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癌死亡率最高…醫曝「定期內診也沒用」發現已3期 4症狀快就醫
卵巢癌是最棘手的婦科癌症,因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治療後,仍有7成的人會在2年內復發。婦科醫師張瑜芹表示,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是三期以後,所以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然而卵巢癌其實並非完全沒有身體異狀,只是容易被當成其他原因,提醒女性朋友要多注意。張瑜芹在臉書發文,「卵巢癌是讓很多人聞之色變的婦科癌症之一。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都是三期以後,所以卵巢癌也是婦癌中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實卵巢癌也不是完全沒有身體異狀,只是容易被當成其他原因。」醫師指出,「卵巢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部腫脹感,伴隨一些腸胃不適,如下腹部不舒服、消化不良、噁心感、食慾不振等。腫瘤大到壓迫到腸子或膀胱時,就會引起便秘或頻尿;如果壓迫到神經時,則會引起腰痛、腹痛、坐骨神經痛。」醫師表示,這些症狀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小毛病,很容易掉以輕心,要請大家提高警覺,身體不適時向醫師諮詢,「除了對上述症狀提高警覺之外,目前我們對於早期發現卵巢癌並沒有理想的做法(就算定期內診、超音波或抽癌症指數也未必有用)運氣好的話,才能在健康檢查中碰巧發現!」雖然如此,張瑜芹仍提醒,「連健康檢查都不好好做的話,就連好運早期發現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姊妹們無論再忙,都要定期去做子宮頸抹片和其他健康檢查。」(圖/翻攝自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臉書)

台大名醫遭控飯後做這事 女業務傳訊「感謝老爹」讓他PASS
台大醫院某婦癌權威名醫,被控去年6月20日對藥廠女業務下藥性侵,女業務指名醫帶她到摩鐵趁機性交,不過台北地檢署依據摩鐵監視器畫面,及計程車司機證詞,顯示女業務事發時不需攙扶,事後還傳LINE給名醫「感謝老爹」,加上體內並未驗出有藥物反應,認定名醫性侵罪嫌不足,今(31日)不起訴名醫。檢方偵辦時,找到當時從餐廳載2人到摩鐵的計程車司機證稱,女業務當時神智清醒,不僅和醫師正常交談,還能指導他到摩鐵路程,另監視器畫面顯示,女業務行走時無須攙扶,看不出女業務有神志不清狀態。不過女業務堅稱,去年她和名醫到台北市松江路某餐廳餐敘,席間感覺有點昏沉,清醒後發現自己躺在摩鐵床上,她無力反抗,被醫師性侵得逞。檢方再比對女業務及名醫的LINE通聯記錄,發現女業務事後返家,還傳訊跟名醫報平安,並回文「感謝老爹」,加上女業務報案驗傷後,警方未在她體內驗出藥物反應,認定名醫性侵罪嫌不足,不起訴名醫。

女業務控下藥性侵出了摩鐵卻回傳「這句話」 婦癌名醫不起訴
台大醫院1名婦癌權威名醫,去年被爆料涉嫌對藥廠女業務下藥性侵,事後女業務提告遭名醫帶到摩鐵趁機性交,但台北地檢署依據摩鐵監視器畫面顯示女業務當時不需攙扶,事後傳LINE給名醫「感謝老爹」,加上體內並未驗出有藥物反應,認定名醫性侵罪嫌不足,31日不起訴名醫。女業務控稱,她和這位名醫去年6月20日到台北市松江路某餐廳餐敘,席間感覺有點昏沉,清醒後發現自己躺在摩鐵床上,她無力反抗,被醫師性侵得逞。檢方調查時,當時從餐廳載2人到摩鐵的計程車司機證稱,女業務當時神智清醒,不僅和醫師正常交談,還能指導他到摩鐵路程,另監視器畫面顯示,女業務行走時無須攙扶,看不出女業務有神志不清狀態。檢方依據女業務及名醫的LINE通聯記錄,發現女業務事後返家,還傳訊跟名醫報平安,並回文「感謝老爹」,加上女業務報案檢傷後,警方未在她體內驗出藥物反應,認定名醫性侵罪嫌不足,不起訴名醫。

新型口服PARP抑制劑納健保成為卵巢癌患者福音
