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兼任教師悲歌!私校時薪凍漲30年…全聯打工都贏
台灣雖然有超過6成學生就讀私立大專校院,然而這些學校卻有超過一半是領著時薪的兼任教師,更有6成學校的鐘點費與公校相比等於凍漲30年,從1993年迄今都是575元。因此教育團體也呼籲,教育部應該透過法規規範私校待遇比照公立。對此,知名影視編劇、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洛纓昨(27日)則指出,她在多年前曾經收到香港某大的專任大學邀聘,月薪25萬,外加每月來回機票,感嘆「台灣高等教育的師資薪酬,在亞洲是令人咋舌的低薪。」根據教育部統計,如今在台灣的8.6萬名大學教師中,有高達4.1萬人是兼任教師,領著法定時薪撐起大學教育,私立學校的情況更為險峻,5萬名私校教師中,有高達2.5萬人屬於兼任領時薪的教師,佔比達到驚人的51.66%,且趨勢逐年攀升。然而這群撐起大學教育、比例超過半數的兼任教師,所得到的報酬卻不成正比。目前,公立大專兼任教師薪資由行政院統一規定,依據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不同職級,分別為725、795、855以及995元,儘管仍然偏低,但至少過去已有多次調整。私立學校更慘,雖然教育部皆要求大學填報相關資料,但私立學校兼任教師的時薪在過去始終成謎,僅能由各校教師口耳相傳,直到高教工會在2021年向行政院提起訴願後,教育部才終於公開各校完整資料,結果公開之後赫然發現竟然有58所私校,至今仍以575元時薪聘用兼任講師,助理教授也僅有630元,是公立學校在1990年代的薪資水準,等於變相凍漲30年。這也導致過去曾在台北私立大專及高職兼課的老師表示,他現在每週在全聯打工4天、每天8小時,時薪181元計算下,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2萬3000元上下,「都比他以前在大學教書還多了。」不過,不管是失衡的兼任教師比例還是公私立學校巨大的薪資差異,政府至今都未能有效改善,高教工會日前也為此向金氏世界紀錄提出申請「台灣的大學是薪資凍漲最久學校」之紀錄,狠批簡直是國際醜聞!對此,知名影視編劇吳洛纓昨也在臉書發文指出,「我從時薪575,教到時薪795(一門課每週三小時),這是國立大學兼任老師的時薪,告訴身邊的朋友,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相對於在專業編劇工作的報酬,落差很大,更遑論備課、面談、改作業額外的工作,嚴重壓縮到本職的時間。」她回憶多年前,她曾經收到香港某大的專任大學邀聘,「月薪25萬,外加每月來回機票」,這也讓她感嘆:「台灣高等教育的師資薪酬,在亞洲是令人咋舌的低薪。」她認為高等教育是人才培育重要的環節,當老師自己兼1門課,每個月都不到1萬元,而且都是這種慘況,「要怎麼讓學生對未來有希望呢?老師不是書蠹,啃書不會飽。」吳洛纓要大眾反思,當大家拼命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大學甚至名校,可以不理會孩子的受教權益嗎?更何況不知有多少大學生,是要打工才能負擔起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等到畢業進入就業市場,發現自己的專業在大學學的根本不夠用,甚至和社會現況有落差,再花錢去買各種課程,片段化的學習只能救急,對於專業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她也在文末強調「無論在朝在野的政治人物,都希望你們不要忽視這件事,這個問題存在很久了。」

30年未調!私校兼任教師「鐘點費僅575元」 高教工會要求提高
物價高漲,各級學校均要求提高各種待遇!高教工會今到教育部前陳情,指國內58所私立大專校院兼任教師鐘點費已30年未調,這是一種恥辱,他們已將此狀況向「金氏世界紀錄」組織提出申請;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則要求從明年起調高中小學主管、導師及特教加給。高教工會今天動員約10人到教育部前陳情,要求督促私立大專校院調高兼任教師的鍾點費。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說,最近30年,台灣人均GDP成長了228.7%、物價漲了51.1%,但卻有中國科大、康寧大學等58所私立大專校院已30年未調漲兼任教師鐘點費,這真是個恥辱。陳書涵表示,1993年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時,頒布大專校院兼任教師鐘點費基準,講師是575元、助理教授是630元。