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旅平險、旅平險仍有理賠法定傳染病(包括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猴痘等)業者,除了去年8月1日上架的美商安達產險之外,今年一月臺灣產物上架最新版的旅平險+不便險的海外突發疾病保險,也含法定傳染病,另外也提供「不含法傳」的基本版;不過安達的「等待期」為90天,臺產的則為180天。根據CTWANT的調查,過年前投保安達產險的海外旅平險保戶申請染疫理賠者,以赴英國、韓國的較多;近期加上春節出國旅遊旺季,最新申請理賠則以赴美國、日本者較多。金管會保險局今天(2日)也就此表示,臺灣產物所銷售包含理賠法定傳染病的海外突發疾病保險,有取得到再保公司的大約20%的再保額度,約八成是自留額。同樣地,美商安達產險在去年8月率先上架新版的海外旅平險,也是有理賠法定傳染病,由於安達為一家跨國性公司,也是有取得再保;母公司考量各國疫情發展趨勢而重新加入跟COVID-19疫情有關的法定傳染病發生率的風險係數,因此在「海外突發疾病住院醫療費用保險金」的上限從過去200萬元調降到100萬元。「外突發疾病門診、急診的醫療費用保險金」則是隨之連動設計成「限額為海外突發疾病住院醫療費用保險金之1%」,保費也會因此調高;安達雖會隨著疫情發展注意投保件數胃納量,但因其為國際性公司,核保件數預期會比國內產險公司的數量多。臺灣產物保險2023年1月9日上架新版的海外突發疾病保險(保障範圍包含法定傳染病)的保額分為20萬元與10萬元的「精緻遊、超值遊」兩種版本,皆以旅遊天數5天、旅平險保額1000萬之保費試算時,保費各為1182元與869元。臺產旅平險基本版除了在不便險的保額有差異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海外突發疾病的保障範圍有沒有包含法定傳染病,若要包含法定傳染病保障,海外突發疾病的保額最高只能到20萬,相較基本版保額最高100萬,理賠的金額就會相差了5倍。CTWANT也進一步比較美商安達產險與臺灣產物保險的海外旅平險的「等待期」差異。安達產險在「海外突發疾病保障」等待期是90天,舉例來說,當你要出國購買這一張旅平險保單時,投保前90天又有確診等疾病做過治療的話,就沒有辦法理賠;臺灣產物保單對於「突發疾病」的等待期則為180天,也就是在旅平險的海外突發疾病附約生效前一百八十日以內,未曾接受該疾病之診療者。
原定將在今(2)日宣布第二階段的口罩鬆綁計畫,沒想到指揮官王必勝卻表示還需要先緩緩,考量近日加護病房病患暴增,加上春節後確診人數增加,以及各單位還須再討論配合,因此讓室內脫口罩政策延後公布。面對國際疫情降溫,全球與亞洲鄰國都開始脫口罩的狀況,指揮中心在去年第一階段口罩鬆綁後,也規劃春節後第二階段室內口罩鬆綁,並計畫列出除了醫療院所與大眾運輸等高密度封閉空間需戴口罩,其他都室內環境都可自由選擇。但今日王必勝就表示,口罩解放政策仍在研擬中,由於近日低溫導致加護病房滿床,讓醫療量能緊繃,加上春節過後確診數提高,死亡數也創近日新高,加上各部會仍有許多意見,考量到即將開學,指揮中心還需要跟各方溝通,因此會延後宣布新政策。
新冠防疫措施逐漸解禁,外界關注何時室內口罩鬆綁,指揮官王必勝2號記者會表示,有三原因要需要再等等。由於近期加護病房占床率滿,雖然大部分和新冠無關,但也因此需加強注意醫療量能,所以鬆綁措施要在緩一下;另外,由於口罩鬆綁影響到各層面,還需要跟其他部會溝通調整,最後,春節連假後,確診數有反彈,雖然反彈幅度正在縮小,但還是需要一些時間觀察。至於新冠肺炎是否從第五類傳染病降級,王必勝表示5月有機會改列成第四類。
年假與寒假期間親友群聚,無論大人小孩都可能感染腸病毒,加上即將進入腸病毒好發季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特別提醒,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8大重症前兆,應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腸病毒在台灣地區流行的時間一般是在3月至10月,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月30日,上週腸病毒急診就診134人次,較前一週77人次上升74%,且近期合約實驗室監測仍檢出腸病毒,顯示社區中持續有腸病毒活動,民眾需提高警覺。