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反彈將盡?1/國人愛存股前十檔多為ETF 這四檔個股最受歡迎
「今年美股在通膨見頂後,後續經濟成長將是股市走勢關鍵,尤其是二年期美債殖利率觸頂後,美股往往先蹲後跳。」瀚亞投信投資長林如惠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說,「經歷一年修正的美股,將是海外股市投資優先選項,漲勢亮眼的印度股市與近期受惠觀光消費復甦潛力的日股,也可觀察。」台股17日虎年封關過春節,美股持續正常交易,近期三大股指均站上了200日均線,包括科技板塊在內的少數去年最受打擊的行業,引領了市場情緒復甦;根據「豐存股」在封關前的統計,國人愛存股仍以ETF為主,個股中仍以蘋果、特斯拉為多之外,輝達、波克夏海瑟威在排名前十檔中也是榜上有名。去年對全球股市來說是瘋狂的一年,為了打擊通膨,美國聯準會FED暴力升息17碼(425個基點),將利率從0%拉升到4%,每月縮表950億美元,聯準會基本上是「犧牲股票來減緩通膨」。永豐金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泓睿說,2022年FED急速升息17碼,創1980年代以來最激進節奏,近期通膨數據緩步往下,應有助於讓FED放慢緊縮的腳步,由於今年第一場FOMC將在1月31日至2月1日召開(決策結果將在台北時間2月2日凌晨公布),向前推算10天,FED委員的緘默期從1月21日(除夕)開始,市場關注緘默期前多位委員的談話對美股造成一定程度的震盪。根據近期多位委員的發言推敲,今年第一場FOMC決策升息節奏很可能維持2碼,甚至可能僅再升1碼,基準利率快速上升對股市估值修正的壓力可望趨緩,後續觀察重點將落在現行的利率將持續多長的期間。聯準會2022年暴力升息達到17碼。(圖/聯準會提供)股股黃佳文執行長認為,2023年通膨可能沒法降溫,延續高通膨的原因包括房租、物價有僵固性,一旦上漲就不容易回落,投資人可能要做好準備。而且從歷史數據知道,利率提高後,對經濟會有負面影響。雖然現在美國的失業率很低、就業增長仍然平穩,但對勞動力的需求可能已過高峰期,預料失業率將在 2023 年上升,「雖然不會出現經濟大蕭條那樣的衰退,但是2023年景氣可能不會復甦。」他說。不過黃佳文話鋒一轉說,股票市場預計將在上半年會承壓,但有鑒於股票市場往往是景氣的先行指標,若2023年底能停止升息循環,可望股市在年中觸底,投資人不必過於悲觀。「股市是反應未來及不確定性,但是去年的大幅升息,市場逐漸習慣聯準會的步調,且股市維持在相對低點,今年下跌空間可能有限,只要升息循環能趨緩,股市有機會反彈。」黃佳文說。黃佳文進一步分享他的觀察,從研究顯示可以看到幾項抗通膨的資產,像是黃金、原物料商品及REITs 在過去停滯性通膨期間有比較好的表現,投資人也可參考一些通膨受惠股。另就債券與商品市場,黃佳文直言, 2023上半年債券市場將成主流,因為債券價格去年大幅修正,10年期公債殖利率升到近年新高,目前債券具有很大吸引力。金屬商品受惠於中國解封與美元觸頂,可望2023年有不錯的走勢,原油價格短期也有支撐,因為俄羅斯的制裁、低石油庫存、中國的疫情鬆綁以及OPEC同意減產,布蘭特原油有機會上看100美元。個股方面,黃佳文則認為「台積電是護國神山,未來幾年都是」,以2022年台積電兩件大事「到美國設廠、巴菲特進場買台積電(ADR)」來看,台積電顯然仍保持龍頭地位。

美股反彈將盡?2/這一檔ETF報酬率高達106%奪冠 八檔破六成都是這一產業
從近期美股ETF年報酬率前十檔排名,能源產業絕對是其中佼佼者,主要係受惠於俄烏戰爭與俄羅斯出口限制,使得能源價格飆至新高,能源ETF表現也跟著強勁,「以去年漲幅亮眼的能源巨擘雪弗龍,今年1月26日股價推高近5% 至187.79美元,在過去52周上漲了44%。」永豐金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泓睿說。1月是美股企業財報月,由花旗、美銀、摩根大通等金融類股打頭陣後,春節封關期間,特斯拉、英特爾等重磅級企業相繼公布財報,這些全球領導性企業的獲利表現,對上下游供應鏈動見觀瞻,對台美股市都具影響意義。土耳其股市近兩周漲福達4.15%,圖為土耳其安卡拉的一處貨幣兌換點清點紙幣。(圖/新華社)永豐金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泓睿表示,預計在年關期間發佈Q4財報的公司,包括近期受關注的價值股投資代表性公司寶僑、嬌生;市場話題不斷的特斯拉、網飛;以及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等企業。據股股App統計資料,CTWANT記者整理出美股ETF報酬率前十檔排行榜,拔頭籌為投資土耳市場的iShares MSCI TurkeyETF(TUR),報酬率達到106%,其次為利率主動型避險的SimplifyInterest Rate Hedge ETF(PFIX)則為95%。「在所有央行忙著升息時,土耳其卻降息,使得土耳其股市大漲106%,但這是犧牲通膨85.5%換來的短暫上漲。」股股App執行長黃佳文說。其他八檔ETF則皆為能源產業,年報酬率在59%~66%之間,包括VanEck Oil Service ETF(OIH)、iSHares U.S. Oil Equipment &Services ETF(IEZ)、Vanguard Energy ETF(VDE)、Fidelity MSCI Energy Index ETF(FENY)、Invesco Dynamic Oil & Gas ServicesETF(PXJ)、SPDR S&P Oil & Gas Equipment& Services ETF(XES)等。中信基金經理人張圭慧則認為,近期美股延續上漲動能帶動新興亞股反彈,隨著多數美股重量級財報都將於農曆假期時公布,過年期間民眾仍可上網下單美股等海外股市標的,因為需特別多加留意。「存股不能再一成不變。」國泰投信ETF研究團隊主管鄭立誠認為,選股建議鎖定財報獲利佳、股利發放穩定、股價波動度低的公司;並可進一步鎖定「高息收」標的,可在金融市場震盪以「股息、債息」作為投資保護,高股息ETF、投資級公司債ETF則多符合以上標準。

