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6日)進入台股春節十天年假前最後布局機會,此時市場擔憂兩點:一是剛好碰到美國財報週、再者美國聯準會(Fed)2月初開會,屆時釋出訊息偏鴿或鷹都倍受矚目,這些不確定性,將是影響投資人持股態度的重要原因。根據上週股市走勢顯示,短線投資人會把握賣短機會,因此股價衝高易拉回。為因應此一特殊格局,建議觀察市場強勢股,捕捉拉回時機進場。元月因春節假期,海峽兩岸廠商幾乎休假半個月,但由於對岸防疫政策大轉變,消費、旅遊等支出可望大增,相關類股業績可觀。基於以上觀點,對於製造業中下游應該提高警覺,而著力於中國消費市場的公司則可以把握機會。台新主流基金經理人張格靜則指出,目前景氣疑慮仍在,美國財報季很難釋出好消息,加上中國大陸春節返鄉潮,恐帶動當地疫情升溫,須觀察年後復工及製造業供應鏈狀況,建議抱股要慎選族群,避開電子業財報地雷股,操作上也要更為靈活。安聯投信台股團隊認為,從12月美國CPI數據來看,符合市場預期,主要是能源價格走跌,其他僵固性較強的降幅較慢,聯準會在升息政策積極度上開始趨緩。通膨降溫與進入升息循環尾聲逐漸成為市場共識,但是景氣指標呈現落後或是同現象,會對於市場信心造成短期衝擊。此外由於景氣不明,近期不易有持續強勢類股,因此建議關注電子、電力建設、消費類起與高股息等題材。永豐投顧指出,就國際市場而言,美國股市仍然不強,不過美國通膨降溫已成市場共識,故Fed官員雖然屢屢出言恐嚇,僅能冷卻市場,美股還是反彈。歐洲股市近期有明顯進展,最大特徵是歐元走強,美國升息循環進入尾聲,資金逐漸回流非美國市場,此趨勢應該其他股市、也包含台股。野村投信國內股票投資部主管姚郁如表示,今年企業獲利估衰退雙位數,產業表現分歧更大,部分長線趨勢看好的族群,短期內也可能受到消息面影響而回跌,而這反而是逢低布局好時機。建議聚焦在半導體、高速運算、AI、伺服器,電動車、紡織與金融等族群,掌握長線投資機會。外資加碼力道增溫,有助台股後市表現,惟將進入10天的春節假期,永豐投顧表示,綜合以上,中期台股看多,應偏多操作,然而假期太長,不建議大筆投入,再者因為波動、輪動劇烈,建議把握拉回機會才進場,同時注意短線價差,封關前指數空間看14600~15000。由於目前企業獲利與展望都還在修正中,所以衰退或復甦將反覆論戰,但市場傾向復甦,以致於股市先行反彈。除非聯準會第一季升息步調超出市場預期,否則台股應是慢慢回歸基本面、走自己的路,適度抱股過年、建議以分批布局方式參與。
週五(13日)美股盤前,花旗集團公佈了202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財務業績。財報顯示,在GAAP準則下,花旗Q4總營收為180億美元,同比增長6%,較市場預期高出3000萬美元,淨利潤為25億美元,同比降低21%,優於市場預期。每股收益達到1.16美元,超過了1.14美元的平均預期。非GAAP每股收益為1.1美元,市場預期為1.2美元。按業務劃分,機構客戶業務營收91.59億美元,同比增加3%;個人銀行和財富管理營收60.96億美元,同比增長5%;傳統特許經營業務營收20.52億美元,同比下降6%。公司及其他業務營收6.99億美元,上年同期為1.31億美元。其中,客戶對利率和貨幣的押注使固定收益交易(FICC)營收同比增長31%,至32億美元,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高的第四季度收入。總交易量增長了18%,超過了高級管理團隊們上個月預測的10%的增幅。儘管其他挑戰變得更加清晰,這筆意外之財和來自信用卡業務的強勁收益幫助花旗集團營收和利潤均超出分析師預期。不過,該公司未能像分析師預測的那樣削減開支,並也為不良貸款撥備了超出預期的資金。在花旗集團公佈業績之前,其他華爾街大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也發布了類似的業績報告。摩根大通警告投資者,今年的淨利息收入將低於分析師預期,而美國銀行公佈,截至去年12月的三個月交易收入為37.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7%,高於分析師此前預測的13%。華爾街各銀行一直依靠交易業務來抵禦利率上升和股價下跌引發的交易撮合、承銷和財富管理業務下滑。這讓花旗執行官Jane Fraser了一口氣,因為她花費巨資改革風險管理和其他內部控制措施,以安撫監管機構。花旗通過出售海外業務來簡化銀行的努力已經消除了一些費用。花旗Q4信貸損失準備金為18.45億美元,高於預期。其中信貸淨虧損同比增長了36%達11.8億美元,對潛在衰退的擔憂,促使花旗在Q4淨補貼信貸為6.4億美元。該公司將信貸損失準備金重新增加的原因歸咎於不斷惡化的宏觀經濟環境。花旗集團季度末每股帳面價值為94.06美元,每股有形帳面價值為81.65美元,分別同比增長2%和3%,主要是受淨利潤和流通股減少的推動,部分被股本和普通股股息的累積其他綜合收益(AOCI)部分的不利波動所抵消。截至季末,花旗集團的期末貸款為657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花旗集團的存款為1.36兆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展望未來,花旗集團表示,2023年的收入可能達到780億至790億美元,高於分析師目前預測的760億美元。與此同時,成本預計將達到540億美元,也超過了預期。
通膨緩降、復甦力弱、升息尾聲等因子,交織出2023年投資風險與轉機,富蘭克林投顧分析,褪去新冠疫情威脅,全球市場仍存在不確定因子,轉折期將迎來「債優於股」的情境,股票資產則可從防禦性切入佈局,建議不同類型投資人從「存債主義」、「平衡當道」、「防禦進取」金三角,建構出個人化的穩建「聚富」投組配置。為協助投資人擘劃新一年度的投資理財計畫,富蘭克林特別邀請富蘭克林坦伯頓投資方案團隊副總裁暨資深投資組合經理唐崢輝(Stephen Tong),分享經理團隊第一手的全球股債市觀察與佈局解方,同時也彙整能緊扣潛在獲利題材又可長久執行的基金配置策略,讓各類投資人皆能利用基金打造聚富如山的實踐藍圖。全天候收益投資策略 多元配置應對機會與挑戰揮別2022高通膨與急升息的險峻市場環境,隨著美國通膨數據有感降溫,富蘭克林坦伯頓投資方案團隊副總裁暨資深投資組合經理唐崢輝表示,美國通膨壓力已顯現緩解跡象,相信正為聯準會轉向停止升息鋪路,在債券殖利率已顯著攀升至具吸引力的水準下,看好2023年債優於股的資產配置策略,同時面對當前的通膨、貨幣政策正常化及潛在成長降溫的風險,欲為投資人爭取最大收益機會,須掌握「彈性靈活與精選標的」的全天候收益投資策略,無論市場多空,皆能在股債資產裡持續發掘到潛力標的。