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物種武裝雙棘蟹入侵南台灣「西子灣最多」 專家呼籲別勿食
高雄漁民近年來在西子灣海域,都會捕獲到一種外型奇特的螃蟹,經學者鑑定後發現這種螃蟹是外來種的武裝雙棘蟹,目前由台南的漁光島到屏東的佳冬都有牠的足跡,高雄西子灣發現數量最多,不少釣客都說曾經看過,但因為不熟悉,不敢亂食用,專家也指出,由於無法確認這種螃蟹是否有毒,除了不可以亂吃外,也要預防會對原來的生態系統造成衝擊。高雄西子灣海域武裝雙棘蟹愈來愈多,日捕千隻。(圖/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甲殼附著藻類,幾乎快隱身在礁岩之中,外型奇特的物種,西南海域的漁民,捕獲到牠的頻率年年升高,引發研究人員的好奇心,抓上岸後,發現牠是外來種武裝雙棘蟹,根據國家海洋研究院一年來的追蹤,西南沿海都有牠的蹤跡,這種寶石蟹科的武裝雙棘蟹,常棲息在礁砂混合岸邊,原生地在墨西哥瓜地馬拉等緯度與台灣相近的海域,可能因此在台灣沿海繁殖。有趣的是,國海院在水下調查時,發現武裝雙棘蟹和原本就生存於台灣海域的粗甲裂額蟹(Schizophrysaspera)在水下的外觀形態非常相似,因此容易被誤認,雖然牠體型只有10多公分,動作也較緩慢,但學者擔心外來種會威脅生態,根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林嘉瑋表示,「推論可能是因為牠本身也沒有食用價值,應該是被一些漁船,他們出外捕魚的時候困獲,然後滯留在他們的壓艙水等,到台灣他們換水的時候剛好把牠放出來」。據海洋學界調查,台灣水域已記錄外來入侵物種有27種魚類、4種甲殼類,其中近10年發現的正是「武裝雙棘蟹」,研究人員分析目前蒐集的資料發現,在台南漁光島至屏東佳冬海域都有發現武裝雙棘蟹蹤跡,捕抓數量較多的則是在高雄西子灣,數據也顯示,全年皆為繁殖季,推測春季及秋季應是抱卵高峰。針對武裝雙棘蟹頻頻現蹤,學者表示,這款蟹因甲殼硬、所以天敵少,若要人工移除,就怕誤捕其他物種,執行較困難;目前國海院會持續調查研究牠的分布範圍及繁殖季節等,掌握牠在野外的狀況,研擬後續作為。

台北小貓熊招親 多個國家都有意願
台北市立動物園具有繁衍能力的小貓熊是堂兄弟姊妹,彼此繁衍將面臨近親繁殖問題,市長蔣萬安8月參加雙城論壇時向上海動物園招親,台北市立動物園評估,上海小貓熊最快明年底、後年初來台,不只如此,日本動物園也有意讓1至2隻小貓熊來台繁殖。小貓熊名稱雖然與大貓熊相似,但小貓熊與浣熊關係較近,大貓熊則是較接近熊科動物,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從外表和行為觀察,大貓熊體型是小貓熊20倍,大貓熊都在地面活動、尾巴很短,小貓熊常棲息樹上、尾巴較長。台北市立動物園是台灣唯一養育小貓熊的單位,目前13隻小貓熊有5隻雄性、3隻雌性具繁殖能力,但因為都是2014年從大陸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引進台灣的小貓熊「歡歡」、「美可」跟「YY」所生產,彼此繁衍將有近親繁殖風險,園方6月曾赴日本動物園洽詢交換小貓熊血緣的機會。今年8月蔣萬安訪滬參加雙城論壇,更主動向上海市長龔正請託,盼從上海動物園引入小貓熊到台北,蔣萬安解釋,北市的小貓熊血緣亟需更新,上海動物園的小貓熊基因正是北市想要的,所以很希望藉由雙城論壇平台合作,讓2座城市保育員、獸醫員技術交流。台北市立動物園長諶亦聰說,已與上海動物園開過相關交流與視訊會議,雙方正在盤點小貓熊血緣關係,可能明年初決定物種,如果把通過中央審查時間算進去,小貓熊最快明年底、後年初來台,恰逢2025年3月繁殖季。諶亦聰透露,園方也正與美國、日本動物園洽談引進小貓熊繁殖至少2年,今年親自拜訪日本動物園後,雙方洽談有1至2隻小貓熊來台,盼今年底能討論出更多進度。

