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WANT
search
  • 最新
  • 社會
    • 社會首頁
    • 時事
    • 直擊
    • 調查
  • 娛樂
    • 娛樂首頁
    • 即時
    • 大條
    • 專題
    • 人物
  • 財經
    • 財經首頁
    • 熱線
    • 人物
    • 3C
    • 汽車
    • 專欄
  • 政治
    • 政治首頁
    • 焦點
    • 人物
    • 評論
  • 漂亮
    • 漂亮首頁
    • 美容
    • 時尚
    • 精品
  • 生活
    • 生活首頁
    • 綜合
    • 美旅
    • 健康
    • 寵物
    • 運勢
    • 運動
  • 國際
    • 國際首頁
    • 最新
    • 大陸
  • 影音
  • 專題
CTWANT App icon

安裝我們的 CTWANT APP 體驗更好的服務,接收更快的即時資訊。

iPhone

ios icon 立即安裝

Android

android icon 立即安裝
⊗ 清除
  • 全部
  • 社會
  • 娛樂
  • 財經
  • 政治
  • 漂亮
  • 生活
  • 國際

alt

為減重「1天狂灌水5公升」…她頭昏無力下場慘 醫曝6類人要少喝水

常聽長輩說「沒事多喝水」,除了可以幫助體內代謝,還有助於排毒。不過,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提醒,喝水雖好,但不能無限上綱,例如一次性喝水超過2000 cc或一天喝水超過5000甚至6000 cc以上,可能會造成血鈉過低,有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如果血鈉低於100mEq/L,還有機會造成死亡。劉博仁在臉書粉專發文,「我鼓勵喝水,但也不能無限上綱。喝水過多,例如一次性喝水超過2000 cc,或是一天喝水超過5000,甚至6000 cc以上,可能會造成血鈉過低。鈉太低也會影響神經功能,如果血鈉低於130mEq/L,就會開始出現輕度的疲勞感,低於120mEq/L會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症狀,如果低於100mEq/L,可能造成死亡。」劉博仁提到,「水腫、腹水、心臟衰竭、腎臟病、營養不良或內分泌失調功能不全的人,此時反而要限水,千萬不能遵循一天1000到2000 cc左右的喝水量,而是依照前一日總尿量加上500到800cc來推算。」醫師,我碰到一位女生,為了減重,一天喝大約5000cc的水,結果頭昏無力,原本排便成形的情況變成便便鬆散,我提醒她減少到一天大約3000cc即可,二天後頭昏改善,排便又恢復到原本狀態。所以,喝水重要,請依照自己體重來計算,適當喝水,但是,大多數人是屬於喝水不足的喔。」至於喝多少水會中毒?毒物專家招名威曾表示,根據衛福部的規範,若用簡單公式計算成年人水份攝取量(每公斤體重需攝取 30 c.c 的飲水量),70 公斤的健康成年人每日所需水分最少 2100 c.c,若從事高強度運動、工作的人則需要再依身體狀況自行增加水分攝取量,但以不超過 3500 cc 為原則。

publish-icon 12月04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喝水也會中毒?毒物專家曝「這時刻」猛灌水最NG 高危險族群出爐

