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千顆羊頭骸骨出土 文物部:還有母狗木乃伊
美國考古團隊在埃及南部古城阿拜多斯考古有新發現,在一個拉美西斯二世神廟底下發現,多達2千個托勒密王朝時期的公羊頭頭顱木乃伊,當中甚至還有母狗、乳牛等,被認為是法老王祭品的象徵。據《路透社》報導,埃及旅遊與文物部門發表聲明,指出美國團隊在神廟內發現公羊頭,還有被做成木乃伊的母羊、母狗、野山羊、乳牛、瞪羚、貓鼬等,認為這些動物木乃伊與遺骸都是神廟的祭品,顯示出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在逝後約1000年依舊受到崇拜。神廟所在的阿拜多斯(Abydos)位在開羅以南,約435公里的索哈省(Sohag),研究團隊除了在神廟發現動物遺骸外,還發現一座古王國(Old Kingdom)第六王朝時期的巨大宮殿式建築,牆壁厚度約5公尺,此外還有幾尊雕像、莎草紙、古樹遺跡等。該考古任務的負責人伊斯康德(Sameh Iskander)表示,這項發現對「重建拉美西斯二世神廟興建之前,阿拜多斯舊時的景觀」有很大的幫助。

脫逃狒狒原來在這? 故宮小編:躲在《本草綱目》裡喔
近日桃園狒狒脫逃引發全國關注,目前仍在追捕中。而國立故宮博物院小編表示,他們在故宮文物庫發現狒狒,「這裡要跟大家介紹的這隻狒狒,是躲在院藏四庫全書寫本《本草綱目》裡喔。」故宮小編在臉書發文說,「我們在故宮文物庫房裡發現了狒狒!但是大家別緊張!牠不是現在還在桃園某地閒晃的那隻啦。這裡要跟大家介紹的這隻狒狒,是躲在院藏四庫全書寫本《本草綱目》裡喔。」《本草綱目》是16世紀晚期文人李時珍的著作,書中記錄動、植、礦物等各類資料,「在『獸部.寓類怪類』篇章中,收錄了『狒狒』的資訊,不僅有古今文獻的記載,甚至還圖文並茂,畫出了狒狒的外觀呢!若是仔細品味,就能發現許多有趣線索。」故宮小編說,「書中對狒狒的描述,有些或許有其依據,但有些應是未經證實的情報與想像。例如,裡面不只一次提到狒狒『迅走』,就我們那位已跑過半個桃園地區的狒狒來看,此般描述應該滿符合實際狀況的吧!」《本草綱目》對狒狒的描述。故宮小編表示,書中寫狒狒有詭異微笑,「這也許是人類看到狒狒有獨特臉部特徵,所給予一種『微笑』的想像詮釋。但是注意如果遇到狒狒,不管狒狒有沒有在對你笑,請不要對牠微笑以對,否則狒狒會覺得你是在威嚇,進而激怒牠。」而《本草綱目》中,狒狒不是只有一個名稱,故宮小編解釋,「書中也列舉許多別名,像『梟羊』、『野人』、『人熊』等;其中,『人熊』可還繼續留到現在的語言喔!大家知道台語的狒狒要怎麼講嗎?答案是:根據20世紀初期語言學家小川尚義編著《臺日大辭典》記載,臺灣漢人的台語裡,狒狒就唸作「ラン ヒム」(lâng-hîm,人熊)呢!」

搜奇/波羅的海驚見萬年神秘古文物 專家尋獲「瑞典亞特蘭提斯」
人類現在所居住的地球,約在46億年前誕生,根據一些化石的研究,科學家認為人類一直到距今1萬2千年前的全新世(Holocene),也就是最後一次冰河期開始衰退並趨於結束時,才開始有所謂的社會生活及文明存在。然而,出乎科學家意料的是,在大洋底下陸續出現海底文明遺蹟,挑戰了這樣的歷史觀。像是大西洋傳說的神祕海底城「亞特蘭提斯」,就吸引不少考古學家前往探勘,而瑞典的考古學家則是在波羅的海水域發現一批古文物,他們推測沉沒的這座海底城市,時間可追溯至1萬1千年前。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瑞典隆德大學( Lunds University)以及尼爾森教授 (Bjorn Nilsson)領軍的考古團隊,2014年在波羅的海海域發現一批1萬1千年前的古文物,包含魚叉、工具和牛骨等。根據尼爾森教授表示,潛水人員發現的魚叉、工具和牛骨等文物均保存良好,其中,出土的牛骨屬於「原牛」 (Auroch)的骨頭,這種體積龐大的古牛目前已經絕種,最後一次現身是在17世紀初,而這些沉在海底的文物則可追溯到古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及科學家推測,遺址是早期瑞典遊牧民族所遺留下的,尼爾森表示,「大約1萬1千年前,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在這裏建造居民聚集地,當時這裡很可能是一個瀉湖區」。專家還發現,這些古文物還帶有樹木和許多動物的殘骸,如果建造在乾燥地面上,一般只能發現石質物品,不會保存有機物質,尼爾森認為,這裡或許是瑞典最早的人類聚集區。至於這批文物為何會出現在海底,原因可能與傳說中的海底神秘古城「亞特蘭提斯」一樣被海水完全吞沒。瑞典潛水員在波羅的海水域發掘了埋在深海底下的石器時代文物。(圖/翻攝自推特)