卵巢癌是最棘手的婦科癌症,因為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治療後,仍有七成的人會在兩年內復發。不過,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若病患在化療後持續使用標靶藥物作維持性治療,可以穩定病況並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然而,對於有在使用抗生素或鎮靜劑的患者而言,為了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交互作用,往往只能自費選擇特定的口服標靶藥物,每個月僅藥費就超過二十萬,所幸健保署已於2023年元月將新型PARP(Poly ADP-ribose聚合酶)抑制劑納入給付項目,作為晚期卵巢癌的第一線維持性治療,為已出現BRCA基因突變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逾半數患者確診已是晚期在台灣約有半數以上的卵巢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且即便手術加上化療,仍有近七成的病人會在兩年內復發。台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暨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呂建興醫師表示,卵巢癌一旦復發過一次就會反覆復發,每次復發的間隔時間也會縮短,患者最終還是會對治療產生抗藥性。不過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卵巢癌也邁入精準治療時代,目前醫界已有標靶藥物能進行長期的維持性治療。維持性療法可降低六、七成復發率!呂建興主任補充,所謂「維持性療法」指的是卵巢癌病患在經過手術及化療以後,再繼續使用標靶藥物,以避免或延長復發時間,臨床試驗發現,透過維持性療法,可降低六、七成的復發率。卵巢癌的維持性療法藥物主要分為抗血管新生藥物與PARP抑制劑,其中,PARP抑制劑是否有效跟基因檢測結果有關,患者必須先進行基因檢測,再依據檢測結果,若有生物標記時,再選用適合的維持性療法。在做基因檢測時,除了檢測BRCA基因是否突變以外,還可以做同源重組修復缺失(HRD)檢測。呂建興主任解釋,在台灣約有20%的卵巢癌病人有BRCA基因突變。BRCA是一種抑制癌症的基因,主要負責雙股DNA斷裂的修補。如果BRCA基因無法正常運作會增加罹癌風險。PARP抑制劑的作用是抑制癌細胞單股DNA斷裂的修補。當單股DNA斷裂,因為有PARP抑制劑而無法修補時,就會進一步造成雙股DNA斷裂。如果腫瘤雙股DNA修補功能有問題,腫瘤細胞就會死亡。因此PARP抑制劑對於雙股DNA修補有問題的癌細胞特別有效。新型PARP抑制劑增加服藥便利性呂建興主任提到,以往患者為了經濟考量,只能選擇特定已有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然而這種藥物容易與抗黴菌、抗癲癇藥物、及鎮靜劑產生交互作用,飲食禁忌也較多,不僅醫師在開立處方時須多留意,病患在服用上也必須注意不能和柑橘類食物一起吃。若要自費使用其他交互作用較少的藥物,每個月僅是藥費就超過二十萬,所費不貲,對病患及其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財務壓力。針對已有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健保署已於2023年元月將新型PARP抑制劑納為第一線維持性治療藥物,患者較不用再擔心會有藥物交互作用的疑慮,因藥物半衰期較長,每日僅需服藥1次,大幅提升治療便利性,延緩疾病復發的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嘉惠更多卵巢癌病患。呂建興主任也呼籲,女性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早期發現及診斷,一旦有症狀如頻尿、腹脹、經期異常等症狀,須儘快諮詢婦產專科醫師,把握黃金治療期。

婦挺巨肚求診!醫剖腹「取18公斤腫瘤」驚呼:太能忍 曝「4類人」易患卵巢癌
身體若有任何不適或異狀應盡速就醫,千萬不要等到病情惡化才正視,一名年約50多歲的婦人半年前腹部突然腫脹,直至出現喘不過氣、大小便障礙等情形,才前往腸胃科求診,一查竟驚覺患者卵巢長出重達18公斤的腫瘤。振興醫院婦產部醫師李偉浩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婦人,前來看診時告知近半年開始腹脹,且1、2個月內突然快速變大,並伴隨喘不過氣、吃不下、大小便困難等狀況,經電腦斷層一掃,發現患者卵巢長出一顆巨大腫瘤,於是決定進行切除手術,「看到患者只能說嚇了一跳,真的太能忍了!」李偉浩表示,透過傳統開腹剖腹探查手術治療後,順利將卵巢腫瘤整顆切除,「腫瘤內液體16550ml、腫瘤本身重1760gm,所以腫瘤共重達18310gm,約18公斤。」李偉浩進一步說明,由於發現患者的腫瘤應該是惡性細胞,於是做了全套婦癌腫瘤減積手術,切除雙側卵巢輸卵管、大網膜、骨盆腔淋巴結、副主動脈淋巴結,且因該名婦人年輕時已摘除子宮,腹腔內有術後沾黏狀況,「卵巢跟直腸、膀胱黏在一起」,耗費了近3小時才縫合完成。對此,李偉浩提醒,包含未曾懷孕、肥胖、家族史、乳癌等病史,皆是罹患卵巢癌的高風險族群,且卵巢癌並無明顯徵兆,若發現肚子腫脹、腹水增多應盡速就醫,以免病況惡化釀遺憾。

