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眼浮腫不是過敏 竟是「這原因」
一名70歲女性,雙側上眼皮紅腫長達兩個月,原以為只是過敏所引起的浮腫,然而在使用抗過敏藥物後卻未見改善,而前往眼科門診求助,經詳細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甲狀腺功能異常所致。結膜水腫、眼球無法往上轉動 竟罹患「甲狀腺眼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醫師林志忠表示,問診得知,原來不單純只有雙眼皮紅腫,她還提及這一兩個月視力越來越差。眼科詳細檢查後,發現雙眼結膜水腫且眼球無法往上轉動,因此懷疑她的病因可能是內分泌問題所導致;經過抽血檢查後,診斷為甲狀腺眼病變。自體免疫抗體失能 甲狀腺亢進和低下皆須小心為什麼眼睛問題會和甲狀腺有關呢?林志忠表示,甲狀腺眼病變其實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身體的自體免疫抗體(抗甲促素受體抗體)誤以為自己的眼窩組織是外來物而開始攻擊眼肌和周圍脂肪,產生一連串的免疫反應,造成眼睛功能(斜視、眼球轉動異常)及外型(眼瞼攣縮、凸眼、眼周水腫)上的改變。林志忠指出,甲狀腺眼病變並非只和甲狀腺功能亢進有關,也可能發生於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且甲狀腺亢進和低下皆會惡化甲狀腺眼病變,因此甲狀腺眼病變的患者需要眼科和內分泌科共同照護,並積極治療甲狀腺機能,或適時手術介入。眼睛外觀、轉動及視力出現異樣 應儘速就醫診治因此,林志忠建議,如果發現(1)眼睛周圍外觀出現變化 (2)眼球轉動困難 (3)視力出現改變,應提高警覺,並及早至眼科門診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時機。

16歲妹早晚喝「1補品」…半年後心悸手抖 醫揭原因:免疫反應錯亂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醫師透露,一名16歲女學生每天喝1杯父母準備的蔘茶,持續半年後開始出現手抖、心悸等問題,就醫檢查後發現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僅起,雖然是常見的疾病,但也不可輕忽,否則身體代謝能力恐怕會產生異常。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臉書分享個案,「有一位16歲的女生,她很瘦,來看診時有手抖、心悸等問題,一看就是甲狀腺亢進。因為她本身比較瘦,又面臨考試壓力,所以父母每天早晚都會為她準備一杯蔘茶,持續了半年。所以她的甲狀腺亢進,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過度補充不合宜的補品,誘發免疫反應錯亂,而變成亢進。」「什麼是甲狀腺亢進?」醫師說明,「舉例來說,就是自己的細胞,認為自己的甲狀腺是壞人要攻擊它,而引起發炎反應,這時候會釋放大量的甲狀腺素,然後慢慢的腫大讓功能變強。」陳榮堅提到,「以前醫學還沒那麼發達時,會一有甲狀腺亢進腫大就去開刀,以為切掉就會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甲狀腺被攻擊到一段時間後,雖然越腫越大,但裡面正常的甲狀腺細胞都被殺光了,已經沒辦法好好分泌甲狀腺素,剩下的都是假的軀體,所以時間久了之後,反而會變成甲狀腺低下,功能變很差」。至於治療方式,醫師指出,「像是這位16歲的女生,我就建議她先停止喝蔘茶,搭配類固醇治療並調整作息,雖然考試期間有點困難,但還是要盡量回到一個比較好的作息。另外很多人聽到類固醇就會非常害怕,但其實適度使用下,類固醇是非常有用的一種藥物。」(圖/翻攝自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臉書)

汗水本身沒味道 醫曝臭味主因「不是太多細菌」2舉動超NG
天氣炎熱或是運動後流汗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有異味就會讓旁人尷尬。醫師指出,汗液本身沒有味道,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後會產生味道,但不要因此過度清潔皮膚,因為汗臭不是因為太多細菌,而是有太多「不對的細菌」。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專頁提到,流汗除了是調節體溫的方式,也是排出毒素的管道,所以即使患者不喜歡運動,他也會建議可以去桑拿烤箱流汗,被動使汗水排出也會有效果。他指出,汗水主要由水、礦物質、乳酸、尿素4種物質組成,其中的礦物質包括鈉(最多)、鉀、鈣、鎂,而身體的汗腺主要又分為小汗腺和頂漿腺。李思賢解釋,小汗腺分布全身,包括額頭、手掌、腳掌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部位,終其一生調節體溫,分泌的汗液是水和一些電解質,屬於水樣的汗;頂漿腺則分布腋下、乳頭、會陰部和頭皮,受到「性荷爾蒙」的刺激,青春期之後會分泌特別旺盛,屬於濃稠性的汗,含有更多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質。