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老牌藥品代理商「慶安生技」爆捲款潛逃 高屏藥師紛紛提告討公道
專門代理綠油精、克風邪、肌樂等知名成藥的高雄老牌藥品代理商「慶安生技」,最近驚爆出現財務危機,負責人捲款潛逃,公司人去樓空。且該公司疑似早已知道內部財務出問題、無法正常出貨,還對外以「藥品即將漲價」為由,跟下游藥局先預收貨款,沒出貨就落跑,讓不少高雄、屏東在地的社區藥局蒙受損失,現在高雄、屏東等地的藥師公會、衛生局都介入調查處理,希望透過報案跟提告等方式,為這些受害的藥師與社區藥局討公道。綜合媒體報導,慶安生技過去代理的成藥非常多,像是民眾熟悉的金十字胃腸藥、張國周、撒隆巴斯、龍角散、綠油精、肌樂噴劑、克風邪、舒立效等知名藥品。近期慶安生技疑似財務出現問題,在爆發財務危機之前,還對外用「藥品即將漲價」為由,慫恿下游藥局多進一些貨,如果貨品太多,可先存放在慶安公司的倉庫內。結果負責人捲款潛逃,沒有依規定出貨,受害的藥局從損失幾萬塊,到上百萬的都有,範圍遍及高雄,台南、屏東等地方的社區藥局,連澎湖都傳出有地方藥局受害。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屏東縣藥師公會理事長陳春貴指出,目前縣內傳有10多家業者回報是受害,金額及藥局間數還在統計當中,預計將蒐集受害者藥局名單後,一起對慶安公司提告詐欺。而慶安公司除了已人去樓空,據悉連原旗下業務也傳出被公司欠薪。陳春貴說,本周五將召開委員會討論,看看後續提告的方式怎麼處理。而高雄市已有相關藥師團體會要提告,屏東的藥師公會,預計報案與提告都要雙管齊下,希望能為這些藥師會員討回公道。高雄衛生局回應,調查該公司販售商品大都是成藥,不是處方用藥,對醫療照護藥品供應暫無影響,後續在釐清相關事證後,若有不當情事,將依藥事法第92條,處3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移送強制執行。而坊間開始有人擔心,慶安代理銷售的藥物都是知名成藥,會不會出現缺藥的問題?對此,有地方藥局表示,這些成藥都有很多人經銷,不會因為這樣子就出現缺藥問題。

「軟便劑」氧化鎂仍缺貨? 食藥署:6廠商同意製造本月起緩解
近期國內再度傳出「軟便劑」氧化鎂(MgO)缺貨,遭藥師砲轟衛福部擴大的缺藥平台根本打假球。食藥署今召開記者會指出,氧化鎂目前有兩家製造廠進行生產,月產能可達4000萬錠,遠高於健保單月用量,且在健保署提高氧化鎂給付額後,有6家廠商同意製造供應,估計本月起就會逐步解決供需問題。為因應氧化鎂缺貨,健保署周一宣布提高氧化鎂錠劑給付額,從原先的每粒0.16元調高至0.32元。食藥署今進一步指出,已有6家製造廠表示會供應,待產線重啟後可望解決缺貨問題。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我國氧化鎂年用量約2.5億顆,平均每月用掉2000萬顆,如以目前專案製造與另一間藥證許可製造商的產能估算,本月起已能生產4000萬顆,不過專案製造許可至今年9月為止,屆時將視國內供需視情形調整。此外,另一款心律不整藥物安室律注射劑(Adenosine)近日也傳出缺貨,陳惠芳指出,業者於4月中向本署通報,因新製造廠無法開始生產導致全球性缺貨,預計今年9月才會恢復供貨,國內庫存預計可供應至6月下旬。陳惠芳說,食藥署在接獲通知後已於4月28日啟動公開徵求,目前已核准3項同成分劑型替代藥品之專案進口,預計6月初陸續到貨,以滿足臨床需求。據健保資料統計,國內安室律注射劑每年約使用3萬6千瓶,陳惠芳表示,專案核准廠商6月初會到貨1萬2千瓶,應可接上國內需求。至於先前有藥師痛批氧化鎂仍叫不到貨,陳惠芳則說,經食藥署進一步了解已確認是誤會,應該是訂貨時間點的問題,本月初該藥局已取得足量庫存,相信接下來供貨會越來越順。陳惠芳提醒,目前多數缺藥案件仍為個別廠牌的短缺,仍有其他替代藥物可選,藥品許可證持有藥商如遇到無法製造或輸入數量不足影響藥品供應時,應至少在6個月前向食藥署通報,以保障國人用藥權益。

不只軟便劑漲1倍 健保署揭「這2款藥品」6月1日起也一起漲價