林志玲絕美透視裝曝光 年曆新造型秀白皙美背
林志玲推出新書《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姊姊修養之道》熱賣近5萬本,近來她與知名漫畫家阿推老師合作推出「2023志玲姊姊慈善年曆」,量身打造「Chiling x Push奇幻遊樂世界」,並搶先公開3套新造型,露出白皙美背及絕美腰線,希望在動盪不安的後疫情時代,透過年曆帶著大家一起尋找讓自己身心快樂的元素。林志玲表示這本年曆結合插畫,邀請粉絲一起參與創作,靜下心來著色,和自己對話,認為2023年大家都需要療癒一下自己,「快樂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能力。」期盼粉絲能透過年曆讓每個月收獲一個快樂的能力,讓快樂的方式存到心中,擁有快樂的能力,包括學習愛自己、珍惜家人與朋友、永保赤子之心、不斷充實自我、懂得分享、告訴自己勇於作夢等等。林志玲推慈善年曆,透視亮片禮服造型展現好身材。(圖/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提供)志玲姐姐慈善基金會自2011年起,持續協助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學習經費及醫療設備、支持弱勢地區學童、提供獨居長者生活物資關懷、捐助81氣爆受災家庭子女學費及生活物資、協助災區學校設備重建;支持八仙塵爆與太魯閣事故傷友生心理重建經費等。此外,志玲姊姊也致力於倡導女性健康議題,推動婦癌防治與資助全台巡迴篩檢車,捐助少女內衣及衛生用品,11年來累積捐出數萬件貼身衣物,關注偏鄉小學及安置機構的青少女身心需求,鼓勵女孩們更加自信勇敢的珍愛自己。林志玲「2023志玲姊姊慈善年曆」。(圖/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提供)2023年曆也將結合志玲姊姊慈善基金會所支持的兒童藝術治療形式,加入充滿想像力的奇幻畫面,讓慈善年曆不僅是行事曆,而是一本可以彩繪的療癒畫冊。2023志玲姊姊慈善年曆將在10月6日中午11點起,在momo購物網及7-ELEVEN超商ibon開始預購。

「抹片篩檢」與「疫苗施打率」雙降 疫情恐致超額子宮頸癌!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延燒全球三年的COVID-19疫情大流行結束在望,不過,因為疫情造成的額外公共衛生衝擊,恐怕是接下來的重要議題!資料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在2年間下滑近2成;我國自107年啟動的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政策,109年接種率也較前一年低。抹片檢查與疫苗接種都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重要方法,日前國健署宣布自9月起,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從原本的2價轉換為9價,然而,不同價數的HPV疫苗對於子宮頸癌的保護有何差異?可以滿足台灣婦女的需求嗎?後疫情時代,HPV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以一起接種嗎?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婦癌醫學會和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共同主辦媒體工作坊,分享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的正確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根據民國108年癌症登記資料,子宮頸癌排名我國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九名,一年新增1393人罹患子宮頸癌症。統計顯示,110年有608人死於子宮頸癌,平均每天有1.6人死於子宮頸癌。「但其實,子宮頸癌是可以有效預防的!」