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並非貧血就補鐵!需對症下藥 營養師曝「治療最重要1關鍵」
營養室諮詢門診來了位緊張的母親,她表示就讀高中的女兒接受健康檢查發現有貧血現象,想諮詢營養師該怎麼補鐵,才可以將女兒的血補回來?一提到貧血,大部分的民眾都會想到要補鐵,但造成貧血的原因其實很多種,不是每一種貧血都可以靠補充鐵來改善,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貧血原因多 缺乏營養素貧血是指體內紅血球與血紅素數量不足而導致人體攜帶氧氣的能力下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男性血紅素小於13 gm/dl,女性小於12 gm/dl,即稱之為「貧血」。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黃淑敏營養師指出,造成貧血的原因很多,常見有缺鐵性貧血、巨球性紅血球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及先天紅血球缺陷所導致之貧血等;所以又分為營養不良性貧血及先天性遺傳貧血。所謂營養性貧血是指當鐵質、蛋白質、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銅及鈷等營養素缺乏時,所形成的貧血現象稱營養性貧血。當人體缺乏足夠的鐵時,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血紅素,此外,維生素B12和葉酸也是製造紅血球的重要元素,缺乏這些營養素也可能導致貧血。調整攝取飲食 補正確營養素黃淑敏營養師表示若是營養性貧血,可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及鐵、維生素B12、葉酸高的食物。這些食物包括:黃豆、肉類、動物肝臟、魚類、蛋類,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牛乳及乳製品、糙米、全麥、燕麥等。至於先天性遺傳貧血原因可能是家族遺傳或基因合成異常所造成的遺傳血液疾病,譬如:鐮刀形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這時給予補充營養素的效果有限,甚至嚴重時須採換血或輸血矯治。確定貧血原因 對症下藥才有用黃淑敏營養師建議,如果有貧血的症狀,最好先確定貧血的原因。建議諮詢醫生進行檢查,找出貧血的原因,然後再決定應有的治療。當醫生診斷出患者的貧血是由於鐵缺乏所引起時,通常建議患者補充鐵質,以幫助身體製造足夠的血紅素。

新冠起源出現新證據 可能跟武漢華南市場「貉」有關
新冠肺炎疫情如何爆發依舊成謎,許多科學家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由動物傳人,和過去許多病毒的傳播模式類似,由於第一時間爆發疫情的武漢是多個實驗室所在地,收集與研究冠狀病毒,因此病毒也有可能是實驗室外洩,如今,有國際病毒專家小組表示,病毒來源可能和武漢華南生鮮市場裡走私的「貉」(或稱為狸,raccoon dog)有關。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所採集樣本,顯示有「貉」的DNA與新型冠狀病毒混在一起。(圖/翻攝自@newscientist推特) 根據國際科學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引述國際專家的研究,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所採集的樣本,顯示有「貉」的DNA與新型冠狀病毒混在一起,增添病毒是來自動物傳人而非實驗室外洩的證據。所謂的貉,外型神似浣熊,在中國被飼養來取用毛皮與肉,這些檢驗的樣本是2020年初自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檯面上採集,不過資料隨後遭到移除,但一名法國生物學家偶然發現這些資訊,並分享給中國境外正在追查疫情起源的科學家。根據資料顯示,從市場中野生動物交易攤位上採集到的部分陽性樣本,也含有「貉」的基因,顯示這些動物或許也被病毒感染。這些分析隨後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率先刊載。根據參與分析的猶他大學病毒學家高德斯坦(Stephen Goldstein)表示,「很可能帶有這些DNA的動物,同時也是病毒的宿主。如果你在人畜共患病溢出事件後去採集環境樣本…基本上這就是你預期會發現的東西」。高德斯坦和研究團隊指出,他們的分析是顯示市場內有野生動物感染了冠狀病毒的第一個強而有力跡象。然而,這些病毒也有可能是被人帶到市場,然後傳給了貉,或是感染病毒的人碰巧在動物附近留下了痕跡。另外,美國疾控中心中國辦事處負責人葉雷(Ray Yip)表示,這些發現雖然尚未經過確認,但十分重要。根據《美聯社》引述葉雷的說法,「中國疾管中心公布的環境樣本資訊,是迄今支持病毒動物起源的最強力證據」。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技術負責人、流行病學家范科霍芙(Maria VanKerkhove)則是持不同意見,認為這些分析並沒有在任何動物身上發現病毒,也沒有發現任何動物傳人的堅實證據,「這只不過是給了我們一些線索,幫我們理解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全糖珍奶熱量高 爬三次101大樓才能消耗