美股金融過寒冬? 道瓊站上年線走強存股族免驚
美股金融股今年過寒冬?是存股標的?巴菲特旗下波克夏上季大砍部分金融股持股部位,削減4212萬股美國合眾銀行與1015萬股的紐約梅隆銀行,但在23日美國聯準會會議摘要傳出同意放緩後續升息幅度後,美股3大指數漲跌互見,以道瓊站上年線走勢最強,主要為能源、金融、製造與零售業類股。觀察美股金融保險成份股的股價行情,高盛證券(GS)、Orix(IX)、花旗(C)、摩根銀行(JPM)等上揚,由於11月23日美國聯準會FED公布的會議摘要稱對於貨幣政策影響經濟層面,均同意降低升息幅度,市場多家投行大膽預測美聯儲明年的降息,瑞銀大膽預測降息175基點,利率預算高峰5%降到3.25%。預測「降息派」的還有德意志銀行、野村、美銀、巴克萊、摩根史坦利等,預測降息幅度為175基點到25基點都有;預測利率最高則有5.75%,預測降息利率可達3.25%、4%、4.5%與5%皆有;「沒有降息」維持高利率預測的有高盛、摩根大通、富國銀行,以5.25%、5%為主。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表示,多檔金融股年初以來至10月,已跌2成,Q3財報還不佳原以為金融業的裁員與重組就是盡頭,沒想到許多銀行紛紛為了可能到來的「信用危機」,提列損失準備金應付寒冬。以花旗Citigroup(C)來看,年初以來股價從67塊多,一路下跌到10/11的40.45元,跌幅逾3成,花旗第三季度整體收益下降了25%。然而,花旗股價也開始上漲到昨收48.24元,略有漲幅,應是部分收入增長超過分析師預期,且每股收益高於華爾街預期。根據 Refinitiv 的數據,該銀行報告的收入為185.1 億美元,而分析師預期為 182.5 億美元。這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6%。細看花旗收入下降原因為提撥貸款損失的準備金,為了面臨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而提前做的準備金,另外投資銀行營收也大幅下降,為此花旗開始「瘦身」:出售在全球市場的不賺錢部門,包括澳洲、亞洲業務,而更加專注在受惠於利率升高的個人銀行業務,使個人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10% 至 43.3 億美元。至於摩根大通JP Morgan(JPM),受惠美聯儲加息,收入增長10%至335億美元,虧損的部分主要是因為擔心不良貸款太高,因此提高銀行準備金,金額達15億美金。另外投資銀行業務收入下降 43% 至 17 億美元,而分析師估計為 16 億美元。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MS)受到投資銀行業務下降影響營收,下降55% 至13億美元,市場波動導致交易收入下降3%,提列3500萬美金的信貸損失準備金,主要也是為了因應金融環境的不確定性。黃佳文指出,先前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 GS)陸續傳出裁員消息,Q3許多銀行雖然在利息收入獲得不錯的表現,但是在投資銀行與呆帳準備上付出更多。觀察這一波金融股寒冬,需持續注意「逾放比率」、「備抵呆帳覆蓋率」不能太高。

自駕車大戰「英特爾」獲勝? 股股黃佳文:晶片廠切入優於傳統車廠
自駕車技術總共分成五階段,馬斯克曾揚言要在2017年達到等級五,但是直到2022年,特斯拉始終販售等級2的駕駛技術,而且要價1.2萬美金,Mobileye宣布2024年希望能到達等級4。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表示,在2017年許多大廠紛紛投資自駕車系統,例如:Intel砸下150億美金買下Mobileye,而福特(F)與Argo AI的技術合作,Nvidia和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這場五年的戰役,今天已看到結局。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旗下自駕技術部門 Mobileye(MBLY),已於今年10月26日IPO上市,首日股價大漲了37.95%,以28.97美元作收,創下230億美元的市值,11月7日股價則來到25.89美元。股股團隊回顧2017年以來的自駕車大戰,市場正在關注由英特爾獲勝?Mobileye主要業務為汽車機器學習的開發商,主要讓汽車在行進中能自動駕駛,這需要強大的機器學期才能辦到,目前台灣也透過艾德斯科技在台販售相關商品。在2017年許多大廠紛紛投資自駕車系統,例如:Intel砸下150億美金買下Mobileye,而福特(F)與Argo AI的技術合作,Nvidia和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這場五年的戰役,今天已看到結局。觀察自駕車市場的大餅,自駕車於2022全年預估產值是150億美金,然而到了2030年將會是214億美金,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3.97%。