怕爆!專家鑑定幽靈娃娃突頭痛 擁有者曝:祂渴望新的人眼和頭髮
英國《BBC》古董拍賣比賽節目《Bargain Hunt》日前出現令人不寒而慄的「文物」,一具有100年以上歷史、據稱擁有超自然力量的人偶,被放上展台供專家檢視,而專家一眼就看出這尊娃娃很不尋常,詢問之下才驚覺,人偶的頭髮及眼睛都來自過去死去的主人。諾丁漢鬧鬼博物館(Nottingham Haunted Museum)館長葳森(Marie Wesson)帶著多件來自對死亡著迷、隨身攜帶逝去親人遺髮或遺「物」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恐怖人偶,其中一具比較「年輕」、可追溯到1920年代美國德州的「喬治」人偶,最讓鑑定專家羅斯(Charlie Ross)感到不舒服。喬治據稱有超過100年以上歷史。(圖/翻攝自YouTube)羅斯在葳森介紹喬治娃娃的誕生是為紀念已逝親人的同時,仔細觀察人偶細節,接著有些警惕詢問人偶頭髮及眼睛的來源,葳森則回應現在是玻璃眼睛,但眼睛過去和頭髮一樣來自它過世的家人,接著語出驚人表示,「他來找我們是因為他的家人經歷了許多超自然事件」。喬治曾引發許多超自然事件。(圖/翻攝自YouTube)葳森指出,喬治的家人擁有它時一直會感到頭痛、眼睛痛,「因為喬治想要他們的眼睛、頭髮」。而不知是節目效果還是心理因素,羅斯聽完後不安的說感覺頭有些痛。觀眾看完節目後也紛紛在網路上表示,「看了很不舒服」、「那個人偶應該留在德州」。

故宮風波不斷 摔破文物、圖擋外流!又驚傳駐警吸毒 前同事爆料:內部管理鬆散
故宮去年以來風波不斷!繼摔破文物、數位高階圖擋外流後,15日又驚傳有駐警在值勤期間吸毒,而且故宮不但把事情壓下來,還在該名駐警再次吸毒被抓包後,才將其資遣,還拿到資遣費,過程整整拖了半年之久。故宮針對駐警吸毒醜聞也表示,該人員去年3月13日就翹班吸毒,當時遇到臨檢時因神色慌張,遭到員警攔查,員警在該駐警員車上查獲持有1包安非他命,由於當時偵訊不公開,因此依擅離職守部分先行處理,直到今年1月院方才資遣該駐警員。然而有1名曾在故宮擔任駐警的前同事卻爆料,該名男子很扯,曾經吸毒被故宮抓到,但只是故宮把這件事情「壓下來」,而且這已經是第2次,而故宮卻用資遣的方式要男子離職,因此男子還可以領到資遣費。他還指出,故宮內部管理鬆散,駐衛警常在沙發上於上班時間打瞌睡,還有提前簽巡邏單,沒有按時值勤,他認為就是這樣,才會發生摔破國寶、國寶被盜圖、駐警吸毒等醜聞。對此,故宮副院長也表示,取得該名駐衛警判決書之後,便馬上對該名駐衛警記一大過,考績列為丙等,也採取免職處理,並強調會加強內部的管理。

調查局到故宮勘查電磁紀錄 追查國寶圖檔外洩原因
國立故宮博物院數千張典藏品的高清圖檔疑似被駭,在淘寶等網站上低價販售,僅需3.9元人民幣(約台幣18元)即可購得。調查局資安工作站已立案調查,資安站並與台北市調處組成專案小組,今(14日)派員前往故宮,追查是否有大陸或境外駭客涉入。故宮博物院去年起風波不斷,除了遭國民黨立委陳以信爆料摔壞國寶,還發生前院長吳密察有意改變私人寄存制度、與蘭千山館主人林柏壽後代重新議約,引發外界擔憂蘭千山館文物將離開故宮疑慮,吳密察後來下台。據指出,去年6月故宮一名助理研究員將數千件國寶的數位圖檔存於個人電腦,隨後他的電腦遭駭,導致這些原檔遭大陸駭客竊取,事後在拍賣網站賤價販售;故宮目前已將相關流程限制於內部封閉式設備作業,阻絕外流風險。

「千張國寶圖檔遭駭」淘寶就可買 故宮回應了
國立故宮博物院去年爆出摔壞國寶瓷器,引發軒然大波,近日又有媒體爆料,故宮有千張國寶的圖檔遭大陸駭客入侵,圖檔被拿到淘寶、百度等網站販賣,而故宮卻沒出手阻止。對此,故宮也做出回應。淘寶販售「台北故宮博物院」書畫作品高清圖片。(圖/翻攝淘寶)據《鏡週刊》報導,爆料人士表示,一名助理研究員,在建檔時把千件故宮國寶數位圖檔放個人電腦,意外遭到大陸駭客入侵,圖檔被駭客拿到淘寶、百度等網站販賣,甚至還讓人免費下載,故宮高層沒有發覺此事的警覺性,也沒拿出任何解決方法。爆料人士說,大陸駭客入侵的時間點發生在去年,同年10月爆發摔壞國寶的事件,時任故宮院長的吳密察疑似為了降低抨擊,圖檔遭害一事要內部低調處理,到了今年2月故宮懲戒名單出爐,事件才因此傳開。據《CTWANT》記者實際上淘寶搜尋「台北故宮」,確實可見有賣家販售故宮書畫作品高清圖片,售價為9.8人民幣(約新台幣44元)。