秋季虎頭蜂出沒兇猛螫人! 專家授4招預防措施避免蜂螫
今年入秋發生多起蜂螫事件,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提醒,秋天是虎頭蜂築巢繁殖季節,蜂群體型會增大、警戒性提高變得更加兇猛,民眾應避免於秋季9月至11月之間進行相關登山活動,若在外登山,應待在登山步道上活動,切勿離開步道範圍進入密林或小徑活動。為了避免蜂螫事件,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吳明城副教授也建議民眾謹記4招預防措施。新北緊急封閉13條步道瑞芳山區、石門青山瀑布步道、烏來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相繼發生山區蜂螫事故,動保處接獲通報後第一時間前往搜尋蜂築巢位置,瑞芳區四腳亭案件及石門青山瀑布雖已摘除,但為避免蜂群未離去,產生蜂螫危險,登山路線仍會封鎖。目前已封鎖13條相關步道,並由公所協助設置警示標誌。動保處並請各登山協會、區公所、轄管理登山步道之相關單位,向民眾宣導避免前往人煙罕至叢林區,加強山林步道巡查,當發生蜂螫事件時,所轄維管單位應盡速將路段封閉,設置警語,提醒民眾小心蜂出沒,並禁止出入已封鎖之登山路段。▲9月20日瑞芳三爪子坑路出現蜂螫事件,動保處第一時間與瑞芳區公所、消防人員確認封鎖路段。(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4招避免蜂螫為了避免蜂螫事件,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吳明城副教授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1. 首先,看到虎頭蜂盤旋應盡快離開,切勿驅趕攻擊,避免引來更多蜂群。2. 其次,戶外運動建議穿著淺色衣物。3. 在戶外活動中,謹慎觀察周圍環境,特別是樹上、草叢和樹叢中是否有蜂巢或虎頭蜂的跡象,如果發現疑似球狀的物體掛在樹上或在植被中,或聽到嗡嗡聲響應盡快遠離。4. 若不慎被虎頭蜂螫傷,應儘快離開受攻擊的區域。到達相對安全的地方後,應使用水清洗螫傷處,洗去攻擊蜂留下的費洛蒙,減少引來游離蜂再次螫傷的風險。虎頭蜂攻擊性高 螫針能反覆攻擊每年夏秋為虎頭蜂活動高峰期,尤其秋季虎頭蜂群攻擊性最高,動保處呼籲民眾,秋季期間勿前往無人維管場域、人煙罕至的叢林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勿再前往已封鎖區域內驚擾蜂群,且部分虎頭蜂的螫針能重覆攻擊,並不會像一般蜜蜂螫完人後自己也會死亡,危險性尤高。