2014年公立大專校院兼任講師鐘點費已調高到725元,但至今卻仍有58所私立大專校院還維持在30年前的水準。以一個助理教授在私立大專校院兼任來說,每周上12學分的課,平均每月薪水2.2萬元,這能過日子嗎?陳書涵說,為了讓台灣「私立大專校院30年未調高兼任教師鐘點費」的荒謬狀況受各界重視,高教工會已正式向「金氏世界紀錄」組織提出申請,確認台灣58所私立大專校院凍漲鐘點費達30年,已是「世界上最久未調整鐘點費的大學」。而在中小學方面,國中小導師費、高中導師費分別11年、6年沒動,特教加給則31年未做過調整。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天也召開記者會,要求明年起,調高中小學主管、導師與特殊教育的職務加給。針對高教工會要求私立大專校院調高兼任教師鐘點費,教育部漲潘文忠表示,從2016年起,已透過補助的方式,鼓勵私立大專校院調高兼任教師鐘點費;2022年起,教育部更以補助7成的方式,協助私立大專校院調漲兼任教師鐘點費。對於中小學要求調漲各項加給,潘文忠說,政府已決定明年未中小學教師加薪4%,但導師費、代課教師鐘點費及特教加給等,不在薪資調整的項目裡面。其中關於特教加給目前是每月1800元,教育部已行文行政院人事總處,特教師因為兼任教學或巡迴班等工作而減少授課時數,特教加給不會減少。

又多5大學陷「無卡分期詐騙」 全台16校113人受害…教育部說話了
台中逢甲大學傳出多名學生遭「無卡分期」詐騙,不肖人士以投資手機、電腦等3C產品為由,簽約就能拿5000元傭金,鼓吹學生簽下5~10萬元的無卡分期契約,受害人數超過百人。教育部的最新統計資料指出,全台共有16校、113人受害,校安通報完成25件,短短2天又增加5校、18人受害。教育部10月30日校安通報大專校院遭無卡分期詐騙案件,共有11校、95名學生受害,校安通報18件,包括逢甲大學、中台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建國科技大學、僑光科技大學、東海大學、嶺東科技大學、亞洲大學、弘光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而今(1日)的最新資料顯示,已有16校、113名學生受害,校安通報25件,近幾天又增加靜宜大學、元智大學、銘傳大學、龍華科大及朝陽科大等5校共18名學生。教育部強調,已和內政部警政署合作,透過大專校安聯繫群組及函請各大專校院,加強運用多元化宣導管道,提醒學生勿輕易提供個人帳戶資料及謹慎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並避免協助他人領取金錢。

大學退場…教育部補助將擴及教職員工 六大措施確保學生權益
針對本報報導「大學退場,博士老師到中小學代課,學生像球被踢來踢去」,教育部31日回應,如學校聘任近3年全面停招或停辦學校的人,明(2024)年起,教育部補助將從原本僅限於教師擴及到教職員工;此外,針對退場學校學生安置,教育部提出六大措施,以確保他們到新學校可以安心就學。本報10月30日報導,107至111學年有南榮科大、稻江科技暨管理院、蘭陽技術學院、高美醫專、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及台灣觀光學院等6校停辦,共270位教職員面臨失業,但教育部「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僅成功媒合80人(約3成)轉業,實在太低。教育部同時安置這6所停辦學校共1516位學生到其他學校就讀,截至今年1月底,退學249人,安置學生退學率16.42%,是110學年大專校院平均退學率7.3%的2.25倍,非常高。對於停辦學校教職員工轉介,2021年起,如學校聘任近3年全面停招或停辦之學校編制內專任教師為專任(案)教師,教育部依教師職級核予相應之補助。教育部表示,從2024年起,此計畫補助對象修正為教職員工。關於停辦學校學生的安置,教育部提出六大措施,包括「透過退場基金提供分發學校及安置學生經費補助」、「推出學習輔導措施」、「持續提供弱勢學生經費補助」、「補助特教學生就學協助與資源」、「責成分發學校設置單一窗口」及「到校實地訪視」。全國私校工會副理事長尤榮輝表示,關於退場學校教職員工的轉介,「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的功能不彰,教育部應更主動、積極去介聘停辦學校教職員工找到新工作;此外,教育部應先跟被安置學生座談,了解他們在新學校遇到什麼困難,才能對症下藥。

大學退場…博士老師慘淪中小學代課 教育部提「6措施」