對此,故宮回應,本院為數位典藏公開化,由數位資訊室林姓承辦人以自行開發影像轉換程式進行自動化降階處理後,開放於數位典藏系統。故宮說,相關作業因資料量過大,造成主機容量滿載,效能變差,故承辦人員將資料移至公務系統中可提供對外服務之伺服器(非個人電腦),造成院外有心人士得以使用工具軟體或拼圖軟體等方式,操作讀取局部的高階圖檔後加以拼接存取。故宮指出,經2月16日專業人員考核委員會112年度第2次會議討論後決議,核予林姓研究人員申誡一次;本院並已於111年底,完成文物高階圖檔自動上傳、下載及轉檔機制之系統建置,所有相關使用申請調檔下載,均採內部封閉式儲存設備及系統程式自動化處理作業,阻絕人為操作可能外流之風險。

神明也敢偷1/澎湖廟宇百萬神桌遭調包 疑「內神通外鬼」警追幕後黑手
澎湖西嶼合界村的角頭廟「威揚宮」主祀池府千歲,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近日廟內一張近百年歷史的神桌,疑似遭到有心人「貍貓換太子」掉包成低劣的仿製品,熱心網友發現後通報廟方人員,經詳細比對才警覺現在廟內擺放的神桌竟是「假貨」,真品竟已流入台灣本島。威揚宮創建時間約在乾隆年間,詳細時間已不可考,當年是合界、后螺兩個聚落的角頭廟,當時人口稀少,傳聞主祀的池府千歲曾顯神蹟,民眾興修數坪大的小廟供奉,後來居民漸增,在1923年時擴建成廟宇,後續又經歷多次改建,1994年6月入火安座,就是廟宇現狀,神桌則是昭和丁卯年(1927)時信徒打造捐贈,沿用迄今。臉書粉絲專頁「五先擔本舖」經常分享一些廟宇古物的修復過程,日前PO出一篇標記「本舖典藏精品」的文章,內文放上一張蟒龍桌照片,並配上「修復是一項極艱難的過程,去漆,拆卸支骨榫卯固定,參考當代原稿修復,保留原有花磚,都是細節,接下來要找的木工、雕工都是要到位的頂尖老匠師,回復到原來的樣貌不是輕而易舉,這是工藝,不是學術,顯現是成果,是原貌,是真實,這才是真正保留文物,傳承下個世代」的文青風說明。威揚宮原本的蟒龍桌是昭和丁卯年(西元1927年)時信徒奉獻,製作時採用「茄苳入石柳」工藝,作工精細,市場價值不斐。(圖/翻攝自網路)但卻有眼尖網友發現,這張蟒龍桌外觀像極了他故鄉廟宇威揚宮的神桌,趕緊連絡廟方法師長楊英傑,楊英傑與主委、廟公等人詳細察看,並調出歷年遶境拍下的照片比對,發現2019年跟2020年時的神桌有明顯差異,除了花紋有異,原本的缺損部位完好如初,加上用了百年的神桌因為底座磨損,稍微有點不平,但現在的神桌卻是四平八穩,驚覺不知何時被掉包成贗品,趕緊向警方報案。其實這起事件在業界早已傳開,由於威揚宮的蟒龍桌採用的是傳統工藝技法「茄苳入石柳」,加上又有近百年歷史,價值不斐,有可能因此被人盯上。木藝業者阿哲(化名)說,「茄苳入石柳」是一種異木鑲嵌技術,在深色的「茄苳」木底板上,嵌入以淺色木材雕刻而成的圖樣,做工繁複,以威揚宮的4尺2規格,純手工打造至少得耗費半年以上時間,現在的仿古蟒龍桌款式,一張就要上百萬元。「五先擔本舖」粉絲專頁PO出整修蟒龍桌的資訊,被網友認出跟威揚宮的神桌極為相似,惹出「貍貓換太子」爭議,事後相關圖文都已撤下。(圖/翻攝自網路/本刊合成)阿哲表示,「茄苳入石柳」技藝是早年大陸匠師引進,搭配茄苳、肖楠、狗骨仔、山柚、台灣黃楊等嘉南平原木材製作,是台灣獨有技法,可製作神桌(蟒龍&麒麟)、神轎、太師椅、貴妃椅、家具(菜櫥、床、桌椅),但隨著匠師逐漸凋零,現有老師傅都已經70、80歲,又缺人傳承,目前有能力製作的全台不到10家,從黑市或古董藝品界的行情,這張蟒龍桌甚至可能賣到2、3百萬元之譜。白沙警分局接獲報案後立刻著手偵辦,連正在本島休假的員警都前往高雄明查暗訪,第一時間並未發現那張蟒龍桌下落,警方連絡發文的顏姓民眾到案說明,但顏男避重就輕,不願指認委託人身分,僅供稱是受人之託修復古物,並在網路分享成果,不清楚桌子來歷;警方判斷神桌體積龐大,調包過程繁複,應該還有其他涉案人,懷疑可能有「內神通外鬼」,且顏男接案修復範圍遍及台南、高雄、屏東、澎湖等地,恐怕受害者不只威揚宮。

搜奇/沉睡9千年的古城 這處海域發現比「亞特蘭提斯」還高等古文明