透過提高HPV疫苗接種涵蓋率,增加子宮頸抹片等檢查篩檢率,及早發現、確實治療,就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對此,WHO發佈了一項《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全球戰略》,目標於2030年加速消除子宮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去幾年也持續投入協助相關政策推動。不過,這兩項能有效防杜子宮頸癌發生的利器,卻意外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張志隆表示,雖然台灣未像其他國家有長時間的居家隔離措施,但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僅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一年降低13萬人,部分縣市抹片篩檢人數甚至下滑近2成(18.4%);國中女生公費HPV疫苗接種率也往下掉。國外研究根據美國COVID-19疫情期間HPV施打率下滑情況推估,未來百年至少有超過13萬名菜花(生殖器疣)、七萬名子宮頸癌前病變,以及逾2880名子宮頸癌患者,原因可能就是疫情造成的疫苗漏打、晚打!該如何面對這「疫」外衝擊呢?張志隆理事長表示:「趕快依醫囑接種HPV疫苗!」雖然短期內未必會馬上看到施打率下滑造成的效應,但是長久來看,確實有研究推算可能影響未來包括子宮頸癌、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為預防我國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國健署自107年即推動國中女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往年以2價疫苗為主,但今年9月起改為9價HPV疫苗,提供更多型別的預防!張志隆指出,大部分的HPV感染會自行清除,長期持續感染HPV且無法自行清除則是造成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先前的公費2價疫苗涵蓋常見致癌型別HPV16、18。不過,有鑒於在台灣和東南亞地區,HPV52、58也是常見致癌型別,部分研究更顯示在這些地區,HPV52、58影響甚至不亞於HPV18,因此,如果疫苗能夠協助給予保護,當然更好。HPV疫苗可否與COVID-19、流感等疫苗一起接種呢?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表示,HPV疫苗屬於非活性疫苗,可以與其他非活性疫苗如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疫苗同時於不同部位接種。至於先前若因為疫情未到校等因素,而有漏打HPV疫苗的情況,如果已經在15歲前打過第一劑,只要間隔超過五個月,可以於建議接種時程內依醫囑施打第二劑。若是沒來得及在滿15歲前打第一劑,接下來就必須依醫囑施打三劑,同樣的,應按照建議施打時間完成接種!有些人誤以為HPV跟新冠病毒一樣,就算不小心自然感染也可以獲得充足的保護抗體。對此,黃玉成理事長指出,即使感染過HPV也不一定能產生抗體;即便產生抗體,抗體濃度也非常低,跟施打疫苗所產生的抗體相差甚多。黃玉成指出,HPV疫苗全世界自2006年起開打至今超過上億劑,在有性行為前接種HPV疫苗效益是最高的。雖有人憂心施打疫苗後可能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或特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問題,不過,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苗安全委員會(GACVS) 評估HPV疫苗的安全性數據後,認為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嚴重不良事件與接種HPV疫苗有關。截至2020年6月,已經有107個國家將HPV疫苗納入女性的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其中有33個國家將男性也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日本政府於2010年推動青少年女性公費施打HPV疫苗政策,但因為民眾對HPV疫苗的安全疑慮,2013年6月起宣布暫停積極鼓勵接種HPV疫苗後,疫苗覆蓋率由91%下降到28%,且這群女性到了20歲篩檢時,發現HPV 16/18感染率從0.3%上升到2.1%,引發該國政府討論,並且在審視相關安全性後,於今年恢復對於青少年女性依醫囑施打HPV疫苗的建議。

台大婦癌名醫涉拐女業務「帶去摩鐵脫光」性侵 疑遭拔主管職…鬧到管中閔也震怒