通膨仍具挑戰但高峰訊號已現 市場透露債優於股氛圍富蘭克林坦伯頓穩定月收益基金(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經理人愛德華.波克分析,雖然2023年通膨仍將高於目標水平,不過在供給面瓶頸緩解、需求因經濟成長動能減速而下滑,預期通膨壓力高峰已現,而原先緊俏的就業市場也有緩和訊號,也有利於薪資增長降溫。整體環境將呈現經濟持續朝趨勢水平之下放緩、通膨前景仍具挑戰、貨幣政策將維持於具限制性的水準。此外美國企業基本面強韌,但在急速升息下,史坦普500指數本益比與股價皆已大幅修正,未來也可能面臨獲利下修風險,挑戰股票部位佈局的選股能力,基於殖利率攀高至具有吸引力的趨勢,經理團隊偏好債優於股的配置策略。穩月收布局策略 靈活彈性創股債多元收益來源唐崢輝解釋,富蘭克林坦伯頓穩定月收益基金(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的收益投資策略聚焦投資於強韌的企業、尋找多元收益機會、並且於收益與風險間尋求平衡,相較於股票,現階段更偏好債券,尤其是投資級債,不只殖利率具吸引力且風險狀況良好,加上具備風險分散的優勢;美國公債也是配置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美國十年債殖利率已與基金所持有的許多普通股股利相當,同時具備風險分散與規避股市下檔風險的特性。就股票部位而言,2022年來趁著公用事業與醫療股表現相較大盤出色而逐步獲利了結,一方面也把握市場修正,精選金融、消費耐久財和科技等價格深度修正的標的,目前將朝股四債六的比重配置。富蘭克林坦伯頓穩定月收益基金(本基金有相當比重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經理人愛德華.波克指出,鑒於投資組合的風險管控存在於投資流程的各個環節,經理團隊透過基本面的研究降低個別標的風險、分散投資與控管個別標的投資上限以控制、監督整體投資組合的下檔風險,保有收益投資策略彈性靈活,有助本檔基金配置追求持續性的收益、與掌握最佳投資機會,同時也藉由廣泛分散於多元資產,有效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也是成就基金表現的最佳支柱。2023多元收益年 金三角打造「聚富」組合經歷去年的股債齊跌窘境,2023年的投資理財有三大必備的投資策略:1. 納入債券基金:月領息、抵禦經濟衰退風險2. 定期(不)定額:股票分批買、不要停3. 建立投資組合:布局3-5檔基金,或用理財機器人每月挑選基金投組接招通膨、貨幣政策和經濟展望的轉折年,2023上半年金融市場預料波動仍大,富蘭克林投顧提出結合「平衡當道」、「存債主義」與「防禦進取」的「一平衡、一債、一股」的金三角配置,以美國平衡型為核心,搭配具防禦和有高股利低波動特性的基礎建設產業、精選收益來源的複合債券,充分掌握債券殖利率上揚後的收益機會、能靈活調整投資組合,以分享多元收益和因應總經不確定性。基金存投組 波動中掌握股債升機富蘭克林投顧資深副總經理羅尤美指出,景氣步入衰退的風險不小,且聯準會尚在升息末段,企業獲利面臨下修的壓力,股市的震盪仍大,2023年的投資應將波動風險納入考量,從承擔每單位波動風險可獲得的報酬來挑選投資標的。然而基於投資理財屬長期計畫,逢低擇優承接才是聰明存基金的王道。歷史經驗顯示,景氣落底前半年是定期定額股票等待景氣回升的好時機,建議可兵分兩路,一是長線眼光佈局美國科技產業,和同步擁有中國和印度兩大新興經濟體的亞洲成長型基金,二是因應景氣落底情境,防禦力不可少,以基礎建設、公用事業和美國股利成長型股票型基金,強化投組攻防。(圖/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提供)為助投資人穩迎2023年,羅尤美也總合富蘭克林股債經理團隊觀點,藉由能因應不同經濟情境的「美國平衡型」、「精選收益複合債券型」及「基礎建設股票型」三種類型的基金,依風險承受程度調整比重,打造出可靈活掌握不同經濟情勢下轉機的穩建「聚富組合」心法攻略,借重精選收益複合債券型基金以鎖定高評級複合債於聯準會升息末段較高殖利率的佈局良機。債優於股的趨勢成形富蘭克林債券專家有佈局良策羅尤美預期,今年上半年金融市場將呈現經濟收縮至尋求落底、通膨放緩但仍高於2%、進入升息末段的情境,大環境將上演「債優於股」主調,包括美國投資級債殖利率一度升破6%且自金融海嘯以來首次超越股市盈利率,而全球經理人也在金融海嘯後首度加碼債券資產,以實際行動證實此趨勢*,羅尤美表示,幾項指標顯示資金轉入債市正在積極行進中,一是當前股票資產比重雖有下降,但遠高於對1950年來的均值,而債券和現金資產則是低於平均;二是隨著通膨下降、今年第二季有望迎來升息終止,代表債市進場鎖住高殖利率的機會降臨;三是歷史經驗顯示複合債長期的風險調整後報酬與正報酬機率優於股市,因此在景氣落底與股市波動高的環境下,吸引資金轉入債市。富蘭克林投顧建議,在聯準會停止升息以及確認景氣能軟著陸之前,建議側重於高品質債,四年以下存續期的複合債,其中,對美國公債、投資級債和高評級抵押債看法偏多,非投資級債、銀行貸款則須慎重精選,最佳策略是透過複合債券,以靈活順應市場趨勢調配,廣納各類債券利基也皆享高殖利率機會。(圖/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提供)(圖/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提供)(圖/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提供)富蘭克林國民的基金【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獨立經營管理】本境外基金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或申報生效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由於非投資等級債券之信用評等未達投資等級或未經信用評等,且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甚高,故本基金可能會因利率上升、市場流動性下降,或債券發行機構違約不支付本金、利息或破產而蒙受虧損。