被蜂螫到 過敏性休克恐快速致死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指出,毒蜂之傷害包括「過敏性休克」與「內臟傷害」,過敏性休克會於數分鐘或數小時內發生,死亡率高,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立即送醫;毒蜂造成之內臟直接傷害,以腎、肝、肌肉、血液為主[i]。夾、沖、送 急救3步驟夾子夾刺:用尖頭鑷子,小心地從皮膚外的毒囊前順勢向後將毒刺挑出。 沖水:儘速使用清水沖擦傷口。 迅速送醫:為防範過敏性休克,搬運傷患時將頭部放低, 並迅速送醫救治。動保處強調,捕蜂是一項具有高風險性質的工作,為確保安全,民眾勿嘗試自行移除蜂巢。如果需要動物救援或有移除蜂巢需求,可撥打新北市動保處24小時通報電話02-29596353或1999市民專線。[i] https://www.mil.mohw.gov.tw/public/hygiene/3b3fed4c4f80d7b933fdb0563e0307bf.pdf

瑞芳又傳群蜂攻擊! 登山客4人緊急送醫
瑞芳再度驚傳蜂襲遊客,本月20日新北市瑞芳區一群登山客才遭虎頭蜂襲擊,釀2人死亡2人重傷7人輕傷等事故,不料今日上午再度傳出蜂襲意外,造成5位登山客其中4人受傷較重,緊急送醫救治,1名山友自行評估無須就醫,已自行返家。基隆消防局今日上午10點接獲民眾報案,指出有5名登山客前往瑞芳山區健行,途經天外天花園墓園附近時,不幸遇到群蜂襲擊螫咬全身,5人均遭叮咬,所幸意識清醒,消防局緊急出動將傷者送醫。據了解,5人來登山的山友有事先帶殺蟲劑,但經墓園時發現地上有上百隻蜜蜂,慌忙繞路逃離現場,未料還是躲不過攻擊,5人皆被螫咬,其中1位山友傷勢較輕再自行評估下,認為無需就醫,已經返家休息,其餘4人送往醫治療,所幸5人皆無生命危險。救護人員初步檢視4人傷勢,確認是遭蜂類叮咬,至於是何品種還需一步確認,消防人員呼籲,秋季虎頭蜂正值繁殖季節,建議登山不要噴香水,應選擇「淺色長袖衣物」,戴淺色帽子保護頭部,避免穿短袖短褲及色彩較鮮豔衣服,以維護自身安全。

古坑迎一年一度黃頭鷺大遷徙 六甲八色鳥現蹤
黃頭鷺每年9月從北部往南飛度冬,從雲林縣古坑鄉樟湖國小舊校區的149甲線往山谷眺望,可見到黃頭鷺成群結隊飛翔、變換隊形,這幾天進入大量期,前天統計至少有6萬隻,到10月中旬前都觀賞得到。而二級保育類八色鳥在台南六甲區國有林地築巢繁殖,林業署嘉義分署今年首次與民間團體合作調查,在淺山區域共調查到50隻次。雲林縣除每年3月可到林內鄉欣賞紫斑蝶遷徙的「蝶河」美景,9月到10月中旬可到樟湖村149甲線旁樟湖國小舊校區附近眺望山谷,欣賞一年一度黃頭鷺遷徙景象。黃頭鷺在秋天從北部往南遷徙越冬,沿途經過金山、貢寮、關渡、石門水庫、苗栗三義、雲林大埤、樟湖,然後飛往台南白河、曾文水庫、屏東龍鑾潭。黃頭鷺飛到古坑鄉樟湖社區時會在山谷上方盤旋,等待落後的侯鳥歸隊,盤旋時會變換隊形,集結數量也愈來愈多。樟湖生態國中小學校長陳清圳表示,只要不下雨、風勢不大,9月至10月的下午2點至6點都可看見成群結隊的黃頭鷺飛越,今年自最早8月25日抵達的起算,17日出現今年以來最大遷徙量。八色鳥是台灣少見的夏候鳥,林業署嘉義分署轄管的台南六甲第2007號區外保安林,自2019年發現有八色鳥築巢繁殖的蹤跡後,吸引大批鳥友來朝聖,嘉義分署設置宣導告示牌、固定式隔離網,也動員志工在棲地巡護,減少繁殖期的人為干擾。林業署嘉義分署今年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南市野鳥學會合作執行系統化調查,共調查到50隻次的八色鳥,包含6隻次目擊紀錄、44隻次鳴叫紀錄;此外,調查團隊還在北勢坑棲地觀察到親鳥於繁殖季末期頭頂脫毛,顏色由咖啡色轉黑色的有趣現象。

