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咬指甲」恐引發4大健康問題 專家:「這類人」比例最高
長期咬指甲對健康有害!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習慣,兒童和成人都有例子,這可能與心理壓力、焦慮、寂寞有關,且研究發現「醫學生」咬指甲的比例最高,但黃軒也提醒,長期咬指甲可能會造成指甲受損、口腔感染,牙齒問題及皮膚潰瘍,最慘還可能感染疾病引發重症。黃軒22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上,以《咬指甲,是可治癒的》為題發文指出,咬指甲(Onychophagia)通常始於兒童時期,大多數人長大後會停止,但有些不會,不同人群中咬指甲的流行比例從3%到46.9%不等,其中醫學生咬指甲的比例最高。黃軒進一步解釋,根據Williams et al.(2020)的研究,咬指甲可能與心理壓力、焦慮、無聊和寂寞等情緒有關,其中36.8%至63%的病例有家族史。另外,咬指甲其實並不是強迫症,而是被歸類為神經精神(neuropsychiatric)疾病「妥瑞氏症」症狀「tics」的一種。黃軒也引用Pacan et al.(2014)的研究提醒,長期咬指甲可能導致4種健康問題,分別為:指甲受損:指甲變形、斷裂和脆弱。牙齒問題:牙齒磨損、錯位和敏感。口腔感染:病菌通過口腔進入身體,可能引發感染。皮膚問題:指尖皮膚炎症,感染或潰瘍。不過黃軒表示,「咬指甲,是可治癒的」,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生活習慣療法(HRT),被認為是治療咬指(onychophagia)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但有26.4%的家長不會帶孩子去看醫生,甚至有高達70.2%的家長認為懲罰孩子,是打破孩子習慣的有效方法,結果反而是讓小孩更焦慮。想停止咬指甲,黃軒建議,可以從自己主動停止咬指甲、或將咬指甲替代成其他無害的行為,像是擺弄小物件,也可以尋求上述CBT或HRT等療法,改變不良行為,並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

永凍土持續融化 醫:「殭屍病毒」恐無處不在
全球暖化不只造成環境浩劫,竟然也跟病毒有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近日表示,近期歐洲研究人員發現13種史前病毒,命名為殭屍病毒,「人類把地球持續加溫下,凍土持續融化、殭屍病毒出現,就有可能也無處不在了。」黃軒在臉書發文說,隨著氣溫上升,永凍土逐漸消失,「現代人類從未遇到過的病毒,會浮現在地球,這些病毒,曾經被冰凍在冰中數萬年了,具體地說是2.7到4.85萬年左右。」黃軒表示,歐洲一項研究挖掘西伯利亞永凍土時,發現13種史前病毒,命名為殭屍病毒,「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殭屍病毒復活後仍具有感染力,大家開始擔憂,後續感染會有更大問題。這次的研究,觀察到的殭屍病毒,只能感染變形蟲而已。但是,在諸如永久凍土等環境中,確實存在能感染人類的病毒。」然而,這案例不是第一起,黃軒說明,1997年科學家在阿拉斯加永凍土的女屍上,發現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病毒株;2012年科學家也在冰凍300年的西伯利亞女木乃伊身上,發現了天花的遺傳基因殘跡,因為這些病毒,人類免疫系統沒遇過,所以才叫殭屍病毒。黃軒引述專家說法,殭屍病毒的下一次大流行機率不會是零,所以大家要小心,要將它看作未來的風險,可能發生在這代或是下一代,「人類把地球持續加溫下,凍土持續融化、殭屍病毒出現,就有可能也無處不在了。」

6種飲食超傷肝…醫曝「這種維他命」也NG 1成分損害不輸酒精
