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歲的站櫃女忙到忘喝水 下體痛到站不直急求救
一名26歲女子因工作忙碌,時常忘記喝水,直到某天下體腹部、腰部劇痛,整個人無法站直,只能駝背就醫,大腸直腸科醫師問診後發現,這名女上班族因不常喝水的關係,因此出現腎結石的狀況,痛到一碰她的背就劇痛大叫。大腸直腸科醫師蕭慕琦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26歲女上班族平常因上班忙碌,久站又不愛喝水,因此平常就有便秘、尿道發炎等狀況。某天女子肚子痛到掛急診,當下完全站不直,只能駝背就醫,且整個人都在發抖。醫師先問診後,輕敲一下女病患的背部,沒想到對方感到劇烈疼痛頻頻大叫,在照X光後確認是腎結石造成。蕭慕琦表示,腎結石的狀況,泌尿科醫師通常沒辦法立即處理,因此她只能先給她吃止痛藥緩解。營養師陳心驊就提醒,喝水不足容易引起泌尿道結石的問題,尿液中的代謝物濃度過高,會造成結晶物質產生沈澱,進一步形成結石,結石若大於2公分可能阻塞輸尿管,造成排尿疼痛。當人體感到「口渴」才去喝水時,身體已經處於1~2%的脫水狀態,嚴重脫水則會降低血流進入腎臟,增加腎衰竭的風險。

猛喝發泡錠補維他命C!醫示警:恐釀腎結石 堵死12hr「不可能復原」
知名主持人于美人為了補充維他命C,曾大量喝下發泡錠水,沒想到竟長出多達108顆的腎結石,足足手術了6小時才全部清除。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透露,攝取過量的維他命C恐對腎臟造成危害,提醒高血壓患者及容易水腫的民眾,需要特別留意劑量。醫師江守山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維他命C具有美白、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等功效,是許多愛美女性不可或缺的保健食品,不過由於台灣藥廠都將維他命C製成「高劑量的發泡錠」,一錠可能內含1000、2000毫克,因此民眾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攝取過量。攝取過量維他命C恐導致嚴重腎結石。(圖/擷取自YouTube/健康好生活)江守山指出,攝取超過1公克的維他命C,容易導致草酸鹽結石沉澱,進而罹患腎結石,「腎臟被結石堵死12小時之後,腎臟就開始受到永久性傷害,即使把石頭拿掉,腎臟也不可能復原到原來的狀態。」對此,江守山提醒民眾,維生素C發泡錠最好在早上飲用,若是晚上才使用容易造成睡眠障礙,且因為發泡錠含有鈉成分,與檸檬酸在水中發泡作用後會增加鈉含量,遭成血壓快速上升,而易水腫體質服用後,恐會腫得更厲害,所以這2類人須特別注意攝取量。

增肌減脂狂吃蛋白質? 醫揭「這種肉」別太常吃:恐加速慢性腎衰竭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原料,能夠維持基礎代謝率,吃了又有飽足感,對減重或健身都非常重要。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也提醒,蛋白質有分好與壞,攝取過多「紅肉」可能會讓尿酸變多,導致痛風和腎結石,並進一步增加慢性腎衰竭的速度!蕭捷健在臉書專頁《減重醫師 蕭捷健》發文指出,說起蛋白質,不管是在減重或者是健身,都非常的重要。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原料,能夠維持基礎代謝率,吃了又有飽足感。「但是很多人聽到增肌減脂竟然要吃下這麼多的蛋白質,還是會擔心:吃這麼多蛋白質,真的不會影響到腎臟嗎?的確,蛋白質也有分好壞,這種蛋白質吃太多,真的會增加腎衰竭惡化的速度!」蕭捷健援引2017年的丹麥研究指出,腎衰竭的發生,大多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病控制不好,而且不能把所有的蛋白質來源都一視同仁。研究顯示,經年累月地「吃紅肉有可能會增加慢性腎衰竭的機率」,但是白肉和乳製品的蛋白質不會。至於蔬菜和水果的蛋白質還可能有保護腎臟的作用,「原文摘要附上,這真的不是危言聳聽。」他進一步說明,當我們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特別是紅肉,會產生較多的酸性代謝物質,這些代謝物質需要由腎臟過濾和排出體外,過量攝入紅肉,會增加腎臟的工作負擔,進而導致腎功能逐漸下降,引起慢性腎臟病發生,「紅肉可能會讓尿酸變多,導致痛風和腎結石的問題,進一步影響腎功能。