常聽長輩說「沒事多喝水」,除了可以幫助體內代謝,還有助於排毒。不過,毒物專家招名威表示,不是什麼時候多喝水都多多益善,尤其是運動完後喝水,如果只是一昧猛灌水,讓身體裡一下子多了大量的水份,反倒是會瞬間造成體內電解質的失衡,就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嚴重的話,就可能會造成「水中毒」。招名威指出,「為什麼喝水也會中毒?說穿了,水也是一種物質,當然也會有劑量超量的問題。其實水進到身體內,雖然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正常運作、調節體溫、維持新成代謝、排出毒素,但一次喝太多水,反而會稀釋體內鹽分,破壞鈉、鉀、鎂離子的平衡,從正常的血鈉含量 135-145 mEq/L 降到 120 mEq/L 以下」。專家表示,「電解質失衡後,就會產生低血鈉症的中毒症狀,包括感覺遲鈍、頭暈眼花、神智不清、嘔吐、虛弱無力、心跳加快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痙攣、身體麻痺、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等。所以只要掌握其在體內的劑量,不過少,也不過多,其實上述的症狀都不易發生。」招名威說明,「水中毒,最擔心的就是低血鈉症。它最常出現在運動時間長、低強度的耐力性運動中,例如馬拉松、三鐵、騎車環島、登山健行等運動。發生的原因可能是長時間(2 小時以上)的運動造成過度流汗,電解質大量流失,讓抗利尿激素荷爾蒙(antidiuretic hormone, ADH)持續分泌,但若只補充水分,就很可能造成潛在水中毒,這尤其容易發生在有過高或過低的BMI的人身上。」至於喝多少水會中毒?招名威提到,根據衛福部的規範,若用簡單公式計算成年人水份攝取量(每公斤體重需攝取 30 c.c 的飲水量),70 公斤的健康成年人每日所需水分最少 2100 c.c,若從事高強度運動、工作的人則需要再依身體狀況自行增加水分攝取量,但以不超過 3500 cc 為原則。

publish-icon 11月27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飯店熱水壺、蓮蓬頭哪個更髒 毒物專家解答:聞過一次就不用了

近期全球疫情趨緩,報復性旅遊潮湧現,不少人都規劃出入境,但外出一定在住進飯店中,毒物專家招名威就表示,他曾遇過蓮蓬頭有污垢和熱水壺有異味,因此拋出問題詢問哪一個比較髒?最後他也給出結論。入住飯店時須要注意清潔狀況,招名威認為使用前最後還是可以清洗就清洗。(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招名威透露,他曾遇過飯店的蓮蓬頭有污垢,以及熱水壺有異味,讓他覺得蠻噁心。但仍表示在適度清潔後,蓮蓬頭還是會使用,因為出去玩一整天回來還是得洗澡,不過熱水壺卻是他聞過一次惡臭之後,就完全都是不會使用。但他表示,「髒或不髒真的很看業者的用心程度,蓮蓬頭、熱水壺,甚至床單、枕頭或拖鞋,都很有機會藏污納垢。但如果真的不乾淨的話,熱水壺對人體的影響確實比蓮蓬頭要大,原因是我們真的不知道人家曾用熱水壺在煮什麼東西,像是內衣褲、襪子、泡麵之類都是有聽過的。」熱水壺若長時間不清洗,內壁上的水垢所滋生的細菌數,就有可能比地板或馬桶坐墊還高,其中含有的細菌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些髒水進到肚子裏,造成的傷害遠比純粹只是皮膚接觸的要高很多。蓮蓬頭沖出來的水是流動的,也不易長時間停留在身體上導致被吸收,除非是使用浴缸泡澡,一泡就是兩三個小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最後也建議,入住時仔細看清楚哪有藏污,避免處去玩結果還受到傷害。使用前也不仿自行先消毒一輪,這樣才能兼顧安全又安心。

publish-icon 10月28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BA.5拉尾盤 專家:連假後確診數恐破6萬

近期國內確診數持續攀升,毒物專家招名威表示,儘管台灣疫情相對穩定,但國慶連假過後可能會衝破6萬,而台灣也是全球少數受BA.5所擾的地方,「把這個人數除以總人口數來看,已經幾乎是全球第一了。」招名威近日在臉書發文說,「台灣疫情仍處於『高原期』,雖說數字持續上升,但並非忽然飆高,所以疫情還是相對穩定的。依照每天新確診人數持續上看,估計國慶假期後可能會衝破6萬。」招名威表示,台灣的BA.5確診人數幾乎是全球第一,「說我們運氣不好也不見得,因為比其他國家整整晚了3-6個月才大爆發,BA.2上來的時候時間上剛好接觸到人家BA.2的晚期,待第一波疫情稍降但還沒完全結束前,又剛剛好銜接到別人的BA.5尾巴,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導致現在有拉尾盤的情況。」全球疫情趨勢圖。(圖/翻攝招名威臉書)儘管現在疫情全球化,招名威說,「就算0+7開放國門,這不太會影響國內的疫情,畢竟目前國內才是病毒的溫床,防自己人都比防外國人有效。」至於疫情何時結束,新加坡、南韓和日本的第二波BA.5持續了2、3個月,「台灣現在才剛開始,能在12月前退燒就不錯了。」招名威強調,「如果大家能努力維持良好的防疫動作,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將每一劑疫苗都打好打滿,就算是邊境開放了,也不擔心疫情會再上高峰。」