近年因健康意識抬頭,不少人為了有更好的身體,紛紛開始注重飲食。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透露,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很容易傷肝,包括甜食、碳酸飲料、高油食物、草藥、止痛藥,甚至是維他命A,都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其中糖對肝臟的損害不亞於酒精,建議平時注意飲食、多運動,這些皆可阻止肝病的發生。黃軒在臉書粉專表示,「太多的糖不只是對你的牙齒有害。其實,會傷害你的肝臟。太多的精製的糖、高果糖的食品,會導致脂肪易堆積在肝細胞,這可能導致肝臟疾病。一些研究發現,即使你體重沒有超重,糖對肝臟的損害,也不亞於酒精。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限制添加糖食物的另一個原因」。醫師提到,研究人員發現,喝大量碳酸飲料的人,更容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台灣發生率約 15至45%,嚴重者會導致最後肝硬化,因此少喝一些碳酸飲料,也可以算是一種「保肝行為」。黃軒指出,如果吃太多油的食物,脂肪會在肝細胞中堆積,並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就是俗稱的「肝包油」,可能引發肝臟腫脹,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脂肪堆積會使肝臟組織硬化和疤痕,如果是超重或肥胖、中年或患有糖尿病,更有可能已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醫師進一步說明,高劑量的維他命A會給肝帶來負擔,建議從紅色、橙色和黃色的新鮮水果或蔬菜中獲取即可;不僅如此,部分草藥和止痛藥也會造成肝損傷,所以在服用任何藥物前,最好先向醫師諮詢,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無法一覺到天亮? 美國研究揭「6原因」:睡眠疾病、肥胖上榜
你能一覺到天亮嗎?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近日在臉書上分享美國一項研究,有35%的人每週會在半夜起床3次,可能是患有睡眠疾病、過度肥胖、精神、身體疾病等6種原因。黃軒表示,美國研究指出,在半夜起床有這6種原因:1.睡眠疾病:這是最常在半夜起床的原因,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會讓人呼吸急促,在睡覺時吸不到氧氣,醒來吸一大口;患肢體不安症候群,會讓人在睡覺時腿不自覺的抽動,除了影響睡眠,也可能會有憂鬱症。2.過度肥胖:BMI超過30的肥胖者,在睡覺時容易呼吸道阻塞,導致在半夜醒來,而長期睡眠不足,更會讓減肥失敗。3.精神疾病:27%在半夜醒來的人,都是因為焦慮症發作,而另外27%是因為患憂鬱症。4.身體疾病:有14%的人位因為胃食道逆流,在半夜醒來;11%的人可能是因為乾癬或濕疹皮膚癢;有16%的人是有慢性病,造成身體局部疼痛。5.起床尿尿:如果睡前喝太多水和酒精飲料,容易在半夜起床尿尿,而攝護腺腫大或孕婦,也是容易起來的族群。6.周邊環境:房間太冷、太熱或太亮,都是半夜起來的原因,如果枕邊人打呼或小孩哭鬧,會影響睡眠。黃軒強調,「你們大家都看到了,包括了你個人周邊環境。其實很多個人的疾病,可以提早去看醫生,也可以解決你半夜一直起來的問題。只是很多人『「不以為半夜一直起床,也許是一種可能需要治療疾病的前兆』,而常常錯過了黃金診治時間,真的太可惜了!」

一天吃多少鹽才好? 醫指若有「這些情況」代表攝取鈉鹽過量
現代人常吃太鹹、口味過重的食物,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表示,民眾所吃的鹽巴,對身體有一定的益處,建議每人每日最多攝取2,400毫克的鈉,也就是相當於6克的鹽即可,「但一般人的平均攝取鈉鹽過量,也不自覺。」他說,一旦出現腹脹、水腫、口渴等現象,就代表攝取了過多的鹽分。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幾乎所有未加工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堅果、肉類、全穀物和乳製品都含有低鈉鹽,「我們所吃的鹽,有助於放鬆和收縮肌肉,為神經系統傳導提供了幫助,並平衡我們攝入的礦物質和水。」