面對手搖飲店、便利商店、販賣機琳瑯滿目的飲料的誘惑,每日一杯飲料成為許多人的習慣,含糖飲料正悄悄威脅民眾的健康。癌症關懷基金會受邀至心路基金會新北市慈泰庇護工場講解『飲料“甜秘密”知多少?』,向心智障礙者衛教宣導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危害!運動消除熱量 卻總敗在飲料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周晉帝表示,考量到學員的特殊性,課程特別設計成體驗與運動兩部分,體驗課程選擇學員們最喜愛的舒跑(含糖量17.5公克/250毫升)、可樂(含糖量26.5公克/250毫升)和水蠻牛(含糖量35公克/250毫升)。許多人會認為運動就能消除飲料帶來多餘的熱量,因此運動課程設計讓學員們原地慢跑1分鐘,體驗運動消耗熱量的辛苦,之後更公佈完整消耗250毫升的舒跑、可樂、水蠻牛各需要慢跑9分鐘、13分鐘及19分鐘,讓學員們大為震驚,紛紛表示不敢再喝。奶茶高熱量 果汁多濃縮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飲食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營養師表示精製糖如慢性毒藥,與代謝症候群、脂肪肝、三高的發生息息相關,更進一步提醒民眾兩種飲品的陷阱:「奶茶」的主要成份為奶精、高果糖糖漿、香料等,奶精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飽和脂肪攝取過量易導致肥胖及心血管疾病,而一杯700c.c.全糖珍珠奶茶,含糖量將近62公克,遠超過每日限量,熱量更高達650大卡,需爬樓梯300階,相當於3次101大樓,才能完整消耗。還有主打「100%果汁」,這類飲料主要是水與蔬果「濃縮」果汁調製而成,蔬果營養成分不多,但添加糖非常多,一點也不健康。喝水很重要 排除壞物質黃翠華營養師於課程中特別強調喝水重要性,當身體缺水時會發生口臭、沒精神、嘴唇乾裂、心跳加快等症狀,嚴重影響健康與社交,建議平常多喝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可減少熱量攝取,並遠離肥胖及多種代謝疾病威脅。透過排除尿液、汗以及糞便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道蠕動預防便秘及避免尿道發炎,而一日飲水量至少2000c.c.,可以將湯品、無糖茶飲合併計算,而喝水時應分多次喝、慢慢喝,不要喝得太快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

去年全球空污超嚴重 研究:只有13個國家地區「健康」
近日一份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空污狀況在去年十分嚴重,只有為澳洲、愛沙尼亞、芬蘭、格瑞納達、冰島和紐西蘭等13格國家地區算健康,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空氣質量標準。據《CNN》報導,追踪全球空氣質量的公司IQAir近日發表一份報告,他們分析大約90%的國家地區,發現空污年平均值超過了世衛的空氣質量指南。IQAir分析131個國家地區的平均空氣質量,發現只有澳洲、愛沙尼亞、芬蘭、格瑞納達、冰島和紐西蘭6個國家,和太平洋和加勒比、關島和波多黎各等7個地區,達到了空品標準。據了解,查德、伊拉克、巴基斯坦、巴林、孟加拉國、布基納法索、科威特和印度這7個國家的空品算吊車尾,平均空氣污染超過每立方公尺50微克,遠超過標準的每立方公尺5微克。該研究機構說,空氣中的細顆粒物或PM2.5,是最小但也是最危險的污染物,人們吸入PM2.5會深入肺組織並進入血液,會造成氣喘、心臟病等健康問題。報導稱,每年全球有數百萬人死於與空污相關健康問題,據聯合國機構表示,2016年約有420萬人死於細顆粒物。該報研究告還強調,非洲、南美洲和中東的發展中國家,因缺乏監測站,導致這些地區缺乏空氣質量數據,在54個非洲國家中,只有19個國家的監測站提供了足夠的數據。IQAir North America首席執行官哈默斯(Glory Dolphin Hammes)說,「如果你看看衛星或模型數據,非洲應該是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大陸,但我們沒有足夠的數據」,而現在測量最大的障礙,就是政府監測空氣質量的方式,大多數都傾向無法準確測量空氣中細顆粒物的儀器。

女性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護心」5招助遠離
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列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顯見女人護「心」刻不容緩。女性更年期賀爾蒙變化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女性停經(更年期)平均介於45歲至55歲之間,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46至55歲的女性高血壓、糖尿病的罹病率約為40至45歲女性的3倍,高血脂也隨著年齡增加呈現升高的趨勢。依107年臺灣地區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追蹤資料顯示,有三高狀況的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正常人的1至2倍。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護心」5招 遠離心血管疾病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女性更年期要更注意心血管疾病的症狀與關心血管健康,建議女性更年期心血管保健,可以從控制危險因子以及定期健康檢查的「5招」做起,以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威脅。1.均衡飲食:: 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吸菸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另,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等健康行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20多歲女罹患青光眼! 醫師籲:青光眼也會找上年輕人
