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1顆牙腦袋「退化1年」 日研究顯示不刷牙恐罹「老年癡呆」
不愛刷牙恐怕在老年時罹患失智的風險更高,近日日本東北大學就有研究分析,牙齒、牙齦的健康與高齡族群罹患失智症有很大關係;另外研究也顯示,老年人平均少1顆牙腦部衰退的速度就會加快1年。據日媒報導,來自日本宮城縣仙台市東北大學醫院口腔的機能科講師山口哲史,他帶領團隊首先針對55歲以上的成年人測試記憶力,以及進行牙齒健康及過往疾病調查,再從其中挑選172位無記憶力衰退跡象的成年人做常達4年的追蹤觀察。詳細紀錄觀測對象的「牙齒數量」、「是否罹患牙齦疾病」等進行調查後,再透過磁振造影(MRI)觀測大腦海馬體,就發現有3項因素與海馬體的萎縮、毀損程度有關聯,尤其是「牙齒數量多寡」以及「牙齦病症嚴重程度」。據報導,研究中「健康牙齒數量少」與「牙齦病症輕微」的患者,左側海馬體萎縮速度更快,平均少1顆牙齒,腦部老化速度就加快1年;若牙齦病症嚴重、有較多數量的牙齒受影響時,平均少1顆牙齒,海馬體老化速度就會加快至1.3年。

35歲女老師突「忘了自己」疑癡呆 赴院發現罹患「免疫性腦炎」
失智症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大陸江蘇就有一位英文女老師某日突然有癡呆症狀,才3天連一個英文單字都不記得,家人急忙將她帶到當地醫院,結果就被檢查出罹患自體免疫癡呆。根據《陸媒報導》,近日一位來自揚州的35歲女子出現疑似癡呆症狀,她的職業是英文老師,不過就連自己最孰悉的英文單字都記不得,家人發現不對勁後就把她帶往揚州大學附設醫院做檢查。據悉,揚州大學附屬院的神經內科副主任許笑天表示「病人來的時候已經有痴呆症狀,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醫院為女子做了腦部核磁共振後,檢查顯示她的頭顱左側頂枕顳葉異常出現高訊號,不過考慮患者是年輕人,臨床表現為快速進展性癡呆,影像學存在異常病灶訊號,經過腦脊隨液相關指標檢測,臨床初步診斷為自體免疫性腦炎導致的失智症。許笑天表示,自體免疫性腦炎主要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產生了攻擊自身腦組織的特異性抗體。自體免疫性腦炎患者在病發前都會有類似感冒症狀發生,之後就會出現像是「認知障礙」、「精神行為異常 」、「記憶力下降」、「癲癇」、「語言障礙」等的症狀。據報導,該名女老師在醫生進行免疫球蛋白治療的5天後,痴呆症狀有快速緩解,不過即便如此,許笑天仍認為不可懈怠,「根源還尚未找到,因此有存在復發風險。」經過風濕免疫科聯合會診,最後確定女老師是因為「乾燥綜合症」引發「自體免疫性腦炎」,引發失智症狀。目前女老師從神經內科轉至風濕免疫科,接受長期慢病藥物治療,要從根源終止再次出現類似病徵出現。許笑天表示全球超過千萬人有認知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類型,年輕人也可能罹患,且老年癡呆不等於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僅是癡呆症中的一類型,佔所有痴呆症病例60%~70%。他進一步說明,認知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腦損傷」、「自體免疫疾病」、「血液傳染性疾病」等。

響應9月國際失智症月 十大警訊莫輕忽!