不過,提及人體一天內要攝入多少鹽分才合乎標準,他建議,每人每日只要攝取大約1,500毫克就足夠,最多攝取2,400毫克的鈉,也就是相當於6克的鹽即可,「但一般人的平均攝取鈉鹽過量,也不自覺。」黃軒指出,民眾常吃的微波飯類食品或泡麵和零食,例如洋芋片、肉乾、魷魚絲,讓人體每日的鈉總攝取量常在平均4,000毫克以上,「也就等於說,我們一天就吃下超過10克的鹽,這些攝入了過量的鹽,我們不自知。」對於此前有醫學研究告誡,過多的鹽分會導致中風、心臟病和高血壓,他則舉出一些攝入了太多鹽分後,身體產生的變化,像是腹脹、水腫、口渴等現象均在列。1.腹脹感覺:黃軒提到,當人體攝入太多的鹽分,胃就會感到腫脹或緊縮,「那是吃太多鹽,最常馬上見到的身體跡象之一,因為過量的鈉,會幫助身體保留水分,所以額外的液體就會積聚在身體的臟器內。」他解釋,食物不一定要吃得很鹹,才算是含鈉含量過多,有些三明治、披薩餅、百吉餅和罐頭湯,也有可能嚐起來不是很鹹,但鈉含量仍超標。2.血壓升高:黃軒透露,若人體吸收太多的鈉含量,就會使腎臟重新吸收更多水分,導致液體大量滯留在血管內,讓血管的容量增加,血壓自然也就升高。3.水腫現象:黃軒說明,當人體的鈉含量過多,造成體液大量滯留,不只是在血管內,乃至身體組織的間質,也會滯留過多的水分,使臉、手、腳和腳踝等最容易水腫的部位,產生水腫現象。4.渴的感覺:黃軒指出,「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感覺吧!吃飯後很口渴吧!」他解釋,人體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吸收太多的鈉,「你的身體,也會從你的細胞中抽取出更多水分到細胞之外,這樣情況,你可能開始感到非常口渴,你自然就會想多喝水,因為喝水可以幫助你中和鹽分,引發的口渴感覺。」5.體重迅速增減:黃軒透露,當人體的鈉含量太多,保留在體內的水分就會過多,可能造成體重增加的現象,「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在一週甚至幾天內,體重迅速增加,那可能是因為你吃了太多的鹽。」他說,如果在一天內,體重增加1公斤,或在一週內增加2公斤,不妨回想一下,過去幾天內所吃下的食物,是不是可能有太多的鹽分,「只要減少鹽分幾天後,你的體重,也可能會迅速下降了。」6.常跑廁所:黃軒表示,吃太多鹽分可能會導致上廁所的次數變多, 也會因為太多的鈉含量,出現口渴的感覺,此時身體機制就會鼓勵要多喝水,「 然後你可能不得不比平時喝更多的水,想多跑廁所去尿尿呢!」最後,黃軒提醒,上述6種身體的變化,都可能是由於攝取過多的鹽分所引發的跡象,因此他建議,平時的飲食盡量維持清淡,才是吃下真正健康的食物。

2/3人會反覆做惡夢! 醫師點出3原因:釋放白天生活的挫折感
夢到同樣的夢境,是不少人都有過的經驗,也有人會有常被同樣的惡夢嚇醒的困擾。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中心副主任黃軒也引用驚人統計數據,「三分之二的人,都會反覆做同樣的夢」,他也用3點解釋原因,並稱「誠實反省自己,看開生活」,就不會惡夢連連。黃軒10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他近日被記者問到「為何會反覆做同樣的夢?」才讓他想起,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二的人有過反覆做同樣的夢的經驗,而且研究人員發現,常見的夢境內容包括「你被人追趕、你忽然跌落、要考試了,你未準備好,你忘了去上班上課,來不及去完成某件事」等,並有被嚇醒的情況,因人而異。黃軒對此也點出會做同樣夢的3點原因:1.和你心中未解決的問題有關科學家認為:反覆出現的夢,可能反映出了,你生活中或內心中,有未解決的衝突或困難,而反映在同樣的夢中。這些,都是平常內心深處「未解決的衝突」引發的負面情緒。2.易焦慮或憂鬱情緒低落有關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情緒不穩的人,生活一但反覆出現同樣使其易焦慮或憂鬱情緒低落事件,就會出現同樣的夢。研究人員認為:夢境,其實部分也是在釋放白天生活的挫折感有關。3.