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國務院發表《美國侵犯人權報告》 批美已成「全球人權發展攪局者」
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表《2022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指控美國雖自詡「人權衛士」,卻難以消除金錢政治、種族歧視、槍支氾濫、警察暴力、貧富分化等國內問題。更遺憾的是,華盛頓無力解決自身人權問題的結構性頑疾就算了,還恣意以人權為武器攻擊他國,在國際社會製造對立、分裂和混亂,堪稱是「全球人權發展的攪局者和阻礙者」。據《新華社》的報導,報告分為序言、公民權利保護制度嚴重失能、美式選舉民主日益空心化、種族歧視與不平等愈演愈烈、底層民眾基本生存危機加重、婦女兒童權利歷史性倒退、恣意侵犯他國人權踐踏正義,共7部分。報告指出,2022年是美國人權狀況標誌性倒退的一年。自詡「人權衛士」的美國,金錢政治、種族歧視、槍支氾濫、員警暴力、貧富分化等痼疾難除,人權立法司法大開歷史倒車,美國人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被進一步架空。此外,美國是一個由極端暴力定義的國家,民眾遭受暴力犯罪和暴力執法的雙重威脅,公民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監獄人滿為患,成為現代奴役場所,強迫勞動和性剝削司空見慣。例如,《紐約時報》2月25日就披露,美國多家知名品牌工廠涉嫌參與剝削經濟,無視實施將近1個世紀的童工法,明目張膽僱用入境美國的未成年難民童工,且這種剝削經濟遍布美國多州各行各業,規模上看8萬逾人。《紐約時報》2月25日披露,美國多家知名品牌工廠涉嫌參與剝削經濟,明目張膽僱用入境美國的未成年難民童工。(圖/達志/美聯社)報告還指出,美式民主已失去民意基礎。美國的選舉費用一再飆升,「黑金」捐贈暗中操控選舉走向,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導致民主共識難以達成,人們對美式民主普遍感到絕望。與此同時,美國種族主義愈演愈烈,少數族裔遭受廣泛歧視;人均預期壽命大幅下降,藥物濫用致死人數持續攀升;兒童生存環境令人擔憂。美國在兩極分化的經濟分配格局、種族衝突的社會格局以及資本利益集團操控的政治格局相互作用下,近年來進一步陷入制度失靈、治理缺位、族群撕裂、社會動盪的泥潭。然而,服務於寡頭利益的美國政客,不僅日漸喪失了回應普通民眾基本訴求、捍衛普通公民基本權利的主觀意願與客觀能力,無力解決自身人權問題的結構性頑疾,反而還恣意以人權為武器攻擊他國,在國際社會製造對立、分裂和混亂,已成為「全球人權發展的攪局者和阻礙者」。《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在2019年以前被稱為《美國的人權紀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年度出版物,內容記錄了美國人權及美國對他國人權侵犯的狀況。該報告首次發布於1998年,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對美國國務院在《國別人權報告》中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權的回應,導言或序言中會提及《國別人權報告》;2021年起不再提及《國別人權報告》。

烏俄交戰陷膠著!《紐時》曝烏克蘭「國際軍團」亂象叢生
俄烏戰爭綿延1年,兩軍陷入膠著,各有外援。俄方是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烏軍則有一支龍蛇雜處的「國際軍團」,其中許多來自美國的志願者。《紐約時報》一篇調查報導指出,這些志願者承諾將軍事經驗、金錢與物資帶到戰場,在家鄉不僅獲媒體稱頌,更收到數百萬美元的資助。然而,這些志願者大多時候都在內耗,揮霍捐款,甚至打著慈善的幌子從這場戰爭中牟利。《紐時》報導,這群志願者包括一名來自維吉尼亞州的退役海軍陸戰隊中校,他正遭聯邦調查局(FBI)調查可能非法外洩軍事技術;一名前陸軍士兵抵達烏克蘭後,叛國投奔俄羅斯;一名男子謊稱是來自康乃狄克州正規軍人,除了不斷發布戰場的即時動態,更吹噓自己很容易取得美製武器。