民眾普遍認為只有中老年人會罹患青光眼,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高度近視的王小姐,20多歲時突然發現自己雙眼發紅,以為是戴隱形眼鏡造成結膜炎,但卻漸漸開始頭痛欲裂,經過醫師檢查後發現,竟是青光眼。臺北榮總眼科部主任級主治醫師暨韻珊眼科教育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劉瑞玲指出,近年罹患原發開放性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其中不乏在青壯年就嚴重到需要手術治療。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的第二大原因,呼籲民眾一定要有積極治療的正確認知。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 高危險群應定期檢查全球青光眼患者數逐年上升,去年已突破8千萬,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預估2040年將突破1億人次。劉瑞玲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逐漸破壞視神經的疾病,當眼睛內的房水排出路徑功能失調,會使眼壓增加,便容易破壞視神經,造成青光眼的機會也增加。然而,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再加上青光眼造成的視野缺損多由鼻翼兩側開始,剛好是兩眼視力重疊區,若一眼出現問題,有另一眼的視力補償,導致患者不易察覺。劉瑞玲醫師指出,當病人有眼經痛、頭痛等自覺症狀時,大多已經是青光眼晚期的病人,而當病人察覺到自己視力可能受到影響時,通常視神經已受到40%以上的損傷。因此,家族有青光眼病史、近視超過600度、4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醫師建議應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超過7成自行停藥 恐離失明更進一步青光眼被冠上「視力小偷」之稱,第一線治療以眼藥水為主。不過,呂大文醫師提到,眼藥水多有紅癢等不適副作用,且須每天固定時間點藥,病人容易忘記,或覺得麻煩而忽略,再加上平時沒有症狀,許多患者容易中斷治療。根據健保資料統計,約有75%患者會自行停藥,其中更有9成患者於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藥,恐導致患者離失明更近一步。呂大文醫師提醒,除了眼藥水,青光眼還有雷射、手術等多元治療方式,患者應多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劉瑞玲醫師也表示,目前可採取的治療方法多元,因青光眼成因不同、以及無法適應眼藥水副作用等因素,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討論。此外,罹患青光眼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青光眼中也有許多年輕個案,劉瑞玲醫師指出,年輕病人通常是高度近視者或血壓很低、手腳冰冷也沒有規律做有氧運動的人。醫師提醒,高度近視是青光眼的風險因子,預防近視、控制度數,對青光眼的預防相當重要,民眾因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預防近視,才能減少未來罹患青光眼的機會。

再添4例猴痘本土個案 北南皆有!高風險接觸者達14名
疾管署今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年齡介於3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2月26日至3月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紅疹、淋巴結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3月8日至3月10日間確診陽性。4例個案目前均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另58名低風險接觸者已給予一般性衛教注意自身症狀。疾管署指出,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7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包括德國、美國、奧地利)。全球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於英國爆發以來,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750例)及歐洲(25,859例),其中美國累計30,225例占全球總數35%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單週新增低於200例,本週新增121例,主要分布於美洲。