針對本報30日報導「大學退場,博士老師到中小學代課,學生像球被踢來踢去」,教育部30日回應,如學校聘任近3年全面停招或停辦學校的教職員,113年起,教育部補助將從原本僅限於教師擴及到教職員工;此外,針對退場學校學生安置作業,教育部也提出六大措施,以保障學生學習權益。為鼓勵私立學校聘用停招或停辦學校之編制內專任教師,教育部自110年度起,於私立技專校院獎補助增加獎勵經費,如學校聘任近3年全面停招或停辦情形之學校編制內專任教師為專任(案)教師,教育部依教師職級核予相應之補助;從113年起,將此計畫補助對象修正為教職員工。對於大專校院退場學生安置,教育部指出確保退場學校學生繼續就學的權益,是處理退場學校要務。教育部會持續督請分發學校(即安置後的新學校)妥適提供輔導措施並設置單一窗口協助學生,有關安置學生修業學分也會從寬抵免並協助輔導學生完成學位論文等,教育部並於安置學生入學第一學期進行到校實地訪視,以讓安置學生順利轉銜並繼續就讀。而為使安置學生就學銜接與順利完成學業,教育部提出六大配套措施:一、 透過退場基金提供分發學校及安置學生經費補助:補助協助安置學生及為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所需相關費用,其中包括額外補助提供學生因轉學衍生之交通或住宿所需費用,及分發學校因協助安置學生所衍生額外支出之教師鐘點費、導師職務加給、學雜費收入差額等費用。二、學習輔導措施:學分從寬抵免在原校修習及格科目學分,並協助與輔導學生完成學位論文、專題製作或校外實習等畢業條件;學雜費以原校收費基準收取,分發學校收費基準較低者,從其規定。三、 持續提供弱勢學生經費補助:針對符合資格之分發學生,持續提供所需助學措施,包括就學貸款、學雜費減免、弱勢助學、獎助學金及工讀申請等,以減輕學生就學之負擔。四、特教學生就學協助與資源:教育部補助各大專校院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工作計畫經費,其中包括聘用專責輔導人員人事費及身心障礙學生助理服務費等項,由學校整合補助經費及行政、教學及輔導相關資源,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所必需之支持服務。五、責成分發學校設置單一窗口:學生前往分發學校銜接就讀,甫到新學校恐需時間適應校內環境與相關規定,為使學生儘快適應新環境,爰責成各分發學校應設置專責窗口,提供學生學習輔導或生活輔導等各方面協助,並給予心理層面之諮商輔導,以維護學生學習權益。六、到校實地訪視:為關懷及瞭解安置學生學習與適應情形,本部辦理學生分發作業後,於學生甫入學第一學期安排前往各安置學校進行訪視及輔導,透過與學生座談方式即時回應學生就學問題,同時督促安置學校落實學生課業及生活協助措施,以期減少學生休退學情形。

大學退場師生何去何從?博士師到中小學代課 學生自覺像「球」被踢來踢去
私立大專院校退場後,師生下落如何?據了解,退場學校老師要轉到其他大學取得正式教職並不容易,有些人只好頂著博士頭銜到中小學當代理老師,或是西進到大陸大學任教;學生被安置到新學校後,面臨很多困難,他們覺得自己像球,被踢來踢去。黃老師本來在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任教,學校2019年8月1日停辦後,她改到幾所大學兼課。黃老師說,亞太原有60至70位老師,現在10餘位西進大陸大學任教,5、6位在國內其他大學擔任專案教師,其中1人最近終於轉為正式教師,其他人則在國內大學兼課、進入業界或退休。「現在中小學非常缺代理老師,退場大專校院的許多老師紛紛轉進這個領域。」黃老師表示,不久前有所國中問她要不要去當代理老師,她沒有去,但以前在亞太的幾個同事,就頂著博士頭銜去中小學當代理老師,月薪約4.7萬元,至少可繼續做擅長的教學工作。台灣首府大學今年8月停辦,休閒管理研究所學生陳建良被安置到南台科大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陳建良說,台首大在停辦前一年,根本在擺爛,老師叫他們不用到學校上課,學校行政人員也是一問三不知,只要他們等待安置。陳建良說,他被安置到南台科大時,有些學分無法被承認,但新學校也很無奈,因為在接收學生時,就沒有做好銜接工作,遇到問題後,新學校又無法聯繫到退場學校的對應窗口,最終倒楣的是學生,他們就像球被踢來踢去。陳建良指出,被安置的學生通常比較弱勢、不善於表達,一旦到新學校後,又要面對很多難以解決的狀況,就會想乾脆不要讀了,因此他們休、退學比例偏高是必然。私立科大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說,私立大專院校退場後,教師何去何從要看個人能力,現在業界非常缺中高級人才,其他大學也有一些職缺,都是他們的機會,「但不能什麼都不會,就要別人收留」。退場學校老師轉到中小學擔任代理老師,也是他們衡量自身狀況後所找到的出路。全國私校工會副理事長尤榮輝說,因為少子化,各大學教師職缺很少,停辦學校老師不應該執著於任教一途,或許可以考慮往業界發展;至於被安置的學生,如果教育部的承諾未做到,應該積極爭取。

