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於9月23日深夜發生規模6.9強震,巧的是今年7月智利漁民曾捕獲一尾身長達5公尺、俗稱「地震魚」的皇帶魚。而智利近日也有漁民捕獲一條4.8公尺的皇帶魚,引發當地民眾擔憂未來可能有大地震發生。根據「LAD Bible」報導,智利漁民本月5日在錫那羅亞(Sinaloa)海岸捕獲一條身長超過4.8公尺的巨大皇帶魚,這種看起來像是鰻魚和蛇混合體的巨型魚類,令當地民眾看得嘖嘖稱奇。皇帶魚通常被稱作「地震魚」,身體側邊扁平、體色為銀白色,各魚鰭則呈現鮮紅色,通常生活於200至500公尺深海裡,由於被捕捉量甚少,科學家對牠們的了解也不多,歐洲漁民稱牠為「海魔王」,日本漁民則叫牠為「龍宮使者」,還有鯡魚王、白魚龍等稱呼。智利漁民近日捕獲到一隻身長超過4.8公尺的皇帶魚。(圖/翻攝自推特)由於皇帶魚主要生活於深海區域,除非出現地震等海底地質變動,才會讓牠受到驚嚇游到淺水區域而被人類看到,因此世界各地漁民都傳說,看到皇帶魚,預示著即將發生大地震。事實上,皇帶魚與海底斷層活動之間關係,是許多科學家爭論議題,如厄瓜多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前指出,皇帶魚出現與地震同時發生的機率其實相當罕見;但非營利組織e-PISCO的地震學家宏原海清則表示,深海魚確實較其他魚類,對斷層活動更敏感。
智利南部近海23日晚間發生震源深度僅10公里的規模6.1強震,7月時智利漁民曾捕獲一尾身長達5公尺的巨大皇帶魚,當時就有人認為這是災難來臨前的凶兆,沒想到2個半月後當地真的發生強震。皇帶魚平時生活在約1000公尺的深海中,由於常在地震前後出現,故有地震魚的別稱。專家普遍認為,牠們可能是受風暴或強勁洋流影響而出現。
許多人認為在海邊看見皇帶魚(Oarfish)可能是大地震即將來臨的前兆。大陸廣東幾名漁民在海灘上發現一條3公尺怪魚,由於從未看過這種魚,便上網查資料,發現此為「不祥之魚」,甚至有「惡魔的使者」之稱,嚇得趕緊將牠放回大海。漁民上網查後發現,皇帶魚又被稱為「不祥之魚、惡魔的使者」。(圖/翻攝自微博/星視頻)綜合陸媒報導,廣東汕尾幾位漁民在附近海灘上,發現一條超過3公尺長、重達40斤(大陸1斤=500公克,等於台灣的20公斤)的怪魚,漁民表示,在場的人都沒看過這種魚,他就以圖片搜尋方式上網查詢,才發現是「深海皇帶魚」(地震魚,Regalecus glesne)。漁民當下立刻將此魚放回海裡。(圖/翻攝自微博/星視頻)目擊者表示,「老漁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魚,所以當下就上網查了一下」,由於皇帶魚的出現經常被視為不祥的預兆,因此有不少人稱牠為「不祥之魚、惡魔的使者」,讓他們有點害怕,趕緊將魚放回海裡。對此,不少人說,「這就是地震魚啊」、「皇帶魚生活於深海裡,怎麼會在海灘出現,難道又有大事要發生?」。深海皇帶魚常稱作地震魚,身體側邊扁平,體色為銀白色,各魚鰭則呈現鮮紅色,通常生活於200至500公尺的深海裡。(圖/達志/美聯社)深海皇帶魚常稱作地震魚,身體側邊扁平,體色為銀白色,各魚鰭則呈現鮮紅色,通常生活於200至500公尺的深海裡,以小型魚類為食,由於被捕捉的數量稀少,因此科學家對牠的習性所知甚少,而關於皇帶魚的傳說也很多,歐洲漁民稱牠為「海魔王」,日本漁民則叫牠為「龍宮使者」,還有鯡魚王、白魚龍等稱呼。將近5公尺皇帶魚現蹤智利。(圖/翻攝自抖音)智利漁民先前也捕到一隻16英尺,約4.8公尺的超巨大「皇帶魚」,這罕見一幕不但引來大批民眾圍觀,還拍成影片上傳網路後引發熱議。