publish-icon 10月09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若想全面不戴口罩「第4劑必列標配」 專家點出1問題:恐成病毒破口

邊境解封將在10月13日上路,至於口罩禁令何時可解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先前指出,不會一次性全部不用戴,會分階段穩健開放,預計最快11月就會先檢討戴口罩的方式。若屆時真的不用戴口罩,毒理專家招名威就提醒,在人口密度高,且無法維持社交距離的環境,仍建議戴口罩,且施打追加劑疫苗可能也必須要列為標配。招名威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很多人在詢問萬一不用戴口罩該怎麼辦?他提醒民眾,建議像是有開中央空調的區域,包括機關行號、公司、學校、補習班、百貨和醫院,畢竟人口密度還是偏高,平常無法維持社交距離的環境,這些區域最好適時戴上口罩,可以減少被感染或感染他人的風險,確診或感冒的員工少了,工作效率就會提升,一個預防的概念。招名威也表示,疫苗還是最好的防護方式,「雖然不是100%防護,但即使確診,也多半是以輕症為主,病毒造成的死亡率也大幅度的下降,這些數據在全球都顯示打疫苗比不打疫苗要據有更多優勢」,若想要不戴口罩,施打追加劑疫苗可能必須要列標配,「因為疫苗追加劑可以提高抗體濃度,尤其是中和抗體,幫助人體抵禦疾病、殺死病毒變異株活性。」不過招名威也點出1問題,「病毒一直在突變,民眾施打第四劑追加劑的意願卻越來越低,這反而給病毒一個破口,這可能是造成變種病毒一直不斷在人類族群中蔓延的主因之一。」

publish-icon 09月30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吃維他命D會造成失智? 招名威怒斥:片面且錯誤的訊息

人們為了維持健康,經常會吃保健品來強壯身體,但吃太多也可能有反效果。日前招名威教授就發文分享,最近看到新聞誤傳,吃維他命D會造成失智,他也怒斥,「這是片面且錯誤的訊息」,維他命有分為「活性」與「非活性」兩種,會造成失智的是後者,前者則是平常曬太陽、吃補品所攝取的,完全截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招名威教授專攻毒物醫學,目前擔任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他1日時在臉書粉絲專頁《招名威教授毒理威廉》中發文說明,這兩天一堆新聞在誤傳吃維他命D會造成失智,「這是片面且錯誤的訊息」,會造成失智的維他命D是「活性」維他命D,不是一般曬太陽所獲得的的「非活性」維他命D,兩種是不同的東西,不能混為一談。而「活性」與「非活性」維他命D差異在哪,他也解釋,首先英文名字就不同,經過陽光照射獲得或是飲食攝取,還是一般的保健品,在身體裡都是「非活性」維他命D(calcidiol),它會累積在肝臟和血液中,當人體有需要,肝臟會再把它轉變成「活性」維他命D(calcitriol)。通常活性維他命D在「腎衰竭」病人中體內會大量被轉換產生出來使用,而有時低血鈣的病人,像是新生兒低血鈣抽搐症狀,這種急性缺鈣時也會短暫使用。他也提到,一但身體調節失去平衡,過量的「活性維他命D」會累積在血液中,就可能會有副作用,像造成血鈣增加、血管硬化、腦部受損等等,「非活性維他命D」只有在人體有需要時才轉變成「活性」,多了一層控制,不是說隨隨便便都會有這種東西在體內的,真正要透過產生副作用機會就非常低,萬一高劑量長期使用,文獻判斷每天要超過4000IU才有可能造成失智。他強調,如果每天正常飲食,維持15分鐘曬太陽,適量補充維他命,要造成失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文末也補充說明,國衛院的健保資料分析報告,都是過去使用「活性維他命D藥物」的病人,不是一般民眾。

publish-icon 09月01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環保杯具選錯更「悲劇」 毒理專家教你挑…「塑料製」不推薦關鍵原因曝