6大專院校停辦…僅3成教職員轉職成功 教育部回應了
私立大專校院停辦後,師生何去何從?據統計,107至111學年有6所私立大專校院停辦,共270位教職員面臨失業,但教育部平台僅協助80人、約3成轉職成功,其他7成要自謀出路;而審計部報告也顯示,這6所學校學生安置到他校就讀後,退學率高達16.42%,是大專校院平均退學率的2.25倍。107至111學年有南榮科大、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蘭陽技術學院、高美醫專、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及台灣觀光學院等6校停辦,分別有126位、31位、45位、20位、22位及26位共270位教職員面臨失業。教育部建立「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透過培訓及媒合,協助這些退場學校教職員到其他學校、業界或自行創業。不過教育部統計,從107年到今年,這個平台僅協助80名(約占3成)大專校院教師轉職成功,也就是7成停辦學校的教職員要自謀出路。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柯今尉說,此平台會媒合退場學校教師到其他學校或業界去,若有學校要新聘這些教師,教育部會連續補助3年,不過現在各校都面臨少子化衝擊,教師需求不高,媒合不易;至於轉到業界,則要看老師專長有沒有符合企業所需。另審計部的報告指出,這6所學校停辦後,教育部共協助分發1516位學生到其他學校就讀,截至今年1月底,在學178人、畢業1072人、轉學12人、休學60人及退學249人,其中安置學生退學率16.42%,是110學年大專校院平均退學率7.3%的2.25倍。對於停辦學校學生的安置,教育部表示,會將他們轉到鄰近同類別、同等級的對應系科及學制的學校,並配合他們工作需求,學生也得具體敘明理由提出特殊因素,由教育部協調並彈性提供學生選擇學校空間。停辦學校學生轉到他校後,多數因工作或經濟因素休退學,而非由新安置學校勒令退學。

政府投入公私校經費差距逾10倍 學者:補助私校生3.5萬學雜費「為德不卒」
教育部明年2月起將補助私立大專校院學生學雜費3.5萬元,不過在今天一場座談會中,學者專家表示,現在教育部投入公私校學生的經費差距在10倍以上,加上社經地位較差家庭的小孩及弱勢生主要集中在私校,教育部這項政策仍是「為德不卒」。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守護台灣教育平台、高教工會、台灣教授協會及台灣學生聯合會等等團體今天共同舉行「高等教育改革論台」,他們共同主張消彌公私校差異、推動高教公共化。民進黨立委范雲指出,依教育部110學年的資料,政府投入台大、清大學生的經費是每人22萬元、成大及陽明交大是19萬元、東吳是1.5萬元、輔大是1.2萬元,由此可見公私立大學學生所受到的差別待遇有多大。教育部明年起要補助私校學生學雜費3.5萬元,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仍舊不夠。高教工會理事長周平表示,台灣公部門投入高等教育經費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0.39%(約為724億4500萬元),遠遠不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1.4%。周平表示,現在公立大專每年學雜費平均6.2萬元、私立大專則約11萬元,明年2月起教育部補助私立大專學生3.5萬元,但仍是「為德不卒」。他認為,社經地位較差家庭的小孩及弱勢生主要讀私校,政府應該增加高教投資,以照顧私校學生。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監事會召集人陳秋瑩說,如果政府願意,可以再逐年補助私校生6500元學雜費,兩年就可以拉平公私立學校學生1.3萬元的學雜費差距,113年、114年增加的預算僅是38.2億元、71.4億元,並不會很多。陳秋瑩進一步說,明年起公立大專校院教師學術研究費調高15%,但私校則要自己可以負擔7.5%,教育部才會相對補助7.5%,這沒有幾所私校做得到。她建議教育部,只要私校願意調高一定的比例,例如5%,教育部就要相對補助5%,這樣私校教師才可以真正被加薪。今天與會的教育團體一致主張,政府應該投入更多高教經費,消彌公私校差異,讓學生學雜費齊一;教職員待遇齊一,盡速推動高教公共化。

4班百人僅1人聽懂英語上課 雙語教學引反彈
