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kTok執行長赴美參加「5小時批鬥大會」 BBC:國會幾乎不允許他發言
短影音社交媒體平台TikTok的新加坡籍40歲執行長周受資,在美東時間22日上午10時前往美國聯邦眾議院能源暨商業委員會(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Committee)作證,接受共和、民主兩黨議員的盤問,因為他們擔憂北京可能透過TikTok從事間諜活動及大外宣,並質疑短影音會損害兒童的心理健康。綜合BBC、CNN、《路透社》的報導,北京字節跳動公司(ByteDance)旗下的TikTok在西方各國政府蒙受巨大壓力,美國、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以及英國、加拿大政府官員都已被迫從他們的裝置中刪除這個應用程式。此外,美國《華爾街日報》於美東時間15日也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已要求TikTok的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出售其在TikTok的所有股份,否則將在美國遭到全面封殺。但即便如此,仍未影響到TikTok在用戶心中的地位,TikTok官方於20日對外公布,近期全美的活躍用戶,已從原本2020年的1億人,上升到現在的1.5億人之多,而美國總人口也才3.3億人。根據委員會公布的書面證詞,周受資在歷時5個多小時的聽證會中告訴美國國會議員:「讓我明確表示:字節跳動不是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代理人。TikTok從來沒有和中國政府分享,或是被要求和中國政府分享美國用戶數據。即便有人提出這樣的要求,TikTok也不會理會。」此外,周受資還闡述了TikTok旨在平息美國政府國安疑慮的15億美元安全方案「德州項目」(Project Texas),也就是透過將美國用戶數據存儲在德州的甲骨文公司(Oracle)擁有的伺服器上來保護美國用戶,還允許美國政府對TikTok的推薦演算法進行審計,並為其敏感的美國業務設置一個獨立的3人監督董事會。周受資表示,德州項目意味著「美國數據在美國土地上,由一家美國公司監管。」不過CNN Business的報導稱,議員們似乎對周受資的證詞置若罔聞,期間還數度打斷周受資講話,並表示他們根本不相信他,例如美國民主黨籍眾議員艾修(Anna Eshoo)在周說明完後就直接反駁,「TikTok試圖說服我們而做的任何事、說的任何話,我都不相信。」甚至周詢問身為主席的共和黨籍眾議員羅傑斯(McMorris Rodgers)是否可以回應其他指控時,羅傑斯表示,「不,我們要繼續進行下去。」BBC也指出,周受資多次試圖為自己和他的公司辯護,但都沒有成功,因為美國兩黨議員幾乎不允許他發言。因此這5個多小時的聽證會事實上就是美國國會對TikTok的批鬥大會。報導補充,經過艱難的聽證會後,議題基本上還是回到了作證開始前的狀態。美國國會議員仍然堅信TikTok是對國家安全的急迫威脅,他們還認為,除了早就承諾的美國用戶數據保護項目外,TikTok沒有做出更多新的承諾,因此全美範圍內的TikTok禁令仍然很有可能發生。

ICC仰賴締約國配合 普丁被判入獄的機會近趨於零
國際刑事法院(ICC)向俄國總統普丁發出逮捕令後,使其淪為與蘇丹遭罷黜的前總統巴席爾(Omar al-Bashir)、「巴爾幹屠夫」塞爾維亞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同等級的人物。然而ICC的局限性眾所皆知,除了沒有法警,亦不能對犯嫌進行缺席審判,全仰賴《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的123個締約國合作。未來除非普丁外訪時,有任一締約國願將其逮補並引渡到荷蘭海牙,或是俄國出現政權更迭,否則普丁被判入獄的機會近趨於零。俄國與烏克蘭都非《羅馬規約》締約國,但烏國接受ICC管轄。莫斯科第一時間就對普丁和總統專員利沃瓦-貝洛瓦的逮捕令提出反駁,稱俄國在任何情況都不會把本國公民引渡到海牙。ICC院長霍夫曼斯基(Piotr Hofmanski)表示,ICC正在盡「作為法院」之責,但實際執行則「取決於國際合作」。前美國國務院戰爭罪行問題無任所大使芮普(Stephen Rapp)表示,只有普丁外訪,「就有被捕的機會。這永遠不會消失。」但《華爾街日報》、法新社認為,涉及在任國家領袖的案件時,有些締約國可能不願意配合。《紐約時報》指出,只要能不被捕,ICC即可能永遠訴究不到被告。美國作為反俄陣營之首,官員卻不願公開對ICC的決定歡呼,美駐聯合國大使湯瑪斯-葛林斐德甚至在面對記者提問時直接轉身離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國際刑法教授沙達特(Leila Sadat)告訴《美國之音》,考慮到華府與海牙法院過去的緊張時期,「他們花點時間思考自己的立場也就不足為奇了。」美國歷任政府多對美軍可能受到ICC審判感到擔憂,這種擔憂尤其在2012年ICC決定就塔利班、阿富汗政府軍和美軍可能犯下的戰爭罪啟動訴訟程序達到高峰。前美國總統川普甚至在2020年對時任ICC首席檢察官本蘇達(Fatou Bensouda)和法院的其他高級官員實施制裁,直到總統拜登上任後才解禁。

