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診療雖然相當令人害羞,但為了自身健康,如果身體不適還是盡早檢查為佳。敏盛綜合醫院經國總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榮堅,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案例表示,1名60歲婦人長期有肛門出血的症狀卻一直未到醫院檢查,一年後如廁時發現馬桶上有血跡,結果醫師進行指診摸到硬塊,確定婦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往後只能依靠人工肛門生活。陳榮堅在節目中說道,當時這名婦人前來看診,在說明病況時表示自己在診所被診斷長痔瘡,因此自己只想到醫院拿藥就好,不願進行進一步檢查,但陳榮堅見婦人服藥半年,症狀卻一直沒有改善,因此向她提出內診檢查,當時被對方以麻煩為由拒絕。陳榮堅表示,該名婦人一年後在家人陪同下再度來到醫院,家人說明,因為婦人好幾次上完廁所後,馬桶上都有血跡且臉色愈來愈蒼白,其他人感到狀況不對,才堅持帶婦人來醫院做內診檢查。陳榮堅說,他替婦人進行指診時,手指才剛伸進對方肛門一點點,就摸到硬塊,而因為婦人緊張的緣故肛門瞬間緊縮,加上他摸到對方通道長滿腫瘤導致空間狹窄,為了避免出血,他只得等婦人放鬆後,才將手指慢慢抽回。陳榮堅說明,婦人的病況相當嚴重,已罹患大腸直腸癌第四期,往後只能做人工肛門來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隨後陳榮堅也在節目中表示,如果婦人在一年前便能接受檢查,也許不用走到做人工肛門的這一步。
台中市一名年僅6歲的女童,107年間上幼稚園時,被老師發現肛門出血,當園長詢問「為什麼流血」時,女童吞吞吐吐地說:「是爸爸弄的」、「洗澡時用手弄的」,嚇得園方趕快報警。檢調偵辦後認為女童生父涉有重嫌,將他起訴。但全案經一、二審,女童供詞前後不一;且醫師也診斷可能是痔瘡、或是便祕造成肛裂,才會出現肛門流血狀況,法官根據4大疑點判斷,女童的肛門出血原因難定,可能不是性侵等外力造成,判生父無罪,全案確定。判決書指出,女童在107年於幼稚園進行課外活動時,老師發現女童上廁所馬桶內有鮮血,肛門周圍也都是血跡,外陰部也有紅腫情況;園長詢問女童為何屁股會痛、是有人弄你嗎、還是你自己弄的?但女童支吾回應:「是爸爸弄的」、「洗澡時用手弄的!」因為老師反覆詢問,都得到女童同樣答案,幼稚園嚇得急忙通報警方。台中地檢署偵查時,女童生父頻頻喊冤,他還強調,他並沒有幫女童洗澡,女童通常是她自己或女童姊姊幫忙洗澡,不過檢方仍將他起訴,並指女童父親性侵害的手段,是用異物或手指,插入女童的肛門內,而女童後來則被安排到寄養家庭。一、二審法院審理時發現4項疑點,包括第一點,女童對案情描述,前後矛盾不一,先是稱「洗澡時用手」,又改稱在房間內「用管子」,且女童對生活細節的表達能力差,老師問她晚餐吃什麼,她幾乎都回答吃火鍋。第二點,醫師診斷女童的確有痔瘡,出血原因雖不能完全排除是外力,但也可能是便秘、痔瘡、排便用力導致肛門裂開。第三點,是女童身上沒有其他性侵害證據,也沒有父親的基因;第四點,是小芳就算到了寄養家庭居住,3個多月仍持續便秘與肛門出血,肛門也有新裂傷痕。法官認為,女童肛門出血實際原因難以探究,但可能不是性侵害等外力造成,據此判決女童父親無罪,全案確定。
【記者/張雅淳】47歲莊女士因血便至腸胃科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痔瘡及直腸發炎,先給予藥膏與塞劑,但症狀仍不見改善,持續解血便,並伴有腹瀉、偶而便祕、下腹疼痛,再次回診斷,發現直腸部份黏膜紅腫發炎,並有多處潰瘍及黃色分泌物,配合臨床症狀確認為潰瘍性直腸炎,經口服藥與塞劑,症狀明顯改善。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陳一毅醫師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人,男女比為1.6:1,台灣的發生率雖低於歐美,但是最近十年每年發生率明顯增加,推測跟飲食西化有關,其中潰瘍性直腸炎佔潰瘍性大腸炎中的20~55%,有10%的患者在5年內會逐漸向上延伸為潰瘍性大腸炎。陳一毅醫師表示,大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變多、帶血、腹瀉、大便解不乾淨…等,因為這些症狀容易與痔瘡、克隆氏症、偽膜性大腸炎…等疾病症狀相似,有時需幾次追蹤診斷,才能加以鑑別。除了患者病史及糞便檢查外,會透過直腸大腸鏡檢查有無黏膜發炎及出血反應,以及病理切片顯示是否為非特異性發炎反應來診斷。以藥物治療為主,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瀉、抗發炎反應之塞劑、洗腸液、皮質類固醇等,若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併發症、癌症病變則以外科手術治療。潰瘍性直腸炎好發的原因並不特定,相關研究指出可能是環境、免疫機能、腸胃菌落及遺傳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致病機轉不明確,疾病治療緩解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此外,潰瘍性直腸炎雖比潰瘍性大腸炎產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低,但仍無法排除有惡化至大腸癌的可能,需於門診長期追蹤。潰瘍性直腸炎常因為肛門出血的症狀,被誤以為是痔瘡而易被輕乎,加上飲食西化,油炸重口味食物,與熬夜生活習慣不佳等,腸道的問題容易隨之而來,當出現頻便、腹瀉、便血的症狀時,應尋專科醫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看更多↓↓王彩樺罹C肝20年 月初終於治癒減塑大作戰 日本企業開發「可食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