另外,還有一名曾從事建築工作的男子,使用假護照從巴基斯坦和伊朗走私人口。《紐時》分析,這些魚目混珠的人都能在俄烏戰場上「各謀其位」,是因為美國政府在援烏上「留有一手」的關係。報導說,美國總統拜登政府在過去1年大筆提供基輔武器和資金,卻拒絕派出專業軍隊,意味著那些曾經參與美國主導的戰士的軍人,都不被允許靠近烏克蘭前線,而那些人才真正可以毫不受阻使用美國武器和軍事裝備。記者查閱志願者與志願軍團內部上百份文件,並採訪30多位志願者、戰士、籌款人、捐助者與美烏官員。結果發現,自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向國際求助時,一系列的欺瞞、錯誤、紛爭都拖累了基輔招募國際志願軍的努力。由於戰爭初期基輔也遭受襲擊,政府難以確實從上千名志願者中進行篩選,因此一些品行不良或偽造從軍史的人,都順利進入烏方國際軍團。《紐時》向烏軍求證時,士官多不願討論,僅稱烏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俄軍滲透。烏軍情報界代表切尼亞克(Andriy Cherniak)說:「我們調查了這些案件,涉案者已送交執法部門。」

台宏正式斷交 美國務院、AIT:鼓勵所有國家擴大與台灣往來
中美洲國家宏都拉斯在今天(26日)上午正式成為蔡英文總統任內第9個斷交國,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國家目前僅剩13個,續創新低。對此,美國國務院(DOS)及美國在台協會(AIT)發言人皆表示,強烈鼓勵所有國家擴大與台灣的交流,並繼續站在民主、良好治理、透明化及遵守法治的一方。而《紐約時報》的評論則認為,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是對台灣的打擊、美國的挫敗。宏都拉斯於台灣時間今天(26日)上午8時正式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我外交部長吳釗燮隨後也在9時30分宣布與宏國斷交。對此,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是主權決定,但必須要注意,北京經常以最終未實現的承諾換取外交承認,「我們強烈鼓勵所有國家擴大與台灣的交流,並持續站在民主、良好治理與透明的這一方,並且遵守法治」、「不論宏都拉斯的決定為何,美國將會持續深化、擴大與台灣的往來。」AIT發言人除了重申上述美國國務院的立場外,還在聲明中指出,台灣是一個可靠與理念相近的民主夥伴,台灣在世界各地的伙伴關係,都為那些國家人民帶來具重大意義與持續性的助益。針對台宏斷交一事,《紐時》評論則認為,這是對台灣的「打擊」,也是美國在中美洲影響力式微的又一警訊,更是華府避免台灣遭北京孤立的「一次挫敗」。宏都拉斯左翼女總統卡斯楚(Xiomara Castro)14日在推特上宣布將尋求與北京建立關係後,美國總統拜登曾派出特使陶德(ChrisDodd)前往宏都拉斯施壓,不過最終仍無功而返。《紐時》也引述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盧業中,他認為:「這絕對是一記巨大打擊,對台灣的國際地位來說,與小國的正式外交關係仍然非常有意義。」紐約政治風險顧問公司「Veracity Worldwide」主任暨中國與拉美關係專家海斯(Mitch Hayes)也表示:「當像宏都拉斯這樣的國家將聯盟從台灣轉向中國,很容易理解華府會心煩意亂,但他們必須理解,這對一個小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來說是相當理性的策略,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幾年還會看到更多這樣的事是發生。」