美11投行挹注300億美元救第一共和銀行 外媒:參與者正考慮收購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周二(16日)與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接觸,啟動搶救總部設在舊金山的第一共和(FRC)計畫,包括富國銀行、美國銀行等11家銀行共同制定該計畫。參與救助的投行在考慮收購,有興趣的買家包括摩根士丹利和PNC銀行。媒體周五(17日)援引知情者消息,在華爾街11家投行宣佈聯合存入300億美元存款後,第一共和銀行的危機可能會以被收購告終,以在兩家銀行倒閉後,阻止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目前多家參與救助的機構也在考慮收購這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地方銀行。摩根士丹利存入第一共和銀行無保險存款25億美元,PNC銀行存入10億美元。紐約諮詢公司Whalen Global Advisors董事長Chris Whalen評論稱,在這種不確定的環境下,有雄厚資金的大公司會成為買家,最弱小的公司將被收購。他表示,「對於一家大型諮詢公司而言,第一共和是有吸引力的收購(目標),監管機構可能會批准。」銀行業監管方越來越將當前情況比作1980年代儲蓄貸款危機,當時,有大批投資風險資產的存款機構集體倒閉。知情人士透露,可能幾天內就會達成第一共和銀行的收購協議,但並不能保證達成。一家直接參與救助的投行CEO稱,人人都在考慮收購第一共和銀行,且認為第一共和是一家遭遇流動性危機的偉大銀行。不過,巨頭存款並未能徹底扭轉第一共和銀行股價的頹勢。昨天(17日)FRC開盤就跌超19%,盤初跌幅迅速擴大到20%以上,全數回吐週四收漲約10%的漲幅,盤中至少一次熔斷暫停交易,並拖累美股下跌。外加前一天獲得瑞士央行提供540億美元救命貸款的瑞士信貸,同日盤中股價也再跌9%,顯示投資人對金融動盪的疑慮未消。

《華爾街日報》爆料:白宮下達最後通牒 警告TikTok出售「中國母公司股份」
美國《華爾街日報》於美東時間15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已要求TikTok的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出售其在TikTok的所有股份,否則將在美國遭到全面封殺。綜合《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德國之音》的報導,在美國擁有超過1億用戶的TikTok近年資安疑慮纏身,日前美國眾院外委會才通過草案禁用TikTok,國會議員也提案禁止TikTok等可能對美構成國安威脅的外國科技產品。15日《華爾街日報》又援引消息人士指出,拜登政府已要求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出售該短影音平台的持股,否則將在美國面臨全面封殺的命運。據悉,該項要求由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提出,但CFIUS拒絕媒體的置評請求。對此,TikTok認為強制出售不會解決美國政府認知的安全風險。公司發言人歐柏威特(Brooke Oberwetter)15日也告訴《路透社》:「若保護國家安全是目標,那麼撤資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所有權的變更不會對數據的流動或訪問施加任何新的限制。」他還指出,解決國家安全問題的最佳方式,是對美國用戶數據和系統進行保護,公司也承諾斥資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9億元)用於保護美國用戶數據和內容,免受中國影響。報導稱,TikTok的高管曾表示,「字節跳動」60%的股份由全球投資者持有,20%由員工持有,另20%由其創始人持有,不過創始人的股份擁有超額投票權,而這在科技公司中很常見。「字節跳動」於2012年由張一鳴、梁如波等人在北京創立。報導補充,CFIUS和TikTok的談判至今已歷時2年多,雖然TikTok已承諾斥資15億美元保護美國用戶個資免受中國政府的查閱或影響,但外界仍批評,該計畫的執行力度不夠,還聲稱所有中資企業都需要服從北京的要求。不過,拜登政府在全面封殺TikTok之前可能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川普政府曾在2020年尋求禁止TikTok,但也因法院裁決而受阻。知情人士指出,目前尚不清楚華府下一步的動作是什麼,這可能還需要數個月的時間來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