國內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2022年累計3例,分別2例感染克沙奇A2型及1例感染腸病毒D68型,其中1例感染D68型已死亡。腸病毒發病前就有病毒潛藏腸病毒在發病前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此時就有傳染力,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即使痊癒,腸病毒仍會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週之久,因此痊癒後仍應繼續注意個人手部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5步驟,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嬰幼兒腸病毒重症8大前兆疾管署提醒民眾應保持警覺,確實做好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並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及教導幼兒落實正確勤洗手;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1嗜睡2意識不清3活力不佳4手腳無力或麻痺5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6持續嘔吐7呼吸急促8心跳加快另外,想要防範腸病毒,疾管署提醒民眾,酒精對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平時可使用濃度500 ppm的消毒水(10公升清水+100毫升含氯漂白水)進行一般環境消毒,也可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你聽過電音雙波嗎?顧名思義,它其實是電波加上音波的複合式療程,透過兩種儀器一併改善臉部鬆垮及皺紋,因為全程非侵入式不需動刀、恢復期短,成為近年來風行的療程之一,有鑑於造訪醫美診所的愛美人士們有年輕化趨勢,許多人也好奇電音雙波究竟幾歲開始打比較適合?今天就讓醫美診所院長陳諭正、主治醫師曹智昇一起來為你解惑吧!揪出老化元凶! 幾歲開始打電、音波最合適?醫美診所院長陳諭正表示,臉部老化的主因源自於皮膚的筋膜層位移,皮膚構造從外到內可分為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層、筋膜層(SMAS)和肌肉層,筋膜層是支撐皮膚、肌肉和骨骼輪廓的結締組織,就像地基一樣,一但鬆脫,上層的組織就會開始鬆垮位移,令外觀顯老,因此能改善皺紋及鬆弛又不需動刀的電、音波療程,近來成為熱門療程之一。陳諭正醫師表示,電、音波從幾歲開始打其實依每人自身條件而異,而膠原蛋白大約在25到30歲間就已開始減產,因此近年來施作電、音波療程者的年齡層也逐步降低,大約25歲左右就可開始施作療程做為預防保養,30歲以後,則可加強拉提輪廓線,維持肌膚緊實,40歲以上,建議針對肌膚鬆弛做改善,使外表較不易顯得蒼老沒精神。 ▲各年齡層的肌膚問題都不同!陳諭正院長建議可針對肌膚問題盡早保養。複合式療程更全面! 電音雙波改善老化問題曹智昇醫師說明,電波主要透過射頻能量,由外而內加熱到真皮層,治療皺紋和細紋,音波則是採用高強度的超音波,將能量由內而外的聚焦在更深層的筋膜層,藉此改善眼周、下巴周邊鬆弛,因為兩者的作用方式、療效和深度各有不同,因此合併施打的複合式療程,更能針對不同肌膚困擾做較全面性的改善,但每個人的耐受度和膚況不同,醫師會經實際狀況評估是否須分次施打。電音雙波恢復期短 術後可正常上妝曹智昇醫師指出,由於電、音波術後恢復期短,一般稍作休息就能正常上妝,不太會影響日常生活,而七至十天內的保養則須避免使用美白、含酸類、酒精…等刺激成分的產品,且須注意防曬、加強保濕,避免皮膚受到紫外線過度刺激,待膚況穩定後,就可以恢復正常保養程序。 ▲曹智昇醫師指出,透過電音雙波治療,能讓更全面性改善肌膚困擾。