自今年7月1日起,包括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速食店及超級市場,當消費者自備飲料杯購買飲料時,因減少一次用飲料杯的用量,因此可享有至少5元價差。而台北市更宣布加碼,將自今年12月1日起,全面限制,台北市的所有飲料店,都不能再使用一次用塑膠飲料杯。毒理專家招名威指出,此舉的確可有效減少塑膠使用量,他也建議民眾在挑選環保杯材質時,首選300系列材質的不鏽鋼。在政府策動使用環保杯的浪潮下,民眾使用重複性使用的環保杯已成生活必備物,但招名威提醒,這時候杯子材質的選擇就非常重要,因為萬一所使用的杯子,材質本身是不安全的,如此長期重複使用,反而造成的傷害更大。對於環保杯該選什麼材質?招名威建議,他個人首選,還是以「不鏽鋼」材質為主。他解釋,300系列具有高含量的鉻、鎳,比較堅固耐用,若要選擇做為環保杯這類的食材容器,型號304和316不鏽鋼是最適合的。304不鏽鋼在台灣俗稱為「白鐵」,具良好抗腐蝕性,可以裝酸、鹼、碳酸飲料、咖啡、牛奶、酒精等,用途最廣。至於316不鏽鋼等級更高,招名威解釋,那是因為316不鏽鋼,比304不鏽鋼多含有一種鉬(Mo)金屬元素,所以更耐腐蝕、更堅固,當然價格也更高,為用途第二廣泛使用的不鏽鋼,適於肥料生産設備、照相、工業用途、沿海設施、甚至醫療級設備。招名威提到,有人會問他,430不鏽鋼也達食品級標準,且價格較低,可否用於在環保杯上?他解釋,430不鏽鋼不含鎳,價格較304和316不鏽鋼低,常用於廚房用具、洗碗機及洗衣機的內層。但其抗腐蝕性比較差,不如304和316不鏽鋼,長期使用較易生鏽,因此不建議用在食品容器中。至於塑膠製品中,1號(PET)、2號(HDPE)、5號(PP)是比較適合拿來當作環保杯的塑料,但招名威提到,基本上,這些塑料材質他都不優先推薦,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塑料材質的「作假」機率太高了,一般民眾不容易判斷到底這是哪一種塑膠這這三種,萬一使用錯了,環境賀爾蒙長期累積,對身體一定是壞事。

publish-icon 08月09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發霉蔬果還能吃? 專家:直接丟掉不要捨不得

很多時候水果或食物放太久,一不注意就發霉了。近日毒理專家說,如果水果發霉建議直接丟掉別吃下肚,而堅果、玉米類等食物如果發霉更要注意,吃了恐導致肝癌。毒理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發文說,許多人都有水果發霉要不要丟掉的疑問。他表示,當然要丟掉不要捨不得,而老人、小孩、孕婦等和免疫力較弱的人,更是不能吃腐爛發霉的食物,「切記,若是發霉了,無論是何種顏色的黴菌,都建議立馬扔掉,決不食用,既使是富含豐富維生素的蘋果、橘子、小黃瓜、胡蘿葡、十字花科蔬菜等,都不要再食用。」招名威說,如果發霉的蔬果吃太多,不僅會造成腹瀉,長期食用還可能會有腸胃道疾病,「而堅果類、玉米類的食材若發霉了話,更需格外的注意,因為可能會含有黃麴霉菌。」如果吃下肚會讓黃麴毒素累積在肝臟,累積到一定的量,可能會引發肝癌。招名威表示,民眾也不用太恐慌,在購買堅果或玉米時如果外觀沒發霉,還在保存期限就能安全食用。他也提到另一種食物「麵包」,發霉了千萬不能吃,「如果發現麵包上有黑色、橘黃色或黃色的發霉斑塊,這種黴菌的菌絲較長,比較容易遍佈整個麵包,切掉一部分我們肉眼也無法確定這些菌絲是否已經長到麵包其他地方了,所以不能吃,必須扔掉。」招名威呼籲,霉菌的種類五花八門還會產生毒素,對人體有害,「面對發霉的食物,我們的確可選擇將發霉部分去除,但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仍可能存在著毒素。」