蔡政府推出「雙語政策」2年8個月以來,教師、家長與學生都反彈,甚至有老師說「4個班、逾百人,只有1人聽得懂英語上課」。教師團體要求立即停止實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不論2024誰當選總統,都應立即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不要再以英語去教其他專業學科,否則將造成學生英語及學科都學不好的「雙貧乏」現象。賴清德2017年 規畫政策副總統賴清德2017年接任閣揆後,開始規畫「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和教育部推出「2021年至2024年雙語政策」,目標是要在高中以下學校運用英語進行多領域學習,並在大專校院設立雙語標竿學校,培養本土雙語人才。政策目標很宏大,但在中小學執行時,出現不少亂象。例如,目標之一是在2024年培育6000位雙語教師,鼓勵在職教師先進修,以取得雙語教師資格,但在職教師對此意願低落,現距離2024年不到半年,僅培育出1001位。師資配套不足 亂象一堆侯俊良表示,雙語教師人才不足,造成許多會說英語,但是專業不足的人當老師,例如在體育課有雙語教師授課,重點放在教學生如何以英語說「三步上籃」,而不是三步上籃的動作。宜蘭縣公正國小雙語老師鄭祺怡有歐洲學歷與工作經驗,她說,先前教3年級音樂課與表演藝術課,用英語教學時,4個班級、每班28個學生中,只有1個學生聽得懂,大半學生處於放空狀態。她趕緊調整教學方式,先用英語講一次,再用國語講一次,確定學生都懂。在課堂上,聽不懂的學生私下問英語好的同學,「老師在講什麼?」這種情形很常見。侯俊良說,二手傳播教法,學生的專業科目及英語都學不好。「雙語政策當然做不下去!」台師大英語系兼任教授周中天說,賴清德想必是想將台灣打造成如新加坡的雙語社會,但新加坡已經失敗,他們提倡英語,導致當地各族群愈來愈少使用母語,台灣不應重蹈覆轍。英語及專業科目 都學不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學生社團及語言學者4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檢討雙語政策、回歸教育正軌」倡議,不到3天就衝破成案門檻。教育部與國發會雖在7月14日有答覆,但被批是避重就輕,答非所問。教師工會團體呼籲各政黨總統參選人就此表態,賴清德競辦表示,每學年度都會參考專家學者及教學現場相關意見,滾動調整,希望能持續修正,努力找出符合台灣情境推動雙語計畫的執行策略。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競辦表示,雙語政策已有許多問題浮現,相關法令與規定之修正應當邀集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社會人士代表一同討論並取得共識,必要時也應召開公聽會,進行政策溝通。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競辦強調,政策的推出必須全面規畫,第1先備齊雙語師資人力、第2教材課程應經完整設計,否則雙語教育只會流於形式,造成老師與學生的負擔,難以有實質成效。3組總統參選人的答覆都令教師團體失望。侯俊良說,3人對英語政策的主張類似,而且都有英語迷思,認為「英語等於競爭力」,奉勸各參選人,無論誰當選,應立即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要加強學生的英語能力,應回到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及建構友善英語環境這兩方面來進行。

大學生戒菸5大原因曝!1/4願意為情人戒菸 擁有美好愛情與健康
根據111年大專校院學生健康行為調查顯示,有吸菸習慣的大專校院學生,有1/4願意為愛戒菸。8月七夕情人節到來,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祝福天下有情人情人節快樂,同時呼籲若自身或另一伴還在吸菸,應趁早戒菸,讓愛情、健康兩相贏。大學生戒菸5大原因 情侶因素占25%國健署委託臺北醫學大學辦理111年大專校院學生健康行為調查,曾有使用紙菸習慣且有戒菸經驗的大專校院學生中,想戒菸的原因,第1名是「健康因素」,占43%;其次依序為男女朋友(25%)、菸品價格高(19%)、自身形象因素(19%)、父母及其他長輩因素(16%)等。從調查中發現,除了健康因素考量外,男女朋友也是影響大專校院學生戒菸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健署表示,戒菸除了可提升自我健康,也能避免周遭的人暴露於二手菸中影響健康,更能省下不少經濟開銷,因此鼓勵民眾牽起彼此的手,把情人節當作開始戒菸的日子,別讓七夕情人節菸霧瀰漫。