快訊/「鼎泰豐」創辦人楊秉彝逝世 享耆壽96歲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連鎖餐飲品牌之一「鼎泰豐」,靠著「黃金十八摺」小籠包聞名世界,曾獲《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推薦為「世界十大美食餐廳」,更曾獲得米其林一星殊榮,不料創辦人楊秉彝今(25)日驚傳離世。對此,鼎泰豐稍早證實楊秉彝死訊,享耆壽96歲,家屬盼低調辦理治喪事宜。據了解,楊秉彝出生於1927年的中國山西省,1948年毅然決然地坐上「花蓮號」,從上海漂洋過海來到臺灣闖蕩。在舅媽協助之下,楊秉彜得到他在臺灣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恆泰豐」擔任送貨員。2年後,由於工作勤快,為人忠厚老實,老闆便開始讓他負責看帳和管理店內進出貨的工作。28歲時,楊秉彝與同樣在「恆泰豐」工作的賴盆妹結婚,婚後繼續在油行工作了3、4年,直到有一天,老闆因為轉投資失誤,使得「恆泰豐」受到牽累,一蹶不振,最後油行被迫解散,夫婦倆只好不捨地離開。離開油行後的楊秉彜決定自行創業,因為他是向「鼎美油行」批油,而自己又出身於「恆泰豐」,因此取名「鼎泰豐」。憑著以前在「恆泰豐」油行建立的人脈和良好商譽,「鼎泰豐」油行的業務很快就上了軌道,累積了一點積蓄後,夫妻倆東湊西湊的在信義路上買下了一個店面,就是鼎泰豐信義本店現址。到了1927年左右,罐裝沙拉油問世,民眾對於購買油品的習慣有了全新的改變,「鼎泰豐」油行的生意受到前所未見的衝擊,生意越來越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楊秉彜夫婦以為這是事業盡頭時,卻成為「鼎泰豐」轉型的契機。楊秉彜夫婦接受「復興園」唐老闆的建議,把原本賣油的店面改成一半賣油,一半賣小籠包,憑著真材實料打下口碑。就這樣,「鼎泰豐」結束掉油行的營運,正式經營起小籠包與麵點的生意,而「鼎泰豐」成為國際品牌的傳奇故事也就此展開。

牙醫娘喝完「高蛋白奶昔」中毒亡 員工在診所誤開1包裹驚:老闆是兇手
看似普通的食物中毒命案,竟暗藏殺妻陰謀。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45歲牙醫,被控長期在妻子常吃的高蛋白奶昔中下毒殺害對方,甚至在老婆瀕死之際,與小三互傳鹹濕訊息,最終在診所員工、妻子姊姊以及自己的搜尋紀錄等人證、物證下,遭警方依一級謀殺罪逮捕。據《紐約時報》報導,六寶媽安琪拉(Angela Craig)3月15日如往常享用高蛋白奶昔,卻在不久後感到劇烈腹痛與嘔吐,送醫後因器官衰竭及腦死於19日不治身亡。而安琪拉的病歷以及「關鍵證人」的報案則引起警方懷疑,因為這已經是她當月第3度住院,且其丈夫詹姆斯(James Toliver Craig)涉有重嫌。警方發現,職業為牙醫的詹姆斯曾搜尋「用哪些毒藥殺死人不容易被發現」,且他在妻子住院前2天就透過診所購買了1罐氰化鉀,並告誡員工千萬別打開包裹。然而,一名誤開包裹出現類似安琪拉病症的員工,在察覺事情有異後,立即向警方報案指老闆可能殺死了老闆娘。儘管詹姆斯辯稱妻子有自殺傾向,才會幫忙購買氰化鉀,自己沒打算使用,但他的搜尋紀錄與氰化物購買紀錄、跟小三的鹹濕傳訊,還有過於巧合的與小三旅遊計畫時間,都令檢警認為詹姆斯從3月6日開始就毒殺妻子,加上死者姊姊透露妹夫長期外遇、與妹妹感情不好,以及妹妹生前就懷疑被下毒,因此依一級謀殺罪逮捕並起訴詹姆斯。

健身網紅想要好身材想瘋! 吃狗飼料:有豐富蛋白質
國外一名健身網紅為了讓自己快速增加蛋白質不顧一切,竟購買狗糧來吃,還將吃狗糧的影片發到TikTok上與紛絲分享,影片一出立刻引起網友討論。根據《紐約時報》報導,21歲的網紅亨利(Henry Clarisey)在網路上看到其他人分享,建議健身愛好者絕對不要去查狗糧內富含多少蛋白質,但因為亨利的好奇心,他便立即使用健身軟體查詢,沒想到竟發現200公克內的狗糧就含有高達666克的蛋白質。而這也讓亨利心動,便在網路上發起吃狗糧順便增加蛋白質的挑戰,起初他在影片中表示,要是影片突破1萬5000個讚,他就會去買狗糧來吃,沒想到才短短幾天就獲得250萬個讚。最後亨利只好履行對網友的承諾,去買狗糧來吃,並拍成影片分享給網友們,不過在他試吃過狗糧後表示,狗糧的口感非常差,就算蛋白質含量高,他也不會再吃了,並直呼「我向大家保證,這並不值得」。影片一出也引起網友紛紛留言表示「不是應該至少加一點檸檬鹽嗎!」、「或許將它打成粉末再吃會好吃一點」、「你要記住痛苦只是短暫的」、「我還以為你會泡牛奶一起吃」。

美菲將在下月辦聯合軍演 菲前眾議員:可能為應戰大陸做準備