亞太國家以日本累計31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其中日本近期疫情趨嚴,另韓、菲、越、港、中等國亦有零星報告病例,紐、澳疫情則多集中於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2023)年3月8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4%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9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8%。疾管署說明,有關第一階段暴露前預防(PrEP)疫苗預防接種作業,考量現階段疫苗量及疫苗儲存特性等因素,以採「集中接種」及「皮內」注射方式辦理為主,以達疫苗之最大效益,並先以6個直轄市各設置1家合作醫院為先。該署已完成第一階段猴痘疫苗接種相關作業之前置準備,包括完成修訂疫苗接種作業須知、民眾接種須知與同意書、疫苗使用與管理方案、衛教及教育訓練教材等,以利醫療院所人員訓練及執行接種服務使用,並預計醫院需一週完成各項前置作業。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

醫籲聽力加入成人健檢 及早檢測聽力有助延緩失智
輕、中、重度聽損者罹患失智風險會增加2、3、5倍!長庚紀念醫院耳科主治醫師吳哲民呼籲,及早檢測聽力有助延緩失智,呼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聽力篩檢納入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項目中。「阿西哥」陳博正也傳授「搓手聽篩法」,用時下最流行的「手指愛心」就能夠簡單測試聽力。聽不見搓手指聲音? 醫囑:失智風險倍增施2023年「33世界聽力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關鍵訊息指出,耳朵與聽力問題是社區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超過60%的聽力問題是可以在初期發現和解決的。聽損與失智密切相關,吳哲民說明,65歲以上長者的聽損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輕度(25-40分貝)、中度(41-70分貝)、重度(70-90分貝)聽損者罹患失智風險會增加2倍、3倍、5倍。延誤7年才就醫 隔年就失智然而,聽損因為不會產生立即性的身體不適,使得初期就醫率極低。吳哲民說明,根據統計,不少聽損長輩拖延7年才看醫生,但隔年就失智了。因此醫師呼籲,年輕人要注意減少出入噪音娛樂場所,長者也要及早檢測,以免錯失黃金矯正時期,建議國健署將聽力篩檢納入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項目中,及早檢測聽力並介入治療,有助降低未來失智的風險。「阿西哥」陳博正矯正聽力「吵架沒輸過!」為讓聽力損失更容易被察覺,進而預防失智症風險,PSA華科基金會跟進WHO的聽力照護行動,推出「搓手聽篩法」,在兩耳旁比手指愛心搓一搓,即可檢測聽力。金鐘金馬得主「阿西哥」陳博正喊話:「每年的3月3號定為33聽力日,兩個3就像耳朵一樣,我們說『守護聽力』也正好符合這個33,愛自己也愛別人,左邊3下、右邊3下,如果你沒聽到聲音的話,那就表示你聽力出問題了,拜託趕快去檢查,以免掉到跟我一樣的困境裡頭!」陳博正小學時即遭密醫誤診而導致長期聽力損失,不僅無法接主持工作、收入減少,也聽不到別人跟他打招呼,被劇組誤會耍大牌,甚至開車時被按喇叭都聽不到,相當危險。後來他在女兒的建議下進行聽力檢測,佩戴助聽器至今將近15年,改善生活品質,人也變快樂,笑說:「吵架沒輸過!還可以練肖話!」與聽損長輩友善溝通3個小技巧華科基金會聽力師黃詠耀表示,長者生活中不易發現聽力受損,不少個案其實是聽力受損,卻被誤為失智,建議可用搓手聽篩法,並與專業醫師或聽力師討論,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另外配戴助聽器後需觀察3個月,若長輩不習慣,照顧者可多陪伴關心,有助長輩聽見世界的聲音。1友善溝通:放慢語速說話,比大聲說話更好。2正常溝通:對話距離為一個手臂長,是最剛好的距離。3靠近溝通:若長輩聽不清楚,可以靠近一點在耳邊慢慢說。

中、小學生肥胖比例飆增! 國健署曝3招助改善
依據世界肥胖聯盟估計,2035年全球肥胖人口數將達到19億人,相當每4人就有1人肥胖,治療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費用超過4兆美元,肥胖已成全球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國中及國小學生 過重及肥胖率升高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6-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2020年為50.3%;另,國小學童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5.4%及27.1%;國中學生109、110學年度過重及肥胖率分別為29.9%及31.2% 國中及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都有升高的趨勢。肥胖是一種慢性病 易引起多重共病肥胖會引起許多共病症,不僅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也和退化性關節炎、憂鬱、不孕症等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由於成因複雜,除了飲食和身體活動的因素外,也受到基因、心理健康和外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往往不只是個人的問題,所以若將肥胖汙名化,不僅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會降低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的意願。