《蘋果新聞網》接獲爆料,台大醫院一名婦產科的婦癌名醫,涉嫌在今年6月下旬和女業務到餐廳吃飯,等到女方上了廁所回來,喝完飲料後,待對方再次恢復意識時,竟發現自己全身被脫光躺在摩鐵的床上,醫師也脫光光向她求歡,事後這名醫師遭女方提告,在8月份正值主管任期交接時,也很「湊巧」的卸任主管職,據傳因該名醫師也有在台大任教,事件鬧到校長管中閔也震怒,不過台大醫院回應,這起事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後續將依審議結果處理。報導中指出,有民眾出面投訴,這名台大婦癌名醫帶著剛出社會不久的女業務去餐廳,吃飯吃一吃卻吃到不省人事被帶去摩鐵,醫師傳出還跪著向女方求歡,因為女方正值生理期不會懷孕。事發後受害女業務驗傷報案,台大業代也去調閱相關監視器,該醫師則指稱,開房間是女生付錢。對此台大醫院的院方表示,目前了解這起爭議事件,是在非院內的工作場所發生,低調表示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後續將依照結果處理。但從台大醫院婦產科官網發現,目前該醫師已無主管職,但因為現在8月正值主管任期交接,無法確定該名醫師,是因為涉案而被移除主管職位。而由於涉案醫師除了醫院的工作之外,也有在台大醫學院任教,據悉,台大校長管中閔為之震怒。但針對這起案件,是否召開過性平會,台大校方僅低調表示,這類會議不會對外表達意見,若有相關情事,一切都依照標準程序通報及處理。

下流乳房噁狼假冒衛生局員工問:乳房大嗎?高雄市議員黃捷揭真相
高雄市議員黃捷昨日下午2時發布臉書貼文表示,近來有「噁狼」假藉乳癌問卷之名,行性騷擾之實,他會冒充衛生局的員工進行乳癌問卷訪談,問題卻是「罩杯大小」、「有沒有性行為」等與判斷乳癌毫無相關的問題,讓不少人接到來電不堪其擾,黃捷向衛生局查證,局內並無進行相關問卷,也絕不會問這些問題,黃捷呼籲女性朋友不要上當受騙,多加小心。高雄市衛生局澄清,局內及衛生所目前未進行婦癌問卷電訪,也不會透過電話詢問民眾私密問題,呼籲民眾接到類似電話請拒絕回答並報警。(圖∕報系資料照)黃捷日前收到女性民眾來訊陳情,一名男子自稱是衛生局員工表示要進行乳癌問卷訪談,但問題卻是「你的乳房大嗎」、「會不會高潮」、「每週自慰次數」等近乎性騷擾的詭異內容,讓女子越聽越奇怪開始半信半疑,後面男子還要求做露骨的自我檢測,使女子感到很不舒服,但因他打市話而來,所以沒有錄音存證,只好尋求黃捷協助。對此,高雄市衛生局也在臉書粉專嚴正聲明,表示近日有民眾接到騷擾電話,自稱局內或衛生所員工向民眾詢問私密問題,但局內及衛生所目前未進行婦癌問卷電訪,也不會透過電話詢問民眾私密問題,若接到騷擾電話請拒絕回答並撥打110報案。黃捷進一步了解發現,從2016年到2021年,在台北、台南、高雄,都有人接過類似的電話,各地衛生局過去也都嚴正澄清過,但該男子顯然今年又故技重施,請大家務必小心。黃捷表示,如果接到類似的電話,請務必記下電話並錄音,直接報警或是私訊我,她一定為大家追查源頭,揪出這個假借政府名義的乳房噁狼。

每13秒就有一次全身麻醉 新處置降低併發症風險「幼童也適用」
台灣全身麻醉手術需求量大,若以109年健保數據換算,台灣全年全身麻醉的申報量達到250萬例以上,每日平均約每13秒就有一次全身麻醉,民眾往往僅認為重大手術潛藏風險,卻沒想到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郭書麟理事長表示,重大手術患者除了擔心手術成功率外,其實術後恢復、併發症風險都會是他們的考量,而研究數據也顯示,術後肺部併發症PPC的發生風險最高可能達到2成以上,在發生嚴重的PPC手術患者中,約14-30%於手術後30天內死亡。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也因此積極推動ERAS(怡樂適)療程,盼透過術前術中術後的積極對於重大手術準備及全方面的主動照護,可以明顯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幫助降低病患術後不適,讓手術康復不再是身心煎熬的磨練,而是舒適的重返原有生活的過程。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鄒美勇榮譽理事長則表示,台灣全身麻醉需求量大,麻醉專科醫師近5年以近2成的幅度增加。隨著麻醉進入精準與個人化,根據病患身體狀況,評估最適合的麻醉處置,其中,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幫助降低療程副作用、提升療程舒適度。研究指出,使用傳統逆轉劑,20分鐘後仍有近成病患無法脫離肌肉無力狀態,而術後給予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而使用到新型逆轉劑的病患,平均能於3分鐘內完全恢復肌力,並有效降低噁心嘔吐、術後呼吸道相關併發症等副作用,,加成了術後恢復的速度。