菲律賓前眾議員歐堪波(Satur Ocampo)近日在《菲律賓星報》(Philippine Star)發文說,美菲2國將在4月中進行聯合軍演,可能為應戰大陸做準備。軍演發言人說,他們已做好戰鬥準備。歐堪波表示,軍演將於4月11日至28日舉行,會有1.2萬名美軍和5000名菲律賓國軍參加,在實彈演習中,將用高機動火箭炮系統擊沉一艘在西菲律賓海的船隻,作為海岸防禦演習的一部分,美方也會在菲律賓進行首次愛國者導彈實彈射擊。根據菲律賓軍方上週的公告,目標船隻的地點位於三描禮士省(Zambales)22公里處,或是南海黃岩島約185公里處,南海黃岩島也是大陸在2012年奪走的菲律賓開放漁場。菲律賓海軍前副司令隆美爾(Rommel Jude Ong)解釋,今年的肩並肩作戰,是為了戰略威懾西菲律賓海,而1.2萬名美軍將作為一項後勤演習,評估如何能夠在戰區快速部署大量部隊和裝備。歐堪波說,美菲演習不會激怒大陸嗎?對此,軍演發言人洛希科(Michael Logico)回應,「我們有絕對、不可剝奪的權利,保衛我們的領土,我們來這是為了表明已經做好戰鬥準備。」歐堪波也引述《紐約時報》報導,美國人認為,若真的開戰地點會在第一島鏈,從沖繩到台灣,一直到馬來西亞等;第二島鏈地點從菲律賓到關島等。歐堪波說明,如果美軍被派往西太平洋作戰,可能會用最強大的無人機MQ-9投擲炸彈和發射導彈,同時回傳情報,而無人機只能從915公尺長的跑道起飛,美方是否會在菲國的站點建造跑道,引發外界關注。

ICC仰賴締約國配合 普丁被判入獄的機會近趨於零
國際刑事法院(ICC)向俄國總統普丁發出逮捕令後,使其淪為與蘇丹遭罷黜的前總統巴席爾(Omar al-Bashir)、「巴爾幹屠夫」塞爾維亞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同等級的人物。然而ICC的局限性眾所皆知,除了沒有法警,亦不能對犯嫌進行缺席審判,全仰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123個締約國合作。未來除非普丁外訪時,有任一締約國願將其逮補並引渡到荷蘭海牙,或是俄國出現政權更迭,否則普丁被判入獄的機會近趨於零。俄國與烏克蘭都非《羅馬規約》締約國,但烏國接受ICC管轄。莫斯科第一時間就對普丁和總統專員利沃瓦-貝洛瓦的逮捕令提出反駁,稱俄國在任何情況都不會把本國公民引渡到海牙。ICC院長霍夫曼斯基(Piotr Hofmanski)表示,ICC正在盡「作為法院」之責,但實際執行則「取決於國際合作」。前美國國務院戰爭罪行問題無任所大使芮普(Stephen Rapp)表示,只有普丁外訪,「就有被捕的機會。這永遠不會消失。」但《華爾街日報》、法新社認為,涉及在任國家領袖的案件時,有些締約國可能不願意配合。《紐約時報》指出,只要能不被捕,ICC即可能永遠訴究不到被告。美國作為反俄陣營之首,官員卻不願公開對ICC的決定歡呼,美駐聯合國大使湯瑪斯-葛林斐德甚至在面對記者提問時直接轉身離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國際刑法教授沙達特(Leila Sadat)告訴《美國之音》,考慮到華府與海牙法院過去的緊張時期,「他們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的立場也就不足為奇了。」美國歷任政府多對美軍可能受到ICC審判感到擔憂,這種擔憂尤其在2012年ICC決定就塔利班、阿富汗政府軍和美軍可能犯下的戰爭罪啟動訴訟程序達到高峰。前美國總統川普甚至在2020年對時任ICC首席檢察官本蘇達(Fatou Bensouda)和法院的其他高級官員實施制裁,直到總統拜登上任後才解禁。

近7成法國人「反年金改革」是造反有理還是被寵壞? 《紐約時報》:他們在捍衛民族自尊心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16日決定強推備受爭議的年金改革法案,總理博恩(Elisabeth Borne)也於同日向國會宣布,政府將引用憲法第49條第3款,繞過下議院國民議會,強行通過相關法案。但根據法國公眾意見機構(IFOP)4日的數據,69%的受訪者反對退休制度改革,且人數有增加趨勢。對此,《紐約時報》也指出,法國人強烈抵制延後退休年齡,不只是因為不滿工作年限變長,也是為了捍衛法國民族的自尊心,其中不乏有未就業的年輕人也反對年金改革。