本基金不適合無法承擔相關風險之投資人。本基金較適合投資屬性中風險承受度較高之投資人,投資人投資以非投資等級債券為訴求之基金不宜占其投資組合過高之比重,投資人應審慎評估。基金的配息可能由基金的收益或本金中支付。任何涉及由本金支出的部份,可能導致原始投資金額減損。本基金進行配息前未先扣除應負擔之費用。由本金支付配息之相關資料已揭露於本公司網站,投資人可至本公司網站查閱。本基金之配息來源含股息收益,配息也可能從基金資本中支付。境外基金機構針對本基金配息政策設有相關控管機制,視實際收到股息收益及評估未來市場狀況以決定當期配息水準,惟配息發放並非保證,配息金額並非不變,亦不保證配息率水準。*資料來源: 十二月份美銀美林經理人調查(2022/12/13)於12/2~12/8進行,對管理8,150億美元資產的319位經理人進行調查。投資基金所應承擔之相關風險及應負擔之費用(含分銷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及投資人須知中,投資人可至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下載,或逕向本公司網站查閱。富蘭克林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101年金管投顧新字第025號|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87號8樓|0800-885-888|www.Franklin.com.tw
Yahoo奇摩股市App公布四大財經榜單,包括2022第四季「十大爆紅台股榜」、「五大爆紅ETF榜」,以及2022年度「十大熱門台股榜」、「五大熱門ETF榜」。回顧2022,台股上沖下洗,產業龍頭仍是股民關注焦點,年度熱門台股榜由話題不斷的「護國神山」台積電穩居榜首;航運雙雄表現不俗,「長榮」、「陽明」新船陸續加入營運,業績和股價逐漸回到常態,而航空雙雄「長榮航」、「華航」則隨各國防疫管制鬆綁逐漸復甦。ETF因股市震盪增加投資人關注,Yahoo奇摩股市統計ETF總瀏覽量年增翻倍,年度熱門ETF榜由元大高股息連續三年稱霸。'Yahoo奇摩「第四季十大爆紅台股榜」中,安全監控大廠晶睿(3454)受惠美中角力「去中化」的轉單效益湧現,重回市場目光焦點,奪下冠軍寶座;電動車長線持續看旺,宏碁旗下子公司建碁(3046)積極搶占歐美充電樁市場,躍升第2,近期更因跨足智慧醫療產業而備受矚目;國產車裕隆(2201)憑藉與鴻海合作電動車的話題以及國內超過五成的充電槍市占率受到投資人青睞,本季入榜第5名,第6名則是在電動車浪潮下趁勢崛起的鋰電池模組製造銷售廠新盛力(4931)。由於俄烏戰爭能源價格高漲,生產板式熱交換等熱能產品的高力(8996),業績、股價也隨之水漲船高,本季排行第4名。此外,電子晶圓持續擔任產業要角,掌握關鍵技術中小型企業也攻占榜單,其中晶圓光罩大廠光罩(2338)、IP大廠創意(3443),分別占據排行第7、9名;投資人同樣關注的還有唯一得到INTEL及AMD伺服器新平台雙認證的銅箔基板廠金居(8358)及今年重回蘋果供應鏈的老牌軟板廠商嘉聯益(6153),分別名列第8與第10名。平時較少上榜的玻璃陶瓷龍頭台玻(1802)本季則是高居熱門股第3名,台玻今年即使端出史上最高額配息,仍因中國大陸低迷房市、能源危機衝擊,需求持續低迷,第四季終於迎來旺季、需求漸強而備受關注。2022第四季十大爆紅台股榜:1.晶睿(3454)2.建碁(3046)3.台玻(1802)4.高力(8996)5.裕隆(2201)6.新盛力(4931)7.光罩(2338)8.金居(8358)9.創意(3443)10.嘉聯益(6153)Yahoo奇摩「第四季五大爆紅ETF榜」由國內目前唯一越南ETF富邦越南(00885)拿下榜首,受惠美中角力的轉單效益,加上越南政府持續放寬金融管制,股市出現外資買超現象,投資人看準逢低布局時機與越南發展前景,買盤強勁甚至還因此申購控管。高股息商品元大高股息(0056)以及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分別拿下2、3名;隨著中國大陸防控政策鬆綁,投資人期待股匯市谷底反彈,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也受到關注,排行第4名。此外,由於台股大盤經過短期反彈略顯疲態,有意避險的投資人開始轉進反向型ETF,元大台灣50反1(00632R)也因此擠進第5。第四季五大爆紅ETF榜:1.富邦越南(00885)2.元大高股息(0056)3.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4.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5.元大台灣50反1(00632R)2022年全球政經局勢詭譎多變,同時受到俄烏戰爭、能源價格大漲及美國聯準會強力升息等衝擊,台股一路下探跌破一萬三千點,還出動國安基金進場護盤、祭出禁空令。Yahoo奇摩「2022年度十大熱門台股榜」中,前十名被七大產業龍頭瓜分。疫情衝擊下,晶片一度奇缺,提高晶圓代工戰略地位,拿下年度第一的「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受美中角力及晶片法案影響,凸顯其產業關鍵地位,穩盤國內經濟、股市,加上股神巴菲特慧眼入股、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迎來美國總統拜登、蘋果執行長庫克等大咖站台仍穩坐排行冠軍;聯電(2303)同樣衝刺產能,營收可望挑戰歷史新高搶下第3。航運產業龍頭長榮(2603)、陽明(2609),業績和股價逐漸回到常態,也雙雙入榜,分別排名第2、4名;各國邊境管制放寬,航空業也逐漸復甦,長榮航(2618)及華航(2610)積極新開航線也換新飛機,分別入榜第6、7名。而電子組裝龍頭鴻海(2317),近年持續轉投資半導體事業,並積極推動電動車產業,拿下第5。面板龍頭群創(3481)與載板大廠欣興(3037)分別入榜第7、10名。不鏽鋼大廠華新(1605)則是積極擴大布局煉鋼事業帶動營運動能由年頭旺到年尾,加上中國大陸基建需求復甦,擠進榜單排行第9。2022年度十大熱門台股榜:1.台積電(2330)2.長榮(2603)3.聯電(2303)4.陽明(2609)5.鴻海(2317)6.長榮航(2618)7.華航(2610)8.群創(3481)9.