海洋考古專家在印度西海岸附近發現一個文明古跡遺址,這座遺址位於古吉拉特邦(Gujarat)海岸的坎貝灣(Gulf of Khambhat),根據研究,專家原先認為有4千年歷史。但考古學家對所發現的文物進行檢測顯示,這座古城的歷史可能要追朔到9千多年前。如果獲得證實,這將是該地區所知道的最為古老的文明遺址。海洋考古專家在印度西海岸附近發現一個9千多年前古跡遺址。(圖/翻攝自推特)2002年,印度西部的坎貝灣海底發現了被判斷為9千多年前的的古代城市遺蹟,在距離海岸40公里、深36公尺的坎貝灣海底,印度科學家發現了兩座古城遺址。研究人員還在海底古城內發現文物,包括不完整的人類牙齒,動物骨骼,木制文物和陶器碎片。考古學家對這些文物進行檢測發現可能已經存在9千年之久,比起在印度其他地方所發現的古文明還要早5000年。南亞地區以前已知最古老的文明是哈拉帕文明時期。哈拉帕位在現今巴基斯坦境內。哈拉帕人可說是南亞地區書寫、數學、城鎮規划、農業和貿易的開創者,他們的文化據認為有5千年的歷史。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印度海洋科技部部長穆利瑪諾哈爾喬希的說法,這處遺址有樓梯、浴室和寺廟,甚至還有一條長達9公里的河道痕跡,顯示這座古城過去是在河岸上所修建。不過,這個文明為何會沉到海底?有專家推測,這是由於冰雪溶化導致海面上升所引起,也有人認為,當時可能發生了地震造成地殼翻動所引起,不過海洋專家奈須紀幸則提出了獨特看法,認為坎貝灣下沉後,這座古城中的人都移住到了古吉拉特邦州或其他地區,而這就是印度文明的原型。對此,科學研究表明,古老的印度海岸在歷史上曾不斷地遭遇洪水侵襲。遠在大洪水發生之前,這裡就曾經是一片豐碩的土地,如今的海岸線已經向內陸縮了近50公里,因此在這50公里的海域之隱藏著一個或好幾個古老文明的似乎「不足為奇」。

搜奇/「東方亞特蘭提斯」千島湖下的失落帝國 沉潛2座千年古城
亞特蘭提斯是傳說中高度文明國家,但卻在一萬兩千多年前一夜之間沉沒於大海中,至於原因為何,至今仍是考古學家待解之謎。不過古文明的消逝並不只有亞特蘭提斯,1959年,大陸為興建新安江水庫,造成兩座漢唐年間的千年古城賀城與獅城沉入浙江的千島湖下。獅城、賀城美麗的水底景象被譽為「東方亞特蘭提斯」。(圖/翻攝自新華網)據百度百科引述《淳安縣志》等歷史資料記載,1955年10月,當時的中國大陸電力工業部為了建設新安江水電站地點就選在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銅官。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進行蓄水。從此,原遂安縣城的獅城和原淳安縣城的賀城就這樣沉入千島湖底。這場浩大工程被迫讓30萬的住戶遷離故鄉,其中許多人都是在當地居住好幾百年。過往繁華的都市圈,轉眼間就被淹沒在水底25至40公尺深處,看在文物保護專家眼哩,這兩座古城被淹沒的過程相當草率,許多文物都還來不及搬遷,便被深潛於千島湖底。中國石城縣在1959年時為了興建新安水電站而被水淹沒,兩座延續千年的古城「獅城」、「賀城」因此被遺忘在千島湖底。(圖/翻攝自新華網)當年,賀城因為有些許時間進行搬遷,部分文物有成功跟著遷移,而獅城則因決策來得突然,文物來不及搬遷,就在千島湖底保存著。根據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黃滋院長表示,儘管建築物已位於海平面下40公尺有60多年,但建築依然保持完好。根據文獻記載,賀城始建於公元208年,這座城的特徵,就是古錢幣狀的商字形門廊下的徽式大宅,這也凸顯這個新安江畔徽商商路樞紐的繁華富庶。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碩儒都曾到訪此地,堪稱是名篇佳作群集,人文古蹟遍地。據Gizmodo網站指出,「東方亞特蘭提斯」已成為全球最讓人驚嘆不已的潛水新熱點。(圖/翻攝自新華網)至於獅城的歷史比賀城晚一些。據記載,遂安縣城為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遷至今遂安地界,因背依五獅山,所以又被稱為獅城。如今的獅城成了著名的水下古城,並於2011年1月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在年代欄是註明是明、清時期,不過獅城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08年,也就是東漢末年,據Gizmodo網站指出,這個地方已成為全球最讓人驚嘆不已的潛水新熱點。據Gizmodo網站指出,「東方亞特蘭提斯」已成為全球最讓人驚嘆不已的潛水新熱點。(圖/翻攝自新華網、環球網)

中風患者重新站立行走 學會使用「轉位帶」是關鍵
