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多嚼不爛?5歲男孩生吞40塊口香糖 腹痛難耐接受緊急手術
美國俄亥俄州先前發生一起罕見的醫療事件,一名5歲的男童一口氣吃下40塊口香糖,而且將口香糖全部吞入腹中。最後該名男童因為腹痛難耐,被家長帶到醫院接受治療。最後在醫生的協助下,這些卡住男童消化系統的口香糖才全數被拿出來。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克利夫蘭診所的Chizite Iheonunekwu醫生在醫學期刊JEM Reports分享了這起病例。在事發當天,男童的母親就曾致電給急救中心,表示小孩一口氣吃了一整罐的無糖口香糖。急救中心就表示,如果小孩出現了腹痛的問題,就必須前往醫院治療。幾個小時後,小孩果然出現腹痛問題,在醫院進行掃描後,發現小孩的腹中出現了一塊「巨大的堆積物」,約佔據腸胃內25%的空間。在經過醫生討論後,最終決定採用內視鏡的方式取出這些堆積物。而在經歷數個小時的手術後,所有的口香糖順利地從男童的腹中取出。雖然手術次日,男童抱怨自己的喉嚨疼痛,但醫生認為這是內視鏡「多次」從男童喉嚨進入胃部的關係,所以男童在拿到醫生開立的止痛藥後,就與母親返家了。事後,男童也沒有出現任何不良症狀與反應。梅奧診所的胃腸科醫生拉詹博士表示,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孩童如果吞嚥大量口香糖,有可能會與便祕結合,最終演變成孩童腸道阻塞,而且口香糖大多都是以人體無法消化的成分所組成,所以「偶爾為之」是不用太過緊張,但絕對不能太過頻繁的吞嚥口香糖。

準媽媽吃大餐當心便祕、營養不良 國健署授點餐7技巧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職業婦女比例提高,能在家煮晚餐的機會變少,外食機率提高,或是假日規劃或安排聚餐,那懷孕的準爸媽要如何挑選菜色才能吃得美味又健康?準媽咪外食營養攝取莫輕忽 控制不良恐致便秘依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9-44歲婦女每週外食14次以上的比例為35.9%,而每日蔬菜攝取達3份以上比例為5.8%。外食的食物選擇對於準媽咪的營養攝取很重要,如果選擇不合適,可能導致熱量攝取過多,不容易控制好體重或營養素攝取不均衡,無法滿足孕期營養需求,再者纖維素攝取不足,可能造成便秘、痔瘡等。節慶大餐聰明選 7大技巧健康無負擔如何慎選外食,對準媽媽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國民健康署提醒準爸爸可以透過以下7大技巧,讓準媽咪也能吃得營養均衡又健康:1、佳餚適量不過量:節日聚餐,在歡樂的氛圍烘托下,常會不自覺攝取過多的食物,建議點餐時,留意份量,並且適量進食,維持7分飽即可。2、清蒸水煮會更好:建議在菜色選擇上多加注意,儘量選擇清蒸、水煮或涼拌等健康的烹調方式,而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的菜色。3、攝取優質好蛋白:準媽咪孕期需攝取豐富的蛋白質,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菜色時,以脂肪含量較低的鮮蝦、海參、花枝、牛腱肉、雞肉為主。4、高纖蔬果選得巧: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及預防便秘,建議聚餐時至少攝取兩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5、有鈣含纖最甜蜜:過高的血糖會通過胎盤影響胎兒,可能導致增加巨嬰症、新生兒低血糖的風險,建議購買甜點時,可選含鈣質的乳酪蛋糕、含纖維素與鐵的紅豆紫米粥來代替鮮奶油泡芙、奶油蛋糕等,避免挑選沒有經過高溫烹調的食品,因其若沒有殺菌完全,容易發生食品中毒的情形。