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歲美魔女不菸不酒 40年來1習慣竟讓她得膀胱癌
一名60歲的美魔女不菸不酒,生活規律也沒有接觸化工化學藥劑,結果竟然罹患膀胱癌,而醫師一查她的狀況,才發現她長達40年都有染髮習慣,導致罹患膀胱癌。染髮不可停留過久,頭皮隔離也不可少。(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耕莘醫院泌尿科醫師歸家豪在健康節目《健康2.0》中表示,一名60歲的女性患者,生活中沒有接觸過化學物質,也不抽菸或長期吸到二手菸,但她卻罹患了膀胱癌,詢問了生活環境狀況後,才發現她40年來都有持續染髮的習慣,這樣導致她罹患膀胱癌,而膀胱癌因沒有徵兆,若民眾出現血尿去檢查,大多都已是晚期,因此致死率高達5成。家醫科醫師王健宇也提醒,民眾在染髮時不要讓染髮劑停留過久或接觸頭皮,尤其是水溶性的染劑,頭皮隔離也不可少。平日應多喝水、不憋尿,讓身體能將毒素與廢物自然代謝體外,避免堆積在身體裡造成負擔。此外,若有膀胱炎、膀胱結石、尿道阻塞、前列腺肥大等泌尿系統問題者,應積極就診治療,避免膀胱出現癌化現象。

五種含馬兜鈴酸中藥材禁用 恐增膀胱癌風險
一名85歲女士,長期斷斷續續服用中草藥調理身體,近3個月偶而發現有血尿情形。趕緊前往門診就醫,首先檢查腎臟和膀胱超音波,後續接受膀胱鏡檢查,確診膀胱泌尿上皮癌(膀胱癌)。膀胱癌九成有血尿 兩成五有頻尿、急尿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醫師賴明志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可發生在腎、輸尿管及膀胱,95%的泌尿道上皮癌發生在膀胱,90%的患者會有血尿現象,25%的患者會頻尿、急尿。女性發生率為第十六位而死亡率為第十二位;早期膀胱癌病變,最常從膀胱內壁的上皮細胞開始發生。恐增膀胱癌風險 五種中藥材禁用賴明志說,現階段台灣膀胱癌主要危險因子,包括:抽菸、中草藥(馬兜鈴酸)和環境毒素(苯環類物質:裝潢工、油漆工)。中草藥馬兜鈴科植物的主要作用在於清肺、活血、止咳、止痛和利尿,也被當作減肥藥使用;馬兜鈴科植物含馬兜鈴酸,現今已被證實是非常強的致癌物,有引發膀胱泌尿上皮癌的風險,衛生福利部於2003年將含馬兜鈴酸之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公告禁用。尿道膀胱腫瘤切除 電刀加上雷射添安全性膀胱的任何位置都可能長出癌症,初步要先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來建立膀胱癌的分期。如果發生大範圍的膀胱側壁腫瘤,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會產生閉孔神經反射,增加手術中膀胱破裂的風險,可以利用雷射輔助腫瘤切除來減少閉孔神經反射。再者,靠近輸尿管開口的腫瘤也無法用電刀切除,必須借助雷射來做小範圍的精準腫瘤切除,方可保存輸尿管開口的完整。遠離菸酒、拒絕不明中藥 高風險者需定期檢查賴明志提醒,不吸菸、避開二手菸、不要服用標示不明中藥、避開環境化學毒素。如果有長期接觸膀胱癌危險因子的患者,請定期泌尿科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6種喝水方式超NG!醫曝「這物吞下肚」恐發胖、罹癌
為了維護正常的生理運作,每天都要攝取充足水分,但就有醫師提醒,若是喝水方式錯誤,不僅導致肥胖問題,嚴重甚至可能罹患癌症,像是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水,當中所溶出的化學物質將對健康造成危害。高雄榮總職業醫學科主任祝年豐在YouTube頻道《健康2.0-名醫觀點》分享,人體一天需要喝到2000cc~3000cc以上的水,才能促進循環、幫助尿液排出毒素或代謝物,但若是喝水方式不正確,不僅會喝進毒素,還可能導致肥胖或是增加罹癌風險,因此不得不多加留意。對此,祝年豐提醒,有6種錯誤的喝水方式,像是塑膠杯裝熱水、寶特瓶裝熱水、塑膠水壺裝熱水、塑膠吸管喝熱飲、塑膠袋裝熱湯、塑膠湯匙舀湯。