從畫面可見,這隻皇帶魚身長達16英尺,被機具吊起來的景象相當驚人,令圍觀民眾忍不住拿出手機拍攝,根據每日星報和LADbible等媒體報導,這隻被當地民眾稱為巨大的「蛇形怪魚」其實就是皇帶魚(Oarfish),近期被阿里卡市(Arica)的漁民捕獲。智利漁民釣到一條約5公尺長的皇帶魚,不少人擔心可能是災難的預兆。(圖/翻攝自抖音)巧的是,台灣上個月也出現類似景象,台東一名釣客在太麻里捕獲近6公尺長的皇帶魚,根據釣客表示,經奮對抗40分鐘後才將這條皇帶魚拉上岸,事後發現這條魚重達130公斤。儘管民間傳說不斷流傳,但科學家認為,牠們的出現可能是受到風暴或強勁洋流影響,且皇帶魚只吃微小浮游生物,不會對人類構成危險。林姓釣客在太麻里海灘釣到1條6公尺長的地震魚,現場釣客一片驚呼。(圖/民眾提供)坊間更流傳皇帶魚生活於深海,假若地質發生變動,牠們便會游至淺水海域,還有一說是皇帶魚會因地震受驚而游至淺水避難,所以牠的出現就預示即將發生地震,因此又被稱作「地震魚」,不過2019年日本東海大學和靜岡縣立大學組成團隊進行研究,發現皇帶魚的出現與地震並沒有明顯關聯性。
應該有不少人聽過皇帶魚,也就是俗稱的地震魚,這種魚之所以有名並非特別美味,而是坊間流傳,這款生活在深海水域的魚類,若游到淺水海域,可能是大地震即將來襲的前兆,智利漁民先前也捕到一隻16英尺,約4.8公尺的超巨大「皇帶魚」,這罕見一幕不但引來大批民眾圍觀,還拍成影片上傳網路後引發熱議。將近5公尺皇帶魚現蹤智利。(圖/翻攝自抖音)從畫面可見,這隻皇帶魚身長達16英尺,被機具吊起來的景象相當驚人,令圍觀民眾忍不住拿出手機拍攝,根據每日星報和LADbible等媒體報導,這隻被當地民眾稱為巨大的「蛇形怪魚」其實就是皇帶魚(Oarfish),近期被阿里卡市(Arica)的漁民捕獲。畫面曝光後,累積1000萬觀看次數,不少網友害怕的表示,「這恐怕是末日災難來臨之前的凶兆,「這是條可怕的魚」、「現在我們應該逃去哪裡」、「我要向諾亞那樣開始蓋方舟」、「到底為何要抓牠」。釣客在太麻里海灘釣到1條6公尺長的地震魚,現場釣客一片驚呼。(圖/民眾提供)皇帶魚又稱為龍宮使者、鯡魚王,身長可達11公尺,平時生活在約1000公尺的深海中,一般來說,只有在生病、死亡或繁殖時才會浮出水面,因此當被漁民捕獲時,總會讓人擔憂海底板塊是否有變動,會這麼說不是沒有原因,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來襲之前,日本民眾就曾發現數十條的皇帶魚。巧的是,台灣上個月也出現類似景象,台東一名釣客在太麻里捕獲近6公尺長的皇帶魚,根據釣客表示,經奮對抗40分鐘後才將這條皇帶魚拉上岸,事後發現這條魚重達130公斤。儘管民間傳說不斷流傳,但科學家認為,牠們的出現可能是受到風暴或強勁洋流影響,且皇帶魚只吃微小浮游生物,不會對人類構成危險。
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9日下午兩點多,林姓民眾灘釣耗費40分鐘拉起1條長達6公尺、重達130公斤的俗稱「地震魚」的皇帶魚,「有夠爽!」林先生開心表示,這是他第1次釣到地震魚。「有夠爽!」林先生直呼,釣到地震魚是頭一次,剛開始還以爲是一般大魚,奮力對抗40分鐘才將牠拉上岸,才驚覺這條地震魚超級大!他說,全程拉得好爽好過癮!且不太擔心地震。這尾地震魚身長6公尺,重約130公斤,其他釣客拿起大魚合照相對顯得渺小,由於釣到的地震魚實在很少見,林姓民眾在拍照留影後,就現場支解,分成多塊與其他釣客分享喜悅。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何源興表示,林姓民眾所釣得的魚學名「勒氏皇帶魚」,很少聽到被人釣起來,他說,這種魚通常都是受傷被海浪打上岸居多,是否跟地震有直接的關聯性,目前仍無科學根據,民眾不用太過擔心。林姓釣客在太麻里海灘釣到1條6公尺長的地震魚,現場釣客一片驚呼。