華新(1605)10.欣興(3037)從Yahoo奇摩「2022年度五大熱門ETF榜」來看,元大高股息(0056)連續三年拿下冠軍寶座,最受投資人青睞,今年將原先30檔成分股改為50檔後,預期也將減少週轉率與單一個股波動影響;同樣具有高股息特性的國泰永續高股息ETF(00878)緊追在後,由2021年第5竄升至第2,成分股新增聯發科、瑞昱和中鋼等產業龍頭,並具有相對穩健、永續投資等概念;同樣元大投信旗下入榜的還包括第3、4名的元大台灣50(0050)及元大台灣50反1(00632R),兩檔ETF雙雙入列。具有高股息概念的富邦特選高股息30(00900)則主打成分股貼近市場真實配息,也頗受市場注意,排行第5。根據Yahoo奇摩股市統計,ETF年度總瀏覽量年增翻倍。(圖/Yahoo奇摩提供)2022年度五大熱門ETF榜:1.元大高股息(0056)2.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3.元大台灣50(0050)4.元大台灣50反1(00632R)5.富邦特選高股息30(00900)
國泰金(2882)今天公布2022年12月稅後淨損112.2億元,全年稅後淨利380.1億元。12月損益主要反應人壽汰弱留強調整投資部位及產險防疫險保單賠款及提存準備;排除防疫保單影響,2022年子公司核心業務動能及整體獲利維持穩健,國泰世華銀行及國泰投信全年獲利創歷史新高。相較2021年12月獲利52.5億元,全年賺了1,405.7億元,2022年全年的獲利減少了1025.6億元;至於2021年每股稅後盈餘10.32元,2022年的累計稅後EPS為2.58元,EPS則是減少了7.74元。國泰金指出,國泰世華銀行12月稅後淨利2.5億元,全年稅後淨利257.1億元,年成長8%,全年獲利再創歷史新高水準。受惠於央行升息、放款穩健成長及外幣有價證券價量均增,全年淨利息收入年成長達26%;全年淨手收維持穩定。2022年底信用卡有效卡數年成長6%達578萬張,維持市場第一,動能來自主力信用卡CUBE卡新戶持續增加,2022年底流通卡數已達280萬張,且動卡率同步提高;展望今年首季,CUBE卡將持續推出刷卡優惠活動,預期可刺激卡友消費,維持良好動卡率,同時挹注整體手續費收入。國泰投信12月稅後淨利1.3億元,全年稅後淨利15.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12月全球股市拉回修正,主要受聯準會升息態度及中國疫情爆發,但美國通膨高峰已過,FED貨幣緊縮政策也將進入尾聲,投資人把握市場震盪時機,逢低進場佈局國泰永續高股息ETF(00878),2022年規模增加1千多億,受益人數約達80萬人,是國內最大規模ESG主題ETF。國泰產險12月稅後淨損57.0億元、全年稅後淨損195.8億元,單月及累計虧損仍受防疫保險賠款與提存準備所影響。12月單月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0億元、全年已賠付簽單賠款金額216.8億元(考量再保分出後自留賠款金額為185.8億元)。考量疫情發展,全國確診人數持續提高,以及保戶確診率高於全國確診率的情形,預估販售量最大之防疫險保單最終確診率將達60%,故提存相關準備金餘額93.8億元。為強化自有資本,母公司挹注之第二次增資款100億元於12月到位,增資後RBC回升至360%,後續仍將快速處理賠案並持續關注疫情發展。國泰人壽12月稅後虧損57.0億,全年稅後淨利達341.7億。12月單月獲利下滑,主要因年底調整投資部位及匯兌損益波動所致。全年初年度保費(FYP)及初年度等價保費(FYPE)分別為1,293億元及424億元,穩占業界第一。2022年金融市場波動甚劇,然國泰人壽投資操作平穩,保險本業營運穩健,整體財務表現仍交出良好成績。國泰證券12月稅後淨利1.03億元,全年稅後淨利14.1億元,為歷史高檔紀錄。回顧2022年全球金融市場詭譎多變,國泰證券透過獨步業界的創新數位經營模式,仍締造優於業界穩健的經營績效,全年台股經紀市佔率達3.79%,創歷年新高,挺進台股市占前五大。複委託亦呈現突飛猛進之姿,不僅市佔率連續七年業界第一,全年複委託客戶數年增率也達近一倍,雙雙寫下新紀錄;台股定期定額市佔率近4成,開辦至今扣款人數逾28萬人,金額與人數皆創下新高。
中國防疫政策從「清零」,急轉彎到「動態清零」,再到「與病毒共存」,中國解封消費紅利頓時成了全球市場焦點,台股近期外資買賣超前100檔個股中,可見到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中信中國高股息(00882)等陸港股ETF,相關個股也活蹦亂跳。小資族該如何觀察買點跟進?「可斟酌股價相對低點、交易量大的為宜」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告訴CTWANT記者;國泰證期分析師蔡明翰則提醒為題材股熱度,可做短波不宜長抱。根據富邦證券統計9日外資賣超排行榜中,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居第二名,中信中國高股息(00882)排第六名,FH香港正2(00650L)則排在第十八名,以及富邦恒生國企正2(00665L)排第四十五名。再看Yahoo!股市統計顯示,5日外資在台股買超前100檔個股排名中,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以15,844張居冠,成交量達120,352張,股價上漲了0.83元來到16.11元,富邦上証正2(00633L)買超2,628張,富邦恒生國企正2(00665L)買超2,380張及FH香港正2(00650L)買超1,681張,分列第二十四名、第二十八名與第三十九名。國泰中國A50正2(00655L)、FH中國5G(00877)則為外資當日買超排行榜的第八十七名與八十八名,買超張數多於相關的中國概念股,包括亞泥(1102)、儒鴻(1476)、裕民(2606)、正新(2105)、百和(9938)、遠東新(1402)、和碩(4928)等。此外,統一恒生科期ETN(020033)同期漲了6成。事實上,外資法人5日在台股買爆陸港兩倍槓桿指數ETF的同時,恆生指數大漲259.06點、漲幅1.25%,來到21052.17點,今年元旦開市後連漲三天,總共上揚1270.76點,漲破二萬一,重量級藍籌股幾乎通通漲,阿里巴巴升3.3%,騰訊升1.4%,美團升5.2%,京東升2.7%。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提醒觀察陸股相關ETF,要注意其交易量的規模。