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110年死亡人數共18.4萬人,較109年增加1.1萬人,而去年國內爆發新冠本土疫情,外界關注死亡人數增加,是否與超額死亡有關?衛福部官員表示,並無相關統計,僅引用《經濟學人》數據表示「台灣從109年到110年都是負數」,指並無超額死亡的問題。專家則認為,慢性疾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但社交活動減少可能降低某些疾病死亡數,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說明,110年死亡人數上升有兩大原因,一是人口老化,二是去年1月低溫天數多,而新冠肺炎列死因第19位,並非死亡人數增加主因。110年死亡人數較109年增加,是否因國內本土疫情導致超額死亡?劉訓蓉引述《經濟學人》模型推估結果指出,台灣自109年到110年超額死亡皆為負數。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則補充說明,根據《經濟學人》統計模型推估,109年到今年4月為止,台灣超額死亡數為「負4310」。不過,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曾表示,根據內政部統計,100年至109年死亡人數共增加2萬人,可歸因於寒流或流感,但去年是暖冬,卻比前年多死了1萬人,增加的死亡人數創歷史新高。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說明,超額死亡是以「實際死亡數減掉預期死亡數」,實際死亡數是固定的,因此關鍵是如何推估預期死亡數;每個機構設計的推估模型不同、納入不同的變數,計算出來的超額死亡數就會不同。對於《經濟學人》推算台灣超額死亡為負數,李建璋表示,不清楚該模型加入哪些變數,因此難以評斷是否公允。他推測,疫情期間社交活動限縮,導致肺炎、流感等死亡數減少,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至於衛福部認為人口老化導致死亡人數增加,李建璋表示,確實有所關聯,但應進一步分析「排除年齡因素」的標準化死亡率是否增加。他呼籲衛福部應開放死亡統計的詳細資料供學術研究,以了解國人死亡情形。
國內已通過6個月到5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來莫德納幼兒疫苗預計明天上午抵台,但因為有文件上的問題而延遲,確定上機時間就會和大家說,開打日程尚未底定;將請各地方政府安排或指定醫療院所,並規劃設立接種站,也考慮安排幼兒園或托嬰中心接種。李秉穎表示,目前雖然有些國家還不建議兒童接種疫苗,但根據研究,新冠肺炎對於幼兒的危害高於流感,目前為止有很多MIS-C和腦炎病人,發生率都高於流感。他指出,雖然可以預期5歲以下幼兒仍有心肌炎風險,但發生率低於青少年;根據疫苗上市後安全監測資料,幼兒接種疫苗的效益仍大於發生副作用的風險。李秉穎提醒,接種mRNA疫苗後可能出現極罕見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如28天內出現胸痛、胸口壓迫感、心悸、呼吸急促、暈厥、容易喘等症狀,需立即就醫;尤其幼兒不會表達,家長應注意如出現嘔吐、哭鬧躁動、臉色蒼白、冒冷汗、倦怠嗜睡等症狀,不一定是心肌炎,但請家長多加留意,及早送醫檢查。李秉穎指出,根據各國的接種經驗,莫德納疫苗可減量接種在未滿5歲兒童,大人是100微克,兒童是25微克,間隔4到8周可接種2劑;由於小孩子手臂皮膚比較薄,2歲以下建議打在大腿,2歲以上由於手臂三角肌比較肥厚,即可打在手臂。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各國近期雖受Omicron亞變異株BA.4、BA.5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發生率、死亡率都未像過去BA.1、BA.2時代那麼高。