6、咖啡因200mg不擔心:孕期需留意,不要因為擔心水腫而不攝取水分,需要注意足夠的水分,才能幫助腸道消化及避免便秘,水分以白開水最無負擔,聚餐飲品則可以選擇適量的新鮮果汁及無糖飲品;若想喝含有咖啡因的茶和咖啡,建議一天最多不能攝取超過200毫克的咖啡因。7、關鍵營養葉酸鐵鈣:孕期有三大關鍵營養素,「葉酸」對胎兒的腦部神經發育非常重要;「鈣質」則可幫助胎兒骨骼發育;「鐵質」可幫助準媽咪預防貧血。

朱芯儀意志力驚人咬牙撐過手術治療 正式宣告「抗癌成功」
女星朱芯儀螢光幕前開朗形象深受觀眾喜愛,但在2022年卻被診斷出罹患乳癌2到3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她經歷1年多積極治療後,今年初正式宣告「抗癌成功」。朱芯儀日前到《聚焦2.0》分享抗癌心路歷程,她表示當時超音波照片中腫瘤的長相張牙舞爪,「明顯就是個惡分子」,醫院立刻安排切片檢查,確定就是「乳癌」,更直呼「這是人生中最煎熬的一周」。朱芯儀在2021年11月時發現胸部形狀大小不一,一開始還暗自竊喜是不是「在發育」,但直到她摸到胸部有個「會動的東西」才驚覺事態不對,朱芯儀得知罹癌後,隔年便開始安排化療,朱芯儀說,她化療副作用是嚴重便祕,常常一用力就是一缸血,腹部也脹到像懷孕後期,睡覺時難以翻身,甚至連皮膚也全是爛痘,狀態慘不忍睹。朱芯儀說,回想過去真的不想再經歷一遍,現在她隨身攜帶環保杯、提醒自己多喝水,每天也會打蔬果汁補充營養,好好維持這得來不易的健康。朱芯儀歷經化療、切除手術及標靶治療,終於在今年1月底結束、宣告重生,儘管化療過程艱辛,朱芯儀仍勇敢咬牙撐過,意志力相當驚人。

她未懷孕肚子腫漲像籃球 醫一看直指「硬硬的重達2kg」
婦產科名醫王樂明在《健康2.0》分享,一位沒有懷孕的女性疑惑自己肚子變大,旁人勸她就醫院,沒想到,一檢查,發現竟有20公分的肌瘤在體內,有如籃球般,術後取出後量秤,這顆肌瘤居然重達2公斤。這名40多歲女性到門診時表示,由於沒結婚也沒有懷孕,所以疑惑是不是自己變胖導致肚子變大,但身旁的人勸她趕緊看醫師,便到診間報到,醫師說,因為肌瘤會是硬的,檢查時,一摸病患肚子,就感覺硬硬的,初判肚子裡有長東西。王樂明接著安排超音波檢查,一看「肌瘤有20公分大」,有如懷孕20週的大小,宛如一顆籃球,醫師擔心,由於體積太大,恐有惡性的可能,進一步用核磁共振檢查並建議患者動手術,也順便把子宮拿掉,後續將肌瘤拿出來後,一秤居然重達約2公斤。另外,北醫血液腫瘤科醫師吳鴻誠也表示,血液科常見到許多貧血患者是女性,且90幾%都有子宮肌瘤問題,他解釋,有時經期因為肌瘤導致出血量大,甚至要用到30幾公分衛生棉,且一個小時換一片都還會滿出來,除了出血外,還有一個問題是疼痛;包括不孕、貧血、痛經、異常出血、頻尿、便祕和性交疼痛,基本上都有可能是子宮肌瘤的徵兆。婦科權威劉偉民也曾提到,對子宮肌瘤來說,「只要女性每懷孕一次,子宮肌瘤就會死一次」,因為懷孕過程中,子宮肌瘤會有「缺血」狀態,若多懷孕幾次,可能就不用做子宮肌瘤手術,而這也是先天的生理現象。

25歲女子解開鈕扣露出「大肌肌」!嘆腎功能老化至50歲 醫師震驚揭真相
一名25歲的年輕女子日前就醫,表示她的腎絲球過濾率只有75分,類似老化到50歲!並在診間解開衣服胸口釦子,露出手臂右側的「大肌肌」,詢問醫師如果肌肉太大塊會不會影響腎功能?對此,三軍總醫院腎臟科兼任主治醫師洪永祥指出,結實的肌肉應該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偏低的原因,但這只是假性偏低不是真的偏低。