醫師提醒6種錯誤喝水方式,恐導致肥胖甚至罹癌。(圖/擷取自YouTube/健康2.0-名醫觀點)祝年豐說明,上述塑膠容器若是用來盛裝熱水、熱湯,容易溶出一些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又被稱作「環境賀爾蒙」,恐造成人體代謝內分泌失調、肥胖及罹癌等風險。祝年豐指出,不少人認為只有塑膠袋才會有「環境賀爾蒙」,但事實上它存在於各種塑膠製品,包含沐浴乳、乳液、清潔劑、保鮮膜、美耐皿餐具,以及殺蟲劑、除草劑或是印刷油墨等,這些環境賀爾蒙會造成性早熟、不孕,甚至增加離癌風險,尤其是女性乳癌與子宮內膜癌,而男性則可能出現攝護腺癌或膀胱癌。至於要如何避開環境賀爾蒙?祝年豐建議,最重要的還是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正確使用塑膠容器,若是要喝熱飲或外帶食物時,多留意塑膠袋是否符合法令規範,微波也需挑選品質合格的保鮮膜。

85歲婦長期服草藥現血尿 醫檢查見「大範圍花椰菜」嘆:膀胱癌
一名85歲女士,長期斷斷續續服用中草藥調理身體,近3個月偶而發現有血尿情形。趕緊前往門診就醫,首先檢查腎臟和膀胱超音波,發現膀胱有一個腫瘤,立即安排膀胱鏡檢查,發現有大範圍花椰菜狀的腫瘤在膀胱右側壁和右輸尿管開口,嚴重到右輸尿管開口已無法確認,明顯看起來是膀胱泌尿上皮癌(膀胱癌)。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合併雷射輔助腫瘤切除手術,病理報告為淺層膀胱癌,術後接受膀胱化學藥物灌注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賴明志指出,泌尿道上皮癌可發生在腎、輸尿管及膀胱,95%的泌尿道上皮癌發生在膀胱,90%的患者會有血尿現象,25%的患者會頻尿、急尿。女性發生率為第十六位而死亡率為第十二位。早期膀胱癌病變,最常從膀胱內壁的上皮細胞開始發生。賴明志說,現階段台灣膀胱癌主要危險因子,包括:抽菸、中草藥(馬兜鈴酸)和環境毒素(苯環類物質:裝潢工、油漆工)。中草藥馬兜鈴科植物的主要作用在於清肺、活血、止咳、止痛和利尿,也被當作減肥藥使用。馬兜鈴科植物含馬兜鈴酸,現今已被證實是非常強的致癌物,有引發膀胱泌尿上皮癌的風險,衛生福利部於2003年將含馬兜鈴酸之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公告禁用。膀胱的任何位置都可能長出癌症,初步要先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來建立膀胱癌的分期。如果發生大範圍的膀胱側壁腫瘤,施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刀切除會產生閉孔神經反射,增加手術中膀胱破裂的風險,可以利用雷射輔助腫瘤切除來減少閉孔神經反射。再者,靠近輸尿管開口的腫瘤也無法用電刀切除,必須借助雷射來做小範圍的精準腫瘤切除,方可保存輸尿管開口的完整。賴明志提醒民眾,不吸菸、避開二手菸、不要服用標示不明中藥、避開環境化學毒素。如果有長期接觸膀胱癌危險因子的患者,請定期泌尿科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罹癌化療12次沒好轉 孫德榮切膀胱保命
中天《健康我+1》YouTube頻道節目《健康點點名》主持人王宜安出外景到王牌經紀人孫德榮家中進行直播專訪,提到罹癌歷程孫德榮坦言:「當時聽到確認是膀胱癌時,我不能接受,不明白為什麼是我」。孫德榮回想在2013年時,他出國度假時出現血尿,當下心裡閃過一個念頭「完蛋了」,雖然自知有腎結石病史,但當尿鮮血時他覺得已不是腎結石所造成,於是當機立斷訂機票回台灣就診。當被診斷為癌症時,孫德榮關在房間大哭一整晚。回憶起剛開始接受膀胱刮除術治療時,是非常痛苦難耐,「膀胱痙攣是比死還痛苦」,痛到想進去抓,但又無法控制,所以全身就會發抖,而這樣的療程他嘗試2次終究失敗,前後又以鈷60放療30次,化療12次,非常傷身。但病情未能好轉,醫生建議如果不開刀切除,就只剩1年的壽命,當時的孫德榮連聽到水聲都會不自覺流尿,以前能夠呼風喚雨的他,卻連尿都控制不住。但他仍樂觀面對,遇到再難過的事情,都會給自己一個理由開心起來,在經歷罹癌、抗癌這段路程,他更認為人各有命,從原本不想切除膀胱,最終為求保命決定接受醫生安排,光手術就耗費14小時,裝了13條管子,摘除膀胱、輸尿管、輸精管等,再用自身的大腸做人造膀胱。但後遺症就是腸躁症,孫德榮曾一天上20次大號。