中風者肌肉無力,無法輕易地從坐姿變化為站姿,很難達到日常生活獨立,需透過專業復健引導訓練;很多中風病友家屬納悶說,為什麼中風者即使穿戴「轉位帶」,都還要我們半拉半抱流下不少汗水,才能順利起身?但在醫院復健,就能順利站起來?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陳柏文物理治療師證實,「不會用就不好用、會用就超好用,這是站立第一步的復健好物」。輔具轉位腰帶 中風病人有用陳柏文物理治療師說明,轉位帶又稱「移位腰帶」,對中風病人的復健站立很有幫助,對於需他人扶持行走、以輔具協助行走、長距離移動時需坐輪椅、大多時間都使用輪椅的人也都有幫助。中風病人感覺受損,身體重心轉移的能力不足,照護者在陪伴站立訓練時,必須引導中風者的重心轉移能力。若能正確使用轉位帶,不僅能保護中風者練習時預防跌倒,還能減輕照顧者付出的勞力,加速中風者獨立站姿、走路、增加平衡力的訓練,讓中風病人逐漸達到功能性的坐姿到站姿起身,進而達到擁有日常生活的獨立能力。三種正確操作 訓練過程更輕鬆轉位帶的正確操作:一、穿戴方式:讓腰帶扣於腰間處,越過胯下的兩條帶子要貼合,不可寬鬆。二、照顧者協助方式:必須站在病人的患側邊,可用腳協助固定於患側的膝蓋,進而保護病人在站立不穩時免於摔倒,同時可協助病人大腿伸直,讓病人借力使力,以幫助患側邊的支撐。在協助過程中,照顧者可以輕輕地用手指勾住轉位帶並隨時注意病人的練習狀況,讓病人自己獨立站姿或走路,增加平衡訓練的強度,適時拉動轉位帶,以控制病人身體重心能轉移至正確的位置,當看見病人快要站不穩時,立即抓住轉位帶,以預防病人跌倒。三、訓練時間:自訂訓練次數與時間,每天確保正確執行。例如,起身10次為1組,每天訓練3組,可以慢慢訓練,即使時間長達一小時都可以,重要的是照顧者必須確保病人起身發力的動作正確,以及在訓練過程中,借助轉位帶讓引導訓練的過程能更安全也更輕鬆。

埃及官方新公告:「吉賽金字塔」內發現900米隱藏通道
埃及旅遊文物部2日對外發表,擁有4500年歷史的吉薩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被專家發現,在其主要入口處附近,有一條新的隱藏通道,而專家認為,這個新發現將有助於他們更了解金字塔構造。根據《路透社》報導,自2015年開始,專家就持續以掃描金字塔的非侵入式技術觀察金字塔內部情況;而2017年,掃描金字塔研究人員宣佈在大金字塔內部發現了至少3000公尺長的空洞,這也是自19世紀以來發現的第一個主要內部結構。根據《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指出,此次發現的這條新的隱藏通道,預估長達900公尺,而這條新發現的通道將有助於專家更了解金字塔內的構造,以及位於走廊前的山牆石灰岩結構的用途。對此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穆斯塔法(Mostafa Waziri)表示,這條未完工的走廊靠近目前的遊客出入口,很可能是用來重新分配金字塔的重量。「我們將繼續掃描,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弄清楚我們能在它下面或著這條走廊的盡頭找到什麼。」圖說:擁有4500年歷史的吉薩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被專家發現,在其主要入口處附近,有一條新的隱藏通道。(圖/路透社)

夏荊山被譽為與張大千、溥心畬為當代三大佛教藝術大師: 在巴黎佛光緣美術館盛大展出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夏荊山大師佛畫藝術展」由佛光山法華禪寺、佛光緣美術館總部與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佛光緣美術館巴黎館、林生文化承辦,2月26日在法國巴黎碧西市(Bussy-Saint-Georges)法華禪寺舉辦盛大開展儀式,開展儀式圓滿落幕。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接續也將參與今年6月的巴黎亞洲週(Printemps AsiatiqueParis),巴黎亞洲週結合巴黎知名亞洲藝術博物館、藝廊與大專院校,是年度亞洲藝術愛好者嚮往的盛事。讓夏荊山大師的佛畫藝術,不只是宗教繪畫,也能透過當代的藝術盛事傳遞給更多人體會共賞。