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遊港都6/開箱全新輕旅「福容徠旅高雄」 搶住IKEA鯊魚主題房、打卡牆迎客秒變網美
如果說你本身就是喜歡住新飯店的人,來到港都旅遊不妨考慮入住今年7月1日才對外迎客的「福容徠旅高雄」!「福容徠旅」是由在全台擁有15家連鎖飯店的「福容大飯店」,所推出的全新輕旅品牌,陸續於高雄、墾丁、南投水里開設。做為品牌首店的高雄館,不僅離捷運「市議會站」步行只要2分鐘、鄰近六合夜市,更與全球知名的居家品牌IKEA企業業務攜手合作,在飯店15樓打造了一整層有4大主題、共17間的主題房,其中房間吊掛IKEA最受歡迎的鯊鯊玩偶的「鯊鯊房」,因為可供4人入住,設計上又充滿童心,最受親子族群喜愛。每個人來到15樓梯廳打卡牆都可以瞬間變網美。(圖/宋岱融攝)鯊鯊房的小帳篷宛如小朋友遊戲的秘密基地。(圖/宋岱融攝)當旅客辦理完check in後,進入電梯便須以房卡感應,安全上多一層保障。那麼接下來就看看房型吧!一走出15樓的電梯,便可看到以活潑鵝黃色為底牆的梯廳,搭配以木條箱製作的櫃子、擺放綠色植栽點綴,還可以自由抱著穿上飯店制服的鯊魚玩偶擺拍,根本是網紅最愛打卡牆。而且即便因為手速太慢,沒搶到IKEA主題房,一般住客也都可以來此拍照打卡,相當貼心。而以經典鯊魚和北歐風格為設計核心的4大主題房,皆有以瑞典文與中文命名的兩個名字,像是有「BLÅHAJ」(藍鯊)之名的「鯊鯊房」,不僅將IKEA最具代表性的鯊魚填充玩具和他的海洋生物朋友一起吊掛在天花板上,悠游自在的模樣讓人彷彿走進海底世界,房內的小帳棚更呼應時下流行的露營風,非常受到小朋友喜愛。「北歐小屋」一大床房型,搭配「徠IKEA」含早餐專案一晚4,588元起。(圖/宋岱融攝)「閱旅客房」一大床若選擇最便宜的「徠睏霸」不含早餐專案,一晚2,999元起。(圖/宋岱融攝)房內迎賓禮可以品嘗到棋餅、香蕉干片等在地點心,洗沐用品也提供台灣保養品牌「一日茶道TEAORY」的茶香系列。(圖/宋岱融攝)另外3大主題房,則有瑞典名「TAVLA」(繪畫)的「美術洋房」,以博物館為設計靈感、藍色為主色調,帶來沉靜氛圍;又名「STUGA」(小屋)的「北歐小屋」房型,則以藍、紅、黃三原色為基底堆疊,同時也呼應IKEA LOGO上的鮮明黃色,房內還放入品牌經典的STRANDMON靠背椅,營造活力歡愉的感受;而又名「NATUR」(自然)的「大地的擁抱」,則以溫柔的奶油色與其他大地色系搭配,加上藤編扶手椅、木質茶几等,自然流露療癒感。除了15樓主題樓層,全館共有136間房的「福容徠旅高雄」,也有其他以「集旅」、「享旅」、「宅旅」、「閱旅」、「輕旅」為名的一大床、兩中床與套房等不同房型,並以不同顏色的幾何圖形牆面設計、跳色沙發等,帶來較為年輕化的品牌調性。而且無論是何種房型,現在只要入住都可在房內享用高雄在地老字號中外餅舖的棋餅、旗山香蕉干片,以及OOHA氣泡飲、Julius Meinl咖啡與Twinings茶包等迎賓禮。只要掃瞄桌上QR Code便可點選沖繩握飯糰口味,再搭配自助吧其他冷、熱食便可飽餐一頓。(圖/宋岱融攝)位於16樓的「繽紛 Vivid Space」視野不錯,兼具早餐餐廳與休憩空間功能。(圖/宋岱融攝)在隔天早晨開始一天旅程前,也可以先上16樓的餐廳「繽紛 Vivid Space」享用早餐,早餐採Semi-Buffet半自助形式,除了自助吧提供簡單的沙拉、麵包、幾款熱食與果汁、湯品等,較特別的是還提供現點現做的沖繩握飯糰,每天有3種口味可選,例如松露什菇(素食)、海大蝦天婦羅、脆皮嫩雞、明太子、炸豬排等口味輪替。此外,住客也可於入住當天13點~21點間,在這裡簡單享用飲品或聊天,未來還考慮在此開設手作課程,讓大家留下更多有趣的旅途體驗。福容徠旅高雄電話:(07)215-6688地址:高雄市前金區永恆街3號網址:https://www.fullon-hotels.com.tw/fullon-poshtels/kh/tw/備註:福容徠旅高雄為綠色概念旅店,不提供牙膏牙刷組、拖鞋、刮鬍刀組等一次性備品,所列房價皆為10月起價格,若於9月底前入住請依官網為準

走私毒販「拋毒入海」釀禍 鯊魚「太上頭」襲擊衝浪玩家
