極為佩服。

農業部多項預算遭刪除或凍結 養雞協會抗議:不要將政治議題凌駕民生議題
立法院近日審查2025年總預算案,多名立法委員提案刪減或凍結農業部多項經費,對此,中華民國養雞協會指出,不要將政治議題凌駕民生議題,強烈反對農業部相關經費面臨刪減或凍結,若有損養雞產業權益與發展,將附和中華民國養豬協會,串聯全國相關畜禽產業團體及上下游相關行業,向立法院強烈表達不平之鳴。養雞協會指出,農業部過去多年透過各項政策與資源協助支撐養雞產業發展,也提升養雞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包含補助養雞場升級、屠宰場與冷鏈設施等多項經費支持,以及在家禽產品的檢驗上面予以協助,多項作為讓台灣雞肉、雞蛋在品質上深受國內民眾信賴,也可與低價進口的雞肉、雞蛋產品在市場上一較長短。養雞協會表示,若因農業部的預算遭刪減或凍結,造成國內養雞產業各項輔導措施停止,生產效能及競爭力下滑,其影響層面包括飼料、動物藥品、養雞、設備商、運輸、屠宰、肉品分切、銷售…,乃至提供國人雞肉、雞蛋消費的品質等等,真是難以想像。養雞協會強調,近日立法院立法委員揚言刪減農業部經費,擔心對於養雞或整體家禽產業的支持及經費也會因為這樣減少,經費減少不只會影響整個養雞產業的發展,包括衝擊家禽畜牧場環境改善、防止禽流感動物疾病傳播等,也會危及眾多雞農的生計,呼籲社會各界傾聽農民們的心聲,理解畜禽產業背後的辛苦付出,期盼立法院朝野放下分歧,共同守護台灣的養雞產業,共創我國家禽產業的美好願景。

法國100公斤寵物野豬「險遭安樂死」 法院更要求政府賠償5萬元
法國一名女馬場主2年前收養了一頭野豬「肉醬」(Rillette),但地方政府認為野豬具有威脅性,揚言要將「肉醬」帶走,甚至準備將其安樂死,並對她開罰15萬歐元(約新台幣508.6萬元)。此舉引起大批動物保護人士抗議,最終法院在16日裁定,同意「肉醬」可以繼續待在主人身邊,同時勒令地方政府賠償「肉醬」主人1500歐元(約新台幣5萬818元)。根據外媒《路透社》、《法新社》報導,女馬場主卡佩(Elodie Cappe)在2023年4月,於法國中東部沙烏爾塞(Chaource)的馬場外的垃圾箱附近發現了一頭小豬,由於周圍看不見母豬的身影,卡佩便將小豬帶回家飼養,並將牠取名為「肉醬」。卡佩表示,她曾打算在「肉醬」長大後將其野放,但「肉醬」總會自己跑回馬場,於是卡佩決定為「肉醬」絕育並施打疫苗,並於馬場中架設特製圍欄,讓「肉醬」能繼續在這裡生活。然而,當地政府認為,成年野豬(wild boar)體重在60~100公斤之間,一旦奔跑起來恐會對農作物和其他牲畜造成威脅,且野豬在法國部屬於可馴養的寵物,因此拒絕卡佩收養「肉醬」的申請,並通知卡佩必須為這頭已經長到100公斤的野豬找到「更合適的場所」,否則就會對其實施安樂死。後來,此案激怒了動物保護人士,引起大批民眾抗議及示威,並有網友在「Change.org」網站上發起請願,共獲得約30萬個響應。最終,法院作出裁定,要求當地政府重新考慮卡佩收養「肉醬」的申請;法官也表示,雖然在原則上,人們捕獲野豬並飼養是非法行為,但政府仍有例外授權許可的裁量權限。此外,法院還勒令當地政府必須賠償卡佩1500歐元,而卡佩則打算把1500歐元賠償金全數捐給慈善機構。卡佩也分享,「肉醬」現在能夠聽懂坐下、躺下等指令,也與馬場的其他動物相處得很好,「她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玩耍,她屬於這裡,我們非常開心」。

多項農業部預算遭刪減!養豬協會揚言赴立院抗議:恐嚴重打擊豬肉產業
近期多名立委提案刪減2025年度總預算,其中多項農業部相關經費面臨刪減或凍結。對此,中華民國養豬協會表達深切憂慮,認為此舉可能影響多年累積的養豬產業成果,嚴重打擊豬肉產業及國際競爭力,若有損養豬產業權益和罔顧國民安心食肉,不惜串聯全國養豬產業團體及相關畜禽產業團體到立法院抗爭,強烈反對農業部相關經費面臨刪減或凍結。豬協表示,今年將是台灣豬的關鍵年,不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有望在5月通過台灣「豬瘟非疫國」申請,生鮮豬肉也陸續外銷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未來更有可能進軍日本,對於前景都非常期待。豬協指出,但近日立法院亂象,國會議員揚言刪減農業部經費,擔心對於養豬產業的支持及經費,也會因為這樣減少。經費減少不只會影響整個養豬產業的發展,包括衝擊養豬場環境改善、防止疾病傳播等等,也會危及眾多豬農的生計,種種亂象不僅造成養豬人的擔憂,也對豬農不公平。豬協呼籲,社會各界傾聽豬農的心聲,理解產業背後的不易與努力。台灣豬肉長期在國內民眾的形象是健康美味,也是台灣人自豪的飲食文化象徵。中華民國養豬協會期盼朝野放下分歧,共同守護台灣豬肉產業,讓貢丸與滷肉飯的美味持續飄香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