「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夏荊山大師佛畫藝術展」開幕當天,現場嘉賓雲集,有碧西市市長Yann Dubosc、碧西宗教協會會長Bernard Jacques、科特迪瓦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Ramata BAKAYOKO-LY、吉爾吉斯坦駐法國大使Sadyk-Sher Niyaz、國際人權委員會(IHRC)暨聯合國世界中小型企業聯盟(WUSME)大使Cheick KEITA、駐法國台北代表處吳志中代表、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蔡國泰、巴黎軍事總督公民預備役辦公室榮譽司令官Philippe de LESTRANGE、世界夫人法國賽區執行主席Caroline GAO、法國歐華歷史學會會長暨歐洲龍吟詩社主編葉星球、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蔡有娣、國際佛光會巴黎協會會長溫肖丹、國際佛光會巴黎協會督導長吳慧玉及許多熱愛藝術的民眾共百餘人與會。圖說:碧西市長Yann Dubosc以碧西大家長的身分歡迎大家的到來。(照片由人間社記者Philippe Merlin 攝影提供)開幕式中,法華禪寺監院以主辦方代表致詞,指出星雲大師創辦佛光緣美術館,便是以「人」為中心,對於佛光緣美術館而言,收藏世界珍貴文物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透過展覽,舉辦教育推廣,促進社會人際關係的和諧,達到以藝術弘揚佛法,以教育淨化心靈。這是2006年大師就提出的觀念,而在去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年會上,確認了「博物館的新定義」:「要以符合倫理而專業的方式運作和溝通,並在社區參與下,提供教育、娛樂、反思和知識共享等多重體驗。」基金會執行長趙忠傑博士也以主辦方代表致詞,提到自己與星雲大師的因緣,看到夏荊山大師和星雲大師的書信往來,才知原來是舊識,非常感謝星雲大師的因緣,而能有這次的展覽。夏荊山一生對藝術及教育相當注重,被讚譽與張大千、溥心畬為佛教藝術界中的重要三者。趙忠傑表示,自己很有福報,得以收藏超過萬幅夏荊山的作品。YannDubosc以碧西大家長的身分歡迎大家的到來,並說道:「藝術是滋養心靈的土地,碧西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因為這裡有信仰和文化,尤其在這個恐慌的社會,信仰和文化特別重要,每次來到法華禪寺的美術館都令人流連忘返。今天很高興有那麼多貴賓蒞臨,特別是有許多國家的大使到訪,希望未來有一天也會有莫內、畢卡索畫作到碧西展出。」國際人權委員會(IHRC)暨聯合國世界中小型企業聯盟(WUSME)大使Cheick KEIT在致詞中表示感謝,透過夏荊山大師的佛畫藝術為大家開啟一段旅程,治癒人心。(照片由人間社記者Philippe Merlin 攝影提供)吳志中介紹夏荊山當年以軍醫身分到台灣,追隨南懷瑾學習佛學,學成後到了美國。在文化的滋養中,也因此成就了多元精采的佛像畫作與成就。CheickKEITA表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過去、歷史和信仰,也都有不同的經歷。透過夏荊山的佛畫藝術,為大家開啟了一段旅程,發現美與純潔的非凡治癒人心。因展期將逢佛誕日,趙忠傑博士致贈夏荊山畫作〈佛彩千秋〉予法華禪寺,妙訓法師以〈與大師面對面–星雲大師書法和張大千書畫合集〉做為回禮,指出此次展覽是為傳承大師們的慈心悲願,為世間注入更多真善美的因緣,意義非凡。趙忠傑博士特地從台灣帶來夏荊山巨幅名作〈佛國〉,全長近9尺,為夏荊山75歲時所作,描繪華嚴三聖主尊釋迦牟尼佛、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佛像飽滿,設色豐富,背景大片沉穩的藍,襯托出主尊釋迦牟尼的莊嚴與雍容,畫中細節,精心描繪。在優雅的室內弦樂團le Quatuor Hiver的演奏聲中,進行開大畫的儀式,讓現場與會大眾為之驚嘆。之後大家移駕至佛光緣美術館展場,趙忠傑博士為貴賓們導覽,傳達展覽策畫之理念與夏荊山佛畫的特色之處。當代佛畫藝術巨擘夏荊山(1923-2019),被譽為「跨世紀佛畫藝術第一人」,出身於山東濰坊,自幼便隨知名畫家郭味蕖學習丹青。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期間,於南亭法師門下皈依佛教,更結識恩師南懷瑾,奠定自身佛法基礎,潛心鑽研佛像繪畫藝術。