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太多、心情差就吃、消化快、代謝慢 4種肥胖型態你是哪一種?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肥胖不僅是外貌問題,也是健康問題,更是全球排行第五大死亡因子,甚至比飲酒威脅還高,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分享,肥胖本身不會致命,但會致病再造成死亡,每年約五百萬人因而死亡,而在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BMI超過27。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是一種慢性疾病」,但民眾第一時間通常會選擇自行嘗試,甚至於利用非正規藥物來減重,鮮少有人會求診。最新肥胖研究出爐:肥胖分四種型態「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就會讓體重上升!」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說明,而最新的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將肥胖劃分出四種型態: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此型態肥胖的主因。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然而,肥胖型態非單一可能,「飢餓大腦」約佔3成、「情緒飢餓」約佔2成,包含重疊的部分,兩型態約佔5成以上,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合併此二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慾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蔡明劼醫師補充,「飢餓大腦」型態者,最常受外在刺激影響,如:最愛Buffet吃到飽,不知不覺吃得比別人多,才感到飽足;而「情緒飢餓」型態者,經常依賴吃東西釋放負面情緒,為了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而進食。例如白天時已經吃很多,晚上又因為工作壓力或不愉快的心情產生報復性進食,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患者,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慾是非常困難的。腦饞剋星 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同時降低飢餓感與進食渴望 「揪出肥胖型態之後,研究更證實藥物減重的重要性。」蔡明劼醫師表示,靠意志力減重是違反人性且很難維持的,因此藉由藥物輔助減重成功機率較高。相較於亂槍打鳥、使用錯誤的方式,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但同時強調,昂貴的直銷產品、未經核可號稱排油的健康食品,其實最終都會傷害身體,復胖可能是最輕微的後果,過敏、腎功能下降、心臟衰竭等後遺症比比皆是,奉勸民眾不要求快,一定要求穩。藥物輔助減重,除了現在坊間常聽到的「瘦瘦針」是壓制食慾,讓你不想吃東西,現在也有了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不僅抑制食慾解決飢餓大腦,同時降低嘴饞慾望,解決情緒飢餓。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表示,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擁有雙重功效,作用於大腦食慾中樞,可同時降低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幫助民眾從源頭解決肥胖問題。經實證,肥胖者在服藥第二周即可見效,第16週體重下降5%者,1年後平均可減去11.7%體重,若搭配飲食、運動等行為改善,減重成效可望維持長達4年不復胖。減重關鍵在行為治療 藥物僅是輔助解決肥胖問題急不可待,但找對正確的方式才不會走上冤枉路,安欣瑜醫師分享:減重第一步即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找到自己的肥胖型態後精準投藥,而關鍵也非用藥,而是調整行為,她強調,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是永不復胖,唯有改變並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減重才能不費力且持久。

減肥新革命1/馬斯克瘦9公斤成活招牌 瘦瘦針藥廠市值飆升3260億美元「成全球第二」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現身瘦了一大圈,全球網友驚訝不已,他回覆「靠著禁食與減肥藥Wegovy,30天減少9公斤」,這款「瘦瘦針」瞬間爆紅,研發藥廠丹麥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股價大漲近一成,市值衝上3260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藥廠。專家預言瘦瘦針將主宰未來減重市場,其他藥廠也紛紛搶進馬斯克使用的瘦瘦針,尚未在台灣上市。「就我了解,Wegovy已經拿到台灣減重的適應症執照,但可能是全球缺藥、或是一些程序還沒走完,所以目前還沒上市,推測應該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能在台灣合法用於減肥。」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Wegovy是藥廠研發的減肥針劑藥物,屬於GLP-1藥物的一種,研究顯示可減去體重的17%,由於大受歡迎,諾和諾德藥廠的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藥廠,其他藥廠也紛紛跟進搶市,GLP-1藥物(Glucagon-like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與人類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相似,這種腸胃型荷爾蒙在食物進入腸道後便會開始分泌,刺激胰島素產生,同時減少升糖素分泌來調節血糖。「GLP-1藥物本來是一種降血糖藥,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血糖下降的同時,體重也在下降,所以在國外很早就用於減重。」林文元向CTWANT記者解釋,GLP-1藥物可活化大腦下視丘的飽食中樞,又能延遲胃排空的速度,所以容易有飽足感、抑制食慾,進而達到減重效果。瘦瘦針藥物種類相當多,目前台灣大致有Liraglutide、Dulaglutide、Semaglutide3大類,其中只有Liraglutide(善纖達)取得減重的適應症執照,Dulaglutide(易週糖)、Semaglutide(胰妥讚)僅有糖尿病的適應症執照。「雖然如此,但醫師還是可以開給患者『非適應症』使用,只是需要自費,大約一支1000元左右,所以很多想減重的人紛紛搶購,才造成現在的缺藥問題,為了不損害糖尿病患的用藥權益,目前衛福部規定只有糖尿病患才能使用,不開放自費。」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生產的瘦瘦針Wegovy引發搶購風潮,市值瞬間翻倍成長,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藥廠。翻攝(圖/翻攝自Novo Nordisk官網)台灣近期出現的瘦瘦針搶購潮,以Semaglutide成分藥物為主。「它的高劑量藥物品牌名稱為Wegovy,每周注射2.4毫克(低劑量約每周0.25毫克),目前的臨床試驗顯示68週可減重17%,是所有瘦瘦針藥物中效果最好的,善纖達減重效果只有8~9%,而易週糖則更低。」由於過去有效的減重似乎難以同時兼顧安全性,因此醫藥界對Wegovy在內的「瘦瘦針」GLP-1藥物充滿期待。根據《經濟學人》報導,GLP-1市場規模可望在2031年達到1500億美元,將與癌症藥物市場相去不遠,普及程度將堪比降血壓或降血脂藥物。Wegovy在美國、丹麥和挪威已可購買,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近來瘦身有成,他回覆網友詢問時,也透露「是靠著禁食跟Wegovy」,正因為效果顯著,Wegovy頓時成為眾人追捧的「減肥神器」,歐洲藥品管理局甚至發出警告,指Wegovy在2023年一整年都將面臨缺藥問題。正因為「瘦瘦針」需求很大,《經濟學人》認為投資人就和剛瘦下來的使用者一樣飄飄然,也讓生產Wegovy的諾和諾德藥廠市值2年翻倍至326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2大的上市藥廠。