國內缺藥問題持續,價格不敷成本則被認為是原因之一。健保署今(15日)宣布軟便劑氧化鎂價格,自6月1日起從0.16元調漲至0.32元,漲幅達1倍。另外2款退燒藥及兒童止吐栓劑,也將自6月1日起分別漲價1到7倍。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氧化鎂軟便劑、乙醯胺酚咀嚼錠 80mg(acetaminophen 80mg)、多普杜利栓劑 10mg(domperidone 10 mg)共3種藥品,在4月的共擬會議申請調整支付價格後獲准。其中指示用藥乙醯胺酚咀嚼錠,具生產許可的2間藥廠有1家提出申請,原價格為1顆0.24元,調整後約1.5至2元,每年健保用量超過3萬9千顆,預估1年約增加8萬元財務支出。同為處方用藥的多普杜利栓劑,有5間藥廠具生產資格,並有2家申請提高藥價,原價格5元,調整後為10元,去年健保用量超過4萬2千顆,預期1年增加17萬財務支出。衛福部因今年缺藥頻傳,於4月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協助橫向溝通,健保署亦針對無替代藥品提出應變措施,若廠商藥價不敷成本,可提出申請由健保署召開藥品共擬會議重新核價。蔡淑鈴表示,這次調整可撐到明年4月,之後會依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每年重新核價、檢討藥價。

批88槍、爐渣案沒下文 柯文哲:賴清德還在裝可愛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積極備戰2024總統大選,於昨(5)日赴台南走訪基層,於晚間辦便當座談會。柯文哲大批,台南88槍與爐渣案都沒下文,並批副總統賴清德「還在裝可愛」。柯文哲指出,兩岸現況無法統一也無法獨立,但是藍綠卻持續的在炒作禍害國家。像是日前發生的台南88槍與爐渣引起全台關注,但卻都沒有下文,一定與施政有關。總統不該是政治領導人,應該要是文化傳道者。柯文哲指出,民進黨從地方到中央都在亂花錢,像是陳菊在擔任高雄市長期間使高雄負債3000億,鄭文燦在任職桃園市長時使桃園增加負債1200億。柯文哲表示,總統蔡英文的前瞻計畫花了8400億作了什麼重大建設?且有了8400億防疫預算,但台灣還是從一開始缺口罩、缺疫苗、缺快篩,甚至到最後還缺藥物,也搞出了高端疫苗。柯文哲表示,台灣向美國買軍火6200億,都已付錢,但美國卻沒給貨,「哪有這種事?」,顯見政府整個爛光光。柯文哲表示,「賴清德還在裝可愛」,他身為醫生,卻對許多台灣的防疫問題視而不見,都不站出來講話。柯文哲最後表示,若能選上總統,他不會當自己是政治領導人,而是以一個文化傳道者為目標。只要不貪汙就可以贏國民黨及民進黨。所以希望台灣因為有我們會變得更好。

心律不整急救用藥全台缺貨!胸腔醫急喊「無替代藥物」:嚴重只能電擊
台灣近年屢爆缺藥危機,重症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示警,用於急救心律不整心跳加速的藥物「腺苷酸」(Adenosine),傳出全台缺貨,且無替代藥物。根據食藥署「西藥供應資訊平台」於4月28日發布公告指出,因「Adenosine注射劑型」藥品短缺,徵求有意願供應之廠商。蘇一峰昨(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心律不整心跳加速的急救用藥「Adenosine」,全台各地也傳出缺貨,由於目前「無替代的藥物可以選擇」,他也只能用幽默的口吻提醒大家「最近不要心律不整喔!」蘇一峰透露,至於替代藥物的急救治療方法,包括腹部重擊、按壓頸動脈、頭浸冰水中和吸飽氣用力憋氣,這也讓他擔憂直呼,「到時候上急診班,治療心律不整變成跟格鬥打架一樣...」另外,有網友拋問可以電擊嗎?蘇一峰則回覆,「心律不整最後缺藥沒有辦法,就只好直接電擊了!」事實上,蘇一峰昨(3日)下午才發文提及,醫院最常用的口服抗生素「諾快寧」(Curam)也大缺貨,「很多病人的肺炎等等感染症治療都受影響了!」原先他想開立正常劑量的curam,卻因無藥可用被系統建議開小劑量替代,怎料小劑量curam也缺貨,只好開小兒科的水劑curam,不過系統立馬跳出提醒,不得開立給成人使用,「系統繞了一大圈,回到原點就是缺藥...」語氣充滿無奈。

缺藥通報平台不治本 民眾黨團:每天仍缺2至3種藥
民眾黨立法委員陳琬惠、立院黨團副主任兼發言人楊寶楨今(18)日舉行記者會指出,台灣近年屢爆缺藥危機,即使衛福部建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基層藥局仍每天缺2至3種藥品,原因歸咎於健保總額制度長期壓低藥價,一顆藥竟比一顆糖果還便宜,導致藥廠不願生產、進貨到台灣,無形中賠上全民健康,呼籲政府別再被動接收缺藥通報,而是要積極調整藥價結構,加速解決缺藥問題,確保慢性病和救命藥供應。陳琬惠表示,缺藥困擾民眾3年了,但健保署4月1日仍執意維持健保藥價砍81.8億元,政府對藥價過度控制,從102年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連年壓低藥品支出,美其名是減少健保支出,但由於缺乏利潤,部分藥廠退出台灣市場,導致缺藥問題陷入惡性循環,可見政府在思考節省開支時,也該確保醫療品質和民眾用藥權益。