每年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亦快速攀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委託辦理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且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倍增。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注意失智症10大警訊,並持續推廣失智友善社會,期望大眾共同為失智者及其家庭注入關懷,「共伴」支持、友善接納融入社會。失智症被視為本世紀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為響應2023年國際失智症月活動主題「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現在就是最佳時刻),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國人應及早認識失智症十大警訊徵兆,當發現身邊家人、親友有下列徵兆,應及早協助就醫診斷,以達到預防及延緩失智。1、記憶力減退而影響生活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有困難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9、從職場或社交生活中退出10、情緒和個性改變。失智友善社會共伴 同在行動+1面對「失智」課題,我國超前部署,是全球第13個制定全國性失智症政策的國家,從國家政策、降低罹患風險、醫療診斷、照顧服務與福祉,到技術研發,全方面發展失智照護服務網絡,22個地方政府也都訂有行動計畫。國健署也連結22個地方政府,推動前端預防及營造友善社區,截至112年6月底,全國累計有160個失智友善社區,超過1萬3千家失智友善組織,社區民眾加入失智友善人員數超過48.9萬人。吳昭軍呼籲國人除了認識失智症,及時採取因應及預防行動,掌握及時就醫診斷的時機外,也提醒高齡長者,參與社交生活不僅是身心健康與快樂的泉源之一,亦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失智。今年國健署串聯22縣市以支持「同在行動+1」精神,號召民眾一起鼓勵失智者發揮自我能力,走出封閉,融入社會,讓台灣成為一個失智友善的互助社會。「憶」想不到 顛倒菜單變創意!國健署發表112年失智友善微電影「想吃那個篇」,影片別出心裁,以失智廚師的顛倒料理,道出失智者雖然記憶力、判斷力變差、詞不達意,但仍對擅長、有興趣的事物保有熱情,提醒家人及早發現與給予協助,也呼籲親友及社區鄰里以「做錯沒關係,想不起來沒關係」的態度來支持失智者。金鐘視后楊麗音受邀代言活動,邀請民眾參加國健署「失智友善『影』響力」線上問卷活動,至112年10月12日止推薦自己最喜歡的失智症議題影劇,傳遞關懷並發揮失智友善共伴的影響力。 【參加「失智友善『影』響力」線上問卷活動-推薦電影】【失智友善微電影-想吃那個篇(1分鐘版)】【失智症十大警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者社區資源整合運用平台」】

馬幼興78歲母過世 「拍戲無緣最後一面」曝合照喊:整夜無法入眠
出演《意難忘》、《家和萬事興》等多部八點檔的男星馬幼興,日前由於78歲母親病逝,導致他因思念整夜無法入眠,透露當時自己正在拍戲,無緣見到最後一面,之後貼出醫院回診單,透露起初說好要陪母親回去醫院,怎料再也無法實現。馬幼興在臉書發布訃聞,透露78歲母親過世,將於9月22日在台北清真寺舉行告別式,接著他公開一張與躺臥在床母親的合影、醫院回診單,透露「整夜都想著您,無法入眠」,此前雖已預約母親下月的醫院回診,如今再也無法兌現,「在這裡紀錄下對您的思念,我們不是説好了還要再回去找王醫師的嗎?」字字真情流露的話語,也讓粉絲直呼不捨。馬幼興貼出與母親的合影,透露由於對方的過世,自己整夜無法入眠。(圖/翻攝自臉書/馬幼興)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馬幼興母親平時就有服用高血壓藥,由於照顧家人自行停斷,導致3次中風造成癱瘓,後來罹患失智症。而在母親病逝當天,他因拍戲沒有接到印傭打來的10多通電話,發現當下為時已晚,無緣見到最後一面,「沒想到這麼快。」