減肥新革命2/瘦瘦針好神?一停藥就逐漸復胖 甲狀腺癌發生率恐提高
《經濟學人》預言「瘦瘦針」將主宰2030年以前的減肥市場,將近一半的超重美國人都會尋求糖尿病藥物GLP-1變身的「減肥神器」瘦瘦針,達到瘦身目的。但真有這麼神?專家對CTWANT記者直言,「『瘦瘦針』效果並不長久,一停藥就會慢慢復胖,據動物實驗,會增加甲狀腺癌發生率,有相關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據《經濟學人》報導,專家認為2030年以前,想解決過胖問題的美國人,約有一半都會借助瘦瘦針這類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減肥藥物,但GLP-1仍有不確定性,尤其是安全性,過去用於治療糖尿病時劑量較低,所以長期下來相當安全,但用於減重時劑量增加,由於才剛研發出來,所以長期使用的後果仍不清楚。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瘦瘦針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便秘、腹痛等腸胃道症狀,但根據動物實驗結果顯示,似乎會增甲狀腺癌的發生率,以及一種罕見的胰臟炎。」「人類會不會誘發,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如果有相關甲狀腺病史,最好還是提高警覺,或是定期監測。」瘦瘦針主要成分GLP-1藥物,低劑量版本原是糖尿病藥物,在許多地區被拿來當減肥藥用,以台灣來說一支大約1000元左右。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使用而爆紅的瘦瘦針Wegovy,由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研發的GLP-1高劑量版本,減重效果更明顯,大約能減重17%,有人一周瘦2公斤,馬斯克則是一個月瘦9公斤。然而Wegovy價格不便宜,在美國一個月花費需1300美元,換算一支藥價約9000元台幣。雖然如此,Wegovy仍賣得嚇嚇叫,甚至引發全球性缺貨,其他藥廠也跟進搶商機,美國禮來藥廠的GLP-1 藥物也即將開賣,安進、阿斯特捷利康和輝瑞也都在研發類似藥物。林文元表示,「許多GLP-1藥物都在進行臨床實驗,很多減重效果甚至都比Wegovy更強,有22%、甚至25%,未來這些減肥藥都會陸續出現。」林文元透露,就連生產Wegovy的諾和諾德也全力開發後續藥物,在本來的GLP-1藥物中加入新的機轉,以增強效果,所以未來想減重的民眾會有更多選擇。隨著夏天來臨,為了展現窈窕曲線,也讓減重市場變得熱絡,專家認為瘦瘦真的出現讓民眾有更多選擇,但不該過度神化。(示意圖/報系資料庫)減重似乎變得很容易?「應該只是方法變多,但減重還是不容易的。」林文元說,他曾經針對兩組受試者進行研究,在施打一年的瘦瘦針之後,一組繼續施打,另一組停止施打,結果繼續打的體重持續下降,而停止施打的體重就逐漸上升。「不過,如果停止施打瘦瘦針之後,再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那體重就會維持得比較好。」林文元說,這些結果顯示瘦瘦針的效果並非永遠,最終還是要回到調整飲食、熱量控制。《經濟學人》認為,Wegovy這類GLP-1減肥藥物一停藥就會復胖,但每一針價格又相當昂貴,一般人根本難以長期施打,恐怕得等到20~30年後藥物專利期結束,低成本學名藥大行其道時,才會是平凡人都能使用的減肥神器。