公衛學者預估,台灣的情況類似紐西蘭、新加坡,屬於高峰流行感染率低、地方流行感染率較高的國家,若接下來未出現新一波大流行,6月26日以後,解封指數會降至0.5以下,地方流行時代已來臨。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今年初開始,全球出現BA.1、BA.2的「雙胞胎」大流行,各國流行的高點不一,隨著疫情下降,BA.4、BA.5出現後,大家也關心是否會出現「第3胞胎」的流行,這取決於追加劑施打的效力是否足夠避免產生流行高峰、減少對中重症的影響。陳秀熙表示,全球六大洲受亞變異株的影響不一樣,產生的高峰型態也不一樣,但共同點在於,在BA.4、BA.5出現後,發生率、死亡率都沒有像BA.1、BA.2的時代那麼高,確診數僅微微增加、重症死亡也沒有增加,這都支持了地方流行時代的來臨。面對疫情從大流行走入地方流行,陳秀熙表示有5大關鍵,包含「社區免疫保護」 防火牆、「追加劑及次世代疫苗」防疫、「新型變種病毒交叉免疫保護」 防疫及監測,如BA.4、BA.5防疫及監測、「抗病毒藥物及醫療照護」治療及照護、「中重症監視」社區流感化監測。目前台灣20~49歲年輕族群的免疫防火牆已達75%,是免疫保護的火車頭,其次是50~69歲54%、0~19歲46%,而70歲以上只有45%,需靠年輕族群的防火牆保護。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首批50多萬劑Novavax疫苗預計本月底抵台,有望在7月7日開打。陳秀熙說,該疫苗可作為基礎劑、加強劑、追加劑,特別針對未施打疫苗者及高危險群進行施打。各國依Omicron流行高峰每日感染率、地方流行每日感染率,可分為3類,其中台灣與新加坡、澳洲、紐西蘭都屬於高峰流行感染低、地方流行感染率較高的國家,預估進入地方流行後每日感染率約為0.10~0.12%,台灣為0.12%,6月底地方流行開始後,北北基桃單日新增個案為0.11%、竹竹苗宜花東為0.10%、中南高彰為0.12%、投雲嘉屏0.09%。6月26日後,如沒有新一波的大流行,解封指數預測會降至0.5,地方流行時代來臨,可維持新常態生活,讓醫療能量恢復正常,避免太多超額死亡出現。陳秀熙認為,台灣可考慮將新冠肺炎由第5類法定傳染病轉為第4類,即較為軟性的、以流感監測為基礎的防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流感化」監測可依疾病嚴重程度來設計監測方式,在輕症監測方面可以基層或定點醫師門診個案,利用系統抽樣方式做檢測,對於嚴重急性呼吸道個案,則可針對住院個案進行監測。
猴痘疫情蔓延,國內日前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個案,共匡列9名密切接觸者。有醫師指出,猴痘病毒會「藉物傳染」,洗衣服時需添加適量漂白水,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認為,猴痘病毒環境抵抗力偏頑強,確實會藉物傳染,目前包括英國及美國官方指引,皆未建議添加漂白水,所謂「洗衣精都無效」的說法恐怕是過度了,重要的是不要將病人的衣服和其他人一起洗,以免產生交叉感染。疾管署24日公布國內首例猴痘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自德國入境,共匡列家人、醫護人員等9名接觸者。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目前該個案生命徵象穩定、狀況良好,9名接觸者目前皆無症狀。醫師江守山表示,猴痘病毒潛伏期長,且能夠藉物傳染,由於常用的酚類洗衣劑對它無效,提醒共用洗衣機的人,務必在洗衣時加入適量漂白劑。羅一鈞指出,猴痘和天花都屬於痘科病毒,和流感、新冠肺炎病毒一樣有外套膜,使用酒精乾洗手一樣可以預防。羅一鈞表示,猴痘病毒的環境抵抗力偏頑強,消毒方面確實需要多考慮,但包括美國、英國、歐洲等公衛單位都沒有建議挑選特定洗衣精或使用漂白水,反而是強調不要將病人的衣服和其他人一起洗,以免產生交叉感染。他認為,儘管有少數研究認為,猴痘病毒對酚類洗衣劑抵抗力較強,但若使用含氯成分的消毒劑或漂白劑,可能導致異味較重,建議使用一般成分洗衣劑即可。不過羅一鈞提醒,猴痘病毒確實可能「藉物感染」,因此建議病患須在單獨一室隔離,且最好不要和其他人混用洗衣設備,如果無法避免混用,應確實包覆好衣物,也不要抖動衣物,以免環境中帶有病毒碎屑。另外,英國健康防護局(HPA)建議不要使用經濟或省水模式,也就是洗衣機的快洗模式,應讓洗衣精和衣服在充足時間下充分洗滌,以免病毒殘留。