因此親友需多了解肥胖的成因,並給予陪伴與鼓勵,一起為健康而努力,終結其沉重人生。預防肥胖從小做起 家人一起培養健康生活型態研究顯示,小學時的肥胖兒童有6至7成長大後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有7至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顯示小時候胖長大後往往還是胖。家人一同調整生活型態,是健康體位管理的好方法,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以下三項要點:減少甜食及含糖飲料,攝取均衡健康飲食:依照「我的餐盤」均衡健康飲食比例和口訣,攝取多樣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選擇全穀及未精製雜糧,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的食品,並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所有的含糖飲料。增加動態生活,降低每日觀看螢幕時間:成人每週應進行150分鐘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即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規律運動能降低體脂肪、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焦慮與憂鬱等,帶來許多健康上的益處!充足睡眠,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睡眠不足也是肥胖的危險因子之一,可能導致體內荷爾蒙不平衡、增加進食的機會、增加疲憊感等而造成肥胖。

醫師曬照點名「孩童早餐有問題」!搖頭嘆:門診3類人很多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固然也是相當重要,但若是醒胃的第一餐吃錯,小心肥胖、癌症找上門。腸胃科醫師周莒光分享,現代孩童的早餐往往出現香腸、培根、雞塊等食物,除了是加工類食品外,還是不健康油炸物,提醒家長們須多注意孩子的飲食習慣。腸胃科醫師周莒光近日在臉書上貼出一張大拼盤食物照,圖片中可見,早餐中包含香腸、培根、雞塊、薯條、蔬菜及水煮蛋,一旁還附上看似健康的牛奶麥片,並拋出疑問,「想想小孩的這個早餐有什麼問題?同時也想想我們小孩未來肥胖,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比我們這代更高還是更低?」周莒光表示,雖然這份早餐看似營養豐富,但其實香腸、培根等「加工類肉品」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的一級致癌物,恐增加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周莒光指出,像是雞塊、薯條則是「油炸物」,除了容易產生致癌物外,相同食物在經過油炸後,熱量有可能增加百卡;而看似健康的牛奶麥片,糖份全偷偷的躲在穀片裡面,不得不小心甜蜜陷阱;至於家長們最重視的蛋白質,則須同時注意「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這也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對此,周莒光感慨說道,看到越來越多孩童因肥胖問題前來求診,也有年紀輕輕就罹患糖尿病與脂肪肝的患者,提醒家長們良好的飲食會帶來健康的身體與更清晰的頭腦,「給小孩好飲食的重要性不亞於補習」。

H5N1禽流感恐爆「人傳人」 醫抖恐怖真相:有一半機會死亡
新冠疫情好不容易趨緩,H5N1禽流感卻開始流行,柬埔寨已有2人感染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擔憂會演變成人傳人。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警告,人類若感染禽流感,有一半機會死亡,並祭出「5要6不」防範措施。黃軒醫師在臉書專頁指出,禽流感在哺乳動物間已開始大流行,包括西班牙的貂、蘇格蘭的海豹、南美洲的海獅海豚等,都被發現因感染H5N1導致大量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今年2月23日止,人類因禽流感導致重病及死亡,一直反覆存在,總共21個國家、868人,證實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因感染死亡的有457人,死亡率約53%,也就是說:「人類萬一真的感染了禽流感,有一半機會死亡的!」依照之前大流行的經驗,任何病毒跑到哺乳動物,發生大規模感染或潛伏,人類就可能被感染,像是coronavirus、SARS病毒、COVID病毒,一感染到人類,一開始的大流行,也是有高死亡率的。專家坦言,幾乎無法預測「人傳人」何時會發生,但依以往的「跳躍模式」經驗,禽流感病毒捲土重來恐怕只是時間問題。雖然防止禽流感的疫苗早已備妥,但仍欠缺具體的抗病毒藥物,目前市場上也缺乏專門為抗禽流感病毒的藥物。此外,也沒有針對禽流感的快篩工具,這是萬一在人群大爆發,最缺的防疫物資之一。禽流感欠缺口服藥物及快篩工具。