因此,馬克宏強推法案的舉措勢必將激化抗議和罷工運動,甚至可能使他遭到彈劾。綜合《中央社》、ABC News、《紐約時報》的報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法國是目前已開發國家中退休年齡最低的國家之一,其養老金支出遠超大多數發達國家,接近經濟產值的14%。因此馬克宏自2017年競選時就矢言要改革年金制度,因為他認為法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已經拉長,若法定退休年齡不跟著改變,政府財政將入不敷出。法國財政部長勒麥爾(Bruno Le Maire)則聲稱,這項改革計畫將在2030年為年金帳戶帶來177億歐元的進帳。但法國民眾顯然未被說服。事實上,在過往的30年中,法國政府只要進行年金改革,都會引發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本次的年金新制也不意外,該計劃公布後隨即遭到民眾、工會的大規模反彈。法國工會團體近日發動今年以來第6波反年金改革全國大罷工,當地時間7日更有大約128萬人走上街頭,是今年抗議人數最多的一次。工會團體甚至還揚言要「癱瘓法國!」罷工也越演越烈,包括煉油廠關閉、火車停駛、航班取消、垃圾不收、學校停課。抗議者聲稱,除非馬克宏將年金改革法案收回,否則不會停止罷工。相關法案如今也於16日上午在參議院以193比114票通過,並於下午在下議院國民議會闖關。但在票數不夠的情況下,馬克宏政府在表決前決定動用憲法條款強推法案,因為馬克宏認為假如退休改革再沒有作為,帶來的金融及經濟風險太大,因此他最終還是選擇以特殊憲法權力通過法案。但馬克宏的年金改革是否真的有必要?法國人的反對是否合理?對此,義大利中間派的《共和報》(La Repubblica)特派基諾里(Anais Ginori)就說過:「我們退休年齡是67歲…當初法國大選時有候選人甚至提出要回到60歲,感覺不切實際。」德國中間偏左《時代週報》(Die Zeit)特派克魯帕(Matthias Krupa)也指出,重新平衡負債制度與人口紅利失衡的論述,竟然在法國起不了作用,「2000年代初,德國總理施若德進行改革,雖也經歷激烈辯論與抗議,相同論點卻被德國人接受。」《衛報》(The Guardian)記者亨利(Jon Henley)更表示,「英國最低年金約每月700歐元(約新台幣2萬2684元),65歲才能領...且正在延後至67歲。因此英國人很難理解,只是從62延到64歲,法國人竟如此反對!」也有少部分法國民眾將同胞形容為「被寵壞的孩子」,酸法國人「住在天堂卻自以為活在地獄。」對此,《紐約時報》(NYT)也探究了法國人為何覺得自己造反有理的背後因素。報導指出,法國比其他西方工業國家和社會更加珍惜退休生活,崇尚工作與休閒的平衡,因此馬克宏政府的計劃觸動了法國人的敏感神經。法國人強烈抵制推遲退休年齡,不只因為不滿工作年限變長,也是為了捍衛法國民族的自尊心。法國的年輕人,甚至包括一些還沒有進入就業市場的青年,也正在抗議政府的年金改革。報導稱,對在未來必須面對通貨膨脹、不確定的工作前景,以及氣候變遷的年輕一代來說,退休法案引發了對工作和退休定義的更廣泛思辨。法國格蘭維爾的居民、現年70歲的多倫(Jean-Paul Doron)也表示,他18歲開始工作,當過金屬工人,後來在國營法國電信(France Telecom)當倉庫管理員,「人們不應該等到退休後才擁有自由,年輕一代需要為爭取尊重人的待遇而奮鬥。」「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蒙田研究所(MontaigneInstitute)研究員馬蒂諾特(Bertrand Martinot)表示,最近研究顯示,絕大多數法國人對工作感到滿意,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工作很努力,近一半受訪者卻認為62歲退休已經很晚。這表明法國社會對這議題沒有共識。另外,法國總工會(CGT)成員貝爾(Sylvie Bayle)2月遊行時也向《中央社》強調,其實還有很多改革或開源方式,如向企業徵稅、增收資本獲益稅、銀行利息與上市股票等。換言之,他們認為,要填年金缺口,不應只向勞工開刀。

嫩妹自撞翻車「鯊魚夾吃掉後腦勺」 她留30cm傷疤驚喊:以為要死了!