真是同劑不同命。英國一名58歲男子去年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造成免疫系統損傷神經細胞導致全身癱瘓,並緊急住院長達420天。男子事後直言「相當後悔接種」,認為是疫苗害他終身癱瘓,不過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出,因流感而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機率,其實要比施打疫苗還來得高。綜合外媒報導,過去擔任保全的辛格勒(Anthony Shingler)2021年3月接種首劑AZ疫苗幾天後,出現嚴重疼痛和身體發麻症狀,送醫後確診為格林-巴利症候群,而辛格勒的症狀已發展至影響到呼吸的「危及生命」程度,直到同年10月才能取下呼吸器「勉強自主呼吸」,且又因身體癱瘓,「我只能用頭頂病房的呼叫鈴」。辛格勒表示,罹病前他自認是精神強大的人,但癱瘓的事實與復建的壓力,仍讓他「有時失控的哭了起來」,他直到住院420天後的5月17日才返回諾斯伍德(Northwood)的家中,但仍須靠輪椅和助行器移動,「我不能自己上班、開車、穿衣服,連用助行器也只能走20公尺」,並後悔聽從政府建議施打疫苗。不過,辛格勒的妻女都認為「這是不幸的感染」,與慶幸他能活著回來,英國國民保健署也指出,疫苗造成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機率非常小,以2009年H1N1流感期間為例,平均每百萬人僅額外新增「不到2例病例」,且比起接種疫苗,因罹患流感而造成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機率反而更高,而大部分病患最後都能痊癒。
截至週四(23日),美國猴痘病例數已來到173例,而光一個紐約市就包辦了其中的30例,紐約市政府也在週四突襲發布新聞稿表示,1000劑的猴痘疫苗已送達「切爾西性健康診所」,當日起將開放所有紐約市民接種,此消息一公布,瞬間吸引上百位男性到診所外排隊搶苗,不過本週的施打名額在消息公布後2小時內,就在市政府架設的預約網站上被搶訂一空,也讓許多在現場等候名額的民眾相當不滿。綜合《紐約時報》和CNBC的報導,紐約市政府在23日上午11時30分左右,突襲式發布新聞稿,宣告當日起即開放猴痘疫苗的接種,「切爾西性健康診所」也成為該市唯一可以施打猴痘疫苗的地方。許多紐約市民聞訊而來,現場人龍至少擠滿了超過100位男性,然而兩小時過後,診所的醫護人員就以名額已滿為由開始趕人,一位排隊接種的民眾也說,許多網路預約在消息公布後大約10分鐘就被取消,他們只能等到下週才能重新預約施打名額。儘管美國聯邦政府已取得140萬劑由丹麥公司Bavarian Nordic所研製的疫苗「Jynneos」,但曼哈頓區長馬克萊文(Mark Levine)透過推特表示,紐約市目前只從國家的疫苗儲備中分配到1000劑疫苗。紐約市衛生部門也表示,「今天我們看到了LGBT+社群和所有紐約市民對猴痘疫苗施打的廣泛需求,大家都非常積極尋求醫療與健康保護。因此我們也會持續與CDC協商以獲得更多劑量,並努力研究如何提高紐約市的接種量能。」其實男同性戀社群早在幾週前就不斷呼籲政府應該擴大猴痘疫苗的接種族群,但是直到紐約市發布新聞稿前,美國僅開放猴痘確診者和與之接觸頻繁的醫護人員接種。尤其本週末即將迎來同志驕傲遊行的相關活動,預料接種需求會再進一步提升,因為就算沒有發生性行為,猴痘病毒還是可以透過皮膚進行接觸傳染,而在派對上,人們通常會脫掉上衣,貼在一起跳舞。因此猴痘疫苗終於開放普通民眾施打,也讓許多LGBT+的成員如釋重負,至少在同志驕傲遊行和派對之前,已經接種的人有一定的保護力避免感染。