目前市場最大的是北美地區,發展最快的是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及印度。以自駕車技術五階段來說,等級0:沒有自動駕駛技術,等級1:駕駛輔助,等級2:部分自動駕駛,等級3:條件式的自動駕駛,等級4:高度自動駕駛,等級5:完全自動駕駛。根據Nik Miles(資深電動車專家)表示,市場目前販售的車輛是在等級2(部分自動駕駛)接近等級3(條件式的自動駕駛),雖然技術上已經接近等級5(完全自動駕駛),但是要真正上路可能還要一陣子。馬斯克曾揚言要在2017年達到等級五,但是直到2022年,特斯拉始終販售等級2的駕駛技術,而且要價1.2萬美金,Mobileye宣布2024年希望能到達等級4。股股團隊整理特斯拉、nvidia、Intel、福特等四家企業發展自駕車現況。(圖/股股提供)五年後的今天發生了何事?2017年英特爾(INTC)購買以色列國寶公司Mobileye,5年後的今日,於10月26日正式宣布IPO,雖然當初預計市值達500億美金,後來降至200億美金,不管如何都比當初英特爾併購的金額:153億美金還多,顯示出這是筆成功的交易。然而,福特(F)汽車卻認列27億的虧損,來自於「全自動自駕車專案」,並且解散 Argo AI(與福斯合資的自駕車公司),因為福特(F)必須對股東負責,不能持續在不賺錢的事業上努力。福特財務長勞勒(John Lawler)表示:「我們已經無計可施。就(全自駕車)未來所需的投資規模而言,我們實在很難創造獲利。」,福特Q2為此虧損8.3億美金。而輝達NVIDIA自從2017年與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Bosch)宣布合作後,2018年又攜手賓士母公司戴姆勒( Daimler), 打造 1.6 公里只要新台幣 5 元的自駕計程車隊,目前還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將攜手打造用於自動駕駛車、可量產的人工智慧系統,將自動駕駛技術帶入大眾市場,並提供多家車廠發展自駕解決方案。同個起跑線出發的公司,5年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無論是Mobileye上市前後的表現,還是Argo AI倒閉,同屬自動駕駛,兩條道路卻在同一天駛向不同方向,只說明了一個問題:對於市場來說,遠期增長不那麼可信時,近期盈利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目前自駕車系統大部分屬於等級2或者等級3的階段。2018 年及之前,行業內絕大多數的子彈都打向了L4等級Robotaxi無人駕駛計程車,國內外領先的自動駕駛企業幾乎都是宣佈要做Robotaxi。但現在Mobileye上市首日的亮眼表現,以及ArgoAI倒閉關停,從側面說明了市場更加務實,L4及以上的等級的自動駕駛變現遙遙無期,近在眼前的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才是真的獲利關鍵。再者即使勉強推出產品,也會因為設備太貴,使得消費者卻步,Mobileye曾粗估:目前的Level 4等級計程車都須在車頂安裝光學雷達(Lidar)等多種精密感應器,才能達到Level 4自駕等級,硬體配備成本高達數萬美元。Mobileye認為,自動駕駛感測器成本要降到5,000美元,才能廣泛獲得消費市場採納。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表示,以自動駕駛這項新的領域來看,從晶片切入的公司,似乎都有比較好的發展,而傳統車廠卻屢屢遇到問題!以輝達來說,透過GPU的優勢,發展車用的解決方案NVIDIA DRIVE Pegasus,Intel(INTC)也是透過晶片支援Mobileye,導致結果較好。公司從自身優勢出發切入,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技術上來說,晶片發展比系統還好切入,Mobileye、Intel提供晶片的廠商,都能構提出完整的解決架構,但是車廠想實際應用在路上則是有很大的難度卡在成本與軟體,成本太貴的話消費者不會買單,軟體則是路況多變,機器學習真的能取帶人的判斷力嗎?雖然Robotaxi(自動駕駛等級四)代表著未來,但隨著目前資本收緊以及二級市場投資收益的表現,投資人更加看重一個企業的基本面,也就是企業目前的營收狀況、盈利狀況。

要價5萬Meta新款頭盔10/25開賣 今年跌逾六成的股價後勢受關注
META於10月發表一台要價5萬元的QUEST PRO的新型VR穿戴式裝置,對於META從今年初以來下跌61.59%股價,是否有助益?專注美股大數據研析的股股App團隊觀察,發布當天股價還微幅下跌0.71%,可以觀察10月25日正式開賣Quest Pro後續銷售量與股價連動關係。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表示,META的VR產品終於亮相了!於2022年10月13日凌晨一點的年度Connect大會,祖克柏發表了名為Quest Pro的新型VR穿戴式裝置,美國售價1,499 美元、台灣售價1,650 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9500元左右,以實際價格為主)。