聽不清又不用助聽器 醫示警:恐加速聽覺與神經退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家人說我電視聲音轉很大聲⋯」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方德詠表示,這是常見家中長輩剛開始被發現聽力退化的表現,雖然隨著年紀自然退化無可避免,但如果程度嚴重,等同少了一個感官刺激,對生理與心理影響將漸漸浮現,更會提高失智風險,建議做好日常保養或使用助聽器。聽力隨年紀退化 影響生理與心理在心理上,聽不清楚、溝通困難,會導致與人互動、社交活動減少,久而久之容易封閉在家,嚴重者甚至出現猜忌、情緒差、憂鬱等現象。在生理上,研究已經證實,重聽使得大腦工作負荷增加、接收外界刺激減少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聽覺皮質萎縮,當重聽程度為中度時(40-70分貝),失智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3倍,重聽達重度時(>70分貝),失智風險則高達5倍。著名的美國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在2020年針對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的報告中指出,失智原因與風險排名中,聽力障礙為第1位。控制聽損 是失智症首要保護因子年長者重聽,多數屬於感音神經性聽力受損(退化),退化速度因人而異,與體質遺傳有關係,沒有藥物與手術方式可讓受損的聽覺細胞與神經恢復。然而,減少外來的傷害、降低退化速度是可以控制的部分。研究證實,控制聽力受損是失智症最重要的保護因子。1.噪音:長期在噪音環境下工作者,聽力會受損,必須使用耳罩保護聽力,如果聽力已經受損,盡量避免長時間待在吵雜環境。2.慢性病:由於內耳耳蝸構造非常精密,需要高度的血液、氧氣供給,因此任何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硬化的事都該避免,其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等慢性病,皆會影響血液供應,必須謹慎控制。3.生活型態:不菸不酒,食用少油少鹽的食物,也可補充一些抗氧化劑(維生素C、E,鋅,β胡蘿蔔素)。 選配助聽器 延緩聽覺與神經退化當聽力受損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則建議使用助聽器,如同視力不好需要眼鏡,聽力不好則需要助聽器幫忙聽見聲音。有如四肢久不運動會肌肉萎縮,聽覺也是如此,時常聽不清楚又放棄使用助聽器幫忙,聽覺細胞與神經退化會更加速。 1.建議從每天短時間2小時開始、再慢慢增加,室內適應後再到戶外,幾個月後,大腦自然會把一些不重要的雜音忽略,吵雜感便減少。2.配助聽器需要專業聽力師,根據自己的聽力圖調整,不適合借別人的來戴看看。3.如有雙側聽力受損就配戴雙側,因為效果加成,聲音較有立體感,在吵雜環境中的辨識會較好。 而雙側皆重度(>70分貝)聽損者,如果使用過傳統助聽器後,仍覺得只聽見模糊的聲音,對於語音的分辨差,則可考慮人工電子耳,取代內耳耳蝸功能,利用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然而,電子耳需要經由手術植入,因此建議還是必須配戴過傳統助聽器,不適應者才考慮。 原文出處:老年性聽障與助聽器

寵物年老後何去何從? 特定長照機構助飼主解決毛寶貝安養問題