迪士尼開源節流大裁7000名員工 執行長:考慮為第三方製作節目或授權內容
迪士尼現任執行長伊格(Bob Iger)在去年重新回鍋職掌公司後,啟動一連串的成本精簡措施,包括「重大轉型」為由大裁7千名員工、減少Marvel續集電影(以及其他IP)的製作量務求「止血」。伊格也提及為增加利潤,迪士尼的某些定價或許過於激進,例如迪士尼樂園門票。除了節流,開源方面也是Disney急需處理的問題。根據外媒報導,迪士尼公司可能一改這兩、三年全力讓自家串流服務「Disney+」獨佔內容的態度,正在隆重考慮重新將電影、電視內容授權給第三方或為他們製作內容。伊格9日在舊金山舉行的摩根士丹利科技媒體高峰會上表示,為增加利潤,迪士尼的某些定價或許過於激進,例如迪士尼樂園門票,並同意這並非管理品牌的最佳方式。伊格坦言,雖然可以繼續發展相關業務,但定價方面需要更為明智,以保持迪士尼的品牌價值。話雖如此,但他亦暗示可能進一步調漲票價。多年來迪士尼公園的門票價格一直在上漲,有粉絲表示已愈來愈難以負擔。據華爾街日報在2022年7月引述旅遊公司Touring Plans的分析報告稱,在過去10年中,酒店住宿、門票和食物在三個受歡迎的迪士尼價格,甚至「跑嬴」通膨率。在全球新冠疫情之下,迪士尼的商業模式近年來舉步維艱,難以賺取穩定利潤。數據顯示,迪士尼世界和迪士尼主題樂園的門票在過去50年來狂飆3871%,暴漲將近40倍。Disney最近在經濟環境欠佳的情況下表現亦不理想,伊格表示,Disney+雖然優秀,但最近幾年完全沒有考慮為其他平台和媒體製作內容,也不提供授權,不過如果現在公司不需要太大量的內容,但仍然有一定的內容製作能力,自然可以考慮重新開放這類型的「代工」製作和授權,善用資源增加收入。這個計劃目前仍然未有定案,不過Disney本身就擁有龐大的內容製作資源,肯定有很大的競爭力。

《華爾街日報》:臉書母公司Meta醞釀第2波裁員 規模不輸首輪13%!
《華爾街日報》於美東時間10日引述知情人士指出,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計畫在未來數月內宣佈多輪裁員,規模可能與去年裁撤13%的人數相當。據《路透社》援引《華爾街日報》的報導,Meta在4個月前才剛解雇1萬1000名員工,如今若消息屬實,該企業將成為首個展開第2輪大規模裁員的美國科技巨頭。報導稱,新的裁員措施將在下週宣佈,首當其衝的可能是非工程職位。而Meta預計也將結束部分專案並解散一些團隊,以配合裁員行動。對此,Meta沒有立即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不過,市場對Meta的最新一輪裁員不會感到意外,因為2月以來不斷傳出內部消息,暗示這家美國科技巨頭將有新的裁員舉措。例如2月8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透露,Meta正要求其經理、主管降職到基層崗位,這一過程在企業內部被稱為「扁平化」,而未來幾周內,Meta高層將向員工宣佈這一決定。在2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祖克柏也表示,他仍然覺得公司運行過於緩慢和臃腫。因此他把2023年定義為「效率年」,並誓言要裁減中層管理人員,以及表現不佳的專案。