META Quest Pro一出,網路論壇就引發話題,論壇上有人看好,也有人反對,有網友說「有維持正常運作,推個Quest2是真神機,其他沒一家能比擬」「頭戴裝置根本就不會成為主流」「元宇宙太花錢」「太多人把元宇宙和VR劃上等號,真正有在實現元宇宙是像ROBLOX這種遊戲吧」股股App團隊也整理此產品亮點,在「成像」上,頭盔能追蹤「眼部」與「臉部」表情;「影像」上的解析度更高,有專屬訂製鏡頭;傳送上更高品質,以及可自我追蹤的控制器。在硬體上,META靠著自身投入十億元發展,但是因為客群鎖定高單價的商業需求,因此請來了深耕商用市場多年的軟體大佬:微軟,一起攜手打造商業會議的解決方案,與微軟合作使用Microsoft Teams、Microsoft 365、Xbox Cloud Gaming等,讓META的元宇宙有更實際的應用。黃佳文表示提到,目前市場對META的VR產品的期待,自從2021年改名META後,市場就一直關注META的發展,幾乎可以把META看作是元宇宙的發展重點,因此這次發表會備受矚目!股股團隊也認為,META能不能甩開過去的陰霾,從新出發也是這次發表會的重點,過去的陰霾包括:2021年的吹哨者事件、日活躍用戶持續下降、市場不信任元宇宙...等等,因此這次發表會是祖克柏「元夢想」實踐的第一步!因此受到投資者們高度關注。不過,有一點讓META Quest Pro最為人詬病,就是「續航力」,花了3小時充電,竟然只能用1-2小時,雖然有45w的充電座,還可關掉某些功能來節電,但是這個致命傷也重傷了Quest Pro,你可以想像開會到一半,所有人得下線充電,或是一個人得買兩隻輪流替換嗎?內部消息甚至指出,META內部開會也不喜歡使用VR裝置開會,現META集團技術顧問約翰·卡馬克也直言:「 Quest Pro使用者體驗並不友善」。黃佳文表示並從「社群巨人與蘋果的戰爭」一點觀察,過去FB身為廣告媒體,是全球最大的社群媒體龍頭,但如今META賣起了科技產品,此時競爭對手逐漸浮出檯面,首先最明顯的是蘋果(APPL), 蘋果執行長庫克更是坦言:「元宇宙是個失敗的方向,擴增實境(AR)才是重點。」股股團隊分析出三項證據,證據1為蘋果表示XR設備Q4會開始量產,證據2是2023年將會發表頭戴式裝置,證據3為庫克公開表示:「很快的,我們將回顧沒有AR的生活,就像我們現在回顧沒有手機或網路的生活一樣。」雖然有傳言2030年的VR裝置將會變得很貴,但是別忘了蘋果粉絲的信仰,而且過往蘋果的使用者體驗總是深深打中消費者,蘋果的威脅肯定會挑戰Quest Pro的銷售。綜合以上的觀察與討論,元宇宙是個概念,遠遠超過一兩台VR銷售,但是近期META的路可能會越來越坎坷?股股團隊建議可以關注,過去META是媒體出身,現在轉型成賣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經營發展策略走向,且METAV先發展企業端,未走向平民化,在攜手微軟發展的功效有多少?而且企業會願意砸錢買一個Google Meet的替代品嗎?META擅長的廣告競爭優勢是否能延伸到元宇宙,可否有助挹注整體營收,套用祖克柏的話說:「我深信元宇宙將會成為下個世代的智慧型手機」,這也關注投資人意向。

熊市債券布局2/保守穩健積極型投資組合 「債優於股」都要看懂到期殖利率
美國今年大幅升息下,全球資本市場如遭大怒神重槌,連帶對經濟衰退陷入疑慮,市場一片慘綠中。不少金融業者觀察到,「投資級公司債價格跌幅,已超過新冠肺炎爆發最恐慌時期,這也是市場上現在看到『逢低進場』時機。」2022年是個多事之秋,受俄烏戰爭影響,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加上中國大陸清零政策,迫使供應鏈嚴重受阻,進而導致通膨居高不下,「為此美國聯準會祭出鷹派升息對策,以壓制居高不下的通膨。」中租基金平台副總經理蘇皓毅提醒。目前債券評等多以標準普爾(S&P)、穆迪(Moody’s)及惠譽(Fitch)三大信評公司為依據,國內的評等公司則是中華信評。債券分級評等A最好,依此類推還有B、C,最差的是D;同樣字母出現兩次會比一次好,AA就比A好;有些會用正、負號或是數字來區分,數字越多越差,譬如說AA+、AA-、Aa1等,可再細分為「投資級」、「非投資級」債券,一般市場所稱的「非投資等級」,即所謂的垃圾債券。股股金融科技執行長黃佳文說,「債券型ETF」即是「買進一籃子債券」的意思。(圖/翻攝黃佳文臉書)「一般來說,投資人屬性有保守型、穩健型與積極型,在股票債券的配置上,也是有不同比例組合可以參考。」蘇皓毅說,保守型的投資者的股債配置會建議25:75(1:3),投資等級債券大於非投資等級債券,再依序為新興市場債券、成熟市場股票、新興市場股票與台股;而最後一項的「新興市場股票與台股」的比例,則會是最少者。穩健型投資者的股債比會建議45:55,組合上可以參考成熟市場股票略多於非投資等級債券、投資等級債券;積極型投資者的股債配置比則會建議60:40,以成熟市場股票為主,其次搭配非投資等級債券,以上兩種可大於投資資金的五成以上,然後再考慮布局新興市場股票與台股、投資等級債券。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債券市場投入門檻高,債券型ETF則是「可降低波動,帶給配息報酬穩定性」的另一項選擇標的。股股金融科技執行長黃佳文表示,債券型ETF是幫投資人「買進一籃子債券」的意思, 具有配息優勢,也是在投資組合中,扮演防守、降低風險的角色。債券ETF 依據投資標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公債ETF、投資等級債ETF、高收益債 ETF等,可以從投資地區或存續期間不同,加以區分。「債券ETF 跟債券不同的地方在於,債券會有到期日,但是債券ETF沒有,就跟股票型ETF一樣,它會有各自追蹤的指數。」黃佳文說。黃佳文進一步說明,比方說追蹤7~10年美國公債指數的ETF,當投資組合中有債券到期時間小於7年,就會賣掉舊的買新的,因此追蹤這檔債券ETF,裡面的債券都會維持是離到期日還有 7~10 年的債券,「越長天期的債券,對利率變化越敏感,殖利率理論上也會越高」。黃佳文也提醒「利率風險」,越長天期的債券,對市場利率變化越敏感,因此相較於短、中期債券來說,長期債券 ETF 容易漲得多,也容易下跌得多,但理論上越長天期的債券所能獲得的報酬率就越高。一般而言,對於進行股債搭配的投資人來說,挑選中期債券加入投資組合,會是比較平穩的選擇。