隨著狗狗年齡增長,生活中會有越來越多需注意的事項,新北市目前共設有124間特定寵物長照醫療與照護機構,包含特定寵物長照動物醫院65家、特定寵物業長照之家59家。業者的設備也日益先進,例如水療跑步機、復健輔具與高壓氧艙,並設有獨立溫控病房,讓老年犬貓住院治療時可以住得舒適,飼主也能隨時透過監視鏡頭觀看毛寶貝的狀況。飼主可以這麼做:送到特定長照機構服務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購置 寵物水療跑步機,於中和動物之家提供復健治療,幫助家中高齡寵物重新站起,給予更好的生活品質,並要求長照機構具備清洗消毒設備、24小時監視錄影、犬貓分開住宿、每10隻貓狗會有1位長照人員照護,共同守護照顧這些寵物們直到牠們生命盡頭。動保處表示,現在已經有完善的寵物長照服務上線,飼主們可以將寵物們送到持有特定寵物長照認證牌、備有完善設備及專業照護人員的長照機構,讓寵物們身上的慢性疾病透過物理治療得到舒緩,雖然照顧年邁寵物需要投入心力,但透過動保處的協助請飼主務必要陪伴牠們走到最後一刻。從業人員可以這樣做:參加教育訓練考取證書動保處也持續輔導並推廣動物醫院及寵物業店家設置特定寵物長期照顧服務機構,並培訓專業照護人員,落實動物保護及寵物安養終老,讓飼主可將年老寵物帶至住家附近特定寵物長照機構,減輕照護年老寵物負擔,成為友善動物之城市。112年度「新北市特定寵物長照機構教育訓練」系列講座於9月13日正式開跑,今年邀請台大獸醫學院2位專任教師,講解多項寵物長照課程,包括「長照動物疼痛評估及護理」、「動物緊急醫療經驗分享」以及「動保政策及長照機構設立法規宣導」等。此次培訓特定寵物長照專業人員之專業素質,期許透過專業教師群的講解以提升長照動物福利,以及獸醫醫療或寵物業者的專業水準。教育訓練課程也配合新北市動物長期照護服務機構認證及輔導辦法,寵物業者及獸醫院助理除需參加教育訓練外,經考試及格授予合格證書。寵物安養照護6大居住形態 類別寵物住宿Boarding中途或收容安置Shelter住院照顧Ward加護照顧ICU康復中心Rehab center安養照顧At-ease care服務對象健康寵物走失或遺棄養寵物生病寵物需住院醫療照顧生命危急需住院且24小時醫療救治肢體康復失智寵物行動不便寵物年老寵物服務內容提供基本生活照顧無行使醫療行為提供基本生活照顧無行使醫療行為除了基本照顧,再加上醫療照顧全天候醫療照顧點滴輸液、氧氣供給甚至插管理療及復健減重運動鍛鍊短期照護提供基本生活照顧理療及復健運動鍛鍊人員配置寵物照顧員寵物照顧員獸醫師醫療助理獸醫師重症醫療團隊專業寵物照顧員獸醫師醫療助理專業寵物照顧員獸醫師醫療助理照顧需求嚴重度輕輕中等重輕輕舉例一般寵物寄宿服務中途照顧胰臟炎住院手術後住院癲癇發作重症醫療癲癇病患骨科術後復健神經科術後復健喘息服務慢性病短期照護慢性病長期照護

94歲翁外出忘記回家路 內湖警3分鐘火速尋人
北市內湖日前一名高齡94歲的楊姓老翁趁家人不在,獨自跑出門後不知去向,讓家人急得報警。警方獲報後,也火速在3分鐘在距離派出所約350公尺處公車站牌發現老翁,立即通知家人到場接返家。康寧派出所警員黃后麟日前接獲報案,指出有一名老翁外出後並未返家,疑似迷途,在鎖定老翁的相關特徵後便騎乘警用機車於轄區內周邊尋找,火速在報案3分鐘內,距離派出所外約350公尺處的國小旁公車站候車亭發現楊翁身影。警方上前了解後,發現老翁獨自坐在椅子上休息,眼神徬徨無助,亦無法清楚表明自己的身分及住居處,在確認老翁身分後,警方也隨即通知家人前來,結束這場驚魂迷途。楊姓老翁家人到場後表示,父親患有失智狀況不會自己回家,頻頻向現場員警感謝警方熱心協助。內湖分局呼籲,家中如有高齡或失智長者,應注意其可能活動範圍,可幫長者佩戴留有聯絡方式的配件,也可以向失智症協會登錄資料,申請預防走失愛心手鍊,或至各分局偵查隊申請建立指紋檔,警方發現時可第一時間確認走失者身分,讓迷途長者能盡速平安返家。

陳揆訪首座校園日照中心 學堂感謝李柏毅艱難時期相助
行政院長陳建仁昨(19)日在高雄市長陳其邁、立委趙天麟、立委參選人李柏毅等人陪同下,參訪全國首座由國小校舍活化成立的日照中心「大同福樂學堂」。福樂學堂也罕見在臉書上發文,特別感謝李柏毅過去在草創時期的協助,同時支持李進軍國會。高雄大同醫院結合校園閒置空間與長照據點,首創成立「大同福樂學堂」日照中心,並融入「老少共學」概念,讓長者延緩失能、失智進程。過去李柏毅在前高雄市長陳菊辦公室任職時,即銜命與校方、高醫協調計畫設立樂齡學園,在連結市府各局處合作與努力下,成功運用校園閒置空間,推動福樂學堂於2016年開幕,現在也成為全國及許多國外長照機構參訪的重要範本。時隔多年後,李柏毅昨天再次參訪大同福樂學堂,學堂也在臉書上特別發文回應,感謝李柏毅在過去艱難的草創時期,有遠見扶持福樂學堂的催生,也相信李一定可以進軍國會,繼續來為高雄市民蒙福。雙方在社群平台上的互動,不難看出當年推動及合作過程的艱辛。陳其邁藉此次安排陳建仁院長來訪,突顯民進黨政府這八年投入長照所帶來的改變。陳建仁致詞時表示,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長照預算只有50億元,在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明年將進一步增至800多億元,副總統賴清德更宣示要推動長照3.0,代表對照顧長輩的重視。李柏毅受訪時表示,會全力協助賴清德推動長照3.0,中央編列800億長照預算落實照顧長輩,也讓民眾了解長照不只有老人院這樣的機構,還有可以上下班的日照中心跟巷弄照護據點,高雄市就是落實最多巷弄據點的縣市,讓青壯族群上班時也不用再擔心家裡長輩。福樂學堂在臉書上發文,特別感謝李柏毅過去在草創時期的協助,同時支持李進軍國會。(圖/翻攝自大同福樂學堂臉書)