1988年後因自身感悟,發願以畫弘揚佛法,將自身修持體悟與定力投射於畫中,傳達更高的佛法深蘊與精神表徵,進而永續傳承中國佛像藝術文化。圖說:趙忠傑博士帶領團隊為各位貴賓開啟夏荊山大師的巨幅名作—〈佛國〉。(照片由人間社記者Philippe Merlin 攝影提供)2010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時任院長鄭欣淼將夏荊山的佛像譽為「未來文物」,並典藏其〈自在觀音菩薩像〉,填補北京故宮博物院當代佛教藝術的收藏。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潘襎博士指出,「近代中國佛像藝術饒富特色者,首推三人,一為張大千、二為溥心畬,三則為夏荊山。夏荊山晚出,更能博彩眾長,匠心獨造。」讚譽夏荊山與張大千、溥心畬,同為當代佛教藝術界中唯三,足能等量齊觀、睥睨全球。夏荊山與佛光緣美術館創辦人星雲大師,對於社會都高度的關懷,其遺留在人間的善美精神,賦予此次展覽更深遠的意涵,可謂宗教家星雲大師與藝術家夏荊山大師慈悲與願力的交會。該展即日起至6月4日於佛光緣美術館巴黎館盛大展出,詳情請洽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臉書、佛光山法華禪寺臉書及碧西宗教協會官網。

辜寬敏辭世 府:願辜資政安息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先生今(27)日辭世,總統府發言人林聿禪表示,蔡英文總統聞訊後深感不捨與哀悼,總統感念辜資政一生守護台灣主體性,願辜資政安息,並盼望辜資政的家屬節哀珍重。林聿禪表示,蔡英文總統聞訊後深感不捨與哀悼,總統感念辜資政一生守護台灣主體性,奮力推動台灣自由民主、本土化的精神與貢獻,願辜資政安息,並盼望辜資政的家屬節哀珍重。林聿禪表示,辜寬敏資政是推動台灣本土意識的先驅,不僅曾出版多本雜誌文物,也創建「新台灣國策智庫」及「台灣制憲基金會」,終其一生為台灣打拚,令人感佩。辜寬敏資政為這塊土地的貢獻和精神,將會永存在台灣人心中。

到香港當一日文青1/前進西九文化區 M+必看草間彌生回顧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賞古代珍品
香港除了購物便利、美食遍地,其實也有不少藝文景點值得挖掘,我們就來看看這三年間有哪些具有話題性又值得一去的文青必訪景點吧!這幾年香港討論度最高且計畫最龐大的藝文景點可說非「西九文化區」莫屬,這個綜合文化藝術區匯集了表演及展覽場地,包括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研究和鑑賞中國藝術與文化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欣賞大型經典戲碼與罕見地方劇種的「戲曲中心」、有實驗性劇場與當代表演藝術節目的「自由空間」,還有可沿著海濱長廊漫步、觀落日的戶外「藝術公園」,及多家類型不一的餐廳,可以說在這裡待一整天都不夠!這次記者便重點介紹一下2021年建好的M+,與2022年才對外開放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吧!密集恐懼症者進入《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可得小心,但這裡絕對能拍出相當厲害的美照。(圖/魏妤靜攝)在M+可別錯過與草間彌生2022年新創作的大型雕塑《南瓜》合影的機會。(圖/魏妤靜攝)首先來到M+,這裡共有33個展廳、3個戲院、多媒體中心、學舍以及可飽覽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天台花園,而目前最受到矚目的展覽便是為慶祝博物館成立一周年而舉辦的首個特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這是知名藝術家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型回顧展,展出逾200件來自亞洲、歐洲及美國的博物館主要藏品及私人藏品,還有M+藏品及草間彌生的個人收藏。而且草間彌生還為此帶來2022年創作的3組全新作品!