陳琬惠表示,食藥署2月底盤點缺藥原因,制定短中長期計畫,短期要調度生產線,爭取提前輸入量,妥善分配醫療機構及藥局;中期要建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依不同缺藥原因擬訂解決方案;長期要檢討現行健保藥價政策,對必要性藥品給予適當價格保護機制。然而3項計畫都未奏效,目前仍有缺藥情況,基層藥師對於通報平台的新制也表示無感;長期計畫更諷刺,衛福部檢討現行健保藥價,卻越檢討越缺藥,政府把藥廠當盤子,把民眾當傻子,結果民眾、藥廠、政府三輸。楊寶楨指出,衛福部4月11日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要強化食藥署、中醫藥司、醫事司、健保署、國健署和疾管署的橫向溝通,但這些單位本就下轄於衛福部,平台像「新瓶裝舊酒」,也代表過往內部結構鬆散、缺乏跨部門溝通。近來基層藥師觀察,每天仍有2至3種藥品短缺,顯見平台沒有太大作用,更有不少藥師直言「就是換了個網站統計,毫無作用」。楊寶楨表示,台灣民眾每月吃掉2千萬顆「氧化鎂」(軟便劑),但生產藥廠卻從6家變1家,原因是缺乏利潤不願生產,每顆氧化鎂價格約0.1至0.16元,被戲稱為「比糖果還便宜」,因為反觀糖果每顆可賣1元。而肺癌標靶藥「羅思克」沒有替代藥品,僅能「公開徵求」,但在平台上資訊2週才更新一次,對缺藥病患無疑是一種煎熬;針對慢性病長期服藥和救命藥,應加快更新速度,讓醫生與病患及早因應,避免延誤選擇其他治療方案的時間。

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上線啦!藥師反應冷淡:對防缺藥無太大作用
衛福部11日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首度公布藥品短缺辦理情形,不過第一線藥師對通報新制反應冷淡,直指每天仍有2至3件藥品短缺,顯示對防缺藥無太大作用,呼籲食藥署與其整頓網站,不如好好整理藥證方便第一線藥師作業。食藥署統計,3月25日至4月4日間累計通報22件藥品短缺,其中有7件經查無短缺、12件建議使用替代藥品,另1件無替代藥已啟動徵求,為羅氏旗下的肺癌標靶藥「羅思克200毫克膠囊」。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羅思克200毫克膠囊」在該院已無庫存,這是一款基因突變肺癌患者的救命藥,如無藥可用,病人就得改用效果較差的化療,恐影響壽命,對此羅氏回應,「羅思克」短缺原因是因更換原料藥廠商,估計9月就會恢復供應。有藥師透露,在缺藥中心擴大後,尚未感受到對缺藥的立即性影響,現在每天仍有2至3款藥短缺,新版缺藥平台不過是再做另一個網站統計,「食藥署與其重新統計缺藥品項,能不能更積極一點,整理真正有在生產的學名藥證方便醫療機構查詢」?此外,由默沙東生產的後線抗生素益滿治注射劑1公克近期傳將退出台灣市場,不少醫院已被告知將不再供貨,擔憂再過1、2個月就會無藥可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解釋,目前廠商還在評估,如確定退出,最快也要半年後才會下市,現在是採控貨供應,仍有藥可用。

衛福部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 每2周將公布缺藥通報與處理狀況
台灣面臨缺藥潮,衛生福利部11日宣布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將要求業者每月向國外廠商確認6個月內藥品輸入時程與數量,國產業者則要確認6個月內原物料庫存,以及原料藥到貨時程,如有違反可依《藥事法》開罰新台幣30萬元,並剔除健保給付1年。但國內藥廠指出,現行原料藥規範如不放寬,將來還是會有缺藥危機。「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由衛福部長薛瑞元擔任召集人,橫向召集健保署、食藥署、疾管署及國健署等署長,未來每2周更新、公告1次缺藥通報品項與處理情形。食藥署長吳秀梅指出,缺藥平台擴大上路後,先前的通報將全數歸零,截至目前統計(3月25日至4月3日),共接獲20件西藥短缺通報,其中有5件調查後確認無短缺,10件可使用替代藥,1件無替代藥啟動公開徵求,1件已恢復供應,另有3件處理中。