目前經醫師診斷符合的2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手術也能受惠,幫助孩子們也可以醉後逆轉,逆轉最後!台灣全身麻醉手術需求量大,小至闌尾炎、大至心血管、神經外科手術和癌症手術等,全身麻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全身麻醉技術也不斷突破,以輔助手術更順利進行。據研究顯示,一般民眾的全身麻醉死亡風險為十萬分之一(因麻醉造成的腦部傷害數量更因數據量過小故忽略不計)。郭書麟說明,全球積極推動的ERAS療程,透過四大關鍵為重大手術做足準備:第一,全球一致標準,有著實證醫學為核心的全球統一臨床指引建議;第二,透過更早更完全準備,從外科門診就開始,手術全程都有療程個管師協助;第三,藉由跨團隊整合照護,ERAS專業成員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康復;第四,病患不再只是病患,而是屬於治療團隊的一份子。讓病患可以安心接受手術,掌握身體主動權。據統計減少了5成術後併發症、縮短3成住院天數9,對病患及家屬而言,著實是一大福音。根據ERAS最新指引,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也被納入消化道、婦癌、減重、大腸直腸等四大術式的標準麻醉處置,對此鄒美勇也指出,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的出現,幫助全身麻醉的穩定性大幅提升,同時給了醫師、病患及家屬們更多信心,藉由手術中的監測儀器,監測病患麻醉深度、肌肉放鬆程度,以避免手術中不自主的肌肉顫動,並提供外科醫師更寬廣的手術視野及開刀環境,幫助提升術中安全性,非常樂見其被廣泛應用在適合的成人手術上。兒童在手術進行中,可能因為害怕或焦慮,無法配合手術醫師的需要或維持一定的姿勢,不利於手術的進行。所以一般而言,兒童手術的麻醉,皆以全身麻醉為主,但同時,家屬可能也會因此感到更加擔心。郭書麟理事長分享,除了成人手術,目前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也已開始使用在符合適應症之2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全身麻醉手術中,對於未來未成年手術病患的全身麻醉溝通與選擇上賦予高度的期待,不只是病患本身,也可幫助憂心的家屬們醉後逆轉,逆轉最後。

慧智基因Q3成長4.38% 蘇怡寧:目標「母胎兒醫學、癌症基因檢測」雙引擎齊發
慧智基因(6615)於今日(15日)舉辦法說會,今年累計迄今營收逾4.65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38%,知名婦產科醫師、董事長兼執行長蘇怡寧表示,慧智基因長久以來在母胎兒、產前孕前及新生兒的基因檢測領域,是台灣的佼佼者,未來慧智將積極開拓精準醫療癌症基因檢測市場,目標是母胎兒醫學及癌症精準醫療的雙主軸產品線,營收可達各占五成。總經理洪加政則表示,今年與台灣癌症基因會合作BRCA1/2基因檢測,服務患者,未來將擴大研發HRD基因檢測,以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的婦癌檢測為主,並將推出腫瘤突變負荷TMB檢測,輔助免疫療法預測及診斷。慧智基因總經理洪加政表示,每個人身上都帶有 BRCA1及BRCA2兩個基因,一旦這兩個基因發生突變、變異,易引發癌症。在女性身上,容易提高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若為男性,增加前列腺癌及男性乳癌的風險。洪加政進一步說,「用來治療BRCA1/2基因突變的癌症藥物Olaparib,在去年11月納入健保給付後,帶動市場對基因檢測的需求,並增加了臨床在癌症治療上的更多選擇。」由於慧智基因在2021年首創台灣子宮內膜癌基因分型檢測,帶動慧智營收動能,洪加政對此也表示,這一款子宮內膜癌基因分型檢測可將子宮內膜癌更進一步分為四型,可以協助醫師判別病況與病患預後、每一型別患者,擬定更精準的治療計畫,幫助醫師找出更適合患者的治癒療程。

微創手術搭配怡樂適療程 減輕肺癌術後疼痛與併發症