美財政部高官上週低調訪北京 葉倫訪華一事喬不攏
美國財政部高級官員上周會晤了中國財政部官員,就宏觀經濟和金融問題進行了技術性和工作人員層面的討論,但並未就財長葉倫訪華一事達成共識。美國貿易官員則表示,將繼續實施有針對性的對中國大陸關稅豁免。此外,大陸全國兩會4日將登場,美國白宮發言人尚皮耶1日(當地時間)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拜登將永遠做必要的事情來捍衛美國人民的利益,他認為保持溝通管道暢通很重要。她並補充,美國政府準備在預期的領導層換血後,將與中國進行高級別接觸。據《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稱,美國財政部負責亞洲事務的副助理部長Robert Kaproth上周訪問北京,與中國官員進行了建設性及友好的會晤,雙方也簡短地討論了葉倫訪華的可能性,但沒有得出結論。這表明,儘管美中兩國近來關係緊張,但外交往來仍在繼續。這次會晤正值美中關係微妙之際。這兩個超級大國去年同意重啟高級別外交接觸,但在美國擊落中國偵察氣球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個月延後了原定的中國之行。葉倫先前計畫在布林肯之後訪華,她上個月表示,她仍希望能訪問中國,所有出訪細節都將由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決定。另外,美國財政部官員在G20會議期間與中國官員進行工作人員層面的討論,不過葉倫沒有與中國高官會晤。美國財政部一位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沒有改變。我們仍認為,現在保持溝通管道暢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與此同時,本屆政府將始終採取必要措施來捍衛我們的國家安全。」葉倫1月曾在瑞士蘇黎世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會面,雙方主要討論了各自國家的經濟前景。劉鶴將在本月中國進行領導層調整後卸任,中方負責中美貿易談判的最高官員也會換將,葉倫和她的團隊一直期待在中國本月完成領導層調整後,了解新一屆中國經濟官員。與此同時,根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貿易代表署1日在向國會提交的拜登政府《2023年貿易政策議程和2022年度報告》中說,將繼續實施有針對性的對華301關稅豁免程序,並保留在必要時進一步進行關稅豁免的選項。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一位高級官員說,美國在今後幾個月將繼續對是否取消對華關稅進行評估,在維持這些關稅的情況下,美國貿易代表署也應業界的請求,將一些進口產品排除在徵收關稅的名單之外。報告說,美中經貿關係具有深遠影響,而且拜登政府認識到,這個關係是錯綜複雜和競爭性的。

5G設備訂單減緩 愛立信再度裁員:全球將裁8500人以削減成本
瑞典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Ericsson)周一(20日)就已宣布將在瑞典裁員約1400人,昨天(24日)再度宣布,計劃在全球範圍內裁員8500人,相當於總員工數8%,以削減成本,以因應5G設備在美國和其他市場訂單減緩的情況。大部分裁員將在今年上半年進行,但也可能延續到2024年。愛立信是世界上最大的5G移動網絡提供商之一,它目前在全球擁有約10.5萬名員工,在瑞典約有1.4萬名員工。該公司去年 12 月曾設下今年底前要削減 90 億瑞典克朗(約8.6億美元)成本的目標。而根據該公司最新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獲利降幅超越市場預期,反映部分 5G 大客戶為了因應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而削減支出。此外,雖然愛立信持續投資5G無線網路技術,但總裁兼執行長鮑毅康(Börje Ekholm)上個月透露,5G推廣的速度比預期緩慢,認為公司有潛在的精簡空間,可以變得更有效率,尤其是在結構性成本方面,並表示公司有義務降低成本,以保持競爭力,「我們現在最大的敵人可能是自滿」。在全球經濟降溫、通膨上揚之際,全球電信業紛紛精簡人力,英國伏德風(Vodafone)今年稍早也計劃裁員數千人。維權股東Cevian資本公司對這些組織最新一波調整的消息表示歡迎,認為這是處理結構性獲利問題的重要舉措。華爾街日報報導,許多電信公司在疫情高峰期增加了庫存,這正導致電信設備製造商的訂單放緩。在美國、中國、中東等地都已經架設 5G 網路,其中有一些使用愛立信的設備,希望升級客戶的網速。愛立信是最近幾週宣布裁員數千人的最新一家公司。大科技公司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瘋狂招聘,目前受到經濟放緩的打擊也尤其嚴重。隨著在線廣告的下滑,媒體公司也一直在裁員。但愛立信的北歐競爭對手諾基亞(Nokia)尚未宣布任何裁員計劃。