近期佛羅里達州海域發生多起衝浪玩家遭鯊魚襲擊的事件,但海洋生物學家研究後發現,會導致攻擊事件頻傳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毒販所搞得烏龍,因為毒販會將毒品拋入大海中規避警方查緝,而鯊魚在咬開這些包裹後,就會因此行為失控。根據《鏡報》報導指出,毒販之所以會將毒品包裹拋入大海中,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躲避警方追緝,二方面也可能是雙方就議定是把毒品放在海中交貨。但在這中間,很容易發生鯊魚咬破毒品包裹,結果導致自身「太上頭」的情形。海洋生物學家賀德(Tom Hird)在觀察到鯊魚的異常舉動後,就與佛羅里達大學的環境科學家法納拉(Tracy Fanara)展開研究,他們將類似古柯鹼包裹的物體放入水中後,就看到鯊魚直接游向這些包裹,並且大口的撕咬開。在這次的實驗中,賀德並非是使用真正的毒品,而是使用濃縮魚粉,而在看到如此結果後,賀德認為「鯊魚可能認為我們給的東西不太好,所以在咬開包裹後行為有些暴躁」。法納拉也表示「就目前為止,尚不清楚古柯鹼對鯊魚的反應如何,有可能鯊魚在攝取古柯鹼後,個性會變得溫和,也有可能行動緩慢」。而報導中也提到,鯊魚有可能「真的很喜歡古柯鹼」,因為單是在6月份,海岸警衛隊就在佛羅里達沿岸、加勒比海、大西洋中間的海域,發現超過1.4萬磅的古柯鹼包裹,就貨源上來看,供貨十分的充足。

座頭鯨爆炸「內臟四濺噴血水」影片曝 瞬間染紅加州海岸
美國加州某處海岸一頭死掉的座頭鯨在海面上漂浮,沒想到突然間爆炸,噴出大量血水還有腐爛的內臟,瞬間染紅大片海水,讓在船上觀察鯨魚的一群人目睹這震撼的畫面。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在IG上有一段影片,影片中一群鯨魚觀察者在加州海岸發現了一隻似乎已經死亡的座頭鯨,而他們的船隻就在離鯨魚不遠處行駛,這隻座頭鯨瞬間「爆炸」,腹部的氣體被排出,腹部內的內臟,包括脾臟、腸子和胃都一起炸了出來,影片中可見內臟四散在海面上,海面瞬間染成鮮紅色,最後屍體逐漸沉入海中。該部影片由一位叫做夏恩(Shayne)的人於2023年1月時拍攝,在經由近500萬粉絲的IG帳號「Nature is metal」分享過後,這部影片被大肆關注,文中寫道「像這樣的爆炸是鯨魚獨有的,因為大多數腐爛的動物死後無法將所有氣體保存在體內。」據報導,當動物死亡時體內的細菌就會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甲烷,如果氣體沒有從體內被釋放出來,就會逐漸累積直到無法負荷,最後衝破動物的屍體。因為氣體最終會找到阻力最小的路徑釋放,所以為了要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鯨魚爆炸前刺穿牠的皮膚。根據國家地理雜誌,鯨魚的屍體沉落海底後會製造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最先出現的是包括鯊魚在內的食腐動物,他們會破壞屍體,然後撕裂組織,再來就會以骨頭為食的生物來接手,但是鯨魚的整個身軀在30年內並不會完全消失。

怕核廢水?護理師分享吃海鮮「3不原則」 鮭魚去皮煎重金屬少40%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將於8月底中午起開始排放核廢水到太平洋,引發外界對海鮮是否能食用產生疑慮。對此,林口長庚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也分享吃海鮮所秉持的3不原則,包括不吃大型魚、不吃大型魚的3個部位、不吃活海鮮。此外鮭魚重金屬含量若去皮煎煮可以比整隻下去煎少40%。譚敦慈在節目《健康2.0》中分享吃海鮮的3不原則,包括不吃汞含量較高的大型魚類,而衛福部其實也建議,鮪魚、旗魚、油魚、鯊魚等大型魚盡量不要吃太多,尤其是孕婦和小孩。至於何謂小型魚,譚敦慈解釋,只要如手掌般大或放在盤子裡看得到頭和尾就是了。此外在煎煮鮭魚時,最好將皮去掉,因為根據美國研究顯示,鮭魚重金屬含量若去皮煎,會比起整塊帶皮煎減少40%。譚敦慈續稱,毒物學也建議,盡量不要吃大型魚的3個部位,包括魚頭、魚皮和魚內臟,雖然魚皮和魚頭都是許多老饕的最愛,但這些地方都容易累積重金屬。不過她也解釋,像是虱目魚、秋刀魚、鯖魚等非大型魚的魚頭就都可以食用,上面提到的只有專指大型魚。最後她也強調自己不吃活跳跳的活海鮮,因為有時一直養在那邊,為了使其保持活躍,可能會做一些額外處理。而且活海鮮在運送過程中容易因碰撞而破皮染菌,就得使用一些藥劑來避免感染。