美企裁員潮湧現!今年META跌逾60%劇烈 唯獨FORD小幅上漲
美國企業開始大幅度裁員,從年初加密貨幣產業一口氣裁了2000多人,到「華爾街裁員潮」高盛開第一槍將裁撤數百人,成為第一家因交易量急凍決定縮減開支的大型銀行;緊接著波音宣布裁員約150個財務職位,服飾零售巨頭Gap也將裁撤約500名總部員工,Gap週二作收9.21美元受挫3.26%,股價今年以來已下跌48%。股股App統計美國等準備裁員的企業與人數;對照熱力圖來看,美企股價與裁員消息傳出後的跌幅。(圖/股股App提供)美國裁員一波又一波,根據股股App內部統計,截至今年九月已有十多家企業相繼宣布裁員,科技類Google、雲端平台twilio、microsoft、騰訊、相機公司Snap、雲端醫療平台GoodRx;製造業的Ford、加密貨幣類的NFT平台Opensea、Coinbase貨幣基地,以及娛樂業的華納兄弟探索公司、社群媒體Meta、金融業高盛與零售業沃爾瑪、服飾業Gap等,失業人數初估已逾三萬人。股股App統計美國等準備裁員的企業與人數;對照熱力圖來看,美企股價與裁員消息傳出後的跌幅。(圖/股股App提供)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指出,裁員消息是股市的短期負面消息,因此觀察新聞發布當天的股價變化,微軟(8/11)-0.47%、高盛(9/12)+0.7%、ford(8/23)+1.59%、META(8/21)-2.92%,新聞發布當天多已下跌作收。更長時間來觀察,今年初以來,META已經跌幅60.61%、微軟跌幅19.54%、高盛跌幅17.69%,唯獨FORD+9.77%是小幅上漲,這場裁員潮,是到年底前刮起的一陣寒風,各個產業人人自危。哪個產業砍最多人?從圖來說,科技業砍最多員工,原因是通貨膨漲及升息,導致營收下降,因此減少支出,可能也與疫情期間科技業大幅招聘人員有關,再進一步對照熱力圖的跌幅一致,今年初以來為科技業跌幅最重,因此研判與裁員有關。黃佳文認為,裁員潮主因應與經濟環境不佳,通膨數據居高不下有關,使得企業經營成本上升,但是想要保持公司營收持續成長,在不能漲價幅度太大的前提下,只能透過減少成本來支付,因此裁員就成為選項。由於企業預期未來景氣會更慘,解決財務虧損窘困,而先縮減人員編制節省成本,除了在美國發生外,中國大陸、歐洲也都有裁員潮。

美元走強「空手」要等這個匯率 股股黃佳文:美股存股族可關注10檔高股息ETF
美元走強,加上美國今年不斷升息已達九碼,美股受挫震盪,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佳文認為,這可能使得短線投機客怯步,卻是美股存股族可以考慮進場時機。黃佳文有軟體工程師背景,是個蘋果公司3C迷,並曾穿梭美澳中國間,約2016、2017年他開始買美股,就從最熟悉的蘋果公司及標普指數型基金等入手,並和一群投資美股的伙伴,利用AI大數據演算法,為美股企業的成長性、競爭優勢與合理價格等做了多項量化指標,開發「股股App」。黃佳文也分享可以考慮關注的10檔高股息ETF,包括iShares 新興市場高股利 ETF (DVYE)、WisdomTree 新興市場高股利 ETF (DEM)、Vanguard 股利增值 ETF (VIG)、Invesco 標普 500 高股利低波動 ETF (SPHD)、Vanguard 高股利收益 ETF (VYM)、Schwab 美國高股利股票型 ETF (SCHD)、iShares 核心高股利 ETF (HDV)、iShares 核心股息成長 ETF (DGRO)、SPDR 標普高股利 ETF (SDY)、iShares 精選高股利指數 ETF (DVY)。黃佳文表示,從2022年初美元兌台幣為27.67元,直到今年9月已經31多元,如果你年初擁有1,000美元資產,代表你若此時換回台幣,平白無故就會多賺2,724元,這就是「贏了匯率」。至於要如何「贏了股價」,黃佳文進一步說,存股族的投資核心是分批買進股票,因此長期而言持有成本能更低,藉此一邊享有股息,一邊能賺價差,提高勝率,而每次美股下跌都是上天創造的存股好機會。當美元匯率強勢升值,會使得美企出現匯率損失,進而使得股價下跌。但是這終究是短期的影響,公司只要體質仍佳,對於存股族而言反而能藉此機會撿便宜,多買進部位。正常情況下,美元升值的結果,以美元計價的資產,例如石油會開始下跌,加上不斷升息,使得美股繼續下挫,存股族則能用更便宜價格買進股票。許多公司即使有匯率損失,仍繳出不錯財報,再者存股族投資的時間區段較長,長期而言只要是好公司,股價仍會繼續上漲,且現在的低點會是好買點。黃佳文說,對於存股族來說,美元走強導致某些股票下跌,實際上是個利多,因為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好公司,雖然短期內財報會影響營收、毛利率、業外損益,但是這終究只是會計帳上的數字,公司的護城河與商業模式,才是長期馬拉松的關鍵,因此不用過度擔心匯損,何況大部分公司都有做避險。在近期金融市場中,升息壓抑企業與消費者需求,全球經濟已出現減弱信號,而美元升值更使企業獲利雪上加霜,匯率明顯重挫許多大公司的獲利,如星巴克、NIKE、微軟、谷歌...等。在FED軟著陸的劇本中,未來升息勢必不會停止,美元匯率仍會繼續走強。目前還是空手的人,黃佳文建議可以先觀望局勢為主,因為目前換匯較為不利,可以等到匯率掉到29元左右操作。平時可以多用線上銀行趁著匯率便宜時換匯,未來就可以直接買賣美股,這樣能以更低的成本來投資美股,幫助自己建立多元資產配置。

