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嫩妹居然是「34個孩子的媽」?來自馬拉威的圖薩伊薇(Tusayiwe Mkhondya),原來她創立了慈善組織「你不孤單」(YANA),專門收留孤兒和年輕媽媽,協助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即使每到晚間7點時把孩子們全都哄睡後,她仍無法入眠,因為她隨時要Stand By餵奶、換尿布或者安撫哭鬧的寶寶。圖薩伊薇在TikTok分享照顧34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圖/翻攝自TikTok@tusaiweyana)從圖薩伊薇拍攝的TikTok影片可見,她記錄下自己的例行生活,像是每天凌晨4點起床,為所有孩童備妥三餐,雖然年紀稍長的孩子們也會幫忙分攤家務,不過她仍是從早忙到晚,因為有些孩童在半夜會哭鬧,這時她就要扛起安撫他們的責任。圖薩伊薇在TikTok分享照顧34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圖/翻攝自紐約郵報、TikTok@tusaiweyana)根據《太陽報》報導,圖薩伊薇在18歲那年成了無家可歸的單親媽媽,因為自身深刻體驗到這種無助和絕望感,因此她立下決心,一旦有能力後就要幫助同樣陷入處境的女性和孩童,被收留的孩子裡,年紀最大的是16歲,最小僅出生5個月,其中一些是孤兒,一些是單親,有一些爸媽仍健在但是孩子卻被拋棄,她希望,「你不孤單」能夠教會這些孩子們更多知識和生活技能。網友透過圖薩伊薇拍攝的影片,深感佩服這位嫩妹的大愛,紛紛為她留言打氣,「妳為他們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堅持下去!」、「願上帝祝福妳」,而圖薩伊薇表示,雖然她看似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不過隨著組織內的「小幫手」逐漸長大可以支援,她還是能找到時間好好休息,謝謝外界對她的支持和鼓勵。
近年網路社群相當流行販售黑人的喊話祝福影片,2020年一段非裔孩童高喊「我是黑鬼,智商低」的影片引起爭議,BBC記者團隊深入調查2年,發現拍攝者是叫「叔叔」的中國男子,他使用糖果利誘非洲孩童,若孩子犯錯就會被棍子抽打,男子否認動手打人的指控,稱「黑人智商低」影片是朋友拍的。馬拉威NGO要求政府清查所有在該國境內的中國公民身分。
一群非裔猛男光著上身,中間有一個寫著中文字的小黑板,猛男們先是用中文喊著祝福的話語,接著跟隨音樂手舞足蹈。類似的喊話影片近年在中國大陸網路上相當流行,甚至一度成為一種生意模式,流傳到日本、台灣,不過絕大多數購買影片的人不知道,這條產業鏈背後,其實隱藏著剝削、歧視,一名BBC記者花了2年時間,發現這些影片的中國大陸裔幕後黑手,他不但用糖果、食物利誘非洲幼童拍片賺取暴利,還會用棍子毆打不配合的小孩,甚至不讓他們回家。一條非裔孩童在鏡頭前,喊著「我是黑鬼,智商低」的影片,在網路上掀起巨大爭議,也讓曾在中國大陸留學的BBC非裔記者席琳納(Runako Celina)大為震驚。為此她與同事合作,找出上百支非裔祝福影片來源大多為2個抖音帳號「頑皮哥在非洲」、「非洲小騷克」,再比對影片中場景,發現影片拍攝地點為馬拉威一個村莊。「黑人祝福影片」近年在中國大陸網路上相當流行。(圖/翻攝自微博)席琳納與馬拉威當地記者漢格(Henry Mhango)前往馬拉威進行調查,結果一問村民便知,當地有一個名叫「叔叔(SUSU)」的大陸男子,經常找來附近的小孩一起拍影片,不少村民以為他拍影片是為了做公益「他拍影片是為了給中國的慈善組織看,以便實施救助」,也有村民以為他是來傳播中華文化、教孩子們說中文。非洲兒童祝福影片在網路上引發爭議。(圖/翻攝自微博)不過席琳納發現,「叔叔」根本就不是來做善事,他的短影音平台上,有33萬名粉絲,平均每天都可以接到幾百單,從大陸來的「祝福影片」訂單。接著席琳納從影片中發現,該帳號內的影片中,曾經出現一張中國大陸居民證,上面寫著持有者姓名為「盧克」,因此透過大陸籍同事與他接觸。BBC記者找到在馬拉威拍祝福影片的中國大陸男子。(圖/翻攝自BBC Youtube頻道)盧克直言,這些影片都是他拍的沒錯,還分享自己生意好的時候,他一天可以拍攝380個影片,每支影片200元人民幣,一天就可以賺到760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3.7萬);他還大方分享「千萬不要跟他們嘻嘻哈哈,千萬不要可憐他們,不管他們家裡怎麼樣了,不要可憐他們」。對於爭議的「我是黑鬼」影片,盧克起先脫口是他拍的,不過接著他就改口「這是跟我一起的朋友拍的,他已經回中國了」。席琳納隨後找到曾經頻繁出現在「叔叔」影片中的一名非洲小男童「小姑拉」,當時年僅4歲的他,靠著在影片裡用中文說「愛你呦,mua!(飛吻聲)」受到許多大陸網友喜愛,不過當記者找到他時,小姑拉透露,自己過去拍攝時,如果犯了一點小錯,就會被「叔叔」狠掐,甚至拿棍子抽打他們,叔叔還會將小孩子扣在身邊,不讓他們回家。非洲小男童「小姑拉」(右)。