澎湖29隻體弱海龜寶寶孵化埋沙裡 保育人員搶救挖出整窩獲救
澎湖縣望安鄉綠蠵龜保護區日前傳出喜訊,今年一窩29隻幼龜順利孵化,雖然體弱而全數都埋在沙裡,但幸運被保育人員巡察時發現搶救挖出,暫送澎管處望安綠蠵龜保育中心安置,於6日風浪條件允許後,已送至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調養。望安鄉綠蠵龜保護區是綠蠵龜的重要產卵棲地,也是國內第一個海龜保護區,因此澎縣府於繁殖季前針對6處保護區展開沙灘整治,以利母龜上岸產卵。9月3日海葵颱風來臨前夕,一窩7月13日上岸產卵的卵窩,順利孵化,但疑因全都體弱而無法自行爬出,保育人員巡察時發現這窩土層有鬆動跡象的變化,卻不見爬痕,加上海葵颱風影響,在考量當時當地海況惡劣下,經與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評估後,就於當日上午緊急挖開卵窩,救出29隻幼龜,孵化率85%,也寫下澎湖今年第一筆海龜卵窩順利孵化紀錄。農漁局說,這窩算小卵窩,算年輕的龜,所以僅34顆,不然一般正常都50至70顆,而能破百的都是大型卵窩的老海龜。且這窩孵化的卵並非今年6月28日晚間第一批上岸母龜下的卵,目前該批卵窩還不見已孵化跡象,將持續對未孵化卵窩監測。至於6月28日晚間有2隻母龜上岸產下2個卵窩,其中1隻產卵紀錄還可追溯至1995年,是相當年長的海龜媽媽,後續並產下4窩卵。這母龜從1995年至2015年28年間,平均每2至3年皆會回到網垵口沙灘產卵,對棲地相當專一,也刷新當地紀錄。

白蟻大軍入侵屋內狂飛漫舞 8旬嬤「嚇到發抖」報警求助
台中83歲吳姓阿嬤日前晚間家中陷入白蟻蟲蟲危機,成群白蟻在屋內狂飛漫舞,她嚇到發抖報警,員警獲報到場,進入屋內發現整屋飛滿俗稱「大水螞蟻」的白蟻,阿嬤身上也爬不少,緊急關閉光源,將阿嬤帶往屋外避難,阿嬤脫困後感謝員警救援。台中市第三警分局立德派出所日前晚間獲報,東區仁和路有人報案求助,警方到場,獨居的吳姓阿嬤來開門時,嚇得連聲音都顫抖地說,快被嚇死了。員警一看,整間屋子飛舞著滿滿俗稱「大水螞蟻」的白蟻,阿嬤身上也爬了不少隻。員警緊急先幫阿嬤拍落身上白蟻,再打開門窗、關閉屋內燈光,將阿嬤帶出去避難。員警表示,「大水螞蟻」對人體並無害,但具有趨光特性,阿嬤家裡的燈光吸引白蟻成群飛入屋內,先安撫她在屋外稍作休息,不須過度害怕,並陪伴阿嬤度過蟲蟲危機,讓阿嬤感動頻頻道謝。警方表示,每年的4到6月份的梅雨季,是台灣土白蟻的繁殖季節,白蟻常在下雨天前後成群現身,因具有趨光性,屋內點燈常會吸引群聚,白土蟻體型較大,但不會主動傷害人體。警方說,根據專家建議,民眾在白蟻高發季節,要將家中紗窗關好、使用黃色光源燈泡、降低濕度,可預防蟲蟲軍團大舉入侵。

燕鷗群繁殖季到來台育下一代 神話之鳥現蹤「這地方」