創傷症候群的隱喻(metaphoriceffect)個人親身經歷過或只是聽過某個大災難或大意外,例如海嘯或大地震發生之後,有些人就會開始常常夢見同樣的夢境內:自己逃難、絕望或恐慌,其實這隱喩一些潛在的創傷症候群,只是平常壓抑或假裝沒有什麼事而已。不過黃軒也指出,不是所有反覆出現的夢都是不好的,有些內容會使人在夢中非常開心,像是夢到自己房間,有了新的裝潢、自己正在高空飛翔、乘風破浪的衝行、還有一些「春夢連連」等,但如果心中一直有壓力存在,只要一天沒有解除,就會反覆做一個同樣的夢。黃軒表示,若能好好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誠實反省自己,可以規劃處理,給自己生活多開心、多看開,「你就不會易有惡夢連連了,相信嗎?」

熬夜影響腦部?研究證明害腦老2歲 「這時期開始更慘」3後果曝光
熬夜、過度使用3C都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壞習慣。醫師透露,澳洲一項研究發現,夜貓族大腦白質比生活正常的人少,且從12、13歲開始熬夜的青少年,更可能會出現行為問題,像是攻擊性增加、容易違反規則、反社會行為等。另外,美國研究也指出,比起睡滿8小時的人,熬夜者的大腦平均衰老1至2歲。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究小組對200多名年輕人進行了7年的跟踪調查,研究期間除了多次回答問卷外,受試者一共接受2次腦部掃描,以檢查大腦發育情況,「在大腦掃描中,研究人員開始發現熬夜和大腦的白質是有相關的」,尤其夜貓子年輕人的大腦白質,明顯比早起的人少。結果也顯示,在12或13歲左右開始熬夜的青少年,在多年後更可能出現行為問題,包括攻擊性增加、易於違反規則、反社會行為等。另一方面,黃軒也分享美國研究,研究團隊將134名參與者分為4組,分別是通宵組、3小時睡眠組、5小時睡眠組和8小時睡眠組,並對這些人的大腦進行核磁共振掃描。醫師提到,美國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的人,大腦會發生各種變化,例如腦袋內體液重新分佈和灰白質數量,且熬夜的人比睡滿8小時的受試者,大腦平均衰老了1至2歲。研究結論表示,「在青春期早期,得先關注其睡眠習慣,不要養成熬夜習慣,這是對於支持他們日後生活的情緒和行為健康,是很重要的」。黃軒提醒,「熬夜,不會馬上要你的命,但長期下:你的工作行為表現會降低的,你失去了工作能力,自己的大腦灰白質也退化消耗盡,,你的大腦提早老化了1-2年,而你竟然也都不知道」。(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

H5N1禽流感恐爆「人傳人」 醫抖恐怖真相:有一半機會死亡
新冠疫情好不容易趨緩,H5N1禽流感卻開始流行,柬埔寨已有2人感染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擔憂會演變成人傳人。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警告,人類若感染禽流感,有一半機會死亡,並祭出「5要6不」防範措施。黃軒醫師在臉書專頁指出,禽流感在哺乳動物間已開始大流行,包括西班牙的貂、蘇格蘭的海豹、南美洲的海獅海豚等,都被發現因感染H5N1導致大量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今年2月23日止,人類因禽流感導致重病及死亡,一直反覆存在,總共21個國家、868人,證實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因感染死亡的有457人,死亡率約53%,也就是說:「人類萬一真的感染了禽流感,有一半機會死亡的!」依照之前大流行的經驗,任何病毒跑到哺乳動物,發生大規模感染或潛伏,人類就可能被感染,像是coronavirus、SARS病毒、COVID病毒,一感染到人類,一開始的大流行,也是有高死亡率的。專家坦言,幾乎無法預測「人傳人」何時會發生,但依以往的「跳躍模式」經驗,禽流感病毒捲土重來恐怕只是時間問題。雖然防止禽流感的疫苗早已備妥,但仍欠缺具體的抗病毒藥物,目前市場上也缺乏專門為抗禽流感病毒的藥物。此外,也沒有針對禽流感的快篩工具,這是萬一在人群大爆發,最缺的防疫物資之一。