「靈界翻譯官」牽線 美女主播劉方慈南下中秋送愛關心孤老
中秋月圓,十分關注公眾議題的美女主播劉方慈特地南下擔任送愛大使,平時默默行善不為人知的她除了捐贈現金12萬之外,這次特地親赴台南關懷這些失依、失能、失智的孤老,並將串聯各界熱心人士募得的善款及物資全數捐給華山基金會台南A區的獨居老人們使用,也藉此引玉之磚盼望更多人能發揮愛心、照護孤老。因為聽說當天正巧是活動現場的阿公、阿嬤的生日,貼心的劉方慈還特地準備柚子造型的蛋糕為長輩們慶生,許久沒有和這麼多人一起過生日,老人家們非常開心的品嘗著好吃的蛋糕。這次能面對面的看到平常電視裡面報新聞的漂亮主播小姐,90歲的林奶奶十分期待!林奶奶說看到劉方慈看起來就像孫女一樣的感覺,所以親手製作了一個小盆栽要送給她,希望她能和愛心小樹一起平安成長,未來也能更加茁壯。(圖/主辦單位提供)這次的送愛活動讓劉方慈感觸良多,她感言:「如果沒有熱心的友人告訴我這些的善心善行,我不會有機會牽起這份善緣,為這些可愛的長者付出一些綿薄之力,但是要更謝謝華山基金會,因為有他們,更多更多在不同角落的老人家才會被注意、被關懷、被照顧,所以今天能有機會參與這個活動,我真的很幸福!也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能讓社會上更多的人能注意到這些需要被守護的長者們,為他們發聲、讓他們收到更多的愛和關心。」本次活動由「靈界翻譯官」之稱的退休台南地檢署書記官—潘敏捷師姐一手牽成,身為黑面三媽代言人的她長期遵循黑面三媽開示行善積德、造福地方,這次偕同台南李啟維市議員及議會同仁,匯聚社會善眾的善心及力量,募集善款共13萬6千元及2公斤裝白米2,520包,再加上主播劉方慈更是慷慨捐助現金12萬,也盼望在她拋磚引玉之下能讓更多熱心民眾加入「愛老人」行列,照顧更多在地孤老。(圖/主辦單位提供)華山基金會秉持在地服務,於台澎金馬設立近400個愛心天使站,免費提供失依、失能、失智等三失老人服務,以「鄉親助鄉親」的服務理念,建立社區互助自助模式,一同打造長輩第二個家。2023年「幫助一個站,守護100位孤老」常年認助計劃,期盼各界響應,每月1250元,一年15000元,邀請您一起加入愛老人行列,幫助弱勢長輩,讓溫暖持續。愛心專線:(06)252-0940

失智夫妻路上「相見不相識」 老翁扶老婦到警局才知:她是我太太
高齡化社會悲歌。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在節目《震震有詞》分享一起失智案例,曾有個老先生攙扶一名走失老太太到警局報案,怎知警員釐清身分後竟發現,兩人其實是夫妻,只是都罹患失智而「相見不相識」。洪素卿表示,這起發生在2014年雲林的老夫妻忘記彼此事件,當時老先生以為恍惚的老太太走失,便攙扶著對方到警局報案有人走失,但員警在一陣雞同鴨講後,發現兩人其實是失智症夫妻。原來,夫妻倆當時一起出門散步,但走到一半都忘記彼此是誰,老先生更以為身旁的人走失,好心帶對方去警局,結果卻是多年夫妻相見不相識,讓旁人唏噓不已。洪素卿也分享另個失智案例,過去採訪一對夫妻,老公因為妻子常忘東忘西、生活能力逐漸下降,因此帶對方一起去做檢查,怎知結果竟是兩人都罹患失智症。

暴打失智嬤11分鐘還燦笑 外傭一原因獲輕判…6年徒刑變4個月
新加坡一名患有失智症85歲老婦人,遭家人發現手臂及身體有多處瘀傷,查看監視器發現婦人遭35歲印尼外傭多次虐待,氣得報警提告。不過,法官雖強調「要重判外傭」,但仍因一原因讓外傭減刑。據《南華早報》報導,35歲外傭瓦尤妮(Indah Nur Wahyuni)今年1月被聘僱照護楊姓女子的85歲母親,卻在3月8日被發現毆打老婦人還否認施虐,直到楊女表明要帶母親驗傷,才承認動手。瓦尤妮3月6日到7日2天內,多次用雙手搖晃及粗暴推動老婦人頭、數次毆打背及額頭和手臂的共11分鐘影片,在法庭播出後,法官怒斥被仲介安置後於8月29日被捕的瓦尤妮,對無法說話和保護自己的弱勢老婦人施虐,並濫用雇主對她信任,是不能被容忍行為。然而,儘管法官強調「法律必須嚴懲虐待被照護者的家庭看護」,但因為瓦尤妮提前認罪,判其故意傷害罪4個月徒刑。該罪名最高可判處3年徒刑、5千新加坡元(約新台幣11.7萬元)罰金,且若是傷害弱勢族群如失智老人,刑期可翻倍至6年。