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指出,日前門診出現一名有點害羞的25歲女性,帶著公司的體檢報告來看診,「她公司體檢抽血的腎絲球過濾率竟然只有82分,她不信邪又去另外一家驗了一次,這一次更低只有75分,他上網去查了一下,這個分數就類似老化到50歲的腎功能,他真的非常擔心。」洪永祥表示,該名女子沒有任何慢性病,也沒有家族遺傳病史,平常非常重視養身,也不太會長期吃中草藥止痛藥或含糖飲料加工食品等,「我幫她作了一系列檢查抽血驗尿超音波,等她回來看報告,除了腎絲球過濾率偏低,並沒有驗出任何的蛋白尿尿潛血或其他的腎臟異常,也沒有任何腎水腫、囊泡、結石腫瘤等,是一個健康的年輕腎臟。」正當洪永祥百思不得其解時,女子小小聲地問「如果肌肉太大塊會不會影響腎功能?」接著她解開長袖襯衫胸口上面3顆鈕扣,把長袖襯衫解開一半,拉下襯衫領口露出右側上臂肌肉,洪永祥坦言心裡震了一下,「哇好強壯的女生…。」但她隨即表示,肌肉應該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偏低原因,但這是「假性偏低不是真正偏低。」洪永祥向她解釋,一般抽血看腎功能,會抽血看血液中尿素氮跟肌酸酐的濃度,所謂的「腎絲球過濾率」是從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去回推腎絲球過濾率,肌酸酐是我們腎臟排出的,當你腎功能過濾率下降,你的血液中肌酸酐濃度就會累積越高,換算來的腎絲球過濾率就越低。既然肌酸酐來自肌肉,當然男生女生肌肉量不一樣,所以肌酸酐標準值男女也不同,女生標準值是0.9男生是1.3,一對男女若抽血出現同樣的肌酸酐數值,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男生是高的女生是低的,「但因為她的肌肉很大塊,比較像是男生的肌肉量,那我試著把他帶入男生的數據好了,果然換算出來是109.28分(這數據就好看多了),但她病歷基本資料寫的性別就是女生,當然換算出來就是偏低的女生數據。」此外,洪永祥也提醒,肌酸酐是肌肉內肌酸的分解產物,人體產生的速率大致是固定的,但有些常見因素會干擾肌酸酐檢驗值,包括:全身肌肉量大,如健美重訓者。某類的蛋白質攝取過多,如大量補充乳清蛋白與肌酸、動物性肉蛋白。服用某些會抑制腎小管分泌肌酸酐的藥物,有一些抗生素、胃藥會抑制腎小管分泌肌酸酐。上述原因都會使測得之肌酸酐數值「假性偏高」,造成腎功能被低估,無法真實反應出腎功能。「想當然耳這位強壯的女生符合了前面2個因子,因此她的血液中肌酸肝會偏高,用偏高的肌酸酐去估計腎功能,腎功能就被『低估了』。」洪永祥還補充,這類肌肉重訓者還是帶有腎衰竭的風險,如長期攝取太多的加工類高蛋白食品、過多高蛋白含高油脂高尿酸高磷酸鹽等、或是運動受傷橫紋肌溶解、痛風發作、水分攝取過少等…的確也會造成腎功能惡化,還是要請腎臟科醫師評估。因此他也建議最好做到下列幾件事,可以兼顧練肌肉又保護到腎功能:一定要攝取足夠的飲水(每天喝足體重的4%水量,運動每30分鐘多增加250ml)。降低所有傷腎的習慣,如熬夜、抽菸、含糖飲料等。多增加的蛋白質來源以植物性蛋白為主。增加腸道排毒(多攝取腎性益生菌與膳食纖維),不能便祕,每天固定時間排1至2次大便。每年至少一次驗血驗尿評估腎功能,若跟自己去年比明顯腎功能降低,就要減少蛋白質攝取量了。

血崩導致嚴重經痛、貧血! 34歲護理師免開刀治療子宮肌瘤