猴痘與同屬正痘病毒屬的天花有類似的症狀,只是致死率較低(圖/達志/美聯社)猴痘病毒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於1958年在圈養的猴子身上被首次發現,染病初期通常會有流感症狀,例如發燒和淋巴結腫大,最後會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充滿膿液的疼痛性皮疹。雖然它的致命程度遠低於與它有類似症狀,而且同屬正痘病毒屬的天花,但它還是有一定的致命性,在猴痘流行的非洲地區,死亡率介於3%到6%之間。猴痘主要透過皮膚接觸和性行為傳播,但也可以經由毛巾等共用物品的接觸而傳染給別人。
「疫」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佛羅里達州衛生部門近期正在調查當地腦膜炎爆發疫情,佛州目前已經發現至少24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病例,至少有7人因此死亡。CDC表示,這波疫情主要在同性戀與雙性戀男性中傳播,因此被稱為「美國男同志與雙性戀史上最嚴重爆發事件之一」。根據「CNN」報導,從最新的數據來看,這次腦膜炎疫情相關病例中約有半數是西班牙裔男性,且主要傳播在居住於佛羅里達州的民眾,還有一些曾去過佛州的人之間。因此CDC建議居住在佛羅里達州的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其他男性接觸者,盡速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如果其他地區民眾計畫前往佛州,請諮詢自己的醫療保健提供者。CDC將此波疫情稱做美國男同志與雙性戀史上最嚴重腦膜炎雙球菌爆發事件之一,且由於佛州疫情爆發,加上未來幾週全州會舉辦的同志驕傲活動,令CDC擔憂並嚴正呼籲「腦膜炎雙球菌相當致命,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是預防該疾病的最佳方法,居住在佛羅里達州的男同志與雙性戀男性接種疫苗相當重要。」根據資料,膜炎雙球菌在與患者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情況下即有可能傳染,如接吻、咳嗽等,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症狀包括高燒、頭痛、頸部僵硬、噁心,或嘔吐與紫色皮疹等,初起症狀會類似流感,但症狀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惡化,可能會造成流行性腦炎和血液感染,更嚴重可能出現敗血症或導致死亡。
我國今(22)日公布,國內新增5萬2213例本土,另增171例確診病歿,而在染疫死亡個案中有111人未打滿3劑疫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已逐漸步入平原期,將走向地方性流行和流感化監測。他也進一步指出,隨著20至49歲年輕族群保護力提升,台灣「免疫防火牆」已築起約72%,其中北北基桃已達79%最高。陳秀熙說明,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至於中重症高危險族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會降緩,隨著年輕族群免疫屏障的提升,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南部70歲以上長者,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還需一段時間才會下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在舉行防疫科學直播時也說明,即使全球疫苗覆蓋率已達61%,但病毒仍然有相當高的機會進行突變,原因是疫苗施打率的提高產生「免疫逃脫」或疫苗施打不平均等狀況,皆會造成病毒變異。