(圖/翻攝自BBC Youtube頻道)此消息曝光後,引起中、非兩國震驚,中國大陸駐馬拉威大使官發文澄清「我們強烈譴責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中國政府對種族主義是零容忍的」,不過發文也強調影片拍攝時間是在2020年;外交部非洲司司長吳鵬也發文表示,大陸近幾年都在打擊這些非法網路行為,未來也會繼續打擊這類種族歧視影片。馬拉威兒童福利部長卡利亞蒂(Patricia Kaliati)表示,影片內容是對馬拉威兒童和國家的侮辱;馬拉威非政府組織「民主與經濟發展倡議中心(CDEDI)」則要求政府當局,追蹤所有在該國的大陸公民,以便確認他們在馬拉威從事的行為與簽證符合,並將非法停留在該國、違反簽證目的中國大陸公民,在48小時內驅逐出境。(BBC完整調查影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57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31例本土個案及144例境外移入(8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31例本土病例,為209例男性、219例女性、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2)年3月30日至4月10日,其中包含237為無症狀感染。個案分佈為新北市(143例)、臺北市(67例)、桃園市(45例)、屏東縣(31例)、基隆市(28例)、高雄市(26例)、臺南市(20例)、宜蘭縣(14例)、新竹縣及花蓮縣(各13例)、臺中市(8例)、新竹市(7例)、嘉義市(6例)、雲林縣(3例)、苗栗縣、南投縣及嘉義縣(各2例)、臺東縣(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83例男性、59例女性、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越南(31例)、新加坡(9例)、印尼(7例)、馬來西亞(4例)、泰國(3例)、瑞士、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及香港(各2例)、南非、馬拉威、菲律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爾地夫、法國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73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4日至4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7,361,86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7,334,278例排除),其中27,410例確診,分別為8,777例境外移入,18,57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累計145例移除為空號。(案26259本土確定病例經後續檢驗陰性,故改列空號)。 2020年起累計85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4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臺北市322例、基隆市30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6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及53例境外移入(1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7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50多歲;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27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10例)、英國(6例)、印尼及日本(各3例)、義大利、法國及印度(各2例)、中國、孟加拉、愛爾蘭、加拿大、馬拉威、德國、模里西斯、西班牙、越南、荷蘭、柬埔寨(各1例)移入;另14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6日至2月15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052,33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032,319例排除),其中19,732例確診,分別為4,336例境外移入,15,34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案19601本土個案改判陰性),累計131