近年來子宮肌瘤逐漸年輕化,在25-35歲生育年齡女性中,就有20-30%的發生率。34歲的湯小姐表示,多年來因大量血崩造成貧血以及嚴重經痛,經期量最大的時間更長達一週,即便是公分數最長的衛生棉也不敷使用,頻繁進出廁所嚴重影響工作,還需住院輸血治療。一般止痛藥也無法有效緩解疼痛,直到利用「無創標靶音波刀」治療,經血量恢復正常,疼痛也大幅緩解,完全改善生活及工作品質!子宮肌瘤無法預防 早發現早治療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林肇柏醫師表示,子宮肌瘤發生原因不明,僅知與雌激素分泌相關,只要青春期開始,就有機會產生子宮肌瘤,而子宮肌瘤多屬良性,僅有千分之2至3的比例是惡性子宮肉瘤。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無不適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症狀產生主要取決於肌瘤的位置、大小等影響,一旦出現經期變長、異常出血、經痛、性交疼痛、頻尿、便祕、不孕等症狀時,就必須提高警覺,進一步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現有子宮肌瘤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兩大選擇,藥物大多僅能減輕病症,無法消除肌瘤。外科手術則包含傳統開刀、微創手術或是子宮鏡手術,都存在併發症風險,對生育年齡女性造成極大困擾,往往因為害怕手術,長期飽受腹痛及經血過多之苦,尤其是面臨該切除肌瘤還是切除子宮時,更是左右為難、不知所措,錯失治療時機。「無創HIFU標靶音波刀」子宮肌瘤治療 免開刀保留完整子宮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陳建翰醫師表示,大林慈濟醫院引進最新「無創標靶音波刀」子宮肌瘤治療,「標靶音波刀」採用高能量聚焦超音波)技術,由MRI定位病灶,可精準監控病灶位置,透過超音波熱能消融腫瘤組織,並即時監控治療溫度,避免過度治療,提供更安全的治療過程。相較傳統手術及微創手術,「無創標靶音波刀」治療是透過超音波聚焦,對於周邊健康組織幾乎無傷害、可保留子宮及功能、免開刀、完全無傷口、無組織沾黏、治療過程免麻醉、無出血、住院天數短、恢復期短,治療過程採「仰躺」方式,治療舒適度大為提升,讓婦女朋友們不再擔心傳統手術治療帶來的風險與不便,是造福女性朋友們的治療選擇。34歲護理師經痛血崩 伴隨嚴重貧血、暈倒、胃潰瘍34歲病友湯小姐表示,多年來長期處在身心極為不適的狀況,包含大量血崩造成貧血以及嚴重經痛。在血崩部分,近幾年來經期期間長達三週,經期量最大的時間更長達一週,即便是公分數最長的衛生棉也不敷使用,頻繁進出廁所已是日常,若有安排產房工作時,更須優先完成工作任務後再行更換,實在苦不堪言。身為護理師的她,長期面對經期第一週每天至少需更換三至四條褲子及數不清衛生棉的身心煎熬,已造成工作嚴重不便及生活困擾。此外,因伴隨嚴重血崩狀況,經抽血檢查後,發現湯小姐血色素數值低至6,導致嚴重貧血、容易暈倒,長出來的頭髮都是銀白色,因此每4至5個月即需住院輸血,並補充各種鐵劑來改善貧血問題。在經痛方面,常會痛到嘔吐,一般止痛藥已無法有效緩解疼痛,經期第一週每天都必須至醫院急診室報到,注射嗎啡止痛針搭配肌肉鬆弛劑才能緩解症狀,更因長期注射止痛藥物導致胃潰瘍,種種症狀都讓湯小姐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湯小姐進一步分享,由於未婚,希望能夠保有完整子宮,加上身為護理師工作忙碌,能夠休息的時間有限,因此遲遲無法積極治療,直到大林慈濟醫院引進「無創標靶音波刀」,成功改變了她的人生,2022年6月治療至今,血色素數值已恢復到正常值11,不再需要輸血和補充鐵劑,經血量恢復正常,疼痛也大幅緩解,只有在月經來臨第二天有輕微疼痛不適,完全改善生活及工作品質。陳建翰醫師呼籲,由於子宮肌瘤不易預防,婦女朋友們需提高警覺心,只要出現不適症狀,早發現、早治療,可改善身心靈健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建議有子宮肌瘤困擾並想保留子宮的婦女朋友們,可透過「無創標靶音波刀治療」,讓子宮相關病症獲得有效改善,完整保留子宮,迅速恢復正常生活,是目前最新且最安全有效之治療方式!