publish-icon 08月01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孩童喝手搖飲好嗎?關鍵是這個 毒理專家:微糖也很難不超量

天氣炎熱,大家天天一杯手搖飲,消暑又解渴,但要小心攝取的糖份超標。另外也有不少家長疑惑,「12歲以下孩童喝含糖飲料好嗎?」毒物科專家招名威表示,既使孩童體重較輕,每天一杯喝半糖或微糖的飲料,也很難不超量。招名威在粉專《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提到,根據2013年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高達9成的國小生每周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市售含糖飲料原料多添加以「果糖」為主的外加糖,營養密度低,不但無法解渴,過量還會引發多種疾病。招名威表示,原因不見得是胰島素失調,通常過量攝取糖份後,糖會跟蛋白質結合形成「糖基化蛋白質」,這種變異的蛋白質會隨著血液流到身體各處,一不小心就讓身體發炎,對孩童來說,肥胖、過敏、氣喘、代謝症候群、情緒不穩躁動的腦部狀況也會大增,更重要的是,孩童的學習力和記憶力都會下滑,說穿了,攝取的「劑量」是關鍵。招名威指出,適量的時候,舌頭上的味覺接收器接收到甜味的訊息,就會觸發大腦神經細胞釋出荷爾蒙「多巴胺」,會讓人感到滿足、愉悅;但若食用過量的含糖食品,歡愉的功能會被屏蔽掉,特別是負責降低焦慮、恐懼、壓力反應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會大幅減少,結果憂鬱症和躁鬱症的發生率雙雙都會提升不少。至於攝取糖分多少是過量?他說明,以體重50公斤的人來計算,每日所需熱量約1500大卡,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150大卡,即37.5公克的糖(約7顆方糖,每公克糖可產生4大卡熱量),以手搖飲為例,大杯全糖茶飲(約 700 毫升),外加糖量約 57.4 公克(熱量約 230 大卡),飲用一杯即超過每日上限。招名威說,「既使孩童體重較輕,每天一杯喝半糖或微糖的飲料,也很難不超量,這樣大家就知道『糖』帶給大家的快樂是短暫的,成人都在戒糖了,請養成孩子喝水的習慣。」

publish-icon 07月16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N95口罩隔病毒也隔空氣 專家提醒:久戴會血氧下降

疫情仍在肆虐,許多人明明做足防疫措施卻還是確診。日前專家就在臉書發文分享,N95口罩雖然能阻擋99.9%以上的病毒,但是防護效果太好、太悶普通人根本戴不住,在口罩不密合的情況下保護效果甚至會比一般的醫療口罩來的差。招名威專攻毒物醫學,目前擔任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他7月12號在臉書粉絲專頁「招名威教授毒理威廉」上發文分享,許多人都認為N95口罩防護效果很好,但他不太理解這個好或不好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所謂的阻隔效率還是呼吸效率?答案是兩者皆是,都很好,而且是好過頭了!招名威在臉書分享,N95口罩不見得比一般一醫療口罩來的好。(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他表示,N95阻隔飛沫病毒的效率確實很好,可以阻擋99.9%以上病毒進入我們的呼吸道,但這只是數據,有一好就沒有兩好,因為同時我們吸的空氣自然也會被阻隔,「雖然沒有到99.9%以上,但太密合只要擋個20%~30%,我們其實就已經很難吸氣了,久戴也會有血氧下降問題,更何況99.9%。」所以,在吸不到空氣和天氣炎熱的情況下,一般人根本很難長時間一直配戴,在挪來挪去口罩的情況下,反而口罩不易密合,有縫隙當然病毒很容易長驅直入。在文末他也提醒,配戴一般醫療口罩就已經可阻隔95%病毒,也不易有太過密合吸不到氣而戴不太住的問題,在非特殊情況下使用反而效率比N95更好一點。

