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戴口罩導致「下巴後縮」顯老 日本牙醫師揭1方法免費「改善臉型」
隨著新冠疫情已持續3年之久,出門戴口罩如今也成為大眾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對此,日本牙醫師山口和巳則在綜藝節目「カズレーザーと学ぶ」上示警,長期戴口罩會改變我們的呼吸方式,進而對臉部形狀和牙齒排列造成負面影響。據《網易》的報導,山口醫生表示,他在疫情期間觀察到很多前來矯正牙齒的病患,特別是還處在發育階段的小朋友,其實並不是牙齒天生就長得不整齊,而是因為疫情期間長期戴口罩改變了呼吸方式,進而對臉形和牙齒排列帶來負面影響。山口醫生還在節目中展示了病患矯正呼吸方式前後的臉型差異,只見照片中的小朋友只是單純將嘴巴呼吸的習慣改回用鼻子呼吸,短短7個月就大幅改善下巴後縮與暴牙的問題,這讓節目來賓不敢置信的表示:簡直是修圖。照片中的小朋友只是單純將嘴巴呼吸的習慣改回用鼻子呼吸,短短7個月就大幅改善下巴後縮與暴牙的問題。(圖/翻攝自《網易》)山口醫生指出,關鍵就在於用嘴巴呼吸還是用鼻子呼吸!「對未滿12歲,還在發育期的小朋友來說,變化會相當大。」山口醫生進一步解釋,用鼻子呼吸會讓鼻腔周遭持續受力,加上舌頭自然頂住上顎,鼻子附近的肌肉和骨頭就會變得緊實。反觀如果用嘴巴呼吸,就會導致上顎骨和附近的肌肉向下塌陷。山口醫生也點出長期戴口罩的問題:「因為戴口罩比較難用鼻子吸氣,因此很多小朋友就會自然用嘴巴呼吸。這種情況有可能導致臉部塌陷,讓你看起來特別老!」用鼻子呼吸會讓鼻腔周遭持續受力,加上舌頭自然頂住上顎,鼻子附近的肌肉和骨頭就會變得緊實。(圖/翻攝自《網易》)山口醫生也提醒,不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應該留意自己是不是不小心習慣用嘴巴呼吸了,如果發現要趕緊矯正用鼻子呼吸,「只要時時注意自己有沒有用鼻子呼吸,久而久之大腦和肌肉就會習慣了。」至於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習慣用嘴巴呼吸呢,醫生則要求來賓先閉上嘴巴,並用鼻子深呼吸3次後,馬上檢查自己的舌頭在哪個位置,如果舌尖頂著上顎,代表平常習慣用鼻子呼吸,如果舌頭前端沒有頂著上顎,就代表平常習慣用嘴巴呼吸!山口醫生解釋,這是因為人一旦習慣用嘴巴呼吸,舌頭頂著上顎就會很礙事,所以舌頭不自覺就會下移。

下巴後縮導致「呼吸道阻塞」 51歲男每小時竟窒息65次!
本身體重標準,也有規律運動習慣的51歲王先生,晚上睡覺時打鼾非常大聲,甚至會突然中止呼吸,造成白天精神不濟。經醫院診斷後,發現王先生患有重度混和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每小時窒息指數高達65.5次,醫師評估是因上呼吸道結構異常、下巴後縮與輕微歪斜所導致的呼吸道阻塞。因王先生不習慣配戴陽壓呼吸器(CPAP),故在耳鼻喉科暨頭頸外科的協助下,進行功能性外科手術,大幅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窒息指數,王先生的睡眠品質與精神也獲得顯著提升。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季照芸表示,由於王先生扁桃腺較大、懸壅垂較長,同時伴有肥厚的舌根、狹窄的咽喉側壁空間,造成呼吸道空間不足,而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王先生戴不習慣陽壓呼吸器,斷續的使用也造成治療效果不佳,醫師評估後建議透過睡眠外科手術方式擴張呼吸道空間,減少窒息機率。為避免術中神經損傷,季照芸主任先利用3D立體列印頦舌肌下頷成型手術,事先以3D電腦斷層立體模擬,客製化患者的神經齒根位置,同時預期術後外觀,除改善呼吸道空間,更能處理下巴後縮與歪斜等問題;另配合處理上呼吸道結構異常,同步進行懸壅垂顎咽成型手術、咽喉側壁成型手術及舌根減積手術。術後王先生每小時窒息指數從65.5次降至13.5次,且同時改善下巴後縮和歪斜,不僅解決上呼吸道狹窄問題,也讓歪斜的外表得到美化。睡眠醫學日新月異,治療方式多元,需要完整的客製化制定治療方向,才能達到最適合也最有療效的治療方式。季照芸主任呼籲,若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民眾經陽壓呼吸器治療未果,也可至耳鼻喉科諮詢睡眠外科手術,利用手術方式擴張呼吸道,讓睡眠不再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年輕猝死4】醫師自救靠CPAP氣沛治療 一用8年終於睡好
萬芳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洪士涵也有呼吸中止症問題,他認為藉由減重改善呼吸中止症,對亞洲人來說成效不大,其實多數呼吸中止症的原因都不明,他自己當初也沒有過重問題,只能推測是亞洲人下巴後縮、呼吸道狹窄,熟睡後就容易堵塞呼吸道。「如果是咽喉結構導致呼吸中止,可以試著手術切除解決,但因為我病況屬於中度,認為手術改善有限,所以就直接選擇使用『CPAP氣沛治療』。」洪士涵說。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指出,CPAP氣沛治療是呼吸中止的第一線治療方式,主要是透過機器產生持續氣流,維持連續性正壓來打開阻塞的氣道,維持呼吸道通暢。「我至今已經使用了8年,每晚都戴著CPAP氣沛治療的面罩睡覺。」洪士涵說,第一天還在適應,第二天醒來發現面罩沒被扯掉,而且精神明顯變好。「我當時看了一下手錶,發現自己睡的時間並不長,卻有一種睡很久的感覺。」國外研究顯示,使用CPAP氣沛治療7年後的心血管風險大幅降低。施振榮日前受訪時,也坦承使用CPAP氣沛治療來控制自己的心血管疾病,他說:「如果生命重要,就試著去適應一個幫助健康的器材。」目前CPAP氣沛治療的選擇愈來愈多,但台灣仍屬自費項目,要價大約3~5萬元左右,洪士涵笑說這些年來用過無數機種與面罩,現在不僅有符合亞洲人輪廓的面罩,就連氣流也可以針對亞洲人狹窄的呼吸道設計,「想要活命,就不會覺得麻煩。」CPAP氣沛治療主要是透過機器產生持續氣流,維持連續性正壓來打開阻塞的氣道,維持呼吸道通暢。(圖/翻攝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