膀胱癌易復發須留意轉移風險 醫師提醒:定期追蹤最保命
泌尿道上皮癌是台灣常見癌症,根據衛福部108年癌症登記年報資料1,泌尿道上皮癌病人以膀胱癌為多,一年有約2400名膀胱癌新發個案,當年因膀胱癌而喪命者,也有超過千人,對台灣家庭、健康照護負擔影響不容小覷。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祐立說,早期膀胱癌(表淺型)治療相對單純,通常開刀就有不錯的效果;但膀胱癌麻煩之處在於容易復發,也有遠端轉移風險,病人就算完成首次治療也務必定期追蹤。中老年排尿無痛顏色卻變紅 小心罹癌警訊蘇祐立表示,不管是膀胱癌或其他的泌尿道上皮癌,初始表現症狀大多與排尿有關,尤其以無痛血尿最為常見,病人的尿液顏色可能呈現鮮紅或深紅色,但是卻沒有痛感。一般泌尿道感染或結石也可能會有血尿,但通常會伴隨疼痛,因此如果中老年人出現無痛的血尿且持續一段時間,就要警覺可能是泌尿道上皮癌訊號,應警覺及早就醫。蘇祐立表示,膀胱癌是早期治療預後極佳的癌別,若癌細胞進一步侵犯膀胱肌肉層或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出現排尿不順、頻尿、夜尿頻繁、腰痛、腰痠、背痛等症狀。但通常等到這些症狀出現,就可能是第三期或第四期,治療難度和對生活的影響也相形增加。蘇祐立說,膀胱癌的治療以腫瘤是否侵犯肌肉層有不同處置。若沒有侵犯肌肉層,只要施以膀胱內腫瘤刮除手術,術後輔助膀胱內灌注化學治療或卡介苗,可顯著降低復發風險。但如果腫瘤已經影響肌肉層,就有遠端轉移的可能,需要把整個膀胱切除,才能降低復發風險。針對局部晚期未轉移的病人,最好的治療策略是手術前先進行幾次的前導性化療,再切除膀胱,有最高的機會降低復發。晚期膀胱癌新希望 免疫治療化解用藥困境至於轉移泌尿上皮癌的病人,蘇祐立表示,過去膀胱癌若轉移,只能選擇化學治療,有些病人無法化療,或化療產生抗藥性,就會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幸好近年免疫治療問世,對於轉移膀胱癌病人,不管是作為第一線、第二線治療,都是國際治療指引的首選治療之一。膀胱癌病人最難言的苦痛是歷經多次刮除手術後仍產生復發或轉移。蘇祐立表示,針對第二、第三期接受膀胱摘取術的病人,若以免疫藥物輔助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另針對曾接受第一線鉑金類化療且療效達到疾病緩解控制的病人,在完成4至6個化療療程後,可以醫師進一步討論後續的治療選項,讓整體治療反應得以延續。蘇祐立提醒,膀胱癌病人往往對膀胱摘除治療惶惶不安,也難免擔心因為造口、尿袋降低生活品質,病友若有治療上的疑惑或困難,可多跟醫師討論,做最有利病人的安排。備註:1.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69

《再見了,可魯》導演過世 不敵膀胱癌享壽73歲
曾執導感人導盲犬電影《再見了,可魯》感動無數影迷的韓籍日本導演崔洋一,今(27)日傳出他因膀胱癌逝世,享壽73歲。崔洋一過去執導導盲犬電影《再見了,可魯》知名度高,當時在台灣創下9千萬的票房佳績,也感動了無數人。綜合外媒報導,他今日凌晨一點在東京家中過世,消息曝光也讓日本影壇相當震撼。出生於日本長野縣佐久市的崔洋一,父親是朝鮮人,母親是日本人。少年時就讀於東京的朝鮮人學校,高中畢業後以照明助手身份踏入電影圈。先後師從大島渚、若松孝二、後藤幸一等著名導演,曾擔當過大島渚影片《感官世界》的副導演。1983年推出處女作影片《十樓的蚊子》,並藉此獲得了「每日競賽」的新人獎和橫濱電影節新人獎。2005年以《血與骨》(2004年電影、北野武主演)獲得第28屆日本學院賞最優秀導演獎及最優秀劇本獎。