孩子會在外面用更大的聲音來挑釁我「他只要在我說住手的時候停下來就好。真不知道為何非得要讓我再重複一模一樣的話。」我每次在現場都會聽到父母這麼訴苦。這當然非常令人生氣。當我們說了「住手」,孩子卻回說「不要」時,心裡感覺就像是有什麼東西炸開似的。但這種你叫他住手,他又再重複做出一次同樣舉動的孩子其實很正常。原本人類就不是你說了一次,對方就聽得進去的存在。因為人類存在著自我意志、自我、迷因(meme),才會與動物如此不同。三歲孩童打父母一巴掌,並不是悖逆的行為,而是他想要了解自己可以做到哪裡。這是試探底線和探索世界的正常行為。只是我們可以制止孩子的小手,輕輕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不可以亂打人。」教育者必須領悟控制孩子的方法,這非常重要。如果學不會以最低界線的規則來控制孩子,那麼後果可是非常可怕的。在家裡面對彼此的不完美是可以的,但如果要以這個狀態走出戶外與他人想處時,尚未解決的問題狀況就會傾巢而出。這時,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這個:「只要出門在外,孩子就會仗勢著其他人的視線,開始耍賴,明明他在家裡就不會這樣。我該怎麼做才好?難道我在外面也要像在家裡一樣對他發火嗎?」由於這個問題誤將「教養」定義成「教訓」,所以更難解決。教養並不是藉由讓孩子驚恐來制服行動,或是以大發雷霆的方式吵贏他。我們只需要將定義修改成「教導孩子出了家門之後,自由的底線在哪」,就可以輕易解決掉這個問題。正如大家所想,孩子之所以在外面更常耍賴,是因為他們確切掌握到教育者在他人面前會變得軟弱的連結。而這種時候特別容易引起教育者的好勝心。抱著「你以為我會退讓嗎?」的心態,更想在大家面前狠狠地教訓他一頓。以這種方式來制服孩子,給他「不可以」的訊息,大概能贏個一天左右吧。但孩子在這種反覆下來的鬥爭之中,很難不感到厭倦。這場在外與孩子展開的鬥爭中,教育者雖然會失去很多東西,但孩子卻幾乎沒有損失。即使媽媽靠著吼叫迅速壓住了孩子,但那一瞬間換來的尷尬,也會耗損教養的持久性。再加上,陌生人或許還好,但公婆或其他親戚絕不可能坐視這種情況不管。「幹嘛沒事這樣兇孩子?讓他這麼做不就好了。」當孩子的援軍一旦出現,他就會想到自己先前受到的委屈,開始放聲大哭。但真正想哭的,應該另有其人吧。唯有在修正完教養的定義之後,才有辦法斬斷這一切的惡性循環。正因為我們將教養定義成「教訓」及「讓孩子屈服的過程」,才會引發這些問題。教養並不是非得有一方獲勝才能結束的鬥爭或運動競技,而是「不被尚未成熟的孩子牽著走,並教導他社會規則的過程」。我們不該被孩子耍賴或不成熟的要求牽著鼻子走,而是應該要起身看著孩子的眼睛,反覆地告訴他該遵守的規則。即使孩子想要一決勝負,將教育者拉進一場爛泥巴戰中,我們也要從容地拒絕這項邀請,否則只會引發孩子的好勝心。當教養變成較量的那一剎那,我們真正該教育的事情就會沉入谷底。甚至連自己為何要教訓孩子都想不起來,形成只記得負面情感的惡性循環。給成長中的家庭一句話當孩子在外面失控時,請這麼告訴他:「這裡是外面,在這裡吵鬧會影響到其他人。有什麼事我們回家再說。」本文摘選自《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采實出版。
立春將至,天氣依舊冷冰冰,發現怎麼這時反而鼻子過敏發作更加厲害?中醫師康涵菁解釋,這可能是受到多重因素影響,立春時期,正逢冬春交替之際,天氣變化大,若是出門走春接觸到冷空氣,鼻甲會為了加溫吸入的冷空氣而充血腫脹,也因此會產生鼻塞。此外,由於過年時是民眾選擇居家大掃除的好時機,打掃時灰塵、塵蟎或是貓狗毛屑容易飛揚在空氣中,刺激鼻黏膜導致發炎,造成打噴嚏、眼鼻發癢及流鼻水等症狀。除了從呼吸道進入的過敏原以外,康涵菁中醫師提想,食物的過敏原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環,過年期間容易接觸到許多精緻甜點、腰果花生、蝦蟹、奶蛋類及各種暗藏色素、防腐劑與香精的加工食品,都可能會加重過敏的反應。氣虛所致的鼻過敏 茶飲穴位可助緩解過敏性鼻炎可對應到中醫理論中的「鼻鼽」,與肺、脾、腎三臟的虛損有關,一旦肺氣虛弱,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而如果脾腎也偏虛的話,就更容易導致過敏反覆發作。因此,治療上主要是以祛除外邪、補肺氣和健脾腎的方式,康涵菁中醫師指出,臨床常可使用葛根湯、桂枝湯、香砂六君子湯等方藥去加減,往往都能取得不錯的療效。康涵菁中醫師表示,民眾平常就可以自製「通竅舒敏茶」去做保養,有助於宣通鼻竅,發散表邪以及補益正氣。成分:辛夷9g、防風9g、白芷9g、粉光參15g、黃耆15g做法:將上述材料清洗後,將防風、白芷、粉光參以及黃耆放入1000c.c.水中,煮沸後轉小火續煮30分鐘,最後5-10分鐘再加入辛夷一同煮,過濾藥渣並稍待溫度降低後飲用,在置放的期間,可將鼻子靠近碗,吸入藥物的蒸氣,同樣有助舒緩過敏。