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近年來也發現有不少人沒有臨床症狀,卻因健檢時意外發現肺癌,而得以早期治療。一名40歲女性,無抽菸及家族病史,也無體重減輕、呼吸聲異常等症狀,只因同住者有抽菸習慣,因此每年定期健檢,在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中意外發現腫瘤,所幸發現的早,腫瘤僅有8mm,經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搭配怡樂適療程,減輕病人手術時疼痛,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指出,傳統肺癌手術為讓醫師能把手伸入胸腔清除腫瘤,須鋸胸鋸斷1-2根肋骨,傷口長達20-30公分,造成病人術後疼痛不已,儘管近年來已發展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大幅縮小至2公分,但為精準定位腫瘤位置以利精準切除,盡可能保留大部份肺葉功能,手術前配合電腦斷層導引定位術,以細針經皮穿刺標記出腫瘤位置,過程病人須忍受疼痛及不適約半小時至一小時,為讓病人有更好的手術品質,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與怡樂適中心合作,於手術過程導入怡樂適療程,減輕病人術前定位、術中、術後疼痛,也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此外,過去有不少名人傳出罹患大腸直腸癌,這類病人也適合怡樂適療程。一名44歲女性,5年前起陸續有血便症狀,卻以為是痔瘡而不以為意,同樣在一次員工健檢結腸鏡時發現距肛門口有不典型增生,病理切片發現為直腸癌第二期。國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雨農指出,傳統大腸直腸癌開腹手術的傷口長達10-15公分,造成病人術後疼痛不已,不利術後恢復,延長住院天數,目前導入怡樂適療程,可望大幅降低病人術後疼痛不適,讓病人安心舒適地度過術後恢復階段,及早回復日常生活及回到工作崗位。國泰綜合醫院ERAS術後加速康復中心主任郭書麟指出,院方自2016年起開始推動整合外科、麻醉科、復健科及營養等多科跨團隊,提供病人全人照護的怡樂適療程,近年已逐見推動成果,更於去年10月成立全國特有的「ERAS術後加速康復中心」,以全院資源全力推動ERAS(怡樂適療程)於手術照護中,目前已經成功導入四科手術(大腸直腸外科、胸腔外科、婦癌手術及脊椎手術)。同時與廠商合作開發ERAS APP,導入ERAS智慧互動個管系統,讓ERAS病人可以享有全療程全時關懷,延伸術前、術後居家照護,確保品質不中斷。適逢「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成立周年,國泰綜合醫院攜手學會將於10月31至11月1日舉辦為期2天的國際研討會。期盼這二天的盛大會議,可讓有心推行ERAS的醫療從業人員可以互相切磋,更希望藉由ERAS的推動,找回醫療人員投入職場的初心,全心貢獻專業。

手術後妹妹破洞!「下體漏出屎」內褲全濕 她崩潰:隨時隨地都在滴…
一名70多歲的老婦近日因大腸癌開刀,不料手術後傷口癒合不良,產生了「直腸陰道瘻管」,也就是直腸和陰道間破了洞,導致排泄物漏到陰道,隨時都會有大便滲到底褲上,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醫生透露,除了大腸癌手術外,子宮、婦癌手術也容易出現類似問題,最慘的情況甚至尿尿、大便全部從陰道流出。振興醫院婦產部醫師李偉浩在臉書粉專「Dr. 李偉浩 婦女健康諮詢網」分享收治個案,指該位阿姨因為大腸癌開刀,術後傷口癒合不良產生了直腸陰道瘻管,「直腸陰道瘻管就是直腸破了個洞通往陰道,於是大便就會漏到陰道。病患很可憐,隨時隨地都會有大便漏到底褲上,生活品質會很差…」。李偉浩表示,為了解決病症,病患必須先接受腸造口(人工肛門)手術,讓排泄物不再通過瘻管,待造口穩定、瘻管變得比較乾淨後,再由大腸直腸外科會同婦產科一起處理,「處理上要分成幾個步驟,先把陰道跟直腸分離,將陰道修補,最後補上皮瓣(因為陰道壁跟直腸壁已經受損變得很薄)以避免破洞再度產生。」李偉浩在粉專分享收治個案。(圖/翻攝自Dr. 李偉浩 婦女健康諮詢網臉書,下同)醫師提到,年紀大的病患常因陰道萎縮,導致分離陰道跟直腸時,陰道很脆弱、破洞也很容易越裂越大,讓手術難度跟著增加,且術後仍然得持續觀察,之後如果傷口長得好,才有機會把大腸造口關閉,埋回體內。李偉浩提醒,除了大腸癌手術外,子宮、婦癌手術也同樣容易產生「直腸陰道瘻管」跟「膀胱陰道瘻管」,最慘的甚至出現「膀胱陰道直腸瘻管」,尿液和大便全部都從陰道流出。他也解釋,手術成功與否與病患本身身體狀況、破洞位置跟大小、是否做過放射治療、是否正在接受標靶治療會有關聯。