由於部分缺藥問題是因分配不均所致,如民眾常使用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常面臨社區藥局無藥可調的窘境。薛瑞元說,將來如有藥局通報缺藥,會請藥品供應商視各醫院庫存進行調配,如醫院庫存無虞,供應商可不依合約優先供貨給醫院,確保社區藥局有藥可用。台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蘇東茂表示,衛福部雖擴大成立缺藥平台,但仍未提及原料藥遭遇斷貨的因應措施,業者如提出原料藥來源變更,往往要等3至6個月,根本緩不濟急,未來如原料藥斷貨,缺藥危機隨時會再發生,呼籲政府進一步鬆綁原料藥的管理措施。台灣面臨缺藥危機,兩岸問題也持續緊張,事實上,國內高達4成的原料藥都來自大陸。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認為,目前政府要求藥商需有6個月的庫存,但萬一出現類似俄烏戰爭危機,國內有約800萬慢性病人口要怎麼辦?應將原料藥的整備提升到國安層級。黃金舜指出,「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組織架構僅有衛福部各司各署,但缺藥不僅是衛福部的問題,也與經濟部有關,以抗生素安蒙西林為例,原料沒有缺貨,缺的是膠囊,這就需要經濟部配合處理。

缺藥問題未解…健保署擬改革 縮短老藥年限
國內缺藥問題未解,衛福部日前宣示擴大「防缺藥中心」,將缺藥議題處理層級拉高到部級,並提出國人愛用原廠藥的解決方針,盼鼓勵國產學名藥增產,以防缺藥問題再現。健保署則擬改革給付超過15年的老藥,可望縮短老藥年限定義以增加國產學名藥競爭力。相關方案最快年底前提出。針對台灣的缺藥問題,健保改革學者、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黃文鴻指出,現行健保制度對原廠、學名藥無藥價差設計,無法誘導醫師、國人使用學名藥,「就好比民眾不論買進口車、國產車政府都全額補貼,那為什麼要用國產貨?」黃文鴻舉例,美國高達9成處方採用學名藥,但學名藥僅占健保總支付額不到2成,因此能保有多數經費給付新藥;台灣恰恰相反,有4成處方採用原廠藥,占健保總支付額7成以上,顯示多數健保資源都浪費在「專利過期的原廠藥」,導致新藥給付捉襟見肘。黃文鴻表示,國外新藥只要一過專利期,價格就會掉到4成,但台灣健保對專利期超過15年內的老藥卻還給付差額,國產學名藥無法與原廠藥競爭,若再加上各醫院採購時要求廠商提供的藥價差,國產學名藥幾乎無法生存。黃文鴻認為,政府應創造民眾使用學名藥的誘因,例如選擇學名藥是否可不用部分負擔?或使用原廠藥自付藥價差額;全面取消給付指示藥,讓藥局成為小病、輕症病患取得藥物的第一站等。健保署長石崇良回應,國內處方學名藥使用率過低,將全盤檢討藥價調整政策。過去健保收載15年內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三同」藥物,學名藥給付價僅原廠藥8折,會優先考慮修正,不排除縮短收載年限,或取消學名藥僅給付8折的規定。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祕書長陳玉瑩則認為,台灣市場小,就算提高健保給付價也只能治標,長遠來看政府應想辦法幫業者打開國際市場,目前全國140多家國產藥廠都通過PIC/S GMP的高規格國際認證,如能協助業者開發海外市場,也有助於國產藥體質發展。

減肥新革命1/馬斯克瘦9公斤成活招牌 瘦瘦針藥廠市值飆升3260億美元「成全球第二」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現身瘦了一大圈,全球網友驚訝不已,他回覆「靠著禁食與減肥藥Wegovy,30天減少9公斤」,這款「瘦瘦針」瞬間爆紅,研發藥廠丹麥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股價大漲近一成,市值衝上3260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藥廠。專家預言瘦瘦針將主宰未來減重市場,其他藥廠也紛紛搶進馬斯克使用的瘦瘦針,尚未在台灣上市。「就我了解,Wegovy已經拿到台灣減重的適應症執照,但可能是全球缺藥、或是一些程序還沒走完,所以目前還沒上市,推測應該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能在台灣合法用於減肥。」