汗水本身沒有味道,是因為接觸不好的細菌,才會產生異味。(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值得注意的是,頂漿腺的汗液本身沒有味道,但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後會產生各種味道,也就是俗稱的「體味」或「汗臭味」。不過,別因有汗臭而過度清潔皮膚,因為皮膚隨時都有成千上萬的細菌,屬正常現象,但不好的細菌會將汗液分解出不好聞的成分,過度清潔或塗抹過多的香水,會破壞皮膚的好菌,導致壞菌過度生長,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李思賢說明,汗腺老化或退化是非常需要改善的問題,不少患者因為少動或糖尿病造成神經損傷以致於流汗困難,久了就越流不出汗,此時可以藉訓練讓流汗的效率增加3倍,包括增加運動強度,像是高強度間歇性運動、補充足夠水分、保暖的衣物,可以蒸氣浴或是桑拿輔助流汗,不正常的流汗可能和血糖、甲狀腺、自律神經、荷爾蒙、生理期有關,需要找醫生幫忙鑑別診斷。

3/21世界唐氏症日 帶你了解唐寶寶的世界
「唐寶寶炸物事件」前陣子鬧的沸沸揚揚,到底唐氏症是什麼?有什麼症狀?根據國健署資料,唐氏症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的最主要病因。聯合國將3月21日訂為「世界唐氏症日」,來看看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范洪春醫師的詳細解說,帶你了解唐寶寶的世界。Q:什麼是唐氏症?A:人體正常細胞有23對染色體,而唐寶寶的第21對染色體多了1條,也就是說有3個染色體21(trisomy 21),因此「世界唐氏症日」訂為3月21日。Q:唐寶寶外觀有什麼特徵?A:唐寶寶外貌上有許多異常,頭頸部多為顏面扁平、內眥贅皮、瞼裂斜向上、白內障、弱視、小耳、鼻樑扁平、吐舌、咬合問題、脖子短;肌肉骨骼:枕骨扁平、寰枕關節不穩定、手小或斷掌、第5小指短、大拇趾與二拇趾間距增寬、矮小肥胖;腸胃系統:氣管食道瘻管、十二指腸閉鎖、環狀胰臟、先天巨結腸症、無肛症等。Q:唐氏症還會有哪些症狀?A:唐氏症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肌張力低下、發展遲緩、抽搐、智能障礙、認知問題、情緒問題、很年輕就會開始癡呆退化;心血管系統:心內膜墊缺損、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骨、開放性動脈導管、法洛氏四重畸形、異生性鎖骨下動脈、肺高壓;內分泌:甲狀腺功能低下、男性不孕;免疫功能缺損,容易受病菌感染生病;血液系統:白血病。台灣每1,263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是唐寶寶,他(她)們的壽命比我們一般人短,大約到60歲,但是他(她)們的醫療成本是一般人的10倍以上。Q:唐氏症無法痊癒,可以用哪些方式治療、復健或開發功能?A:因為唐氏症的症狀非常多且複雜,症狀遍及全身,需要看心臟科、腸胃科、神經科、內分泌科、牙科、眼科、身心科等,另外還有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以及語言治療等,及早診斷以及早期復健,希望能改善和減緩他(她)們的失能、障礙和退化,目標希望能讓唐寶寶能發展出自理的能力。Q:哪些孕婦為生下唐氏症的高風險族群?A:資料顯示20歲的女性懷孕,生下唐寶寶的機率僅1/1528,30歲孕婦的機率約為1/909。到34歲懷孕生下唐寶寶的機率就可達1/270,40歲高達約1/70,45歲更高,高達約1/7。也就是說,受孕時年紀越高越容易生出唐寶寶,而且現在台灣的社會,整體生育年齡往後延,生下唐寶寶的機率也越高。建議34歲以上的孕婦於妊娠16到18周時接受羊膜穿刺或羊水檢查。Q:我的孩子是唐寶寶怎麼辦?A:家長一但得知孩子是唐寶寶,心理衝擊都很大。主要是家長最辛苦,除了帶孩子到醫院接受治療與復健,可以尋求社工,也可以向唐氏症基金會與唐氏症關愛者協會尋求協助。唐氏症基金會以結合唐氏症者家庭、學者、專家及關心唐氏症者之人士與團體,共同促進醫療、護理、保健、早期療育及職能訓練等專業研究執行與諮詢,進而爭取唐氏症者全生涯照顧的各種權益與福利,並加強預防宣傳,以期協助減輕國家負擔,服務社會。唐氏症關愛協會提以結合唐氏症者家長監護、關心唐氏症者人士團體及學者專家共同促進教養經驗、解決社會問題為宗旨。以其經驗之溝通或護理保健之諮詢,早期療育之推展及就業、就養等服務之促進,進而爭取唐氏症者合法權益與福利,以期協助國家減輕負擔。Q:如何把握3歲前早療黃金期?A:發展遲緩指未滿6歲之兒童,在知覺、認知、動作、溝通等各方面發展較同年齡者遲緩。我國於民國83年所修訂兒童福利法中,明確指出對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建立早期通報系統,並提供早期療育服務。政府亦於民國86年開始在各醫院成立早療聯合團隊,依兒童及其家庭需求,提供療育、諮詢及其他(她)相關服務等,協助發展遲緩兒童發揮最大潛能。