共軍攻台想定是速戰速決? 邱國正重申國軍絕不主動挑釁 但會奉陪到底
美中激烈角力,導致台灣也難置身事外,國內外都有學者針對共軍可能攻台的「想定」進行研究,最新的說法是,不排除共軍會汲取俄烏之戰的經驗「速戰速決」,台灣最好能有「至少要堅守兩週」的戰鬥能量才足以應敵。對此,國防部長邱國正到立院備詢前,被媒體問到,若敵人犯台,國軍能否堅守兩週以上?邱國正強調,「絕不只兩週,國軍會奉陪到底」,何況敵人動作再快,也都要面對台灣海峽天險,這關必須要先克服。邱國正說,共軍或許會認為,短時間內能一次拿下台灣,但他認為這個「軍事預想」有點托大了些。他強調,國軍平時都在戰備整備,敵方有多大的能耐,大家都做過預估,儘管俄烏之戰給各國帶來很大啟示,發動戰爭將一定會求快,但是台灣空間就是這麼大,要快,就必須先通過海峽天險,這關中共必需要先克服。他認為,共軍不可能在1、2週內就進攻台灣,他以前也說過,對方槍砲一響,國軍就奉陪到底,但他也強調「我們絕對不挑起戰端」。此外,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指美國將大幅提高部署台灣部隊數量,未來幾個月計畫在台派駐100至200名軍人,將是現有數量的3倍,而一年前,美軍駐台人數還不過30人左右。邱國正對此表示,這是美方媒體播報,他不知道消息來源為何,國軍與美方有很多交流,並不限單一方面,例如買美國武器裝備後,一定要請教美軍如何操做、有狀況該如何處理,他就不做過多評論。針對國軍近來有不少「同袍另類影片」外流,對此,邱國正表示會繼續要求軍紀,他也訓令同仁做好國軍內部管理、組織功能發揮好,這方面還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國軍會持續強化。

面對中國威脅 傳美軍將增加在台駐軍人數…提高4至6倍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目前美軍在台駐軍人數大約僅有30人,但為了應對中國日益升高的威脅壓力,目前有消息指出,美軍正在明顯的提高在台駐軍人數,據傳美軍將會在未來數個月內將人數提高至100至200人,是原有人數的4倍起跳。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資料顯示,在過去數年中,美軍派駐在台灣的特種作戰部隊、海軍陸戰隊人數明顯有所提升,目前一份計畫中顯示,未來數個月內,美軍將會向台灣部屬100至200人,是現有30人的4至6倍之多。有消息人士指出,美軍除派駐台灣外,美國密歇根州國民警衛隊甚至在美國境內訓練台灣軍方的特遣部隊,這隻特遣部隊甚至在格雷林營地與其他國家共同進行年度演習。一名美國官員表示,美軍增派部隊駐台,並不單純只是訓練台灣軍隊、加速台灣軍隊理解美軍武器系統,其中還包含了軍事演習、深入了解中國可能發動的攻勢。而這一切行為,都被認為美國是為了阻止中國入侵的可能,協助台灣加速擴大訓練。白宮發言人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在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尚皮耶也明確回應,增派美軍駐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因應「中國構成的威脅」,此舉除了是屢行先前承諾的「維持台海地區和平穩定」外,尚皮耶也表示此舉與美國的一中政策相符合,並沒有任何的改變。五角大樓發言人上校邁納斯(Marty Meiners)表示「目前對於具體的行動、訓練細節沒有可以透露的,但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對台灣的支持和與台灣的防務關係,仍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前構成的威脅保持一致,我們對台灣的承諾堅如磐石,有助於維護台海兩岸和區域內的和平與穩定」。

美國派遣200名美軍來台灣 華爾街日報揭「在這個時間」
美國與台灣之間近日進行頻繁但低調的高層往來引起外界注意,《華爾街日報》今(23)日更獨家報導,美國打算增加部署到台灣的軍隊人數,目的就是為了因應中國的威脅,而來台的美軍人數將是目前的4倍。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官員的說法,美國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在台灣增派100至200名士兵,人數比一年前約30人還多,其實早在今年1月,日本的《日經亞洲》(Nikkei Asia)就曾報導,美國從去年春天開始,就動用州級的國民兵(The National Guard)來台,目的就是訓練台灣部隊。美國各州都有國民兵,平時由州長指揮。國民兵經常在救災期間動員、或維持公共秩序。在海外戰爭期間,國民兵可以出動執行聯邦任務、參與戰鬥、或提供後勤支援。國民兵就曾參與過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目前美國國民兵為80多個國家地區的軍隊提供訓練,訓練內容因國家而異,包含步兵戰術操作、飛機操作、網路防禦、災難應變、反恐和醫療支援等,大部分是透過「州合作夥伴計畫」(State Partnership Program,SPP)執行。《華爾街日報》就提到,華府這次增派士兵人數,就是有意擴大訓練台灣軍隊的規模,不過報導也稱,五角大廈不願意公開對台灣軍隊的訓練計劃,原因就是想在不激怒北京的情況下,幫台灣增加自衛能力。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將派「1、200名美軍來台灣」。(圖/翻攝自華爾街日報推特)