彰化阿伯「神騎之旅」 失蹤11天近日蹤跡竟在雲林
彰化68歲楊姓老翁疑似失智,6日從福興鄉住處騎腳踏車離家後,離奇失蹤11天並未帶金錢,警方調閱監視器循線軌跡搜尋,驚覺楊翁從彰濱海邊騎到員林市,再往南騎到二水鄉,途經彰雲大橋一路抵達雲林縣莿桐鄉,再度消失無蹤,足跡長達上百公里,動用600人警力搜尋仍未發現,期盼各界協尋,讓老翁早日返家。楊翁6日離家後便毫無音訊,當日穿著為「白色上衣、肩帶灰條紋、橘色領子+及膝灰色短褲」,起初騎著橘色單車出門買彩券,又到鹿港鎮鹿西路的親戚家取信,後往北頭市場方向前進,便再沒有回家,家屬擔心不已找尋未果後報案。追查時家屬表示,楊男有可能疑似失智因而走失,身上並無證件財物,警方調閱相關路口監視器,6日下午4點楊翁出沒鹿西路與台61線路口往北,警方動員10人次的警力、民力前往吉安路防風林區、慶安水道等區域搜尋,皆未尋獲。透過監視器循線追查,發現楊翁騎車遊沿海往內陸移動,出現在員林市區繞行,後一路南下到社頭鄉、二水鄉,甚至跨越彰雲大橋,最後身影出現在雲林莿桐鄉,便又離奇消失。警方11天來,動員逾600人次警力全力搜索,搜尋地區包括學校、機關、車站、景點與沿海區域,全皆無所獲,對於楊翁患有失智症,身上無證件財物,騎行足跡淨高達上百公里,到底是如何度過,也讓警方百思不解,家屬更是心急如焚,目前與雲林縣警方協同搜尋,希望能盡快把老翁找到平安回家。

中西醫共識:巴金森氏症可能與腸胃健康有關 中藥調理搭配針灸按摩扶正根本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漸進性神經退化疾病,腦內多巴胺低於正常人的80%,運動功能會逐漸出現動作緩慢、靜止性顫抖、僵硬和姿勢不穩等動作障礙。除了運動功能障礙外,還經常伴隨姿態性低血壓、睡眠障礙、頻尿、便秘、性功能障礙、憂鬱症、智能減退或失智、疼痛、嗅覺異常。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對於治療巴金森氏症之助益,受到廣泛的關注。中醫看巴金森氏症:肝腎陰虛、氣血兩虛 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吳奐昀醫師分享,巴金森氏症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雖指出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但遺傳性的情況相當罕見。從中醫角度來看,可能與肝腎陰虛及氣血兩虛有關。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紀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有 "震顫" 之意,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因「肝」病變引起。 另《華氏中藏經‧ 論筋痹第三十七》說:「行步奔急,. 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 所謂行走奔急,不能舒緩,恰如巴金森病的慌張步態。不過,中醫與西醫所指的肝不同,西醫的肝指的是消化系統中的肝臟器官,而中醫所指的肝則是範圍更廣泛的,除了西醫所指的消化和自主神經功能外,還包括有調節情志等功能。中醫辨證巴金森氏症的診斷歷代中醫典籍中都有對巴金森氏症的辨證記載。清朝《張氏醫通》指出,巴金森氏症主要是風、火、痰、虛等因素所引起的。另一部典籍《醫宗己任編.顫振》也提出,氣血虧虛會導致巴金森氏症的動作遲緩和不協調:「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近代中醫的辨證承接歷代醫家大成,主張巴金森氏症的根本病理基礎肇因於肝腎陰虛和氣血不足,形成內風、火、痰、瘀的病理改變。而且,可歸納為四大証型:肝腎陰虛証、肝風內動証、風痰阻絡証、氣血兩虛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可能同時具有不同的證型,但其中有一個証型是主要的。