美列非法漁業名單台灣又上榜 美方肯定已改正先前缺失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於2023年的報告裡,列出7個涉及非法漁業行為的國家和實體,其中包括大陸、台灣、安哥拉、格瑞那達、墨西哥、甘比亞和萬那杜,這也是台灣繼2021年後再次上榜。但今年美國也肯定台灣有採取措施改正之前所列事項,因此也獲得正面認可。2021年的「國際漁業管理改善報告」,台灣首次被列入非法漁業(IUU)及混獲(Bycatch)名單。2023年的「國際漁業管理改善雙年度報告」中,台灣則另外被指2項新議題,包含台灣漁船涉違反鯊魚全魚利用規定、捕撈鮪魚涉強迫勞動。農業部漁業署表示,對於2023年的所指議題,台灣須提交與IUU調查及相關處置內容的書面資料,美方也了解台灣在漁工人權議題方面已採取改善措施。漁業署強調,漁業署在2021年首度被列入非法漁業及混獲名單後,已展開涉案漁船的個案調查,也具體說明強化打擊IUU漁捕的漁業管理改善計畫,並參考美方規範的相關法規,以減少混獲。因此,今年美國也肯定台灣有採取措施改正之前所列事項,獲得正面認可。據NOAA漁業處指出,獲負面認證的國家或實體的漁船,恐會被拒於美國海港外,水產品要進口美國也可能因此受限。

雙體船突遭鯊魚咬爛「差點沉沒」 急派出貨船成功救下3人
挑戰環球航行卻因鯊魚而失敗!在距離澳大利亞海岸約800公里處,一群鯊魚突然瘋狂地攻擊了艘雙體充氣艇,導致3名水手不得不中斷他們的探險,轉而向澳大利亞海事安全局(AMSA)求救。幸運的是,官方派出的救援艇已順利救出3人,並將於當地時間的7日上午抵達布里斯本。根據英國《太陽報》(The Sun)的報導,澳洲東部標準時間6日的凌晨1時30分左右,澳大利亞海事安全局收到了來自北部凱恩斯外海的警報,東南方向距離835公里處,有個俄羅斯緊急註冊的無線電示標(EPIRB),稱其受到了鯊魚的多次攻擊,兩層船體均受損,並已開始下沉。隨後,澳大利亞海事安全局派出一艘貨船前往援助,最終也順利救出船上的3人。據了解,這3名水手分別是俄羅斯人的葉夫根尼(Evgeny Kovalevsky)、斯坦尼斯拉夫(Stanislav Berezkin),以及來自法國的文森特(Vincent Beaujeu),而他們於2021年7月1日就開始了環球旅行。葉夫根尼提到,他們在8月28日從位於大洋洲的國家萬那杜出發,原定是要駛船前往澳大利亞的凱恩斯,卻突然受到鯊群的攻擊,只得中斷旅程趕緊求救。對此,澳大利亞海事安全局表示,船隻遭到鯊魚襲擊的原因有很多,建議水手們在航行中配備無線電示標(EPIRB)及個人指位無線電示標(PLB),才得以在緊急情況下挽救生命。

核廢水入海3/汙染恐持續!吃海鮮勿踩「2大地雷」 專家:半年內避開福島漁獲+「鍶-90」最糟恐永存體內
日本於8月24日開始排放含氚廢水入海,預計最快要到2051年才會排完所有的核廢水,整整28年,海洋生態將會發生什麼事?國際環保組織認為日本淨化核廢水的技術有瑕疵,將近7成的廢水都需要再處理,且不只含有氚,還包含碳-14、鍶-90和碘-129等輻射物,恐危害海洋食物鏈的根基,專家也建議未來若要吃海鮮,最好避開喝湯、魚骨,否則部分輻射物進入體內後,無法代謝恐危害健康。日本排放福島核電廢水入海,此舉引起許多國家恐慌,擔心海水中的放射物質,將造成海鮮等水產品的食安問題。日本政府表示核廢水在排放前已稀釋氚濃度在每公升1500貝克,遠低於國際標準,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為其背書,但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質疑日本淨化核廢水的「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Processing System,簡稱ALPS)技術失敗,其中約70%的水需要再次處理,也認為IAEA未能調查ALPS的運作,完全忽略了每隔10天就會產生約1000立方米的高度放射性燃料殘餘物,這些殘餘物每天都在持續污染地下水。