5成大學生看過他人校內抽菸 國健署籲遵守法規此外,根據111年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成(54.18%)的大專校院學生過去七天內在學校(指校園內包括宿舍)有人在面前吸菸,校園二手菸暴露場所以吸菸區(59%)居多,其次依序是校門口(44%)、校園空曠處(37%)、停車場(27%)。國健署提醒,根據112年3月22日「菸害防制新制」第18條規定,各級學校校園全面禁菸,民眾應遵守規定,維持良好、無菸的環境,讓情侶們更舒適的在校園內漫步與談情說愛,分享彼此的成長經驗與生活樂趣,完成愛情的學分。男女朋友攜手戒菸 了解多元戒菸管道戰勝菸癮民眾若有戒菸需求,可多利用國健署提供的多元戒菸服務,於住家附近的醫院、衛生所、診所、牙醫診所、社區藥局尋求專業服務,全台約3,500家合約醫事機構的醫師及戒菸衛教人員都可提供戒菸服務。另外,也可透過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及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由專業諮詢人員提供便利、隱密的戒菸諮詢,共同討論、規劃專屬的戒菸計畫,並瞭解如何克服生理戒斷症狀等問題,一起挺過戒菸過程中的不適,戰勝菸癮,每年都能度過無菸又健康的七夕情人節。

CEO老學長挺大同1/超硬背景「校友治校」 盧明光帶頭募5億拚「公立收費」
全國62間大專院校焦慮等著「111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8月公布缺額之際,大同大學已有了新計畫。CTWANT記者獨家取得訊息,8月3日卡努颱風假這天,大同大學董事會及老校友開起第一場募款專案會議,訂出短期募款3億元、5年募款5億元,還要透過活化資產收租,讓大同大學新學期開始,學費比照公立,開啟台灣「校友治校」新篇章。在少子化、私校入學缺額日益嚴重下,行政院6月底拍板,明年2月起全面減免私立大專學雜費3.5萬元,7月初大同大學董事會通過,今年8月起補助每生1.5萬元。依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公佈,111學年度私立大學每學期學雜費平均4萬9615元,公立大學2萬5503元,整學年私校學雜費約10萬元,公立約5萬元。「加上教育部的補助,大同大學學費就等於公立學校收費。」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說。大同大學全校學生約3300人,預估每年補助經費需5000萬元,錢就從校友捐獻而來。「請家長放心,大學長們會照顧學弟妹!」大同大學校友中美晶(5483)創辦人盧明光發出豪語,除了3億元捐助會先到位外,還計畫5年內完成募款5億元,更長遠的目標是增加4年學費全免名額。林挺生任內,大同大學公立學校的收費,讓很多家境清寒的學生能完成學業;如今校友們希望再恢復過往傳統。(圖/翻攝自大同大學FB)聽到這個消息,大同大學學生及家長都相當開心,有同學說,「可以少打1份工了!」有人以為申請條件困難重重,但卻是「人人有獎」,大讚「減輕不少負擔」。知情人士告訴CTWANT記者,颱風假這天,盧明光等大同大學老校友及董事會約10人召開募款專案第一次會議。會後,大同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萬寶集團總裁朱成志在line的校友群組公告,「這學期將展開公益興學教育基金募款活動,…2026年將蓋好西北最靠近捷運的新教學大樓…目前已經準備好蓋大樓的專款現金了。」除了向老學長募到第一桶金,再透過資產活化後收租提供源源不絕收入,形成正向循環。朱成志向CTWANT記者透露,很多老學長準備進入退休,為母校未雨綢繆,決定讓原本預定在2026年公立學校收費的計畫,提前達標,接下來將和學長盧明光倆人親自拜訪其他大同畢業的上市櫃公司董事長校友們,請大家為母校踴躍捐款,「希望未來5年後能不靠政府補助及校友捐助,也能維持獨立運作!」這場國內首見的「校友治校」,起於2020年10月大同公司(2371)變天,2022年1月大同大學完成第19屆董事會改組,從原本多數由大同公司主管組成的董事會,換成以畢業校友及教授的全新組合,15位董事中有9位是校友,包括盧明光,與前夏普會長戴正吳,及啟碁科技(6285)董事長謝宏波,大同林家,只留下大房長媳、前大同公司董事長林郭文艶一席擔任董事職務。林挺生曾幫每位工科學生上國富論,讓大同培育工業人才,同時也出了不少科技界的CEO,圖為盧明光於1991年接受林挺生頒發校友楷模獎。(圖/大同大學提供)根據《我們都是大同寶寶》一書中記載,家中排行老大的盧明光,下面有4個弟、妹,從小就感受沉重的經濟壓力,進入大同就讀後立刻申請工讀,曾經負責一整棟電機大樓的清潔,甚至包括所有的廁所及馬桶,他靠著工讀和獎學金完成學業。