台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 10分鐘揪出腎病與泌尿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日本知名臨床醫學檢測集團sysmex(希森美康),宣布投入合作「尿沉渣影像特徵辨識」,雙方透過雲端平台,由sysmex 提供尿沉渣醫學影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則運用AI圖像大數據,協助sysmex(希森美康)醫學集團就其檢體影像上,找出難以辨識的疾病特徵並加以標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指出,與sysmex 合作可望進一步實現智慧醫療,將中國附醫人工智慧AI和臨床收集之尿沉渣影像辨識結合,藉由人工標記、機器深度學習,有效縮短實驗室檢驗流程提升效率,雙方期待從尿液檢體,就能快速精準找出病人的泌尿疾病、腎病與癌症等疾病,共同為國人的健康把關。根據健保署國民健康保險實驗室數據庫近五年來(2015年至 2020年)的統計,台灣醫院最常進行的五項檢查,依序分別是「血液常規檢驗」、「尿液常規檢驗」、「白血球細胞分類計數」、「血糖和血中的肌酐酸」;尿液常規檢驗高居第二,並且也是各醫療機構與健檢單位,提供作為一般健康檢查、門診檢查與住院治療前的常規檢驗項目,目前實驗室皆有自動化儀器可以快速分析尿液成分,並且能夠快速取得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尿液沉渣的圓柱體、結晶體及細胞形態,往往是諸多疾病的重要指標,然而一般醫學實驗室對於較具難度的形態卻可能無法立即辨識。周德陽院長指出,本合作透過AI圖像,能進一步優化尿沉渣影像特徵,提升其辨識能力,根據尿液不同菌種的不同特徵來進行辨別,使其猶如人臉辨識般,透過影像即能辨識出分析物件的正確名稱並進行分類,有助於提升整體檢驗流程之效率與準確度,並在疾病的早期即快速檢測出異常,給予病人正確的治療及減少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透析科郭慧亮主任舉例說明,尿液由腎臟製造,尿液中所含的物質也可以提供許多的臨床訊息:腎臟將血液中廢棄的物質連同多餘的水分形成尿液儲存在膀胱,達到一定量再經由尿道排出體外,如果某個器官出現異常,則可藉由分析尿液找出端倪,像是含有大量白血球的膿尿可能出現在急性腎盂腎炎或泌尿道感染;血尿則可能出現在腎絲球性出血或非腎絲球性出血;近期研究更顯示,血尿中觀察到變形紅血球,則與腎絲球腎炎有顯著相關;此外,腎臟發炎會在尿中發現腎小管上皮細胞;至於尿路感染或是膀胱癌,則可能發現於尿路上皮細胞或惡性細胞,其中藉由惡性細胞的不同排列方式及形態,來區分上皮細胞癌或腺癌等。除了上述的血球與細胞,尿中圓柱體與結晶體的存在,亦是腎臟病變、尿路結石等相當重要的指標,如重度慢性腎病在尿中可能出現大量草酸鈣晶體、透明圓柱體或臘狀圓柱體。另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副院長薛博仁也舉例說明,念珠菌菌尿症是一不算少見但卻也常困惑著諸多臨床醫師的問題,它不同於細菌性菌尿症已有著普遍共識的臨床診斷指引和處置,念珠菌菌尿症尚缺乏著一確定性的診斷與處置流程,且因使用抗生素的影響,目前具抗藥性的念珠菌種Candida. glabrata也逐漸增加。從以上敘述便可窺見尿液檢查的重要性,藉由不同的細胞形態可以協助診斷泌尿系統的許多疾病,亦可在尿液細菌培養尚未有結果前,即時提供醫師診斷依據。日本sysmex醫學集團是全球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領域前10名的亞洲企業,其在血球,血凝,以及尿沉渣檢驗的領域都獲得全球市佔率第一位,並曾連續兩年被富比士(Forbes)列入全球最具創新「保健器械&服務」公司的行列,以及被Corporate Knights四次評選為「Global 100」(世界最可持續發展的100家公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透過與日本sysmex集團台灣分公司合作研究,共同幫助讓病人透過非侵入性且操作快速方便的尿液常規檢查及早診斷,免除像是膀胱鏡檢查、患部活體切片等侵入性檢查。台灣泌尿道癌症發生率大約每年每十萬人有4人,相當全台灣每年新增800例,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在癌症初期就診斷出來,治癒的機會將大大提升。期待為未來的檢驗流程、制度及社會衛生經濟價值帶來全面性助益。