台北市婦癌篩檢出絕招 月月送萬元禮券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108年十大死因資料顯示,惡性腫瘤續居首位。臺北市乳癌、子宮頸癌分別為女性癌症死因第2位、第14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北市推動乳癌及子宮頸癌等婦癌篩檢活動,運用自105年起推動的癌症防治便利網,持續結合北市醫療院所,民眾可在醫院、診所、職場及社區等場域進行癌症篩檢,乳癌篩檢率逐年提升,108年共有11萬650人完成乳癌篩檢,較105年同期9萬9,813人成長10.86%,篩檢率從105年38.18%上升至108年47.68%,發現疑似陽性個案9,743人,提早發現650位乳癌個案,協助其及早治療,增加存活減少死亡率。105年子宮頸癌2年以上未抹之篩檢人數為43萬7,097人,108年提升為46萬6,364人,成長6.70%,篩檢率亦由51.27%上升至54.38%,疑似陽性個案871人,亦發現486位子宮頸癌個案;且根據臺北市108年最新死因統計,子宮頸癌標準化死亡率降為每10萬人口2.41人,低於全國3.23人,已連續2年於十大死因之外。財團法人臺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表示,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首位,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最新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全國有1萬3,965女性罹患乳癌,平均每天有近38位女性被診斷乳癌,而子宮頸癌有1,418人,平均每天近4位女性被診斷罹患子宮頸癌。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特別呼籲女性朋友「保健5招打造防癌力」,有乳癌家族史40歲以上女性每2年定期篩檢是重要關鍵,並於生活中落實「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另外,子宮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輕忽,至少每3年應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針對檢查結果為疑陽性民眾,亦及早追蹤複檢,才能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並可降低7成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北市衛生局提醒,自109年8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設籍「臺北市」,完成婦癌篩檢(乳房X光攝影或子宮頸抹片),即可各獲得刮刮卡1張,月月都有機會刮中萬元及200元禮券,總獎金逾50萬元,趕緊把握機會儘快完成檢查。相關問題請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分機1845、1846或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亦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https://health.gov.taipei/,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主題專區/癌症防治專區)或利用手機下載癌症篩檢QR code查詢。

【塑毒致不孕4】熱湯裝塑膠袋 不會溶出塑化劑
日前傳出一家人母親罹子宮內膜癌、女兒性早熟,驗出體內塑化劑超標,推測與長期喝塑膠袋包裝的熱湯有關。「這個新聞部份正確、部分錯誤。」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說,塑化劑的確是危害母女健康的原因,但塑膠袋裝熱湯並不會溶出塑化劑,母女體內的塑化劑應該來自其他源頭。除了孕婦需慎防塑毒外,一般女性若長期攝入體內,恐增加部分婦癌的風險,也應多加注意。(圖/馬景平攝)「常見的塑膠材質大致上分為7類,各自以1~7號代稱,其中3號的PVC材質含有塑化劑,而塑膠袋屬於PE材質,依照耐熱程度分為2號、4號,並不含塑化劑。」顏宗海說,除了PVC之外的塑膠製品都不含塑化劑,但不代表絕對安全無虞。「例如外食便當盒上的薄膜是PE材質,但研究發現部分商品曾受塑化劑汙染,所以不可再次直接加熱,最好改放瓷盤加熱較為安全。」其他如PC材質常用於外食的美耐皿餐具,雖然耐熱但不適宜過度高溫。「舉例來說,如果吃火鍋時將食物放在美耐皿盤子上,還算在安全範圍,但如果將美耐皿湯勺一直放在加熱的鍋中,就會溶出環境荷爾蒙毒素。」顏宗海強調,不論是塑化劑、環境荷爾蒙,都會危害成長與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