至於水果、豆類、蔬菜等,則是相對偏鹼性食物。」蕭捷健也解釋,紅肉指的不是紅色的肉,而是4隻腳動物的肉,像是牛肉、豬肉。白肉則指雞、鴨、魚和海鮮等。雖然豬肉煮熟呈白色,但還是算紅肉;鮭魚雖然是紅色,卻算白肉。另外「堅果、扁豆含有高蛋白質;肉類、魚類、牛奶和雞蛋含有大量優質蛋白質。」此外,若是要維持健康,每天要吃1g/kg體重的蛋白質。腎衰竭的人只能吃0.8g/ kg的蛋白質。不過,如果都吃植物性蛋白,可以攝取到1 g/kg的蛋白質。而如果目標是要增肌,每天要吃1-1.5g/kg體重的蛋白質。以一個70公斤的人來說,每天至少要吃70~105g的蛋白質。如果目的是要減脂,每天至少要吃1.5-2g/kg體重的蛋白質,才不會導致肌肉消耗而代謝下降。「沒錯,預防肌肉變少要攝取的蛋白質比增肌還要多。」蕭捷健也在最後分享他的日常飲食循環,「我會盡量以1:1的比例去攝取白肉和植物性的蛋白質;例如早餐豆漿兩顆蛋,中午吃一片雞胸,加上20g植物性蛋白粉,晚上吃個豆腐海鮮鍋。」

18歲妹半夜劇痛以為腎結石 她送醫「生下女兒」:驗孕檢測正常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名18歲少女凌晨突然感到劇痛,原以為是腎結石作祟緊急就醫,沒想到當他抵達醫院後竟發現懷有身孕並且順利生下一名女嬰,不過這名少女懷孕期間體重沒有增加,甚至還有生理期,對於自己變成新手媽也感到相當詫異。根據《鏡報》報導,這名18歲的少女布里安娜(BriAnna Blanton) 在去年9月8日凌晨4點時,突然從睡夢中痛醒,「我當時突然非常想上廁所,但我決定繼續睡,結果10分鐘後感覺好像被車撞一樣痛,所以我叫醒媽媽趕緊帶我去醫院」。她原以為是因為自己有腎結石的關係,沒想到當她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她即將臨盆正在宮縮,「我永遠不會忘記護士告訴我,我懷孕並且即將臨盆的那一刻,當時震驚到甚至哭不出來,緊接著就被帶去產房」。布里安娜於9日上午7點36分順利產下女兒奧克莉(Oakleigh Allyn)。不過布里安娜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麼已經懷孕,因為她的體重完全沒變,沒有出現任何妊娠症狀,生理期也相當正常,她甚至進行過驗孕檢測,結果也是顯示沒有懷孕。對於這名突然降臨的孩子,由於她事前完全沒有準備,一開始她和家人都相當慌張,但現在她十分喜愛新手媽的這各身分。少女劇痛以為腎結石,結果卻生下女嬰。(圖/翻攝自推特)

5旬男手麻「竟是頸椎長骨刺」 3個月後變腳麻…醫曝主因
上班族因為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身體毛病也接連出現。有一名中年男病患,因為手麻懷疑高血脂就診,照X光檢查卻發現頸椎有骨刺,這才找出背後原因。外科醫師陳榮堅在臉書指出,現在很多疾病都是姿勢不正確導致的,過去有一位50歲男病患,因為手麻懷疑自己有高血脂,但聽完症狀後,他認為應該不是高血脂,結果照頸椎X光,赫然發現有骨刺。原來,男子在金融業工作,長時間坐辦公桌用電腦,或低頭看文件,就會出現手麻的現象,大部分都和頸椎姿勢不正確有關。男子因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導致身體出現疾病。(示意圖/翻攝自pexels)陳榮堅開了肌肉鬆弛的藥物,並請男子去找復健科,做頸椎的相關治療。過了2、3個月後,男子回診表示手麻的症狀好了,卻變成腳麻偶爾還會腰痛,擔心可能是腎結石或其他問題。不過,腎結石可能會出現腰痛的症狀,但不會有腳麻的情況,他認為是脊椎神經的問題,沒想到照X光發現腰椎也有骨刺,還有輕微滑脫的狀況,原因也和長時間坐辦公室有關,「之前跟他說頸椎有問題,在辦公室上班時坐姿要正確,結果他就坐得很挺、很直,但是腰椎挺太久,姿勢又不正確,就造成他腳麻的狀況」。為何男子一下頸椎、一下腰椎有問題?陳榮堅解釋,除了骨刺本身跟姿勢不正確以外,大部分的原因是肌少症,肌肉的力量不夠,因此建議還是要適度的做一些會長肌肉的運動,例如一些訓練核心的運動,慢慢的去訓練,再配合復健,才會達到長遠的保健跟治療效果。

常被加進手搖杯 「這水果」竟有4點好處