女裝驗出致癌物超標20多倍…專家曝:恐改變人體DNA 涉案公司遭註銷
大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開展抽檢。在檢測過程中,一件標稱為「深圳市安若依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生產的時尚女裝,被檢出一種名為「聯苯胺」的可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標,而且超標非常嚴重。據悉,由可致癌芳香胺合成的染料,在與人體長期接觸的過程中,有害成分被皮膚吸收,在特殊條件下可能產生20多種致癌芳香胺。《央視》報導,檢測工程師表示,該產品的可致癌芳香胺染料實測高達540毫克每千克,超標27倍,也就意味著致癌染料具有較高濃度,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安全風險也更高。報導指出,由可致癌芳香胺合成的染料,在與人體長期接觸的過程中,其有害成分被皮膚吸收,在特殊條件下分解產生20多種致癌芳香胺,形成致癌芳香胺化合物,經過活化作用而改變人體的DNA結構,可能引起病變和誘發惡性腫瘤物質,導致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等惡性疾病。女裝驗出致癌物超標20多倍。(圖/翻攝自央視)除上述企業外,一家標稱為東莞市曼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生產的牛仔馬甲,也檢出可致癌芳香胺染料含量也超過了標準數值,達到了30毫克每千克。專家認為,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就沒有特別注重環保的要求。據悉,在本次網售休閒服裝產品監督抽查結果中,共發現246批次產品合格,占比超八成。其餘58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率為19.2%。主要不合格項目為纖維含量、色牢度、pH值,以及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方面。針對本次休閒服裝抽查結果,檢測機構已經向不合格企業發出了產品質量改進建議書。市場監管總局表示將繼續開展對休閒服裝產品的質量監督,有效跟蹤不合格企業,督促企業糾正錯誤,保護消費者權益。

血尿恐罹膀胱癌 醫曝「1習慣」是超強危險因子:5招預防
癌症的成因是多發的,並非單一因素影響,而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鈺昕就指出,「抽菸」是目前證據力最強的膀胱癌危險因子,若要預防膀胱癌,就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與作息、多喝水、不憋尿,此外也要戒菸或是遠離吸菸者。陳鈺昕在臉書粉絲專頁「石•攝•性•也 泌尿科 陳鈺昕醫師」PO文指出,美國癌症協會資料顯示,有將近一半的膀胱癌病患有抽菸習慣,且吸菸者患膀胱癌的可能性是不吸菸者的4倍,「因為菸草含有的化學物質β-naphthylamine(2-萘胺)及4-aminobiphenyl(4-氨基聯苯)是致癌的主因。」陳鈺昕指出,大部分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血尿的情形,尿中有血絲或呈現棕色、紅色都屬於血尿範疇。就算是健檢驗尿有潛血也要注意,而多數的膀胱癌血尿是無痛性質的,但千萬別因為無痛就錯失了就診的黃金時間。另外,如果頻繁有尿意,排尿時有灼熱感,伴隨著骨盆、骨骼疼痛,以及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亦或是雙腿水腫等狀況,就要盡速就醫檢查。陳鈺昕也指出想要預防膀胱癌有五部曲,一是「戒菸或遠離吸菸者」,防止菸草的有害物質殘留在身體;二則是「不憋尿」,保持膀胱功能完善,減少致癌物在膀胱的停留;第三為「多喝水」,增加代謝循環,排出代謝產物;第四是「定期接受尿液檢查」,檢測有無血尿情形,有相關症狀可以提早診治;第五點則是「維持良好作息與生活習慣」,能增強免疫力,健全身體機能。