減肥新革命3/免開刀!經口內視鏡手術成趨勢 「胃摺疊縫合」降食慾效果最好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2035年肥胖人口將會增加到40億,肥胖也是影響台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惡性腫瘤中,與肥胖相關的消化道癌症,包括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三高的元凶。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若達30(正常值為18.5-24),就可使用包含瘦瘦針在內的減重藥物,過去若想追求更強的減重效果,許多人會採取外科手術,例如胃局部切除或胃繞道手術。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外科手術能減重20~30%,效果很明顯,但缺點就是會破壞器官,具有侵入性的傷害,現在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研發出更多手術方式。「例如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利用經口胃鏡以內視鏡把胃摺疊縫合,不必破壞切除胃組織,就能縮小胃的容積,進而減少食量及熱量攝取。」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曾有一位39歲女性病人,身高154公分,體重77.4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28.8,合併有高血糖、重度脂肪肝及慢性肝炎狀況,因此安排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僅花80分鐘,第3天就能出院,之後再合併減重藥物,不到半年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24.7,同時血糖及肝炎指數恢復正常。鍾承軒說,利用經口內視鏡手術減重是近年來的趨勢,除了袖狀縮胃成形術之外,還包括肉毒桿菌注射術、胃內水球置放術。「肉毒桿菌素注射術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打到胃壁肌肉,讓胃壁肌肉收縮能力下降,讓人很快產生飽足感。」胃內水球置放術則是在胃內放置400-700c.c.的水球,讓胃部容積減少,但因胃內環境非常酸,水球放置一年半左右需要取出。無論是減重藥物或內視鏡手術,醫師建議還是要調整飲食、定期運動,才能持續維持體重。(示意圖/報系資料庫)以研究報導效果及持久性來說,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的效果最好,研究數據顯示,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可降低約15-20%的總體重,並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現象,是其中效果最好的選擇,但若曾接受過胃部手術、嚴重胃食道逆流或胃疝氣等相關疾病,就不建議採用。林文元提醒,隨著減重方式推陳出新,民眾也要更仔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建議選擇減肥專科或設有體重控制中心的醫療院所,會有營養師、內外科醫師身心科醫師等,可提供完整的規劃與照護,對民眾較有保障。

立法院辦新冠肺炎公聽會 醫療公衛專家提疫後政策建議
立委林為洲、溫玉霞、立法院厚生會和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今(13)日共同主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並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以及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等議題進行討論,與會立委要求行政部門須採納專家學者意見,檢討評估相關政策,以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新冠肺炎對國人健康危害逐漸降低,但病毒的傳播力與重症、住院率還是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公聽會今日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以及基層確診醫療制度等議題進行討論,並由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代表將專家建議帶回進行政策討論和研議。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黃景泰表示,患者症狀需要進行嚴重度分級,進而針對不同嚴重度的患者進行相對應醫療處置。他說,在預防重症上,除了接種疫苗外,最重要的是抗病毒藥物治療,藉此降低高危險族群發生重症或病程延長的可能性,建議放寬高危險因子定義,例如下修年齡規定及納入更多相關共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死亡率至今仍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政府應參考國外最新研究文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引,擴大重症風險因子判定範圍,包含納入年齡大於60歲、小於64歲,以及BMI大於25、小於30,現在或曾經吸菸者、未及時接種疫苗者,以及高血壓患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國外抗病毒藥物實際使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後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也應該被視為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之一。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美國肥胖定義為BMI≧25,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納入肥胖,台灣參考美國CDC,同樣納入肥胖作為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建議至少將現有的重症風險因子BMI≧30下修至27。台大醫學系系主任盛望徽認為,疫苗接種很重要外,早期給予抗病毒藥品可以降低長新冠風險。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則期盼,針對確診死亡案例的給藥時間進行相關分析研究,釐清確診死亡與給藥時程的關聯性。溫玉霞建議,因應60歲以上高死亡率,應研擬放寬60-64歲使用,依專家建議將高血壓、BMI≧25均列入高風險族群。與會的立委黃秀芳也要求,新冠病毒流感化後,要確保藥物準備量充足,藥品的公費和自費應有明確機制。針對公聽會與會專家建議和委員的要求,會議主席林為洲要求行政部門納入相關政策檢討評估,以利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