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2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臺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3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今天指出,目前英、美、法國每日每百萬人數新冠肺炎確診者突破2000人,境外移入最大宗來自美國,僅今年前11天就高達218例,但台灣卻未將其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反觀「非洲10國」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9史瓦帝尼、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埃及和奈及利亞,入境病例少之又少,卻一度被列入「重點高風險國家」,令人質疑,邊境管理政策難道是依照錯誤資訊規劃,還是因「其它壓力」,不敢把真正疫情嚴峻的大國列入高風險名單?民眾黨立法院黨團今天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在春節前應妥善防疫準備,目前邊境管制措施也應通盤檢討,儘速為第一線防疫人員造冊接種第3劑。立委蔡壁如批評,陳時中為了美國移除「重點高風險國家」,改成已加嚴之第三級流行地區,完全是掩耳盜鈴,指揮官陳時中根本是遇到美國就「轉彎、軟掉」。她也擔心,防疫旅館目前全台數量,大約是3.17萬間房,顯然不足容納春節約4萬人的返鄉量能,再加上全台474家防疫旅館中,符合規定的竟只有75%,要求中央政府務必超前部署。立委高虹安表示,桃園機場群聚事件目前看起來,已經不只一條傳播鏈,但醫事、防疫人員、高接觸第一線工作者目前已完成施打第3劑者只有22萬4621人,明顯不足以面對變種病毒入侵,她建議指揮中心,應先讓第一線工作者第3劑接種率提高,再開放其他民眾施打第三劑。千萬不要再像上周,中央政府統一對全民開放,地方政府根本措手不及,又讓民眾瘋搶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6例境外移入個案,本土6人,其中境外移入個案中,有11案都是來自美國。但因應Omicron傳播快速,指揮官陳時中宣布,現在調整為,春節方案全部都是以加嚴方式處理,因此針對表定航班前兩日核酸檢驗報告,一律入住防疫旅宿或是集中檢疫所完成14天檢疫,移除高風險國家。陳時中說,差異在原本高風險國家入境都是公費集中檢疫所,現在全數自費進入集中檢疫所或是進入防疫旅社,特別對這些國家提供自費14天方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表示,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埃及及奈及利亞等10國原列為以Omicron變異株為主的「重點高風險國家」名單,目前我國已累積對該變異株的防疫經驗,指揮中心經檢討及評估後,宣布將上述10國自「重點高風險國家」名單移除,並適用目前已加嚴之第三級流行地區來臺旅客的入境檢疫措施。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去(2021)年11月底及12月初為因應Omicron變異株,實施「重點高風險國家」來臺旅客管制措施,迄今已逾一個月,截至1月7日已執行162位旅客專案集中檢疫,累計篩檢出2例Omicron變異株病例。指揮中心將持續監視國際疫情,如經監測發現新興(emerging)變異株可能對我國防疫造成重大威脅時,將再重啟「重點高風險國家」來臺旅客專案管制措施。指揮中心說明,國際COVID-19疫情持續,我國已加嚴邊境檢疫措施,自第三級流行地區所有入境旅客搭機來臺前應取得「表定航班時間(Flight schedule time)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且事前安排檢疫居所(僅限防疫旅宿或自費集中檢疫所),旅客抵臺後皆須配合採深喉唾液,進行PCR檢測,並搭乘防疫車隊前往檢疫居所,接續完成14天檢疫,旅客應於入境後的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配合進行6次PCR檢驗或公費快篩。此外,長程航班抵臺的旅客應於機場落地採檢及進行快速核酸檢驗,陽性者由空側搭乘救護車後送專責醫院。指揮中心表示,如旅客於本措施宣布實施前已完成航班機票預訂,且有改訂防疫旅宿的困難,仍可自費至集中檢疫所檢疫14天,或撥打1922防疫專線,並提供航班訂票證明,由本中心協助安排至集中檢疫所自費檢疫。