醫師表示,葡萄柚是一種常加進飲料的水果,而它有增強免疫力、保護心臟健康等4點好處,「值得注意的是,葡萄柚在服用某些藥物時可能會影響藥效。」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在臉書粉專發文說,天氣變熱,又到了想喝手搖杯的季節,但她要跟大家談的不是飲料,是常被加進飲料的水果葡萄柚,「小時候常聽說葡萄柚吃了皮膚會變漂亮,長大後才知道,葡萄柚含有許多營養素,除了保養皮膚還有助於身體健康。」葡萄柚有以下4點好處:1.增強免疫力:葡萄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抵抗疾病2.保護心臟健康:葡萄柚含有類黃酮,可以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臟健康。3.預防腎結石:葡萄柚含有檸檬酸,可以降低尿液中的鈣含量,預防腎結石。4.抗氧化:葡萄柚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有助於抗衰老和預防癌症。張瑜芹說,葡萄柚有高營養又低熱量,也是炎夏的消暑聖品,「值得注意的是,葡萄柚在服用某些藥物時可能會影響藥效,所以在使用藥物期間,最好問一下醫師,看看妳吃的藥是否適合食用葡萄柚喔。」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文章指出,葡萄柚中有一些天然物質,如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小腸中的胞色素酵素作用,讓血中濃度增加,若狀況嚴重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

連假就放縱熬夜追劇打電動? 醫師提醒:會對腎臟6項重傷害
整整5天的清明連假,相信不少人除了忙著返鄉祭祖外,也有人會利用這段時間追劇、打電動,甚至放縱的通宵玩樂。但現在有醫師提醒,熬夜其實超級傷害腎臟,甚至會對腎臟有6項重大傷害,呼籲民眾就算是連續假期也不要熬夜。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日前在粉絲專頁上發文,內容中指出,台灣人名列全世界第二晚睡的國家,民眾普遍認為「熬夜會爆肝」,但事實上,熬夜對於腎臟的破壞更甚於肝臟。洪永祥也整理醫學文獻,指出熬夜對腎臟的6大傷害:直接破壞腎臟根據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直接引起腎臟的損傷和功能障礙。這種損傷主要是由於熬夜會干擾腎臟的正常尿毒素代謝,另外熬夜也會降低腎臟的血流速跟含氧量,熬夜讓腎臟沒得休息,增加腎臟處理代謝產物和廢物的負擔讓腎臟過勞而功能衰退。血糖失控、糖尿病風險增加導致腎功能惡化在台灣洗腎第一名的原因是糖尿病,家中有家人有糖尿病會自己測血糖的糖友或家屬一定知道,即使你都有規則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打胰島素只要一熬夜隔天血糖就爆表。一項發表於《國際糖尿病雜誌》期刊上的研究發現,一般人長期熬夜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主要是當睡眠時間減少或睡眠品質下降,會使得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葡萄萄耐受性變差與胰島素阻抗性上升,影響體內的血糖調節,導致血糖上升,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病。正常來說,在早上起床、大約7~8點的時候,身體會開始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幫助身體分解肝醣、脂肪,變成血糖來補充一天的所需的能量,所以這時血糖會升高;而在晚上11點~凌晨2、3點的時候,是皮質醇最低的時候,血糖則會降低,讓身體進入休息的狀態。但這些激素同時也會配合「睡眠週期」來更改分泌的時間,所以如果睡眠不正常、飲食不規律,激素亂掉,很可能就會讓血糖一直維持在高點。血壓升高導致腎功能惡化高血壓腎病變是台灣第二名洗腎的原因,熬夜還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對腎臟造成重傷害。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上的研究,。熬夜會干擾人體的生物時鐘,進而導致人體分泌的荷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發生異常,長期熬夜會導致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影響血壓的調節。