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姊弟狂嗑吃到飽生蠔!2天後「敗血症、肝膿瘍」全急診 醫揭可能原因
台灣人超愛「吃到飽」,但隨處可見的吃到飽餐廳卻可能潛藏食安危機。過去就有對姊弟到飯店自助餐爽嗑生蠔,卻導致弟弟感染性敗血症、姊姊嚴重肝膿瘍,兩人住院治療後才脫離險境。據《自由時報》報導,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蕭偉成分享這起案例,指出這對姐弟當時吃了不少澳洲生蠔,卻疑似食材遭汙染,造成兩人2天後都急診,其中因感染性腸炎導致敗血症弟弟,住院10天後出院,但姊姊就沒那麼順利。姊姊因有糖尿病史、免疫功能不佳,出現發燒、肝悶痛症狀,檢查後確認是罹患肝膿瘍,經抗生素及膿液引流治療,住院近3周才出院。蕭偉成提醒,海鮮、生菜等未煮熟食物都可能遭感染,免疫較差或患有糖尿病者應避免食用。蕭偉成指出,身體好的人食用遭感染海鮮、生菜沙拉影響可能不大,但腸胃功能不佳、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較差者,可能出現敗血症、肝膿炎,或感染A肝病毒引發急性猛爆性肝炎。

愛吃這食物惹禍…年輕人長期莫名絞痛 肚裡竟有「蠕動噁蟲」
生魚片是許多老饕的最愛,但可要當心寄生蟲。近日一位醫師表示,一位30多歲患者長期便秘又腹瀉,肚子還感覺莫名絞痛,原來患者疑似喜歡吃生魚片,讓寄生蟲跑進身體惹禍。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在臉書發文說,「慎入,剛吃飽勿開影片,今天內視鏡室尖叫聲連連,30歲病患,長期以來排便不規則 一下便祕一下腹瀉,最詭異的是肚子常常莫名其妙感覺絞痛,尤其上廁所前會疼。」患者肚子莫名絞痛,肚子裡竟有寄生蟲。(圖/翻攝自胰臟醫師林相宏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阿鳥威」、「OMG晚點吃個生魚片壓壓驚」、「老天鵝啊」、「都一直懷疑自己肚裡有沒有蟲,但看到自己體重只有重沒有輕就放心了」、「想看完整影片」、「整個頭皮發麻肚子也發麻」、「醫生,你們手術的影片可以多拍一點嗎?我看這個感覺還蠻療癒的」。疾病管制局曾表示,感染中華肝吸蟲後所引起之症狀因人而異,輕微感染者一般無症狀表現,但如果在短期內食入大量的囊狀幼蟲,會產生急性感染症狀,包括發燒、腹瀉、上腹疼痛、厭食、肝腫大及壓痛、黄疸等症狀;若没有再次重複感染時,其症狀轉為不明顯。但若長期重複感染時,則會造成肝功能障礙,包括膽管炎、膽管阻塞、膽結石、肝結石、及多發性肝膿瘍等,甚至發生肝硬化及癌症情形。

開刀返家後傷口膿液「流不止」 醫嘆:1觀念造成
傳統觀念認為只要動手術,身體都會元氣大傷,就需要大量進補。日前一名醫師就在網路上發文表示,一名男病患做完「肝膿瘍」急診手術後,返家後2天後,跑回門診說自己膿液狂流,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太補了」。日前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上分享一個案例,他指出,之前有一名60歲的男性病患,因患有「肝膿瘍」,所以利用微創手術,將患者體內的膿瘍引流、清創,之後再放入一個引流管。沒想到2天後,這名男患者竟跑回門診向他表示「膿流不止」。在陳醫師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因為患者出院後,家人認為他身體會很虛弱,元氣大傷,便燉煮各種中藥及人蔘雞幫他進補,結果補過頭,引起發炎反應,導致裡面發膿不止。外科醫師陳榮堅呼籲大家「手術後補過頭,當心病情再度惡化」。(圖/翻攝自Facebook/外科陳榮堅醫師)對此陳醫師也無奈表示,由於當時抽血白血球指數過高,只好再讓他住院,打抗生素治療後才讓患者出院。陳醫師也提醒「手術後補過頭,當心病情再度惡化」更呼籲大家「動手術後不要過度的補充不必要或者來路不明的東西,不然有時候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反而自找麻煩」。

婦人命危「1小時揪出超級細菌」 智抗菌平台建功!用藥錯誤降至0.84%