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Wegovy是藥廠研發的減肥針劑藥物,屬於GLP-1藥物的一種,研究顯示可減去體重的17%,由於大受歡迎,諾和諾德藥廠的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藥廠,其他藥廠也紛紛跟進搶市,GLP-1藥物(Glucagon-like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與人類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相似,這種腸胃型荷爾蒙在食物進入腸道後便會開始分泌,刺激胰島素產生,同時減少升糖素分泌來調節血糖。「GLP-1藥物本來是一種降血糖藥,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血糖下降的同時,體重也在下降,所以在國外很早就用於減重。」林文元向CTWANT記者解釋,GLP-1藥物可活化大腦下視丘的飽食中樞,又能延遲胃排空的速度,所以容易有飽足感、抑制食慾,進而達到減重效果。瘦瘦針藥物種類相當多,目前台灣大致有Liraglutide、Dulaglutide、Semaglutide3大類,其中只有Liraglutide(善纖達)取得減重的適應症執照,Dulaglutide(易週糖)、Semaglutide(胰妥讚)僅有糖尿病的適應症執照。「雖然如此,但醫師還是可以開給患者『非適應症』使用,只是需要自費,大約一支1000元左右,所以很多想減重的人紛紛搶購,才造成現在的缺藥問題,為了不損害糖尿病患的用藥權益,目前衛福部規定只有糖尿病患才能使用,不開放自費。」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生產的瘦瘦針Wegovy引發搶購風潮,市值瞬間翻倍成長,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藥廠。翻攝(圖/翻攝自Novo Nordisk官網)台灣近期出現的瘦瘦針搶購潮,以Semaglutide成分藥物為主。「它的高劑量藥物品牌名稱為Wegovy,每周注射2.4毫克(低劑量約每周0.25毫克),目前的臨床試驗顯示68週可減重17%,是所有瘦瘦針藥物中效果最好的,善纖達減重效果只有8~9%,而易週糖則更低。」由於過去有效的減重似乎難以同時兼顧安全性,因此醫藥界對Wegovy在內的「瘦瘦針」GLP-1藥物充滿期待。根據《經濟學人》報導,GLP-1市場規模可望在2031年達到1500億美元,將與癌症藥物市場相去不遠,普及程度將堪比降血壓或降血脂藥物。Wegovy在美國、丹麥和挪威已可購買,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近來瘦身有成,他回覆網友詢問時,也透露「是靠著禁食跟Wegovy」,正因為效果顯著,Wegovy頓時成為眾人追捧的「減肥神器」,歐洲藥品管理局甚至發出警告,指Wegovy在2023年一整年都將面臨缺藥問題。正因為「瘦瘦針」需求很大,《經濟學人》認為投資人就和剛瘦下來的使用者一樣飄飄然,也讓生產Wegovy的諾和諾德藥廠市值2年翻倍至326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2大的上市藥廠。

正式登記選立委 徐巧芯:世代交替不是要拉下對方
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於今(24)日上午赴國民黨部完成第7選區(信義、南松山)初選登記,正式與現任立委費鴻泰對決。徐巧芯也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世代交替的目的並不是拉下對方,而是把資深的人往上推到一個新的舞台。國民黨會贏下2024並讓費鴻泰委員進入內閣。徐巧芯指出,現在的台灣,缺蛋、缺水、缺藥,每年都在排隊。而政府涉入黑金與腐敗,且還有預算不透明,網軍側翼猖獗等問題。人民心中有一把火,但現在的民意代表們有多少人心裡有跟人民一樣的火?真的有代替人民把怒火宣洩出來讓政府聽到並狠狠地教訓一頓嗎?自己總是認真做功課,整理資料,揭發弊端,且會用最狠、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對抗。另外,要感謝費委員這些年對地方的貢獻,但他是時候更上一層樓,世代交替的目的並不是拉下對方,而是把資深的人往上推到一個新的舞台。國民黨會贏下2024讓費鴻泰委員進入內閣,給大家更進階的服務。

30年最大缺藥潮1/血脂藥砍到「1粒7.5元」立刻沒貨 台灣憑什麼在全球搶藥?