(圖/華南投顧提供)「中國是全球解封最慢的經濟體,不開放則已,一開就很快地,也帶來染疫人數衝高峰,雖然現在已未公布詳細數據,長期來看還是正面的,就連外資對中國市場也是轉趨樂觀。」國泰證期投資顧問處經理蔡明翰說。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提醒,「今年第一季是投資關鍵期」,要觀察解封後中國疫情的新變化,是否像2021年上海封控、生產線停工的緊張,還是在沒有出現大規模封鎖下,民眾普遍都願意出來上班,與各國疫情過後一樣得過日子重生般。儲祥生進一步點出,解封後的第一波內需消費人潮與金流是投資重點,「我們不會等著看零售消費指數統計公布,這樣太慢,可以多看新聞與網路上的討論,觀察中國民眾出門逛實體店、百貨公司,衣褲、手機賣得好不好,從消費氣氛就可嗅出端倪。」「這幾年陸股、港股自成一個圈圈,連動性強。農曆年前陸港股ETF會走出自己的路!隨著市場加大對與中國相關投資標的的交易量能,偏多頭,也會持續震盪。」蔡明翰說。台股投資人若要跟進外資,同步錢進陸港股ETF,蔡明翰提想要注意兩大要點,「一是目前僅止於題材議題熱度,二是做短線不適合長抱。」他解釋,因為疫情期間投資陸港股獲利未浮現,市場的觀望氛圍尚未散去,成交量難放大,「有量才有價,這是非常重要關鍵。」
大陸防疫政策鬆綁之際,同步端上擴大內需政策,帶動民生消費餐飲股,振興房市間接受惠的有水泥、鋼鐵、造紙與輪胎等,台新投顧整理出一份「22檔中概內需股」,國泰證期則建議投資人聚焦原物料及觀光餐飲這兩類股。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告訴CTWANT記者,由於市場高度關注中國鬆綁防疫封控後市,追捧中概股力道漸強,中國人行4日釋出「加大融資,刺激內地消費,支持房地產市場,力拚人民幣匯價穩定」等利多政策消息後,確實拉升中國相關餐飲、啤酒個股股價上揚。人行政策公布後,5日大陸內需餐飲股全面上升,海底撈升4.4%,九毛九漲5.2%,呷哺呷哺升1.9%,啤酒股青島也漲3.1%,百威升3.5%,華潤升5.3%;9日海底撈升5.6%,呷哺呷哺升6.5%。台股中有受惠個股嗎?「如果從中國內需消費的挹注來觀察,可帶動的台股個股,除了相關電子產品供應鏈,還有與振興房市有關的題材,以及有在大陸投資布局的企業,像是寶成(9904)就舖設有鞋店通路,王品(2727)也有餐飲設點,雲品(2748)有旅館等,可多加了解接下來挹注營收成長率。」黃文清分析。海底撈餐館就餐人潮湧入,股價也應聲漲起。(圖/中新社)台新投顧從台股企業有在大陸投資設點等,為CTWANT讀者整理出22檔中概內需股,包括台泥、亞泥、大成、統一、桂格、鮮活果汁-KY、台塑、遠東新、亞德克-KY、南僑、葡萄王、永豐餘、榮成、中鋼、正新、建大、美食-KY、王品、雲品、百和、宏全、寶成。國泰證期投資顧問處經理蔡明翰分析師提到,中國市場的復甦與歐美的連動性較強,相形之下,台股企業受惠幅度比較弱些,但台股投資人仍可觀察兩大族群,「一為原物料族群,可能會出現之前消費力落後在農曆年前補漲、補庫存,一為觀光餐飲股,但要注意較偏向題材議題。」群益投信投研部主管陳沅易則認為,在中國解封下,原物料行情也可期待,預估台灣整體GDP維持成長趨勢。在產業佈局方面,建議可關注成長性佳之產業,包括晶圓代工、電動車、生技;內需消費、原物料與高股息亦可多留意。
迎接兔年到來,群益投信今天(4日)針對2023年第一季投資展望,呼應「RABBIT」提出五個資產配置搶反彈、顧息收建議,投研部主管陳沅易並稱可觀察「台灣景氣對策信號=錢進台股訊號」,做為分批買進、單筆買進的指引。群益投信投研部主管陳沅易表示,觀察近期台股走勢,在美國貨幣緊縮趨緩,以及地緣政治風險降低下,台股由先前的評價修正轉為評價回復行情。陳沅易說,台灣景氣對策信號為藍燈12分,分批買進符號浮現,並可等待轉為黃藍燈即可考慮做單筆買進。市場激情過後目前處於貨幣緊縮環境的調整及適應期,長期仍需持續觀察全球總體經濟軟著陸效果及時間長度,以及聯準會姿態的變化,台股評價有望回歸長期均值,內需料成為2023年成長的重心所在。此外,在中國解封下,原物料行情也可期待,預估台灣整體GDP維持成長趨勢。在產業佈局方面,建議可關注成長性佳之產業,包括晶圓代工、電動車、生技;內需消費、原物料與高股息亦可多留意。群益投信並建議可依個人投資屬性與風險偏好,今年第一季以「RABBIT」配置策略來因應,其中R代表Rebound搶反彈,可留意美股基金與台股基金;A代表Asia,則以迎接解封復甦的中國股市和經濟成長動能強勁的印度股市最為值得留意。BB則代表Best Balance,訴求穩健之投資人可參考多重資產基金或目標風險組合基金來參與市場;I代表Income,包括殖利率在主要股市中相對誘人的台股高息ETF,以及優先順位非投資級債和金融次順位債;T代表Technology,尤以各國積極發展的多元電力與電動車板塊最值得關注,投資人不妨透過同時布局此二大領域的雙電基金來參與。
根據各投信官網及Cmoney統計今年元月九檔ETF配息公告,截至1月4日止,以第一金工業30 ETF(00728)單次殖利率可到4.22%最高,其次為國泰股利精選30(00701)的2.96%,採季配的FT臺灣SMART(00905)則還未公告。元月台股除息九檔ETF中,根據期初公告可預估單次殖利率的為第一金工業30 ETF(00728)、元大台灣50(0050)、元大MSCI台灣(006203)、國泰台灣5G+(00881)、國泰股利精選30(00701)、永豐台灣ESG(00888)、新光臺灣半導體30(00904)、中信臺灣智慧50(00912),還未公告的為FT臺灣SMART(00905)。第一金投信今天(5日)則發佈旗下台股ETF除息公告,第一金工業30 ETF(00728)元月份年度除息時間表,今年度參與除息最後交易日為1月31日,除息金額也已在官網最新消息公告提供投資人查詢。元月台股除息ETF一覽中的單次殖利率,係根據期初公告推出單次殖利率。(圖/各投信官網、Cmoney)第一金投信指出,第一金工業30 ETF(00728)將於2月1日進行除息,第一金工業30 ETF(00728)除息的最後交易日,將落在農曆年後的第二個台股交易日1月31日收盤前,投資人若想以參與這次的除息及收息機會,1月31日為最後買進日。第一金工業30ETF(00728)經理人牟宗堯指出,今年台灣金融市場仍受到全球高利率與景氣衰退等變數影響,加上企業面臨庫存調整、外部需求減緩等因素,短線股價存在各項變數,資金可望向具備高品質股息的標的靠攏。第一金工業30 ETF(00728)追蹤臺灣指數公司台灣工業菁英30指數投資, Bloomberg資料顯示,台灣工業菁英30指數過去五年平均股息殖利率為4.42%,高於台股加權指數股息率均值3.56%。