襁褓寶寶的方式不可大意,以免增加寶寶未來髖關節脫臼手術的機率!根據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最新研究發現,嬰兒出生到四個月是髖關節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期間若大腿被拘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這種狀況又以冬天最常見。因此冬天出生的嬰兒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要比夏天出生的嬰兒高出2倍。這項研究是由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醫師、台北長庚醫院骨科助理教授李偉群醫師與台北醫學大學台灣考科藍中心教授郭耿南共同完成,成果並已發表在骨科頂級期刊「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嘉獻醫師指出,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健康的隱形殺手,早期症狀不明顯,但拖到1歲多演進到脫臼、長短腳、跛行才發現,都需要麻醉下手術復位,才能避免長期的運動困難及髖關節退化疼痛。近二十年來,台灣由於兒童保健政策以及父母對於新生兒篩檢的重視,髖關節發育不良大多經早期診斷、吊帶治療而恢復正常,因晚期診斷、脫臼而需要手術治療的發生率已逐年減少,從2000年出生嬰兒有0.6/1000的手術率,到2010年的出生嬰兒手術率已改善到0.3/1000,降低了50%,成效卓著。然而長庚醫院根據健保資料庫的世代研究發現,在蒐集的1,296筆脫臼手術資料中,每年冬天(11-2月)出生的嬰兒是較容易發生髖關節脫臼需要手術治療的族群,其中以12月及1月出生的嬰兒有最高的風險,超過0.7/1000;相對的,夏天6月及7月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最低,不到0.3/1000。張嘉獻主任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出生季節對髖關節發育的影響力,在2000年至2010年間仍持續發生,不因公衛政策及照顧品質的提升而改變,顯示我們可能忽略了什麼?因此在強調臀位產、家族史、羊水過少、女嬰有較高的罹病可能之外,需加入冬季出生這個好發因子,以避免晚期診斷的脫臼發生。為什麼冬天出生的嬰兒有較高的罹病率呢?張嘉獻主任認為,嬰兒出生到四個月是髖關節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期間若大腿被拘限在伸直或靠攏的姿勢,會妨礙發育導致脫臼,而大腿彎曲外展的姿勢,在肌肉出力時會將股骨推進髖臼內,促進關節發育。他舉例,過去北極圈民族及北美印地安人習慣將嬰兒綁成直立狀態,髖關節脫臼發生率很高,非洲馬拉威婦女習慣將嬰兒揹在背後做農事,結果脫臼病例很少。氣候直接影響人們的穿著,氣溫低時長輩會給嬰兒包很多層,自然就限縮了大腿活動,結果大人的關愛反而造成關節發育不良,脫臼手術的病例增加。李偉群醫師表示,另外一個有趣現象是,出生後三個月內的平均氣溫對於手術發生率有最高的相關性,比出生當月氣溫的影響力還大,這個現象說明了髖關節發育非常受後天如何照顧的影響。例如台灣11月均溫22度,3月均溫20度,為何11月較暖和但出生的嬰兒有較高的手術率?因為11月出生的嬰兒經歷12、1、2三個月的低溫,被裹得緊緊的,髖關節脫臼的風險就上升了(0.64/1000),3月出生的小孩,也許出生時氣溫低,但經歷4、5、6三個月氣溫逐漸回暖,家長給嬰兒越穿越少,大腿可以自由踢動,髖關節脫臼的風險就下降了(0.41/1000)。他說,持平而論,台灣新生兒篩檢已經做得不錯,德國是施行髖關節超音波普篩的國家,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是0.26/1000,台灣在2005年之後的夏季出生的嬰兒,脫臼手術發生率已達先進國家的水準。但台灣冬季出生的嬰兒手術發生率是夏季出生的兩倍,因此未來公衛篩檢政策應以改善冬天出生嬰兒的髖關節篩檢為重點。張嘉獻主任強調,要改善冬天出生嬰兒的髖關節脫臼手術發生率,我們有三件事可以做:一、以社群媒體或報章雜誌教育父母親,冬天即使氣溫低也不要把嬰兒的大腿包緊裹直,這種不正確的襁褓文化已被許多文獻證實會導致髖關節脫臼。二、兒童健康手冊內的衛教資料,將冬天出生嬰兒當作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好發族群,教育家長要確實將嬰兒大腿擺在彎曲外展的姿勢,也提醒醫師診視嬰兒時要注意穿衣物的方式,全民都有在注意,冬天嬰兒罹病率就不會跟夏天嬰兒差那麼多。三、政策上適度放寬髖關節超音波執行的條件,因為還沒到脫臼地步的髖發育不良,不容易由徒手檢查出來,超音波檢查是避免遺憾的好方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本周基因定序,共新增15例Delta個案,其中一例來自德國為Delta+,目前至今我國已驗出3例Delta+,15例中有9位突破性感染,包括5位AZ疫苗、國藥2位、BNT及科興各1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至今仍無檢出Omicron案例,而近期也有來自重點高風險國家返國的國人,包括1位來自奈及利亞、4位馬拉威等,至今篩檢皆是陰性。