上百萬名高血脂患者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立普妥」3月開始缺貨,再度敲響台灣醫藥警鐘,不少藥師向CTWANT記者坦言,「這是台灣30年來最大的缺藥潮!」全球缺藥主要受疫情、原物料短缺影響,但多位專家直指台灣「缺藥另有內情」,「4/1起『立普妥』健保給付從1粒9元降到7.5元,台灣砍藥價,這要怎麼搶藥?」「什麼?沒有我的降膽固醇藥物?那該怎麼辦?」46歲的阿華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身為三高族的他一直以來都是拿著慢性處方箋到藥局領藥,沒想到藥局沒藥,他只好回到醫院領藥,結果竟還是領不到藥。阿華拿不到的藥正是降膽固醇的第一線用藥「立普妥」,食藥署日前公告受到全球包材短缺、製造廠受颶風影響,「立普妥」10毫克劑型即將缺貨,最快要到5月才能恢復正常,由於「立普妥」屬於明星藥物,市占率約4~5成,恐怕影響上百萬名的三高患者。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最新調查,台灣總計缺藥品項高達131款,食藥署則公告共有15大類缺藥品項,這些藥包括Amoxicillin(安蒙西林)、MGO(氧化鎂)、腸泌素(GLP-1)、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PPI(質子幫浦抑制劑)、小兒止吐止咳塞劑/退燒藥等,如今又再加上「立普妥」。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坦言,「這是30年來最大的缺藥潮!或者可以說,是從健保開始以來最嚴重的缺藥狀況。」王明媛說,去年5、6月起就出現明顯的缺藥情形,那時大多是缺單一藥廠的藥,例如這陣子缺中化製藥旗下的藥物、過陣子換成信東生技的藥。「那時應該是受到疫情影響,例如生產線員工確診導致大規模停工,但現在已經變成幾乎什麼藥都缺了。」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4/1後調降5500項藥品價格,有藥師認為已經缺藥還砍價,令人摸不著頭緒。(圖/劉耿豪攝)為什麼會缺藥?王明媛說,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包括俄烏戰爭導致原物料缺貨,有些藥物從生產源頭就有問題;再加上疫情導致物流運輸出狀況,而且受到通膨嚴重、各行各業缺人才影響,科技業大舉向藥廠挖角,導致人力出現緊縮狀況,所以不只台灣缺藥嚴重,日本、美國等國家也一樣無藥可用,各國都在下單,全球都在搶藥。「只是相較之下,台灣人口數少、健保藥價又低,想跟其他國家搶藥的競爭力太弱了,所以問題更加明顯!」王明媛說。以「立普妥」為例,廠商通知食藥署是因為生產藥物的波多黎各受到颶風影響而導致缺藥,但醫藥粉專《Dr.131醫生醫》撰文質疑,查詢波多黎各近來並未有風災,反而是台灣健保再砍藥價,4/1起「立普妥」的健保給付將從現在的1粒9元降到7.5元,降幅為16.6%。因此《Dr.131醫生醫》認為這波缺藥可能不是天災,而是砍藥價造成的人禍。健保署自102年實施「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預設每年藥費支出目標值,讓藥費維持於穩定及合理範圍,在總額支付制度下,有效管控藥費支出,今年的藥價調整將於4/1生效,刪減藥價總金額81.8億元,調降5500項藥品價格。王明媛說,「以前每年都是降上百億元的藥價,今年才81.8億元,看得出來健保署已經手下留情,但已經缺藥了,又給這麼低的價格,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嗎?」藥師林士峰也在臉書直言,「影響缺藥的因素雖然不少,但以台灣來說,價格不對肯定是佔有一席之地。」林士峰舉例,缺雞蛋的時候,雞蛋漲價去下降供給面的壓力,以價制量減少需求,並且提供生產者的誘因,增加生產量,但現在發生缺藥潮,藥價卻反而下跌,「這完全顛覆了經濟學概念」。健保署長石崇良解釋,目前處於缺藥狀態的88項藥品,如部分第一線、後線抗生素均維持原價,將持續與醫界溝通,確保民眾用藥不會出現斷層。石崇良表示,DET已執行10年,他認為有幾個部分可以檢討,例如哪些藥不需要參加DET調整;再來就是金額的計算方式;以及屬於要保護的藥品,例如基本用藥、容易短缺藥品。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認為,缺藥是有結構性的問題,他呼籲請政府拿出具體方案,解決缺藥問題,確保2300萬民眾基本健康權益。

30年最大缺藥潮3/慢性處方箋患者最受罪 差點從台中跑到台北領藥