中西醫皆認為:巴金森氏症與腸胃健康有關從中醫的觀點,巴金森氏症者除了由風、火、痰、虛所引起,與腸胃健康也有關係,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提示了陽明經入絡於腦,陽明經包含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顯示腸胃系統與腦部經絡相聯繫。西醫研究指出,巴金森氏症者約有60-80%會伴隨便秘問題,且在症狀出現的10-20年前就已經存在。發表於《細胞》(Cell)的研究亦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台大醫院研究也指出,患有便秘的人日後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相對較高,特別是50歲以上的族群。中藥調理 對症下藥 扶正固本中醫對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採中藥調理和針灸療並行。根據中醫的觀點,巴金森氏症多由肝腎陰虛、氣血兩虛所致,治療上著重於扶正固本。具體的中藥處方根據患者的體質和証型進行調配。肝腎陰虛以地黃飲子加減;氣血兩虛以八珍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活血養血以當歸、赤芍、白芍、丹參、川芎、紅花、牛膝、桃仁;如果抖動嚴重,可加入全蠍、地龍、蜈蚣、僵蠶等昆蟲類藥物,熄風通絡改善之。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巴金森氏症者痰瘀特別明顯,可能與台灣氣候潮溼及飲食油膩有關。痰瘀是代謝廢物傳導阻滯到神經細胞的死亡,最後演變成中腦黑質部的萎縮,黑質區的許多細胞空泡變性反而成為神經傳導及萎縮退化的根本,即所謂的痰瘀互結,變成主要的問題,故無論任何證型,都需要加入和血化瘀除痰的治則。針灸及穴道按摩針灸和穴道按摩也是一種中醫療法,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有助於改善肝氣、調理氣血運行。對於巴金森氏症,針灸主要集中在頭皮針和體針上,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相應的針灸穴位,若是手部較嚴重則靠額顳葉部分的運動前區多下針;足部較嚴重則靠頂葉多下針;平衡問題也可在小腦部分多下針。經常會針灸的穴道為百會穴、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足三里、太衝、太谿等,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動作遲緩等問題。巴金森氏症的腸胃問題,可常常按壓足三里、豐隆穴、大腸經合谷穴、足陽明經的胃經,促進上循腦部的經絡氣血運行更佳。此外,敲打膽經及按壓太衝穴可調理肝氣, 改善動作遲緩以及減少不自主震顫發生。吳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治療可採西醫為主;中醫為輔。西醫主要著重於恢復多巴胺的活性,藥物治療上,左多巴胺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最主要且有效的藥,可提升腦部多巴胺濃度,改善病人的動作,但用藥會有蜜月期,中後期經醫師評估許可,就會建議進行DBS深腦刺激手術。而中醫則著眼於以中藥調理和針灸活絡腦部,幫助改善症狀。中西醫學的結合是現代醫學的趨勢,但需注意在服用不同藥物時,至少間隔一個小時。▲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中醫)吳奐昀文章來源: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

「這些據點」銀髮族免費健身! 九成長者自認改善身、心力