哈孝遠在老婆面前尿失禁 崩潰喊「真的好可怕」
哈孝遠近日登上《樂活so much》節目,大方坦承自己有漏尿情形出現,最慘還曾因為憋不住尿意,不小心在老婆瑄瑄面前尿失禁,並表示事後「老婆對我的尊重也少了很多」。他在節目中分享國小時期曾與朋友比賽上廁所誰尿得比較遠,並驕傲表示「每一次冠軍都是我」而有「哈尿遠」的封號,距今10年前的內視鏡檢查,也曾被醫生誇獎「攝護腺很漂亮,是王陽明等級」相當健康。不過情況卻在10年後改變,哈孝遠說自己有夜尿、頻尿、漏尿、滴尿等情形找上門,不僅外景節目中曾被別人發現褲檔處有明顯尿痕外,最慘經歷是開車載老婆回家時,突然感受到一股強烈尿意湧上,最後因為停車場電梯等太久,憋不住尿意而在老婆面前尿失禁,這件糗事讓哈孝遠感嘆:「感受到尿意到尿失禁前後花不到3分鐘時間,自從那次之後,我也發現老婆對我的尊重也少了很多。」屢次失禁問題讓他崩潰喊:「真的好可怕!」同樣有難言之隱的還有藝人薔薔,她在節目中坦承自己因為長期有「便祕問題」,所以習慣囤積便祕藥,一囤就囤近10年藥量,讓主持人驚訝問:「這可以放這麼久嗎?」薔薔回應:「便祕藥我要每天吃,我不能一天沒有它。」生機專家則建議薔薔藥品類大概只能囤約3年左右,囤放太久當心有健康疑慮。薔薔在節目中坦承自己長期有「便祕問題」。(圖/年代提供)

肚子狂叫卻不放屁! 醫示警:一狀況代表「事情嚴重了」
肚子餓時常會發出咕咕聲,但不只空腹才會有聲音。對此,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也指出,癌症患者較少出現腸鳴症狀,但若有腸鳴合併不放屁,甚至出現肚子變大,代表「事情嚴重了」,過去就有一名護理師因有上述徵兆,原本不以為意,檢查後竟是大腸癌。許秉毅在節目《健康2.0》提到,大腸癌病患大部分不太會有大聲的腸鳴,但少數病人確實有較明顯聲音。例如他之前有個年約45歲的護理師病人前段時間腸鳴較明顯,當時並不以為意,只是某段時間開始,護理師突然發現有時出現腸鳴後,又突然「呱」一聲,就像青蛙叫一般。護理師起初覺得有異,但還是只有自行服藥。許秉毅補充,後來病人的肚子就開始大了起來,且完全沒有放屁,因為情況異常,病患便前往急診,而醫師一看電腦斷層,發現橫結腸的地方有個腫瘤,也就是大腸癌。醫師指出,當腫瘤長到某個程度時,會造成腸子部分阻塞,此時食物、水和空氣會過不去,而前段的腸子便不停蠕動,導致腸鳴聲不斷。有時腸子用力收縮,讓空氣通過時,就會出現特別大聲地鳴響。若腫瘤最後整個脹大,把腸子全部阻塞,就會導致肚子變大。不過,許秉毅提醒,若肚子大了起來,加上不放屁,表示整個腸子都阻塞了,因為腸氣大量的狀態下應該要放屁,因此不放屁代表事情的嚴重性。醫師強調,會有腸鳴較常見是出現在胃腸蠕動太快、較容易緊張或是有發生便祕問題等,一旦肚子常絞痛、肚子變大、不放屁,最好盡快看醫生。此外,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也曾在臉書專頁《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上發文指出,腸鳴是來自於腸胃道蠕動的聲音,所以並非所有的腸鳴都來自於疾病,腸鳴大致可分為5種原因,包括:飢餓時腸胃蠕動。肚子裡食物、空氣、水所造成的蠕動,例如暴飲暴食、產氣食物所造成的脹氣。大腸激躁症,由於腸道過度敏感,食物、壓力等造成的腸道蠕動異常。腸胃道發炎造成的蠕動異常。腸道阻塞,例如術後造成的腸沾黏、腫瘤造成的腸阻塞等原因。詹宜學還補充,雖然腸鳴多半不是疾病所引起,但如果腸鳴同時合併腹痛、食慾不良、體重減輕、便秘、腹瀉、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型態改變、腹脹等情形,最好趕緊就醫。

孩子尿床勿責怪! 醫曝導致尿床8因素