缺藥問題最直接反應在社區藥局上,身為供應鏈的下游,幾乎長期以來都要到處調貨或與同業「以藥換藥」,才能順利把藥交給患者,當缺藥問題日益嚴重時,慢性處方箋患者感受最深刻,過去只要3個月回診一次,如今因為藥局沒藥,只好每個月回到醫院領藥,有藥師甚至分享自己驚險的調藥經驗,順利讓患者不必從台中跑到台北醫院領藥。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再加上健保年年砍藥價,讓台灣面臨30年以來最大的缺藥潮,尤其是供應鏈中最末端的社區藥局感受更深刻,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表示,「台灣藥物的分配是有順序的,優先給醫院、再來是診所、最後才是藥局,所以藥局缺藥的情況最嚴重。」一直以來,社區藥局都有缺藥問題,只能各憑本事、人脈跟同業調貨或「以藥換藥」,直到這陣子缺藥的品項愈來愈多,而且是非常普遍使用的藥物,例如老人家常使用的氧化鎂軟便劑、或小朋友使用的安蒙西林抗生素都缺貨,才引起大眾關注。王明媛說,許多拿著慢性處方箋的患者在藥局領不到藥,於是只好再回到醫院領藥,「因為只有醫院才有藥啊!結果本來3個月的慢性處方箋,因為缺藥的關係,患者被迫變成每個月回診,十分麻煩。」藥師游佩雯也在臉書分享自己奇特的遭遇,她表示平時都會盡量幫患者調藥,真的沒辦法只能請患者回醫院領藥,但有一次她費盡千辛萬苦調藥,還拜託住在基隆的學長寄藥到台中,否則患者必須從台中跑到台北回診。游佩雯也分析缺藥的層面,她認為分成「真缺藥」跟「假性缺藥」,真缺藥就是缺乏原物料、物流延遲、停止進口等,而藥局缺藥、醫院才能領藥就屬於假性缺藥的一種。社區藥局很早之前就面臨缺藥問題,藥師們都要使出渾身解數調貨、借藥,才能順利將藥交到患者手上。(示意圖/趙世勳攝)無論是真假原因,都會導致藥品短缺的情況發生在下游。尤其是採購權較弱的社區藥局首當其衝,真缺藥原因越來越多時,就會開始影響診所、最後是醫院,當找不到替代藥品時,是影響最嚴竣的狀況,真正需要的病人就會無藥可用。例如氧化鎂,前陣子就連大醫院也都缺貨。王明媛透露,她曾出席某個藥師協會的活動,左右兩邊都坐著知名醫學中心的藥劑部主任,她們竟然也表示缺藥,「我聽到的時候,差點把口中的飲料吐出來!怎麼會連醫學中心都缺藥?」王明媛說,她相信隨著疫情趨緩、航運開始普遍,缺藥問題應該會逐漸解決,但她也相信價格是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曾受訪表示,110年國人醫療保健支出占GDP只有6.1%,與日本11%、南韓8%及多數已開發國家10至17%有一段落差。王明媛認為醫療保健支出應該要提升,首先就要從藥價開始。「我想問,到底要節流到什麼時候?是不是該去想如何開源?」王明媛說,以前許多民眾都會到藥局詢問是否有某些藥,最近她幾乎都無法回答,「因為台灣根本沒有這些新藥了!藥廠根本不願意進口到台灣。」洪子仁解釋,當藥品價格變得過於低廉,藥廠就會考慮不做台灣的生意,就算是本土學名藥的廠商也可能轉做較高利潤的保健食品,「因為廠商也要求生存,如果他只有一條產線,他會優先生產哪一個藥品?」

30年最大缺藥潮2/薛瑞元稱「健保被原廠掐死」 醫嗆「1顆藥1毛錢」如乞丐價
面對30年來最大缺藥潮,食藥署建議民眾改用同成分的學名藥,有醫師反應患者用不慣學名藥時,衛福部長薛瑞元竟回「不改變觀念,健保會被原廠掐死」,有醫師諷刺回應「部長的意思是你遲早要用學名藥,不如現在開始用」,並po出胃藥Mgo健保價「1顆0.1元」,批評「不檢討乞丐價,怎一味怪國外原廠。」缺藥問題持續擴大,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4月底前將成立「防缺藥中心」,蔡英文出席全國藥師公會全聯會春酒時也承諾,藥品通報機制已升級為藥品通報協調中心,讓醫院、藥局、診所間互相流通、支援,可以更即時流通藥物。但缺藥的事實擺在眼前,患者該怎麼辦?藥師公會建議可改用「三同」藥物,也就是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藥物來替代;或是當藥局缺藥時,改到藥物較充足的大醫院領藥;最後若醫院也缺藥,再請醫師更改處方用藥。不過,藥物替代在現實層面有許多困難,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例如治療男性攝護腺肥大的「多適達」、或治療胃食道逆流的「艾胃逆服」,目前都無藥物可取代。若要請醫師更改處方用藥,也有其危險性。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急救插管藥物Cisatracurium是「大白肺」(肺纖維化)患者的重要救命藥物,缺貨後健保署建議替換藥物為Rocuronium,這個藥物容易造成插管後癱瘓的副作用,他質疑「這樣台灣還算是醫療完善的國家嗎?」