由於小孩子在0~3歲是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因此這個階段對發展遲緩兒來說也是治療的黃金期,因為3歲以前做早期療育一年的功效是3歲以後的10倍以上。唐寶寶有一個特點是肌肉張力不足,所以有足夠的運動量是很重要的,幫他(她)們訓練肌肉。除此之外,包含語言能力、學習能力,也都需要有專業人士以及有愛心與耐心的家長和社會人士幫忙,希望能發展出自己照護自己的自理能力,我們建議在出生後一發現是唐寶寶就可以進入早療體系,由早療專業的醫師、治療師等醫護人員來協助、希望唐寶寶都能快樂平安健康的長大。Q:我在路上碰到唐寶寶,要如何互動應對呢?A:很多人在路上看到唐寶寶,因為外觀問題會害怕。其實唐寶寶是外貌不討喜,全身都是病,但內心是善良喜樂的,非常善良,不會害人,有時候他(她)們被欺負或是被歧視的時候,他(她)自己反而不覺得怎麼樣,但是旁人看了會覺得很心酸,我們應該用包容、愛心和關懷和他(她)們相處,會發現他(她)們都是很愛笑的小可愛。Q:我可以如何幫助唐寶寶?A:推薦民眾可以看2部電影,1部為郭書瑤主演的《傻傻愛你,傻傻愛我》,另1個為《花生醬獵鷹的願望》,這兩部片都傳達了共同訊息,就是唐寶寶他(她)們其實是很天真善良沒有心機的。台灣的這個土地最溫暖的就是人情,我們希望大眾把這個溫暖,也無私的善待在其貌不揚但心地善良的唐寶寶們身上,讓這些唐寶寶能有更公平的對待、交往以及工作機會;我們呼籲政府除了對唐寶寶多投入照顧,除了安排訓練他(她)們的謀生技能與增進他(她)們的生活健康之外,也希望政府的長照政策,應該把家中有需要照護的遲緩兒像唐寶寶等另外考量,因為當父母老了之後,這些孩子可能成為父母體力上、精神上、經濟上的負擔,一旦父母老去,誰來照顧這些孩子呢?

60歲婦女驚現甲狀腺腫脹 醫揭5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一名60歲的邱女士,因甲狀腺功能低下長期服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藥物,今年因抽血檢查發現TSH(甲狀腺刺激激素)數值異常而轉診至中榮嘉義分院,經檢查後發現,該患者脖子有甲狀腺腫脹現象,即安排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發現自體免疫甲狀腺炎合併甲狀腺功能低下的變化,左側甲狀腺組織有細微點狀鈣化跡象(此為不正常影像變化);在醫師建議下,接受甲狀腺細胞穿刺檢查,檢查結果為「甲狀腺惡性細胞」。甲狀腺癌好發於中年女性 甲狀腺腫瘤多為良性中榮嘉義分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吳崇榮表示,依據國健署癌症統計報告中指出,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13位,女性為第4位;甲狀腺癌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且好發於中年女性。而甲狀腺腫瘤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患者經由醫師的觸診檢查後,約十分之一的人有甲狀腺腫瘤,且以女性佔多數,大部分檢查結果為良性腫瘤,是甲狀腺癌的機率並不高,但仍須及早就醫治療。出現5大症狀 應盡快就醫治療吳崇榮醫師建議,如發生以下症狀請特別注意:1、頸部出現腫大或腫塊,2、頸部疼痛或是喉嚨痛,3、吞嚥和呼吸困難、容易嗆到、有壓迫感,4、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5、體重減輕,醫師建議,如有以上症狀請民眾立即就醫安排檢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是惡性腫瘤所致,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揪異狀 有這問題一定要做吳崇榮主任提醒,甲狀腺結構上是否有異常,最好的判斷方式則是靠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因此,建議一般因甲狀腺功能低下而在接受甲狀腺賀爾蒙治療的民眾,一定要接受過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特別是甲狀腺惡性腫瘤,以免一味服用藥物而錯失治療的先機。

媽媽懷孕生產風險高! 北市提供各類「夫妻孕前健檢」補助
寶寶頭好壯壯健康成長,是父母最大滿足。目前國人晚婚、遲育可能出現早產、流產、高血壓、姙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姙娠合併症,而隨著孕婦年齡的增高,胎兒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症候群)的發生率也隨之升高。台北市「婚後孕前」健檢 一方設籍即可獲補助北市衛生局表示,除了配合中央優生保健措施,提供遺傳性疾病高危險群孕婦產前遺傳診斷檢查、14次免費產檢、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疾病篩檢服務補助。婚後孕前健康檢查分別對於男、女性檢查項目略有不同。