這種血壓升高可能會對腎臟造成壓力,導致腎絲球硬化,進而導致腎臟損傷和功能障礙。增加腎結石形成與痛風的發作腎結石與痛風是兩種常見破壞腎臟的疾病,其形成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增加尿酸的產生,進而導致尿酸在腎臟中的沉積和結晶,最終形成腎結石。尿酸一高痛風的發作頻率也增加,此外,熬夜降低了鈣吸收率,熬夜還可能會干擾腎臟的水分代謝,進而導致身體脫水尿液濃縮,也是腎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導致泌尿道感染熬夜還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根據一項發表於《美國泌尿科學會期刊》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除了熬夜導致的免疫能力下降外,熬夜會干擾腎臟和尿道的正常功能,導致夜間頻尿、身體脫水、尿中蛋白質與糖分的滲漏增加進而促進細菌感染的發生。導致蛋白尿與慢性腎臟絲球炎慢性腎絲球炎是第三名造成洗腎的原因,其發病與熬夜有一定的關係。在門診只要是慢性腎絲球炎的腎友一熬夜隔天小便都是泡泡,蛋白尿明顯上升,根據一項發表於《國際腎臟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長期熬夜可能會增加慢性腎絲球炎的風險。這種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於熬夜會對於免疫系統的混亂,導致腎臟腎絲球處再一個高度發炎狀態,造成嚴重的蛋白尿與尿潛血,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最終導致慢性腎絲球炎的發生。對此,洪永祥也針對「正確健康的睡眠」提出建議,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有慢性衰竭慢性腎絲球炎更需要注意:11點前入睡,睡足6-8小時,甚至建議可以設一個入睡鬧鐘,鬧鐘一響就準備睡覺不要再追劇滑手機。晚上入睡除了全部關黑燈光,不要把手機筆電帶進臥室,躺在床上使用手機或筆電會讓藍光直接抑制我們褪黑激素的分泌,打亂了我們的夜間睡眠週期。睡前不要運動喝刺激性茶飲與吃宵夜,會影響到睡眠品質,每天起床若有陽光去曬個5-10分鐘的陽光,可以讓生理時鐘的日夜週期更健康且規律。規律的運動與每天靜坐冥想,對於睡眠有極大的幫助。若有餵食到逆流、打呼、呼吸終止、夜間頻尿等打擾到睡眠,務必積極矯正。若真的還是有睡眠困難,可以尋求神經與精神專科醫師的幫助。

吃鈣會增加結石的機率? 家醫科醫師:這樣吃更容易腎結石
不少人聽聞吃鈣容易造成結石,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就在社群網站上表述此事,透露吃鈣不會造成結石,但有一習慣才是會造成腎結石的恐怖習慣,他也透露補鈣的量要剛剛好,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更應該要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家醫科醫師洪暐傑表示,有位阿姨前陣子不小心跌倒,結果就發生大腿骨折,檢查起來有骨質疏鬆,於是建議阿姨要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同時也要打骨質疏鬆的藥物,阿姨聽到要補鈣,覺得十分擔心,怕補充鈣會造成腎結石。他就舉一篇2014年發表在泌尿科權威雜誌<The Journal of Urology>的論文,分析生活中的飲食習慣與腎結石發生的影響後發現下面幾個結果:增加鈣質攝取:減少5-29%腎結石機率;增加鈉(鹽分)攝取:增加11-61%腎結石機率;體重增加:增加19-101%腎結石機率;增加動物性蛋白質攝取:和腎結石發生沒有明顯有關。結論是增加鈣質攝取反而減少腎結石的發生,吃太鹹鹽分攝取太多會增加腎結石,另外太胖也會增加結石機會,而動物性的蛋白質就跟腎結石比較沒有關聯。當血液中的鈣質太低,就會造成副甲狀腺素亢進,副甲狀腺素的任務是在負責維持血液裡面有著足夠的鈣,也因此鈣降低的時候,副甲狀腺素會分泌較多出現亢進的情況,而副甲狀腺素為了讓血裡面的鈣足夠,會從骨頭裡面把鈣提領到血液中,同時也會增加小腸對鈣質的吸收,後續也會增加尿裡面鈣質排出的量,而尿裡面鈣質增加的話,就有可能增加結石的機會。換句話說,當補充足夠的鈣質,避免低血鈣的發生。