若是過敏發作卻沒辦法看醫生時,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先用熱毛巾或是暖暖包,在上背部的風門穴與肺俞穴去做熱敷,並加上按壓其他穴位至感受到局部痠脹感,即可幫助緩解鼻過敏。1. 風門穴與肺俞穴找法:風門穴大約與肩胛骨上角平行,正中央脊椎骨兩側旁開三公分左右是穴。肺俞穴則是大約與肩胛岡內側端平行,位於風門之下方。功效:風門穴與肺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風門穴是風邪出入之處,肺俞則是對應肺臟的穴位,熱敷此二穴可幫助宣肺利氣,袪風解表。2. 迎香穴找法:位於鼻翼兩旁,與法令紋交界之處。功效:迎香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可宣肺氣通鼻竅,緩解鼻塞、流鼻水。3. 外鼻穴位置:耳屏外側面的中央功效:外鼻穴是耳穴之一,可以活血通利肺竅打掃防護要做好 飲食作息不亂套平時大掃除時,一定要記得配戴口罩與手套,並且保持通風,打掃完後記得更換衣物並洗手清潔,去除可能沾附的灰塵與過敏原,打掃完的環境也要間隔一段時間再進入,避免空氣中還殘留過敏物質。出外走春時,除了一般醫用口罩以外,可在外加上一層布口罩,以阻擋冷空氣直接灌入鼻腔,造成鼻黏膜的刺激,進入室內後可再繼續戴口罩5-10分鐘,待適應溫度後再拿下口罩,避免一時之間溫差過大造成鼻塞。飲食除了要避開精緻飲食以外,受鼻過敏所苦的民眾可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像是鮭魚、鯖魚和花椰菜幫助身體抗發炎,也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柑橘及小番茄,協助身體抗氧化,但記得切勿空腹或是太晚吃水果。放假期間也要盡量早睡早起,每日起床做一些有氧舒展操,康涵菁中醫師表示,透過運動可以促進鼻黏膜血管收縮,還能活絡全身氣血,提升身體對抗外界變化的能力,才是遠離鼻過敏的根本之道。
大陸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名男醫師近日在某社交平台「上班與下班的割裂人生」話題中,放上一張為女患者接受治療時的私密部位照片,還配上自己的自拍照,還在圖說寫下「上班絕對嚴肅,下班放浪形骸」,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聲討。據悉,目前該涉事醫生已被暫停執業,詳細情形仍在進一步調查中。《上游新聞》報導,網傳圖片顯示,在某社交平台「上班與下班的割裂人生」話題中,一名網名為「隨風」的網友在1月27日,發布了患者在診療期間的私密部位圖片。因另一張配圖為男性側臉照,為此有網友留言詢問該「隨風」是否為生殖泌尿科醫生;「隨風」回覆為婦科。該圖片及留言在社交平台發布後,引起了不少女網友的不適。有網友通過查詢「隨風」在其它話題小組發帖情況,得知其為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友誼院區醫生,隨後將該情況反映給了院方,「醫院把我的電話給了這名醫生,他打了兩個電話問我是不是患者本人,1月28日我向衛健委和當地12345舉報後,就再沒打過。」報導指出,「隨風」的用戶ID已無法搜索到。對於後續處理及整改情況,2月1日,昆山市衛健委羅姓工作人員以記者撥打的是其私人電話而非辦公電話,及只接受本地媒體和宣傳部安排的宣傳采訪為由拒絕回應。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則表示並不清楚。公開資料顯示,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是昆山市唯一一家集醫療、科研、教學、康覆、預防保健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友誼院區主要以婦科、產科、兒科等診療服務為主。