女性的檢查重點著重於是否存在可能影響懷孕之相關疾病;男性則透過精液分析,初步評估是否有導致不孕的因素,檢查項目包含尿液檢查、血液常規(含海洋性貧血篩檢)、梅毒篩檢、愛滋病篩檢、德國麻疹抗體檢查、水痘抗體檢查、甲狀腺刺激素檢查及披衣菌抗體檢查及精蟲分析檢查等,夫妻同時至特約醫療機構受檢,補助金額高達新臺幣2,250元;只要婚後配偶一方設籍臺北市,至特約醫療院所進行篩檢,即可享有「婚後孕前」多項健康檢查補助,孕婦唐氏症篩檢補助 掌握孩子健康唐氏症是一種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也是導致智能障礙最主要病因,提醒孕婦們按時接受產檢,及早接受篩檢,做好孕期準備,以掌握胎兒健康。衛生局提供設籍臺北市懷孕9至20週孕婦,補助1次「唐氏症篩檢」服務,懷孕初期(9至13週)補助孕婦血清檢驗及胎兒後頸部透明區超音波檢測,每胎次新臺幣2,200元;中期(15至20週)則補助甲型胎兒蛋白(AFP)及β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2指標血清檢驗,每胎次新臺幣1,000元。另年齡34歲以上的孕婦為孕育高風險染色體異常胎兒之族群,應接受羊膜穿刺檢查,以確認胎兒染色體是否正常,此項檢查亦享有每胎次新臺幣5,000元之補助。定期接受產檢 產程順利降低併發症風險提醒懷孕媽咪,記得按照孕婦健康手冊上建議檢查週數進行14次產檢、3次超音波檢查、2次產前健康衛教指導服務、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貧血檢驗及及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以降低妊娠與生產併發症風險,掌握孕期每階段狀況,讓產程更順利。

歐盟擬禁用「PFAS=永遠的化學品」 天然塗層鍋具成為安心首選
被稱之為「永遠化學品」的「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即將遭到歐盟禁用!今年二月,德國、荷蘭等歐洲五國向歐盟提議,全面禁用PFAS物質,但這項塗料不僅是半導體產業、紡織品、醫療用品等,就連日常家庭使用的不沾鍋,主要塗料都來自這項有害物質,而採用全天然陶瓷塗層製成的鍋具,成為這波禁用名單下的安心首選。PFAS在日常生活使用上相當廣泛,這項含有約4500種以氟為基底的成分,能長期對抗極端溫度及抗腐蝕性,因此從食品包裝、不沾鍋、雨具、黏著劑、紙張、油漆、飛機、汽車、紡織品、醫療用品到風車都有它的存在。不過,PFAS早已被證實有害人體健康,可能導致罹癌、賀爾蒙失調、免疫力下降,也對環境有害。根據研究,全球雨水都有低含量的PFAS,但如果大量滲入水或土壤中,會造成嚴重問題,也因此德國、荷蘭、丹麥、瑞典和非歐盟成員國挪威,今年二月共同提出聲明,提議禁用PFAS,並稱如通過禁令,將會是「歐盟對化學物質最大的禁令之一」。在五國攜手提議禁用後,預計將給予產業十八個月到十二年不等的時間,研究是否能用其他物質取代PFAS,雖然有部分產業難以找到替代原料,但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的不沾鍋,早就有不含PFAS的替代產品,也就是全天然陶瓷塗層製成的鍋具。放眼市面上鍋具的塗層,大致分為天然陶瓷與化學合成兩大類,但前者市占率僅達5%,後者則因化學塗層能達到完全不沾鍋的特性,推出後快速搶佔95%市場,但其中PFAS已有動物實驗證實,將造成腫瘤、肝癌、胰臟癌、腎臟癌等,以及甲狀腺功能異常、免疫系統失調等疾病。韓國鍋具第一品牌NEOFLAM,不僅外觀時尚,也採用全天然陶瓷塗層,使用起來更加安心。(圖/NEOFLAM提供)相較於市面上的化學塗層,韓國鍋具第一品牌NEOFLAM採用全天然陶瓷塗層,除了不含PFAS外,也不含PFOA、PFOS及鐵氟龍等有害物質,雖然無法與化學塗層的不沾鍋效果相比,但NEOFLAM採用的升級版Xtrema全天然陶瓷塗層,仍具有相當的產品優勢。NEOFLAM使用獨家Xtrema天然陶瓷塗層,主要成分是以天然的沙和石所組成,不僅保障使用上的安全與健康,鍋具內外採用Xtrema陶瓷噴塗也具有省油、導熱快速、容易清洗等特性,加上美型的外觀設計,讓鍋具不再只是料理的工具,更增添生活儀式感。可以確定的是,PFAS的碳氟鍵強度是有機化學物不容易分解,會隨著時間在人體或環境中累積,而這項有「永遠化學品」之稱,早已被認為和癌症等健康風險有關,未來勢必禁用聲浪四起,而息息相關的紡織、油漆、鍋具等產品,成為第一階段消費者率先汰換的選項。NEOFLAM亮眼的外觀設計,讓鍋具不再只是料理的工具,更增添生活儀式感。(圖/NEOFLAM提供)

指甲看出健康警訊 醫曝「9異常狀態」要當心…1情形恐是心衰竭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皮膚科醫師黃晨昊在IG透露,當人體營養不良或各種器官及免疫力出現異常時,指甲常會合併出現病態變化,所以藉由掌握不同的指甲型態變化,可以幫助提早發現內在潛藏的疾病。