由100家海洋科學機構組成的美國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也強調,日本核廢水的輻射風險尚未得到充分評估,除了氚之外,其中還有碳-14、鍶-90和碘-129,對食安、人體健康的風險仍不可知。綠色和平組織認為,日本排放這些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根本就是蓄意污染海洋,放射性物質可能隨著海洋洋流傳播,並且會讓在海洋中長期遷徙的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長期攜帶,而浮游植物是所有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基礎,無疑是摧毀海洋生態。經過2年檢測,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認為日本核廢水安全無虞,但國際環保組織認為IAEA忽略放射性燃料殘餘物的汙染。(圖/東京電力公司提供)國立清華大學原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董傳中受訪時表示,日本政府雖然宣稱ALPS可以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而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若不斷強調「氚水」等於核廢水,會讓大眾忽略其他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舉例來說,核廢水中的另一個放射性物質「鍶90」,一旦進入人體後會累積在骨骼中,不容易代謝排出。董傳中說,食用福島地區的海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建議至少半年內先避開來自福島的漁獲。若民眾真的無法割捨日本海鮮,董傳中建議至少避免食用海鮮生物的骨頭,例如魚骨、魚頭,因為像鍶90這類型的放射性物質,比較容易累積在骨骼中。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認為,雖然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日本所排放含氚的核廢水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在沒有更多研究證實無害之前,民眾盡量少吃黑鮪魚、旗魚、鯊魚等魚類。一般來說,養殖魚會較為安全,但仍要避免使用大量含有抗生素或其他化學物質添加的養殖魚類,所以建議選擇合格業者較有保障。食藥署也提醒,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飲食,例如今天吃石斑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另外,若選擇減少食用海鮮,也可多吃豆類食物取代,同樣富含優質蛋白質。另外,由於氚為水溶性,所以最好不要喝海鮮湯或魚湯。營養師程涵宇說,氚可直接或間接誘發多種生物效應,包括DNA鏈斷裂、細胞壞死或凋亡,所以建議多吃抗氧化食物來修復DNA損傷,包括藍莓、葡萄等富含多酚的食物,或柑橘沙拉這類維生素E、維生素C的組合,既能有效保護細胞膜,又能增強細胞的抗輻射能力。

澳洲男子衝浪遇鯊魚「搏鬥30秒」擊退 重傷游上岸遭送醫急救
澳洲一名44歲男子日前在新南威爾斯州的Lighthouse Beach衝浪,慘遭鯊魚襲擊,而他在與其搏鬥30秒之後奮力游到岸邊,很快就被發現並遭送醫急救,所幸目前情況穩定,只是未來還需進行多次手術,預估用上數年的時間康復。根據《衛報》報導,貝格(Toby Begg)衝浪期間遭到一隻長約4公尺的鯊魚襲擊,導致臀部與下肢嚴重受傷,奮力游到岸邊並被一名下班的急診醫生發現,做了緊急處理之後,就被送到紐卡索(Newcastle)的約翰亨特醫院(John Hunter hospital)醫治,目前生命穩定。警方表示,貝格當時試圖與鯊魚搏鬥長達30秒,成功將牠擊退之後,奮力游到岸邊,同時發現自己的小腿嚴重受傷。針對此起意外,貝格的家人也在捐款平台GoFundMe設立專頁,現已籌集超過4萬澳幣 (約新台幣81.5萬元)。貝格的家人表示,貝格育有2名孩子,還是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由於現在處於早期治療階段,未來還需進行多次手術,預估用上數年的時間康復。