七十八歲的黃媽媽(化名),4月中旬因雙下肢紅腫送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黃媽媽原來有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病史,住院期間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橫紋肌溶解,還發生急性腎衰竭,陷入昏迷,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後轉送黃媽媽至內科加護病房治療,診斷黃媽媽左腿有深部靜脈栓塞,進行溶解靜脈栓塞治療。期間黃媽媽在加護病房高燒不退,5月底併發肺炎,肺部嚴重浸潤,危急旦夕;醫護人員先使用抗生素Ceftazidime(一種第三代頭胞菌抗生素)緊急投藥治療,並同步進行痰液培養,經過短時間培養結果證實了:黃媽媽感染了俗稱的「超級細菌Superbug」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該細菌屬於多重抗藥性病原菌,影響臨床治療成效甚鉅,中國附醫的醫護團隊啟用智抗菌平台,1小時內即預測該超級細菌對抗生素Ceftazidime具有其抗藥性,以及系統輔助建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levofloxacin)使用,醫護團隊使用在黃媽媽身上成功打擊感染病菌,後續黃媽媽順利拔管,預後良好,於7月下旬出院健康返家。「超級細菌」由於抗藥性強,又難以在第一間時間檢測出來,醫師往往只能先憑經驗給藥,不但治療困難,錯誤用藥更增強抗藥性之產生,醫界備感頭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團隊,結合人工智慧與臨床質譜儀,可快速預測細菌抗藥性,成為對抗抗藥性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副院長表示,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是很常見的多重抗藥細菌,導致嚴重感染如敗血症 、骨髓炎、肺炎以及心內膜炎。碳青黴烯類抗藥的克雷伯氏肺炎菌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 ,對免疫力低弱的病人會造成嚴重感染,可引起肺炎、尿道感染、菌血症、腦膜炎、肝膿瘍及傷口感染等,是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常見菌種。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對許多抗生素先天上就有抗藥性,一旦在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造成感染,治療上就倍加困難,最常見的臨床徵候是肺炎,血流感染、傷口和泌尿道感染。質譜儀 (MALDI-TOF) 用於臨床上鑑定微生物菌種,從質譜儀訊號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幾秒鐘內即可快速檢測出細菌抗藥性,幫助醫師提早數天用正確的抗生素,阻止病情惡化。利用質譜圖形來預測抗藥性細菌,不僅應用在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黴烯類抗藥的腸內菌,綠膿桿菌和鮑氏不動桿菌,此次更成功的預測了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第三代頭胞菌素的抗藥性,這對早期且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此菌感染是相當重要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護團隊跨領域將資訊、人工智慧、檢驗醫學、藥理學及感染症等五大領域整合的「智抗菌平台」,其中平台核心「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是由周德陽院長、薛博仁副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游家鑫團隊共同執行開發,串接質譜儀資料與藥敏,預判是否具有抗藥性,能將整個流程縮短為一小時。