publish-icon 07月12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5元影響力1/自備環保杯人數增5倍 環保署:「這4種杯子」沒有折扣 

根據環保署資料,台灣每年約耗費40億個一次性飲料杯,重達4.7公噸,為減少垃圾量,7月1日起民眾到連鎖飲料店、超商、速食店、超市等通路,自備環保杯購買飲料,業者就必須提供至少5元價差,若未依規定執行的門市,將依《廢棄物清理法》規定最高可處新台幣6000元。由於折扣有感,民眾自備杯子的意願大為增加,環保署指出,5元價差未上路前,連鎖飲料店、超商、速食店、超市四大連鎖業消費者自備杯子的比例約6%,從7月1日起觀察觀察業績來看,自備率大約提高至30%,增加5倍。全家超商也表示,新規定上路後,這幾天自備環保杯的人數大約從過去的6%提升到10%左右。根據momo購物網統計2022上半年環保杯銷售數據,在選擇環保杯材質時,消費者較青睞保溫、保冰效果佳的不繡鋼,輕巧、好清洗也是挑選的重點。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毒理學博士招名威也認為,「選擇304或306不鏽鋼材質最為安全,比較不會溶出有毒物質。」招名威表示,不鏽鋼材質盛裝任何飲品都沒問題,但如果是保溫、保冷設計的不鏽鋼水壺,就要避免盛裝汽水類飲品,以免危險。而不鏽鋼杯長期盛裝咖啡或茶之後,可能會容易產生難以清潔的汙垢,可用熱水加入過碳酸鈉,再將瓶子泡在裡面即可清潔乾淨。而一般認為玻璃、陶瓷材質最穩定安全,不會釋放任何毒素,招名威則認為,玻璃、陶瓷相當重,萬一不小心破碎,反而是另一種危險,如果是購買後立刻回家或到辦公室,或許可以考慮選擇玻璃或陶瓷材質,否則攜帶上來說相當不方便。輕便的塑膠材質若要裝熱飲,建議選擇5號聚丙烯(PP)的材質,才不會因高溫而釋放不良物質。(示意圖/報系資料庫)由於輕巧方便,許多人偏愛塑膠材質的杯子,招名威提醒若要盛裝熱飲,必須選擇耐熱程度較好的塑膠材質,例如5號聚丙烯(PP)。至於冷飲的話,材質上沒有特別的要求,但環保署特別提醒,不可以使用一次性飲料杯,包括寶特瓶、保麗龍、一般紙杯、外帶塑膠杯等,否則無法有5元以上的優惠。至於容量,可先向經常消費的店家做確認。經環保署調查,主要連鎖門市所販售的飲料容量,最少為240ml,最多為960ml。大家最常購買的便利商店咖啡,大杯約500ml、中杯約350ml。而多數飲料店的大杯約700ml、中杯約500ml,建議挑選合適容量的環保杯。

publish-icon 07月11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病毒之戰3/鞋子別踩進家門!做好5件事預防猴痘 專家:不要只靠疫苗