降膽固醇的明星藥物「立普妥」日前也缺貨,恐影響上百萬名三高患者,食藥署建議改用其他同成分的學名藥,有醫師抱怨「病人吃不慣」,卻遭衛福部長薛瑞元批評「醫界的人不該有這種迷思,否則健保會被原廠掐死」,此番言論也引發諸多批評。衛福部長薛瑞元(左)認為醫界不該對學名藥存有迷思,但有醫師認為重要的是選擇權,而不是被迫只能接受學名藥。(圖/周志龍攝)具有醫師背景的台灣基進北市黨部主委吳欣岱就表示,「我認為部長這樣說才是不妥的。」吳欣岱說,美國的FDA網站顯示,原廠藥(brand drug)和學名藥(generic drug)雖然同樣通過嚴格的機關檢核,無論是藥物成分和作用機轉都相同,但還是會有微小的差異,例如佐劑、身體的吸收效率等。吳欣岱說,實際的臨床經驗也發現,很多患者本來原廠藥吃得好好的,醫院換藥改成學名藥,血壓控制就不如以往穩定(當然或許相反的狀況也是有的),所以原廠藥與學名藥並非完全一模一樣。吳欣岱強調,她不是想打壓國產藥業,而是希望更多人能重視「選擇」的重要性,讓患者在一定的醫療知識基礎下,和醫師共同做出對自己健康更有利的選擇。但缺藥情況持續惡化,已經讓民眾難以有選擇權,蘇一峰怒嗆原因出在「乞丐藥價」,他在臉書po出胃藥Mgo的健保資料,價格竟然是1顆0.1元,也就是1毛錢,他怒問「這種價格不檢討,還怪國外原廠,連運費都付不出來,所以很多原廠藥只能退出台灣!」蘇一峰也以肺纖維化患者為例,證明原廠藥與學名藥的確有所不同,「去年一項蒐集8家醫學中心的研究顯示,使用原廠藥抗生素的治療成功率,是學名藥抗生素的3.77倍。」蘇一峰也諷刺薛瑞元「部長的意思是你遲早要用學名藥,不如現在開始用」。一位在學名藥廠工作的網友則在蘇一峰PO文下留言,「我認為要解釋清楚,學名藥沒有那麼糟糕,只有做『台灣健保藥市場』的學名藥才這麼糟,因為藥價低到可憐,根本不可能要求產品有多好!」

國人面對「五缺」之苦 民眾黨提務實對策:不要口號跟撒幣
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副總召賴香伶、幹事長張其祿及立委陳琬惠今(16)日開記者會指出,當前民生苦陷「缺蛋、缺糧、缺藥、缺電、缺工」之苦,號稱最會超前部署的政府卻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施政只剩口號和大撒幣,呼籲政府祭出務實對策,應力促蛋雞產業轉型、將指示用藥回歸市場機制、明確訂出能源目標和政策、以現有法令鼓勵加薪抵稅,解決「五缺」問題,別再拖垮台灣的競爭力,不該把問題丟給下一任處理。邱臣遠指出,近來民眾都難以想像,有些蛋糕店因雞蛋太貴而歇業,現在連豬肉都供不應求要漲價,同一時間藥價也上漲;民眾眼看核二廠停機,短期內供電減少,台電又連年虧損,4月份電價審議委員會即將召開,漲價勢所難免。如今又有第五個缺,就是缺工缺人。由於人才培育與需求高度向電子產業傾斜,許多傳統產業人力缺口持續擴張,疫後就浮現青黃不接的情形。陳琬惠表示,農委會迷信補貼就會有成效,才是無法解決缺蛋的主因,目前雞蛋從北到南都生產不足;近期不少民眾跑了10家藥局都領不到藥,社區醫院壓力巨大,台灣目前不僅缺藥,更面臨新藥進不來台灣、外國原廠藥陸續撤出的困境,這是因為多年以來,健保機制透過砍藥價的方式,節省民眾的給付費用,逐漸壓縮藥商的生產誘因,學者建議將指示用藥回歸市場機制,讓藥廠恢復合理的生產成本。政府應教育民眾正確觀念,將不需給付的藥品從健保刪除,讓藥品價格恢復正常,照顧到真正需要的患者。賴香伶直言,缺電是台灣人民心中一大隱憂,台電破產即案,今年增資1,500億、《疫後特別條例》補貼500億都是全民買單,堪稱「全民救台電」,即使不斷挹注資源仍看不到台電改革。經濟部去年示警2023將是缺電嚴重的一年。近日電價可能調漲的訊息,讓民眾惶惶不安,電價審議委員會必須精算台電成本、漲價後對物價與企業影響通盤納入考量,切莫為了拯救台電財務,強制全民買單。張其祿說,根據人力銀行調查,2022年國內平均每個工作機會可分到的求職者為0.48人,等於「兩缺搶一人」,另一方面,截至今年2月底總計2,392家企業,高達1.7萬人仍在放無薪假,這兩個矛盾現象代表台灣「人力供需失衡,政府政策失能」。 張其祿指出,人才供給不足已成結構性問題,政府帶頭挹注國發基金扶植半導體教育,加劇台灣人才培育失衡,政府應設法從前端人才培育及後端職業補充訓練等方面,提高勞動力的多元與韌性。政府編列《疫後特別條例》進行低利貸款、輔導工廠完善基礎設施等常態公務預算就在做的事,完全是慷人民之慨,實際上須靠政策性引導提高薪資,例如落實中小企業員工加薪可折抵所得稅、推動延宕多年的《最低工資法》,才能促進勞工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