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數量稀少,被稱為「神話之鳥」,估計全球目前約僅有150隻。海洋委員會近來委託台灣大學森林系等單位到澎湖等地區蹲點,截至今年5月26日,研究人員已記錄上千隻鳳頭燕鷗,其中包含至少5隻黑嘴端鳳頭燕鷗,並發現編號A74、外號「馬妞」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再度回到出生地。隨著夏季來臨,許多燕鷗科鳥類紛紛來到台灣繁殖,包括7種保育類燕鷗。其中以小燕鷗數量較多,在台灣本島的分布從桃園到高屏溪口都可以看到。至於玄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多在澎湖離島,最為罕見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則較常在連江縣停留。今年五月,中央研究院、台大森林系與農委會林物局等陸續在鐵尖島觀察到黑嘴端鳳頭燕鷗停留、交配、孵卵。特別是看到編號A74的「馬妞」出現在群體中,令鳥友們爭相通報,並期待她能繁殖成功。生態攝影導演梁皆得於2000年首度於馬祖發現,隨後率領中央研究院、台大森林系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長期投入保育心力,過往曾在馬祖記錄2至16隻不等的成鳥。團隊陸續標記了數隻在馬祖出生的幼鳥,包括2015年6月出生的「馬妞」。「馬妞」自2015年離巢後,幾乎每年夏天都會回到馬祖。不過,自2020年以來,可能由於猛禽、颱風或其他人為因素影響,鐵尖島已經連續3年無成功繁殖紀錄,僅於2022年曾目擊馬妞短暫落腳澎湖。今年初春,連江縣政府提早開始了捕鼠、除草等工作。加上整地、鋪設碎石、安裝遠端監視設備、擺放假鳥模型及播放燕鷗叫聲引誘燕鷗,海巡署也搭配相關勤務,看守附近海域確保無非法作業漁船,這些動作都是確保燕鷗群可以不受干擾地繁殖,也希望民眾給予海鳥們空間,不去打擾牠們。

高市議員接獲陳情「幼兒園附近有綠鬣蜥」 通報捕抓竟1晚抓到74隻...
高雄市議員邱于軒近日接到民眾陳情,指出大寮區有幼稚園附近出現綠鬣蜥,因此她向市府通報派人去抓,沒想到一抓不得了,竟然一個晚上抓到了74隻,讓她嚇了一跳外,也引發網路討論,網友笑稱「高雄是恐龍王國?」。邱于軒議員接獲陳情,意外發現大寮成了綠鬣蜥王國。(圖/翻攝自邱于軒臉書、大寮543臉書社團)國民黨籍的邱于軒議員選區在林園、大寮區,她今(25)日在臉書社團「大寮543(大寮、林園、鳳山)」發文,表示接到了民眾陳情,上寮幼兒園附近看到了大隻綠鬣蜥,因此通報市府捕捉,沒想到一個晚上就抓到了74隻,她表示如果有鄉親也遇到這樣的狀況,歡迎私訊她的粉專,她會通報有關單位捕捉。對此,高雄市農業局也證實一個晚上就在大寮區捕捉到74隻綠鬣蜥,並表示可能是南部環境太適合綠鬣蜥的繁殖,現在更是綠鬣蜥繁殖季節,因此看到一隻綠鬣蜥,可能代表附近還有很多隻,若民眾看到可致電1999,相關單位會派人前往移除,另外去年高雄市就捕捉到5000多隻綠鬣蜥。不少網友看到數量那麼驚人的綠鬣蜥數量,也紛紛表示「高雄太可怕了吧」、「恐龍王國?」、「生態危機耶」、「幼稚園附近也太危險」。外來種的綠鬣蜥會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台灣本土生態,且因綠鬣蜥挖土的習性會損害河堤、橋梁等基礎設施,恐讓電線短路停電、道路塌陷、堤岸侵蝕等安全威脅,還會吃農作物,造成農業、觀光的經濟損失。

茲卡病毒又在台現蹤 台大醫警告:2年內恐釀本土疫情