王毅訪俄:不屈服於第三方壓力 普丁稱「習普會」有共識!北京未證實
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22日在莫斯科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以及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這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首次安排如此高層級的官員訪俄。王毅在會中強調「中俄關係不會針對任何第三方,但也不會屈服於來自第三方的壓力」。而普丁則在會中指出,中俄兩國已就「習近平訪俄」達成共識。綜合《天空新聞》、《福斯新聞》、《中央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的報導,王毅22日在莫斯科會見普丁時強調,中俄關係「穩如泰山」,「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從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擾,更不接受第三方的脅迫……我們共同支持的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符合大多數國家願望。」會中雙方也針對烏克蘭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王毅讚賞俄方重申願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並表示中國準備制定和平計劃,「中方將一如既往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為政治解決危機發揮建設性作用。」普丁則告訴王毅,中俄雙邊貿易表現高於預期,年貿易額可能很快會從去年的1850億美元增至2000億美元,雙方各領域合作以及在上合、金磚等多邊組織中的協調富有成果。普丁也指出,「我們等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訪問俄羅斯,我們已經達成共識。」對此,《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習普會最早可能在4月或5月初舉行,但目前北京官方仍未證實。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日前在19日參加慕尼黑安全會議時警告,北京可能對莫斯科提供用於侵略烏克蘭的「致命支援」,對此中國外交部則表示,北京從未考慮向莫斯科提供「致命支援」,並指控美國和北約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就試圖散佈謠言來扭曲北京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定位,以塑造新冷戰格局。對此,澳洲退役陸軍少將、戰略家萊恩(Mick Ryan)告訴《法新社》,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若提供武器給俄羅斯,會「讓形勢有重大改變」,「這是一場比拚軍工體系的戰爭,俄羅斯目前輸給北約。但如果中國加入,則烏克蘭至今受惠於西方軍工能力而享有的任何優勢都將立刻消失」。澳洲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安全與戰略研究教授穆拉維耶夫(AlexeyMuraviev)則表示,中國對俄羅斯戰敗的擔憂將不亞於軍事援俄後遭致的西方制裁,因為「俄羅斯若在政治上或軍事上輸給烏克蘭,中國將變得孤立無援。在支持中國的國家當中,俄羅斯是唯一大國。」但目前評論烏克蘭的勝利或許還言之過早,俄羅斯目前仍佔領烏克蘭20%的領土,且透過加大軍事動員,俄軍目前在戰場上明顯享有戰爭初期沒有的兵力優勢。最重要的是,俄羅斯還擁有大量超高音速導彈,可以針對西方軍援的坦克和攻擊性武器進行精準打擊。這已讓部分西方學者和專家擔憂,基輔若最終無法戰勝莫斯科,俄烏戰爭該以何種有利於烏克蘭人民的方式結束。

傳中國供俄零件、技術 現在連軍用糧食也援助
俄羅斯出兵入侵烏克蘭,爆發戰爭已超過360天,日前網路上傳出一段影片,戰爭期間俄兵竟吃中國軍用糧食。畫面中只見俄軍食用要價,人民幣27元的中國自熱軍用糧,不僅有孜然羊肉炒飯、辣白菜,還附上固體飲料等即時包,其實先前中國被美國財政部,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揭露,中國偷偷軍援俄國設備零件、技術,沒想到現在還傳出軍用糧食也是,影片曝光引來不少網友諷刺,直呼「連食品都是中國製」