「大鯊魚游向人群」最後做這動作 驚險一瞬曝光
近日電影《巨齒鯊2》在台上映,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鯊魚是危險動物。而美國一位網友近日拍下驚人一幕,一隻大鎚頭鯊游向人群,幸好最好轉向沒發生任何事。據《UNILAD》報導,男子埃文(Evan)在IG貼出無人機拍攝影片,在佛羅里達州海岸附近,他跟朋友被一隻巨大的鎚頭鯊跟踪,而鯊魚慢慢游向他們,讓人看了感到恐怖。埃文表示,鎚頭鯊長4.2公尺,重453公斤,而牠就這樣硬生生的游又過來,不過,就在最後一秒,牠突然改變了方向左轉,遠離了他們。而面對這緊張時刻,埃文說,他永遠不會忘記這件事,「這無疑是我拍攝過的最激烈的片段」,而影片明顯放慢了速度,所以看起來像慢動作。他表示,巨大的鯊魚背鰭就像他們襲來,「當你來到佛羅里達州度假時,不要排除一隻巨大的鎚頭鯊會來突擊檢查!」當下他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他已為鯊魚會更早轉身,顯然牠想全面調查。埃文指出,他知道發生壞事的可能性很小,但大自然是不可預測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雖然鯊魚名聲不好,人們妖魔化它們,但這段影片地證明我們不在牠們的菜單上,牠們真的不想與我們有任何關係。如果這條鯊魚願意的話,牠可以輕易殺人。」據澎湖水族館指出,鎚頭鯊又稱雙髻鯊,牠們的獨特頭部外型,能增加游泳效率,也能在海中快速轉彎,幫助獵捕動物。鎚頭鯊是鯊魚家族中視野範圍最廣的,而牠早在4.5億年就出現,但2000萬年前才從海中進化,所以算年輕。

台北東區中餐廳再+1 主打精緻宴席菜、4人以上就開桌
近幾年台灣宴席菜似乎重新成為中餐廳的亮點,曾經喜宴辦桌才吃得到的菜色,現在只要想吃,隨時都能和三五好友聚餐享用。日前插旗台北東區,主打「老菜新作」、「小菜大作」及「名菜改作」的新餐廳「叁酒弍沏」(讀音如同數字的3927),就以台灣精緻宴席菜為基礎,再揉合多元料理手法,推出4人以上即可開吃的當代宴席菜,不用湊齊10人就能開桌,對一些喜歡中菜的人來說無疑頗具吸引力。冷盤「因果而美脆蜇頭」有別於傳統海蜇頭以陳醋、蒜頭主導風味,主廚大膽採用蔓越莓果醋泡製,並使口感介於軟脆之間。(329元)「外國和尚會唸經」以西式丹麥酥皮取代刈包,再將蔥燒大排的肉分拆後夾入,搭配其他刈包配料,呈現與傳統刈包不同的另一種美味。(1,279元)創意台菜品牌「叁和院」創辦人林奕寬,在致力推廣「新派台菜」下又開設叁酒弍沏,希望以傳統中式料理各大菜系所長與台灣人喜愛的風味為基調,先保古、再創新。餐廳行政主廚方永銘曾於台北W飯店「紫艷」中餐廳跟隨新派粵菜與創意中菜名廚鄺啟明,傳統基礎紮根甚深;駐店主廚王清朝的台菜根基則源於台北福華飯店台菜廳,後曾赴澳洲、美國及加拿大跟著外籍主廚工作,練就另一手料理絕活。三人打造的餐廳以合菜/套餐呈現完整宴席,建議4人以上訂席,週間午餐還有平均每人888元的合菜,全時段另有平均1,500元(含以上)3種價位的合菜,並有可容納4、6、8、10人的包廂,方便小聚或大宴。「深情款待西魯肉」。(879元)叁酒弍沏的料理是將名菜、老菜、手路菜重新演繹,例如一道「深情款待西魯肉」便是餐廳的招牌私房特饌,有別於一般「西魯肉」作法,廚師需先耗費8小時以上熬煮「雞白湯」,再加入白菜、蛋酥、豬肉絲和蝦米等西魯肉要角一起燴煮,另帶入干貝、草蝦、曼波魚皮和鯊魚皮等海味,讓湯頭鮮甜濃郁;而以小時候焢窯回憶為發想的「童心未泯松露雞」,是主廚先將雞肉烤至7~8分熟,再以製作麵包的麵糰包覆後燜至全熟,最後上桌時再來個剖麵包儀式,可以單吃烤雞或蘸取「松露雞油醬汁」、「藍莓乳酪醬」、「酸奶醬」等享用。「東成西就牛小排」。(1,879元)「新台灣牛肉湯(二吃)」(左,1,280元)、「府城雅宴蝦蟳丸」。