他也以流感為例,過去從大流行到透過疫苗控制,病毒即使沒有消失,但高覆蓋率也達成族群免疫,雖然病毒開始突變,但傳播率會降低,因此流行可受控制。陳秀熙認為,台灣適應期較長,但流行曲線已下降,隨著疫苗施打率的增加與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抗體,預估6月底到7月上旬保護力還會再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但已有下降趨勢。公衛學者表示,依照年齡層感染率動態曲線來看,台灣20~48歲年輕族群流行下降最快,逐漸形成「免疫防火牆」,保護年老族群,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即將受到控制,預計疫情下降後,將進入平原期,6月轉為地方流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整體流行曲線目前仍依紐西蘭軌跡逐漸下降,根據紐西蘭經驗,疫情下降後將產生平原期,開始會有地方性流行、流感化監測,台灣未來也可能如此。依年齡層感染率動態曲線來看,台灣20~49歲流行下降速度最快,很快達到高峰後下降,而0~19歲亦受20~49歲影響而下降,年輕族群已逐成「免疫防火牆」,進而保護年老族群,代表台灣的疫情即將受到控制。若依地區分析,陳秀熙表示,台灣的生活圈在東部靠的是普悠瑪、太魯閣,西部靠的是高鐵到達的各個城市。他將台灣分為北北基桃、竹竹苗宜花東、中南高、彰投雲嘉及離島5區進行分析,發現北北基桃在5月17日達到高峰後疫情下降,預估6月底每日個案數將小於1萬;竹竹苗宜花東,以及高鐵主要3大城市台中、台南高雄,這2區域的流行曲線也在下降,將在6月底達地方流行,再來則是彰投雲嘉。至於離島,曲線似乎還沒完全下降,但是解釋上要很小心,原因是有資料歸戶問題。整體而言,陳秀熙表示,台灣到了6月底,預估每日新增個案將控制在2%,疫情走入地方流行流感監測。由於20~49歲築起免疫防火牆,依自然感染、突破性感染以及疫苗保護計算,台灣這年齡層的整體「免疫防火牆」達72%,其中北北基桃、竹竹苗宜花東、中南高及彰投雲嘉分別為79%、72%、70%及66%,此族群所形成免疫防火牆是台灣目前疫情下降最大原動力。
來自土耳其的藝人吳鳳2015年和老婆陳錦玉(Rynne)結婚,成為正港的「台灣女婿」,夫妻倆不時曬出全家福、分享育兒與時事心得,擁有許多粉絲。吳鳳昨(19日)表示,有很多粉絲會私訊詢問關於土耳其的專業問題,希望他能幫忙解決,若有空的話,自己都會回應,只是有些人對於不能接受的回答,竟會威脅他,讓他非常錯愕。近日一名粉絲傳訊吳鳳,「我原想你要回土耳其,請你問問當地有沒有在搬進出口大頭虎皮鸚鵡的貿易商,想將當地的鳥進口到台灣,因禽流感的問題,有很多的事情要溝通和討論!留言請你幫忙,你不回我,我可以理解,但,如果我在土耳其要回台灣,有人這樣拜託我,我一定會。」粉絲揚言退追蹤。(圖/翻攝自臉書/吳鳳 Rifat)對此吳鳳建議,可以尋求駐台灣的土耳其辦事處的幫忙。未料對方竟回,「果然是沒有溫度的回應,如果找辦事處有用,那我還要找你?還虧我是你的粉絲,從今以後退粉。」網友力挺吳鳳。(圖/翻攝自臉書/吳鳳 Rifat)吳鳳看完後相當傻眼,忍不住動氣,「我是非常尊重大家跟粉絲,但是收到這種私訊一點都沒有考慮我的生活,然後最後還威脅,根本沒有禮貌,我哪裡找鳥類的資訊?他以為我們在土耳其養鳥嗎?」吳鳳強調,自己雖然是土耳其人,但不代表他要處理所有土耳其的問題,土耳其這麼大,而且台灣有土耳其辦事處,每個領域有專門負責的人,如果有人想要問專業的問題,麻煩請直接跟土耳其辦事處聯絡。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每天確診數持續破萬,部分康復者還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包括呼吸、說話會喘、肺活量下降等問題,一名媽媽就透露,自己確診康復後出現16項後遺症,其中一項就是瘋狂落髮,她也PO出自己落髮的照片,讓網友驚呆。