以下為常見的指甲異常變化:1️ 杵狀指 Clubbing finger:心/肺;心衰竭2️ 指甲下線狀出血 Splinterhemorrhage:心臟;心內膜炎3️ 黃指甲症候群 Yellow nailsyndrome:肺;肺積水、支氣管擴張併發氣管炎4️ 泰瑞氏指甲 Terry nails:肝;肝硬化5️ 指甲半分 Half & halfnails:腎;慢性腎衰竭6 ️雙重橫向白線 Muehrcke’sline:腎/營養;腎病症候群、白蛋白過低7️ 匙狀甲 Koilonychia:營養;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8 ️指甲斷層 Beau’s line:毒性/感染;癌症化療、兒童川崎氏症9️ 甲褶微血管異常: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全身性硬化症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另外,家醫科醫師李思賢過去也曾提到,太凸的指甲被稱為「杵狀指」,暗示身體可能有末端氧氣不足的現象,引起原因常常與「肺部」或是「心臟」有關,所以常在有菸癮的人身上看到,包括肺氣腫、肺結核、肺纖維化、肺炎、肺癌或是其他肺部疾病。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至於太扁的指甲則被稱作「匙狀甲」,最常見的原因是「缺鐵」,但是缺鐵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吸收不良、慢性出血、維他命C缺乏、癌症、腸道等問題。另外,像是「甲狀腺」、接觸到「化學藥劑」,或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有可能導致這種現象。指甲看出健康警訊。(圖/翻攝自IG/derma.royce)

醫師列腎臟病「10大警訊」:符合5個以上就離「洗腎」不遠了!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在台灣有超過20%的腎友第一天看腎臟科醫師就已經嚴重到要洗腎,台灣洗腎原因超過9成以上都是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開始破壞腎臟到洗腎通常有20至30年。因此,洪永祥也臉書《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分享國人腎臟病常見的10大症狀排行榜,「這排行榜並不是根據嚴重程度,而是根據出現的頻率來做一個排名。當這腎臟病十大症狀如雨後春筍般一個一個出現時,通常離洗腎就不遠了。」第10名:腰酸背痛腎臟位於腰部兩側,當腎臟出現問題時,通常會導致腰部出現腰酸背痛的症狀。但列在第10名表示這並不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比較容易出現在多囊腎、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結石、先天性腎臟病導致的腎水腫,或是自體免疫疾病腎病變(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第9名:皮膚搔癢與變黑腎臟功能障礙還會引起皮膚瘙癢與變黑的症狀,這種症狀通常是由於身體中的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出所導致的,通常是腎衰竭晚期的症狀,常見於糖尿病、血磷、副甲狀腺過高,或吃過多的加工類食品、重金屬等。有研究顯示,腎臟功能衰退腎友常常出現皮膚瘙癢的症狀,尤其是在晚上會更加嚴重。甚至出現一顆顆像是青春痘一樣劇癢無比的尿毒痘,學名叫穿透性毛囊炎,擦一般的藥膏都無效,需要專門的腎臟專用乳液長期保養,或是要去皮膚科照光治療。通常開始洗腎後尿毒搔癢症狀就會大幅降低。第8名:夜間頻尿夜間頻尿定義指的是入睡跟起床的那一次尿尿不算,晚上睡覺中間起來尿尿超過一次就算夜間頻尿,慢性腎衰竭的夜間頻尿通常容易出現在小腿肌肉無力合併下肢水腫,平常白天水積在下半身,睡覺躺平時下肢累積的水大量回到了身體進入血液循環,就類似你睡前喝了大量的水一般,晚上就一直起來上廁所,夜間頻尿又導致睡眠品質下降,睡不好導致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下降無法濃縮尿液,就更惡化夜間頻尿,如此進入惡性循環。第7名:氣喘胸悶腎臟功能衰退還會引起呼吸困難、氣喘胸悶的症狀。這種症狀通常是由於身體中的水分與尿毒素無法正常排出所導致的心肺功能衰退,如肋膜積水、肺水腫、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等,進而引起呼吸困難的症狀。第6名:肌肉抽筋腎臟功能衰退常會引起肌肉抽筋的症狀。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身體中的電解質不平衡,以及腎臟病限制飲食導致營養素不足,如低血鈣低血鎂等,加上貧血引發肌肉氧氣供給不足,以及尿毒素造成的血液偏酸,都容易導致抽筋症狀,好發於老年人與糖尿病腎友。第5名:下肢水腫與泡泡尿下肢水腫合併泡泡尿,通常最可能出現在各種嚴重的急慢性腎絲球炎的腎友,因為長期腎絲球發炎導致蛋白尿流失,除了泡泡尿外也容易造成血液中的白蛋白偏低,這時候即使腎絲球過濾率分數還很高,但很早就出現了嚴重的下肢水腫。當然還有另一種是非腎絲球炎的腎友,像是糖尿病、高血壓或是痛風所引起的腎病變,通常到了腎絲球過濾率低於30分、許多的腎絲球被破壞時,就會出現泡泡尿與水腫。第4名:高血壓高血壓是慢性腎衰竭非常常見的症狀,有些甚至在第3期就已經出現,腎臟是調節血壓的關鍵器官之一,腎臟可經由調控水分、電解質與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來調控人體的血壓,當腎臟功能受損時,會影響到身體對血壓的調節能力,進而引起腎因性高血壓。