一支普通的鯊魚夾,竟差點害19歲少女被「絕命終結站」。英國女子帕內莎(Jeena Panesar)最近分享自己6週前差點被髮夾奪命的經歷,表示她在霧中自撞樹的瞬間,髮夾直接「吃進」她的後腦勺,長達30公分的傷口還蔓延到前額,令她直呼當下「真的以為要死了」。據《紐約時報》報導,擔任實習教師的帕內莎1月24日下班途中遇到大霧,因此以低於速限的50英里(約時速80公里)行駛,車輛卻不慎撞上樹並在打滑50公尺後翻覆,帕內莎滿臉是血爬出車外,向附近機車騎士求救後便失去意識,等她在諾丁漢醫院醒來時,才知道自己傷勢有多嚴重。帕內莎表示,車禍當下雖知道頭撞到車頂,與覺得「自己快要死了」,但醫護人員告訴她「鯊魚夾幾乎整個卡進後腦勺」時仍感到相當驚訝,並展示她從後腦勺延伸到前額的30公分長傷口,指出自己雖住院3天就能回家,但受損的肌肉直到現在還沒完全復原,「我還沒辦法動左邊的眉毛」。儘管帕內莎清楚自己可能只是極少數案例,但仍呼籲大家「不要在車上夾鯊魚夾」,改用橡皮筋、有彈性的髮帶或乾脆綁頭髮,以免像她一樣遭遇意料之外的傷害。

畢業前最後狂歡!女大生跑趴突昏倒 醫見「這部位」驚:裡面全亂了!
美國許多學生都會趁每年3、4月春節長假狂歡,但喬治亞大學女大生柏克(Liza Burke)和多名友人到墨西哥享受假期時,突然感到劇烈頭痛而決定留在房內休息,怎料,等朋友們返回時發現她陷入昏迷,送醫後被診斷罹患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導致她腦出血部位的血管幾乎全亂了。據《紐約時報》報導,就讀大四的柏克和友人到墨西哥觀光勝地聖盧卡斯(Cabo San Lucas)享受最後的大學春假,卻於行程第二天早上感到劇烈疼痛而不得不中止行程,並在服下止痛藥後留房休息。然而,柏克的朋友不久後便發現她陷入昏迷並緊急送醫。醫師檢查後確認柏克有腦溢血症狀,與發現她罹患先天性的「動靜脈畸形」,此疾病會導致血管不規則的連結動脈、靜脈,與造成血管糾纏,從而影響血液輸送。柏克在進行部分顱骨移除手術後,暫時以維生系統保持生命跡象,其親友也在「GoFundMe」發起募款,與祈禱她盡快康復。據悉,動靜脈畸形是導致年輕人中風的常見病因,本應經微血管分流的動脈血液,因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使動脈血流直接進入靜脈,導致靜脈因血流過大、破裂而造成中風;如堆積成血塊則可能引發腦損傷、癲癇及聽覺視覺受損。

Pornhub員工爆工作黑幕 8hr看千部影片「不能開聲音」
知名網站Pornhub在2007年5月25日推出,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色情平台之一,不過背後卻隱藏不為人知的辛酸面。一名前員工就分享,工作8小時必須審查800至1000部影片,來確定內容是否含有未成年或性剝削,令人難以想像。據《Insider》報導,前員工與其他大約30人的工作是,在賽普勒斯(Cyprus)的辦公室,8小時輪班觀看800至1000部影片,只能「猜測」影片中的年紀是否未成年,他們收到數千則要求刪除可能含有對未成年人性剝削或非自願行為的影片,「我們盡可能快速瀏覽影片,即使自認很努力,仍會不小心忽略」,經理會決定要永久刪除影片或重新上架,但規則不斷在變。前員工更透露,他們常常在沒有聲音的情況下審查影片,不過若畫面中有人尖叫或說「停止」,就聽不到了,他建議公司可以採取更多措施才預防,而不是遇到麻煩發生才想到要改變。國家性剝削中心高級法律顧問丹尼(Dani Pinter)指控,在試圖改變任何政策前,Pornhub多年來一直「故意」從性販賣中謀利,他曾在2020年《紐約時報》曝光該平台充斥性侵和兒童虐待影片的擔憂,「我探索得越多,就越震驚」,對此Pornhub則承諾會打擊非法內容。

烏克蘭敗象已露? 美媒:華盛頓與基輔出現嚴重分歧