「全球經濟恐面臨長達10年的低成長。今年市場最大的利多,即是大陸經濟全面重新開放!」西班牙投資機構Tressis Gestion首席經濟學家費南德斯日前一席話,使全球投資人眼光重新聚焦大陸。台股投資人能否吃到大陸解封帶來的紅利?從IMF(國際貨幣基金會)今年10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再度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全球GDP增長將從前年的6%,放緩至去年的3.2%並和今年的2.7%;同期間,美國依序是5.7%、1.6%、1.0%;歐元區為5.2%、3.1%、0.5%,德國今年的預測甚至來到負0.3%,義大利負0.2%。相形之下,「大陸是唯一在全球三大經濟體美國、歐盟中有成長的」,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主持教授徐之強說,「大陸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從2021年的8.1%,到去年的4.2%,預估今年會到4.4%。」國泰台大產學合作計畫主持教授徐之強提到,可望疫後消費帶動經濟復甦。(圖/國泰金提供)大陸解封後,有哪些類股可觀察? 「股價是先市場先行者」,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分析,「走過疫情後的產業,像是運動休閒、紡織、製鞋業的中概內需股」,「解封概念股,則是看終端受惠企業,像是觀光、飯店旅館、餐飲。」至於個股挑選,黃文清提出三原則,「過去有穩定獲利、配發現金股息、今年營運有機會維持成長且後市相對無虞」,投資人可以疫情爆發情後三年作為觀察期,若每年營收、EPS、現金股利殖利率均有成長,可列入做波段價差個股名單中,「長期投資的話,最好還是看EPS、現金配息有沒有2元以上,營收成長有超過10%以上者較宜。」中國解封帶動內需市場擴大,包括運動休閒、紡織等受惠。圖為2022年TITAS台北紡織展。(圖/報系資料照)國泰金投資長程淑芬也在建議民眾慎選有成長性、體質好個股條件時,也提到她觀察旅遊餐飲、航空等觀光的發展。「航空股雖因為出國旅遊潮熱而客運看俏,但疫情期間高貨運率則相對降低,兩相互為抵消,再加上油價高成本的變數,因此數月前股價先一波起漲後則降溫。」黃文清特別提醒。由於大陸去年12月26日宣布今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核酸檢測與集中隔離,在大陸疫情管制鬆綁下,27日航空股華航(2610)、長榮航(2618)當天一開盤不到半小時交易量雖皆已超過前一天量能,但兩家公司股價還在19元、28元左右起伏。除華航、長榮航之外,旅行社相關應聲大漲個股包括五福(2745)、山富(2743)、易飛網(2734)、鳳凰(5706)等股。晶華(2707)股價去年迄今已來到最高點的272.5元,也是五年來新高,「從晶華的EPS每股盈餘4.7元有機會到年底來到6元來估算,再看本益比快40倍,我個人是覺得股價偏貴了點」股市聞人葉美麗說。旅館酒店業者則分析說,「12月聖誕到明年元旦跨年假期,以及春節前後的尾牙、春酒旺季,是大型飯店與餐飲的重要進帳期;再加上國境解封開放後,帶動國際旅遊、商務客拜訪,可望挹注客房牌價調升及住房率。」
永豐投顧今天(29日)以「疾風知勁草」、「看漲台股2023年展望」,並從過去經驗分析看,在之前的八次美國總統大選前一年,美股絕大多數時間都有漲勢,再加上2022年美股已有大修正,基期偏低,天時地利俱備,美股漲勢為台股回升保駕護航。2022年是個空頭年,台股今天收盤14085.02點,盤中最低來到13,981.63點,五十二周以來最高為18,619.61點、最低為12,629.48點,台股自18000多點跌到13000點下,差距近6000點,無疑利空環繞。永豐投顧表示,首先觀察歷年台股大盤的本淨比,隨著FED宣布要QT台股的本淨比迅速萎縮,在二十年的觀察期間,台股本淨比80百分位數是1.87,而如今台股已經來到1.78,接近中位數1.71,所以股價已經回到合理水準。台股今年除了國安基金又進場的一大特點之外,觀察股息殖利率,則可從投資收益角度觀察台股。自2005年至2021年,台股股息殖利率大概都在3%至4%之間,如果以13000點配合2022年已配股息,台股股息殖利率可衝到5.3%,而假設以2022年上半年企業獲利為2023年股息,則13000點的股息殖利率可推升到5.37%。台股13000點的超乎常態高股息殖利率諭示股價過低,而2023年調整到16600點的話,股息殖利率仍有4.2%,基本上接近過去一般水準,所以上漲是股價調整方向。考量2023年許多可能發生的事件,永豐投顧預判2023年第一季FOMC會議再兩次升息後會停止升息,資金面的緊縮見到終點,另外中國新的財經政策出爐,推動世界另一具經濟引擎運轉,再加上台股技術面見底,台股區間由低走高,將歷經第一波反彈。然而第二季是新年度財報首度亮相,市場將檢驗景氣復甦程度,美股財報週較早,四月下旬就是公佈旺季,美股勢必震盪,相同的,台股第一季財報公告期限是五月15日,一般市場將修正景氣反轉的預期與股價的差距,台股出現較大幅波動。第三季預期企業庫存調整完畢,同時美國總統大選各黨初選起跑,股價有明顯漲勢。第四季目前預期FED有可能降息,而且景氣收縮結束、企業獲利重新擴張,股價進一步推升,指數區間可望進一步提升。
投資股票有風險,不應該過度沉迷,很容易血本無歸。一名25歲小資男,過去3年踏入股市,從股息入手,開始玩當沖,一個月可以賺超過20萬,但後來卻慘賠,讓他夢醒了。原PO在「Dcard」討論平台透露,他是月薪3萬多的上班族,起初看到投資理財YouTuber在教人存股,看到利率比銀行還高,毅然決然投入股市,後來又覺得股息賺太慢,開始跟上「達人牌」,展開當沖之旅,跟了幾次賺到不少錢,「當時覺得錢也太好賺,有種一起聯合坑殺股民的感覺」。原PO當時一個月光是當沖就可以賺20萬,但高點下殺,賺的全部吐回去,甚至還倒貼。同時,他也貼出2019年到2022年的股票損益明細,3年總共損失106萬8275元,一路走來許多前輩告誡「不要當沖」,但是他不見棺材不掉淚,雖然中間曾離開股市一段時間,但還是很懷念當沖帶來的刺激感,直到現在才認清,「真是悔不當初」。原PO藉自己的經驗提醒其他人。(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也許這就是賭徒心態吧!」原PO想藉自己的經驗,奉勸仍在股市裡載浮載沉的賭徒們,不要妄想有天能把輸的賺回來,技不如人只能踏實工作,「輸的錢拿去吃頓好料、犒賞自己,或回饋給家人比較實在」。即使原PO經歷過輸錢導致吃不下飯和失眠,戶頭也少了100多萬,但人還好好的,只是離買房夢想愈來愈遠,慶幸他及早認清現實,比到了45歲賠光存款才清醒好,最後他呼籲:「錢再賺就有,但人沒了就什麼都沒了,遠離當沖,祝各位投資順心」。