禽流感欠缺口服藥物及快篩工具。(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回首過去流感疫情,首次出現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第2次出現在1977年的俄國流感,間隔52年,最近一次是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和上一次流感僅間隔32年;從2003年爆發SARS、2012年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到2019年COVID-19肆虐,可以看出冠狀病毒不到10年就會出現一次。至於如何預防禽流感? 一般民眾,可以參考「5要6不」原則,「5要」包括 禽肉及蛋要熟食、要以肥皂澈底洗手、出現症狀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職業及接觸史、與禽鳥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6不」包括不生食禽鳥蛋類或製品、不走私及購買來路不明禽鳥肉品、不接觸或餵食候鳥及禽鳥、不野放及隨意丟棄禽鳥、不將飼養禽鳥與其他禽畜混居、不去空氣不流通或人潮壅擠的場所。

咖啡加牛奶更健康? 醫師親揭喝拿鐵3大好處:改善「火燒心」症狀
雖然在咖啡中添加牛奶的效果一直受到廣泛爭論,但直到最近的研究才揭示「拿鐵」其實有很多潛在好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於21日便在粉專雲引多向外國研究指出,喝咖啡加牛奶其實對人體有3大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是「加倍抗發炎」。黃軒醫師在臉書分享了一篇名為《喝一杯牛奶加咖啡,好嗎?》的文章,並引用了一項發表在《農業和食品化學雜誌》(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上的研究,內容顯示牛奶中的蛋白質可以中和咖啡的酸度,這對喝咖啡會反酸或燒心的人來說是有益的。另外,根據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於2023年進行的動物實驗發現,身上有發炎狀態的小老鼠,喝「黑咖啡+牛奶」(主要成分:半胱氨酸、Cysteine)的免疫細胞,所產生的發炎誘發相關的因子 ,僅有喝「黑咖啡」(主要成分:多酚、polyphenol)細胞的一半。研究人員認為,這意味著「喝牛奶+咖啡,比單純喝黑咖啡,更加倍抗炎,因為牛奶含有鈣和鎂等抗炎化合物,據信它們能減少體內發炎作用。尤其與咖啡結合時,這些抗炎化合物被認為能增強咖啡的抗炎作用。」黃軒更引用另一項發表在《歐洲營養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上的研究發現,咖啡和牛奶中的抗氧化劑結合在一起,可以對自由基提供更強大的防禦,因為自由基可能導致慢性疾病,如心臟病和癌症,因此能增強其抗氧化作用。最後,黃軒也總結了喝咖啡加牛奶的3大好處,包括 :「降低酸度、增強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不過他也認為這些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充分了解咖啡加牛奶對健康的影響,目前只有部分動物實驗以及人數不多的研究結果,支持這樣的觀點。

口罩今解禁…重症醫曝3大隱憂「爆量病毒」恐擴散 示警:5情況要戴
隨著疫情趨緩,許多規定逐漸鬆綁,今(20日)是睽違811天室內口罩禁令解除首日,但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醫療照護等8大場所仍須配戴。對此,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口罩鬆綁後,人們可能不再保持社交距離,恐加重病毒的傳播,而且不會只有新冠病毒,還有流感病毒,建議民眾5情形最好配戴口罩。黃軒今(20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在口罩鬆綁後,人們很容易忘記關於疫情的防護措施。