包括M+委託創作的大型裝置《神經的死亡》,形態彷彿神經系統或巨型樹根,也呼應她1976年的同名作品,而舊作較陰沉灰暗、新作則色彩鮮艷,傳達出希望與重生的訊息;另外《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則位於B2的潛空間,是極具規模的沉浸式環境,在鏡面空間中注入圓點和懸浮氣球元素,塑造出如同萬花筒世界的感官體驗;來到地下大堂,則有兩件名為《南瓜》的大型雕塑,同樣是草間彌生的創作標誌之一。《自我消融》這件作品可以看到草間彌生招牌圖案「無限的網」出現在人體模型、餐桌椅上,暗示毀滅自我就有可能與世界重新連結。(圖/魏妤靜攝)大家能從作品中看到草間彌生在用色上的鮮明變化,以及畫作從抽象走向半具象等風格,與她跌宕起伏的生命歷程相呼應。(圖/魏妤靜攝)M+採多入口設計加強與周邊環境的連結,還有沿著機場快線地下鐵路隧道輪廓挖掘出來的展覽空間,以及貫通室內的中央採光井等特色。(圖/魏妤靜攝)草間彌生展按照時序及主題出發,展出草間彌生從創作生涯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審視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所發展的藝術創作。展覽共分為六個主題,分別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並涵蓋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拼貼、流動影像和檔案資料等多種媒材。觀展後也別忘了到紀念品區逛逛,這裡還有以草間彌生作品設計的展覽限定購物袋、保溫瓶等周邊商品,粉絲們一定會忍不住入手。乾隆皇帝穿著的「勾蓮龍紋男夾龍袍」是重點展件之一。(圖/魏妤靜攝)在常設展中也可看到清代皇帝的多方印璽,例如雍正帝強調治國任重道遠的「為君難」之印,以及乾隆紀念自己十次軍功的「十全老人」大印。(圖/魏妤靜攝)接著再來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裡展示了9百多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不少都是首次在港公開展出,部分展品還會輪換,另外博物館也向香港當地多家博物館與文化機構以及巴黎羅浮宮借展藏品,同時亦定期舉辦中國文化藝術相關特展,也有受到中國藝術影響、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等,而且使用如投影裝置、互動與立體文物解說等,用當代視角詮釋傳統文化。記者採訪當日便參觀了常設展廳的「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展覽,紫禁城是明清兩代君主與后妃的主要居所,展中主要透過3百多件北京故宮珍藏的18世紀精美文物,讓觀眾了解紫禁城內從清晨到夜晚的生活點滴。因此民眾可以看到精緻的乾隆帝龍袍、不同皇帝使用的印璽、華美屏風或祭祀相關文物等,從中探索當時的物質與精神世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築設計靈感受到紫禁城所啟發,亦來自中國古代文物造形精髓。(圖/魏妤靜攝)西九文化區位置:由港鐵柯士甸站外一直延伸到九龍站以西海濱開放時間:藝術公園每日06:00~23:00,其餘各館請依官網為主網址:https://www.westkowloon.hk/tc/M+地址:香港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網址:https://www.mplus.org.hk/tc/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四及週末10:00~18:00、週五10:00~22:00,週一休備註:M+「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期即日起至2023年5月14日,門票240港幣、特惠門票150港幣,憑票可參觀M+所有展廳,6歲(含)以下兒童毋須購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地址:香港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開放時間:週一、三、四、日10:00~18:00,週五、六及公眾假期10:00至20:00,週二休網址:https://www.hkpm.org.hk/tc/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