美國是俄烏戰爭中最堅定支持烏克蘭反攻的北約國家,不過美國知名媒體引述美國高級官員及專家說法指出,如今戰爭已持續一年多,華盛頓和基輔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美烏兩國的潛在衝突似乎正在暗示這場戰爭將以何種方式落幕。據美國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於12日的報導,美國眾院外委會主席、共和黨籍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近期批評拜登政府在烏克蘭沒有明確的政策目標,「這些軍援只是為了讓烏軍維持一線生機而已嗎?我目前沒有看到任何可以讓烏軍取勝的政策,如果沒有這個劇本,那我們到底在幹嘛?」報導援引了10位美國高級官員及專家的說法,點出了美烏兩國關係緊張的主因,包括:烏軍不聽從美軍建議,執意死守烏東頓內茨克州城市巴赫穆特(Bakhmut);美國將去年9月底的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推給親烏克蘭團體;基輔政權堅持要收復克里米亞等。烏軍執意死守巴赫穆特烏克蘭地面部隊指揮官瑟爾斯基(Oleksandr Syrskyi)先前表示,每堅持捍衛巴赫穆特一天,烏軍就能多一天時間訓練後備部隊、準備未來反攻,同時間,俄軍也持續損失最精良、最具戰鬥力的主力部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美東時間8日播出的一段預錄訪談中也告訴CNN主播布利澤(Wolf Blitzer):「俄軍拿下巴赫穆特後便可長驅直入,他們可以去克拉莫托斯克(Kramatorsk)、斯拉夫揚斯克(Sloviansk)。若俄軍拿下巴赫穆特,他們去頓內茨克州的其他城市將變得輕而易舉。」不過華府擔憂烏軍在巴赫穆特消耗太多人力及彈藥,恐進一步削弱他們在春季展開反攻的能力。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General Lloyd Austin III)就表示:「我當然不想低估烏克蘭士兵和領導人保衛巴赫穆特的決心,但我認為該城市不具有太多的戰略價值。」報導稱,基輔目前仍忽視華府的建議。美國情報聲稱北溪天然氣管線的爆炸是親烏團體所為曾經揭露越戰美萊村大屠殺、巴格達黑牢虐囚醜聞的美國知名調查記者、普立茲獎得主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在2月援引白宮線人爆料,美軍早在2022年夏季北約「波羅的海行動」演習期間,就派遣潛水員在北溪管道下安置了炸藥,並在3個月後由挪威引爆。對此白宮雖極力否認該項指控,但也有美國媒體指出,美國總統拜登其實早在去年2月7日俄烏戰爭爆發以前,就公開警告,「如果俄羅斯的坦克或軍隊越過烏克蘭的邊界,北溪2號將不復存在。」如今美國又透過情報部門的最新報告聲稱,1個親烏克蘭團體必須為2022年9月的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負責。報導稱,這份由《紐約時報》率先披露、缺乏細節的最新情報,推翻了先前美國和部分北約國家指控的「莫斯科破壞說」。雖然美國官方也指出,澤倫斯基及其幕僚並未參與這起破壞事件,但拜登政府還是向基輔表示,不會容忍暴力行動在烏克蘭境外發生。華府抱怨基輔不斷要求軍援、澤倫斯基未表達感激之情報導稱,軍援有時也是造成美烏兩國關係降溫的原因。美國至今已將大量武器及裝備送往前線,不過基輔永遠在「為下一批軍援作打算」,儘管華府多數官員都能體會基輔的心情,不過2名不願具名的白宮官員就透露,確實有人在抱怨基輔「不斷要求美國軍援」的做法,而且澤倫斯基有時並未適當展現「感激之情」。報導還指出,美國政府並未提供烏克蘭遠程導彈,是因為美軍自己的庫存也相當吃緊,另外還有部分人士擔心烏克蘭在絕望之際可能會使用遠程導彈襲擊俄羅斯本土,從而使戰爭升級,加劇核戰風險。如何結束俄烏戰爭,恐是美烏最大分歧報導指出,美烏兩國在戰爭如何結束上呈現越來越大的分歧,尤其澤倫斯基堅持要收復2014年開始就被俄羅斯實質佔領的克里米亞,這讓華府認為,這場戰事將永無止盡的持續下去,但美國過去已向基輔表明,它不可能無限期地為烏克蘭提供資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先前就表示,奪回克里米亞恐踩到普丁的紅線,進一步使莫斯科有藉口將戰事升級。