疾管署昨天(9日)公布今年首2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病例,是北部本國籍男性及女性,兩人為家人,曾前往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因出現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就醫,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由於茲卡病毒感染後懷孕,容易造成畸胎,傷害性不容小覷。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過去以為茲卡病毒,只會在中南美洲國家現蹤,但現在已有往亞洲國家轉移的趨勢,不排除在未來1至2年內,茲卡病毒可能出現像登革熱般的本土疫情,民眾要小心防範。疾管署昨天公布自2021年以來,台灣首例茲卡境外移入個案,分別為北部30多歲的夫妻,曾於4月19日至26日期間到馬爾地夫旅遊,返台後相繼出現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由於同行者均無症狀,推測可能是在馬爾地夫遭蚊蟲叮咬感染後,再經性行為造成家庭群聚。疾管署表示,一般成人感染茲卡病毒後症狀輕微,但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後,可能會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提醒孕婦及計劃懷孕婦女,最好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民眾如需前往,最好要完整進行防蚊措施。而台灣自2016年到目前為止,共確診過28例茲卡病毒感染症病例,清一色都是境外移入個案。感染地大多是東南亞國家,今年的個案,是自2021年來的首起案例。黃立民醫師表示,過去大家多以為,茲卡病毒只侷限在中南美洲國家,近年已有向亞洲國家轉移的趨勢。而現在正是蚊蟲繁殖季節,國內過去的登革熱疫情,也都是境外移入造成,要防範國內蚊蟲叮咬感染者後,成為病媒蚊,這就有可能會釀成本土疫情,所以提醒大眾現在就要開始防蚊,以免茲卡病毒在台灣,會衍生出像登革熱般的本土疫情。

知本濕地大火害鳥巢蛋被烤熟 專家曝現場一跡象心酸又感動
「蛋蛋的悲傷與濃稠的感動!」,台東知本溼地3月26日發生雜草火警,保育團體最近到災區巡視,發現數窩鳥巢的蛋幾乎都已經被烤熟,但是巢邊還留有新鮮的絨羽,可見鳥媽媽重新回到火場,看到形狀完好的寶貝蛋,鬆了一口氣,發揮天性及母愛繼續孵蛋,此情此景,令人動容。台東生態工作者呂縉宇說,知本溼地生雜草火警,燃燒面積難以估計,由於正值野鳥繁殖季,擔心對當地的鳥類造成危害,日前與荒野保護協會人員進入災區巡視,果然發現4個鳥巢,巢內的蛋都已經焦黑、熟透。而令人揪心的是,他們發現鳥巢周邊布滿鳥媽媽新鮮的絨羽,表示鳥媽媽回來過!呂縉宇說,部分野鳥會利用自己的絨羽把巢布置成溫暖的家,以提高孵化率,但是大火後,原先的絨羽早已飛灰湮滅,推測是災難過後,鳥媽媽重新回到火場,看到形狀完好的寶貝蛋,鬆了一口氣,發揮天性及母愛繼續孵蛋,「這一幕非常心酸,卻帶有更多感動」。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環境議題組長蘇雅婷表示,知本溼地是環頸雉重要棲息地,所以他們原本以為是環頸雉的蛋,但是連續兩天都在巢區附近看到花嘴鴨飛起,鳥類專家也研判,應該是花嘴鴨的蛋。她說,一般人對花嘴鴨的認知是棲地比較接近水岸,這次卻發現牠們也在乾旱的草原築巢、繁殖,可見草原與溼地有著緊密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觀察、研究,也呼籲民眾不要擅自進入,避免對野生動物造成干擾。