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全球,現在又爆出一個最新變種病毒Omicron,傳染力極強令大家人心惶惶,近日媒體報導,挪威一家公司最近舉辦聖誕派對,不過派對裡有人染上了Omicron,預料會造成群聚感染,除此之外,亞洲地區也新增不少國家淪陷。據《美聯社》報導,挪威奧斯陸一家公司近期舉辦耶誕派對,不過裏頭有人染上了Omicron變異株,當局表示,目前正在追蹤參加者的足跡,且預料染疫人數會再攀升。至於全球爆出Omicron的國家,目前已經超過30國,美洲方面有:美國、巴西、加拿大;非洲地區則是:南非、波札那、奈及利亞、迦納、法屬留尼旺;中東地區為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亞洲地區,繼先前最先爆發Omicron案例的日本、香港,現在就連南韓、澳洲、新加坡、印度也淪陷。歐洲地區則是最多國家爆出案例的一洲,包含冰島、芬蘭、希臘、法國、挪威、丹麥、英國、荷蘭、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德國、捷克、奧地利、義大利、愛爾蘭等國家都有Omicron案例。為因應新型變異株Omicron於全球日益擴散且其傳播力強,疫情指揮中心已將10國列為高風險國家,分別是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埃及、奈及利亞。指揮中心強調,邊境管制為防範COVID-19疫情的重要關鍵,入境旅客抵臺時應主動配合邊境檢疫措施,並依指揮中心規定的交通方式前往檢疫地點及配合後續防疫相關措施。落實全民共同抗疫,將疫情阻絕於境外,以降低該病毒進入我國社區之風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表示,為因應新型變異株Omicron於全球日益擴散且其傳播力強,考量馬拉威、莫三比克、埃及、奈及利亞等4國已有個案輸入他國,且評估其國內疫情有擴散趨勢,研判風險較高,自今(2021)年12月1日零時(航機抵臺時間)起,增列前述4國為「重點高風險國家」,如過去14天有前述4國旅遊史(含轉機)者,入境後均應至集中檢疫所進行14天檢疫,且配合專案採檢(到所、期滿)及續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第6-7天公費家用快篩1次),上述旅客不需支付集中檢疫所及採檢費用,亦不適用7+7+7、10+4+7之春節專案。此外,國籍航空公司機組員若自「重點高風險國家」航線航班(含轉機)返臺後,應入住防疫旅宿或符合規定之公司宿舍檢疫14天,且配合入境、檢疫期滿進行PCR檢測,並續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指出,現行「重點高風險國家」為南非、波札那、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辛巴威及本次新增馬拉威、莫三比克、埃及、奈及利亞,共10國。指揮中心強調,邊境管制為防範COVID-19疫情的重要關鍵,入境旅客抵臺時應主動配合邊境檢疫措施,並依指揮中心規定的交通方式前往檢疫地點及配合後續防疫相關措施。落實全民共同抗疫,將疫情阻絕於境外,以降低該病毒進入我國社區之風險。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未歇,新的病毒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各國紛紛開始加強邊境管制,希望能防堵新的變種病毒入侵。而日本預計又將重新鎖國,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天(29日)下午將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新規,預料先前8日才重新開放的商務入境,恐再度全面喊卡,並因應這波新的病毒,啟動停止開放外國人入境的措施。據《朝日新聞》報導,南非發現新變種病毒Omicron威脅全球,世界各國鎖國風潮又起,日本自27日起,強化邊境措施,先是陸續要求從南非、辛巴威、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波札那、尚比亞、馬拉威、莫三比克等9個國家入境的日本公民,要在國家指定的防疫旅館內隔離10天。首相岸田文雄今天上午受訪時表示,日本政府正在持續討論,是否要再提高邊境管制的強度,下午將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防疫的最新規定;而根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當局已經決定,因應變種病毒Omicron,將全面停止開放外國人入境日本,包含商務客與留學生,而這項新規定,預計今天下午就會正式公告。