高血壓是腎臟功能障礙的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導致腎臟疾病進一步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第3名:貧血頭暈無力貧血頭暈無力幾乎是每一位慢性腎衰竭都會出現的症狀,腎臟會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去刺激骨隨造血,是身體中產生紅血球的關鍵器官之一,當腎臟出現功能衰退時,體內紅血球生成素濃度降低,骨隨產生紅血球的能力就會下降,加上血液中尿毒素會破壞成熟的紅血球減短了紅血球的壽命進而引起腎因性貧血。通常女生會比男生更早出現,通常在第3期就開始出現,男生通常到第4期才會出現。補充鐵劑或是維生素B群效果不佳,必須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才能有效矯正腎因性貧血。第2名:噁心嘔吐噁心和嘔吐是幾乎到末期腎病變都會出現的尿毒症狀,也是很多不想洗腎的腎友最後不得不洗腎的原因,若沒有洗腎把尿毒洗掉可能一直噁心嘔吐,最後一口飯都無法進食。人體血液中的尿毒素當然是嘴巴吃進去的食物代謝產生,當身體中的代謝廢物無法正常排出時,身體就不准你再繼續進食,通常嚴重貧血、糖尿病與本來就有腸胃疾病者,噁心嘔吐症狀會更早出現。第1名:嚴重的疲累感因為尿毒的持續累績、貧血、酸血、電解質異常會導致人體處在一個嚴重的疲累狀態,這種疲勞休息也無法恢復,類似一值持續在重感冒時候的疲累,頭重頭暈腦霧不清爽,嚴重的甚至嗜睡跟昏迷,疲累感跟腎功能的嚴重成正比,容易發生在貧血嚴重糖尿病,以及高齡大腦退化活動力不佳的腎友,這種疲累感隨著尿毒素增加疲累感就更加劇烈。洪永祥也補充,出現1至2個症狀,不見得是腎臟疾病,但需要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若同時出現3個以上症狀,腎臟疾病機率就會大大增加,5個以上就幾乎離洗腎的日子不遠了,「如果你出現了以上症狀,建議盡快到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腎臟功能衰退的問題,即早治療避免將來洗腎的噩夢。」

小甜甜遭酸胖子噁心 她曝「每天吞20顆藥」揭身體變化:這由不得你
藝人小甜甜(張可昀)近期紛擾不斷,先是和宋逸民「藝起發光」教會鬧翻,又跟小13歲老公宋晉賢大打離婚官司,未料日前完成調解後再遭酸民嗆胖、噁心。對此,小甜甜除反擊:「我想你們應該都不是媽媽,更都是沒經歷過生產的人吧?」也透露產後體質變化的心聲。小甜甜在臉書發文表示,即使體質在產後發生改變,「我突然變成一個藥罐子,一天要吞20顆的藥,這些病狀還是會一直發胖」,但新生命的到來點滴都是喜悅,欣喜大於身體上的變化,並感歎「整天攻擊整天嘴,胖子噁心變好肥腿好粗,不要出來嚇人」這些很多不知道的人,應該都不是媽媽,更可能都沒經歷過生產。小甜甜直言,就算她以前不知道有所謂的產後體質改變但仍坦然接受,「這由不得你,更不是你能選擇的,所以希望你們看到其他母親正在或已經的身體型態轉變,不要用嘲諷取笑的口語字眼來傷害正處於脆弱的她們」,因為這些改變是為了換得孩子健康平安的來到這個世界。此外,小甜甜出道至今身材常常忽胖忽瘦,曾經在3年內減重33公斤,生產後又再度復胖,她過去曾透露自己是「呼吸也會胖」的體質,還罹患多囊性卵巢、甲狀腺低下及雄激素過高等病症,沒想到近日又因為身材遭到網友嘲諷。

男性女乳症 捏起厚度超過 4公分須注意
一位25歲體重85公斤的男子,從青春期就感覺胸部特別「肥大」,近幾年來到健身房勤練想減肥瘦身,體重下降至72公斤,全身瘦下來就是不見胸部瘦下來,還宛若女性B罩杯那麼大。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整形外科張育誠醫師表示,該男子是典型男性女乳症,經抽脂手術後恢復男兒胸部的外觀,不再自卑自嘆!抽脂手術治療 術後重拾信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整形外科張育誠醫師表示,該男子的胸部宛若女性B罩杯那麼大且有下垂現象,確認是罹患男性女乳症,經進行抽脂手術,在乳房下緣切約0.5公分開口,每個乳房抽出約400CC的腺體組織,手術後一切良好,重拾他男兒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男性女乳大到C或D罩杯,就需進行平胸縮乳手術,手術的複雜度也相對高。男性女乳症 造成原因多張育誠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主要是因為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的失衡,導致雌性激素比例增加,進而刺激男性乳腺的增大,造成乳房突出、下垂甚至腫痛等症狀,男性女乳症可能發生在一側或是雙側的乳房。此外,也有可能與個人生活習慣有關,因接受環境賀爾蒙而觸發分泌雌性激素,但不是每位男性女乳症的致病原因都一樣的,造成男性女乳症的原因還有肝硬化、慢性腎衰竭、甲狀腺機能亢進、性染色體異常、腫瘤等原因,但也有約四分之一的男性女乳症無明顯成因。透過自我檢查法 早發現早治療張育誠醫師教導男性女乳症的自我檢查方法,如果自覺胸部好像過大,可用食指與拇指捏起乳暈部位,若捏起部位的厚度超過 4公分,又觸碰到纖維腺體組織,極有可能患了男性女乳症。