偷盜6萬元…他得知「失主是癌症患者」秒認罪 網:還有點良心
大陸湖北一名罹患膀胱癌晚期的潘大爺,日前發現自己要做治療的1萬4千元(約新台幣6萬2536元)被偷後,急得趕緊報警,嫌疑人陸某被抓獲後,起初拒不承認犯案,後來得知自己偷的是癌症患者的錢,心理防線被攻破,立刻供認不諱。綜合陸媒報導,近日湖北咸寧一名罹患膀胱癌晚期的潘大爺發現自己要做治療的1萬4千元(約新台幣6萬2536元)被偷走了,這讓每週都要做化療的他相當心急,因為這些是他的救命錢,欲哭無淚地報警求助。經警方調查後,最終抓獲嫌疑人陸某,起初他拒不承認,後來警方告訴他所盜竊的錢是癌症患者的錢,他的心理防線被攻破,這才對三起入室盜竊行為供認不諱,共計有2萬4千元遭竊(約新台幣10萬7千元)。目前陸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消息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基本的良知還在」、「這小賊還有點良心,希望好好改造」、「看來他只想謀財,不想害命」、「還算是個人,還有救」、「好好改造,還有的救」。

《多情城市》郭亞棠陪爸抗癌「燒光10年積蓄」 收入歸零卻心甘情願
在《多情城市》、《實習醫師鬥格》都有精彩演出的女星郭亞棠,5日在社群網站透露,她從小父母離異都是爺爺奶奶與爸爸陪她長大,但卻在10年前爸爸被診斷出膀胱癌,幾年後奶奶也發現得了肺腺癌末期,她在這10年中花光積蓄為家人治病,雖然收入歸零但她卻心甘情願,因為「至少我有能力可以這樣付出,不會明明知道藥對爸爸有效卻買不起,那我心裡會多難過,我真的不敢想像。」。郭亞棠如今在演藝圈有好成績,但背後卻是積蓄全散盡來陪家人抗癌。(圖/翻攝自郭亞棠臉書)郭亞棠透露,16歲開始半工半讀,當過麵店小妹、也當過夜市攤販小妹;19歲開始做接活動主持來兼職打工,直到23歲接拍多部廣告與主持活動,一路打拚到27歲簽約民視演員。正當她以為事業可以好好發展,讓生活變更好時,卻發現爸爸得了膀胱癌,一開始發現是初期,開始做相關得治療,但又在幾年前奶奶發現肺腺癌末期,治療一年後也就離開了。她的爸爸在抗癌10年中,用過各種可以使用的治療方式,包含免疫療法、各種保健食品、人體實驗用藥等等,最終爸爸和她多走了幾年,但依舊在去年離開了她。在這治療的路程裡,她把積蓄幾乎燒光,但是卻燒的心甘情願。「我覺得我很好運,很多貴人幫助我,至少我有能力可以這樣付出,不會明明知道藥對爸爸有效,卻買不起,那我心裡會多難過,我真的不敢想像」。她也覺得人生很幽默,總是給她許多挑戰。(圖/翻攝自郭亞棠臉書)她覺得人生有時候「真的很幽默,宇宙總是會給我很多挑戰,也許為了讓我成長,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今天寫這篇文是想讓大家知道,亞棠的心準備好重新出發,接下來會有很多我的頻道露出、生活照,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我都會跟多多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之後可以持續支持我,讓我知道我做的事情不孤單都有人看」。

病患血尿X光照出「滿天星斗」 醫切開驚見12顆巨石:是膀胱癌
人體所攝取的大部分水分,會經過腎臟代謝形成尿液,經由輸尿管、膀胱,再從尿道排出,一旦在路徑中的任何一處,尿液出現沉積性的結晶體,就會形成尿路結石,而尿路結石有多痛,不少過來人稱「自己痛過才知道可怕」,醫師提醒,若對結石隱忍或置之不理,小心連癌症都會找上門。 高偉棠醫師上節目分享膀胱結石病例。(圖/截圖自YouTube-醫師好辣官方頻道) 泌尿科醫師高偉棠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有一位長年結石的病患自稱發明處理結石的絕招,就是當感覺石頭快發作時大量灌啤酒,「氣運丹田大叫一聲」就可以把石頭尿出來。根據高偉棠表示,人本來就會排出石頭,但患者可能一個月產出5顆石頭,一次卻只尿出1顆,結果還是愈積愈多,高偉棠當時建議這名病患要及時處理結石,因為X光照出來已經是「滿天星斗」,全部顯示為白色,對方還是要聽不聽。