研究中發現的吃比較鹹,攝取太多的鈉離子,也會增加結石的機會,原因是因為我們平常吃的鹽分,其中主要的成分之一是鈉離子,當鈉離子攝取太多的時候,自然會從尿液排出比較多的鈉,此時也會同時造成從尿裡面排出比較多的鈣,因此結石機率會增加。而且不僅如此,鈣質從尿液排出較多之後,血裡面的鈣質變少出現低血鈣,接著如同上一段提到的,副甲狀腺素亢進會接著發生,後續更明顯增加結石的機會。因此,補鈣會不會造成腎結石這件事情,有些研究說會些微增加機率,有些研究說反而會降低結石機率,比較中性的做法應該是,可以監測血液中的鈣質量,避免補充過多與高血鈣,也避免沒有補充以及低血鈣的情況,一般標準建議,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應該要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但是十分確定的是,吃太鹹是會很明顯增加結石的機率,千萬不要吃太鹹。

曾雅蘭4病齊發停工一年近況曝光 「找不到病因」喊話:不能放棄
女星曾雅蘭過去常和老公侯昌明一同上綜藝節目,但2021年傳出她所自創的品牌暫停營業,她的身體也出現狀況,不只恐慌症還有腎結石、甲狀腺結節、子宮肌瘤等狀況,今(29)日她也在社群網站上透露現況,表示去年身體狀況無法負荷,甚至找不到病因常達一年無法運動,「眼淚流了又乾,乾了又流」,但她仍表示自己不能放棄,自我喊話「曾雅蘭你做的到!」。曾雅蘭表示,她過去一年生病到無法負荷,甚至不能運動。(圖/翻攝自曾雅蘭臉書)曾雅蘭在社群網站上寫下,「去年因生病身體無法負荷,停了近一年,幾乎完全沒辦法運動,四處求醫該做的大大小小的檢查全都做了,完全找不到病因,眼淚流了又乾,乾了又流……最後我放棄了,只能自己當起醫生,會不會是自律神經失調?上網查很多的症狀都很像,對很多人來說自律神經失調聽起來似乎沒什麼,親身經歷後才知道找不到任何原因,症狀痛苦卻沒辦法醫治的難受及沮喪感……更讓我一度絕望……」。她表示不想給家人太多負能量,因此自己學會放慢生活腳步,從做菜、運動、追劇、出國旅遊,放鬆保持愉快的心情,一步步調整自己。她透露,現在的她「身體狀況只恢復六成,托著疲憊的身體,告訴自己運動會讓我更好,好幾次都累得想放棄,但我不斷洗腦自己,『曾雅蘭你做的到!不能放棄!我一定會好起來』!」。她也透露近日已經連續五天跑步40分鐘,有時間還會加做核心運動,從不出汗到大爆汗,看到自己一天天進步,也讓她有股說不出的感動,正能量為自己喊話加油。

痛風發作好痛苦! 營養師列5點建議、並避免4類食物
痛風一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非常困擾,關節又腫又痛,有時連行走都相當的困難,不少人都有痛風的問題,營養師張語希也表示,遇到好幾個朋友、門診病人反應有痛風問題,發作時關節痠痛連走路都無法,只好用輪椅或拐杖代步。若想避免痛風發作,飲食就相當的重要,除了要避免高普林的食物外,還有許多飲食習慣要注意,營養師張語希便整理出完整的痛風飲食指引,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痛風是什麼? 什麼原因會造成痛風?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關節紅腫、發熱、疼痛是痛風的主要症狀,由於發作時非常的疼痛,連風吹過都讓人疼痛難耐,因此被稱為「痛風」。營養師張語希提到,痛風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高普林飲食、壓力、過勞、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運動過於激烈等,導致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第二,因為高脂肪飲食、酸性食物、過於肥胖、飲酒過量、腎功能不全等,導致尿酸排泄速度降低。當尿酸過多或尿酸代謝異常,無法排出的尿酸結晶就會推積在關節、腎臟部位,引起發炎、疼痛。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導致關節腫大而無法穿鞋,因此許多病患只好改穿寬鬆的拖鞋。什麼是「高普林」? 痛風要避免哪些食物?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痛風發作,就要少吃高普林的食物,但普林是什麼?為什麼要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呢?