肝臟淋巴瘤竟釀失智症狀 醫師細心發現「70歲老翁重拾人生」
今年70歲的范伯伯,原本年紀到了準備要過著清閒的退休生活,但此時范伯伯卻出現走路不穩、四肢僵硬、記憶力和理解力開始變差。赴醫診治後,醫師認為范伯伯是阿茲海默症,由於患者已70歲,家人也坦然接受父親腦部退化的狀況,然而范伯伯的狀況卻不似一般患者呈現緩慢退化狀態,反而是短期內急遽惡化,爾後住院檢查時,醫師懷疑范伯伯的失智「案情不單純」,在經過各種檢驗後,發現竟是淋巴瘤引起腦炎而出現退化症狀,在透過化療控制癌症後,范伯伯的失智症狀已大幅好轉。臺中醫院神經內科王星翰醫師表示,大多數人都以為失智症是不可逆的,尤其老人家的腦部退化,醫師跟家屬都會覺得「很正常」。「這位伯伯因為已經70歲了,所以剛出現失智症狀時,家屬與醫師都沒有想過其他的可能,就是認真讓患者復健、休養。」爾後因家屬決定要將患者送至機構照顧,因此轉至王星翰醫師門診追蹤治療。「我覺得伯伯的退化速度太快了,不是很合理,就思考了一下是否有其他的可能。」王星翰發現范伯伯的腦脊髓液有發炎,而且體力非常差,幾乎全天臥床,甚至還出現水腫現象,因此再度安排范伯伯做檢查,發現肝臟出現竟有腫瘤,化驗後確認為肝臟淋巴癌。對此,王星翰醫師特別解釋,失智症是指大腦多面向的認知功能退化,使人在社交、記憶、行為、判斷力等功能出現障礙。其中,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占了約7至8成的原因,儘管大多數的失智症病程無法改變,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有5%失智原因是源自於身體內科疾病所造成,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缺乏、腦部感染或發炎等。「像這位范伯伯就是因為淋巴癌引起腦部發炎,而出現失智症狀,若是這些原因能夠即時找出,則失智症的狀態或許有機會逆轉,讓患者和家屬重回美好人生。」王星翰醫師如此說道。而為何肝臟的淋巴瘤,會讓患者出現類似失智的症狀呢?王星翰醫師補充,雖然患者的腫瘤部位不在神經系統,然而在臨床上,卻也有不少由腫瘤引起「腫瘤神經伴生症候群」的案例,即在癌症初期時,腫瘤分泌的神經蛋白會讓免疫系統去攻擊自身的神經系統,進而引起腦部或脊髓等處的發炎或神經異常。「這時候腫瘤往往還檢查不出來,加上出現的症狀又跟神經系統的其他疾病很相似,所以很容易被搞混。」最後,范伯伯會診腫瘤科,開始進行化療,化療做了幾次後,范伯伯不但體力變好,臥床時間縮短,就連失智的現象也大幅改善。現在已經可以拄枴杖走路並跟家人聊天,身體狀況恢復得很不錯,讓醫師與家屬都終於放下心頭大石。王星翰醫師呼籲,雖然失智對長輩來說,退化是不可逆的,但在臨床上,還是有可能因疾病而引起,若是這些因素引起的失智,就有可能隨著病情的控制而逐漸改善,建議家屬還是需要多確認患者的身體狀況,定期健康檢查,才有機會找出確切的病因。

胃痛專題/無故胃痛是胃癌前兆? 醫揭「關鍵症狀」要警惕
最新十大癌症出爐,顯示女性胃癌人數增加,讓民眾擔憂到底出現胃痛與消化不良只是消化系統疾病,還是胃癌前兆呢?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蘇若荃說明,相較於一般的胃痛與消化不良,胃癌關鍵在於是否為55歲以上新發生症狀、合併有消化道出血、隨時間加劇的吞嚥困難、未刻意減重的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等,上述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警示症狀,不可不慎。胃痛消化不良 做好日常保健消化不良,指的是一系列上消化道不適症狀的總稱,常見症狀包括:腹部疼痛、腹部脹氣、易飽、噁心嘔吐、長時間打嗝、胃酸逆流、上腹部灼熱感、口臭等。蘇若荃表示,消化不良可能是某種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包括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幽門桿菌感染;膽道疾病如膽結石、膽囊炎、膽汁滯留;腹內器官發炎如胰臟炎、腸炎;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控制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另外,服用消炎藥物、抗生素與鐵劑等,都有可能造成腸胃道副作用。若民眾確診為上述疾病,並不會演變為癌症,不用過度擔心。而由於腸、胃、膽等器官位置相近,不時發生患者跑遍各個診間,卻找不到確切疾病的困擾。蘇若荃建議民眾可前往肝膽腸胃科或家醫科,醫生會視病況嚴重程度與症狀時間長短安排適當的檢查,例如胃鏡與大腸鏡檢查,若高齡族群不適合侵入性檢查,也可改做胃幽門桿菌吹氣測試、腹部超音波、腹部X光等,有助於鑑別病因。癌症胃痛消化不良 注意危險因子若是肇因於惡性腫瘤,除了上述消化不良的症狀,警示徵兆包含有55歲以上新發生症狀、合併有消化道出血、隨時間加劇的吞嚥困難、未刻意減重的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等,若消化不良合併有上述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不可不慎。