肚子好餓!駝鹿闖醫院吃盆栽 大家全驚呆
肚子餓?近日阿拉斯加一隻母駝鹿闖進一間醫院,吃了大廳入口處的裝飾盆栽植物,牠徘徊了一段時間,引起院內騷動,病患、醫護人員和警衛都驚呆了。阿拉斯加漁獵部說,駝鹿看起來可愛,卻是危險動物。據《鏡報》報導,一隻母駝鹿6日闖進普羅維登斯健康醫院(Providence Health Park),當牠開始咀嚼入口處的裝飾性植物,大家都驚呆了。醫院工作人員表示,駝鹿透過大樓的玻璃看到植物盆栽,之後就從前門走進來。旁觀者用沙發和椅子堵住牠,想將牠引到出口;還有人甚至撿起折斷的樹枝,拿零食誘惑牠,最後駝鹿走向大門到外面,大家紛紛為警衛歡呼。大家試圖趕走駝鹿。其實,駝鹿看起來雖然可愛,但其實非常危險,每年阿拉斯加因駝鹿害人受傷的人,比熊還多。阿拉斯加漁獵部建議,駝鹿通常會在受到威脅時逃跑,但在受到人、狗和車輛騷擾時會變得好鬥,如果駝鹿覺得餓或疲累,恐發動攻擊,尤其在寒冷的冬天,牠們要穿過厚積雪覓食。阿拉斯加漁獵部表示,初秋是駝鹿的繁殖季節,牠們為了自保或是保護小孩,會衝撞、跺腳和踢腿,人類可能會受傷,「駝鹿如果要攻擊,會豎起駝峰上的長毛,牠也可能會舔嘴唇,但如果你看到,代表你離太近了。」該部門提醒,飼養駝鹿是非法及危險的。該影片在社群上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老兄,我們醫院裡有一隻駝鹿」、「牠只是覺得冷,餓了」、「所以駝鹿吃了植物,又吃了葉子」、「那隻駝鹿沒有戴面具,把牠弄出來」。

台東知本溼地大火狂燒恐釀生態浩劫 環團:可能是人為縱火
台東知本溼地昨傍晚發生雜草火警,今凌晨1許完全撲滅,燃燒面積約6公頃,荒野協會人員表示,目前正值環頸雉等野鳥繁殖季,這場大火對生態勢必造成影響,知本溼地火警頻度太高,可能是人為縱火,應由地方政府、部落及保育團體3方合作,進行保育及適當管理。台東知本溼地昨傍晚傳出火警,熊熊大火吞噬灌木叢林,火勢相當驚人,所幸消防局增派人手,在今天凌晨1時許火勢撲滅,白天溼地草原的南邊、靠海區域,可以看到一大片被大火燒過焦黑的樹林。台東知本溼地昨傍晚傳出火警,火勢驚人。(圖/翻攝畫面)荒野保護協會和台東縣野鳥學會等環保團體,在火災前才調查記錄到196隻環頸雉,打破往年紀錄,這場大火可能造成牠們的棲地受到破壞。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組長蘇雅婷表示,知本溼地兩年前也曾發生大火,火警頻率太高,令人匪夷所思,人為縱火的可能比較高,所以也涉及到管理不當的問題,未來迫切需要的是移除銀合歡,種回先驅性的原生種植物的復育工作。蘇雅婷指出,縣府的管理措施可能還要再加強,尤其知本溼地也是卑南族卡大地布的傳統領域,而且也是國際鳥盟認證的野鳥重要棲地環境,需要縣府帶頭和部落、環團共同討論更積極的管理機制,避免再次發生大火。台東縣政府觀旅處觀光管理科長徐一中表示,縣府一向都很重視知本溼地,現場設有告示牌及人員巡視,希望大家關心這塊土地,不要亂倒垃圾或燃燒廢物,讓知本溼地保留最自然的狀態。台東知本溼地昨傍晚傳出火警,火勢驚人。(圖/翻攝畫面)

台東海濱生態池驚現南蛇 紅冠水雞媽媽振翅示威護寶寶