周德陽院長指出,智抗菌平台模型預估,能將院內五年感染病菌死亡率,由原來的12.7%降低到9.5%,降低了25%,五年內平均用藥錯誤率從2.28%降低到0.84%,更是大幅下修63%。這項臨床研究成果,讓醫師更快速預測抗藥性菌株與敗血症風險,提供臨床診斷與藥物輔助決策,降低重症加護病房龐大的醫療成本與有效降低致死率。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已獲得臺北生技獎,國家新創獎與未來科技獎肯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已找出多種細菌抗藥性蛋白質量表現特性, 包括黃媽媽痰液分離的超級細菌在內,運用AI運算分析,有效輔助醫師搶救瀕危病人成功的臨床成果,優異成績獲得國際醫界高度肯定。相關研究成果在今年被刊登在兩家頂尖國際醫療學術期刊:國際感染權威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與美國微生物研究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與,這項技術也在2022年2月全面導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抗菌平台」,超過十萬人次應用,嘉惠重症患者。

益生菌非萬靈丹 「3類人」補充反而有害健康
有醫師提出8種類型的人不要亂吃益生菌,可能會造成其他健康問題,並分享一名糖尿病患者確診有肝膿瘍,在膿汁中發現有不常見的乳酸菌,該患者經常補充益生菌,因此醫師認為是口服的益生菌導致肝膿瘍!這也讓許多正在服用益生菌的民眾相當驚訝,其中不少民眾質疑非專科醫生對於補充益生菌的方式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因而紛紛來訊詢問正確服用益生菌的原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產學講座教授蔡英傑表示,益生菌雖然在各方面都證明是非常安全的保健品,不過因為畢竟多數是活菌產品,少數重病病患或有嚴重免疫問題者,服用時還是非常謹慎,同時也再次宣導補充益生菌的「三不三多」原則。三不是「重病病人別吃,急性期的病人別吃,尚未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兒也別吃」;三多是「年長者要多吃,兒童青少年要多吃,平常健康問題偏多的人要多吃」。蔡英傑說,所謂的健康問題是指抵抗力不佳,體力不好,經常感冒,腸胃不佳,消化不良,排便不順,過敏等,也就是中醫所稱的體虛,這類人反而是要多吃益生菌的。不宜服用益生菌的8種人,包括免疫缺陷、短腸綜合症病患、年齡大的病患、惡性腫瘤病患、早產兒等。蔡英傑說,其實也符合「三不」,這類病患免疫防護力通常較一般人低落,而且腸道菌多數嚴重失調,腸道屏障防護力也低,不但腸道壞菌容易轉移,在全身各處造成問題,連平常很安全的腸道好菌,以及吃進來的益生菌,都有可能發生轉移,造成意想不到的健康問題,但並不需要擴大解釋,例如解釋成高齡者、嬰幼兒、有免疫缺陷疾病如過敏,皆不宜補充益生菌。 事實上,益生菌對高齡者健康維護非常重要,這方面的研究論文非常多,而且研究範圍不僅限於腸道功能,還擴大到免疫,認知,憂鬱,代謝,肌力等方面,對高齡者生活品質的提升非常重要。不過,年長者在急病重病時,如果希望補充益生菌,最好諮詢醫師意見。蔡英傑說,一般的原則是嬰兒在開始食用副食品時就可以適量補充益生菌。雖然有許多針對益生菌對早產嬰兒的健康益處的臨床研究在世界一流期刊被發表,特別是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預防等。不過,臨床研究是在醫師嚴密監控下進行。一般的早產嬰兒確實不宜補充益生菌,但也請勿擴大解釋到幼兒都不宜補充。 而對於益生菌的安全性,目前能夠國際行銷的產品,所使用的乳酸桿菌,其安全性皆須經過嚴格的檢視,其中就包括確認該菌株是否會穿過腸壁,入侵血液。蔡英傑說,以我國為例,衛福部列出40多種可用在一般食品的菌種,可以直接用在食品,不須審查,如果要用在健康食品,才需要做第二類安全性試驗。