(329元)還有結合川味紅燒與粉蒸肉手法的「東成西就牛小排」,這道獨特私房料理為求牛肉入味、熟而不柴,特以粉蒸肉做法將美國Prime級帶骨牛小排以多種醬料、香料醃製,再蒸煮熟透,口感軟嫩不爛、肥瘦合宜,還可搭配鳳梨片一同食用,增添酸甜果香;另外還有特選日本和牛的「新台灣牛肉湯(二吃)」,上菜時,服務人員會將和牛肉片鋪於燒燙的石頭上面,再以牛骨高湯沖淋,讓高溫激盪出濃郁肉湯香氣,當肉片瞬間半熟時,此時快手盛上一碗,先品嘗湯汁原味再吃軟嫩肉片,此為「一吃」(台灣味),還可再擠點檸檬汁,加入九層塔及其他辛香配料,正恰似越南牛肉湯,乃為「二吃」;而「府城雅宴蝦蟳丸」則以介於玉子燒和蛋糕之間的法式慕斯口感,複刻台南辦桌經典菜餚「蟳丸」,主廚採用火燒蝦仁、荸薺、墨魚等食材,建構起海味十足的台灣小點。

台中海生館完工日一延再延 市府:明年底開幕
歷經3任市長、台中人引頸企盼的海洋生態館命運多舛,10餘年來除面臨一再更名、第二期工程6次流標外,在發包後原冀望能如期完工,不料工程因故延宕1年,市府年年喊開幕卻頻跳票,讓市民望穿秋水,網友也年年敲碗!台中市府29日表示,目前施工進度達94.9%,年底完工後將點交給營運廠商進駐裝修,預計2024年底開幕營運。台中海洋生態館曾取名為「企鵝館」、「企鵝暨白海豚生態館」、「白海豚生態館」,再改為「海洋生態館」後敲定,命名一波三折,工程也是跌跌撞撞,第一期主體結構於2018年底完工,隔年與OT經營廠商海珹公司簽約,預計2022年營運,但第二期基本營運工程卻流標6次、停頓2年多,直到2021年8月完成發包,市府喊出力拚2023年底開幕目標。由市府及民間共斥資12餘億元打造的海洋生態館命運多舛,由建設局負責的第二期工程開工後,地方重燃希望,執行率卻是牛步,市府稱受疫情影響,包括國外運輸限制、延遲及物料供應短缺等因素導致,完工日一延再延,從原本2022年12月13日、2023年3月2日,再到2023年6月30日,至今仍難產,現場告示牌完工日乾脆不更正,仍停留在3月2日。建設局指出,「台中海洋生態館」二期工程目前進度約94.9%,最壯觀的大洋缸壓克力已完成定位,將接續進行固定與防水,預計年底開始進行運轉測試。觀光旅遊局則說,後續完工後將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點交予OT廠商海珹公司,接續辦理3.8億元的營運展示裝修工程,工期約需1年,預計明年底營運。觀旅局指出,海生館未來展示的空間規畫包含大洋缸展示區、水母展示區、河口溼地生態展示區、大甲溪流域區、特展區等,生物包含鯊魚、魟魚、珊瑚礁魚類、水母等,相關細節OT廠商仍持續調整中,期望帶動海線地區觀光發展。

主管認為她打扮不合適 女發文喊:上班夾鯊魚夾錯了嗎?
26日有網友在Dcard分享自己的上班打扮,表示自己上班的穿搭是戴眼鏡、頭髮用鯊魚夾盤起來,沒想到卻被女主管說不合適,原PO不贊同女主管的看法,因此決定發文詢問網友,難道在辦公室夾鯊魚夾錯了嗎?原PO在Dcard表示,自己在1家偏傳統的資訊公司上班,每位員工都有自己獨立的辦公空間,因此她上班時的打扮都是戴著眼鏡,頭髮用鯊魚夾盤起來。不過若是要外出拜訪客戶,原PO就會一改平時輕鬆打扮,改以全裝出席。26日當天,原PO的同事和女主管一起拜訪客戶,和客戶聊到韓系鯊魚夾,沒想到女主管卻表示,「我覺得戴眼鏡,夾這種鯊魚夾不適合吧」。主管的發言令原PO覺得有些傻眼,因為公司每人都有自己的辦公空間,而且平常很少會有廠商到公司來,就算有,原PO也會快速將鯊魚夾拿掉,將頭髮整理好,不懂為何主管會認為上班戴眼鏡配鯊魚夾不妥當。原PO表示,這名女主管更曾直接抨擊屬下的外表,之前原PO有位同事因為懷孕,所以腳水腫,當她在等電梯時,遇到這名主管,沒想到主管竟直接說:「我覺得妳不適合那雙鞋,看起來腳很粗,還是妳要走樓梯?」,原PO認為主管不該隨意批評別人外表,因此原PO也表示,很想告主管職場霸凌。對於原PO的疑問,有網友表示,「每次看到有人頭髮用鯊魚夾全夾上去,都覺得很像要去倒垃圾」,有人認為,因為原PO夾的時候沒有收髮尾,而是讓髮尾往上翹,所以看起來有點隨便。也有人說:「鯊魚夾不管韓不韓系都很休閒,就像拖鞋設計的好看還是拖鞋」。不過也有不少人持反面看法,認為在自己的工位上,為何不能夾鯊魚夾?也沒有礙到其他人,自己舒服就好。也贊同表示原PO這樣將頭髮夾起來,工作會更方便。

搜奇/史前巨鯊存在地球「10幾億年」 科學家掃描化石身形長逾20公尺: 5口內吞下虎鯨