例如,人們,更可能不再保持社交距離,也不再勤洗手。這可能會加重病毒的傳播,而且不會只有covid19 病毒,還有流感病毒,很多呼吸道感染病毒都會出現感染的,可能導致任何病毒感染的疫情再次擴散。」醫師提到,「在口罩鬆綁後,人們可能會去更多人聚集的地方,特別是在公共場所。這可能會增加任何病毒的傳播風險,尤其是當你在公共場所的地方,其空氣循環不良時,你感受到悶悶的地方,你人在其中,你只有二個choices:1.馬上離開現場。2.馬上戴口罩」。黃軒認為,在口罩鬆綁後,一些人可能開始對疫苗的效力抱持了懷疑,並拒絕接種疫苗,除了會阻礙疫苗的推廣,並導致新突變病毒蔓延,使呼吸道感染疫情的再次擴散,總的來說,口罩鬆綁是好事,對經濟前景、生活方便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口罩鬆綁後仍然存在一些潛在風險,因此人們仍需要保持警惕」。最後,醫師也提出5大建議:1. 你有呼吸道症狀,請戴口罩2. 你去醫院、診所看病,請戴口罩3. 你去人潮聚集地,例如公共交通工具,學校,仍得戴口罩!4. 你本身就是免疫低下、慢性病患,你不會知道,旁邊有沒有人攜病毒,你必須要保持自己,戴上囗罩。5.你照顧自己家中老人,保護他們的健康,你最好戴口罩,病毒可能在你身上沒事,但在老人,可能不同了!(圖/翻攝自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

動物比人類還早察覺地震? 英國研究:牠們23天前開始避難
天災來臨前,其他動物多半比人類還早察覺異狀。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分享英國2015年的研究,其指出在地震發生前23天左右,由於其他動物事先察覺地表的電苛改變,會比人類還早先一步前往避難,因此在災難發生當日幾乎找不到牠們的蹤跡;此外,對於動物的預感能否當作人類預報天災的可行選擇,科學家的看法不一。黃軒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分享英國2015年針對地震的研究,由倫敦南岸大學(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在秘魯安第斯山脈(Peruvian Andes)的亞納查加國家公園(Yanachaga National Park)內部,使用動感觸發相機鏡頭,觀察地震將至前動物的行為變化。研究人員觀察,在地震發生前,動物其實已開始逐漸撤離;起初在地震前23天左右,相機捕捉到的動物數量開始減少,之後到了地震前8天,減少速度加快;至於地震來臨前的第10天、第6天、第5天、第3天和第2天,以及地震當天,附近動物幾乎都已撤離,找不到任何牠們的活動蹤跡。談及動物紛紛消失的原因,研究人員監測發現,從地震到來的前2週每2分鐘至4分鐘,當地的大氣電荷會發生一連串強烈的波動幅度;地震發生大約8天前,研究人員還記錄到一次特別大的電苛波動,正好與他們發現附近的動物忽然從相機的視野中完全消失的時間不謀而合,因為牠們幾乎都跑去避難了。為什麼動物會先知道?黃軒解釋,地震出現前岩石深處會產生強大的壓力,壓力造成岩石中的氧原子釋放電子,產生「帶正電荷的空隙」,進而形成高強度電流,這種高強度的電流可以從地殼快速傳遞到地表,電離地表上空的空氣分子;此外,科學家也注意到,全球的地震爆發前都有大氣電離的現象,當地殼的正電荷空隙流動期間,某些動物能感受到超低頻電磁波信號的變化,行為舉止也跟著改變。黃軒指出,很多動物對地表下深層的壓力變動與釋放在空氣中的電苛,及正電苛引發四周化學物質變化的改變更敏銳,才會出現人類身體無法感知地震跡象的能力。他表示,像是貓的耳朵,感受到的最高振動頻率為60000Hz,相較人類耳朵的20000Hz還要靈敏,在此方面狗亦是如此。不過,黃軒透露,並非所有專家都認為動物的預感可當作人類預報天災的可行選擇;英國考文垂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自然地理和自然災害學副教授馬修(Matthew Blackett)說,「動物對地震前兆反應,尚無法做到可靠的科學記錄。」研究人員認為,人類至今仍無法和動物直接有效的交談,但我們或許仍可以多留意動物發出的警報作為訊號參考;人類還需要將各方面的前兆信息,綜合科學的角度做研究分析,才能有把握並精準預測所有地震前兆的反應。