尿床(也稱為夜間遺尿)是兒科門診常見求診問題。兒科醫師表示,當孩童到了4歲時,開始有意識到膀胱的漲尿感,自然而然就學會控制白天的排尿。然而,夜間膀胱控制訓練通常需要更長時間,預計要到孩子5至7歲時才會較為成熟。5歲孩童有16%會尿床 男孩是女孩的兩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珍冠指出,根據各年齡層尿床盛行率,5歲孩童有16%會尿床,直至15歲時,仍有1%至2%會發生持續尿床,而男孩尿床比例大約是女孩的兩倍。八項原因導致尿床 便祕、焦慮也會影響王珍冠分析導致孩童尿床常見原因,共有八項分類:•孩童的膀胱發育成熟較慢。•孩童膀胱的容量比同年齡較小。•家族遺傳: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會尿床者,孩童尿床的機會也會較高。•血管加壓素(一種減少尿液產生的激素)製造減少。•深度睡眠:大腦覺醒的中樞異常,使孩童在夜間睡眠中感覺不到尿意感,(這個理論仍有爭議)。嚴重便秘。•潛在疾病:包括糖尿病、泌尿道感染、大便失禁、蟯蟲病、腎衰竭、癲癇發作和睡眠問題(如睡眠呼吸暫停)。•情緒焦慮和恐慌:很少會導致尿床。觀察記錄白天排尿情況 鼓勵代替責罵王珍冠提醒,當家裏有孩童尿床情形,家長可先觀察並記錄孩童在白天和夜間睡眠排尿狀況(如有無伴隨頻尿、尿急)、排尿時間和次數、排尿量及每天喝水的量,就診時可提供醫師做為初步評估。此外,治療過程有時不如預期,家長方面要了解孩童尿床並非自願,不要因為尿床問題責罵小孩,反而以鼓勵代替處罰;至於孩童方面,要讓他們積極正視這個參與過程,培養孩子責任感。

小孩挑食怎麼辦? 醫:家長角色是關鍵
3歲的陳小弟由於體重僅12公斤導致過於瘦小的緣故,母親帶著他來到門診,經仔細問診後發現,陳小弟自嬰兒時期對於副食品便十分抗拒,且時常腹瀉,醫師先以處方藥物改善陳小弟腹瀉症狀,並請母親記錄陳小弟三餐飲食,回診時安排營養師諮詢,以期改善陳小弟營養不良的情況。食物恐新症 增加罹患慢性疾病風險芬蘭國家衛生與福利研究院、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曾針對食物恐新症進行多年追蹤研究,發現食物恐新症會使整體飲食品質下降,造成飲食中的蛋白質、纖維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攝取不足,或鹽分、飽和脂肪的攝取偏高,可能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偏挑食恐是牴觸心理 即「食物恐新症」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陳慧文醫師指出,孩子的偏挑食有時是因為對未曾接觸的食物產生牴觸心理,即所謂「食物恐新症」。其常見於2歲至6歲的兒童,由於逐漸發展的自主意識,讓孩子們對於喜惡開始有所分別。若家長未及時給予協助,短期間可能會造成孩子因為纖維質攝取不足而出現腹痛、便祕的情況,長期下來除了造成體重過輕或過瘦之外,對於大腦神經的發育也會有所影響。1歲以可以訓練 家長角色是關鍵陳慧文醫師強調,在1歲以前的幼兒飲食是能夠被訓練的,家長可以透過多變化的副食品讓孩子嘗試,能夠大幅提升孩子對於新食物的接受度。而1歲至2歲的幼兒對飲食接受的可塑性相對也還是較高,經由階段性的嘗試與改變食物型態及樣貌,比如青菜可以剁碎、磨泥、熬湯等,或利用模型切出特別圖案,幫助幼兒飲食多樣化。其中家長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吃,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簡單手作,增加孩子的好奇心與參與感進而願意嘗試。莫用手段迫使孩子進食 恐致結果更糟陳慧文醫師提醒,孩子的飲食攝取固然重要,但家長也切莫過於心急,避免運用賄賂或威脅手段,假使孩子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而進食,反而會造成孩子焦慮或討厭的情緒。

4成女性患有尿失禁、性交痛!恐是骨盆鬆弛脫垂導致 醫曝造成原因