台灣已於6月23日將猴痘列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表示,猴痘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所以若有接種天花疫苗(牛痘),就具有一定的預防能力,由此推算年齡小於43歲以上的民眾,都沒有保護力,因為台灣在1979年就停止天花疫苗的注射,原因是當時天花已經幾乎絕跡。由於台灣已經出現第一例猴痘境外移入案例,外界也開始關心疫苗問題,疾管署長周志浩6月24日表示,我國已有第一代天花疫苗,但屬於活性疫苗,所以接種後的副作用較嚴重,目前規劃作為戰備使用,現在正在進行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採購事宜,改良後的第三代疫苗副作用比較小,目前具體的採購數量在洽談中,最晚一定會在年底前買到。周志浩透露,第三代天花疫苗初步規畫提供給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3類對象施打。由於猴痘在短短約1個月的時間,就在全球各國家擴散,紐約市因此宣布開打天花疫苗,不過目前只針對高風險族群接種,以目前案例來看,男同志似乎佔比較高,許多同志族群因此擔心被貼上標籤。張凱音說,其實只要是性接觸都有可能傳染。至於未來哪些人需要接種天花疫苗?張凱音說,目前尚未可知,需要再觀察一陣子,才會知道哪些人是高風險則群,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一般民眾應該不需要接種天花疫苗。台大急診醫師李建璋則認為,想要預防猴痘進入社區,啟動邊境檢疫最要緊,從疫區歸國的民眾若是發燒,或是身上出現紅疹都要主動通報與檢驗隔離,並且疫調。另外,除了醫護人員,李建璋建議前往疫區旅行的民眾、或有高風險性行為者,都要接種天花疫苗。他提醒,有了新冠經驗,這一次猴痘一定要超前部屬。疾管署6月25日也公布猴痘隔離處理、疫調及接觸者追蹤指引,未來依據情境,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成高、中、低風險,也呼籲民眾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同屬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根據葡萄牙研究顯示,目前已有多達50種遺傳變異,突變速率是先前的6至12倍之多。(圖/WHO提供)至於一般民眾,張凱音表示,只要維持現在防範新冠肺炎的方式,例如戴口罩、勤洗手等,就可以預防猴痘傳染了。毒理專家招名威也認為,一昧期待猴痘疫苗與藥物是錯誤的,因為猴痘是接觸性為主的疾病,他建議戴好口罩、勤洗手、減少不必要的身體接觸,同時區分室內外鞋,回家就洗澡換衣服,不要把外面病毒踩回家中,做好上述5件事就能預防猴痘。張凱音說,台灣出現首例猴痘之後,許多民眾紛紛前來詢問能否接種水痘疫苗,事實上猴痘、水痘根本不是同一種疾病,無論是疫苗或抗病毒藥物都不一樣,所以無法替代使用,呼籲民眾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如果不幸感染猴痘,目前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症狀治療為主,多數患者都是輕症,身體會慢慢恢復健康,若屬於重症者則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Cidofovir、Brincidofovir或是注射針對天花病毒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VIGIV)來治療。

publish-icon 07月05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BA.5進到日本 專家示警「台灣別輕忽」:若失守可能重新站上8萬例高峰