吃營養補充品研究竟發現 這款會增加死亡率、中風機率
現代人都有吃營養食品強健身體的習慣,但卻不是每一種營養補充品都對身體有益,醫師黃軒就在臉書粉專分享國外研究報告,發現有一種營養補充品,會增加全因(全部原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中風機率,研究人員更表示並非所有補充都是有益的。在紅蘿蔔中的β胡蘿蔔素是健康的,若從天然食材攝取沒有問題。(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黃軒醫師美國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分析88萬3627人對27種不同類型的抗氧化營養補充品的反應,結果發現並非所有營養補充品,都對心血管疾病保護有益。當中β胡蘿蔔素竟然會增加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中風機率。而omega-3脂肪酸則是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補充輔酶Q10可降低全因死亡率,補充葉酸則可降低中風風險。不過研究也指出,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β胡蘿蔔素是沒有問題的。

醫師揭「這行業」超慘!職業倦怠加劇離婚率 憂鬱症風險更翻倍
新冠疫情肆虐至今已滿3年,最辛苦的莫過於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中心副主任黃軒也指出,醫療人員的職業倦怠(Burnout),不只會影響工作表現,還會增加醫生們的離婚率,以及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黃軒在臉書以「醫生,別太累了啊」發文指出,奧地利一項研究顯示,醫療人員的職業倦怠,真的不只影響臨床照顧病人的品質,還會干擾醫療人員的家庭生活,甚至增加醫生們的離婚率。研究記錄也表明,如果醫生有輕度職怠,得憂鬱症風險將增加「3倍」左右;中度職怠得憂鬱症的風險則約為「10倍」;而重度職怠更是高達可怕的「47倍」。因此黃軒也特別感謝這3年來守護在前線的醫護人員,以及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並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照顧自己。

醫定感動2/「父母雙亡」女童落寞被社工帶走 20年後一張皺紙條暖哭眾人
921大地震是台灣永遠的傷痛,那一夜,胸腔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醫院忙著救人,有患者前一分鐘還在喊痛、下一分鐘卻心跳停止,人世間的無常一直反覆發生,當時黃軒為了安慰一位父母雙亡的小女孩,留下一張寫著自己名字的紙條,20年後,這張皺巴巴的紙條竟然再次出現,也溫暖眾人的心。黃軒在去年9月21日時,分享這段令他感動的921故事,前一晚11點才下班的他,大地震發生後,休息不到3小時又趕往急診室幫忙救人,一個又一個傷患不斷湧入,有輕、有重,有從輕變重,其中一位小女孩吸引了黃軒的目光。她叫小可,被救護車送來的時候,年僅6歲的她,沒有哭、沒有驚慌、沒有喊痛,只有空洞眼神,頭和身體全佈滿瓦壢灰塵,聽說與她同住的大人,沒有一人生還,黃軒初歩檢查她的身體,很神奇的竟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接著黃軒忙著照顧其他傷者,一直到晚上,煮了一碗麵正準備稍微休息時,看到小可還乖乖的坐在床上,黃軒就把剛煮好的麵,到床邊跟小可一起分享。後來,小可似乎累了,有時依著黃軒,有時伸出雙手要黃軒抱。於是黃軒抱著她在急診室走廊到處看看,小可還是依然不說話,雙手環著黃軒的脖子,細白的小手有些冰涼,黃軒心中不禁歎息,無影的淚也在心裡滴落,因為剛剛已經有人告訴他,小可的父母確定已經身亡。第二天,社工人員準備帶走小可,小可忽然回頭撲向黃軒,黃軒蹲著安慰她說:「加油,社工姐姐會安排妳回家的!」想不到小可竟流淚了,而且終於開口說話,她說:「謝謝叔叔,叔叔你叫什麼名字?」