1隻巨大的南蛇在台東海濱公園旁的生態池現蹤,正在育雛的紅冠水雞媽媽,看到大蛇侵門踏戶,急忙振翅示威,南蛇僅昂首回嗆後隨即識相溜走;蛇類專家說,南蛇雖然塊頭較大,動作又快,其實牠蠻膽小的。台東民眾在海濱公園生態池賞鳥時,意外看到1條長約1.5公尺的南蛇在水面悠遊,剛好附近有1對紅冠水雞築巢,眼看大蛇逐步逼近,紅冠水雞媽媽擔心寶貝蛋被當成早餐,非常緊張,便展翅威嚇,試圖引開大蛇,而大蛇也被突如其來的動作嚇了一大跳,僅稍微昂首吐信便掉頭走開。許姓生態工作者表示,非保育類的南蛇為無毒蛇類,是台灣3大大型蛇類之一,現正值水鳥繁殖季,在台東的溼地、河口、池塘已可看到紅冠水雞寶寶破殼,可能成為南蛇的食物,因此親鳥看見大蛇竟然侵門踏戶也格外緊張,。國內蛇類專家杜銘章表示,民眾對蛇大都是負面印象,從這次雙方和平收尾的結局來看,可見南蛇雖然體型大但也蠻膽小的,只不過南蛇容易緊張,動作又很迅速,一般人會以為牠要攻擊,其實牠只想拼命逃開,所以看到牠不必太害怕,「南蛇的心裡面可能更害怕」。

小蟲鑽進耳朵噁爆…急診醫曝「1常見行為」超NG:越跑越深 2大應急法出爐
最近天氣依然炎熱,蚊蟲肆虐,更是一些蟲子的繁殖季節,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不時傳出有蟲子鑽進民眾耳朵的案例。急診醫師翁梓華透露,小蟲跑到耳朵時,絕對不要用棉花棒去掏,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蟲子更往耳道深處爬,甚至可能導致耳膜受損,建議可以滴一些食用油,看是否能將蟲體潤洗而出。翁梓華在臉書粉專發文,各種千奇百怪的主訴,就在夜間的急診上演,夾出來的蟲子,從蚊子、蒼蠅、小蟑螂,可謂是應有盡有。大部分的人遇到這種狀況,會有耳朵極癢、痛、一直有嗡嗡聲等的表現,但這時候,大家一定要做對,不然蟲子沒掏出來不打緊,如果傷害到耳膜那更是得不償失。」醫師表示,小蟲跑進耳道時,很多人會用掏耳棒或棉花棒挖,但此舉往往會讓蟲子更往耳道深處爬,操作不慎甚至可能破壞耳膜;有些人則會劇烈晃動頭部,試圖將蟲子甩出,這樣反而容易讓蟲子躁動不安,移動刺激外耳道,可能造成更大的不適;還有人異想天開,往耳朵裡噴殺蟲劑,結果引起嚴重發炎。小蟲鑽進耳朵噁爆,急診醫曝「1常見行為」超NG。(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翁梓華表示,面對小蟲進耳朵,首先請大家保持冷靜,這邊提供大家急診臨床醫學指引上的處理方式:將燈關上,將耳朵往後上方提,並且用光照耳朵:這個僅限於夠小的蟲(像是螞蟻),利用蟲的趨光性,讓小蟲願意自主地爬出耳道,然而,成人的外耳道並非直線,因此可以透過將耳朵往後上方拉,讓耳道變成更直的線,這樣照光效果會更好,但這僅限於能「回心轉意」的蟲蟲,臨床上,成效有限,特別是一些蟲蟲(像是蟑螂)「不會倒退走」,這樣的效果基本上就無效。用食用油滴入耳朵,讓蟲蟲窒息,減少傷害:這時候可以先躺下來,將沒有刺激性的油滴入耳朵,靜置5-10分鐘,讓蟲窒息死亡,避免蟲體二次傷害,然後可以初步嘗試用油潤洗,看是否能將蟲體潤洗而出,如果成功潤洗出,則可以在耳鼻喉科追蹤,如果發現有聽力損失或是蟲體還是沒辦法取出,則要考慮前往急診。小蟲鑽進耳朵噁爆,2大應急法出爐。(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