(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回首過去流感疫情,首次出現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第2次出現在1977年的俄國流感,間隔52年,最近一次是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和上一次流感僅間隔32年;從2003年爆發SARS、2012年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到2019年COVID-19肆虐,可以看出冠狀病毒不到10年就會出現一次。至於如何預防禽流感? 一般民眾,可以參考「5要6不」原則,「5要」包括 禽肉及蛋要熟食、要以肥皂澈底洗手、出現症狀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職業及接觸史、與禽鳥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不」包括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禽鳥肉品、不接觸或餵食候鳥及禽鳥、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鳥、不將飼養禽鳥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壅擠的場所。

65歲以上長者有4成失能性聽損! 用「這1招」檢測聽力
根據一項大規模高齡聽力篩檢報告顯示,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約有40%為失能性聽損,超過WHO統計的33%!有鑑於此,華科基金會推出「搓手聽篩法」,在兩耳旁比「手指愛心」搓一搓,如果聽不見搓手的聲音,建議及早檢查聽力,進而預防聽力產生的失智症風險。2023年33世界聽力日前夕,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一項關鍵訊息指出,耳朵與聽力問題是社區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而超過60%的聽力問題是可以在初期發現和解決的。並提出將聽力保健納入初期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議,預期這一整合可幫助各國達到全民健康覆蓋的目標。「搓手護聽力」簡單三步驟為讓聽力損失更容易被察覺,進而預防因聽力產生的失智症風險。PSA華科基金會今年持續跟進WHO的聽力照護行動,推出「搓手聽篩法」。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常見的3種聽力測試法為詢問單一問題、氣音測試和搓手測試。實證顯示,在背景噪音不超過55分貝的環境下,「搓手聽篩法」之聽力快篩方式,可使75%聽損40分貝以上的長輩及早被發現,不僅簡易、快速、零成本、不受時間環境限制,且方便操作,也有一定準確性。步驟一:移動到安靜空間步驟二:比一個手指愛心步驟三:左耳右耳旁搓三下醫界呼籲:聽力篩檢應納入健檢長庚紀念醫院耳科主治醫師吳哲民指出,65歲以上長者的聽損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然而,因為不會產生立即性的身體不適,使得聽損初期的就醫率極低。建議將聽力相關篩檢,納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項目中。「阿西哥」陳博正成助聽器達人演藝圈也有不少聽損案例。小學時即遭密醫誤診而導致長期聽力損失的金鐘金馬得主「阿西哥」陳博正,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排斥就醫矯正聽力,甚至聽不到別人跟他打招呼,而被劇組誤會是耍大牌。就連女兒大聲跟他說話都被誤會「罵老爸」,因此在家人的提議下進行聽力檢測並戴上助聽器。佩戴助聽器至今將近15年,陳博正強調,關心長輩聽力刻不容緩,希望搓手這個小動作能成為日後朋友見面時打招呼的方式之一。

全台之冠!新北市HPV疫苗接種率92.91% 子宮頸癌死亡率低於全國平均
子宮頸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造成全球至少34萬人死亡,也是我國常見的女性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為防治子宮頸癌,我國自2019年推動入學國中女生公費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至2022年已達92%的接種率,遠超過全球平均,更超過鄰近已開發國家包含日本、韓國及澳洲等,新北市更在去年創下92.91%的高接種率表現。有鑑於9成以上的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之90/70/90目標,包括90%女孩於15歲時接種HPV疫苗、70%的女性在35歲前接受高效能的子宮頸癌篩檢、90%被確診為子宮頸癌的女性能得到治療及照護。我國在各面向皆積極落實,其中透過校園公費HPV疫苗施打政策,全國國中入學女生接種率在2022年就已達92.0%,超過WHO提出的目標值。而新北市更是我國最早推動大規模HPV疫苗接種的縣市,提前國家政策多年,自2010年推動迄今,HPV疫苗年度接種數量為全國之冠,至今已有超過21萬人受惠。除了施打疫苗積極預防,定期篩檢也是防治的重要一環。實證顯示大規模子宮頸抹片篩檢可降低 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我國自1995年起即提供三十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免費篩檢服務,25年來累積篩檢率達 82.7%。