海中硬漢回來了!睽違5年,《巨齒鯊》迎來全新第二集,由傑森史塔森和吳京擔綱演出,這次更一口氣把時間推回到史前時代,巨齒鯊就已經存在;事實上,鯊魚存在於地球上已有幾十億年的歷史,甚至比恐龍出現的2億3千萬年還要更早地活在地球上,而美國羅德島州一家從事鯊魚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先前在羅德島州的布洛克島以南,透過聲納探測器了解魚類狀況,偵測到一條長達50英尺(約15.2公尺)的大魚,懷疑這是300萬年前滅絕的巨齒鯊。羅德島州一家從事鯊魚研究和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透過聲納探測器了解魚類狀況,偵測到一條長達50英尺(約15.2公尺)的大魚,懷疑這是300萬年前滅絕的巨齒鯊。(圖/翻攝自臉書)根據鯊魚研究和保護工作的組織「The Atlantic SharkInstitute」在臉書提到,他們在羅德島州(Rhode Island)的布洛克島以南海域使用聲納探測器,發現船附近出現巨魚,從聲納圖判斷,這條魚長達50英尺(約15.24公尺)、重達40噸,外型像一條鯊魚,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已滅絕的巨齒鯊(Otodus megalodon)。科學家透過掃描巨齒鯊的脊椎、牙齒化石和大白鯊全身,還原出巨齒鯊的樣貌。(圖取自科學先端網頁science.org)不過這巨齒鯊的身形卻突然改變,研究員這時才搞清楚,圖像上的生物並非巨齒鯊,而是一大群在船附近徘徊的大西洋鯖魚,「牠們剛好排成鯊魚的形狀,而且時間長達2分鐘,我們一開始認為,是300萬年前消失的巨齒鯊,因為牠可能一直保持最初的型態,在短短幾分鐘內,我們以為牠又回來了」。根據《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指出,巨齒鯊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捕食者之一,直到300萬年前才滅絕,研究員普遍認為,由於牠的牙齒非常大,推估巨齒鯊可能以鯨魚、大魚或其他鯊魚為食。另外,科學家也依照脊椎化石與牙齒作最新的電腦3D計算,顯示巨齒鯊可長逾20公尺,幾口便能吃下8公尺大的獵物。經還原出的巨齒鯊體型,足以5口內吞下8公尺長的虎鯨。(圖/翻攝自推特)《紐約時報》報導,由於鯊魚骨骼大多由軟骨構成,鮮少能成為化石,多年來研究人員只能根據發現到的巨齒鯊牙齒和比對像鯖鯊、大白鯊等近親,推測牠們的體型,範圍從10公尺到18公尺不等,但「科學先端」(ScienceAdvances)期刊今天刊出一篇研究指出,科學家利用新的3D計算模型,研判巨齒鯊可能比原先人們所想更大、速度更快。根據威爾斯「斯旺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古生物學家皮米恩托(Catalina Pimiento)與倫敦「皇家獸醫學院」(RoyalVeterinary College)解剖學家賀勤森(John Hutchinson)於2014年展開跨界合作,並與研究團隊構建一套新的電腦3D計算模型。皮米恩托表示,經還原出的巨齒鯊體型,足以5口內吞下8公尺長的虎鯨。另因別處有比她們所用還大50%的脊椎化石,認為巨齒鯊體型顯然絕不只如此,體長最大應超過20公尺,比現有的座頭鯨還大。若這個由新3D模擬計算出的體型屬實,則巨齒鯊從A地至B地的巡游速度(單位距離消耗體力最少的速度)、食量也將讓人改觀。皮米恩托認為,巨齒鯊的巡游速度超過時速4.8公里,遠快於她們調查過的現今其他33種鯊魚;現今巡遊速度最快的鯊魚為太平洋鼠鯊,約時速3.2公里。

搜奇/巨齒鯊出生前就殘暴 母體子宮內「狠吞親手足」出生時成2公尺巨嬰