普林就是「嘌呤(purine)」,是細胞內DNA及RNA的組成成分之一,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當人體老廢細胞或食物分解,便會釋出細胞內的普林,而普林代謝後就會產生尿酸。因此,營養師張語希建議,痛風時應避免攝取豬肝、小腸等內臟類食物,以及虱目魚、蛤蜊、干貝、吻仔魚等海鮮類,因為這些食物普林含量都相當的高,此外,濃縮肉汁、火鍋湯、雞湯、燉煮肉汁、含糖飲料、酒精也要避免。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 營養師列5點建議而除了要避免上述的食物外,營養師張語希也整理出5點建議,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第一,保持均衡飲食,五穀雜糧、蔬果類、蛋豆魚肉類應以2:2:1的比例攝取;第二,每日飲水2000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同時預防腎結石。第三,適量攝取豆製品,植物性普林不會提升體內的尿酸濃度;第四,攝取適量蛋白質;第五,減少油脂攝取。民眾若有痛風困擾,不妨將營養師整理的飲食建議記錄下來,在平時注意這些飲食重點,改善痛風發作的問題。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你有痛風的問題嗎?

50歲養生女狂嗑蔬果…突「急性腎衰竭」全身水腫 醫揭原因:補過頭
一名50歲女性沒有內科病史,非常重視養生,某天突然出現頭暈、全身水腫現象,急忙就醫。醫師經過詳細檢查,初步判定患者為急性腎衰竭合併高血鈣,經大量輸液及利尿劑治療後轉入病房。經詢問生活習慣,醫生發現患者每天大量補充保健食品,造成鈣質攝取過量,才會引發高血鈣和代謝性鹼中毒。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林旻皞表示,該名婦人就醫時血壓高達170/104(mmHg),血中肌酸酐5.47(mg/dl),比正常人約1(mg/dl)高出許多,血鈣指數則高達15.1(mg/dl),正常值約8至10.5(mg/dl),初步判定為急性腎衰竭合併高血鈣,經大量輸液及利尿劑治療後轉入病房。醫師提到,該患者非常自律,每天吃不到2餐,飲食內容以大量蔬果為主,不太吃肉,再加上額外補充鈣和鎂及維生素D,造成鈣質攝取過量,引發腎鈣化及產生腎結石。住院過程中除了持續降低血鈣的治療,也密集追蹤腎功能及鈣離子,並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排除其他引發腎臟衰竭的病因,最後診斷為乳鹼症候群(Milk-Akali Syndrome),就是攝取過多的鈣和可吸收的鹼,引發高血鈣和代謝性鹼中毒,如果不治療,最嚴重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及死亡。一名50歲女性沒有內科病史,非常重視養生,卻突發急性腎衰竭。(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林旻皞表示,補充鈣質可先從飲食著手,根據衛福部資料,日常飲食例如黃豆製品,白菜、空心菜,花椰菜等都有一定含量的鈣,吸收率也高,其中白花椰菜吸收率是乳製品的2倍,健康民眾如果真的要從保健食品補充鈣質,建議攝取量為每日1000毫克,大約每天2-3片鈣片(400毫克/片),更重要的是切勿超過每日上限2500毫克,以免補過頭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

櫃姐拚業績不敢喝水…「排尿灼熱痛爆」急求醫 醫曝1後果:跟生孩一樣痛
俗話說「人有三急」,尤其尿意是很難忍的,但有時候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素,不得不憋尿,然而類似行為卻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醫師透露,最近有個百貨公司櫃姐求診,原因是尿道感染,不僅排尿灼熱、疼痛,甚至還伴隨輕微發燒,一問之下得知工作拚業績,長時間限制自己的飲水量避免跑廁所,實在很母湯。泌尿科醫師戴定恩在臉書粉專「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信義區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推薦」發文,「最近有個百貨公司櫃姐來求診,原因是尿道感染,不僅排尿灼熱、疼痛,甚至還伴隨輕微發燒。