虛擬資產近期在市場引起風波,在全球第二大交易市場FTX倒閉以及後續掀起連鎖效應之後,讓市場正視課稅與否等問題。財政部針對加密貨幣課稅評估報告近期出爐,內容建議財政部應在投資人透過挖礦取得加密資產時,應認列所得、利息也得課稅;財政部表示,背後隱藏著稽徵成本高、什麼時間點才算實現所得、課稅資料掌握不易等問題。基於虛擬資產迅速崛起,財政部賦稅署今年5月首度委外研究新興數位商品交易課稅可行方案,收集12個國家對於虛擬資產的課稅制度。報告指出,各國大多先由金融主管機關對於加密資產定義及分類,再由稅務機關課徵稅額。根據報告,美國、日本與英國有明文條款規定,「取得」就應認列所得並課稅,舉例來說,凡是透過挖礦取得加密資產,將在取得時依其市場價值認列收入,並依法課稅。印度及泰國則認為透過挖礦取得加密資產時,還不用課稅,應等到處分時,以成本為零,計算資本利得課稅;至於新加坡、瑞士及德國規定,當加密資產在持有階段產生利息、股息或其他分配利益,也應課稅。因此報告建議財政部,個人持有加密資產所產生的利息,就應在取得時課稅,與國內所得稅法第8條第4款「利息收入」規定相符,應可參採,並可適用「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的規定。不過,財政部官員指出,有所得、有獲利就要課稅,但首先會碰上的問題就是時間點,也就是「什麼時候才算實現所得」,目前較無爭議部分,就是出金、處分階段要課稅,後續應會透過報告建議,找出合理課稅時點;其次就是,加密資產去中心化、匿名性,加上稽徵成本高,所以,報告中調查的12個國家,「真正有課到稅的有幾個?」綜觀以上,財政部官員認為,加密貨幣課稅卡在不做很難、要做不簡單的情況。未來勢必會碰上課稅資料掌握不易的難題,除了稽徵成本、時點,效率也很重要,還得考量民眾誠實報稅與否,而非訂新稅法,後續還要再審慎評估。
台灣女性喜歡什麼樣的自己?追求人生平衡?享受生活自主?還是活出斜槓角色?她們對工作、生活、財富的掌握度又有多少?遠見雜誌與富達投信共同合作,鎖定25~54歲1000名女性進行「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七成二女性面對萬物飛漲、政局多變的大環境感到不安。在工作、生活與財富三大自主面向中,僅生活(54%)與財富(58%)有超過一半的女性認為能依照自己的想法來規劃與安排;而在工作上能展現十足自主性的女性,則僅有四成(43%)。台灣女性人生自主挑戰大為什麼女性要實現人生自主不容易?富達投信觀察,五成三的女性認為有責任成為家人的依靠,但是近六成女性(58%),同時扮演2種以上角色,必須在女兒、妻子、媽媽、媳婦,甚至主管的責任中不斷變換角色。26%更認為無法照自己想法完成職涯上想做的事,顯見對工作與生活的安排,需要更彈性、效率的規劃。在健康方面,為了撐起各種角色責任,五成一女性表示,通常會等到身體忍受不了才就醫;每年會固定檢康檢查的比例不到三成(26.8%),六成四女性評估,健康沒達到理想平衡狀態。此外,即使高達九成四的女性都有正職或兼職薪資收入,但仍有近六成(59%)的人擔憂收入若中斷,將遭受經濟風險的衝擊,因而五成一女性表示,感受到來自生活的無形壓力。雖然台灣女性要掌握人生自主權,挑戰重重,卻也發揮女力獨有韌性,以不同方式來突破工作、生活與財務的困境。台灣女性用三種樣貌,活出多元人生挑戰中也有新契機,若進一步分析「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可以發現台灣女性展現三種樣貌,活出多元人生:1.人生勝力組:有計畫的人生才有恣意的底氣。擅長規劃、執行力強,追求細水長流財富力,最能在工作、生活中取得平衡。2.剛好躺平組:棉被以外的地方都是遠方。工作是本分、獨處樂趣大,生活、工作、財富剛剛好就好,多餘的努力都是浪費。3.成就解鎖組:遵從本心、多方嘗試才不枉此生。常規是用來打破的,勇氣與分享讓人生不留白。「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三種樣貌(圖/遠見雜誌提供)。工作自主》成就解鎖組勇闖斜槓人生數位時代下,新型態工作不斷湧現。面對工作上的變化,逾七成的人生勝力組(78%)與成就解鎖組(73%)都願意「持續進修,讓自己多元成長」,以因應不同挑戰;在這兩個群組中願意以開放的心態「嘗試跨領域工作」的人,同樣有高達七成的比例,因此,自由接案與創業者也明顯較多,分別在上述兩組占比10%、23%。其中,成就解鎖組也相對允許自己按下工作暫停鍵,尋找自我、進修,甚至就乾脆休息一陣子,進行類似Gap Year的安排。相對於不畏變化的人生勝力組、成就解鎖組,剛好躺平組則偏愛安穩工作,受雇比例高達96%,在職場上也較不以升職為工作目標,高達56%不願意「追求升職,承擔更多責任與挑戰」。生活自主》剛好躺平組掌握獨處樂趣三個族群中,人生勝力組最願意被家人依靠(65.3%)、成就解鎖組最願意花時間在家人身上(52.5%),剛好躺平組則秉持獨處樂趣,四成四選擇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希望每個人都能自己照顧好自己。在生活品質方面,人生勝力組重視度最高達77.6%,其次則為成就解鎖組的57.6%。人生勝力組與剛好躺平組對健康把關最盡心,超過三成表示只要一不舒服會去看醫生,也會固定時間進行健檢,以隨時掌握健康情況;反倒是57.6%的成就解鎖組若不舒服,會等到忍受不了才去看醫生,且逾五成很少或幾乎不會安排健檢。財務自主》人生勝力組長投勝利人生談起財務自主,逾九成的人生勝力組表示,通常能照自己的想法去分配收入,進行財務規劃,對財務狀況感到滿意者高達七成一。但是,面對同樣問題,剛好躺平組、成就解鎖組能達到財務自主的比例不足五成,滿意度更不到二成。 而富達投信觀察,人生勝力組勝在長期財務規劃發酵,能降低生活環境中不確定風險,包括近六成進行投資(57%)或被動收入(5%)佈局;逾八成有定期檢視理財規劃的習慣,對投資的期待也以「長期持有、穩定成長」為主,建議可選擇具有未來成長潛力的趨勢主題進行投資,例如科技創新、健康醫療、人口趨勢、氣候變遷等大趨勢,較不受市場短期雜音安擾,掌握長期的超額回報;甚至保險規劃主張,也有62%偏重在「退休後的長期生活支出」。