其實食品益生菌是一般大眾未在醫護監控下,日常大量食用,對安全性的要求甚至要比醫藥用益生菌更高,絕對不能有抗藥性,特別是不能對第三線,第四線抗生菌具備抗藥性,意思是,即使萬一進入循環系統,也很容易用抗生菌殺滅。蔡英傑說,現代的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普及,已經超過半個世紀,全世界每天有好幾千萬人在食用益生菌產品,相較之下,因為食用益生菌造成菌血症的案例,確實是微乎其微,比例極低。2022年義大利莫利塞大學團隊發表的一篇論文整理近三年所發表乳酸桿菌菌血症案例,每年僅約有15-20例,這些案例經過適當抗生素治療,就可以痊癒。而造成這些菌血症案例的感染菌,多數無法確認是否來自口服的益生菌,要知道我們的腸道,口腔中,原本就存在多種多樣的乳酸桿菌,它們是我們身體防護機制的重要成員,幫助我們抵禦壞菌的入侵。不過,當我們腸道屏障出了問題,或者口腔有傷口時,不但壞菌有可能入侵血液,連擔任防護重任的乳酸桿菌,也偶而會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還是會造成健康問題,雖然發生機率極低,每年也許只有幾十例,但是還是必須注意。而更重要的是,菌血症不同於大家熟知的敗血症,前者是在血液發現有細菌,沒有引發嚴重的發炎現象,後者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並且引發急性全身性發炎。乳酸桿菌一般都僅止於菌血症,不至於導致嚴重的敗血症。蔡英傑表示,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Franko教授甚至認為血液裡發現乳酸桿菌,反而能夠引導醫生去尋找病人身上其他潛在的未知感染源。日本岡山醫院的松村醫師也認為乳酸桿菌菌血症,有助於發現未知的大腸癌變。所以,乳酸桿菌所引發的菌血症通常不至於導致嚴重健康問題,在施予抗生素治療的同時,更應該徹底篩檢是否有其他潛在的感染源或病變。蔡英傑說,現在是益生菌2.0的時代,益生菌可以帶來遠超過腸道以外的廣泛保健功效,我們對益生菌「期待可以更高,檢視必須更嚴」。選購益生菌產品時,也務必選擇所用菌株之功效性及安全性,皆經過嚴格研發檢視之產品。

3C通路龍頭戰1/全國電少東林政勳 網傳挖角燦坤前董座
台灣3C通路龍頭爭奪戰纏鬥已久,其中長達20年位居上風的「燦坤3C」(2340),面對「全國電子」(6281)第二代接班人林政勳的逆襲,去年中一度被超車、痛失寶座,還好最後12月時營收暴衝、年增3成,最後燦坤雖以微幅差距重返第一,卻是雙方史上最近的距離。如今這場爭霸大戲又將起風!日前3C通路供應商之間及臉書社團「靠北全國電子」傳出,2019年3月離職的燦坤前董事長閻俊傑,將在競業年限期滿後,前往「全國電子」(全國電)任職,甚至指出「閻俊傑將先擔任特助,待熟悉公司運作後,便會出任營運長。」此消息已在3C通路圈炸開!退休後,燦坤前董事長閻俊傑創立串點科技,並以「呼叫黃背心」為口號,主打電器清潔到府服務,去年還與全國電合作。(圖/報系資料庫)本刊調查,燦坤前董事長閻俊傑、更是燦坤3C創辦人吳燦坤口中的乾兒子,外傳他2年前離職、今年6月競業年限可能期滿,打算「投效敵營」擔任全國電子營運長,而這場挖角大戲的幕後操盤手,正是林政勳。對於外傳將赴全國電任職一事,閻俊傑一開始澄清「完全沒有跟全國電接觸」,稍後卻補充表示「只有就『呼叫黃背心』合作上,全國電主動找上我。」至於離開燦坤的原因,他強調「不要再提了!是有心人士要對我個人潑髒水。我是前年元月時,因為肝膿瘍併發心肌炎等重病住院,才申請退休的。」最早今年2月中旬,網路上即傳出閻俊傑將赴全國電擔任營運長的消息。(圖/翻攝自臉書社團「靠北全國電子」)燦坤發言體系表示:「燦坤向來對於維護營運機密與股東權益,出手毫不手軟,任何人與任何競爭同業,都不要低估燦坤的決心,更何況是否有競業禁止,當事人比誰都清楚。」全國電發言人陳碧滋則說:「跟閻先生僅就『呼叫黃背心』合作案有所接觸。」

癌神來我家2/癌症篩檢誰最準? 醫師:依賴腫瘤標記不可靠