巨齒鯊雖然已滅絕,但絕對是有史以來最恐怖的水生動物之一,成年體長可達到約15公尺,稱霸於1500萬到360萬年前的海洋中,有研究報告指出,巨齒鯊在子宮內就會先吃掉尚未孵化的兄弟姐妹來「補充營養」,讓牠們一出生就成為2公尺的巨嬰,以避免遭到其他天敵的攻擊。現已滅絕的巨齒鯊是史上最危險的巨型鯊魚之一。(圖/達志/美聯社)巨齒鯊其實曾經真實存在過,因為有強大的咬合力和身形,因此被稱為史前動物之最,更曾在3百萬年前稱霸整海洋,根據《CNN》引述科學期刊《歷史生物學》上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發現,這些現已滅絕的巨齒鯊出生時體長就超過2公尺,這都要歸功於在懷孕期間仍在發育中的巨齒鯊,會食用尚未發育的兄弟姐妹!根據研究指出,這款已滅絕的巨齒鯊,其成年體長約15公尺,不過幼鯊在母親子宮內發育期間,透過吞噬其他發育較慢的幼鯊,藉此讓牠們在出生後「身強壯」,這樣的行為被稱為「宮內互食行為」(intrauterine cannibalism)。巨齒鯊會在子宮內吃掉其他尚未孵化的兄弟姐妹來「補充營養」,讓牠們一出生就成為2公尺巨嬰。(圖/達志/美聯社)美國芝加哥帝博大學(DePaul University)古生物學教授西馬達(Kenshu Shimada)透露,這種「宮內互食」的行為雖然會造成巨齒鯊每次懷胎只有幾隻幼鯊幸運存活並長大,但是每隻幼鯊在出生時,體型都會變得相當巨大,長度約為2公尺左右,能夠減少牠們被其他天敵視作獵物、攻擊的風險。英國史雲斯大學(Swansea University)的鯊魚化石研究員庫柏(Jack Cooper)也表示這項新發現意義相當重大,因為在過去並沒有太多巨齒鯊繁殖方面的相關研究,另外,透過研究稀有椎骨遺骸,兩公尺長的測量相當準確,並且與巴拿馬和西班牙巨齒鯊保育所的其他發現相符。除了巨齒鯊,研究還發現大鯊魚相當長壽,壽命可能長達100年。不過儘管這項新研究提供了有關新生和中年的巨齒鯊生長方式的訊息,但對於年長的巨齒鯊相關資訊卻仍是相當少。巨齒鯊會在子宮內吃掉其他尚未孵化的兄弟姐妹來「補充營養」,讓牠們一出生就成為2公尺巨嬰。(圖/翻攝自推特)

搜奇/史前巨齒鯊不敵現今海洋霸主 專家研究曝關鍵
智利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位於智利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以北680公里,曾大部分面積在太平洋海平面下,現在則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環境被認為不利於生物生長,但卻是古代遺蹟完美的保存地點,曾挖出數百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的物種,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獵食者「巨齒鯊」的下顎遺骸,這款體型比現今海洋霸主大白鯊大出4倍以上的巨獸確早已滅絕,有研究顯示,導致這物種滅絕的關鍵,很可能就是後起之秀大白鯊。令人畏懼的巨齒鯊是史上最大的鯊魚,可能長到20 公尺(66英尺)長,牙齒有人的手那麼大,生物學家分析古老生物牙齒的新研究表明,巨齒鯊是頂級掠食者中最頂端的,但是巨齒鯊已滅絕,滅絕原因也吸引科學家討論。據《CNN》報導,芝加哥帝博大學(DePaulUniversity)古生物學的島田教授組織團隊,以13種已滅絕的鯊魚物種和20種現代鯊魚為樣本,使用一種新技術分析鯊魚牙齒中的飲食特徵,了解牠們在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員分析鯊魚牙齒琺瑯質中鋅同位素的比例,經發現,現存的大白鯊曾與巨齒鯊共存,但巨齒鯊面臨滅亡,大白鯊卻能繼續生存,原來是曾經共存的這兩大鯊魚物種,各自菜單上的獵物很可能有一大部分相同,而這種競爭很可能導致了巨齒鯊的滅絕。根據島田教授表示,雖然無法排除巨齒鯊捕食大白鯊的可能性,但可以知道的是,當時牠們都處於海洋生態系食物鏈的上端,而且獵食的物種重疊度高,顯示兩者存在激烈的競爭關係。在激烈的競爭關係之下,體型較小的大白鯊對於食物量的需求較低,同時卻仍具備了相當強悍的獵食能力,在同一個食物鏈位階的競爭存在優勢,島田教授表示,過去有不少關於巨齒鯊滅絕原因的假設,大多都歸咎於氣候變化和食物來源減少,「然而近日提出一種新的假設,就是巨齒鯊與新進化的大白鯊在食物方面變成競爭關係,巨齒鯊不幸落敗而滅絕,我們的新研究似乎支持這一觀點」。研究人員推測,正是這種優勢,使得大白鯊在演化之路上「幹掉」巨齒鯊,成為現今的海洋魚類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