據了解,戴正吳小時家裡也非常窮,還要在學校餐廳打工,不然生活費不夠,也是靠著大同林家對於學費上的補助挺過大學生活。「我們在念書時就是這樣,學校經費不足時就是靠林家捐款,但現在時空環境變了,大同易主,過去18年來也無股息分配;但以前受惠學校照顧的老校友們,現在各個是業界精英,我們可以為學校做點事。」朱成志說,這次董事會、校友會希望藉募款凝聚校友共識,喚起讀大同的榮譽感。朱成志說,現在的董事會校友比重高,想法觀念也較相近,除了想比照公立大學收費,「未來學生人數不求多,就如同我們以前唸書時,集中火力在電機、機械、化工、工業設計、事業經營5個系所,培養產業的將帥。」大同大學校訓「工業報國」,並強調實作的重要,目前有50家育成廠商進駐校園,學校工廠的機器設備開放給學生及廠商使用,業者也會帶進最新的設備和新知讓產學接軌。(圖/翻攝自大同大學FB)一位年輕校友也觀察到,其他大學是想方設法開設新班、新課程吸引學生就讀,大同大學則是反其道而行,有計畫性的縮減班系。根據大同大學官網顯示,108年化學工程學系與生物工程學系整併成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學系,110年機械工程學系與材料工程學系整併成機械與材料工程學系;111學年度起,電機資訊學院則併入工程學院。已從15個系所,縮到10個系所。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向CTWANT記者證實,確有此事。他解釋,過去30年來高教採擴充政策,機械系衍生材料系,電機系衍生資訊工程系,化工系衍生生物工程系,工業設計系衍生媒體設計系…;如今風潮轉向科技跨域整合,美國各名校電機及資訊重新合一放入EECS或ECE,「學校有計畫回到民國70年代以前,機、電、經、化、設5個為首的專業範疇,並以加州理工為標竿,將學生人數也縮減至1200~2400人,集中資源,以迷你精緻辦學邁進。」由於計畫性系所收斂,學生數減少,也讓何明果更有信心喊出,「未來每位學生都享有50萬的教育資源,是公立學校的2倍」。至於何時能達成這個終極目標,他回應,目前正努力經營學校資源、活化資產,目標每年能穩定產生6億元營運收入,這要看後續執行的進度,「但我認為,10年內一定能達成!」

藍營質疑120萬學生曾染疫 政院講好的學校防疫額外加保卻僅做半套
國民黨智庫、財團法人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全國曾有近120萬名學生染疫,政院雖曾同意教育部及地方政府為參與防疫工作的老師及教育人員「額外」投保。不過,智庫調查發現,疫情期間,因參與防疫工作、獲得額外加保的學校人員僅4,288『人次』。其中,直轄市暨地方中小學校基層人員,更只有1,022『人次』,若將染疫學生與獲防疫加保的教育人員人數相比,大約是「280比1」,比例懸殊,凸顯政院講好的學校防疫加保只做半套,也令人好奇,防疫特別預算是否都花在刀口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表示,COVID-19新冠疫情在民國109年爆發,政院當時考量各機關學校執行相關防疫工作人員存在較高染疫風險,曾在109年2月14日,發函教育部及地方政府,同意防疫期間,應為各機關學校「執行相關防疫之工作人員」投保額外保險,維護師生健康與安全。但陳學聖說,110學年度,全台共有高中職529所、國中896所(含補校)、小學2,844所(含補校)、特教學校28所,但曾替學校參與防疫工作的人員加保的學校不到一成,究竟是教育部未善盡監督之責,還是政府機關學校公文發布流於形式,罔顧師生權益?根據智庫蒐集的資料顯示,教育部、直轄市、縣市政府等所屬各級學校於109年2月14日起至112年4月30日止,在中央,教育部轄下有65所國立大學及高中職學校,共計3,266『人次』因參與防疫工作獲得加保。但在地方,直轄市及縣市中小學校,依上述因參加防疫工作而獲得加保者卻僅1,022『人次』。其中六都及縣市,各級學校額外投保總人次前三名依序是台北市1,890人次(佔44.1%)、台中市564人次(佔13.2%)、新竹市411人次(9.6%)。另外,中央、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額外投保之各級學校校數,總計有413所大學及中小學校,有替校園參與防疫人員加保的有,大學院校36校(占22.8%/158所全國大專校院校)、高中職68校(占12.9%/全國529所)、特教2所(占7.1%/全國28所)、國中73所(占8.3%/全國896所)、小學233所(占8.3%/全國2,844所)、國中小1所,顯示加保學校比例不高。陳學聖指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曾在111年8月21日記者會坦言,到當天為止,全台已經有1/3的學生都確診過,推估全台110學年度學生人數約359萬名(不含幼兒園),應該有120萬名學生曾染疫,也說明各級學校參與防疫教師與校內人員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政院雖在疫情期間宣稱,會替校園參與防疫工作者額外投保,但結果卻是,教育部、直轄市、地方政府轄下各級學校因為疫情而投保額外保險的人數卻僅4,299『人次』,實在不成比例,政院及教育部應給個解釋。