大腸癌是健康檢查很重要的指標性疾病,以國泰健檢2017年到2019年健檢統計,透過大腸鏡檢測發現,3成的人出現異常狀況,其中45%屬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值得關注的是,確診罹患大腸癌的患者中,其中75%的糞便潛血呈現陰性、72%無消化道相關之自覺症狀、95%的人腫瘤標記指數無異常。「大腸鏡能夠直接觀察黏膜變化,同時也可以直接切除大腸瘜肉,以免夜長夢多。」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部長陳皇光說,腺瘤性瘜肉的癌變風險相當高,若是體積大於1公分、或是超過3顆以上,更需要提高警覺。而從數據中也可以發現,糞便潛血檢查絕對有其必要性,但要依賴作為唯一篩檢方式,偽陰性仍然過高,更不用說腫瘤標記的偽陰性居然高達95%,更不建議作為大腸癌篩檢方式。透過糞便潛血篩檢,能看出腸道黏膜是否出血,但許多人覺得麻煩,就算首次檢驗結果異常,仍不願複檢。(圖/報系資料照)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同時也是防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及台灣癌症墓金會顧問的熊佩韋說,腫瘤標記抽血檢查中的癌胚抗原(CEA) 也是大腸癌健檢最常用的腫瘤指數之一,但是很多良性因素(抽菸、慢性氣管炎、胃潰瘍、胰臟炎、肝膿瘍、酒精性肝硬化、膽囊發炎等) 及其他惡性腫瘤 (如乳癌、胃癌、肺癌、卵巢癌等)也都有可能會造成CEA上升,總之,由於誤差率相當大,並不適合做為第一線大腸癌標準篩檢的方式,比較適合用於確診為大腸癌患者之術後追蹤參考。

化膿性肝膿瘍創新療法 有效縮短住院天數
臺北榮總感染科林邑璁醫師研究發現,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治療,適當引流後初期使用靜脈注射氟喹諾酮類類抗生素,狀況穩定後轉換成口服型抗生素,此創新的治療方法,靜脈注射抗生素天數由平均27天降至19天,病人住院天數由平均28天降至20天,大幅減少8天;病患住院超過21天的個案比例更從66.3%明顯降至37.8%,此研究成果已於108年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86歲王先生,因為持續發燒以及食慾不振,在診所就診一星期症狀皆未改善,前來本院進一步就診,抽血結果顯示有嚴重的細菌感染,進一步腹部超音波檢查顯示肝臟右葉有6公分的化膿性病灶,經過化膿的抽吸以及引流,以及靜脈抗生素的治療,13天後順利出院,持續在門診使用口服的抗生素治療滿一個月,順利完成整個療程。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是台灣常見的地方性疾病,西方國家多是由於膽道病變引起肝膿瘍,但東亞國家因為盛行具有高毒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此菌可經由腸道移行至肝臟造成化膿性的病變,造成許多不具有肝膽病變的人得到肝膿瘍;病人常因為不明原因的發燒就診多次找不出原因,直到接受腹部的影像學檢查才得到正確的診斷。這個疾病雖常見但是沒有特異或專一的症狀,它和許多的細菌感染症一樣都會有發燒畏寒以及精神食慾不振的表現,目前也沒有特別的預防方式,需要臨床醫師的警覺性才能及早診斷這個疾病。患者必須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以及肝臟膿瘍的引流來治療,文獻上以及過去的治療經驗皆使用長達好幾週的靜脈注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也因為靜脈注射抗生素的需要,致使病人必須在醫院住院接受治療,長時間的住院也造成病人工作上的不便以及心理上的不適。近年來感染科收治此類疾病,在王復德主任的領導之下,根據藥物的藥物動力學及藥效的概念,選擇具有口服利用率高此特性的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初期使用靜脈注射,病人穩定之後會轉換成口服的劑型,希望能夠減少靜脈使用抗生素的時間,進而縮短住院天數。我們收集近年來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起的化膿性肝膿瘍案例,在膿瘍有適當的引流時,我們的作法減少了平均約8天的靜脈抗生素治療時間,住院天數也減少了約8天,住院超過21天的比例也顯著的下降。這個成果已經由林邑璁醫師在今年的美國感染症醫學會的年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