聯準會副主席辭職…「鴿派」少一大將 Fed傳聲筒:恐影響通膨鬥爭
美國聯準會(Fed)副主席布蘭納德(Lael Brainard)將辭去聯準會的職務,出任拜登政府的經濟顧問,領導國家經濟委員會。「Fed傳聲筒」稱,布蘭納德的離開,可能會立即對通膨鬥爭產生影響。據《Mish Talk》報導,有「Fed傳聲筒」封號的華爾街日報記者蒂米拉奧斯(Nick Timiraos)發文說,布蘭納德是聯準會「鴿派」成員之一,鴿派認為高漲的通膨可能會放緩,而潛在的失業人數將降至最低,相比之下,央行的「鷹派」更願意採取嚴厲的措施來抑制通膨。而現在,布蘭納德即將騰出她的位置,可能會對通膨鬥爭產生影響。蒂米拉奧斯表示,布蘭納德會在20日辭去美聯職務,而去年夏天通膨率創下40年新高,央行在過去一年中將利率提高了4.5個百分點,這是自1980年來最快的一次調整,而美聯官員可又會在下個月的會議上討論今年要升息多少。預測公司 LH Meyer 的經濟學家唐(Derek Tang)說,布蘭納德的退出,增加了經濟衰退的風險,央行可能在春天積極地升息。唐強調,如果布蘭納德續留,她會成為鴿派的凝聚力領袖,而現在誰要接她的位置?報導稱,美國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極有可能是提名人選,也有據知情人士透露,拜登考慮將拉斯金 (Sarah Bloom Raskin),列為美聯董事會席位3名候選人的其中一人。據《華盛頓郵報》報導,Employ America執行董事阿瑪納特(Skanda Amarnath) 說,布蘭納德是一位重量級人物,至於現在誰要來填補這空缺,他不清楚。哥倫比亞法學院金融監管專家賈奇(Catherine Judge)表示,布蘭納德在變成聯準會副主席之前,內部就發生了變化,她在談判桌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她太中心了。

不受科技業裁員影響 美1月非農就業新增51萬人失業率3.4%創53年新低
美國勞工統計局(the U.S. Bureau of Labor)3日表示,1月份非農就業總人數增幅出乎意料,增加了51萬人,與華爾街日報調查經濟學家預期的18.7萬人相差2.7倍,不少經濟學家說,這次誤判是受科技業裁員消息誤導。另外,美國政府部門的就業人數也有所增加,另一部分因製造業工人從罷工中返回工作崗位,導致整體失業率觸及53年以來的低點3.4%,低於去年12月的3.5%。就在去年第四季,經濟學家普遍認為2023年失業率將上升至3.6%,結果卻超乎大家的預期。部分經濟學家坦言1月經濟數據向來難以預測,因為季節調整因素對1月數據的影響顯著,然而,經濟學家發表的預估值不見得失誤,因為3日公布的非農就業人口只是初估值,而勞動部在2、3月還將發表二次修正值,可能與初估值有落差。儘管部分經濟出現衰退跡象,美國科技業和物流行業出現一系列巨幅裁員行動。相對於美國勞工統計局1月份發布令人震驚的強勁就業報告,報告中顯示,就業市場對於一般勞工是有利的,但是對股票投資者而言卻是個警訊,科技巨頭(微軟、亞馬遜、Meta等)過去半年大幅度的裁員,再加上近期財報數據不佳,導致美國三大指數在1月份波動劇烈。尤其是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強勁就業報告後,上周五(3日)開盤時走低,主因勞動力市場走強可能促使聯準會維持其對通膨的鷹派立場,道瓊工業指數、S&P 500指數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當日則繼續以下跌收盤。對於整個美股市場來說,2022年是金融危機以來IPO上市融資及家數最低的一年。在歐洲,由於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造成了能源危機及通膨導致歐洲去年非常艱困的經濟環境,尤其是通膨問題極其嚴重;至於歐洲去年的IPO融資情況,同比下降更為明顯。近期,那斯達克總裁Adena Friedman在受訪時表示,她仍然樂觀地認為,2023年最終將成為上市繁榮的一年。目前,許多公司已經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申請,並處於待機模式。IPO的這種暫停也可以是積極的,因為許多公司已經開始改變他們的商業模式,這表示許多準備IPO的高科技公司更有可能等待他們理想的市場視窗重新開放,另外有一批公司,他們不急於上市,因為他們在之前的融資中獲得了足夠過冬的投資金額水準。如果,未來一季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非農就業總人數持續保持增加,而失業率變化不大,維持在3.4~3.6%左右的水平。那麼便可以樂觀的看待美國整體經濟衰退已經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