61歲林女士,停經大約10年,過去以自然產方式生過3胎,六年前發現陰道有突出物,同時合併有急尿、頻尿、尿失禁以及排尿不乾淨等情形,需要腹部用力推回突出物,才能把尿液排乾淨;有時咳嗽、打噴嚏、跳躍或跑步時也會出現漏尿現象,就醫診斷確診為骨盆鬆弛脫垂,內診檢查已是第三度,尿動力學檢查結果也有應力性尿失禁問題。骨盆鬆弛脫垂 造成原因很多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吳銘斌教授指出,「骨盆鬆弛脫垂」主要為骨盆底器官(子宮、陰道、膀胱、直腸等)失去支撐而脫離正常生理位置,導致從陰道脫垂或突出,常伴有尿失禁、骨盆疼痛、背痛、性交疼痛的症狀。造成的原因很多,如:高產次自然產、長期負重工作、慢性便祕或曾有接受子宮全切除等,雖不會威脅到生命安全,但因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的退縮,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國內四成以上婦女骨盆鬆弛脫垂 自然產2胎以上風險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國人有四成女性曾有骨盆鬆弛脫垂問題,年齡大都在50歲至70歲之間,自然產2胎以上的婦女,終其一生發生脫垂的風險值為10至20%,生產次數愈高者,其風險愈高。依嚴重程度區分,輕微程度者占50%,中等程度者約40%,嚴重程度者(整個子宮/膀胱外翻)大約占10%。若計算發生尿失禁的比例,則其發生率更達到20至50%;在臺灣9個女性中有一人須接受手術!治療方式選擇多 達文西機械手臂提升精準度吳銘斌教授說明,骨盆鬆弛脫垂治療方式有保守治療(骨盆底運動、陰道雷射、子宮托)及手術治療(傳統開腹、腹腔鏡、達文西);對於想再生育者或不適合手術者可採取保守治療,中重度者則需優先考慮手術治療。隨著醫學的進步與創新,達文西機械手臂已取代了許多婦科傳統的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除了使執刀的醫師可在手術過程中能透過3D立體影像、加上放大十至十二倍的高畫質影像,將手術部位附近的相關結構,清晰呈現於眼前;加上仿真人類手腕,能讓手術器械在手術中靈活自由於任何角度和旋轉,並遠端同步操作,避免對於組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大大提高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預防骨盆鬆弛脫垂 日常建議這樣做預防骨盆鬆弛脫垂的方法,吳銘斌教授強調,除了維持體重、多攝取蔬果以防便祕,年齡較大及生產過的婦女也要多練習骨盆肌肉凱格爾運動,並於做抹片檢查時,可請醫師檢查是否有骨盆鬆弛脫垂的情況;若有需要也要接受雌激素陰道投予。

陰囊腫得跟愛文芒果一樣大! 竟是「這1病」惹禍 微創手術可幫助復位
45歲林先生到醫院看診,走路一擺一擺的進入外科診間,表示「那裡」已經痛了一個月,醫師在診間內查看褲檔下的患部,看到他的左側陰囊腫得跟愛文芒果一般大。透過檢查發現林男左側陰囊內塞滿了腸子,確診為左側腹股溝疝氣,嚴重可能導致腸阻塞壞死,所幸在醫師使用腹腔鏡微創疝氣缺損修補及復位手術,改善症狀並返家。疝氣發生率 男性比較多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外科許家榮醫師指出「疝氣」就是俗稱的「墜腸」,好發兒童及中老年人,男性罹患的比例大於女性。腹股溝疝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老化、腹壁肌肉薄弱或破損使內臟向外凸出所致。此外,長期便祕、常搬重物使腹壓增加也可能導致疝氣。疝氣的患者通常在站立或肚子出力時,會腫出一個軟塊,但平躺或放鬆後,腫塊可退回原本位置。也可能不會有明顯不適症狀,不過若腸子卡在疝氣缺口時,可能會出現陰囊腫脹、疼痛之症狀,這時需趕緊安排手術治療,避免腸壞死或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等風險。疝氣治療 以手術為主許家榮醫師透過微創手術並使用人工網膜進行疝氣缺損修補,將人工網膜縫補在破損的腹壁缺口上。傳統手術傷口較大,恢復時間較久。藉由腹腔鏡技術,術後傷口小,疼痛感較小,恢復較快,患者很快地就能夠下床行走。術後仍要留意 出現異常盡快就醫雖然人工網膜修補手術的復發率較低,但仍建議患者在術後應避免搬重物,或是使用正確搬重物的方式,減少腹壓突然驟升,而增加再次疝氣的機率。許家榮醫師也提醒,若出現疝氣症狀,應盡速選擇專業醫師並討論適合的手術方式,盡早處理、康復。

要減少私密處感染 除了多喝水、不憋尿還有這1招!