惡劣至極!美國愛荷華州一名19歲女大生,涉嫌偽造癌症診斷,在網路上募款,博取其他人的同情,結果有超過439人上當,總捐款金額高達3萬7303美元(約111萬新台幣),直到被醫生發現破綻,事情才東窗事發,下場也曝光了。據《太陽報》報導,蘿素(Madison Russo)去年10月聲稱被診斷出二期胰臟癌,幾個月後又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脊椎被一個足球大小的腫瘤包覆,她還在社交平台上記錄自己的心情,並貼出「治療」的照片,隨時更新病情,獲得很多人的同情,至少439人捐款3.7萬美元來幫助她抗癌。更無恥的是,她還在大學發表演講,接受一名癌症播客的採訪。蘿素接受訪問。(圖/翻攝自bobbysmurdyyy TikTok)然而,有醫護人員注意到蘿素的故事後,發現事有蹊蹺,立刻向警方報案。癌症研究人員莫娜(MonaJhaveri)指出,蘿素的錯誤顯而易見,尤其是身上的醫療設備放的位置不對,嚴重危及生命。此外,蘿素聲稱脊椎上有腫瘤,她指出說法前後矛盾,如果是胰腺癌,就會在胰臟,如果癌症轉移到骨頭可能會不一樣,「但我不知道,最後會在脊椎底部長出腫瘤」。調查人員前往搜查時,找到一個裝滿醫療用品的袋子,裡面放了點滴架、藥物和假髮,還發現蘿素竊取其他病患的照片冒充,而且她根本沒有被診斷出有癌症或腫瘤。最後,警方在1月23日依一級盜竊罪逮捕蘿素,最重面臨10年監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表示,近期國際疫情趨緩,未發現具威脅之新型變異株,配合邊境管制及社區防治措施穩健開放,自2月7日起調整自主防疫指引中有關篩檢時機之規定,取消原入境當日或自主防疫第一天或匡列為接觸者當天以快篩試劑進行快篩、以及外出須有2日內快篩陰性結果之規範,改為「自主防疫期間如出現症狀再使用家用快篩試劑篩檢」。(圖/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說明,目前自主防疫對象須於入境當日或自主防疫第一天(D0/D1)或匡列為接觸者當天以快篩試劑進行快篩,自主防疫期間如需外出,須有2日內快篩陰性結果,並由政府提供4劑快篩試劑供自主防疫對象使用。指揮中心經評估國內外疫情趨勢及國內醫療量能,自2月7日起調整自主防疫指引檢測時機,於出現症狀時使用家用快篩試劑篩檢,並於自主防疫地點休息。配合防治政策調整,入境者快篩試劑自由領取劑數自2月7日零時(航班表定抵臺時間)起,由4劑調整為1劑,確診者之密切接觸者亦自2月7日起(確診者隔離起始日)同步調整為發放1劑。指揮中心指出,目前國內販售家用抗原快篩試劑通路普及,庫存充足,民眾如有快篩試劑需求,可至各通路(如藥局或有販售快篩試劑之超商/零售通路)自行購買,籲請民眾遵守相關防疫作為,同時維持個人防疫好習慣,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防護措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共同維護國內防疫安全。
哥倫比亞21歲女大生凱倫(Karen Julieth Cárdenas Uribe)日前到整形醫院進行隆鼻手術,沒想到手術結束返家後竟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發現她的肺部、氣管、食道裡全是血液,急救後仍回天乏術,數小時後便不幸身亡。根據《每日鏡報》報導,女大生凱倫(Karen Julieth Cárdenas Uribe)28日在桑坦德省(Santander)布卡拉曼加市(Bucaramanga)內的一間診所進行隆鼻手術結束後,便返家休養。家屬表示,凱倫在當天下午1時30分完成隆鼻手術後,約於2時左右到家,沒想到進門後沒多久就陷入昏迷,就算把她叫醒,又會立刻陷入昏迷,隨後他們立即將凱倫緊急送醫急救。送醫後醫生發現,凱倫的氣管、食道、肺部內全是血液,導致她無法呼吸,急救過程中更出現6次心臟驟停的情況,雖醫生極力搶救,但凱倫最後仍被宣告死亡。對此家屬也心痛表示「我們需要有人出來伸張正義,凱倫是個健康的人。她從未有過任何嚴重的健康問題,而且身體狀況良好」。強調他們將會向整形診所提告,以確定凱倫的死因是否與醫療疏失有關。
新舊任內閣團隊昨日才交接,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日卻傳出住院消息,所幸只是腰部微創手術,住院一晚即恢復,並無大礙,總統蔡英文上午也急忙前往探視。蘇貞昌透過臉書表示,今年大年初一到行政院發放紅包給留守同仁與一百多個駐衞警,又到防疫指揮中心一個樓層、一個樓層慰勉值班同仁,由於走太快不小心傷了腰,這幾天忍著疼痛,辦完交接典禮後,才前往台北榮總進行微創手術。蘇貞昌表示,要非常感謝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帶領的醫療團隊高明的醫術,自己住了一晚恢復迅速,已經可以出院回家,目前狀況良好。蘇貞昌也說,蔡英文總統今天早上特別來關心他,自己也很有精神地告訴他「沒問題!」他說,非常感謝各界的關心。