買美股積極型「心臟比大顆」 選高成長股怕震盪還要做這一招資金配置
在投資前,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先行評估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有多少,藉由風險評估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標的。之所以叫「風險」,顧名思義就是「有可能消失不見的機率」。 就像那句常看到的聲明:「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無論是哪一種理財工具都伴隨著一定風險。 然而承擔風險能力可以從年齡、投資策略年限、可接受的 波動等層面來評估,通常可分為保守型、穩健型以及積極型,不過檢測出來的分數高低無關對錯,只有「適合與不適合」而已。給保守型的各位 你們喜歡按部就班的生活,並根據實用、程序化的原則做出決定。工作中,通常扮演的都是管理、組織或行政等角色。即使是娛樂,你也喜歡選擇那些要求事先計劃的活動,如露營、旅遊等。代表人物有華倫・巴菲特,因為具備計畫的能力,但個性較為保守些,因此適合穩健的「股息成長股」或者「全天候投資配置」。給穩健型的各位 通常喜歡在收集事實數據後再做出決定,喜歡通過理性的邏輯思考引導他人。其實這樣的大腦通常都善於理財,還能夠很好地解決技術問題。代表人物有比爾・蓋茲、馬雲,也因為具備分析能力且較為理性,因此適合主動選股的投 資,包括「股息成長投資」與「成長股投資」。給積極型的各位 你們多是風險的承擔者,期望打破常規,喜歡進行設想,能眞正享受驚奇。代表人物有伊隆・馬斯克、馬克・祖克柏,喜歡冒險刺激,心臟比一般人更大顆,對於新事物與未來科技很感興趣,適合投資營收成長快速的公司,只要看準了目標並投入,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報酬! 因此,你們很適合投資高成長股!不過成長股投資的不確定性較高,波動也較大,所以我會建議同時可以配置部分資金於穩健的ETF做 6:4 的股債配置,進而降低風險的波動。(以上出自一品文化出版、黃佳文Owen著作《抓住美股小金雞》內容摘要)

要盯的不是盤是你的配置 美股、黃金ETF可以這樣挑
要做好資產配置,並不是分散買股票就好。買一檔All in不好,那我買個10檔總行了吧?錯錯錯!就長期觀點來看,股票當然是報酬較高的資產,但是,我 認為股票長期來說,面對的也是較大的風險,在向上的過程中,將會伴隨者巨大的波動。萬一你的帳戶虧損20萬或者績效-20%,我相信不論是誰都會懷疑人生的。所以呢,在講如何降低波動之前,我想先聊聊兩種模式的投資選擇:1. 最低點投資 每個月以固定資金,找到最低點,進入市場投資。2. 定期定額投資 每個月固定月初(1 號)定期定額投入市場。若以上兩種方法,分別各投入20 年。20年後,「最低點投資」的投報率對比「定期定額投資」的績效,超過約45%。何時最低點會來?只有神知道。但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能買在最低點? 「買低點投資」的假設是不可能實踐的。最低點是事後論。因此,我也建議,要進行好的投資配置,可以直接從美股進行分配,讓產業類型的ETF成為投資配置的投資商品。首先,進入美國股市的人,一定要了解 SPY(SPDR標普500指數ETF)。SPY是全球規模最大、交易量最大的ETF之一,另外VOO(Vanguard標普500 指數)也値得認識,目前是全球管理資產規模最大的ETF,儘管現在已經有其他類似且更低費用的ETF,但它們倆在規模上的地位仍沒有動搖。股票配置SPY的主要成分股包含蘋果、FB、Google等知名企業,成分股總數約 500檔左右,因此,假設你的部分,進行股票配置的時候,我會建議以歷史悠久的SPY進行配置。黃金配置部分,實際投資黃金本身,以追蹤黃金價格的市場表現為投資目標。 我會投資這類商品型ETF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作為對抗股市波動或通貨膨脹的一種方式。上述提及黃金市場與股票市場並無太高的相關性,也可以說是無相關性,因此,建議大家如果要以黃金做為風險規避的資產類型,可以投入美股與黃金相關的ETF為配置,例如GLD等ETF。(以上出自一品文化出版、黃佳文Owen著作《抓住美股小金雞》內容摘要)

富邦證券拚了! 今年美股等七大海外市場「免收」最低手續費
國人投資美股已成趨勢之一,許多民眾會因海外網路券商提供免手續費服務做交易,降低投資成本,但相關電匯費用也是不容小覷。今天(11日)富邦證券則是率先宣布,即日起至2022年底,包括美、中、港、日、新、英及德國股市等共七國海外市場,全面取消最低手續費,且交易股票、ETF都適用。近年來國內券商複委託投資連年快速成長,近三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24.5%,顯示複委託已成為台灣投資人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國內各大券商公告的牌告最低收費為25~50美元,動輒需要交易1~2萬美元才可達到最低收費限制,讓許多想進入美股市場的小資族,增加一些操作難度。