台灣本土疫情逐漸趨緩,連日來確診個案大約落在3萬例上下。毒物科專家招名威提醒,日本開始肆虐的病毒株正逐漸被置換成BA.5,值得台灣借鏡,台灣若BA.5失守,還是有可能會讓疫情再從紅翻黑,重新站上8萬例的高峰,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招名威在粉專《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表示,5月份日本各地新增確診病例雖減少,但截至6月30日止,日本47個都道府就有32個都府縣高於前一周,而開始肆虐的病毒株正逐漸被置換成BA.5,這是值得台灣借鏡的疫情狀況。招名威指出,從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所實施的PCR篩檢來看,到6月20日止的一周內,BA.5的病例占整體25.1%,跟前一周的13.6%相比幾乎倍增,正逐漸取代病毒株BA.2;而BA.5的傳播速度又比BA.2要快,有8個縣最近一周單日平均新增確診病例數是前一周的逾1.5倍,而東京都與大阪府也以1.4倍持續增加,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估計到7月下半月時,BA.5在全國驗出的占比將逾5成。招名威提及,跟日本狀況較相似的葡萄牙,今年5月境內主流病毒株從BA.2逐漸置換為BA.5時,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從原本1萬例上下,一度增加到2萬7000例左右;不過,目前數據顯示,BA.5較BA.2更容易增加12%到13%的染疫人數,但沒有跡象顯示重症率較高。招名威示警,「至於台灣的疫情逐漸趨緩,但若BA.5失守,還是有可能會讓疫情再從紅翻黑,重新站上8萬例的高峰,大家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publish-icon 07月04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猴痘在台是否會大流行? 專家給答案:我們「這點」比歐美好太多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猴痘病毒又來襲,台灣24日發現首例猴痘病例,人們均擔憂其是否會造成另一波健康災情。毒理專家招名威今(27日)就在臉書發文提醒民眾,若只一昧期待藥物、疫苗的問世與效果,是錯誤的觀念。招名威說,猴痘是以接觸為傳染途徑的疾病,若不戴口罩、不勤洗手、不區分室內外鞋,甚至還和他人有許多的身體接觸,就會讓身體無形中攜帶大量病毒。他強調,若不從個人的衛生習慣打好基礎,「只一昧期待藥物、疫苗的問世與效果,是錯誤的觀念。」招名威補充,不管對抗任何病毒,首要條件就是衛生習慣,藥物終究是輔助功能,更重要的是保持健康,有足夠免疫力才能有效預防,「預防勝過治療」才是千古不變。談及猴痘在台灣是否會大流行,招名威認為應該不至於,「原因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比歐美好太多了!」他也呼籲,對抗猴痘病毒要做的就是稍微改變生活習慣,如勤洗手、回家就換衣服洗澡、酒精口罩不離身,如此一來,才能預防病毒感染。招名威表示,猴痘在台灣還不至於大流行,但仍呼籲民眾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圖/翻攝自臉書/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

publish-icon 06月27日, 2022 繼續閱讀
alt

高溫戴口罩當心「戴到中暑」 醫警告夏天戴口罩「3類人」當心

隨著時序進入夏天,台灣這一波新冠肺炎的本土疫情,終於在燒了快2個月之後,看到了疫情趨於平緩的契機。但儘管本土疫情緩降,不過每天確診數還是維持在5萬以上,所以目前中央的口罩禁令還沒解除。但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很多人開始口罩戴不住;專家也提醒,有3類人外出戴口罩之際,也要小心出現類似中暑的不適症狀。毒物專家《招名威教授毒理威廉 》在臉書發出最新提醒:「夏天到了,長時間戴口罩確實可能造成中暑,主因在於口鼻被矇住後,較易不知覺忽略補充水分,再者也有人是覺得不好意思喝水,甚至是打死不要在公眾場合拉下口罩喝水,天氣炎熱下,水分不足就有可能中暑。」招名威並提醒,戴口罩的時候,也比較容易吸入比平時更多一點的二氧化碳,雖不至於會導致二氧化碳中毒,但有些人就可能會在少許二氧化碳增加的情況下,造成類似中暑的症狀,「包括出現疲勞、頭痛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特別在高溫下更容易發生。」招名威還提到,有3類人,是戴口罩的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長期臥床、沒有日常行為能力的慢性病患,尤其是在沒有他人幫助下無法摘除口罩的人,這些族群在高溫下長時間戴口罩,可能是危險族群。另外,患有心肺疾病且日常生活就是一直很喘的呼吸病人;還有2歲以下沒有自理行為的嬰幼兒,這類幼童很容易流囗水,口罩一下就弄濕,會増加呼吸的阻力。針對上述族群,招名威建議,這3類人還是需要適時曬曬太陽,「完全不曬太陽會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可以考慮使用立體口罩,並減少出門在外的時間,並在炎熱天氣中多補充水分,以預防中暑。

publish-icon 06月23日, 2022 繼續閱讀
First
Last
置頂
ctwant-logo
  • 關於CTWANT
  • 聯繫&爆料
  • 隱私權政策
  • fire icon 發燒熱搜
  • facebook-icon Facebook
  • facebook-icon Youtube
  • facebook-icon Telegram

© 2020 The CTWANT Company

本網站所刊載內容著作權屬王道旺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或經授權使用,他人非經授權不許轉載、重製、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