女性特別容易有分泌物、白帶過多、異味、搔癢等症狀。私密處感染症狀好難受。私密處就如同女人的第二張臉,也必須要好好的保養與照顧,才能一直保持青春與健康。男性偶發的排尿困難、灼熱、搔癢等症狀也要關注。私密處亮紅燈 女性較易感染尿道發炎感染時候,身體為了抵禦細菌,因此尿中的白血球增加!女生由於天生尿道比較短,離陰道與肛門口也較近,感染機率遠高於男性。陰道健康容易受到衛生習慣與外在環境影響,造成健康與生活品質困擾,亞熱帶的華人,因為氣候高溫多濕,感染的情況更加普遍。除了氣候之外,也容易受到性行為、年紀、壓力、疲勞、激素、或是使用抗生素的影響。尿潛血不同於肉眼性血尿,通常是透過精密的顯微鏡檢查檢測尿液中有無血液反應,若顯微鏡下尿液中帶有紅血球,即是代表有尿潛血的症狀。當尿液潛血中出現紅字,如果不是剛好生理期或是便祕造成,通常是因為腎臟有發炎、感染的情況、膀胱疾病、輸尿管疾病,也有可能是尿道炎引起。這項檢查結果,美兆集團也發現女生的尿液潛血發生率是男生的2倍。定期子宮頸抹片 早發現細胞變異根據2021美兆數據顯示,子宮頸發生異常的比率高達58.28%。只要是18歲以上有發生過性行為的女性,都有可能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HPV),甚至是停經婦女、很久沒有性生活,也不能輕忽。透過六妙招跟私密處感染說掰掰:盡量穿著寬鬆的褲子,保持舒適涼爽;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免疫力還是最關鍵;少吃含糖的甜食,以免加重症狀;避免過度清潔,讓陰道pH值不被破壞;多喝水不憋尿;增加乳酸菌與抗氧化物的攝取。

纖瘦妹小腹超凸想減肥 一問「14天才上大號」醫搖頭:只能切除
正常來說,一般人每天會排便1、2次,但如果太多天就可能有問題。曾有一名30歲女子來看診,明明四肢纖細卻要求減肥,一看才發現她的小腹超凸,詢問後得知患者有嚴重便秘,最長可以半個月不大號,結果演變成「大腸無力症」,最後只能切除。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專頁指出,小腹超大與長期便秘有關,有一名30歲女子來看診表明想減肥,但身形正常、四肢也瘦瘦的,完全看不出哪裡胖,結果仔細一看,女子其他部位都不胖,唯獨小腹相當地鼓。進一步了解,女子曾嘗試節食、大腸水療,原來是因為有嚴重便秘,可以10至14天完全不上大號,經年累月導致腹壁都被撐起。女子最長可以將近半個月不上大號。(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以女子的病況來說,必須先改變排便習慣,不要讓肚子裡囤積太多東西。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內科療法,使用強效瀉藥,並搭配有氧運動和補充維他命,狀況卻依舊沒改善,最短至少也要5天才能上一次大號,這就是所謂的「大腸無力症」。後來,女子進行大腸次全切除手術,小腹真的不見了,至於肚子鬆垮垮的問題,就要靠自己了,可以做一些簡單能讓下腹壁肌肉緊實的運動,讓鬆弛的皮慢慢變緊,但需要持之以恆。為何小腹是最難瘦的?陳榮堅醫師解釋,人體肚臍以下更下面一點,有一個半月線,以下的肌肉是最薄的,平時最少使用到這部分肌肉,加上先天上的結構比較薄,因此很容易是處於鬆弛的狀態。他建議可以補充蛋白質,不過有些機能性、器質性的原因,也會造成這部分肌肉很難訓練好,比如女性曾懷孕過,肌纖維都被撐鬆,就比較難讓鬆弛的小腹變回緊實。

吃零食能改善便祕?醫師狂推「這1物」:低熱量鈣質還比菠菜多
大多數人都知道少吃零食有益健康,不過,並非所有零嘴都會害人發胖。就有醫師指出,薄薄的「海苔」不只能緩解嘴饞,還可以補充鈣質甚至改善便祕,但要注意挑選無調味或薄鹽海苔,避免攝入過多添加物。醫師黃文龍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相對辦公室常見的洋芋片、小蛋糕、甜甜圈等辦公室下午茶,海苔是更健康的零食,具低熱量、富含微量營養素的海苔,算是涮嘴又不會胖的零食之一,且其中富含的鈣質對牙齒也很好。黃文龍進一步分析海苔有以下三大好處及注意事項一、幫助牙齒健康:海苔能補充鈣質,每100公克海苔約有280毫克鈣質,鈣含量「比菠菜和空心菜豐富」,有助牙齒健康。二、改善便秘:海苔中的膳食纖維能幫助排便,減少便秘,排出宿便。上班族吃完去上廁所,當給薪水小偷剛剛好啊。三、幫助肌膚健康:每100公克紫菜就有39毫克維生素C,可以增強抵抗力、維持肌膚健康。維生素C是水溶性維生素,會不斷流失,透過點心來補充剛好。四、盡量選擇低調味:選擇薄鹽或是無調味的海苔更健康,避免吃下過多人工添加物,增加身體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