為使長者具有足夠肌力,以降低衰弱風險,衛生福利部自109年起補助地方政府結合公有閒置或低度使用空間,試辦14處銀髮健身俱樂部,自110年至112年已於21縣市累計布建128處據點。超過9成的長輩自覺精神及心情有明顯正向的改善,創造長者快樂老年生活,提升肌力更重拾活力,朝向健康又安全的高齡生活。「銀髮健身俱樂部」提升長者健康 改善行動力、抓握力銀髮健身俱樂部不僅有適合銀髮族的專屬運動設備,也有專業運動教練指導,提供正確、規律且安全的運動建議。另課程中搭配長者功能評估量表(ICOPE),讓長者了解自己的衰弱部分,及運動前、後身體功能改變程度;經分析長者參與課程前、後狀況,長者上、下肢肌力等項目,皆有得到改善,包括改善了手腳緩慢、行走無力與抓握力弱等狀況,同時提升走路速度與穩定度。另外,透過課程參與、飲食衛教與陪伴互動,長者認知功能、營養狀況與憂鬱情形亦得到改善,長者整體回饋的滿意度高,亦有助於預防失智與建立人際關係,全面共築健康老年生活。結合在地資源 個人化需求、創造樂趣高雄市「長生全方位銀髮健身俱樂部」與鄰近大專院校進行產學合作,提供相關科系學生實習機會,培養未來的運動指導員;針對特殊族群進行運動功能評估(如中風、帕金森氏症、慢性疾病及關節退化等) ,長者樂於接受個別運動的指導,以符合個人之需求。臺南市「台江銀髮健身俱樂」結合社會福利服務族群身心障礙者,長者帶著身心障礙的孩子一同運動,提高身體活動量之外,亦增進社交生活,相互關懷,陪伴及鼓勵,創造據點服務的意義和樂趣。結合衛教 、互相鼓勵陪伴 找到陪伴和歸屬感銀髮健身俱樂部除了提供運動課程服務,亦有許多據點於課程過程中結合衛教,提升長者健康觀念,或安排額外的手作課程或是遊戲互動環節等,已成為長者互相鼓勵、閒話家常或支持陪伴的地方。另外,更有許多長者進一步成為據點志工,與其他人分享自身經驗,互相協助,共同促進銀髮族社會參與及貢獻,提升自我價值感,營造有尊嚴的老年樂齡生活。

想知道未來會得什麼病?北榮破解「基因密碼」 罹病前就可先遏阻疾病發生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多運動、注意飲食才能預防疾病發生,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事,然而有時即使有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仍無法避免疾病的發生。北榮婦女醫學部精準預防醫學中心主任張家銘表示,這是因為缺少個人化資訊,若在疾病發生前經過全基因檢測,量身訂做個人化健康計畫,或許就能預防這些疾病風險。抽血2c.c.全基因檢測 就可預測未來疾病風險人的身體是由基因構成的,基因密碼的變化會決定一個人的身體特性。張家銘主任表示,人體健康的關鍵就在基因體,每個人的身體特性及容易罹患的疾病都不同,而基因體中的資訊記錄了個人化健康照護關鍵訊息。因此,經由全基因檢測與巨量基因資料庫比對,就可以了解基因中隱藏的個人化訊息。張家銘主任說明,透過抽取2C.C.的血液、口腔棉棒取得細胞等方式就可進行全基因檢測,將2萬多對基因密碼列出進行單基因分析、多基因分析。張家銘主任表示,透過全基因檢測可以預測各種疾病風險,了解病人過去、未來為什麼會患有某些疾病,或是預測未來可能會罹患哪些疾病,並透過精準個人化計畫預防疾病發生,而且疾病公式是「先天基因傾向+後天因素=疾病」,因此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生病原因後,才可知道如何精準處理或預防。2/3疾病都可檢測基因資訊 建構健康新公式根據北榮資料顯示,目前已有超過500人於北榮接受全基因精準預防醫學服務,檢測族群大部分是健康的正常人,或是有家族病史,希望藉由解開全部基因,了解自身身體特性,找到個人化精準健康的方向,另外也有曾經生過病或是罹病中的病人,希望透過精準醫療找出致病基因。北榮婦女醫學部陳怡仁主任表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疾病都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的基因資訊,可以早期偵測失智、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現在除了飲食、運動外,透過基因檢測量身訂做健康計畫,能讓人民更加健康。而張家銘主任也提到,生病才來治療事後端醫療的部分,但現在有基因檢測,可以做到前端醫療,在疾病出現前就透過生活習慣、行為改變等加以遏阻,現在醫療要「精準-預防-個人化」,而健康也有新公式「分析基因體質+調整後天因素+加強身體檢查=精準預防疾病」,相信精準醫療將會成為未來發展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