胃癌高風險族群包括有胃癌家族史者、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喜食高鹽或醃漬物者、抽菸、肥胖 等。然而,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無特異性臨床症狀,難與常見的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發炎、胃食道逆流等疾病區分。因此,胃鏡是早期發現胃癌的重要診斷方法。但即使是從來沒有消化道不適症狀,50-74歲民眾可把握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腸胃道出血症狀有助於揪出胃癌與大腸癌。健康保「胃」戰 醫師教你這樣吃 若有消化不良症狀,平時的飲食建議細嚼慢嚥、少吃高油與辛辣刺激性食物、用餐時避免配大量飲料或湯、少喝酒茶咖啡、少吃豆類甜點糕類等會造成胃脹氣的食物、適當運動可增加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另外針對胃癌的危險因子,平時建議控制體重,減少攝取高油高鹽、加工食品或燒焦碳烤食品,避免酗酒與抽菸。

陪姊就醫「雙雙確診甲狀腺癌」…弟曝:只是順便檢查 醫籲1族群要注意
大陸江蘇一名33歲趙女士在做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甲狀腺結節,隨後她在弟弟陪同下就醫,弟弟想著也順便做個檢查,沒想到2人均被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所幸2人手術都很順利,如期出院。綜合陸媒報導,江蘇一名33歲趙女士去年底做健康檢查發現甲狀腺結節,今年1月在弟弟的陪同下就醫,弟弟想著來都來了,也順便檢查一下,沒想到一檢查發現,姊弟倆均被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大陸江蘇一名33歲趙女士在做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甲狀腺結節,隨後她在弟弟陪同下就醫,弟弟想著也順便做個檢查,沒想到2人均被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圖/翻攝荔枝新聞)醫生表示,弟弟的情況較複雜,左側腫瘤較大,已侵犯喉返神經,要把腫瘤切除,費了很大的功夫,且弟弟淋巴結轉移比較多,在清掃淋巴結的方面也花了相當大的精力,以減少復發的機率,所幸姊弟倆的手術都很順利,如期出院,之後也要定期複診。據相關醫學統計顯示,甲狀腺惡性腫瘤的女性發生率遠高於男性,儘管如此,男性一旦患有甲狀腺癌,更容易發生淋巴結轉移。醫生表示,甲狀腺癌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且有家族聚集性特點,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建議一年至少做1次甲狀腺超聲和甲狀腺功能檢查。

突然狂掉髮要注意!小心是圓禿前兆 皮膚科醫師曝常見病徵
年約30多歲的王小姐自幾個月前開始出現掉髮問題,起先發現每次起床枕頭上的落髮越來越多,甚至後來頭皮上出現一塊一塊的空洞,因頭皮大面積的髮量減少,王小姐需戴上假髮才敢出門。期間曾嘗試使用生髮水,但效果有限,仍飽受落髮所苦,直到至醫院就診,經醫師檢查後診斷為圓禿。在接受治療後,掉髮的狀況逐漸穩定,且慢慢長出新髮,王小姐也重拾自信心。初期多會出現急性掉髮 其他部位毛髮也會受影響新竹臺大分院皮膚部謝博丞醫師表示,圓禿一開始多會出現急性掉髮情形,可看到一塊塊邊界清楚的圓形落髮區域,也就是俗稱的「鬼剃頭」;但有時圓禿也可能為瀰漫性的落髮,除了頭髮外,連眉毛、腋毛及其他體毛也可能受到影響。而圓禿在任何年紀都可能出現,甚至常發生於較年輕的族群,在小朋友族群中也不罕見。此外,有一些圓禿病人提到落髮發生前,有重大的情緒壓力,且出現的是黑頭髮先脫落,留下白頭髮的情形,故曾有一說伍子胥一夜白髮,也許是圓禿發作的症狀。治療方式多樣 效果不佳需假髮輔助謝博丞醫師說明,治療的方式有從局部外用藥、頭皮類固醇注射、外用免疫治療、全身性類固醇、到口服小分子藥物等,醫師會根據病人圓禿的範圍、年紀及意願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另某些病人圓禿病症反覆發作,患處在落髮後雖長回頭髮,但可能出現白頭髮先長,後長出黑頭髮的情形,對於這類治療反應不好的病人,假髮仍是協助病人建立信心的重要輔助工具。自體免疫攻擊毛囊所致 出現異常應盡早就醫目前醫學研究發現,圓禿病症的主因為自體免疫攻擊毛囊,而病人也常有合併其他皮膚、免疫疾病,如白斑、甲狀腺疾病、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情形。謝博丞醫師提醒,無論圓禿是以何種方式表現,皆應隨時留意落髮量是否有增加,千萬不能輕忽,建議應及早就醫、及早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