人生勝力組長期規劃財務,被動式、投資收入三組中最高(圖/遠見雜誌提供)。剛好躺平組則採取寧靜投資的隨緣心態,進行投資理財的比例(30%)還低於成就解鎖組(40%),除定存外,則對儲蓄險、不動產、債券等保守型金融工具相對有感,建議可透過專業經理人對股債等多重資產進行彈性調配,來提供最佳投資效率及風險防禦力。至於勇於嘗試但收入相對較不固定的成就解鎖組,建議投資收益類型的產品,亦即定期每月或每年可獲得股息或債息收益,創造穩定現金流的投資。平衡×樂趣×斜槓 暢活人生通通要人是英雄、錢是膽,越來越多台灣女性邁向經濟獨立之路,透過財務自主,實現多元的理想生活型態。富達投信指出,無論對女性或所有人而言,投資是有助增加收益和儲蓄的方式之一。有些人可能因為投資的潛在風險而卻步,但在通膨時代更需要進行投資,若從長遠角度規劃,持續性的投資反而有機會在市場波動中掌握契機,爭取穩定的長線回報。建議無論是人生勝力組、剛好躺平組、或成就解鎖組,建議可掌握「YES」秘訣,趁年輕「Youth」及早訂下理財目標並開始進行理財和退休規劃,學習簡單且容易實行的方式「Easy way」,透過長期紀律的投資和儲蓄「regular Saving」,發揮時間和複合效益的累積,朝個人財務目標邁進,成就在經濟上變得更獨立。【調查說明】2022台灣女力自主大調查調查對象:居住台灣地區,25-54歲女性調查方式:網路調查(Online Survey)調查時間:2022年9月6日 至 9月26日樣本規模:最終有效樣本共1000份,其中個人年收入125萬以上配額100人。分析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本次調查,以問卷中關於工作與生活、財務、健康、自主性與滿意度等量表題目進行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將受訪者先以『階層集群分析』方法判定最合適組數,再產生集群結果。本次調查判定最合適組數為3,根據不同群體特性,將其命名為以下:「人生勝力組」:落實規劃、財富生活自主「剛好躺平組 」:不怕錯過、享受自我陪伴「成就解鎖組」:害怕錯過、多元嘗試挑戰註:年齡、地區配額依照主計處公布2022年4月比例分配
「最困難時期已過。」中國股市在新華社12月6日釋出放鬆防疫政策訊息後,被市場解讀為鬆綁大利多,早在訊息發布前夕,上海綜合指數(滬指)5日大漲1.76%站上3200點,地產、互聯網、醫療、科技股、金融股集體衝高,外資也大舉湧入一系列佈局中國重點的ETF基金。2022年全球跟著美國掀起升息潮之際,中國仍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但在清零防疫政策下,股市隨經濟一塊積弱不振,直到11月底防疫政策出現鬆動跡象,股匯市才從谷底反彈。「今年中國貨幣政策三次降準、一次降息的貨幣寬鬆,對企業、民眾與地方政府借貸等社會融資需求,都是走『撒錢』方向,照理股市應該跟著走高。」群益投信ETF經理人洪祥益說,「但在嚴管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下,錢無法花出去,傳不到實質經濟市場,股市也跟著低迷。」直到今年11月間,陸股隨著防疫政策放寬訊息有了大幅波動。「先是11月1日市場傳出解封消息,上證指、深圳指漲福3~4%,連漲了快四天,後被證實謠傳。」「但我認為11月有打底的跡象。」洪祥益解釋,因為11月10日中國政治局會議中提出優化防疫政策20條,隔天還放寬隔離細則,「這讓投資人看到一些曙光出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日在北京會晤歐盟主席米歇爾後,一位歐盟官員轉述習近平提及「中國青年對清零政策感到沮喪」後,不少主要城市陸續放鬆防疫措施,大陸國務院7日更公布防疫政策「新十條」,輕症與無症狀者可居家隔離,不再提動態清零。12月8日零時起,上海對來滬返滬人員抵滬後不再實施「落地檢」,為進一步優化調整疫情防控的相關措施。(圖/中新社)連帶地,中國股匯市也火速走出陰霾。CTWANT調查,11月28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走高,離岸、在岸皆雙雙收復7.00關口,華爾街大行輪番上陣「唱多」中國股市,資金大舉買入,A股、港股上漲;12月5日滬指上漲,港股恒生科技指數也收漲9.25%,恒指收漲4.55%,就連代表外資看好的國企指數也收漲5.26%。事實上,外資已不約而同看好中國市場,「從今年10月流出573億人民幣創歷史第三高紀錄,而在11月流進600億人民幣。」台新投信亞太部主管葉宇真則表示。摩根大通策略師在2023年全球股市展望中提到「MSCI中國指數可能上漲17%」,看好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將得到進一步政策支持;摩根士丹利上調對中國股市目標價,預計MSCI中國指數到明年年底將上漲14%;美銀策略團隊則認為「中國居民擁有超額儲蓄,放寬防疫後,國內股票勢將上漲」。確實,在過去一個月以來,美股中追蹤MSCI中國指數的iShares MSCI中國ETF在11月上漲了約32%,資金流入量約為5.67億美元;向來被投資者用來做空中國市場的KraneShares CSI中國互聯網ETF也上漲了48%,iShares China Large-Cap ETF上漲24%,Xtrackers Harvest CSI 300中國A股ETF上漲17%。「國內陸股ETF都是指數型ETF,跟著上證指、深圳指數走,近一月以來報酬率多檔翻紅。」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告訴CTWANT記者。目前架上新台幣計價陸股原型、槓桿型等ETF共25檔,再加上債券型ETF共計37檔;截至12月8日,這些股票原型ETF總規模較10月底成長了8.25%,來到470.87億元。據CMoney統計,陸股ETF近期以來績效,中信中國50正2(00753L)逾34%報酬率最突出,其他超過10%還有富邦上証正2(0066L)、國泰中國A50+U(00636K)、元大滬深300正2(00637L)、國泰中國A50正2(00655L)、台新MSCI中國(00703)、中信中國50(00752)與中信中國高股息(0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