成都世大運/邱少萱4強戰不敵泰國 跆拳道單日第2銅入袋
中華隊跆拳道62公斤級好手邱少萱,挺進四強戰後不敵泰國好手,以銅牌坐收。邱少萱為2023年奧地利公開賽銀牌、2022年全國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冠軍、2021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冠軍,這次出戰成都世大運62公斤級的賽事,一路挺進到四強賽,遇上泰國選手東張(Sasikarn Tongchan),最終邱少萱以0:2敗北,仍收下女子62公斤級銅牌。中華隊跆拳道項目表現出色,邱少萱與馬婷霞都銅牌,晚間還有男子87公斤以上級賽事,鍾俊傑異軍突起挺進金牌戰,至少有銀牌坐收,更有望拿下本屆第二面金牌。

史上第一人 「台灣蝶王」王冠閎游進世錦賽決賽
「台灣蝶王」王冠閎今(25日)在世界游泳錦標賽登場,200公尺蝶式預賽游出1分55秒17的分組第2成績,僅次日本名將、東奧銀牌得主本多灯的1分54秒21,順利進入16強,晚上8點半再戰準決賽,拿下1分54秒97的成績,是首位晉級世錦賽決賽的台灣男子選手。據了解, 王冠閎是100公尺蝶式、200公尺蝶式全國紀錄保持人,他曾在東京奧運200公尺蝶式游出1分54秒44,目前仍是全國紀錄。今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他在男子200公尺蝶式游出1分55秒42,達到巴黎奧運A標的1分55秒78,成為首位獲得巴黎奧運的泳將。今晚準決賽他的成績擠進第8名,搶下決賽門票,而決賽將在明天晚上7點53分登場。

大學宿舍無法申請租金補貼 綠委要求:生生都能領
立委鍾佳濱、吳思瑤與立委參選人曾柏瑜、謝子涵今(19)日開記者會指出,內政部營建署今年七月推出「租金補貼2.0」,放寬申請年齡降至18歲,讓學生族群皆可申請。不過,若是學生住在學校宿舍,就會面臨學校未簽訂租賃契約,或是租賃契約未清楚記載「租賃金額」、「租賃期限」而無法申請租金補貼的困境,要求教育部與營建署應通盤瞭解學生於校內、外住宿簽約狀況,並協助申請租金補貼,讓居住政策的美意能落實到每位學子身上。鍾佳濱表示,隨著9月開學將屆,許多大學新生已經開始處理異地求學的住宿問題,他舉例,世新大學兩人雅房每學期高達62000元,負擔不小,因此服務處陸陸續續接到學生家長詢問:「學校宿舍能不能申請租金補貼?」鍾佳濱指出,若是學校未與學生簽訂租賃契約,或是租賃契約未清楚記載「租賃金額」、「租賃期限」,就會不符合「租金補貼作業規定」規定,而無法申請租金補貼。他以「台大學生住宿契約」為例,就只有記載學生姓名、住宿地點等資訊,未寫明期限與租金;至於世新大學更只有「住宿同意書」,一旦想申請租金補貼,就會陷入看得到吃不到的困境。建議內政部與教育部應依行政院消保處的意旨,盤點、調整各大學宿舍學生租賃契約。吳思瑤說,大專生校內外住宿費用皆可適用「租屋補貼2.0」後,她已要求教育部雙管齊下,校內部分輔導各大專校院,依照消保處規定,全面與校內住宿生簽訂租賃契約,協助學生請領補貼,保障學生的權益。此外,校外賃居的學生在申請租金補貼時,最大的困難即是遭遇房東的抵制或消極不作為,吳思瑤要求教育部應當同步加強協助措施,透過各大學盤點校外住宿生數量及需求,設立各校輔導窗口,積極協助校外賃居的學生申請租金補貼,讓生生都能領,戶戶都不少,租屋補貼真正看得到,領得到!台中市立委參選人謝子涵表示,過往她自己從台中北上求學,住過學校宿舍也外宿過,因此非常能體會18歲青年赴異地求學的辛苦。而根據教育部111年度統計,約有26.1萬學生住在學校自有宿舍、1.3萬人住在學校與民間單位租賃的宿舍,另外還有24.6萬名學生在校外租屋,人數非常驚人。她建議,教育部可要求各校透過現有的「校外租賃服務機制」,向房東及學生宣導租金補貼的相關資訊,讓需要學生能申請補助、減輕租金壓力。新北市立委候選人曾柏瑜表示,學生因為較難負擔校外的租金,所以選擇住在宿舍,如果因為學校宿舍的契約不明確,造成租屋補貼規定無法一體適用,形同將政府租屋補貼政策的美意隔絕於學校之外。呼籲教育部能夠提出公版指引,提供給校園宿舍遵循,並且儘速盤點各校宿舍租賃契約,如果已經簽訂契約者需要儘速補正簽訂內容,如果尚未簽訂則應載明租屋期限、租金等事項,才能讓租屋補貼完整落實到青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