美國券商的交易手續費,Firstrade第一證券和eToro e投睿為免費;TD Ameritrade德美利證券則提供美股和ETF免費。美股理財達人黃佳文Owen對此就表示,最多人問的美股問題就是「遊戲規則」,「在國內,複委託又是累積多少才會選擇買入?」會這樣問,主要是因為電匯費用和手續費不便宜,複委託的買賣手續費是有低消的,手續費0.15%,低消要付15 ~20美金,有些券商更貴。美國網路券商最大優勢為手續費低廉,有的券商還標榜零元手續費,但投資人需自行匯款到國外與匯款回來,有的券商要求匯款單據要傳眞或掃描後email到國外進行作業,此項操作並不是那麼的友善。黃佳文指出,跨國匯款的費用,單筆約700~2000元台幣;相較之下,國內複委託出金很便利,且跨國匯款費用由複委託券商負擔。如果是複委託手續費 = 投資本金 *0.15%(如不足20美金,則要直接付 20 美金)。在此手續費的規則下,可以算出20美金 / 0.15 % = 13333美金,以美金匯率28來看,投入新台幣 38萬內,買賣手續費,都是20美金。

最多人問的美股問題「遊戲規則」 這二家券商「免收」交易手續費
有很多人會說,擔心投資美股很複雜,說美股漲跌沒有限制,很害怕,還說要匯款好麻煩。我會跟你說,不要被舒適圈限制了你的行為,只要跨出這一步,外面的世界還很大。能賺全世界的錢,為什麼要執著於台股呢?投資美國股市並沒有那麼困難,只要了解遊戲規則,降低心理恐懼,就能在股市中獲利。TD Ameritrade德美利證券、Firstrade第一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IB盈透證券、eToro e投睿等,皆有提供中文語音或是文字的客服。現在國內大多數券商都可以透過開立複委託帳戶,直接投資美股,相當方便,複委託就是透過國內的券商去海外幫你下單買進股票或 ETF,在台灣買台灣股票時,股票券商會透過台灣的證交所去下單買股票。同樣的,如果需要買海外股票,就是委託券商去國外的交易所(例如:紐約證 交所、那斯達克交易所)也就是你透過你下單的券商幫你 買賣國外的股票,其正式名稱為「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業務」。也有投資人,選擇在網路上向美國的網路券商開戶,大部分網路券商都有提供中文介面以及中文客服的服務,只須上網塡寫資料,就能夠完成開戶,可以說是相當方便。目前美國網路券商最大優勢,不外乎為手續費低廉,越來越多券商開始標榜零元手續費,但投資人需自行匯款到國外與匯款回來,有的券商要求匯款單據要傳眞或掃描後email到國外進行作業,此項操作並不是那麼的友善。跨國匯款的費用,單筆約700~2000元台幣;相較之下,國內複委託出金很便利,且跨國匯款費用由複委託券商負擔。目前美國遺產稅免稅額僅有6萬美元,也就是180萬元新台幣,非常容易被課稅,超過180萬部分需繳交40%的遺產稅,這是非常可觀的數字,對於繼承者可說是相當的傷財。我的朋友這樣問我:「如果是海外券商,通常都會存到多少錢才電匯到海外券商呢?如果是國內,複委託又是累積多少才會選擇買入呢?」 會這樣問的原因,是因為電匯費用和手續費不便宜。然後複委託的買賣手續費也是有低消的,手續費0.15%,低消要付15 ~ 20美金,有些券商更貴。所以該一次買或匯多少比較划算?這裡算給你看:如果是複委託手續費 = 投資本金 *0.15%(如不足20美金,則要直接付 20 美金)。在此手續費的規則下,可以算出20美金 / 0.15 % = 13333美金,以美金匯率28來看,投入新台幣 38萬內,買賣手續費,都是20美金。至於美國券商的交易手續費,Firstrade第一證券和eToro e投睿為免費;TD Ameritrade德美利證券則提供美股和ETF免費,選擇權 $0.65 / 合約;Interactive Brokers IB盈透證券的美股最低為 $0.35,美股交易額 1%(最低 $1)。(以上出自一品文化出版、黃佳文Owen著作《抓住美股小金雞》內容摘要)

加碼分攤卻躺平、投資VIX恐慌指數愈恐懼 美股達人細數錯誤進場教訓
我想我的經驗可以給你一些警示,避免切身之痛。也希望能鼓勵在投資低潮中的你,千萬不要放棄重新進入市場。淨値低於股價就是買?產業趨勢要研究我曾經在搜尋投資標的時,發現了某一企業淨資產,遠遠高於股價。還記得當時的財報顯示,其淨資產為四十幾塊,而股價只有十幾塊,當時的心態是,這麼好的投資標的,我買到賺到!後來發現,像這種菸屁股型的股票實在不是好標的。當時的我,無視於公司體質的變化,沒有研究為何股價低於淨値,也沒有去理解為什麼此公司股價可以變化那麼大,還不斷的加碼投資。殊不知整個產業已有巨大的改變,公司無法因應環境與市場變化,導致此公司的衰敗之路。在那之後,我了解了投資標的產業風險,而也不是單單依據淨資產與股價,就可以判斷價格的漲跌。 再看好的股票,也不要全放在一個籃子? 後來,我看市場上金融股的各項數據與未來預估走勢皆為績優,於是,將資金大部分都於投入於金融股,並沒有做好所謂的分散風險,當2018年歐洲債務危機,重挫了我的投資績效。那麼,挑選「投資標的」利基點是什麼? 我舉美國電信公司的例子,因為我在美國短暫工作過,用的是這家電信公司的服務,所以投資。每當殖利率5%的時候,我就會進場,每高於5%我就持續買進,不斷的重複此加碼的操作,但股價卻是不斷的下降,我想要加碼來分攤成本與費用,最後反而躺平了!我那時才發現,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必須明白投資這間公司的利基點,並且要問自己為何投資?而不是一直將成本攤平。 我們都知道,許多人進行加碼攤平的操作,純粹是想讓損益沒有賠掉那麼多,但是任何操作技巧,始終都還是要回到「為什麼要投資這間公司?」來做為利基點。 買入點的價格是很重要的。當某分析師說什麼,或者朋友建議什麼的時候,你都會想要試試看,這很正常,這也是每個投資者必須之路,我也不例外。VIX之誤:投資恐慌指數,結果就是讓你很恐慌 我發現我在投入恐慌指數之時,我是更恐懼了,因為其指數上上下下,漲跌幅巨大,自己承受不了。後來的我意會到,恐慌指數並不是拿來操作的,正確的恐慌指數是當作指標來觀看,或者避險就好。對於投資,有時候慢慢來,比較快!請相信時間的力量 巴菲特早年投資,也沒有做到過 「一年翻幾倍」的驚人壯舉。觀察後我才發現,巴菲特是把他那兩條投資原則:「一,不賠錢。二,記住第一條,做到極致。」(以上出自一品文化出版、黃佳文Owen著作《抓住美股小金雞》內容摘要)出身資訊工程師的黃佳文,第一張美股就是買自己最熟悉的蘋果公司。(圖/黃佳文提供)