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近日也拒絕了澤倫斯基訪問基輔的邀請,還公開喊話稱美國不會向烏克蘭提供「空白支票」。此外,五角大廈也質疑,即便烏軍配有西方先進武器,也無法具備奪回克里米亞的能力,畢竟俄羅斯已在當地部署了將近10年的防禦工事。報導指出,現階段拜登仍堅持將戰爭的決定權交由澤倫斯基,不過華府內部已有許多耳語。如今隨著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疑慮,民眾支持戰爭的輿論逐漸轉向,這些都將衝擊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拜登還能支持烏克蘭多久已成為一項未知數。

男子受困雪山中沒收訊!手機綁無人機求救 意外尋獲另一名受難者
美國一名男子日前開車行經威拉米特國家公園時(Willamette National Forest)時,受困於雪地中,但當下天氣非常寒冷,手機又收不到訊號,因此他便發送出求救簡訊,再將手機綁在無人機上送往有訊號的地方,讓他成功獲救,不僅如此,搜救隊更意外找到一名受困多時的受難者一同將他救出。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俄勒岡州萊恩郡治安搜救隊(Lane County Sheriff's Search and Rescue)日前接獲一起案件,當時一名男子開車經過威拉米特國家公園時(Willamette National Forest)遭到大雪困住,而深山內手機又無法收到訊號,讓他無法打電話求救。而當時男子的家人也不在國內,因此他就算沒有回家也不會有人發現,他認為要是現在下車尋找訊號,也會因為外面太過寒冷而凍死。因此他急中生智,想到車上還有一台無人機,他便事先將求救簡訊發送出去,接著把手機綁在無人機上,將無人機遙控至有訊號的地方。而這個方法成功奏效,求救簡訊順利發送出去,搜救團隊獲報後,立即趕往男子所描述的受困現場,意外的是,搜救團隊在搜索期間更發現一名受困多時的受難者,最後2人皆成功獲救。

死守烏東城市巴赫姆特7個月 烏軍坦承:人間煉獄
俄國入侵烏克蘭逾1年,兩軍在烏東城市巴赫姆特(Bakhmut)的戰役持續長達7個月。根據英國國防部4日發布情報,當地烏軍壓力愈來愈大,俄國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已攻進巴赫姆特北郊,城內2座重要橋梁在過去36小時遭摧毀,烏軍掌控的補給線逐漸限縮。烏國國民警衛隊指揮官形容:「巴赫姆特的每小時都像在地獄。」與此同時,屢受俄軍空襲的烏南城市札波羅熱(Zaporizhzhia)又有一棟公寓遭飛彈轟炸,罹難數截至5日達到11人。巴赫姆特採鹽業興盛,當地原有7萬人口,俄軍進攻後已成斷垣殘壁,仍有4千餘平民困在城內。基輔表示,正努力疏散這些平民,但隨著道路遭斷、砲火猛烈,這項任務變得日益艱難。《紐約時報》5日報導,巴赫姆特已成為俄軍重振旗鼓的中心。報導指出,雖然尚無證據顯示俄軍在其他地方取得進展,但愈來愈多跡象表明,巴赫姆特恐遭俄方拿下。烏克蘭武裝部隊參謀總部則稱,正派遣精銳部隊增援當地烏軍,在過去一天擊退了試圖圍攻的俄軍。澳洲退役陸軍少將、戰略家萊恩(Mick Ryan)表示,撇除重大傷亡,俄軍正「緩慢且穩定占領巴赫姆特及周邊地區」。他說:「俄國正在扼殺(但尚未能阻止)烏方保衛這座城市的能力。」華府智庫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也認為,俄軍不太可能短時間就包圍巴赫姆特,但藉由斬斷烏軍補給線,很可能迫使基輔選擇棄守。萊恩指出:「事實是,若俄軍確實攻下巴赫姆特,他們就是在占領瓦礫堆。」他解釋,巴赫姆特不具戰略重要性,幾乎沒有剩餘的基礎設施支撐占領軍,俄方為此投入大量資源,「充分說明他們的戰略有多差」。與此同時,烏國家緊急服務部門表示,札波羅熱一棟5層樓公寓2日遭一枚俄軍S-300飛彈擊中,截至5日,已有11人罹難,包括1名孩童。烏國總統澤倫斯基痛斥:「邪惡無法統治我們的土地。」「我們會把所有侵略者趕出去,他們將會為一切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