黃軒隨手在紙條上寫上名字交給小可,接著小可就隨社工人員離去。太久了,黃軒早已忘了921那一夜的許多事。直到多年後的某一天,護理人員說門診外面有人說要找他,抬頭一看是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孩,黃軒納悶「是哪裡來的廠商或業務代表嗎?」只見年輕女孩羞澀地問:「黃醫師,好久不見了……」接著從包包拿出了一張皺巴巴的小紙條,打開一看是「黃軒」兩字,原來小可長大後,憑著小紙條終於在20年後找到黃軒。小可趕在出國進修前,特地來完成了她從小的心願,她這些年的成長過程中,從沒有忘記尋找黃軒,讓黃軒非常感動她的用心。黃軒也感嘆:大人總以為小孩不懂事,可知道,小孩有時候懂得珍惜的真情,大人往往還比不上。外籍看護跟老爺爺之間猶如家人的感情,讓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相當感動認為是一種善的循環。(圖/翻翻攝楊大緯臉書)另一則急診現場,則是外籍看護與老爺爺猶如家人的動人故事。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分享,一位90多歲的老爺爺被送到急診室時已經停止心跳,第一時間在救護車陪老爺爺就醫的是外籍看護,在她協助下,醫護人員透過電話連絡正在趕路前來的家屬,考量老爺爺年事已高,家屬明確表示不要急救,讓病人沒有痛苦地離開。楊大緯表示,老爺爺雖然長年臥床,但整體外觀保持得相當乾淨,看得出來受到很用心的照顧,這對「不健康餘命」高達將近9年的台灣人民來說,其實並不容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外籍看護雖不是戲劇性地放聲大哭,但從頭到尾眼淚沒有停過,那持續又低沉的啜泣哭聲,感染了急救區每一個角落,旁人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那是真正發自內心深層的悲傷。外籍看護一邊拭淚、一邊以濃濃口音的中文告訴楊大緯,「我一開始先照顧阿嬤,阿嬤走了以後,接著照顧阿公,已經13年了。」儘管這是外籍看護的工作,但願意付出13年的時間,盡心盡力照顧兩個老人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這種超越國籍、超越血緣關係的忠誠度,是令人難以想像的。楊大緯相信,不管是雇主,還是已經逝去的兩位老人家,過去幾年來他們對待外籍看護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楊大緯認為善的循環確實以各種方式存在著,希望大家也都能成為這循環中的一分子。

過年打牌「這動作最危險」 重症醫揭2大風險:嚴重恐致死
在牌桌上試手氣,是許多人過年的必備節目,但重症科醫師黃軒提醒,長時間打牌會使交感神經處於長期亢奮狀態,加上寒流的持續低溫,可能誘發急性心血管問題,甚至「沒心臟病史者」也可能發病,強調吃太多、久坐不動是最危險的過年動作。黃軒醫師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長時間專注打牌,除會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還會讓腎上腺素一直分泌,導致心跳、血壓持續上升,但當事人可能因專注打牌而沒注意到身體變化。而4到8小時的長時間沒休息、持續累積的情緒壓力,可能會誘發急性心血管事件,「即使那個人之前都沒有任心臟疾病」。黃軒醫師進一步指出,過年時的低溫也會刺激交感神經,身體因此分泌兒苯酚胺,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臟工作負荷增大、耗氧量增多,嚴重時心肌就會缺血缺氧而猝死。綜此可知,「室內持續低溫+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會使打牌者有心血管事件發生疑慮,其中又以60歲以上或有心血管疾病、高血糖、高血脂、抽菸、抽菸、喝酒、肥胖、忙碌、工作壓力大者為高危險群。而要預防危機或悲劇發生,應室內禁菸、避免短時間攝取大量肉類或鹽分、不要熬夜,同時清淡飲食、多攝取蔬果與維持正常作息,「不能因為冷、因為吃太多,因為打牌而一直坐著不動」,最好每2小時就起來走動,避免血栓形成進而導致血管、腦血管阻塞。