未料有一天,這名病患痛到受不了甚至出現血尿,就醫檢查赫然發現膀胱塞了一堆石頭,已經大到排不出來,醫師只能切開患者膀胱,將10多顆結石夾出。高偉棠透露,這名病人除了擁有「巨石陣」還有一個更危險的病灶,原來當患者的膀胱剖開後,醫師還檢查了周遭組織,看到幾處紅斑,有點像息肉的初期,懷疑是惡性腫瘤,隨手切片送驗,結果證實是膀胱癌。據高偉棠研判,這是由於結石長期反覆摩擦膀胱壁引發膀胱癌,就像是假牙沒裝好,持續磨損牙齦或黏膜,久了恐引發口腔癌,幸好病患發現時是初期膀胱癌,最後透過刮除術解除警報。

無痛血尿恐是膀胱癌前兆! 醫揭「這層肉狀況」決定是否整組切掉
台灣每年有400人因膀胱癌死亡,且有9成患者有血尿症狀,儘管膀胱癌死亡數相對其他癌症已屬「低調」,病症也相對明顯,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毫無病識感情況下罹病,嚴重時甚至需要切除整個膀胱,而腫瘤「是否侵犯到肌肉層」正是決定是否摘除膀胱的關鍵之一。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泌尿科醫師侯鎮邦指出,有7成以上病例因腫瘤尚未侵犯到肌肉層,僅需進行「尿道膀胱內視鏡電燒刮除」(TURBT),以及術後的「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TURBT手術只要用內視鏡找到患處並用電燒將腫瘤刮除,約1個半小時就能完成手術。雖然患者術後要時常回診灌注內用藥,降低可能依附在膀胱內壁的癌細胞復發機率,但病人生活品質不會與正常人差太多。但若腫瘤已侵犯到肌肉層,就必須把膀胱全部切除,且鄰近器官和骨盆腔的淋巴腺也要清除乾淨,術後還要用腸道再造新膀胱,治療與術後照顧難度會提高許多。因此,部分身體虛弱、高齡或是癌細胞已轉移到膀胱以外的患者可能不會進行切除手術,而是採用放射線治療,儘管放射線不如切除來得徹底,仍是效果不錯的療法。所以絕不能輕忽血尿、無痛血尿,早期檢查與治療才是王道。英國「國民健保署」也指出若出現更常感覺到尿意、突然的排尿急迫感和排尿時有灼熱感,即是膀胱癌的症狀。

男小便噴血塊卻不痛…醫驚見「3cm腫瘤狂滲血」:是癌症 常見症狀曝
一位55歲陳先生,最近幾個月出現好幾次的無痛性血尿,甚至含有一些血塊,但排尿的時候不痛也不癢,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症狀。經過泌尿科醫師的詳細檢查後,發現陳先生膀胱內壁長了一顆約3cm大小的腫瘤,且不斷地滲血,經手術刮除後證實為膀胱癌,是一種尿路上皮癌。泌尿科醫師李致樵說明,人體的泌尿系統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尿液由腎臟製造,然後進入腎盂,再往下流到輸尿管、膀胱,最後到尿道一路相通排出體外。整個泌尿系統由上到下的內襯黏膜都附蓋著同一種上皮細胞,負責泌尿系統的第一道屏障,我們稱之為尿路上皮。(圖/翻攝自泌尿科診療室 李致樵醫師臉書)醫師表示,不管是膀胱癌、輸尿管癌或腎盂癌,它們最常見的共同症狀都血尿,可能肉眼看得見,也可能肉眼看不見,一般血尿常見原因包含攝護腺肥大、尿路感染及尿路結石,通常都會有症狀,比如說排尿困難、排尿疼痛或腹背疼痛等。但很重要的是,癌症造成的血尿通常不會痛,唯一的症狀就是尿尿有血而已。李致樵指出,病患往往是突然發現馬桶裡的尿呈現紅色,或是健康檢查驗尿時意外發現有尿液潛血,才驚覺可能有問題,且癌症造成的血尿不會持續出現,造成人們常常疏忽。倘若再嚴重一點,出現全身性的症狀如發燒、咳嗽、厭食、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等,則需注意是否有遠端轉移。好在血尿剛好是一個容易發現的症狀,所以大部分的尿路上皮癌發現時都是早期。醫師建議,只要發現自己有血尿,就要立即找泌尿科醫師做全盤詳細的檢查。血尿原因20幾種,最怕的就是癌症,需要泌尿科醫師一一的排除。一般人也建議每年都要驗尿,當作健康檢查,才能提早發現問題。(圖/翻攝自泌尿科診療室 李致樵醫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