台股不會做沒關係 買美股前他靠這個嗅覺敏銳先當電玩場主
投資美股時,我非常喜歡挑選美國的「高成長型+股息成長」股票,找到這樣的股票,有如找到投資金雞母,能為自己創造源源不絕的金蛋,那會幫助我在投資上高枕無憂。在講投資美股之前,我得先講,我始終認為「養成商業嗅覺的敏銳度」是至關重要的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美股與台股不同,多的是一般人能觀察到的商業品牌和行為,如果你能鍛鍊自我的商業嗅覺,就有機會選到你的金雞母。不過,「商業敏銳度」絕對不是與生俱備,除了從小的生長環境之外,我覺得還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第一個是:保持好奇心。我們對於一間公司進行新事物的探索之際,除了建立相對應的知識之外,同時也需要對於現況,甚至是未來的細緻觀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外,我都盡量接觸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人、事、物,即便是簡單的交流,都可以保持好奇心的去理解他們在想什麼,煩惱什麼,需要什麼。世界在流行什麼,又有什麼是未來的趨勢所在,這其中就潛藏巨大的機會。第二個是:對於財富的渴望。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眞的是一點都沒錯!如果我們對於獲取錢財沒有渴望,那麼錢財自然是不會向我們靠攏。無論是小時候的小生意、小買賣,到現在的開業創業 與股票投資,都是對於財富渴望所體現的商業過程,財富的多寡取決我們有多渴望,就好像我們小時候談戀愛一樣,只要我能與妳在一起,什麼我都願意做!我常開玩笑著說:「如果有這種心情,不變成首富也很難!」商業嗅覺一般來說有兩種人擁有,第一種是商業天才,就是商業頭腦很高的人,天生會做生意。我曾經讀過一本書,主角從小就會做生意,第一份生意是跟著家裡賣高級水果,第二份商業模式因應趨勢發展為數位化的交易平台,讓有購買需求著不用出門,只要在家裡動動手指就可以購買到高級水果,同時也在建構自己的商業模型,並且不斷的優化。 第二種人是一直在商業模式中揣摩的人,整天想著商業,和健身一樣,堅持下來了,總會有點效果。我的第一個商業模型:自己當電玩場主我的生長背景較為特殊,自小家中經營賭場,就是街坊鄰居會到我家打牌摸一把那種,各式各樣的人在家中來來去去,從旁看他們打著牌,我也開始學習著各種博弈遊戲,每項博弈又有不同的的遊戲規則,每個規則底下又有不同的策略,也需要思考如何贏得博弈的賽局。這開始培養了我對博弈思考,獲利期望値,以及數字計算上的敏銳度。現在看起來,都是讓我獲得後來對於經商創業、股票投資的最初的養分。(以上出自一品文化出版、黃佳文Owen著作《抓住美股小金雞》內容摘要)

國人最愛的美股前10名! 榜首好市多、民生類佔8成
根據股股⾦融科技2021年5⽉公布股股APP⽤戶的美股搜尋熱度統計,前10名最多人關注的股票中,前三名是好市多(COST)、臉書(FB)、台積電(TSM),這10檔股票中,民生消費股竟然高達8檔,可見疫情衝擊下,美股股民非常關注在疫情後民生消費的潛⼒。「股股金融科技」創辦人黃佳文,是個蘋果公司3C迷,四年前他開始買美股,就從最熟悉的蘋果公司及標普指數型基金等入手。黃佳文指出,投資美股新⼿常問的三個問題,「台股好?還是美股好?」其實就像是青菜蘿蔔各有喜好,若不理解青菜是什麼?蘿蔔是什麼?在這樣的基礎下我們又能如何分別熟優熟劣?因此無論投資台股也好,還是美股也好,首先要了解投資的標的是什麼,這標的的公司產品服務是不是我們容易理解。出身資訊工程師的黃佳文(上圖),第一張美股就是買自己最熟悉的蘋果公司(下圖)。(圖/黃佳文提供)黃佳文表示,統計股股APP⽤戶搜尋美股的熱度統計,前10名最多⼈關注股票依序為好市多(COST)、臉書(FB)、台積電(TSM)、寶僑(PG)、迪士尼(DIS)、網飛(NFLX)、阿里巴巴(BABA)、亞馬遜(AMZN)、特斯拉(TSLA)與英特爾(INTC)。黃佳文認為民眾可以從平時就會用到的各類⽣活用品,到常見的星巴克、麥當勞、好市多等,都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反觀台股的公司,大多是⼀般人比較不懂的科技、金融股股。巴菲特提到的能力圈的概念,就是投資時要選擇自己知道且了解的領域。除此之外,包含市場成熟度、投資環境、投資成本(手續費)、投資門檻等條件,美股其實具有許多台股沒有的優勢,確實對想要學習投資的民眾,是一項適合新手和小資族入門的選項。根據《股股學院》知識懶人包「美股V.S台股」的分析,美國券商因為交易量龐大,所收取的交易手續費相對來說較低,以TD券商為例,手續費為0元,與臺灣券商平均0.1425%費用相比,若經常出入交易,都是成本考量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