而新北市無論每年抹片檢查、或每三年一次抹片檢查篩檢率皆高於全國平均,新北市除HPV疫苗接種外,亦率先成為全國補助未滿30歲或未具健保資格之女性,免費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縣市。在積極預防與篩檢下,我國子宮頸癌發生率已逐年下降,全國發生率自2010年每十萬人口10.81,下降至2020年每十萬人口7.78;全國死亡率也自2010年的每十萬人口4.41,下降至2021年每十萬人口2.8。就新北市而言,死亡率普遍低於全國,防治表現卓越。新北市人口數全國居冠,加上城市幅員廣大,政策推廣與落實的困難度相較其他縣市更高,然在子宮頸癌防治上卻創下領先表現,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分享,除了領先布局的HPV公費接種政策外;在抹片檢查上,新北市積極利用便捷的巡迴車提供到點社區篩檢服務,並積極輔導轄區醫院設置子宮頸抹片快速通關服務,連結院內相關資源、建置門診主動提示系統等,積極提升預防成效;而在這兩年,也力促HPV篩檢在產官學上的學術研究,以期能造福新北婦女及未來政策之參考。陳局長說明,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積極預防、定期篩檢都是不二法門,呼籲全民都該支持並鼓勵女性積極篩檢、主動預防,共同守衛健康。

終於攻陷!猴痘首度出現本土案例 2男陸續發燒淋巴結腫大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公布我國第6、7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40多歲及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居住地分別為新竹縣及高雄市,於2月下旬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丘狀癢疹、水泡、淋巴結腫大、舌頭潰瘍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2月26、27日確診陽性。2名個案近期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經疫調匡列相關接觸者共25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兩名男子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且與先前國內確診的境外移入個案亦無關聯,為零星、散發的本土個案,目前正在釐清可能的感染途徑。疾管署指出,此波猴痘疫情自去年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至少109國報告逾8.6萬例確診,病例數主要分布於美洲(58,367例)及歐洲(25,849例),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全球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中以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 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去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疾管署說明,我國已於去年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通報疑似病例47例,其中確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1例、美國3例、1例奧地利),餘40例均排除。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水泡、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WHO:禽流感疫情「令人擔憂」 柬埔寨驚傳人傳人案例
世衛組織(WHO)全球傳染病危害預防部門負責人布里安(Sylvie Briand)博士於美東時間24日在虛擬簡報會上表示,近期全球的禽流感疫情「令人擔憂」,尤其是在柬埔寨驚傳H5N1禽流感人傳人案例後,WHO正在與柬埔寨當局緊密合作。據《路透社》的報導,柬埔寨當局23日通報了一起11歲女童死於禽流感病毒的案例。柬埔寨衛生部表示,這名女童生活在該國東部波羅勉省(Prey Veng)的偏遠村莊,她於2月16日出現發燒、咳嗽和喉嚨痛等症狀,並於22日死於H5N1禽流感病毒。有關當局目前已針對女童的12名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測,這幾天出現類似症狀的女童父親也在稍後被驗出呈陽性反應。布里安對此表示,「有鑑於該病毒在全世界鳥類中的廣泛傳播,以及人類等哺乳動物病例也在升溫,全球H5N1疫情令人擔憂。WHO正嚴肅對待該病毒帶來的風險,並敦促所有國家提高警覺。」布里安補充,目前尚不清楚H5N1人傳人是否為普遍現象,這2個病例可能是由「相同的環境條件」導致的,推估確診者曾與受感染的鳥類或其他動物密切接觸。2020年出現了新的H5N1亞變種毒株2.3.4.4b,近幾個月來在野鳥和家禽中造成創紀錄的死亡數量,此外還感染了哺乳動物,引發全球關注。然而,這種亞變種毒株並未在人類群體造成大規模的感染案例。到目前為止,只有大約6起類似病例,其中大多數只有輕微症狀。不過,WHO表示無論如何都需加強應對工作,目前雖然有將近20種H5禽流感疫苗可供使用,但若真的有疫情爆發,還是需要持續更新以抵禦新的變種。世界衛生組織動物流感研究中心負責人威比(Richard Webby)則估計,至少需要5到6個月,才能更新並生產出針對目前流行的H5N1病毒株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