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在比利時出現首例後,接連在英國、德國、捷克等國家也出現案例,世界各國也開始著手防堵Omicron變異株的入侵。而目前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也針對南非、辛巴威等8個非洲國家,宣布將旅遊風險警戒提高到最高級的「第4級」,呼籲民眾切勿前往當地旅遊。根據《CNBC》報導指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於26日晚間表示,目前美國境內尚未發現Omicron變異株的感染案例。而CDC也在持續監測,如果Omicron變異株的感染案例出現在美國的話,將會在第一時間就會被識別出來。而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 Anthony Fauci)表示,如果美國境內出現Omicron變異株的確診案例,其實「並不會讓人感覺訝異」。而為了因應防堵Omicron變異株,美國CDC於27日對外發表聲明,表示針對發現Omicron變異株的南非要提升其旅遊風險等級到「第4級」,與此同時,周遭有相關案例的非洲國家也在提升旅遊風險的名單中,其中包含了波札那、史瓦帝尼、賴索托、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和辛巴威。CDC呼籲民眾切勿前往當地旅行。在此之前,美國白宮也在26日對外發表聲明,表示過去14天曾前往南非、波札那、史瓦帝尼、賴索托、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和辛巴威等國家的外籍旅客,自29日凌晨0點起禁止前往美國。
近期南非發現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B.1.1.529」,由於其變異量大、感染力比Delta變種病毒株還強,南非大部分省分已經淪陷,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命名為「Omicron」。不少地區也因此祭出管制措施,目前傳出美國紐約州已經提早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而歐洲比利時也傳出首例案例,一名女性旅客返國後確診Omicron變種病毒株,而其並沒有南非旅遊史,這也代表著Omicron變種病毒株很有可能已經蔓延到許多地方。根據《福斯新聞》報導指出,美國紐約州州長霍楚(Kathy Hochul)於26日搶先宣布,紐約州自12月3日起進入緊急狀態。據悉,這項命令至少會持續至2022年1月15日。霍楚表示,雖然紐約州尚未出現Omicron變種病毒株的案例,但考量已經進入冬天,再加上近期紐約州的確診人數不斷上升,必須及早進入應對。這次紐約州的緊急狀態,主要是要擴大醫院收治量能,並且確保當地醫療體系在入冬後,能夠保有足以應對疫情的量能。霍楚也強調,目前對抗疫情,接種疫苗還是最有效的方式,呼籲民眾應及早接種疫苗。先前傳出,Omicron變種病毒株案例主要是出現在非洲國家波札那、辛巴威、納米比亞、賴索托、史瓦帝尼王國、莫三比克及馬拉威等國家。但目前歐洲也傳出感染首例,比利時傳出有女性旅客確診Omicron變種病毒株案例,該名旅客沒有接種疫苗,22日從埃及返回比利時後被發現確診,而由於該名旅客並沒有南非等國家的旅遊史,這也代表著Omicron變種病毒株已經開始擴散。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Omicron變種病毒株會導致重複感染風險增加,目前已經列入受關切變種(variant of concern),屬於最高關注級別的變種病毒株。
儘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危機還沒有完全解除,但隨著國人陸續接種新冠疫苗,已經完成疫苗注射的你,是否蠢蠢欲動,迫不及待想出國旅行了?知名旅遊指南《寂寞星球》(LonelyPlanet)在全球疫情壟罩下,還是依照慣例,公布了2022年最佳旅遊目的地,台北入選了十大最佳旅遊城市亞軍,成為最新名單中,國人關注的焦點。《寂寞星球》最新公布的2022最佳旅遊目的地,共包含三個類別,分別是十大最佳旅遊城市、十大最佳旅遊國家,以及十大最佳旅遊區域。其中,,2022年十大旅遊國家依序為(1)庫克群島、(2)挪威、(3)模里西斯、(4)貝里斯、(5)斯洛維尼亞、(6)安圭拉、(7)阿曼、(8)尼泊爾、(9)馬拉威以及(10)埃及。而10大最佳旅遊城市則是:(1)奧克蘭(紐西蘭)、(2)台北(台灣)、(3)佛萊堡(德國)、(4)亞特蘭大(美國)、(5)拉哥斯(奈及利亞)、(6)尼柯西亞(賽普勒斯)、(7)都柏林(愛爾蘭)、(8)梅里達(墨西哥)、(9)佛羅倫斯(義大利)以及以及(10)慶周(南韓)。而10大最佳旅行地區,依序是(1)冰島西峽灣區、(2)美國西維吉尼亞、(3)中國大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4)英國肯特遺產海岸、(5)波多黎各、(6)日本四國、(7)智利阿塔卡瑪沙漠、(8)澳洲美景環區、(9)加拿大溫哥華島,以及(10)布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