一問之下因為工作拚業績,長時間限制自己的飲水量,來避免工作時間要跑廁所。」戴定恩指出,「這真的非常母湯,大家努力工作也一定要兼顧健康。尿道感染算是給這位櫃姐一個警訊,這樣憋尿的壞習慣長久累積下來,會造成更嚴重的腎臟損傷!大家一定要多喝水,有尿意就要去廁所」。醫師表示,憋尿容易帶來以下4問題:尿道感染:憋尿太久會讓細菌在體中繁殖,無法經由尿道排出,導致尿道發炎(女生更容易),甚至感染腎臟,導致腎臟發炎。腎結石:腎結石痛起來可是跟生小孩一樣痛!不愛喝水和憋尿的人都是腎結石的高風險者,會讓尿液中的沉積物累積在腎臟中形成結石。排尿疼痛:因為憋尿而讓肌肉持續緊繃,排尿時可能會讓腎臟和膀胱疼痛。膀胱無力:長期憋尿會使膀胱彈性疲乏、無力,進而導致頻尿、漏尿、無法憋尿,需要不斷如廁的問題。(圖/翻攝自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信義區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推薦臉書)

20歲妙齡女張嘴「竟流出臭膿」 原來是這個壞習慣害了她
20多歲的小美(化名),近來覺得右頸靠近下巴的地方腫漲痛持續兩個禮拜,甚至嘴巴有臭臭的分泌物流出,陸續出現發燒,因為越來越不適,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蔡以璿,醫師一碰觸患處,小美痛苦難耐,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四顆結石卡在右側下頷下腺的管道內,因為口水排不出來,引發頸部感染及膿瘍產生。蔡以璿醫師表示,病患最大顆的結石,大概有一公分左右,以微創腺體保留內視鏡手術引流膿瘍,移除發炎的腺體及腺體內的結石,使用唾液腺內視鏡取出在管道的石頭,手術約兩個小時完成後,加上施打抗生素的治療,小美症狀逐漸好轉,順利出院定期追蹤。蔡以璿醫師指出,手術方法可以分為腺體切除的傳統手術及微創腺體保留內視鏡手術,傳統手術須把頸部外開,傷口大,流血量多。微創腺體保留內視鏡手術,傷口小,流血少,恢復較快。小於 3mm-4mm的石頭可使用內視鏡完全移除,大的結石則需以內視鏡去導引石頭位置,再使用口內管路切開取石術取出石頭。蔡以璿醫師表示,唾液腺是人體分泌口水的腺體,人體主要有三對唾液腺,分別是下頷腺、耳下腺及舌下腺。而唾液腺結石百分之八十最常發生在下頷腺,其次是耳下腺,最後才是舌下腺,主要是太少喝水所造成。一旦結石擋住口水分泌,唾液腺會有腫痛的表現,尤其在吃東西時最明顯,嚴重時會發燒甚至產生膿瘍及敗血症。蔡以璿醫師提醒,病患復原後一定要多喝水,否則有可能再復發,同時,有膽結石或腎結石的民眾,常有結石的病人,會是唾液腺結石好發族群,因此,建議民眾一定要多喝水,保持腺體分泌口水流暢,避免累積長石頭引發病症。

如何有效獲得維生素D? 藥師推「小撇步」供參考
國民健康署臉書粉專「食在好健康」發文提到,秋分過後的白天時間短,夜晚時間長,下班後能曬到太陽的時間變少了,飲食上建議應多增加鯖魚、鮭魚、鮪魚、蛋黃和日曬過的木耳及香菇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也可選擇強化維生素D鮮奶。試著每天早晚1杯奶,把乳品先喝個夠,同時多挑選魚類與蛋食用,攝取優質蛋白質與維生素D。藥師毛志民表示,維生素D是脂溶性營養素,不但能幫助鈣質吸收保護骨質,更是維持免疫力的要素,除了飲食外,還是要把握時間外出曬個太陽,從陽光中獲取維生素D。補充維生素D恰恰好即可《新英格蘭醫學期刊》近期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沒有維生素D缺乏症、骨質疏鬆症等任何骨骼疾病的健康的中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無法預防或降低任何部位骨折的風險;但是對於確知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骨質疏鬆症或曾骨折的患者,建議要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8月8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參考現有文獻,經該會專家討論後針對骨質疏鬆症患者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量建議:1. 