依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下降。另,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肝炎惡化肝癌 固定篩檢追蹤肝癌的致病因子約有8成是病毒性B型或C型肝炎所引起,配合國家2025年消滅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型肝炎病毒,國民健康署自109年9月28日起,針對年齡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補助終生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瞭解自身是否為肝炎病毒帶原者,如果有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的治療藥物健保有給付,記得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避免演變為肝病、肝硬化,並預防肝癌的發生。此外,肝癌有8成為病毒性B、C型肝炎引起,另約有2成是脂肪肝所引起。正常情況下,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研究指出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000個脂肪肝的個案中,一年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力行健康生活 有效除脂肪肝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農曆年假期間,民眾免不了吃吃喝喝或朋友聚餐,心情放鬆之餘,仍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蔬果攝取不足、運動量不夠等情形。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認識自己的BMI、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並定期量測腰圍;此外,年後的飲食調整,要有一定比例跟不同種類的蔬菜,並遵守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原則,有效降低身體脂肪的堆積,向脂肪肝說掰掰。
有1/3的患者有疝氣卻不自知,因此呼籲民眾,身上若出現不明腫塊,用力或站起會跑出來,但平躺又縮回去,就應儘快找醫師診斷,若延誤造成造成器官絞勒壞死,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肌肉薄弱的情況是先天的肌肉或筋膜較薄,但疝氣的發生通常是後天的原因,因應發生的原因及部位,而可能因為老化、受傷、用力過度,手術切口產生,並且發生於臍、側腹部、腹股溝、股等疝氣最為常見,其中腹股溝疝氣佔了九成。疝氣有哪些成因?有哪些症狀?疝氣由肌肉或筋膜弱化缺損的區域裂開擠出造成,大部分發生在腹部,特別是下腹部,由於生理結構上較難鍛鍊,周圍組織較難形成足夠的保護,致病原因可能是肌肉以及筋膜受傷、退化、先天性筋膜缺損等等,並且長期或突發性的局部增壓,就可能會造成疝氣,例如久站、粗重工作、肥胖、長期便祕、長期咳嗽、打噴嚏等等。因為壓力加上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器官或組織會因受壓就會順著通道,從這個開口或薄弱的區域擠出,但根據患部不同,疝氣不一定會產生疼痛感,甚至有的疝氣可能無症狀。但幾乎所有疝氣都可能會影響到疝氣孔周圍的肌肉組織,並且絞勒、移位器官,導致移位器官的血液循環被阻斷,最常見的是當患處從缺口隆起,疝氣中的血管受到壓迫,造成血液減少或無法循環。並且疝氣在腹壁缺口的血液供應受到勒壓阻斷,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組織的血液無法回流,就是所謂的「嵌頓式疝氣」,會造成移位器官的缺血性壞死,有生命危險,這時就要馬上進行治療或手術,所以只要發現有疝氣一定要盡快就醫,避免疝氣進一步擴大傷害。常見的疝氣:腹股溝疝氣(鼠蹊部)切口性疝氣(因為以前開過刀)股疝氣(鼠蹊韌帶下方)臍疝氣(肚臍)食道裂孔疝氣(腹部上方)健身會產生疝氣?那些人是疝氣高危險群?疝氣病患雖好發於男性族群,但女性因剖腹生產而發生疝氣的情況也不少,近來健身風氣盛行,也有因練舉重一下子負重太多而擠出疝氣的病例。