一名媽媽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發文透露,自己確診康復解隔離,快篩也為陰性,「至今我依然…..失眠,昏昏欲睡,容易疲倦,咳嗽、較容易喘,有痰,聲音沙啞,流鼻水,掉髮(以前洗頭大概掉一小把,染疫後掉雙倍以上),皮疹,手腕發癢脫皮,嘴唇一直破皮,腹瀉,注意力無法集中,低燒,微痠痛。」原PO也表示,自己落髮量是以前的雙倍以上,因此她也呼籲大家,「完全就不是感冒或流感,所以不要覺得染疫沒關係,請保護好自己跟家人。」貼文曝光後,網友看到照片紛紛留言驚呼「這...掉髮量太誇張了吧」、「太可怕了吧」、「我也是耶~掉的比懷孕時還誇張」,也有人認為「個人研判你隔離期間,可能沒調理好,該吃飯就吃飯、該吃藥就吃藥、想睡就睡、多喝水。」她則回覆「對,還要照顧一個白目小朋友,她發燒兩天恢復活力後我就無法休息了。」
新冠疫情進入高原期,全國中重症、死亡案例居高不下,且中南部單日確診數追上北部,醫界擔憂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與成人長新冠案例增加,堅稱疫情穩定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卻停開記者會,接著隔天還傳出染疫暫交出指揮權,外界解讀民進黨正在進行「轉場」佈局,測試降低陳曝光量的反應,指揮中心是否在六月底打烊的話題也甚囂塵上。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即使真是考量選舉因素,新冠肺炎從五級降四級、指揮中心解散,未必會不利控制疫情。他以新冠肺炎口服藥Paxlovid「給藥」為例說明,國內中重症死亡比例居高不下,醫界懷疑指揮中心對中重症認定太嚴格,建議Paxlovid應從輕症時就投藥;新冠肺炎現在列為第五類傳染病,Paxlovid須由專責醫院及與其連結的醫院才能給藥,一旦改第四類,Paxlovid就能像克流感,每家醫院都有,病患能就近拿到藥,或許反而能緩和目前罹病死亡人數。王任賢同時說,指揮中心若繼續存在,包括PCR、快篩、口服藥就是防疫物資,而非醫療物資,採購受制於「徵用」、價格都很貴,但如果新冠降至四級,上述物資就改由健保採購,有助降低價格,只要經費來源仍由「防疫紓困特別預算」(已經延長到明年)支應,非由健保經費支應,就不至於排擠健保。「新冠疫情減災前,指揮中心有其統籌功能,但當蔡總統、蘇揆決定與病毒共存的那一刻起,指揮中心已無存在必要,台灣不能一邊想學歐美全面開放,追求經濟回歸正常,一方面又迷戀緊抓事權,製造防疫光環。」一位曾任醫院院長的醫界人士直言。染疫往生者遺體24小時內火化話題引發醫界與民眾關切,不少往生者家屬都期盼修改相關指引,讓親人有機會向往生者好好道別。圖為高市殯儀館工作人員處理死者遺體,親人並不能在場。(圖/報系資料照)該人士說,「防疫特別條例」賦予指揮中心種種前所未有的特權,從採購口罩、疫苗、冷鏈、PCR、快篩、1922防疫專線及實名制系統等,甚至染疫者遺體火化,全都是指揮中心說了算,不僅排除《政府採購法》、立法院要監督也難,但指揮中心恐沒料到,「方便行事」若不用心超前部署的後果,仍要付出代價,染疫者大體火化之亂、恩恩之憾等都是例證。該人士說,疫情初起,指揮中心訂定的各種大小防疫指引及宣傳,被醫院、民眾視為『聖旨』般服從,在新冠未減災前,民眾還願犧牲小我配合,但當政府改變政策,不計代價要與病毒共存、快速鬆綁,當然民眾就會有意見。因為當醫院都瞭解,「清零」已是不可能任務,進入醫院也不必再做PCR,只要家屬防護工作做好,在染疫者往生前,緊急通知親人到場告別,之後就算快速火化,起碼能稍安撫家屬遺憾。現階段種種民怨來自於防疫政策未能與時俱進,也不願清楚說明退場機制,以致指揮中心被過去各種指引重重綁住,就像緊箍咒,再加上選戰考量,即使爆發爭端也不肯輕易認錯道歉,修改規定更牽涉各部會橫向聯繫與責任歸屬,無人敢拍板攬責,終至陷入無人馬車的亂象。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既然政府已經決定「與病毒共存」,即使新冠肺炎從五級傳染病降級,指揮中心關閉,反而有助鬆綁因訂過多指引導致的「緊箍咒效應」。(圖/黃耀徵攝)