針對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200毫克。50歲以上男性之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建議的鈣質攝取量為至少1000毫克。所有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為至少800國際單位。( 包含飲食及補充劑 )2. 同時補充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但單獨補充鈣質或單獨補充維生素D,則無足夠證據顯示可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3. 攝取過量的鈣質 ( 超過 1500 毫克 ) 並不會產生更多益處,且可能有潛在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4. 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無法取代藥物治療 。骨質疏鬆症患者、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應同時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及補充足量鈣質、維生D。再者,該會還提到美國和國際兩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 :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為1200毫克 ( 包括鈣片補充劑量 ) 和維生素D為800至1000國際單位 (international units, IU)。高含鈣量食品以奶類或其製品如乳酪等最便利取得,其它如豆腐、豆乾、深綠色蔬菜、芝麻、小魚乾 、堅果類等。此外,攝取富含維他命C之水果,如橘子、柳丁、奇異果、芭樂等皆可促 進鈣質吸收。您若想估計飲食含鈣量,可參考簡易計算表或諮詢營養師,必要時須服用鈣片補充 。但若每日攝食鈣量超過1200到1500毫克,對身體益處並未增加,反會提高腎結石或心血管疾病風險。原文出處:高雄榮總醫訊-維生素 該如何補 ?

巴沙魚改標惹議 餐酒館曝「吃多恐洗腎」籲:別再吃了
台中市知名連鎖餐廳「江小漁酸菜鍋」涉嫌將過期的巴沙魚改標販售,遭民眾檢舉,引起外界關注。而一家餐酒館就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市售的巴沙魚大多泡過含磷酸鹽的藥水,若攝入過多磷酸鹽使人體內的磷超出正常範圍,導致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嚴重甚至要洗腎,同時也呼籲民眾別再吃巴沙魚了。臉書粉專「Jacky Bistro預約制餐酒館」發文指出,最近巴沙魚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他坦言「我實在無法想像這種一公斤80元的低端不能再低端的魚種還能過期改標呀,原來VIP都吃一公斤八十元的魚呀真是貴賓待遇。我宣導了整整六年,叫你少吃就是要少吃,就連去外面演講也把重點放在這個,可是卻一點屁用都沒有」,他指出巴沙魚其實是越南鯰魚,口感軟嫩又沒有刺,台灣人相當喜愛,因此業者也拼命進口,但其實這些巴沙魚大多會被拿去泡磷酸鹽藥水。粉專指出,泡過藥水的巴沙魚會澎發起來變兩倍大,除了一堆吃到飽餐廳在用,知名高級麻辣鍋VIP雙人套餐也都使用泡過藥水的巴沙魚,還有知名烤肉店也用巴沙魚做炸魚薯條給客人吃,「炸完整個磷酸鹽都跑到油裡去,而且藥水被炸出來了,根本魚肉就直接消失剩麵粉皮。」粉專表示,動植物體內在自然狀態下即含有磷,泡過藥水的巴沙魚磷酸鹽也增加,「攝入過多磷酸鹽使人體內的磷超出正常範圍,將造成鈣的恆定失調,容易引發骨質疏鬆、腎結石等疾病。過量的磷還會促使血管鈣化變脆,與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的發生密切相關」,同時也透露自己有好幾個朋友是洗腎洗到最後過是,因此呼籲民眾別再吃巴沙魚了。不過粉專也強調,很多食物都含有磷酸鹽,「這是合法添加劑,只要不要過量,不要長期食用,通常無大礙」,且除了巴沙魚以外,很多海鮮都有,偶爾吃也還好,都會代謝掉,不過能盡量避免就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