她體重破百多年膝下無子 決心減15公斤隨即「中獎」
許多民眾都知道肥胖對身體不健康,但你知道肥胖也會影響懷孕機率嗎?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表示,曾有一位婦人求子8年無果,無奈從婦產科轉診至減肥門診,經過飲食與運動控制,體重半年內就從100公斤降至85公斤,果然一舉得子!台灣蟬聯「亞洲最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10億肥胖症患者,等於每5位女性、每7位男性就有一人患有肥胖症。台灣肥胖人數蟬聯亞洲國家之冠,根據統計,平均每4個國小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成人更有一半過重或肥胖,其中18-44歲的中壯年人上升率最高。尤其疫情居家防疫、遠距上課,兒童肥胖人數也快速攀升。肥胖恐導致壽命縮短林文元說明,肥胖症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包括心血管疾病、痛風、癌症、不孕、糖尿病、肺病、氣喘、失禁、慢性背部疼痛、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壽命減短,國人十大死因就有八項跟肥胖有關,甚至「出車禍死亡也可能肇因於肥胖,如果卡在車內拉不出來,就會影響救援!」台灣肥胖醫學會今年11月進行全台20歲以上成年者對於肥胖認知的調查,竟有將近五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BMI≧27),正在減肥的民眾僅1.5成尋求專業協助。林文元說明,減重不僅是少吃多動,基因、荷爾蒙、藥物影響、大腦的愉悅感機制、心理因素等都需要完整評估。早年就有病患偏激減肥,不僅心悸、嘔吐,甚至中風死亡,他強調減肥不該僅是追求體態好看,健康減重最重要:「不健康的減肥會減掉壽命!」都市肥胖人口比例高根據調查顯示,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郭憲文提醒,2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延長壽命的成果顯著,卻可能敗在肥胖。他呼籲地方政府與中央密切合作,共同防治肥胖,可參考美國「健康費城人」計畫,多元切入,包括健康食物推廣、學校周圍2公里內禁止開設速食店、要求廠商限制糖分、包裝標示高熱量成分、提升戶外運動安全性等,將兒童肥胖比例降低6.5%。林文元呼籲,只要將體重減掉5-10%,就能降低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等疾病的機率,也能改善血壓與血脂,甚至延長壽命,民眾應尋求專業醫療找出肥胖問題根源並積極減重。

「不便自行採檢者」如何快篩? 醫曝採檢8步驟
台灣本土疫情升溫,民眾為了檢測自己是否染疫,紛紛搶購居家快篩試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區暨家庭醫學部主任林文元也特意提出8點注意事項,讓大家在協助如長輩與孩童等不方便自行採檢者時能有所依據。1、使用前先確認內容物是否完整及詳細讀說明書,各廠牌採檢方式略有差異,需多注意。2、幫助家人採樣時,採檢者請先確實洗手消毒並配戴口罩,請受檢者放鬆心情,頭部稍向後仰,讓採檢者方便使用採檢刷進行取樣。3、採檢刷深入至鼻腔約2.5公分直至遇到阻力即可。4、以旋轉方式進行,完成一邊後再取樣另一個鼻孔。5、將採檢刷放入試管中轉動3到5次後靜置一分鐘。6、取出採檢刷時,將刷頭沿著試管內側轉動,並用手擠壓試管側面,盡可能將刷頭吸附的液體擠出。7、滴3滴萃取液至快篩卡匣,靜待15分鐘,快篩結果將出爐。8、取樣完畢後,採檢者與受檢者確實執行消毒動作。林文元提醒,即使檢測結果為陰性,仍需做好自主健康管理,一旦出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相關症狀,應配戴口罩,盡速前往就醫,且就醫時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若檢測結果呈陽性,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依指示方式處理;若是非居家隔離且非居家檢疫者,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一步檢測,並將使用過的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一起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處理。

台灣近半數民眾體重超標 十大死因中「八項恐中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達1975 年的近三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人,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表示肥胖已成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定義,18歲以上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 ≧24時為「過重」,BMI≧27時則為「肥胖」。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的成人有體重的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的定義,腹部肥胖的定義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這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林小弟(化名)從國中起,因為愛喝含糖飲料,體重飆破一百公斤,肝功能指數也跟著體重飆高,多年來歷經數次的減重、復胖,體重如溜溜球般上上下下。在上了大學後,林小弟因為開始重視外表,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透過飲食調控、規律運動,一年內體重降至80公斤且成功維持減重成果,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一併找回自信跟健康。另一位40歲左右的上班族女性,生產後體重持續失控飆至88公斤,因為健康檢查發現高血糖因而前來求診,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半年健康減重6公斤、糖化血色素大幅改善降至正常範圍。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還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不僅如此,肥胖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張皓翔醫師表示,減重固然困難,但更大的挑戰是要長久維持減重成果,這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才能事半功倍。醫師也提醒,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循序漸進地減輕5-10%的體重,對健康已可帶來許多好處,肥胖治療除了飲食、運動之外,還有藥物跟手術等其他醫療選項,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的協助及指導,才能達到健康減重、維持體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