(圖/民眾提供)台東縣成功鎮漁民2011年9月底在三仙台附近海域捕獲長達463公分、重量80公斤的皇帶魚,而花蓮22日發生芮氏規模5.2有感地震。台東太麻里海邊2013年5月31日1條長達410公分的皇帶魚被沖上海岸,民眾一開始還先把地震魚推回海裡,沒想到又被海浪打上岸,最後只好帶回家。巧合的是南投於6月2日發生芮氏規模6.3的強烈地震。台東海濱公園2013年10月20日釣客在海灘釣到5公尺長的皇帶魚,10月31日花蓮發生規模6.3地震。成功鎮海產料理店業者表示,地震魚的口感有如鱈魚,肉質「水水的」,含水量高達5、6成,冷凍後再經蒸煮只剩4成魚肉,因不易保存,過去很少人吃,因經濟價值不高,漁民捕獲都直接丟棄,近年來漁民抓到地震魚時有所聞,加上媒體的報導,吸引饕客品嘗這種來自深海的奇特海鮮。
日本民間流傳,當深海魚類「龍宮使者」出現在淺灘時,代表著地殼出現劇烈變動,可能是地震發生的前兆。位在日本中部福井縣敦賀市近海處,有民眾接連發現了龍宮使者的蹤影,讓當地居民紛紛感到好奇又擔憂,而這種深海魚類為何會出現在淺海,目前專家正進一步調查當中。根據《福井新聞》報導,1月4日下午2點左右,有對祖孫正在敦賀市赤崎堤防處釣魚,10歲和7歲的小兄弟突然發現,堤防邊竟然有龍宮使者出沒,甚至還在周圍徘徊了將近20分鐘之久,哥哥驚訝地表示,「在淺灘發現深海魚類出現,感覺很不可思議!」龍宮使者突然出沒在淺海堤防邊。(圖/翻攝自福井新聞)沒想到過了幾日後,又有人發現龍宮使者的身影,1月6日中午11點左右,松陵中學棒球隊正在松原海岸跑步,大夥兒發現海灘上有條長達2.4公尺的龍宮使者屍體,其中一名男隊員見狀,興奮地指出,「這是我第一次在電視以外的地方看到牠。」龍宮使者學名為「皇帶魚」,通常棲息在水深200到1000公尺深海之間,最長可以長到11公尺,最重則可達272公斤,被視為是傳說中「大海蛇」的原型。除了龍宮使者之外,2019年底,福井縣小濱市還發現了長達「6公尺」的大王烏賊屍體,讓當地民眾相當震驚。長達6公尺的大王烏賊屍體漂浮在海面。(圖/翻攝自福井新聞)
應該有不少人聽過皇帶魚,也就是俗稱的地震魚。這種魚之所以有名,並非特別美味,而是坊間流傳著,生活在深海水域的皇帶魚,若游到淺水的海域,可能是大地震即將來襲的前兆。但日本有學者於近日發表研究結果,顯示皇帶魚的出現與地震發生其實並無關聯,打破許多民眾腦中的既定印象!根據外媒報導,由日本東海大學和靜岡縣立大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調查深海魚的出現與大地震之間的關聯,團隊搜尋相關學術論文、新聞,並將資料和日本氣象廳的地震紀錄做比對,調查自1928年11月26日至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的2011年3月11日期間共計336起的報告,並比對同時段發生的221起6級以上地震進行交叉比對,結果,意外發現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關聯。但研究結果只有一次例外,就是2007年7月發生的新潟地震中,有在地震發生前30天,震央範圍100公里內捕撈到深海魚。對此,東海大學特任副教授織原義明也針對該研究表示,團隊原想調查其關聯性,藉此有助於未來防災準備,對於結果,他也坦言「此次調查結果發現沒有關聯性是令人失望的,但今後也想調查海豚及鯨魚的集體擱淺與地震的關係等。」皇帶魚之所以別名為地震魚是因為坊間流傳著,生活在深海水域的皇帶魚,除非因為地質出現大變動,例如發生地震,否則鮮少游到淺水的海域、改變棲息環境,所以被捕獲的機會微乎其微,也因為這樣的生活特性,又被外界稱為「地震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