被視為民進黨縣市提名人造勢場合的全國黨代表大會7月中旬如期登場,未如外界推測可能延期,因而目前綠營懸缺的北北桃竹市長人選,也可望在全代表前底定,國民黨研判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也可能在染疫後轉場,伺機觀察選民的反應,但目前藍營內部多數仍反對指揮中心藉故打烊。回顧今年清明節連假結束後,新冠肺炎開始大爆發,4月7日疫情公布後,台灣本土加境外一口氣爆增超過5百例。總統蔡英文先前於6日臉書透露,連假第一個上班日,已經邀集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疫情指揮官陳時中等人召開防疫策略會議,最後定調新防疫目標就是「重症求清零、有效控管輕症」。總統臉書承諾歷歷在目,但如今染疫死亡率已在6月10日達0.11%,不僅沒有按照陳時中原先根據國際疫情週期預估的「當日疫情將向下翻轉」,而且還突破陳時中原先設定「萬分之十」防線,顯示這波疫情發展不如民進黨原先推估的樂觀,連訴求中重症清零的「新台灣防疫模式」眼看就快破功。外界也因此推測,為免衝擊綠營年底選情,除了蘇揆加快防疫鬆綁的速度,未來包括減少開防疫記者會,甚至將新冠肺炎降級,讓指揮中心提前打烊,這些恐怕都是在預防疫情可能失控之下不能不走的自保之道。蔡政府逐步加快疫情解封的腳步,強調要儘速恢復正常生活,但外界仍推測與年底選戰也有關,另外醫界對於解封時機看法也不一。(圖/黃鵬杰攝)針對外傳指揮中心可能在六月底打烊之說,中華民國預防醫學會理事長、國民黨智庫永續組召集人陳宜民指出,雖然許多人認為這波疫情指揮中心的表現與民眾期待落差太大,從兒童疫苗採購、口服藥投藥時機、快篩之亂、恩恩之憾到染疫者大體火化爭議,無一不是醫界及在野黨不斷呼籲改進,指揮中心才照辦,完全看不見所謂的「超前部署」,指揮中心也因而飽受批評。但陳宜民仍表示,目前疫情還處在高原期,死亡個案居高不下,後面可能還有新變種病毒入侵、MIS-C以及長新冠等後遺症要因應,此刻如果陳時中要去選舉,那就讓他去選,反正國內醫學界優秀人才那麼多,難道就不能找到比陳時中更適任、更負責、更學有專精的指揮官接任?不能因為陳時中想轉場去選舉,就要限期關閉指揮中心。國民黨立委李德維認為,只要疫情有需要,指揮中心就應繼續存在,外界雖對陳時中多所批評,質疑他防疫總摻雜政治考量,但防疫攸關2300萬人生命,絕不能將防疫時程與選舉時程混為一談,遂行政黨之私。他主張,指揮中心的存廢應要依照疫情發展而定,如今每日染疫個案都還是幾萬人,死亡人數也不見顯著下降,若指揮中心真如外傳,將於六月底或七月底打烊,政府一定要先說清楚所持科學依據為何?藥師沈采穎則表示,政府高層的決定,身為基層醫療體系一員無法置啄,但新冠肺炎絕非流感,也不會有所謂的「無敵星星」,只要問曾染疫者就很清楚,她期望政府能認真的面對這波及秋冬可能再起的疫情,包括用藥、篩劑品質、長新冠和對染疫嚴重後遺症者的照顧,雖然選戰即將開打,都仍要盡量做到位,指揮中心的下一步,更要以科學數據做依據,才能確保國民健康,也才是全民之福。國民黨智庫永續組召集人陳宜民教授認為,目前國內新冠疫情仍十分嚴峻,難以斷言疫情何時會反轉,若陳時中真要去參選就請便,指揮中心仍不宜輕言關閉,否則民眾健康恐難有保障。(圖/報系資料照)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各國都出現超額死亡現象。公衛學者指出,台灣在2015~2019年,因戰後嬰兒潮進入老年,全死因死亡率有上升趨勢,到了2020年仍為負超額,今年受Omicron影響,疫情時間拉長,也出現了正超額的現象,1~5月間,共3187人超額死亡。目前本土流行曲線明顯下降,預估到了6月底,單日確診數會低於3萬、死亡數也有望低於50人,恢復到背景值。