此種案例的發生可能會在受傷的術後復健,一次性超量訓練時發生,或者是長期做粗重的工作、老煙槍、慢性咳嗽者,這些患者的腹部筋膜不健康,又長期承受突發劇烈運動,就非常容易產生職業病、運動傷害,產生疝氣的機率也隨之提高。但一般民眾無須太過擔心健身會不會產生疝氣,若是讓腹部、髖關節等周圍肌群經過適量的良好訓練,反而能夠強化周圍肌群與筋膜彈性,能夠減少與避免疝氣的發生。疝氣有哪些手術治療方式?黃奕竣醫師也分析了傳統及腹腔鏡手術之差別,傳統手術的方式直接把傷口打開、分離沾黏、把腹壁缺口縫起來的方式,但復發率卻有 63%之高。但若在皮膚與腹壁之間,多用一層沒有張力的人工網膜修復,可以降低復發率到 10~20%。但這種傳統手術方式,皮下組織就要清掃出大出缺口好幾倍的空間來鋪下夠大的網膜,所以開刀傷口就會很大。若是在 3~15 公分的腹壁缺損的疝氣,部分的醫師會用腹腔鏡修補,只需要開3個小洞共約3公分,不但傷口小且恢復快。目前台東馬偕外科已使用腹腔鏡,解決了很多民眾的疝氣問題,提供民眾更優的疝氣手術選擇。手術後的病人需特別注意疝氣發生!呼籲曾經動過開腹手術病人:平均有 10~30% 的機率發生腹壁切口疝氣,八九成在術後 6 個月到 3 年中間發生,要特別小心!一般建議術後一個月避免劇烈運動、腹部出力、並用束腹帶,來減少疝氣發生。 資料來源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黃奕竣醫師:https://ttw3.mmh.org.tw/news_view.php?id=1144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第3年,各國已開始鬆綁口罩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預計在明日公布最新措施。公衛學者指出,台灣已有自然感染產生54%免疫保護力,部分人群也受到雙價疫苗保護,已可開始解除室內口罩令,但醫療及長照機構等特定場所仍應繼續維持。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提出新的健康照護解封指數,取代過去的流行疫情解封指數,考慮了兩個重要因素,1是使中重症降低,住院病人人數減少,存活率也就跟著升高,2是鬆綁防疫措施,讓自然感染保護形成。健康照護解封應低於一定標準,台灣曾在去年9月、10月達標,但隨後又出現新變異株、BA.5兩波流行,導致後來的健康解封指數再度升高,目前尚未達到標準,因此還無法解封。陳秀熙指出,聖誕節、元旦群聚後,部分醫療能量產生負擔,都會讓健康解封指數往上升,因此台灣尚未低於標準。為了要低於標準,我們必須要鬆綁一些措施,第一措施就是口罩以及隔離檢疫調整。韓國已於1月30日解除室內口罩令,但對於確診者仍需要隔離;日本也考慮在5月解除室內口罩令以及解除確診者隔離。香港則是從1月30日起取消確診者隔離措施,但仍需要配戴口罩。陳秀熙表示,雖然不同國家針對防疫措施鬆綁有不同的思維,但不管是在口罩或者是隔離方面,隔離措施的解除能解決人力短缺問題,特別是醫療業,可減少因健康照護能量不足所造成的損失。至於解除口罩,則代表了警戒措施的解除,口罩令從硬性變成軟性,對於大家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台灣因有自然感染產生54%的免疫保護力,以及部分人群受到雙價疫苗保護,陳秀熙認為,已可開始逐漸解除室內口罩令,但某些特定場所以及特定族群除外,例如醫療及長照機構仍要繼續維持。台灣從受到BA.5感染慢慢轉變成受到BA.2.75影響以及未來BQ.1的入侵,陳秀熙團隊也預測,台灣的流行將會變成小波的類地方流行,這對中重症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若不鬆綁防疫措施,未來健康照護指標的解封指數可能無法到達應有的標準,這部分仍需繼續思考。面對新型Omicron亞變種病毒,陳秀熙表示,我們要有新思維,對於強制防疫的3個重要措施,確診通報、室內口罩令、隔離政策,應考慮鬆綁。除口罩的接觸外,未來確診者可不需要再做輕症通報,使健康照護能量回到正常標準、連同衛生體系也可以一併恢復正常。另外,陳秀熙表示,當免疫防火牆所產生的安全保護,尤其是在台灣疫苗覆蓋力高的情況下,確診個案也可從原本的5+N 改成0+N自主防疫,就如同監測感冒,視身體情況進行自主防疫。如此一來才能讓醫療人力、各行各業的人力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