因應部分國家死亡數低報情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超額死亡」 (O-E)估算,即觀察值全死因死亡(Observed)-預期值全死因死亡(Expected),不過目前尚未有針對Omicron超額死亡問題的研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受人口老化影響,1946年195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近年開始邁入65歲,台灣2015~2019年全死因死亡率有上升趨勢,藉由時間序列模型推估,台灣在2020年間仍為負超額,而在2021年隨著疫情時間延長,老年人口受到衝擊而逐漸成為正超額,至2022年Omicron大流行期間,超額死亡問題更為明顯。1~5月間,台灣共有3187例超額死亡,其中1~3月405例、4月16例、5月2765例。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超額死亡比例為4%,日本5%、紐西蘭9%、新加坡15%、澳洲20%、南韓25%、香港38%。目前台灣本土流行曲線已明顯下降,相較於紐西蘭,台灣無症狀及輕症適應期略長,但仍朝流感化趨勢前進。陳秀熙表示,目前各年齡層感染率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已達15%,逐漸形成免疫保護牆而使流行下降,包含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各年齡別感染率都已下降,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花蓮縣及宜蘭縣則趨緩,而台南市、高雄市、台東縣及台中市則趨於平坦。陳秀熙預估,台灣到了6月底,每日個案會低於3萬,走向地方流行。感染高峰後,中、重症及死亡曲線也開始呈下降趨勢,在考慮公告與死亡日相差6天間隔,藉由模型評估,在抗病毒藥物介入、醫療量能調整之後,未來的死亡數也將有所下降,6月底死亡人數將小於50人,恢復到背景死亡率。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於6月23日召集其專家顧問緊急委員會,考慮是否應將日益嚴重的多國猴痘(Monkeypox)疫情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Ars Technica》網站指出,截至6月14日,世衛組織已收到來自39個國家的1600多例確診猴痘病例和近1500例疑似病例的報告,這些國家包括8個以前已知猴痘感染會從動物身上傳播的國家,以及32個新感染的國家,大部分病例在歐洲。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1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猴痘的全球爆發顯然不尋常且令人擔憂。出於這個原因,他決定召集緊急委員會來確定它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譚德塞說,「我認為現在很明顯存在一種不尋常的情況,這意味著即使是病毒的行為也與過去的表現不同,不僅如此,它還影響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我們認為,由於地理分布,它需要一些協調一致的反應。」譚德塞提及,猴痘的典型症狀包括早期流感樣階段,隨後出現遍布全身的病變,主要集中在四肢,包括面部、手掌和腳底,但在當前的爆發中,一些感染者沒有經歷早期的流感樣階段,而是更輕微和有限的病變,通常從肛門和生殖器區域開始,因此臨床醫生報告說,當前爆發的病例很難與常見的性傳播感染區分開來,例如梅毒、衣原體和淋病。譚德塞表示,隨著疫情的不同尋常、受影響國家的名單不斷增加以及合作的需要,PHEIC的3個標準現在非常非常明確。譚德塞指出,無論專家顧問是否建議下周發布PHEIC聲明,會議本身就很有價值,因為專家們聚集在一起討論有關病毒的情況、傳播和病例的最新數據,幫助在未來更有組織的方式做出更多回應。由於多名專家、科學家認為,猴痘名稱帶有污名化、歧視性和種族主義。譚德塞指出,世衛組織正在與專家合作,重新命名猴痘病毒,將儘快宣布新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